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家庭主题文学作品的一些比较
文学作品中西文化的差异
⽂学作品中西⽂化的差异2019-08-06⼀、从“弑⽗情节”到“弑⽗情结”我们先来看看情结原型:古希腊忒拜神话中有这样⼀个预⾔,底⽐斯王在某⽇醉酒后与伊俄卡斯忒的⼀夜交合,导致了⼀个新⽣⼉的降⽣,刚出⽣的婴⼉被抛到喀泰戎的荒⼭中。
牧⽺⼈发现了这位双脚受伤肿胀的婴⼉,管他叫他俄狄浦斯,把他送给没有⼦嗣的邻国国王波⾥玻斯做养⼦。
长⼤后,俄狄浦斯因破解斯芬克斯之谜⽽受到拥戴,被推选为国王,并娶得伊俄卡斯忒⼥王为妻。
多年后他才发现:在特尔斐神庙争⽃中杀掉的那个狭路相逢者,正是他的亲⽣⽗亲,⽽所娶之妻则是⾃⼰的母亲,由于在不知不觉间犯下了“弑⽗娶母”的⼤罪,瘟疫和饥荒降临⼈间。
俄狄浦斯诅咒⾃⼰的眼睛竟看到这样⼀幅景象,便⽤胸针刺瞎双眼,放弃王位和家庭,万念俱灰,浪迹天涯……公元前431年,雅典悲剧⼤师索福克勒斯根据这⼀神话传说,创作了古希腊经典悲剧《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成为西⽅深⼊⼈⼼的悲剧英雄。
奥地利精神病医师、⼼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理学的⾓度,将俄狄浦斯为代表的古希腊英雄神话中许多弑⽗情节加以提炼并转化,他试图从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揭⽰⼈性中最接近兽性的⼀些本能性的冲动,将⽂学现象归结为⼼理学现象。
弗洛伊德认为,⼉童通过⽗母呵护⾃⼰的过程中,⽽得到满⾜,恋⽗情结和恋母情结正是在这⼀阶段产⽣的。
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了⼀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的所有物,⽽把⽗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并想取代⽗亲在⽗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孩也以为母亲⼲扰了⾃⼰对⽗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
在弗洛伊德的⼼理学语境下,“弑⽗情节”演变成“弑⽗情结”,⽂学⼈物形象转换成⼼理学图像。
但弗洛伊德仅仅完成了从病理⼼理学⾓度分析“弑⽗情结”的起源,并将其定位于⼈类童年时期的创伤性经验。
“把⼼灵作为⼼理学研究对象”的19世纪瑞⼠⼼理学家荣格继承并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他认为,⼼灵或⼈格结构是由意识(⾃我)、个体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等三个层⾯所构成。
浅析中西家族小说中的小说元素
浅析中西家族小说中的小说元素摘要:家族是一个无所不在的世界性话题,吸引着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作家们在其中探索、耕耘,不断创造。
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和巴金的《家》是中英现代家族小说的典范性文本,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既能了解中西家族小说的异同,同时又能揭示其各自的特色与风貌。
两部作品虽篇幅不同、发生背景不同,但所书写的家族冲突与拯救的悲剧性故事模式、家长式权威与反叛青年的矛盾性人物形象、时代更迭与思想启蒙的主题意蕴等方面有不少共性,本文试图从这几点入手对两部作品进行横向比较。
关键词:家族小说;《福尔赛世家》;《家》;中西对比“家族小说”所描述的对象多是家庭或家族,以呈现家族成员的生活状态或追溯家族的历史,而且要在与历史的结合中,表现人物形象、家族命运,以及对历史、社会、生命等的思考。
“家族小说”的叙事既可以表现为血缘关系,也可以表现为姻缘关系。
“家族小说”的叙事主要以单个家庭或者整个家族作为故事发生的载体,以家族中主要人物的命運起伏变化为中心,从而呈现整个家族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
“家族小说”的叙事看似是对日常生活的描绘,但实际却是以日常生活为缩影,以小见大地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类的整体命运,这也正是“家族小说”的精妙之处之一。
一、家族小说的溯源“人既自然地又文化地生活在家族(家庭)之中,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双重境遇。
”不仅在中国,在世界文学史上,家族小说的历史都可谓源远流长。
西方家族小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2至13世纪冰岛的萨迦文学,家族小说的英文为“saga novel”,又被称为“世家小说”。
“萨迦”是冰岛社会形成时期的历史文化记录,这也是西方家族小说的雏形。
到19世纪时,西方的小说创作进入了繁盛时期,出现了一系列以家族之间的情感纠葛为主题的作品。
20世纪初,约翰·高尔斯华绥在他的小说名称中首次正式使用了saga一词(《福尔赛世家》的英文为《The Forsyte Saga》),后来的作家也开始效法,家族小说成了文学中的一个独特领域。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分析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分析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学体系,各自有着独特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本文将从主题、文学设备、价值观以及风格上对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它们在文化背景、哲学观念以及创作手法上的差异与互补。
一、主题中国文学注重表达和弘扬传统文化、历史意识以及中国人的情感体验。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主题大多与国家命运、伦理道德、家庭观念等紧密相关。
其中,国家命运类的作品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描述了帝国衰落与兴起的故事,强调天命与人力的辩证关系。
而家庭观念类的作品如《红高粱家族》、《家》则探讨了家庭关系的纠葛、亲情的力量。
而西方文学从古希腊时期开始便注重个人的抒情、自由等主题,如希腊史诗《奥德赛》中的英雄归来故事,探讨了追求自由和控制命运的主题。
到了现代,西方文学也逐渐关注了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冲突,如《1984》、《了不起的盖茨比》等作品。
二、文学设备中国文学倾向于用诗人的语言去象征和抒发情感,如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以及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若以情感为基点,中国文学则注重通过美感的传递来表达情感。
相比之下,西方文学更加注重于剧情和角色的刻画,以及对细节和语言的描绘。
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通过人物的对白和个人独白,展示了矛盾的内心、命运的无奈以及智慧的探讨。
同时,西方文学也借助叙述者的视角创造了许多富有感染力的故事,如狄更斯的《双城记》以及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
三、价值观中西方文学在价值观念上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文学强调家国情怀、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
