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第五章五六十年代的其它文学创作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三讲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二)赵树理和柳青
![第三讲 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二)赵树理和柳青](https://img.taocdn.com/s3/m/c57e4743767f5acfa1c7cd73.png)
“一本书作家”杨沫
(1941——1995),原名杨成 业,1941年生于北平一个没落官 僚地主家庭。 因家庭破产中学失学,曾经当过 小学教员、书店店员,曾在北京 大学旁听。 1951年开始写作《青春之歌》, 1957年完成。后创作了《青春之 歌》的续集《芳菲之歌》《英华 之歌》,但皆无任何反响。
叙述姿态:全知视角与“叙述干预 ”
充满激情的“叙述干预”。叙述人在对一 切事件、人物、情节、景致的叙述或描写 中,都渗透和体现了作家的思想、观念、 立场、态度、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 象一个政治评论家,信心满满地在向中国、 全世界讲述着、评论着中国农民命运的故 事
贡献:真正的“社会主义新人”
梁生宝是完全摆脱了小生产者私有观念 羁绊和狭隘本位的新农民形象。他真诚 无私,性格坚毅,勇于自我牺牲,有坚 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有很强宗教感的“红色教徒”:“照党 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 ” 这是中国文学长廊中从来没有过的形象
过于“纯粹”到不食人间烟火
共产党员的理智,在生宝身上克制了人类每 每容易放纵感情的弱点。他一想:一搂抱、 一亲吻.定使两人的关系急趋直转,搞得火 热。„„但现在眨眼就是夏收和插秧的忙季, 他必须拿崇高的精神来控制人类的初级本能 和初级感情。„„考虑到对事业的责任心和 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他不能使私人生活影响 事业。生宝轻轻地推开紧靠着他、等待他搂 抱的改霞,他恢复了严肃的平静,说:‚我 开会去呀!人家等族长哩„„”
(一)赵树理
Hale Waihona Puke 1906年9月出生在山西省沁 水县贫苦农民家庭 青年时代外出求流浪求学, 曾就读于长治山西第四师范 学院 1950年代被授予“人民艺术 家”称号 在文革中遭到长期的迫害、 批斗,被殴打骨折,1970年 9月含冤病逝
04.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
![04.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217796c7da38376baf1fae27.png)
3、小说题材的分类与等级制度产 生的影响:
(1)从第一次文代会开始,出现了按照社 会生活领域(如工厂、矿山、农村、军营) 和当时开展的政治运动、中心事件(如‚抗 美援朝‛、农业合作化、‚大跃进‛),来 分别‚检阅‛小说创作的成绩和问题的做 法。在这种情况下,也出现了这一时期特 有的题材分类概念,如革命历史题材、农 村题材、工业题材、知识分子题材、军事 题材等。
5、干预生活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 《田野落霞》(刘绍棠) 《改选》(李国文) 《灰色的帆蓬》(李准) 6、人情人性 《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 《在悬崖上》(邓友梅) 《红豆》(宗璞) 《小巷深处》(陆文夫) 《达吉和她的父亲》(高缨)
2、战争 《风云初记》(孙犁),滹陀河畔风云 《铁道游击队》(知侠),鲁 《敌后武工队》(冯志),冀中 《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保定 《苦菜花》(冯德英),胶东 3、二三十年代(抗战前) 《小城春秋》(高云览),厦门大劫狱 《青春之歌》(杨沫),30年代前期北平 《三家巷》(欧阳山),20年代南国风云 《一代》第一卷,酝酿达十五年之久,它叙述了一个名叫周炳 的打铁工人出身的知识分子的半生经历,力图反映出从1919 至1949这三十年来中国历史的革命进程. 《红旗谱》(梁斌),从本世纪初叶开始 《党费》《七根火柴》(王愿坚,短篇)长征时期
2、农业合作化 《不能走那条路》,李准 写翻身贫农宋老定想买地的作品,除了在《人民日报》等全国四, 五十个报刊转载外,还被改编成话剧,梆子,坠子,连环画等,在群 众中广泛流传,对推动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展,起了很大的宣 传作用. 《三里湾》(1955),赵树理 第一部以农业合作化为题材的长 篇小说. 《山乡巨变》,周立波 出现了较明显的矛盾冲突. 《创业史》,柳青 阶级阵线分明,两种思想,道路, 阶级. 3、劳动妇女 《李双双小传》(李准,1960) 烙有"大跃进"时代左倾冒进的 印记. 《静静的产院》(茹志鹃) 《新结识的小伙伴》(王汶石) 社会主义建设热潮把吴淑兰 这样的"好媳妇"卷进了生活的激流,成为和张腊月一样的建设新 生活的闯将
50~60年代中期的散文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50~60年代中期的散文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70b84b2fdd36a32d73758113.png)
七、课后拓展
• 1.知识点: • ⑴、本时期抒情散文的创作特点 • 2.思考题: • ⑴、思考本时期抒情散文创作热潮的形成及其原因。 • ⑵、思考本时期散文创作局限。
第二节 杨朔的散文
一、杨朔及创作简介
