如何认识民族国家建构中的 危机

合集下载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⑵地点: 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
⑶标志: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 工人。他们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之间的关 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⑷清代缓慢发展: 表现: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 部门增多了,生产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根本原因: 封建制度的阻碍。
2、明清对外交往由盛转衰:
(1)对外政策: “开放“政策(郑和下西洋:目的:概况: 意义) “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表现:影响:) (2)对外关系: 友好: 郑和下西洋 冲突: 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
战争: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3、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 慢发展:
⑴时间: 明朝中后期。
⑷在东南: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清政府 于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 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 国的东南海防。
⑸在东北黑龙江流域:1685、1686年,康 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了入侵黑龙 江流域的沙俄侵略者。1689年,双方签订第 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 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 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4、明清科技文化时代特点鲜明:
⑴出现一批总结性、集大成的古代科技著作: 《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⑵出现一批反封建专制和追求民主自由的 早期文学艺术作品: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牡丹亭》 ⑶建筑也体现了皇权至上的设计理念:
紫禁城 明长城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清朝前期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巩 固边疆做出了哪些努力? ⑴在西藏:确立“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 度。 后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 理西藏。 ⑵在西北: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 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 地区。

现代国家与权威危机_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的政治逻辑及受挫原由_弓联兵

现代国家与权威危机_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的政治逻辑及受挫原由_弓联兵

47
2011年第 1期政权的源自合神离, 加速 了在太 平天国 运动 中开始 出 现的地方势力膨胀趋势, 使国家政权对乡村失控, 出 现了清末民初的地方 割据、军 阀崛起 和国 家分裂 动 荡。
(一 )北洋 军绅政 权的 权威 碎片 化与 国 家持 续 衰败
科举制的废除, 士绅阶层的衰落, 在体制上成为 传统的文人政治向动乱的军人政治转换的契机。传 统的文人政治, 是维持社会政治结构规范化、有序化 的制度资源。以科举为核心的教育制度与精英选拔 制度, 既是维系社会精 英与政 治精英 相互 依存关 系 的纽带, 也是维系社会各阶层对君主、儒家意识形态 和国家权威效忠的 基础。清 末以来, 由于 政治体 系 之内的督抚分权与体 系之外 的士绅 参政, 造成了 地 方主义分裂倾向, 特别 是地方 士绅与 军事 力量的 结 合, 形成了被称之为 / 军绅政权 0的近代变态 体制。¹ 它不断削弱着中央政 权的控 制力, 从 而使 传统的 集 权化政治结构呈现出松散的多元化倾向。这一方面 起着瓦解清王朝的作 用, 另一 方面又 对统 一的近 代 民族国家建设进程有一定的阻碍。在清末民初的政 权转换中, 这种分散态 势成为 左右中 国政 治的一 个 决定因素, 因此, 清末民初的中央政府均对这种政治 分散态势进行整合, 但都归 于失 败。其结 果只是 改 变了分与合的政治力 量消长, 并未改 变分 散化的 政 治走向, 在此基础上军阀政治产生了。º
¹ 林尚立: 5中国政党制度与国家建 设 6, 5毛泽东 邓小平理 论研究 6, 2009 年第 9期。
º [以 ] S. N. 艾森斯塔德: 5传统、变革与现代性 ) ) ) 对中国 经验的反思 6, 载谢 立中、孙 立平编: 5二十 世纪西 方现代 化理论 文选 6, 上海三联书店, 2002 年, 第 1090 页。

现代国家与权威危机--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的政治逻辑及受挫原由

现代国家与权威危机--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的政治逻辑及受挫原由
版 社 ,0 9年 , 8 20 第 2页 。
_ l 嫣 噍