中国文学中的传统美德,如孝顺、忠诚、礼义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念,并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深入的表达与传承。
相比之下,西方文学更多关注自由、平等、个人追求等价值观。
例如,《美国的全民底层》中描述了社会阶级的困境和人权的争取,表达了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同时,西方文学也注重探索个体的心理和身份,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揭示了人性的荒诞与恐怖。
国外家书类书籍
国外家书类书籍以下是 7 条关于国外家书类书籍的内容:1. 《傅雷家书》那可真是一部超棒的作品!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你了解傅雷父子情感世界的大门。
你看啊,书中傅雷对儿子的谆谆教诲,那真的是满满的爱呀!“孩子,我希望你怎样怎样”,这不就是我们父母常对我们说的话嘛。
读这本书,会让你感觉像在和他们一家聊天一样亲切。
2.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呀,就如同一个温暖的怀抱,把你紧紧搂住。
龙应台和安德烈的通信,多有意思啊!他们探讨各种话题,就好像我们和朋友聊天一样,“哎呀,这个怎么回事呀”。
简直让人迫不及待想知道他们下一次会说些啥。
3. 《诫子书》虽然简短,但那深刻的道理让人震撼呀!诸葛亮对儿子的期望和告诫,不就像灯塔指引船只一样重要吗?“宁静致远”,这四个字多有力量啊,能让我们深思自己的人生该怎么走。
4. 《曾国藩家书》那可是蕴含着无尽智慧的宝库啊!曾国藩对家人的教导,就像是一位智者在耳边轻轻诉说,“要这样哦,不要那样哦”。
读起来真的让人受益匪浅哇。
5. 《诫外甥书》读起来也很有意思哟!这里面的道理和建议,不就像给你的人生点亮了一盏灯嘛。
“志存高远”,哇,多么激励人心的话语呀,这难道不让你心动,想去好好读一读吗?6. 《亲爱的提奥》这本书就像一架时光机,带你走进梵高和他弟弟的情感世界。
看着他们交流艺术、生活,你难道不会感慨万千吗?“提奥,我又画了一幅画”,这种对话多真实呀。
7. 《布鲁克林有棵树》这本书简直就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它讲述的故事,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
弗兰西一家的生活,有欢笑有泪水,这不就是人生吗?你不想去感受一下那种温暖又坚韧的力量吗?我觉得这些国外家书类书籍都非常值得一读,它们能让我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人生的智慧和力量,就像一束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外国写一个家族的巨著
外国写一个家族的巨著1、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为老卡拉马佐夫和他的四个儿子:米卡、伊凡、阿辽沙,以及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
一家人矛盾重重,父子冲突不断升级,后来私生子把父亲谋杀,制造了轰动一时的弑父案。
2、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这部文学史上罕见的史诗性小说巨著,写了好几个贵族之家,主要人物有皮埃尔、安德烈公爵、罗斯托夫等。
托翁着力将各个人物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广阔的关系网,因而并不存在完全独立的角色。
3、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这部小说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成名作,也是他的早期作品,出版时他才26岁,而此书还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作品。
小说的副标题为“一个家庭的没落”,这已经说明了小说的全部内容:书中叙述的正是布登勃洛克这个家族走向没落的过程。
4、尤金·奥尼尔:《悲悼三部曲》《悲悼三部曲》是美国作家奥尼尔的剧作,包括《归家》、《猎》、《祟》,戏剧的氛围压抑阴森,甚至带有一丝恐怖的气息。
里面写了孟南一个家族,这个家族充满罪恶,并且罪恶在一代代沉积,最终把整个家族埋葬。
5、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喧哗与骚动》按时间分为四部分,总的来说,就是写了康普生一家子,并集中在昆丁、凯蒂、杰生、班吉明这几个兄弟姐妹身上。
福克纳充分利用了意识流的写作技巧,塑造了这几个“圆形人物”。
6、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这部魔幻现实主义杰作,描写了马贡多的布恩地亚这个家族七代人的传奇历史,写他们从搬迁到这个地方发展到人口兴旺再到衰亡的过程。
《百年孤独》翻译到中国后,对莫言、陈忠实等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7、肖霍洛夫:《静静的顿河》顿河流淌在俄罗斯广袤的大地上,肖洛霍夫用他那淡淡的南方色彩,描绘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苏联国内战争期间顿河两岸哥萨克人的生活群像。
十大家庭教育经典书籍
十大家庭教育经典书籍1.《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通过描绘贾府的家庭生活和贾府后人的成长历程,展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书中塑造了一系列家庭教育的典型形象,如贾母、王夫人等,对于父母如何进行子女教育提供了很多启示。
2.《家》《家》是著名作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家庭为主题,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兴衰过程。
小说通过对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和解的描写,深刻反映了家庭教育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性。
书中塑造了许多生动的家庭形象,如家长、兄弟姐妹等,对于家庭教育的方法和原则提供了深入的思考。
3.《父与子》《父与子》是俄国作家伊万·涅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家庭教育为主题,通过一个父亲与儿子之间的故事,深刻揭示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
小说中的父亲以自己的言行榜样影响了儿子的成长,书中充满了家庭教育的智慧和启示。
4.《教育的艺术》《教育的艺术》是美国教育家艾伦·怀特创作的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经典著作。
作者通过对家庭教育的原则、方法和技巧进行深入剖析,为家长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教育指导。
书中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使家长更加明确自己的育儿目标和方式。
5.《亲密关系》《亲密关系》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创作的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重要著作。