•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1939 年参加八路军,1942年到延安。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 杨朔起初从事小说创作,著有长篇小说《疮山》、《三千 里江山》,中篇小说集《洗兵马》、《红石山》、《望南 山》、《北线》、《帕米尔高原的流派》、《绵锈河山》、 短篇小说集《月黑夜》、《北黑线》。 • 50年代初期,他开始致力于散文创作。到1956年, 他先后有《戈壁滩上的春天》、《滇池边上的报春花》、 《海天苍苍》、《厦门港的风浪》、《香山红叶》、《印 度情思》等作品问世,奠定了他在当代散文园地中的地位。 • 到了60年代,杨朔散文渐趋成熟。《荔枝蜜》、《茶 花赋》、《雪浪花》、《樱花雨》等是杨朔散文风格形成 时期的代表作。出版的散文集有《亚洲日出》、《万古长 青》、《鸭绿江南北》、《东风第一枝》、《海市》、 《生命泉》,《杨朔散文选》等。
• 这一历史阶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走过了一条艰难 而曲折的道路。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翻滚不停的 时代风云,冷热不定的政治气候,躁动不安的人情世态, 都不可避免地在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特别是散文中得到反 映。 • ①1950-1957.6,新的时代,新的生活及抗美援朝为抒 情散文创作开拓了广阔的领地。 • ②1957年-1958年,急风暴雨般的政治斗争减弱了抒情 散文的发展,严重伤害了作家的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本时期散文创作局限
• 1. 用理想情怀掩盖复杂的社会矛盾。 • 2. 用政治形态代替文艺形态,以致于曲解了内容 与形式、政治与艺术的关系。 • 3. 有些作品跟形势、赶浪头,贴政治标签,借以 “突出主题”、“强化主题”。 • 4.有些作品为求时髦,以致于胡编乱造,贻害读 者。这种错误的创作倾向严重地干扰了散文的发 展。
第五讲:五六十年代的历史题材小说
![第五讲:五六十年代的历史题材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2b3f0f8484868762caaed557.png)
11
艺术成就及对新时期战争小说的开 拓性意义
文学史地位:《保卫延安》是当代战争文学的开 山之作,对当代战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1)宏大壮阔的史诗构思(高层与基层结合,主 要战场与次要战场的结合)及全知的叙事视角 (2)艺术虚构与历史事实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进 行人物塑造——真实人物与虚构人物相结合 彭德怀、周大勇、李诚、王老虎 (3)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激情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无 产阶级知识分子
余永泽:个性解放(骑士英雄)
林道静
卢嘉川:民族独立(精神英雄)
江 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革命英雄)
33
性别魅力与政治魅力呈现为 一种互为转喻的关系。 A、以性爱方式对政治观念 的演绎; B、通过政治话语对性爱的 改写。 对革命女性来说,只能选择 爱情的政治关系而不能选 择爱情的伦理关系。
1、旧瓶装新酒:《铁道游击队》、《敌后武 工队》、《烈火金刚》
38
2、《林海雪原》(1957)
曲波,(1923—2002), 念过 五年半小学,1938年 参加八路军,曾任连、 营指挥员。抗战胜利后 ,解放战争期间,曾率 领一支英勇善战的小分 队,深入东北牡丹江一 带深山老林进行剿匪战 斗,《林海雪原》的生 活内容即取材于此。 《山呼海啸》 《桥隆飚》
23
创作谈
“这部小说里的人物、故事、情节,绝 大部分在我的短篇、中篇、剧本中不止出现 过一次,他们的形成都有较长的过程。如果 没有这些人物和故事情节做基础,我是写不 出这本书的。” 四场斗争:“大闹柳树林”、“脯红鸟事件” 、“反割头税运动”、“保定二师学潮”
24
2、朱老忠形象与严志和的形象
A、成长人物:巴赫金的命名:“人在历史中成长” B、处于动态的时间关系中的不断成长的新的形象 C、动因:家族复仇,起初共产党对于他具有的只是“ 靠山”意义。 D、阶级意识对个人意识的超越,阶级斗争终将取代个 人复仇。“成长”取决于他在多大的程度上克服和 升华这种个人仇恨。始终在复仇意识中延宕的朱老 忠,在等待着神启和拯救,等待着对自我的超越。 E、成长的标志:反割头税斗争
艺术成就及对新时期战争小说的开 拓性意义
文学史地位:《保卫延安》是当代战争文学的开 山之作,对当代战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1)宏大壮阔的史诗构思(高层与基层结合,主 要战场与次要战场的结合)及全知的叙事视角 (2)艺术虚构与历史事实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进 行人物塑造——真实人物与虚构人物相结合 彭德怀、周大勇、李诚、王老虎 (3)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激情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无 产阶级知识分子
余永泽:个性解放(骑士英雄)
林道静
卢嘉川:民族独立(精神英雄)
江 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革命英雄)
33
性别魅力与政治魅力呈现为 一种互为转喻的关系。 A、以性爱方式对政治观念 的演绎; B、通过政治话语对性爱的 改写。 对革命女性来说,只能选择 爱情的政治关系而不能选 择爱情的伦理关系。
1、旧瓶装新酒:《铁道游击队》、《敌后武 工队》、《烈火金刚》
38
2、《林海雪原》(1957)
曲波,(1923—2002), 念过 五年半小学,1938年 参加八路军,曾任连、 营指挥员。抗战胜利后 ,解放战争期间,曾率 领一支英勇善战的小分 队,深入东北牡丹江一 带深山老林进行剿匪战 斗,《林海雪原》的生 活内容即取材于此。 《山呼海啸》 《桥隆飚》
23
创作谈