现代 国家与权 威危机
展型 国家来说就要求有 一种强 有力 的 , 为社会 成员
威危机 , 无法有效整合 国内的各种 力量来抵 御外 敌
和 维 持 内政 。
中多数人所能认可 的权威 , 为一 种 自上而 下的政 作
控制能力或者财政汲取能力等单 方面的措施就 可化 解, 而是必须实现传 统国家向现代 国家的全 面转 型 , 从而有效地争取 国家 主权 的独立 自主 、 实现 国家政
权 的 统 一 和稳 定 。
在现代化历史潮 流的 冲击 下 , 中国被外部 的现 代化力量强行拉人 了现代 化发展 轨道 。因此 , 中 对 国来说 , 现代化不是 内生的 , 而是从 外部嵌入 的。这 决定 了中国是在没有形 成现代 化 的社 会力量 , 包括
◎ 弓联 兵
内容提要 在现代 化的背 景下 , 近代 中国的国家建设 内在逻 辑是建 立一个 具有现代 性集权 的 民族 国家, 具体 而言就是必须建立一个具 有高度 合法性和有效性的 中央集权政 府 。而在近代 中国的特殊历史情景里 , 中国社会连 续 出现 了权 威危机 , 导致政 治秩 序混
被 迫式 的集权性质 的政治 改革 , 但却 面 临着难 以克
服 的难题 , 即它缺乏 真正统一 的 国家和强 固的政治 权威作为前提 , 因而不得 不 同时谋求 “ 提 ” “ 前 和 本 身” 两个不 同阶段课 题 的解决 。由此导致 的一个直 接后果是 国家建设呈 现高速度 的态 势 , 大大超 越 了 清政府的驾驭能力 。尤其 是 , 清政府 的财政 和军事
种深刻 的权威危 机 , 因为一 切统治 的努力 都会受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2感受锦衣卫对明朝君权加强所起的作用。八股取士的以图表形式列出来。
2比较二者的不同。
3分析其产生的不同影响。
活动五动脑筋
1思考明清君权的加强产生了什么影响?
2小组讨论,达成共识
3课堂交流,形成认识
评价要点
1掌握明清加强君权的措施,初步认识其产生的影响。
2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
3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4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5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作者姓名
刘韶妮
学科领域(在内打√表示主属学科,打+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六年级
所需时间
共八课时,课内六课时,课外两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中国的封建社会从战国开始形成,经历了发展、繁荣和衰落几个阶段,本单元的内容属于衰落阶段。明清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一方面,明清对外平息倭患、收复台湾、沙俄入侵,对内平定叛乱,加强对边疆的管辖,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另一方面,封建统治走向衰落,社会危机加重。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瓦解着封建的生产关系;对外闭关锁国,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围绕着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本单元可以分为四个专题。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明清加强君权的措施、郑和下西洋、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教学难点是:明清君权加强的作用;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涵义;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及后果。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民族认同危机问题及其治理路径浅析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民族认同危机问题及其治理路径浅析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民族认同危机问题及其治理路径浅析作者:朱英杰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16期摘要:民族认同问题自古就有,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交流,该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发生着变化。

冷战结束后,世界整体上出现了和平与发展的趋势,国际上各种行为体依托现代科技的发展联系越来越为紧密,信息传播已经不再存在国界的限制。

民族认同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加深有了全球化的趋势。

全球化既是削弱民族认同的力量,也是增强民族认同的动力。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如何认识民族认同危机及其影响并建构国家内部的民族认同及世界各国对本国的国家认同、利用民族认同促进国家整合、在国际社会中以一个完整而确定的身份参与世界事务成为了一个国家维护尊严、完成历史使命的核心议题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认同危机一、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民族认同危机问题出现的逻辑当今世界上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大部分的信息资源掌握在了少数发达国家手中。

这使得出于信息劣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容易受到此类发达国家的文化入侵。

弱势国家往往容易出现与发达国家文化趋同的趋势。

同时国内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内部采取威权主义治理模式,政府更加强调国家认同和整个国家领土范围上的地域认同。

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往往会因为威权主义治理模式受到冲击。

(一)认同危机出现的外在逻辑信息流动的无国界性是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从接受信息者的角度講:尽管,人们对于信息的接受是具有自主性的,但是人对于信息的偏好是可以确定的。

