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01关于强化固网终端设备使用要求的通知 (1)
中国南方电网并网调度管理规定
![中国南方电网并网调度管理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210a5149a300a6c30c229fb2.png)
南方电网并网调度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目录前言 (1)1.总则 (3)2.适用范围 (3)3.规范性引用文件 (3)4.术语和定义35.各单位职责34444456666附件A 并网调度协议内容 (6)附件B 联网调度协议内容 (7)附件C 启动调试项目 (8)附件D 上报资料内容和时间 (9)前言为保障中国南方电网安全、稳定、优质、经济运行,维护电力投资者、经营者和电力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发电厂、电网和电力用户并网或联网的调度管理程序,促进电网协调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南方电网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由中国南方电网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提出。
本规定主要起草人:尹志强、孙斌、林成、严奉军、单克、黄文伟、陈锐、张旭本规定主要审定人:本规定批准人:本规定首次发布。
1.总则1.1为保障中国南方电网安全、稳定、优质、经济运行,维护电力投资者、经营者和电力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发电厂、电网和电力用户并网或联网的调度管理程序,促进电网协调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南方电网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南方调度机构分为总调、中调、地调、县调四级,各级调度机构按照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的原则,负责调度管辖范围内的电力系统并(联)网调度管理工作。
2.适用范围2.1本规定适用于所有接入南方电网的新(改、扩)建发输变电工程、输变电工程、主网直供用户所属设备、独立电网的并网调度管理工作。
3.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电网调度管理条例》《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电网运行准则》4.8并网申请书由拟并网方向调度机构提交的要求将其设备或电网与南方电网并(联)网的书面申请文件。
4.9并网调度协议电网企业与电网适用者就电网调度运行管理所签订的协议。
在协议中规定双方应承担的基本责任和义务以及双方应满足的技术条件和行为规范。
4.10互联电网调度协议互联电网双方调度机构就电网运行管理所签订的协议,在协议中规定双方应承担的基本责任和义务以及双方应满足的技术条件和行为规范。
5G试验网配套设施技术参考
![5G试验网配套设施技术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f40a448d1ed9ad51f11df22d.png)
2018年5G试验网配套设备技术参照()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3月目录一、序言..............................错误!不决义书签。
二、5G研发试验进展....................错误!不决义书签。
标准拟订...................................错误!不决义书签。
频次区分...................................错误!不决义书签。
技术研发...................................错误!不决义书签。
试验网建设.................................错误!不决义书签。
三、5G基站设备变化....................错误!不决义书签。
架构变化.......................................错误!不决义书签。
参数变化.......................................错误!不决义书签。
四、配套设备实行原则...................错误!不决义书签。
整体原则.......................................错误!不决义书签。
电源配套实行原则...............................错误!不决义书签。
铁塔实行原则...................................错误!不决义书签。
五、总结..............................错误!不决义书签。
一、序言5G将开启万物宽泛互联、人机深度交互的新时代。
目前,5G标准化和商用进度正在加快推动。