作者通过对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书中强调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理解的重要性,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思考。
6.《父母学》《父母学》是中国心理学家冯友兰创作的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著作。
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家庭教育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父母教育子女的原则和方法。
书中强调了家庭教育的文化传承和个性发展的平衡,为家长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7.《家庭教育学》《家庭教育学》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博威尔创作的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学术著作。
东西方文学作品的比较
东西方文学作品的相似点与差异。
审美风格
1.简洁明了:东方文学作品注重简洁明了,意境深远;西方文学作品则更注重细节描写和语言表达 的精确性。 2.浪漫主义:西方文学作品中有大量浪漫主义作品,强调个性、情感和想象;东方文学作品则更注 重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 3.象征主义:东西方文学作品都有象征主义作品,但西方文学作品更注重个人内心世界的表达,东 方文学作品则更注重社会寓意和道德教化。
东西方文学作品的比较
总结:东西方文学作品的共性与个性。
总结:东西方文学作品的共性与个性。
▪ 东西方文学作品的共性
1.对人类情感的描绘:东西方文学作品都热衷于描绘人类的情 感世界,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爱恨情仇,这些情感在东西方文 学作品中都有深入的体现。 2.对社会现象的反映:东西方文学作品都反映了各自社会的现 象和问题,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绘和分析,揭示出人类社会的 复杂性和多样性。 3.艺术表现手法的相似性:东西方文学作品在艺术表现手法上 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象征、隐喻、倒叙等手法在东西方文学作 品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东西方文学作品的互文性比较。
▪ 西方文学作品对东方文学作品的影响
1.西方文学作品的传入与影响:西方文学作品如古希腊神话、莎士比亚戏剧等也对 东方文学作品产生了影响,为东方文学提供了新的创作元素和思想启迪。 2.西方文学作品的主题和价值观:西方文学作品在主题和价值观方面具有多样性, 如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等观念,这些观念为东方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和 表达方式。 3.西方文学作品对东方文学创新的影响:西方文学作品对东方文学创新产生了促进 作用,激发了东方作家的创作灵感和探索精神。
比较文学
《伤逝》与《玩偶之家》的比较教师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百妍22120112鲁迅的《伤逝》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相同点:1.内容:主要记述的事件都是夫妻之家的事,都讲述了女性在婚姻之中人性觉醒,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的内容。
2.结局:在这两部作品中,最终都是以女主人公的出走为结局,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
3.环境背景:在这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大致情况都是这样:女主人公在家做家庭主妇,没有工作,家庭的经济开支来源都靠男主人公,并且都因为男主人公的职业状况而导致家庭拮据,一度成为影响家庭和男女主人公关系的问题,并且由物质原因转至影响精神生活。
可见这两部作品的作者对“物质影响精神”这个观念都有共识。
4.女主人公:她们的性格属于比较温柔传统的,都属于是没有经历什么挫折坎坷,对生活没有太多认识、思想还非常单纯的女性。
她们没有太多的人生追求,最大的精神依托就是家庭和丈夫。
但是她们都在生活中不断成长,都是因为爱情追求成长。
她们都有着一颗追求觉醒的心,对生活有着理想。
5.男主人公:这两部作品里男主人公都认为自己爱女主人公,为她做出了很多。
并且这两部作品中的男主人公都比较软弱,当遇到事情时,无法承担起责任,并且将问题的来源都推到女主人公的身上,并且对女主人公都有些责怪。
6.刺激源:在这两部作品中都发生了一些事情,促使两个人关系变化(《伤逝》中涓生失去工作,家庭失去支撑的经济来源/《玩偶之家》中娜拉欠债,并且伪造父亲的签字,犯了法,被科洛克斯泰威胁)不同点:1.作品形式:《伤逝》是鲁迅的小说,而《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的戏剧2.角度:《伤逝》主要是从涓生的角度来写,是涓生对他们这段感情的回忆,对子君的回忆,如果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很难说不带有主观色彩;而《玩偶之家》则是以剧本的形式,比较客观的进行讲述。
3.形式:《伤逝》是倒叙回忆,《玩偶之家》是顺叙,讲述事件发展本身4.线索:《伤逝》中是涓生和子君的感情变化,单线发展,而《玩偶之家》是多事件多人物多关系发展,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托伐·海尔茂和娜拉之间的婚姻关系;阮克和海尔茂的长期好友关系;阮克和娜拉之间,阮克爱恋娜拉的暧昧关系;林丹太太和娜拉的同学兼好友关系;林丹太太和科洛克斯泰的情人关系;科洛克斯泰和娜拉的债务关系。
中外家庭教育名篇名著选读
中外家庭教育名篇名著选读
1.《论语》:孔子和他的弟子之间的对话,内容涵盖了社会道德、教育、家庭关系等方面。
2.《家庭教育》: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的著作,探讨了家庭教育中的方法和技巧。
3.《红楼梦》:中国古典小说,描写了一个封建家族中的家庭教育和家族关系。
4.《爱的教育》:意大利作家乔凡尼·悉达的小说,讲述了一个父亲如何引导他的儿子成长的故事。
5.《芳龄谱》:中国古代小说,以家族世系为主线,描写了不同家庭中的教育和家庭关系。
6.《教育的本质》: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的著作,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7.《孩子们》:美国作家艾米丽·布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中的父母如何帮助他们的孩子成长的故事。
8.《论语心得》:中国现代教育家、思想家丁文江的著作,解读了《论语》中的经典思想。
9.《小家庭》:英国作家汉密尔顿的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家庭中的亲情和教育。
10.《家庭教育的艺术》:美国作家罗杰斯的著作,介绍了如何在家庭中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 1 -。
中外文学作品的比较与对照
中外文学作品的 情节:开端、发 展、高潮、结局 等