人们往往倾向于接受对他们有利的和他们觉得美好的信息。

而这些信息的来源往往是发达国家。

从信息源头讲:在跨国或跨文化信息传播过程中,当前的主要力量还是大型跨国公司和政府。

信息传播过程中会存在相应的议程设置。

发达国家政府会有意的对自身文化进行正面报道,一方面增加其文化软实力,另一方对其他文化进行“文化入侵”。

比如,崇尚西方式的穿衣风格、说话方式、以及生活习惯就是是一种“文化入侵”的现象。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明清君权强化和膨胀的学习,认识到 君权的加强,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但也反映了明清时期社会日渐没落的历史趋势。 2.通过本单元学习,认识专制制度的危害,培 养民主意识。 3.通过本单元学习,认识到中国人民是不甘受 外来侵略的,中国人民在外敌侵略时,进行了 英勇的抵抗。 4.增强对祖国统一意义的认识。 5.通过对“闭关锁国”政策的学习,认识到闭 关锁国只能导致愚昧和落后,只有承认不足大 胆学习才能发展强大自己。
重点
1.明清为强化君权采取的措施。 2.清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 3.闭关锁国政策。
难点
1.如何理解明清时期采取的措施加强了君权。 2.清朝的民族政策对巩固统一的意义和影响。 3.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知识与能力
1. 知道明清时期君权的强化,是中国传统社会逐 步走向没落的表现。 2. 认识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更加严格,八股文的 盛行扼杀了人们自由思想的空间。 3.知道清朝为巩固国家统一而采取的措施。 4.了解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感受中国人 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5. 了解明清统治者夜郎自大、闭关锁国的政策及 其具体表现,从而认识中国落后的原因。
第三单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和社会危机
涉 及 课 程
第15课 第16课 第17课 第18课 第19课 第20课 第21课 第22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君主集权的强化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单元综述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期),我国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奠定了今 天中国疆域的基础。明清时期,极度膨 胀的君权、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盛行, 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遏制了科技与文化 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逐渐 丧失领先优势,开始落后与西方,为近 代的屈辱和痛苦种下了苦果。

第四章 国家

第四章 国家

思考题
一、你对社会契约论是如何认识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是什么? 三、对国家类型的划分有几种方法? 四、民族国家的构成要素是什么?民族国家建构中的危机是什 么? 五、如何认识一般性国家目的和国家目的的矛盾性?如何认识 国家能力与国家目的的关系? 六、比较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 七、资本主义国家议会的职权及其认识 八、中国司法机关的制度是什么?它与西方国家有什么不同?
四、以政治治理形式为标准的划分
以政治治理形式为标准可将国家划分为集权 主义和分权主义国家。 1. 集权主义国家 第一、法西斯主义国家。又称极权主义国家, 根本特征是国家对社会的全面控制。实行极端的 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行一党政治;实行秘 密警察统治;国家垄断经济、文化和信息机构。
第二、威权主义国家。威权主义国家主要是 一些既没有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也没有完全照搬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中国家,其主要特征是: 政治威权较弱,因而实行中央集权;政治权力集 中于个人或精英集团,政治反对派受到压制;社 会受到国家有限控制,实行较开放的民间经济活 动;意识形态先天不足,这些国家往往是赤裸裸 的权力统治。 20世纪70年代以来,威权主义国家发生了民 主转型。
4)国家统治说。认为国家是一种政治统治, 是实现统治的工具,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 统治。还有人认为国家是战争中胜利者对失败者 的统治。国家统治说表明了一些国家的统治特征 和统治手段,但并不能科学的解释国家统治的本 质,也难以让人明白国家到底为何物。
3.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1)国家的阶级性 2)国家的社会性(从国家起源考察) 3)国家与氏分国家类型的方法和标准
西方政治学中的国家类型划分经历着从“分类 法”到“类型学”的过程。 分类法指传统的国家分类,主张对国家作“质” 的区别,如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法。 类型学主张以实证标准,反对以先验的、思 辨的标准,如韦伯的分类法。 马克思的分类法则是基于所有制与阶级的划 分。

民族、国家与政府

民族、国家与政府

思考:民族国家与战争升级之间有何关联?
二、民族国家的建构
思考:冷兵器时代与古代国家的建构
二、民族国家的建构
总 结
1、以城市为中心的发散型统治 2、有边陲而无国界 3、国家无法实现对暴力工具的垄断 4、国家的行政监控能力有限 5、军队的主要职能是对内
二、民族国家的建构
思考:热兵器时代对国家建构产生的影响?
思考:从利益的角度看,个税起征点的调整意味着什么?
三、民族国家的政府
结论
公共政策的本质: 政府对利益进行的权威性分配
四、阅读与思考
Hale Waihona Puke 阅读: 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北京:三联 书店,1998年。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波齐:《近代国家的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年。 思考: 1、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战争在民族国家形成中的作用。 3、民族国家政府的职能与类型。
我是意大利民族的一员
思考:如何从民族主义特征的角度来理解高奇所说的话?
一、民族和国家的涵义
国家的涵义 1、国家起源的解释 A、君权神授论: 上帝创造一切——人生而有罪——人不能自我治理——上帝 委托教会和君主来管理人民——国家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 B、外部冲突论: 资源争夺和军事冲突导致国家的产生,国家在于防止外敌的 入侵。 C、社会有机体论: 国家类似于一个生物有机体,是自然需要之物。 D、社会契约论: 国家是人类理性地订立契约的产物。 E、内部冲突论: 国家是内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民族、国家与政府
本讲的主要内容
1、民族和国家的涵义 2、民族国家的建构 3、民族国家的政府
一、民族和国家的涵义