“这部小说里的人物、故事、情节,绝 大部分在我的短篇、中篇、剧本中不止出现 过一次,他们的形成都有较长的过程。如果 没有这些人物和故事情节做基础,我是写不 出这本书的。” 四场斗争:“大闹柳树林”、“脯红鸟事件” 、“反割头税运动”、“保定二师学潮”
24
2、朱老忠形象与严志和的形象
A、成长人物:巴赫金的命名:“人在历史中成长” B、处于动态的时间关系中的不断成长的新的形象 C、动因:家族复仇,起初共产党对于他具有的只是“ 靠山”意义。 D、阶级意识对个人意识的超越,阶级斗争终将取代个 人复仇。“成长”取决于他在多大的程度上克服和 升华这种个人仇恨。始终在复仇意识中延宕的朱老 忠,在等待着神启和拯救,等待着对自我的超越。 E、成长的标志:反割头税斗争
第二讲: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一)
![第二讲: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一)](https://img.taocdn.com/s3/m/6c6f07b7a32d7375a41780d5.png)
2、创作演进路线:
解放最初,与封建制度决裂,鞭挞旧的观 念势力:赵树理《登记》,马烽《结婚》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展开,农村生活发生深 刻变化,表现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新人新 事:康濯《春种秋收》
随着深刻的、革命意义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渐入高潮,鸿篇巨制终于出现:从《三里 湾》到《山乡巨变》再到《创业史》,完 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农村的“史诗”建构。
二是作家多为新中国历史的见证者甚至是创造者, 生活积累和艺术积累早已充分。较为安定的社会生 活也提供了长篇创作所需的充裕创作周期
三是读者精神文化需求的日渐增长,出版发行量由 建国初的几千册到五六十年代之交的数百万册
(二)文体:从传奇到史诗
以传奇体为代表的长篇故事体小说几乎占 了新中国长篇小说的半壁河山
3、(深化)作为对立面的 “城市”
“从农村”到“城市”,是中国革命的基本 命题,内涵深刻而又复杂。
城市的先天属性: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 出现,肯定人的私欲满足,鼓励物质消费。 因此它是“个人”的而非“集体”的,“消 费”的而非“生产”的,“市民的”而非 “人民的”
史诗体以其宏大的规模、丰富的历史内涵、 深刻的思想、完整的英雄形象、庄重崇高 的风格而成为新中国长篇创作的一个理想, “史诗风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为作家所 企慕、所向往,形成了 “史诗情结”。
1954年杜鹏程的《保卫延安》从报道体 小说中蝉蜕而出,这部由“百万余字的 报告文学”经删削而又增补而成的长篇 小说第一次被戴上了“史诗”的桂冠
知侠的《铁道游击队》(1954)引出了一 个小高潮,曲波的《林海雪原》(1957) 更把传奇体推向了高峰,还有刘流的《烈 火金刚》(1958)、冯志的《敌后武工队》 (1958)等连绵不绝。当时就有评论者把 这类作品命名为“革命英雄传奇”
第五章文学创作
![第五章文学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06873b0302020740be1e9ba2.png)
第一节
文学创造过程
一、创作动因
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 作内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 创作动机作为文学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它的 产生和运动是作家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 象在文学创造过程中的表现。
(一)创作动机的构成 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 1、创作动机的个体性因素 指驱使作家创作的那些个人生活经历或 心理体验需求。
• 指创作主体融合了形象和情感的理性思 维活动。 • (一)艺术理解与创作动机 • (二)艺术理解与选材 • (三)艺术理解与构思
• 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
• 一、作家与生活体验
• 生活体验是指个人对社会生活的亲身体 察与感受
•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 • (一)作家的人格修养
•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
• 一、艺术直觉 • (一)什么是艺术直觉
• 指创作主体在瞬间直接把握客体审美意 蕴的思维方式或能力。
• (二)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 • 1、科学直觉主要把握事物内在的特质 或规律,艺术直觉则把握事物蕴含的审 美价值。 • 2、科学直觉排斥个人偏见,艺术直觉 则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性。 • 3、科学直觉较少带有感情色彩,艺术 直觉则有着强烈的情感性。
• (三)艺术直觉与创作灵感
• 创作灵感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情绪、 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极为活跃的特殊思维 状态。 • 依赖于作家长期的生活体验和积累。
灵感与直觉
长期思考着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在放松 状态下,由于某种偶发因素的启示,豁然 开朗,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心理现象,叫做 灵感。 灵感状态下的创造主体思维敏捷、情感饱 满、精力充沛、想象力丰富、创造力旺盛, 是所有从事创造活动的人孜孜以求的最佳 心理状态。