中外文学作品的 语言:简洁明了、 生动形象、富有 哲理等
创作手法比较
中外文学作品的 叙事手法:中国 文学注重情节, 西方文学注重人 物
中外文学作品的 修辞手法:中国 文学注重比喻、 象征,西方文学 注重拟人、夸张
中外文学作品的 结构手法:中国 文学注重章回体, 西方文学注重三 一律
主义、浪漫主义等
中国文学作品对外国文学的影响
《红楼梦》: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源氏物语》等作品 《西游记》:对韩国、日本等国家的神话传说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 《水浒传》: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如越南的《金云翘传》等 《三国演义》:对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历史小说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如日本的《三国志》等
文学形式比较
中外诗歌:中国诗歌注重意境,西 方诗歌注重形式
戏剧:中国戏剧注重唱腔,西方戏 剧注重剧情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小说:中国小说注重情节,西方小 说注重人物塑造
散文:中国散文注重抒情,西方散 文注重哲理
主题内容比较
中外文学作品的 主题:爱情、亲 情、友情、人生、 社会等
中外文学作品的 角色:主人公、 配角、反派等
的文学作品
跨文化研究的方法:比较 研究、平行研究、翻译研
究等
跨文化研究的案例:《红 楼梦》与《飘》的比较、 《西游记》与《哈利·波
特》的对照等
跨文化研究的意义:促进 文化交流与理解,拓宽文
学研究的视野与深度
XX
5
中外文学作品比 较与对照的意义 与价值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理解
增进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与 认识
创新和发展
中外能对比的文学作品
中外能对比的文学作品中外文学作品对比:《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导言:中外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经典之作,其中《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是备受赞誉的代表作品。
两者不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展现了不同的价值观和思想,还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现实。
本文将从情节、人物塑造、主题等方面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并探讨它们对读者的启示。
一、情节比较《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讲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纠葛,同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
而《傲慢与偏见》则以伊丽莎白·班内特和达西先生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讽刺和揭露社会上的虚伪、偏见和傲慢来展现人性的弱点。
两部作品都有着引人入胜的情节,通过巧妙的布局和剧情发展,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二、人物塑造比较《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多种多样,有善良聪明的林黛玉、温柔善良的薛宝钗,也有风流倜傥的贾宝玉、聪明机智的王熙凤等。
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命运,深入人心。
而《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是最为经典的人物形象。
伊丽莎白聪明机智、独立自主,不愿妥协自己的爱情观;达西则是傲慢且自负,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变了态度。
这些人物形象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三、主题比较《红楼梦》以“封建社会的虚伪与腐败”为主题,通过贾宝玉等人的遭遇和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对人性的扭曲。
而《傲慢与偏见》则以“傲慢与偏见的破灭”为主题,通过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故事,探讨了人们对他人的偏见和傲慢所带来的误解和痛苦。
两部作品都以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呈现出了鲜明的主题。
结语:通过对《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这两部作品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中外文学作品在情节、人物塑造和主题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而《傲慢与偏见》则讽刺了社会上的虚伪和偏见,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宽容。
家庭生活的权威著作
家庭生活的权威著作
1. 《爱的五种语言》(The Five Love Languages),作者是加里·查普曼(Gary Chapman),这本书探讨了人们表达和感受爱的不同方式,对于改善家庭关系和婚姻关系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2. 《家庭的艺术》(The Art of Family),作者是吉尔·布拉夫曼(Gill Browne),这本书强调了家庭关系的重要性,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和技巧,帮助家庭建立更加健康和和谐的关系。
3. 《父母效能培训》(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作者是托马斯·戈登(Thomas Gordon),这本书提供了许多关于家庭沟通、冲突解决和教育孩子的方法,被广泛认为是家庭关系领域的经典之作。
4. 《家庭系统理论》(Family Systems Theory),作者是黛安娜·麦克尔林(Diana McLain Smith),这本书探讨了家庭系统的运作方式,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模式,对于理解家庭动态有很大的帮助。
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
爱的表达、家庭关系、沟通技巧和家庭系统等,对于希望改善家庭生活质量的人们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家庭生活著作,每一本都对于家庭关系的理解和改善都有着独特的贡献。
中外佳作小说比较分析
中外佳作小说比较分析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地位。