“民族国家”话语下的近代“中国”认同危机

“民族国家”话语下的近代“中国”认同危机

理想 的单一 民族 的 “ 民族 国家 ” 然存 在 根 本 的不 显 同 ,0世 纪初 的知 识 分 子 以 民 族 国家 话 语 来 激 发 2 国人 的 国家 意识 , 可 避免 地 陷 入是 整 合 全 体 “ 不 国
民” 还是 区分 不 同“ 民族 ” 两难 之 中 。而且 , 为 严 更 重 的是 , 由于 时人 对 于 “ 民族 ” 的认 知 是 与 “ 族 ” 种 概 念交 织在 一 起 的 , 而 , 论 如 何 选 择 , 中 国 ” 因 无 “ 认 同危机 都 是 无 法 避 免 的。 1 9世 纪 末 至 2 0世 纪
危机 逐步 加深 。
“ 夷秩 序 ” 构 的 国际 体 系 中 , 然 没有 民 族 国 华 建 虽 家话 语下 的 “ 民族 ” “ 权 ” “ 、主 、 疆域 ” 概念 , 等 但并 不 表 明传 统 中 国就 没有 类似 的观 念 。晚清 时期 , 随 着地 理知 识 的传播 和西方 列 强 的入 侵 , 夷体 系逐 华
[ 稿 日期 ]20 叭 一1 收 0 9一 5 [ 者 简 介 ]陆 勇 (9 6一) 男 , 苏 盐城 人 , 史学 博 士 , 师 , 究方 向 : 国 近 现 代 史 。 作 16 , 江 历 讲 研 中

9 ・ 3
国家政 府的角 色转换 。 同时 , ① 在儒 家 文化 为 核心
国 家” 念 中的“ 观 主权 ” “ 、 土地 ” “ 民” 比照 大一统 中国的 内外 关 系, “ 国” 同危 机逐 步 、人 来 使 中 认 显 现 出来 。在 民族 国家 已形 成话语 霸 权的 背景 下 , 寻 到 既 能 契合 民族 国 家话语 又能 消 除 大一 探 统 中国认 同危机 的 国家建构 途径 , 近 代 知识 精 英 面 临的 难 题 。 中 国认 同危 机 一 直 到 “ 民族 是 大 主 义” 思想 的形成 , 中华 民族 ” “ “ 、 五族共 和 ” 等词语 的 出现 和使 用 , 才逐 渐得 到缓 和 并最 终 消解。

试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国族认同建设

试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国族认同建设

却l system A ndsc啪试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国族认同建设黄鹏旭摘要进入民族国家时代,国族认同建设就成为了国家政治生活的核心,尤其是在多民族国家,国族认同将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政治整合能力。

虽然我国自古就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且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通过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等社会主义民族政策,进行了有效的国族认同建设,民族间关系和谐。

但改革开放后,随着全球化与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围族认同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在对这些新挑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适合于我国现代国情的少数民族地区国族认同建设新途径.关键词国族认同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国族认同建设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l O)09.165-02一、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民族认同问题白勺提出民族国家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主要国家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现代国家的代名词。

关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学者认为。

它与16世纪至19世纪欧洲持续的军事竞争背景有关。

一些王朝帝国出于加强对国内资源的军事动员,建立起了更加全面的反思性监控体系,从而导致了绝对主义国家的出现,在绝对主义国家内,社会开始由传统的异质性向同质性转变,并且商品经济也得以快速发展,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抑制打击了原封建贵族阶级。

后又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现代公民权、现代财税体系等相继诞生,王权也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限制,最后伴随着一系列的资产阶级革命,王朝政权被彻底推翻。