50-60年代中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50-60年代中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b7518610c5da50e2524d7f13.png)
第二节 革命战争的“诗化”叙 述
一、 孙犁的小说
• 1. 孙犁小说的创作特点: • ⑴、选取“重大题材”。 • 孙犁的当代创作选取了“重大题材”,主要是两个方
面:一是革命历史题材,二是农村生活题材。 • 孙犁小说大都以滹沱河畔、白洋淀中、冀中平原、冀 西山地的农村乡镇为背景,以生活在这里的农民为描写对 象。表现北方农村和农民所经历的时代风云变幻:从抗日 战争到土改、到变工互助、到合作社,这条线索贯穿了他 从抗战时期《芦花荡》(1944年)、《荷花淀》到建国初 期的《山地回忆》、《吴召儿》、《风云初记》、《铁木 前传》等作品。
四、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在本时 期的发展历程
• 1. 建国初期,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开端良好。 • 2. 反右后,革命历史小说长篇创作获得丰收。 • 3. 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革命历史小说创 • 作因极左政治的影响陷入低谷。
五、本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 创作特点
•
• • • • • 在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上,这一时期的革命历史小 说也较为多样化,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当代小说艺术形态的 演变过程。 1. 强烈的故事体和纪实体特征。 ⑴、故事体成就更为显著。 ⑵、纪实体成绩可喜。 2. 追求“史诗风范”。 革命历史小说的成熟更集中地体现在长篇小说创作上, 其标志是作家对“史诗性”的追求和一批作品体现出来的 “史诗风范”。
• •
• •
⑵、个性化的抒情风格:“重大题材”的浪漫主义表现。 孙犁小说创作的题材是重大的,但他对题材所作的艺 术处理却是独特和别致的,这就是他在描写现实生活时经 常揉进的浪漫主义情调。 在孙犁的创作中,浪漫主义情调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 即透过那些复杂纷繁的革命斗争、社会生活的描写,寄寓 着作家本人对纯美的乡土风物、纯朴的人际关系、纯厚的 人伦情感、纯真的童年生活的深切眷恋和向往,这使得孙 犁关于革命历史的叙述成为田园牧歌、乡村情歌和革命颂 歌的交响曲,表现出个性化的抒情风格。 ①寄风云变幻于诗情画意。对战争进行诗化处理,凸 显人性美、人情美。 寄风云变幻于诗情画意,这是孙犁小说抒情风格的主 要表现。在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发展中,由通讯和故事衍 生而来的小说一直看重对于事件和故事的质朴叙述;但孙 犁的创作不同,真正形成他个人风格的,则是在延安创作 的《芦花荡》、《荷花淀》等,正是这类作品开了将革命 斗争生活诗意化的先声。
第五章 18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史》PPT)
![第五章 18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史》PPT)](https://img.taocdn.com/s3/m/158a026b04a1b0717fd5ddf9.png)
从显性层面上来说,这部小说的最大贡献 在于成功地塑造了鲁滨逊这一资产阶级上升 时期的正面典型形象。 但从象征层面来看,鲁滨逊所处的海上 “荒岛”其实是人类远古生活状态的象征。
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是英国启 蒙主义文学中杰出的讽刺作家,作品有小说、 诗歌、散文和书简。小说《格列佛游记》 (1726)是他讽刺文学中最为出色的作品。
高特荷德•艾弗拉姆•莱辛 (1729—1781)是德国启 蒙运动的杰出代表,也是 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莱辛著作颇丰,理论著作有《汉堡剧评》 (1767—1769)、《拉奥孔,论绘画和诗歌 的界限》(1766)等。在美学理论上,他强 调艺术必须克服脱离现实的倾向,要发挥各 种艺术形式的特性,真实而生动地反映现实。
伏尔泰(1694—1778)原名弗朗索瓦•马利 •阿鲁埃。文学创作中成就最大的就是哲理小 说,一共出版了26部之多。著名作品有《査 第格》(1748)、《老实人》(1759)、 《天真汉》(1767)等。
德尼•狄德罗(1713—1784)是法国新一代 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作家。他组织和主编的 《百科全书》成为新兴资产阶级与反动势力 进行斗争的理论阵地,并以此把法国启蒙运 动推向高潮。
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即位 之初,假意接受启蒙思想,标榜“开明君主” 制度,鼓励文学创作,出版杂志,并亲自动 笔写作,但其目的是要使文学为其统治服务。
杰尼斯•伊凡诺维奇•冯维辛(1744—1792) 是俄罗斯最早出现的具有启蒙思想的作家之 一。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拉 吉舍夫(1749—1802)是较为 激进的俄国启蒙学者之一。他 写过哲学、政论著作和文学作 品,其中最重要的是《从彼得 堡到莫斯科旅行记》(1790)。