无论是中外的文学作品,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外优秀的小说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它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一、中外小说的不同中外小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文学风格、思想倾向、文化背景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比如,中国文学中的小说,常常围绕着爱情、家庭、历史等主题展开。
而西方文学中的小说,则更加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社会现实的揭示等方面。
这种差异的体现,很大程度上与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关。
中国文学中,道德观念和家庭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说的主题和内容。
而西方文化中,则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和经历。
因此,中外小说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决定的。
二、中国小说经典——《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的小说。
它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为主角,描述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和一段人生的起伏。
通过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刻画,展现了一个缀满荒诞的超脱人世的书局,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堕落和腐败。
《红楼梦》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极高的文学价值。
它描写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大户人家的生活、情感和社会关系。
小说中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生动而细腻的描写手法、独特的女性意识,以及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都使得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西方小说经典——《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是一部经典的爱情小说。
它是一部以真挚人性为主题的作品,通过对伊丽莎白·班纳特和达西先生的感情经历的描写,表现出一段充满戏剧性的情感经历,也以达到了对尊严和自由的求索。
这部小说,无论是在英国文学史上还是西方文学史上都拥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它不仅表现了19世纪初英国乡村地区的特定社会风貌,还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由、尊严的追求和对女性地位的争取。
因此,它已经渐渐成为了西方文化中的经典之作,成为了一部以情感为主题的杰出文学作品。
体现原生家庭影响的西方文学著作
体现原生家庭影响的西方文学著作
1.《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作者J.D.塞林格。
这部美国文学经典作品以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视角,描绘了他对原生家庭的复杂关系以及对父母的失望和对儿童时代的怀念。
小说通过霍尔顿的情感纠结和对家庭的反叛,展现了原生家庭对个体成长的深远影响。
2.《远离尘嚣》(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作者托马斯·哈代。
这部19世纪英国文学经典作品以女主人公巴思巴·埃弗丁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展现了她在不同家庭环境下的成长和变化。
小说通过对巴思巴与不同家庭成员的关系以及家庭环境对她性格和命运的影响,体现了原生家庭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性。
3.《饥饿游戏三部曲》(The Hunger Games Trilogy)作者苏珊·柯林斯。
这部现代青少年文学作品通过女主人公卡特尼斯·艾弗丁的视角,描绘了她在残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并在残酷的竞技场中生存的故事。
小说通过对卡特尼斯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的描写,展现了原生家庭对她的性格和价值观的塑造。
以上这些作品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原生家庭对个体成长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无论是对于成年人还是青少年读者,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通过这些作品,读者可以深入思考家庭对个体的塑造作用,以及如何应对家庭环境对自己的影响。
关于家庭的文章作品
关于家庭的文章作品关于家庭的文章作品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1. 《家春秋》:巴金的小说,描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衰落和其中的伦理道德。
2. 《围城》:钱钟书的同名小说,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生活和婚姻观念。
3. 《京华烟云》:林语堂的同名小说,描述了一个中国大家庭在新旧文化交替时期的生活和变迁。
4. 《红楼梦》:曹雪芹的同名小说,以一个贵族家庭的兴衰为背景,描绘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爱情。
5. 《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同名小说,通过一个家族的传奇故事,反映了拉丁美洲的历史和文化。
6. 《1984》:乔治·奥威尔的反乌托邦小说,描绘了一个极权主义家庭在压迫下的生活和反抗。
7. 《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的小数,以19世纪英国绅士家庭为背景,探讨了婚姻、社会阶层和女性的地位。
8. 《活着》:余华的小说,描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中国历史上的变迁和苦难。
9. 《平凡的世界》:路遥的小说,以中国农村家庭为背景,描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
10. 《人世间》:梁晓声的小说,以一个城市知识分子家庭为背景,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以上是一些关于家庭的经典文章作品,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人类情感、社会文化和历史变迁等多个层面。
好的,以下是一些关于家庭的文章作品的深入分析和思考:11. 《家春秋》通过对封建家庭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落后,以及人性的扭曲和压抑。