作为对王朝国家的替代,现代民族国家就诞生了,民族(ha.t i on)在此就作为了原有王权利益的“享有”者。

o顺着这个历史逻辑,我们可以很容易明白,现代国家的国家利益是由“民族”这个载体来完成集体分享的,也即用民族利益来代替王朝利益使得现代政治权力拥有相应的合法性。

但在现实中的问题是,即使在民族国家的诞生地——西欧,也只有极少数国家的民族边界与国家边界或多或少的重叠,这样的国家可以列为“单一民族的”(m ono—na t i onal)国家,。

第二讲 民族危机的加深与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二讲   民族危机的加深与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 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 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在西方的话语体系,民族是与近代国家建构联系在一起 的。 国家是民族的政治实体,即“民族—国家” 。它拥有 固定的领土、一定的居民、有效管治的政府、完整的主 权。 民族则指称一个国家的全体公民 ,它更多的是一个政 治概念、法律概念。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清王朝既没有前后一贯的总体战 略,又没有动员民众参加反侵略战争,每次战争都以屈 辱的失败而告终。 但中国人民却进行了英勇的反侵略斗争,这既包括战争 中部分爱国官兵的英勇杀敌,更包括各地人民自发的抵 抗。 这些斗争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帝国主义吞并和瓜分中国 的图谋,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近代民族意 识的觉醒。
二、中华民族民族意识觉醒
关于民族的几种定义:
民族是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 的共同体,特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 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 《现代汉语词典》
由一般表现为共同语言、宗教、习俗等等的假设的血缘 纽带联结起来的人群;具有相同的惯例、习俗以及社会 同一意识与共同利益感的人群;统一在一个单一的独立 政府之下的一国居民之总体,即国家。 ——《韦伯斯特大学辞典》
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少数知识精英开始睁眼看世界, 林则徐、魏源是近代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以及随后而来 的瓜分狂潮,使中华民族各阶层都感受到了亡国灭种的 危机,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普遍开始觉醒。 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单元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单元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单元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单元综述】明清时期是我国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的衰落”这两种现象并存的特殊时期。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疆域空前;对外关系上,由开放(郑和下西洋)走向闭关(闭关锁国政策)、反抗外来侵略(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民族关系上,加强对边境及少数民族地区管辖(西藏、新疆、土尔扈特部回归);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

同时中国封建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封建制度衰落。

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萌芽,外来侵略破坏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知识网络】【知识清单】1、 明清时期的特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2、 全国性统一政权中,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是:元、清3、 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① 改革行政机构: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②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③八股取士; ④削藩。

4、 丞相的设立与废除分别是:秦朝与明朝 5、 行省制度的设立与废除:元朝与明朝。

6、 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7、 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达到顶峰的标志:设军机处(雍正帝时)8、 中国封建社会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措施: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改革行政机构:废 设三司;废 权分六部 ;设 机构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 实行削藩政策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政治经济 民对外关系文化明朝清朝:雍正帝设立 ;大兴新的经济现象:“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政策: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清朝开始设《本草纲目》:李时珍 《天工开物》:被称为友好史实:冲突(抗击外来侵略)术;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9、明朝对外关系中友好交往的史实:郑和下西洋10、明朝对外关系中冲突(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戚继光抗倭11、清朝对外关系中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郑成功打败荷兰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并签订《尼布楚条约》。

晚清政府的民族认同危机与民族国家建构

晚清政府的民族认同危机与民族国家建构

晚清政府的民族认同危机与民族国家建构作者:黄怡婷来源:《法制与社会》2018年第30期摘要民族主义作为一类新的社会思潮,其在诞生以后快速传播并且逐渐成为影响我国近代与现代政治的关键因素。

晚清政府所面临的危机来自三类民族主义的影响,其尽力建设民族国家但是却由于没有掌控民族主义的话语权而导致失败,最终也使自身政权走向覆亡。

关键词晚清政府民族主义认同危机作者简介:黄怡婷,武汉工商学院。

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8.10.356清朝末期,政府合法性受到质疑,如何走出困境且重新建立起管理者的政治权威始终是我国学者在进行近代史研究时重点关注的一项内容。

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进行分析,有下述两种主流观点,一是革命解释,这种观点指出,农民奋起抗争再加上辛亥革命的压力等种种来自于民间的反叛和压力最终造成政府的衰落;二是殖民解释,这种观点指出是因为外国殖民者从鸦片战争爆发开始实施的一系列殖民活动,尤其在19世纪晚期,殖民者的迅速瓜分最终造成清政府的管理出现问题。