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次更为伟大的思想 解放运动——“启蒙运动”。 它于17世纪最早萌芽于英国与荷兰,随后 在法国、德国、俄国、意大利等国广泛传播 开来,成为思想文化的主潮。其中,法国启 蒙主义运动最具典型性。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五、六、七章)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五、六、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9ff4fadc5022aaea998f0f41.png)
第五章 处于边缘的别样叙事: 其他小说创作
一、城市文学的代偿:工业题材小说
二、被政治摧折的艺术探索:干预生活的小说
一、城市文学的代偿:工业题材小说
1.工业题材小说的尴尬。
2.新中国工业题材小说概况
3.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
1、工业题材小说的尴尬
周恩来:“我们首先需要熟悉 工人。现在各方面的文艺工作 者一般地都不熟悉工人,所以 反映工人的作品还很少。我们 希望能有一批文艺工作者深入 工厂。自己不能到工厂去的, 也应该宣传这个号召,把它变 成一个运动,推动成千成万的 文艺工作者向这个方向走去。”
2.批判官僚主义:从特写到小说
“特写”
苏联作家奥维奇金的特写《区里的日常生活》等作品由于揭露 了苏联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特别是对官僚主义的揭露,对中国
作家产生了较深的影响。
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 1956) “以精确、简练的素描迅速及时地表现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具体
事物的特写,往往可以成为直接干预生活的武器”。(以群)
《乘风破浪》:
《乘风破浪》是草明酝酿较为充分的一部力作,小说以一个钢 铁厂为枢纽,连接起市、省、中央、工业、农业等方方面面的 社会生活,在一个全景性的画幅上表现了现代大工业建设在社 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作用和影响。 炼钢厂厂长宋紫峰的形象塑造上。是当代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一 个具有现代气质的企业家形象。
林震
刘世吾 :“圆形人物”
3.爱的权力:在革命和爱情之间
爱情婚姻题材
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类:见面就谈发明创造式的爱情;扭扭 捏捏,一笑就走式的爱情;‘我问你一个问题:你爱我不?’ 式的爱情;由于工作需要而屡误佳期式的爱情;三过家门而不 入式的爱情„„”。(黄秋耘)
一、城市文学的代偿:工业题材小说
二、被政治摧折的艺术探索:干预生活的小说
一、城市文学的代偿:工业题材小说
1.工业题材小说的尴尬。
2.新中国工业题材小说概况
3.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
1、工业题材小说的尴尬
周恩来:“我们首先需要熟悉 工人。现在各方面的文艺工作 者一般地都不熟悉工人,所以 反映工人的作品还很少。我们 希望能有一批文艺工作者深入 工厂。自己不能到工厂去的, 也应该宣传这个号召,把它变 成一个运动,推动成千成万的 文艺工作者向这个方向走去。”
2.批判官僚主义:从特写到小说
“特写”
苏联作家奥维奇金的特写《区里的日常生活》等作品由于揭露 了苏联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特别是对官僚主义的揭露,对中国
作家产生了较深的影响。
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 1956) “以精确、简练的素描迅速及时地表现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具体
事物的特写,往往可以成为直接干预生活的武器”。(以群)
《乘风破浪》:
《乘风破浪》是草明酝酿较为充分的一部力作,小说以一个钢 铁厂为枢纽,连接起市、省、中央、工业、农业等方方面面的 社会生活,在一个全景性的画幅上表现了现代大工业建设在社 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作用和影响。 炼钢厂厂长宋紫峰的形象塑造上。是当代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一 个具有现代气质的企业家形象。
林震
刘世吾 :“圆形人物”
3.爱的权力:在革命和爱情之间
爱情婚姻题材
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类:见面就谈发明创造式的爱情;扭扭 捏捏,一笑就走式的爱情;‘我问你一个问题:你爱我不?’ 式的爱情;由于工作需要而屡误佳期式的爱情;三过家门而不 入式的爱情„„”。(黄秋耘)
5060年代的中国小说课件分解
![5060年代的中国小说课件分解](https://img.taocdn.com/s3/m/3d7bb0ce26fff705cc170a7d.png)
新民歌运动的主题
劳动主题 爱情主题 颂歌主题
1、劳动主题
稻谷堆的圆又圆, 社员堆到上了天. 撕片白云擦擦汗, 凑上太阳吸袋烟。
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
一个萝卜千金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
《我来了》
大跃进时陕西安康的一首《我来了》, 在全国传诵,具有很大的震撼力:
“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
“我”(李克)和“我的妻”(张同志)
小说写的主 要是曾被夸为 “知识分子和工 农结合的典型” 的一对夫妻进城 后婚姻从破裂到 修复的一个过程。
“我的妻”——张同志
小说中“张同志”是
中国现当代文学人物画 廓中一个崭新的形象, 是作者的一种创造,并 有较强的典型意义。
“我的妻”——张同志
张同志确实代表了一批有着和她共同经 历的中国妇女。
题材:光明面,歌颂一切。
手法: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
功能:认识和教化。