巴金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强烈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12. 《围城》通过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的描绘,展示了传统文化中的婚姻观念和家庭伦理。
钱钟书通过幽默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并呼吁人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追求自由和独立。
13. 《京华烟云》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描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旧文化交替时期的矛盾和冲突。
林语堂通过对家庭成员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描写,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
关于家庭的名著
关于家庭主题的名著,以下是一些中外知名作品:
中国文学:
《红楼梦》:清代曹雪芹所著,描绘了一个大家族荣宁二府的兴衰历程,展现了丰富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家庭伦理。
《家》: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一,通过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的变迁,反映了旧社会中青年人对新生活的追求与挣扎。
戏剧作品:
《雷雨》:曹禺的代表作,揭示了周家两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及家族秘密,展示了旧式家庭的悲剧命运。
家庭教育类名著:
古典家庭教育著作如:刘邦《手敕太子》
嵇康《稽中散集·家诫》
诸葛亮《诸葛亮集·家书》
颜之推《颜氏家训》
袁采《袁氏世范》
陆游《放翁家训》
郑太和等《郑氏规范》
孙奇逢《孝友堂家规》
朱柏庐《治家格言》
现代家庭教育和家庭题材小说:
西方家庭教育名著包括:《童年的秘密》:玛利亚·蒙台梭利的重要教育理论著作,探讨儿童成长的心理过程。
《爱弥儿》:让-雅克·卢梭的经典教育论著,提倡自然教育理念。
《教育漫话》:约翰·洛克的教育学名篇。
现代文学作品:
《寂静回声》(艾玛·克莱儿·斯维尼)
《如父如子》(是枝裕和/ 佐野晶,后改编为同名电影)
《奇迹男孩》(R.J.帕拉西奥)
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家庭结构、亲情关系、家庭教育以及家庭在个体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家庭的书
中国家庭的书
中国家庭是一个多元、丰富而又充满传统文化的社会单元。
以下是一些涵盖中国家庭主题的书籍,这些书籍涉及了家庭关系、文化传承、成长故事等方面:
*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
* 这部古典小说描绘了贾宝玉等人在贾府中的生活,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家族关系、婚姻制度等。
* 《活着》-作者:余华
* 这是一部反映中国农村家庭命运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命运展现了社会变革对家庭的影响。
* 《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
* 这部作品描绘了一位普通农村家庭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中国社会变革时期的家庭生活。
* 《许三观卖血记》-作者:余华
* 这是一部黑色幽默小说,通过许三观的血泪史反映了一个普通家庭在社会变革中的生活。
* 《儿子的大玩偶》-作者:阿城
* 该小说以家庭为背景,通过讲述儿子的故事,表达了对亲情、成长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 《白夜行》-作者:东野圭吾
* 作为一部推理小说,小说中揭示了家庭中的秘密、矛盾和人性的复杂。
* 《梦里花落知多少》-作者:三毛
* 三毛的散文作品中经常涉及到她在西属撒哈拉沙漠中与丈夫的生活,表达了对家庭和自然的独特感悟。
* 《我和地坛》-作者:阿来
* 这是一部反映家庭、民族和时代变革的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阿生的故事,勾勒了家族的传承与变迁。
这些书籍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家庭的各个方面,包括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城市、家族关系等。
每一本书都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家庭文化的机会。
中外家庭主题文学作品的一些比较
家庭主题下中外文学作品的一些比较主体学主要探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作家对相同或相似主体,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外延。
家庭是一个古老的文学主题。
从原始的神话传说到当代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一代代文人墨客孜孜不倦地向世人讲述着家庭的故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过家庭这个窗口来展现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这种手法一直为中外作家所青睐。
当然由于社会历史传统的差异,家庭在各自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中外作家在对相同主题的把握上又会现实出一些不同的特点。
本文主要涉及讨论的几部中外家庭主题的文学作品,西方的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少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托尔斯泰的的《安娜·卡列尼娜》(1877)、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国的《红楼梦》,《家》等,都是中外作家积极运用家庭主题的经典之作。
下面就具体分析下中外作家,运用家庭主题的一些特点。
一,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家庭主题。
(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偶合家庭家庭自婚姻始。
婚姻不仅是两性问题,而且涉及家族和集团的繁衍、维系、巩固、发展,是人们为了赓续正常的社会生活而采取的一种社会行为。
因此,社会常立下种种禁忌、规则来作为指导婚姻的范式。
而陀氏笔下的家庭却是偶然凑合的产物,它的成立具有非范式的特性。
其表现如下:A,夫妻两人“根本没有什么爱情”。
男性主子使用权力占有自己的女奴,本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婚姻的合乎范式的补充,而主子为了一时冲动而把自己同一个本不相爱的女奴拴在一起,以致构成事实上的婚姻家庭,则是偶然的,它既不符合旧的、又有悖于新的婚姻范式。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费多尔的两次婚姻一也都出于偶然,成于蹊跷。
费多尔的第一次婚姻建立在富家小姐阿杰莱达的浪漫奇想之上。