上述两种观点虽然都分别站在某个角度阐释清朝衰落的缘由,然而仔细度之,却又不乏理论瑕疵。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理清清朝末期危机出现的原因,当从民族主义这个最终推动我国近现代政治向前发展的重要原因开始分析。

一、作为学理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nationlism)最早起源于18世纪的美洲,后经欧洲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的传播而遍及世界。

但是对民族主义内涵的本体论理解仍比较复杂,就如同哈斯所说:民族主义好比是一只大象,研究这个课题的学者就像是盲人一样,每个人都只能摸到其中某个位置。

在这些关于民族主义的各种研究里面,笔者进行搜集,列出了三种比较典型的学术理论,并认为这些理论有机组合在一起代表了现阶段民族主义研究的最高水平。

第一种是以JohnAArmstrong为代表的客观研究取向。

例如有的民族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具有特色的语言文字或者是有特别的风俗习惯等,而事实证明,这些黏合剂在历史发展中都是实际存在的。

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教案

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教案

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教案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民族危机,这些危机使得中国失去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

在这个教案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包括其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一、引言近代中国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面临了一系列严重的民族危机。

这些危机不仅导致了国家独立和尊严的丧失,更在中国社会中引发了深刻的变革。

二、鸦片战争与民族危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起点。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并向英国支付巨额赔款。

这次战争不仅使中国陷入了危机,还揭示了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薄弱之处。

三、太平天国运动与民族危机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影响深远。

尽管这次起义最终失败了,但它揭示了清政府的腐败和中国社会的不公现象。

在这场运动中,大量的人口伤亡,社会秩序被打破,中国陷入了混乱和危机之中。

四、戊戌变法与民族危机戊戌变法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次重要改革运动,旨在挽救国家危机。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次变法最终失败了,给中国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民族危机。

清政府的改革步伐过慢,社会的不满情绪越来越高涨,中国面临着更严重的民族危机。

五、辛亥革命与民族危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

在这次革命中,中国建立了共和国并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然而,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这场革命未能解决中国面临的诸多问题,民族危机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六、抗日战争与民族危机抗日战争是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次全民族战争。

这场战争再次暴露出中国在国防力量、内部团结和经济方面的薄弱之处。

尽管中国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但众多的伤亡和社会破坏使中国陷入了深重的民族危机。

七、对民族危机的应对措施为了应对民族危机,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有益的措施。

例如,中国思想家和政治家开始思考如何推动现代化进程,推行民主制度,加强国防建设,提升国民素质等。

这些措施为中国日后的独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论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挑战。

民族自豪感,民族危机感

民族自豪感,民族危机感

首先让我们明确国情是什么,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也特指一个国家某一时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对内国家社会矛盾尖锐,对外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层出不穷,我国的国情究竟如何已经不言而喻了。

在国情教育中,以爱国为基础,衍生出了两种偏向,民族危机感和民族自豪感,对我们来说二者同样不可获缺。

我们今天无法和对方辩友讨论度的问题,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情感过分激烈,都会导致极端,所以我方今天不想说对方辩友所提倡的民族自豪感的膨胀会导致自恃过高,也请对方辩友不要一直纠结于过度危机感所带来的极端负面情绪。

我方今天更加认同的民族危机感是深入剖析本民族历史,理性分析现状,合理认识未来的一种危机意识。

基于我国现在国情,我方认为,国情教育更应该培养民族危机感。

首先,对个人来说,民族危机感能增强个人的责任心,帮助我们更好的实现当下所肩负的时代责任。

安逸的生活会逐渐消磨人的斗志,温暖的巢穴培养不出搏击长天的雄鹰。

当今社会所带给我们不只是安逸的环境,更有时代所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民族危机感为我们提供的就是对社会问题全面深刻的认识,对个人使命责任的深切感受,让我们在社会中认清自己的位置,以当仁不让的态度迎接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其次,对国家来说,民族危机感能促够使我们发现并解决社会的问题。

民族自豪感是对国家过去和现有成就的赞美和对未来的信心,它是能让我们认识国家的光辉历史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但民族危机感能够让我们发现国家和社会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找出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现今社会中其实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跌倒的老人无人扶起,人性的淡漠让我们痛心;祖国的领土被人强占,直到别人踏上了我国的身躯我们才恍然惊醒。