主要作品
五六十年代绝大部分作品都逃不出“革 命战争题材”与“现实农村题材”两类,这 时期的主要作品可用八个字概括:
“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 《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 《林海雪原》)
第一讲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文学
序 言
战争结束后,在文学创作领域,作家们
期待:一个从事文学创造的从容环境。 现实: 理想的实现遇到了困难。
原因:战后中国现实政治的急迫情势。
结果:文学成为实现和宣传政治主张的工具。
五六十年代文学的特点
1 .文学服务于政治,服从于政治。
2.文学别无选择的充当了生活教科书的任务。 3.文学作品题材集中,艺术形式单调,文学功 能单一。
50~60年代的小说创作1
![50~60年代的小说创作1](https://img.taocdn.com/s3/m/1410b226ed630b1c58eeb502.png)
梁斌的《红旗谱》
一、作家简介
梁斌(1914-1996),原名梁维周,河北蠡县人。 全书由三部长篇合成《红旗谱》、《播火记》和 《烽烟图》,而以第一部《红》成就最高。 梁斌的《红旗谱》作为写中国农民在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下从事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在17年 文学中曾经据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于1957年末出 版后,振奋了当时的文坛。
二.《红旗谱》
1、主要内容 通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 史背景下,冀中平原朱严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 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 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展示了当时 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
2、主题
“从锁井镇农民的斗争方式,可以明显看出一代比一代 进步,朱老巩赤膊上阵,拿起铡刀拼命。……到了朱老忠 和江涛,他们接触了党,党教导他们要团结群众,走群众 路线的道路,于是所发起的反割头税的斗争,就取得了很 大的胜利。这说明了中国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 能更好的团结起来,战胜阶级敌人,解放自己。”
“我写《百合花》时,还是反右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 社会上是如此,我的家庭也是如此……每天晚上,待孩子睡 后,不无悲凉地思仿起战争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 系……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 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 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个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 生死与共。《百合花》便是这样,在匝匝忧虑中,缅怀追念 时得来的。”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 吴强《红日》、欧阳山《三家巷》、 罗广斌和杨益言《红岩》、杜鹏程《保卫延安》、 曲波《林海雪原》、孙犁《风云初记》、 知侠《铁道游击队》、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 徐光耀《小兵张嘎》、峻青《黎明的河边》、 王愿坚《党费》、茹志娟《百合花》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五六十年代的其它文学创作
一、诗歌创作
1、本阶段诗歌的发展概况和诗坛的主要体式 (1)由颂歌向战歌发展的诗歌主调
50年代诗歌以颂歌为主,歌颂的主要内容有: ①歌唱祖国、党和领袖 ; ②表现新生活,讴歌社会主义建设和建设者; ③反映重大政治事件; ④国际题材。
60年代诗歌主调由颂歌变为战歌,1962年起由 单纯的歌颂开始偏重于斗争精神的表现。
8
(2)创作阶段和代表作
建国以后郭小川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①1955~1956年,宣传鼓动阶段。
以热烈豪迈的组诗《致青年公民》登上诗坛,呼 吁青年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引起较大反响。 ②1956~1960年,发现和思考阶段。
开始不再满足于诗的表面宣传鼓动作用,努力进 行多方面的探索,创作了《将军三部曲》、“爱情三 部曲”(包括《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 《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的叙事诗和《致大 海》、《望星空》等抒情诗。
9
③1960~1966年,激越豪迈的抒情阶段。 经过被严厉的批评后,60年代郭小川重又
走上了阐释政治命题的路子,更加贴近现实的 政治运动,主要创作有《甘蔗林——青纱帐》、 《厦门风姿》、《祝酒歌》、《青松歌》等。 ④1966~1967年,思考和对抗阶段。
在后期,除写了带有时代局限的诗歌作品 外,也还写出了体现他严肃思考的作品,《团 泊洼的秋天》、《秋歌》成为他生命的绝唱。
1956年实施双百方针期间,一些诗人对生活作了思考后, 写作了一批艺术上进行了探索的诗歌,主要有艾青(《大西洋》、 《礁石》),流沙河(《草木篇》),公木(《据说,开会就是 工作,工作就是开会》)等。