阿杰莱达并不是为了爱情,而仅仅是因为不愿用极安静极寻常的方式嫁人,就与食客兼小丑的费多尔私奔了。
他的第二次婚姻则是索非亚的窘困生活促成,她身为养女,“呆在女恩人的家里,本来就不如投何死了的好”,于是慌不择主地投向了费多尔。
写家人的名著
写家人的名著
1. 《我们仨》 - 杨绛: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对她和钱钟书以及女儿钱瑗一家三口的回忆录。
书中记录了他们的生活琐事、学术追求以及家庭的温馨与快乐。
2. 《呼兰河传》 - 萧红:这部小说以萧红的家乡呼兰河为背景,描写了她的家庭、家乡的风土人情以及人民的生活状态。
3. 《背影》 - 朱自清: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讲述了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4. 《平凡的世界》 - 路遥:这部小说以中国 7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5. 《穆斯林的葬礼》 - 霍达:该小说以回族手工匠人梁亦清的玉器作坊奇珍斋升沉起伏为主线,在历史的背景下描写梁家三代人不同的命运变迁,表现了主人公为追求理想和事业,为完善自身素质所发出的蓬勃不息的命运意识。
这些名著都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家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和生活,展现了家庭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主题下中外文学作品的一些比较主体学主要探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作家对相同或相似主体,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外延。
家庭是一个古老的文学主题。
从原始的神话传说到当代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一代代文人墨客孜孜不倦地向世人讲述着家庭的故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过家庭这个窗口来展现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这种手法一直为中外作家所青睐。
当然由于社会历史传统的差异,家庭在各自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中外作家在对相同主题的把握上又会现实出一些不同的特点。
本文主要涉及讨论的几部中外家庭主题的文学作品,西方的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少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托尔斯泰的的《安娜·卡列尼娜》(1877)、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国的《红楼梦》,《家》等,都是中外作家积极运用家庭主题的经典之作。
下面就具体分析下中外作家,运用家庭主题的一些特点。
一,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家庭主题。
(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偶合家庭家庭自婚姻始。
婚姻不仅是两性问题,而且涉及家族和集团的繁衍、维系、巩固、发展,是人们为了赓续正常的社会生活而采取的一种社会行为。
因此,社会常立下种种禁忌、规则来作为指导婚姻的范式。
而陀氏笔下的家庭却是偶然凑合的产物,它的成立具有非范式的特性。
其表现如下:A,夫妻两人“根本没有什么爱情”。
男性主子使用权力占有自己的女奴,本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婚姻的合乎范式的补充,而主子为了一时冲动而把自己同一个本不相爱的女奴拴在一起,以致构成事实上的婚姻家庭,则是偶然的,它既不符合旧的、又有悖于新的婚姻范式。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费多尔的两次婚姻一也都出于偶然,成于蹊跷。
费多尔的第一次婚姻建立在富家小姐阿杰莱达的浪漫奇想之上。
阿杰莱达并不是为了爱情,而仅仅是因为不愿用极安静极寻常的方式嫁人,就与食客兼小丑的费多尔私奔了。
他的第二次婚姻则是索非亚的窘困生活促成,她身为养女,“呆在女恩人的家里,本来就不如投何死了的好”,于是慌不择主地投向了费多尔。
婚姻范式反映出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社会存在的需要。
社会用它来指导择偶,控制婚姻,以维持社会正常的代际传递和社会阶层、社会集团内部的正常整合。
婚姻是家庭的起点,只有依照婚姻范式成立的家庭,才能成为那个社会中正常或“美满”的家庭。
而偶合家庭成立的非范式性就决定了它必然是病态的、残破的。
名.反常态的人际关系。
B,缺少家庭成员之间那种天然的内聚力。
在种种人际关系中,家庭关系是最为紧密的。
家庭成员间不仅存在经济上的合作关系,政治上的利害关系,而且还有天然的血缘联系。
他们朝夕相处,空间距离最近,情感交流最多,相互影响最深:均为其他人际关系不能比拟。
这一切决定了家庭有一种天然的“内聚力”。
尽管这种“内聚力”的表现形式和社会作用各有不同,它既可以是英雄之家的志同道合,前仆后继;也可以是竹篱茅舍的齐心协力,和衷共济;还可以是魔窟鬼穴的杭涤一气,狼狈为奸,但都是行为上的高度一致,本质上的有机统一。
而在偶合家庭中,这种“内聚力”却丧失殆尽了。
而维尔西洛夫和卡拉马佐夫的家庭成员从未协同一致地干过一件事(哪怕是坏事》。
“内聚力”的强弱是衡量家庭人际关系远近亲疏的重要尺度。
“内聚力”的消失,标志着偶合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已大悖常情,大逆常理。
C,失功效的家庭职能家庭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担负许多重要职能,如经济、教育等。
偶合家庭则不然,其仲种社会职能几乎都失去了应有的功效。
维尔西洛夫挥金如土,一生耗费了40万卢布,妻子索菲亚却只能靠做手工活维持起码的生活。
同样,费多尔积攒的金钱逾10万,也仅供自己享受。
刚走进大学的伊凡,即使是在货金中断、衣食告罄的危急关头,也未从父亲处得到丝毫接济在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一切方面和各个阶段上,家庭都表现出巨大的教育潜力。
而偶合家庭的教育职能却风流云散了。
维尔西洛夫和费多尔对子女的生存都置若周闻,对教育启蒙就更视之漠然了。
加上偶合家庭成员往往分居独处,离多合少,因而连起码的情感交流和思想影响都成了空谷足音。
它使偶合家庭中的孩子大都成了精神上的畸型儿和贫血者。
家庭职能是家庭存在的根据。
只有充分发挥家庭职能,家庭才能满足个人和社会的多种需求;只有全面实现其职能,家庭才会成为个人和社会不可缺少的组织形式。
而偶合家庭主要职能的丧失,意味着它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家庭蜕变成了非家庭。
正是通过展示偶合家庭的一洗了大悖常理的特性,表现偶合家庭的非正常性,从而引导人们探造成这种非正常性的原因,自然而然的将读者的视角引向当时的社会背景。
偶合家庭正是在转型期社会两种文化冲突的背景下,在这失去了规范的世界里,人们一系列偶然选择的结果。
它是19世纪后半期俄国的农业文化与工业文化、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宗法专制文化和资产阶级民主制文化的冲突的必然结果。
它不符合任何一种社会文化的家庭规范,但又是必然中的偶然,是俄国转型期社会一种怪异的家庭范例。
“家已不家”,这里不曾有长幼欢聚,也无倚窗企望,人们四分五裂,被抛向漠漠的世界。
于是,从家庭的虚化中衍生出更广阔的实在—俄国转型期社会—一个放大的偶合家庭。