许许多多的问题亟待发现和解决,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一种认识到问题的态度。

最后,民族危机感引起我们的反思。

中华民族不仅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也拥有近百年的屈辱历史,血的教训我们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民族历史的屈辱和落后更需要被承认和记忆,我们应该正视历史,在反思历史的同时吸取教训,以史为鉴,不要再重蹈曾经犯下的错误,正所谓:知危者不危,忘危者必危。

九一八中 国近代史上的危机与民族觉醒

九一八中 国近代史上的危机与民族觉醒

九一八中国近代史上的危机与民族觉醒《九一八中国近代史上的危机与民族觉醒》“九一八”,这是一个深深烙印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日子,是一段饱含着痛苦、屈辱与抗争的历史记忆。

1931 年 9 月 18 日的夜晚,宁静被打破,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

他们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这一事件,犹如一把利刃,深深地刺入了中国的领土,开启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序幕,也让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国力相对薄弱。

长期的封建统治和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远远落后于世界列强。

工业基础薄弱,武器装备简陋,军队训练不足,这些都成为了抵御外敌入侵的巨大障碍。

而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军事强国,他们野心勃勃,企图通过侵略来扩张自己的领土和资源。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迅速沦陷。

日军的铁蹄肆意践踏这片富饶的土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无数的百姓失去了生命,无数的家庭支离破碎。

他们掠夺资源,奴役人民,妄图把东北变成其殖民地。

这片曾经充满生机的土地,瞬间陷入了黑暗和绝望之中。

然而,危机之中往往孕育着转机。

“九一八事变”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奋起抵抗。

他们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是凝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各地的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

学生们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呼吁抗日;工人罢工,抵制日货;各界人士纷纷捐款捐物,支援抗日斗争。

这种全民族的觉醒,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决抵抗外敌的决心。

在东北地区,抗日义勇军迅速崛起。

他们虽然装备简陋,但凭借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与日军展开了顽强的战斗。

杨靖宇、赵尚志等抗日英雄,带领着队伍在冰天雪地中与敌人周旋,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

“九一八”也让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只有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抵御外敌。

九一八事变带给中国人民的民族危机感与国家觉醒

九一八事变带给中国人民的民族危机感与国家觉醒

九一八事变带给中国人民的民族危机感与国家觉醒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中国人民深深感受到民族危机感并觉醒的时刻。

这场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开始对中国东北进行侵略。

这次事变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一次痛苦经历,更是一个国家觉醒的标志。

首先,九一八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民族危机感。

这次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动的开始,对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造成了严重威胁。

中国人民深刻意识到自己的国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他们看到了外敌的侵略行径,看到了自己的家园被蹂躏。

这种危机感不仅来自于外部的侵略,更来自于内部的无能和腐败。

中国政府的软弱无能和内部的腐败问题使得中国人民对国家的信心受到严重动摇。

九一八事变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国家的安全和繁荣不仅仅依赖于外部力量的威慑,更需要自己的奋斗和觉醒。

其次,九一八事变也带给中国人民国家觉醒的机会。

在这次事变之后,中国人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被动地接受侵略,而是要积极抵抗和反击。

这种觉醒不仅表现在人民的抵抗行动上,更表现在思想和意识的觉醒上。

中国人民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国家需要团结和奋斗,需要摆脱软弱和无能的形象。

他们开始思考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如何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

这种觉醒不仅仅局限于东北地区,而是扩散到全国各地。

人民的觉醒成为了一种潮流,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人民的觉醒和抵抗行动开始蓬勃发展。

东北抗日联军的成立和各地人民的抗日斗争成为了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重要力量。

人民的觉醒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上的觉醒,更是一种行动上的觉醒。

人民开始组织起来,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和抗日斗争中。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开始为国家的繁荣和安全做出贡献。

这种觉醒不仅仅改变了人民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命运。

九一八事变带给中国人民的民族危机感和国家觉醒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对外敌侵略的回应,更是对内部问题的反思和改变。

民族危机与国家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与探索

民族危机与国家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与探索

民族危机与国家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与探索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间的关系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民族危机也愈加突出,如何解决民族问题是一个关乎国家现代化进程和国家统一的重要问题。