1957年以后,诗歌发展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一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重 要诗人离开了诗坛。进入60年代,政治抒情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 潮,主要代表诗人有郭小川、贺敬之等。
4
(2)诗坛的几种体式
① 政治抒情诗
从广义上讲,十七年的诗歌都是政治抒情诗,但 作为一种诗歌类型来讲,它是本阶段存在时间最长、 影响最广泛的一种诗歌样式。
政治抒情诗是指抒发对重大政治生活、重大政治 事件的理解和评价的抒情诗,作为一种严格的诗体, 它形成和发展于五、六十年代,并在文革中走向极端。 其诗体特点是:极端强调诗歌对政治的宣传功能,艺 术上有强烈的“政论色彩”,强化诗对政治观念的演 绎,情绪高亢、豪迈。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组诗 与贺敬之的《放声歌唱》堪称十七年政治抒情诗的代 表作。
3
本阶段的主要诗人
建国初期高唱新中国成立的欢乐颂的诗人还有胡风(《时 间开始了》分为五个篇章,分别是《欢乐颂》、《光荣赞》、 《青春曲》、《英雄谱》、《胜利颂》 )、艾青(《我想念我 的祖国》)、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等。
迅速反映现实生活的重要诗人有反映抗美援朝的未央,反 映部队生活的张永枚,写作“新边塞诗”的李瑛,歌颂石油工人 的李季(被称为“石油诗人”),表现农村生活的张志民,反映 少数民族生活的闻捷,此外田间、公刘、蔡其矫、邵燕祥、郭小 川等都从生活的各个方面来歌唱新时代。
(1)生平与创作 郭小川(1919~1976),河北丰宁县人。抗战初期
去延安参加革命,建国前后,他和陈笑雨、张铁夫合 作以“马铁丁”为笔名,写作了大量思想杂谈式评论 文章,产生巨大影响。建国后他在中南局宣传部、中 宣部和中国作协等部门工作。他的重要诗作在50年代 有《致青年公民》组诗,抒情诗《望星空》、《致大 海》以及叙事诗《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 《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等。在60年代初中 期,主要诗作有《林区三唱》、《乡村大道》、《厦 门风姿》、《甘蔗林——青纱帐》等。“文革”期间, 重要诗作有《团泊洼的秋天》、《秋歌》等。
5
②大跃进民歌
1958年经毛泽东提倡,掀起了一场新民歌运动,诗 坛刮起新民歌风。大跃进民歌运动以对民间诗歌的收集 和整理为前提,强调新诗的发展必须以民歌为方向和唯 一的出路。新民歌最初也向新诗提供了不少新鲜的艺术 元素,但过分强调向民歌学习,甚至忽视和抵制五四以 来学习借鉴外国诗歌的传统,这就把新诗的发展限制在 了一条极为狭窄的道路上,对新诗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 影响。
11
《甘蔗林——青纱帐》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助艺术的想象,通过感情的纽带把甘 蔗林、青纱帐这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结在一起。诗人以南方的甘 蔗林象征当前的日常生活,以北方的青纱帐象征过去的战斗生 活,通过这两种意象的反复歌咏与表现,呼吁今天的我们要发 扬过去的革命传统,来克服眼前的困难,从而胜利走向明天。
形式上,该诗采用了 “新辞赋体”(郭小川体),这一诗 体的具体特征是:以长句为基本句式,形式上比较严密整齐; 每节四行,长短相当;一节之中,奇数行与偶数行分别有大体 相近和对称的字数和句式;全篇押韵,节奏自由,讲求韵律感; 多铺陈渲染,回环咏叹。
6
③长篇叙事诗
50年代后半期诗坛的主要收获是叙事诗。大跃进 后,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长篇叙事诗大量涌现,数 量有近百部。这是建国后诗歌发展中写实、叙事倾向 的一个必然结果。最能代表此间长篇叙事诗创作成就 的是: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闻捷的《复仇的火 焰》,李季的《杨高传》,田间的《赶车传》。
7
2、郭小川的诗
2
《我们最伟大的节日》(何其芳)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隆隆的雷声里诞生 是如此巨大的国家的诞生 是经过了如此长期的苦痛 而又如此欢乐的诞生, 就不能不像暴风雨一样打击着敌人, 像雷一样发出震动着世界的声音。
《新华颂》(郭沫若)
人民中国,屹立亚东。 光芒万丈,辐射寰空。 艰难缔造庆成功, 五星红旗遍地红。 生者众,物产丰, 工农长作主人翁。
10
《望星空》
在伟大的宇宙空间, 人生不过是流星般的闪光。 在无限的时间的河流里, 人生仅仅是微小又微小的波浪。
——《望星空》 抒情诗《望星空》作于建国十周年。在这首诗里, 诗人真实地抒写了个人在浩渺星空下的渺小感 ,通过 宇宙的“浩大无比”、“没有涯际”来对比人间与人生 的有限和不足。然而诗人接下来又批判和否定了这种情 感, 转而歌颂人间的辉煌,表现一种“人定胜天”的 思想。
五六十年代的其它文学创作
一、诗歌创作
1、本阶段诗歌的发展概况和诗坛的主要体式 (1)由颂歌向战歌发展的诗歌主调
50年代诗歌以颂歌为主,歌颂的主要内容有: ①歌唱祖国、党和领袖 ; ②表现新生活,讴歌社会主义建设和建设者; ③反映重大政治事件; ④国际题材。
60年代诗歌主调由颂歌变为战歌,1962年起由 单纯的歌颂开始偏重于斗争精神的表现。
8
(2)创作阶段和代表作
建国以后郭小川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①1955~1956年,宣传鼓动阶段。
以热烈豪迈的组诗《致青年公民》登上诗坛,呼 吁青年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引起较大反响。 ②1956~1960年,发现和思考阶段。