因此,从本体来着,偶合家庭是其成员生活的微观环境,从象征来看,它又是作家笔下各种人物所处的宏观的社会文化大背景,正是在这种象征意义上,陀氏曾经自喻是“偶合之家的主人公”(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如果说托斯陀耶夫斯基是通过偶合家庭这种非常规的家庭模式,来表现当时俄国社会的非正常状态,那么玩偶之家则是从挪威社会当时正常一个小家庭出发,通过一个突发事件,来表现这种“正常”掩盖下的不正常,即资本主义道德,法律下,社会对女性独立地位合理的漠视和压迫。
主要写主人公娜拉从爱护丈夫、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最后离家出走,摆脱玩偶地位的自我觉醒过程。
通过娜拉形象的塑造,戳穿了资产阶级在道德、法律、宗教、教育以及家庭关系多方面的假面具,揭露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荒谬。
《玩偶之家》就是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婚姻关系、对于资产阶级的男权中心思想所作的一篇义正辞严的控诉书。
娜拉人物形象娜拉是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叛逆女性。
她表面上是一个未经世故开凿的青年妇女,一贯被人唤作“小鸟儿”、“小松鼠儿”,实际上上她性格善良而坚强,为了丈夫和家庭不惜忍辱负重,甚至准备牺牲自己的名誉。
娜拉因挽救丈夫的生命,曾经瞒着他向人借了一笔债;同时想给垂危的父亲省却烦恼,又冒名签了一个字。
就是由于这件合情合理的行为,资产阶级的“不讲理的法律”却逼得她走投无路。
更令她痛心的是,真相大白之后,最需要丈夫和她同舟共济、承担危局的时刻,她却发现自己为之作出牺牲的丈夫竟是一个虚伪而卑劣的市侩。
她终于觉醒过来,认识到自己婚前不过是父亲的玩偶,婚后不过是丈夫的玩偶,从来就没有独立的人格。
由丈夫海尔茂前后判若两人的丑恶表现中,她看到了丈夫行为所依托的社会公理同人的本性的矛盾冲突,从而对她几十年虔诚信奉的传统观念、传统价值发生了怀疑,在与丈夫的论争中,提出了家庭、婚姻、教育、法律、宗教等问题。
她的赖以平静生存的社会信念根本动摇了。
终于觉悟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并向丈夫严正地宣称:“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
”以此作为对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传统观念的反叛。
她决定离开丈夫,到社会中去弄清楚:“究竟是社会正确,还是我正确。
”《玩偶之家》曾被比做“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
但它的人物,最重要的只是两个;它的题材范围十分狭窄,只是家长里短,凡俗琐事,并在家庭这四堵墙内展开;它的时间不长,从幕布拉起到帷慢落下,前后只有三天。
从上面的叙述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社会主题的揭示是通过玩偶之家的矛盾,更确切的说是那拉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的,着眼点很小,立意却是很高。
那拉本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家庭妇女,如果没有这件突发事件她会跟周围所有的女性一样默默的过完平常的一生,而从来不可能去思考什么社会对女性的压迫,自己的没有独立人格,和资本主义的法律不合清理压抑人性,是现实逼着她去思考,是她幡然醒悟,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并作出自己的选择。
就这样,一个夫妇反目、家庭解体的普通剧目变成了一篇对社会的起诉书,讨伐男权中心社会的檄文和激励妇女争取自由解放的妇女精神独立宣言。
(三)列夫·托尔斯泰和《安娜·卡列尼娜》如果说,在托斯陀耶夫斯基和易卜生笔下,家庭主题是现实主义艺术大师表现现实社会,展现社会的荒谬失序和讨伐社会罪恶的阵地,那么在托尔斯泰笔下则展示出某种暧昧不明和矛盾。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19世纪70年代,此时俄罗斯封建地主贵族农奴制度社会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大变动时代。
资本主义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经过上升时期向着更高阶段发展。
古老的封建地主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改革农奴制已成为俄国社会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托尔斯泰明明确确的感受到现实社会的各种矛盾,教堂,法律,军国主义,合法婚姻的虚伪,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尤其吸引托尔斯泰注意的是家庭的变化和妇女的命运。
家庭悲剧层出不穷,一幕幕展现在他的眼前……同前面两人一样,在他也是有好多要揭露和讨伐的;但另一方面,他的梦欲主义,不用暴力抵制邪恶的“勿抵抗恶”思想,使他对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失去了信念,陷人深沉的悲观主义。
他一方面憎恶并批判旧制度,成为一个清醒的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者;另一方面他对于历史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却茫然无知,成为一个“托尔斯泰主义者,即是一个颓唐的,歇斯底里的可怜虫。
表现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里,即追求个性解放与道德理想的矛盾和左右摇摆无所适从。
安娜是柳里克皇室的后裔,外表美丽、内心纯贞,充满渴望爱情的青春活力。
执着追求幸福、光明和自由的个性注定了她与现实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并必然导致她最终的悲剧命运,丈丈夫卡列宁却是个年老的,卑劣的,用难听鼻音讲话的官僚,同他结婚后,她的生气就被压抑了,虽然如此,安娜对生活还是充满热爱,对爱情依旧怀着模糊憧憬。
与时,俄国旧的封建伦理道德正受到西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的挑战,像安娜这样一个感情丰富而又很有个性的女子就自然无法不受影响,一旦遇到伏伦斯基这样一个风度翩翩的贵族青年,堕人情网,几乎是必然的。
安娜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丰富情感要求的追求自我解放的俄罗斯女性,她极力想挣脱精神牢笼,打断彼得堡地主官僚制度的道德锁链,她为了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不得不对丈夫变心,背叛旧制度制造的婚姻悲剧,她需要爱,她到底有什么罪过?但她最后却受到了惩罚,不仅感到内疚,还卧轨自毁于火车轮下,为自由幸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何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和价值取向,托尔斯泰思想上的矛盾和彷徨在这个问题上被充分表现了出来。
另一方面,这种矛盾又融入到安娜这个人物的塑造上,追求个性解放的同时背负巨大的道德愧疚感,这也使得安娜这个人物形象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丰满的人物形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