一、历史逻辑:民族危机的根源民族危机的根源是历史,其发展的历史逻辑也应深入了解。

1.历史原因自古以来,中国政治和文化中心一直在中原地区,而少数民族地区则被视为边疆或者是蛮荒之地。

在这种中原-边疆模式的影响下,城市化、汉化等进程对于边疆地区的文化、习惯等传统进行了大量的摧毁和丧失。

同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边疆地区也遭受外敌入侵、战乱、自然灾害等影响,疆域、土地、人口等方面都受到很大的损失。

这些原因都使得边疆地区的民族自尊心、文化传承等方面遭受到很大的侵蚀。

2.政策原因不少关于民族危机的研究都指出了政策原因,尤其是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方面。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往往被视为阻碍国家现代化的障碍物,部分改革政策提出的是要将少数民族“发展”为汉族、让其逐步步入现代化的步伐中。

但实际上,这些政策在部分地区的引入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收效,反而造成了部分地区民众的抵触情绪。

3.现实原因由于现代工业、城市化、农业大规模化等进程的发展,地球资源的有限性质决定了这些现代化进程带来的高度集中性。

而在中国这样人口众多、领土广阔的大国中,这些现代进程的发展给边疆地区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律、财经、文化等方面和中央地区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也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和中央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就使得民族危机逐渐地浮出水面。

二、探索:实现少数民族与国家现代化的和谐发展针对民族危机问题,国家也采取了各种措施,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而少数民族与国家现代化的和谐发展是最好的解决途径之一。

1.加强政策沟通政策沟通是解决民族危机的关键之一。

中央和地方需要建立起一个畅通的沟通渠道,将各自的政策和意向传递给对方,以便于了解对方的立场和原则,共同探讨民族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问题。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ppt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ppt

05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未来展 望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01
制度创新
02
民主建设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推进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 宪法和法律制度,增强制度的灵活性 和适应性,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发展全过程人民 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增强人民 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区域协调发展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对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各地区共同繁荣。
社会稳定的持续化
社会治理创新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 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公共安全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保障 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社会的应对策略
政治改革
要点一
总结词
深化、稳健、渐变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政治改革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应对中扮 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化政治改革可以促进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政府效能,更好地满足民众的 期望和需求。同时,政治改革需要稳健推进,确保改革 进程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此外,政治改革应该采取渐 变的方式,逐步调整和优化政治体制,避免剧烈的社会 动荡。
发展经济
总结词
创新、协调、绿色
详细描述
发展经济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社会危机应对的重要 途径。通过创新驱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 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经济发展需 要注重协调性,实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 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的共同富裕。此外,经济发展 还需要注重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 友好型产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认同性是建立民族国 家时遇到的第一个障 碍。一个国家内的民 族、地区上的政治团 体必须认为他们是这 个国家的一份子,否 则就会发生认同性危 机。
• 合法性产生于民众的 自愿的服从,而民众 的服从又来自民众利 益的基本满足和表达 利益要求的机会的实 现。因此,能否满足 民众的经济和政治需 求,是建构现代民族 国家过程中最核心的 问题。
• 渗透性是指国家有能 力让其疆域内的所有 组织和个人服从其法 令,否则就存在渗透 性危机。
• 对于一个现代化民族 国家来说,不能简单 地对其公民说“君权 神授”,统治者就应 该永远统治,被统治 者就应该永远被统治。 民众只有参与了权力 的分配过程,一个民 族国家才算克服了参 与性危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政治就是决定“谁得 到什么”的过程,一 个民族国家要稳定地 发展,必须满足分配 中的基本正义,即建 立让所有人的基本生 活和基本尊严得到满 足的机制。
总结
• 应该说,早发达的民族国家已经基本上度过了 五个阶段的危机,但是他们在历史上也曾不止 一次的面对若干危机,既有分配性危机,也有 参与性危机和认同性危机,而在克服了这些危 机时,也就克服了合法性危机。对于发展中的 民族国家而言,发展中的问题往往不会给政府 足够的时间去准备应付下一次危机,政府往往 要同时应对几种危机,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成 功了,有的失败了,成功者使其制度更强大和 稳定,失败者只能看着自己的民族国家继续在 危机中挣扎。
如何认识民族国家建构中的 危机
——政治学导论小组研究课题
• 民族国家是指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 在这里,国家权力与占有一块领土并有 着许多共同点(历史、文化、语言)的 民族概念合并到一起,即一个民族和政 府结构的结合体。
• 领土

人口
• 主权

政府
• 为什么有些民族国家 发达而有些民族国家 落后,不稳定甚至解 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