开始不再满足于诗的表面宣传鼓动作用,努力进 行多方面的探索,创作了《将军三部曲》、“爱情三 部曲”(包括《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 《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的叙事诗和《致大 海》、《望星空》等抒情诗。
9
③1960~1966年,激越豪迈的抒情阶段。 经过被严厉的批评后,60年代郭小川重又
走上了阐释政治命题的路子,更加贴近现实的 政治运动,主要创作有《甘蔗林——青纱帐》、 《厦门风姿》、《祝酒歌》、《青松歌》等。 ④1966~1967年,思考和对抗阶段。
在后期,除写了带有时代局限的诗歌作品 外,也还写出了体现他严肃思考的作品,《团 泊洼的秋天》、《秋歌》成为他生命的绝唱。
1956年实施双百方针期间,一些诗人对生活作了思考后, 写作了一批艺术上进行了探索的诗歌,主要有艾青(《大西洋》、 《礁石》),流沙河(《草木篇》),公木(《据说,开会就是 工作,工作就是开会》)等。
1957年以后,诗歌发展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一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重 要诗人离开了诗坛。进入60年代,政治抒情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 潮,主要代表诗人有郭小川、贺敬之等。
4
(2)诗坛的几种体式
① 政治抒情诗
从广义上讲,十七年的诗歌都是政治抒情诗,但 作为一种诗歌类型来讲,它是本阶段存在时间最长、 影响最广泛的一种诗歌样式。
政治抒情诗是指抒发对重大政治生活、重大政治 事件的理解和评价的抒情诗,作为一种严格的诗体, 它形成和发展于五、六十年代,并在文革中走向极端。 其诗体特点是:极端强调诗歌对政治的宣传功能,艺 术上有强烈的“政论色彩”,强化诗对政治观念的演 绎,情绪高亢、豪迈。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组诗 与贺敬之的《放声歌唱》堪称十七年政治抒情诗的代 表作。
3
本阶段的主要诗人
建国初期高唱新中国成立的欢乐颂的诗人还有胡风(《时 间开始了》分为五个篇章,分别是《欢乐颂》、《光荣赞》、 《青春曲》、《英雄谱》、《胜利颂》 )、艾青(《我想念我 的祖国》)、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等。
迅速反映现实生活的重要诗人有反映抗美援朝的未央,反 映部队生活的张永枚,写作“新边塞诗”的李瑛,歌颂石油工人 的李季(被称为“石油诗人”),表现农村生活的张志民,反映 少数民族生活的闻捷,此外田间、公刘、蔡其矫、邵燕祥、郭小 川等都从生活的各个方面来歌唱新时代。
(1)生平与创作 郭小川(1919~1976),河北丰宁县人。抗战初期
去延安参加革命,建国前后,他和陈笑雨、张铁夫合 作以“马铁丁”为笔名,写作了大量思想杂谈式评论 文章,产生巨大影响。建国后他在中南局宣传部、中 宣部和中国作协等部门工作。他的重要诗作在50年代 有《致青年公民》组诗,抒情诗《望星空》、《致大 海》以及叙事诗《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 《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等。在60年代初中 期,主要诗作有《林区三唱》、《乡村大道》、《厦 门风姿》、《甘蔗林——青纱帐》等。“文革”期间, 重要诗作有《团泊洼的秋天》、《秋歌》等。
5
②大跃进民歌
1958年经毛泽东提倡,掀起了一场新民歌运动,诗 坛刮起新民歌风。大跃进民歌运动以对民间诗歌的收集 和整理为前提,强调新诗的发展必须以民歌为方向和唯 一的出路。新民歌最初也向新诗提供了不少新鲜的艺术 元素,但过分强调向民歌学习,甚至忽视和抵制五四以 来学习借鉴外国诗歌的传统,这就把新诗的发展限制在 了一条极为狭窄的道路上,对新诗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 影响。
11
《甘蔗林——青纱帐》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助艺术的想象,通过感情的纽带把甘 蔗林、青纱帐这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结在一起。诗人以南方的甘 蔗林象征当前的日常生活,以北方的青纱帐象征过去的战斗生 活,通过这两种意象的反复歌咏与表现,呼吁今天的我们要发 扬过去的革命传统,来克服眼前的困难,从而胜利走向明天。
形式上,该诗采用了 “新辞赋体”(郭小川体),这一诗 体的具体特征是:以长句为基本句式,形式上比较严密整齐; 每节四行,长短相当;一节之中,奇数行与偶数行分别有大体 相近和对称的字数和句式;全篇押韵,节奏自由,讲求韵律感; 多铺陈渲染,回环咏叹。
6
③长篇叙事诗
50年代后半期诗坛的主要收获是叙事诗。大跃进 后,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长篇叙事诗大量涌现,数 量有近百部。这是建国后诗歌发展中写实、叙事倾向 的一个必然结果。最能代表此间长篇叙事诗创作成就 的是: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闻捷的《复仇的火 焰》,李季的《杨高传》,田间的《赶车传》。
7
2、郭小川的诗
2
《我们最伟大的节日》(何其芳)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隆隆的雷声里诞生 是如此巨大的国家的诞生 是经过了如此长期的苦痛 而又如此欢乐的诞生, 就不能不像暴风雨一样打击着敌人, 像雷一样发出震动着世界的声音。
《新华颂》(郭沫若)
人民中国,屹立亚东。 光芒万丈,辐射寰空。 艰难缔造庆成功, 五星红旗遍地红。 生者众,物产丰, 工农长作主人翁。
10
《望星空》
在伟大的宇宙空间, 人生不过是流星般的闪光。 在无限的时间的河流里, 人生仅仅是微小又微小的波浪。
——《望星空》 抒情诗《望星空》作于建国十周年。在这首诗里, 诗人真实地抒写了个人在浩渺星空下的渺小感 ,通过 宇宙的“浩大无比”、“没有涯际”来对比人间与人生 的有限和不足。然而诗人接下来又批判和否定了这种情 感, 转而歌颂人间的辉煌,表现一种“人定胜天”的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