在工信部的一致组织下,我国已领先达成了两个阶段的5G技术研发试验,考证了系统重点能力、测试了室外覆盖性能,有力推动了5G研发和家产发展,目前技术研发试验已进入第三阶段。
智能终端技术规范(2018年试行版)
![智能终端技术规范(2018年试行版)](https://img.taocdn.com/s3/m/f9ff9b04360cba1aa911da65.png)
Q/CSG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智能终端技术规范(2018 年试行版)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mart terminal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目次目次 (I)前言 (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一般技术要求及配置原则. (1)5 功能要求. (2)6 性能要求. (5)7 布置和组柜. (6)8 光缆选型及敷设要求. (7)9 对二次回路的要求. (8)10 与相关标准的衔接. (8)附录 A (规范性附录)智能终端接口和虚端子 (9)附录B(规范性附录)智能终端面板指示灯 (27)附录C(规范性附录)智能终端模型 (31)前言本技术规范遵循《南方电网电力装备技术导则》(Q/CSG 1203005-2015 )规定的技术原则,根据GB/T 1.1-2009 相关规则编制。
本规范旨在规范南方电网智能终端装置的配置原则、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布置和组柜要求、光缆选型及敷设要求、以及相关二次回路要求,提高智能终端装置的标准化水平,为智能终端的制造、设计、运行、管理和维护工作提供有利条件,提升智能终端的运行、管理水平。
本技术规范代替Q/CSG 1204005.67.6-2014《南方电网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技术规范第6部分:厂站应用第7篇:厂站装置功能及接口规范第6分册:智能终端》,与Q/CSG 1204005.67.6-2014 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根据最新发布的国家标准和电力行业标准,对第 2 章规范性引用文件进行了补充更新,其后的内容进行了相应修改;——修改了配置原则(见 4.2);——增加了建模原则(见 4.3);——增加了型号规范及软件版本(见 4.4);——增加了适用范围(见 4.5);——重新编写了第 5 章功能要求内容;——重新编写了第 6 章性能要求内容;——增加了第7 章布置和组柜设计规范内容;——增加了第8 章光缆选型及敷设要求内容;——增加了第9 章对二次回路的要求内容;——增加附录A(规范性附录)智能终端接口和虚端子;——增加附录B(规范性附录)智能终端面板指示灯;——增加附录C(规范性附录)智能终端模型。
中国电信家庭网关与增强型终端综合管理系统接口技术要求
![中国电信家庭网关与增强型终端综合管理系统接口技术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16ffff352e3f5727a4e96246.png)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2009年3月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技术标准 Q/CT 2271-2013中国电信家庭网关与增强型终端综合管理系统接口技术要求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Interface between HGW and ITMS+ of China Telecom 2013-02发布 2013-02实施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发布Q/CT 2271-2013目次前言 (VII)中国电信家庭网关与增强型终端综合管理系统接口技术要求 (1)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缩略语 (1)4 家庭网关与ITMS+接口总体概述 (4)4.1 家庭网关与ITMS+接口在网络中的位置 (4)4.2 家庭网关与ITMS+接口主要内容 (4)5 接口技术要求 (4)5.1 家庭网关与ITMS+接口框架 (4)5.1.1 家庭网关与ITMS+接口描述图 (4)5.1.2 家庭网关与ITMS+接口定义 (5)5.1.3 终端管理协议栈分层模型 (5)5.2 RPC方法概述 (6)5.3 家庭网关与ITMS+接口安全 (7)5.3.1 家庭网关发起的安全连接流程 (7)5.3.2 ITMS+发起的安全连接流程 (8)5.4 家庭网关与设备认证注册接口(M1) (9)5.4.1 M1接口描述图 (9)5.4.2 首次连接设备认证接口(基于物理ID) (9)5.4.3 首次连接设备认证接口(基于逻辑ID) (12)5.4.4 非首次连接设备认证接口 (15)5.5 家庭网关与参数监视接口模块(M2) (15)5.5.1 M2接口描述图 (15)5.5.2 参数模型获取接口 (16)5.5.3 参数查询接口 (17)5.5.4 参数变化上报接口 (18)5.6 家庭网关与参数配置接口模块(M3) (19)5.6.1 M3接口描述图 (19)5.6.2 参数属性上报接口 (20)5.6.3 配置用户可写属性接口 (21)5.6.4 参数实例配置接口(SetParameterValues) (22)5.6.5 实例删除配置接口 (23)IQ/CT 2271-20135.6.6 参数实例配置接口(配置文件) (24)5.6.7 上传配置文件接口 (25)5.6.8 上传日志文件接口 (27)5.6.9 配置电信维护帐号接口 (28)5.6.10 设备告警接口 (29)5.6.11 设备监控接口 (31)5.7 家庭网关与软件升级接口模块(M4) (32)5.7.1 M4接口描述图 (32)5.7.2 软件升级接口 (32)5.7.3 软件版本查询接口 (35)5.7.4 软件升级配置备份接口 (36)5.8 家庭网关与测试诊断接口模块(M5) (39)5.8.1 M5接口描述图 (39)5.8.2 PING测试接口 (39)5.8.3 ATMF5Loop测试接口 (41)5.8.4 重启接口 (43)5.8.5 恢复出厂设置接口 (44)5.8.6 DSL测试接口 (45)5.8.7 IAD模块测试接口 (47)5.9 机卡分离型家庭网关与设备认证注册接口(M1) (49)5.9.1 M1接口描述图 (49)5.9.2 首次连接设备认证接口 (49)5.9.3 非首次连接设备认证接口 (52)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RPC方法定义 (54)A.1 Inform (54)A.2 Inform eventCodes (55)附录B(规范性附录)RPC XML Schema描述 (56)B.1 XML Schema文件头 (56)B.2 SOAP信包头 (56)B.3 SOAP错误代码 (56)B.4 RPC参数类型定义 (56)B.5 RPC方法请求/响应 (57)附录 C (规范性附录)业务配置描述 (60)C.1业务配置逻辑图 (60)C.2 业务配置模板 (60)C.2.1 基础类配置模板 (60)IIQ/CT 2271-2013 C.2.1.1 WAN连接 (60)C.2.1.2 PPPoE代理功能 (63)C.2.1.3 DDNS (63)C.2.1.4 WLAN (64)C.2.1.5 家庭网关电信维护帐号管理 (66)C.2.1.6 TR-069 (66)C.2.1.7 强制家庭门户管理 (66)C.2.1.8 PORT FORWARDING (66)C.2.1.9 DHCP SERVER (66)C.2.1.10 ALG功能开关 (67)C.2.1.11断线重连功能 (68)C.2.1.12网络服务管理 (68)C.2.1.13 LAN 上行 (68)C.2.1.14 QOS (69)C.2.1.15 日志管理 (70)C.2.1.16 快速恢复 (71)C.2.1.17 中间件平台管理 (71)C.2.1.18 用户信息管理 (71)C.2.1.19设备告警 (72)C.2.1.20状态监视 (73)C.2.1.21 EPON上行 (73)C.2.1.22 UPNP功能启用 (75)C.2.1.23 VDSL2上行 (75)C.2.1.24 IPv6功能启用 (75)C.2.1.25 GPON上行 (75)C.2.1.26 DHCPv4网络侧 OPTION60功能 (77)C.2.1.27 DHCPv4网络侧 OPTION125功能 (77)C.2.1.28 Ping功能 (78)C.2.1.29 家庭网关卡 (78)C.2.1.30 DHCPv6 OPTION16功能 (79)C.2.1.31 DHCPv6 OPTION17功能 (79)C.2.1.32 WAN连接索引 (80)C.2.1.33 家庭网关能力信息 (80)C.2.1.34 时间服务器配置信息 (82)C.2.1.35 VLAN绑定关系 (82)C.2.1.36 DLNA信息 (83)IIIQ/CT 2271-2013C.2.1.37环路检测 (83)C.2.1.38数据流双向限速 (84)C.2.1.39全路由模式 (85)C.2.2 面向应用配置 (85)C.2.2.1 VoIP (85)C.2.2.2 IPTV (94)C.2.2.3 多终端上网 (94)C.2.3 IPv6相关配置 (95)C.2.3.1 WAN IPConnectionIPv6地址配置 (95)C.2.3.2 WAN PPPConnectionIPv6地址配置 (96)C.2.3.3 LAN 管理地址配置 (97)C.2.3.4 LAN IPv6 全局配置 (97)C.2.3.4 LAN IPv6 DHCPv6 Server配置 (98)C.2.3.5 LAN RADVD配置 (98)C.2.3.6 DS-lite功能参数 (98)附录D(规范性附录)对TR-069的扩展 (100)D.1 RPC方法 (100)D.2 RPC方法修订清单 (100)附录E (规范性附录)设备告警信息 (102)附录 F (规范性附录) 家庭网关和ITMS+交互约定细则 (103)F.1家庭网关TR-069参数树初始配置技术细则 (103)F.2 ADSL上联桥连接建立流程 (103)F.3 ADSL上联路由IPv4连接建立流程 (104)F.4 LAN上联桥连接建立流程 (104)F.5 LAN上联路由IPv4连接建立流程 (105)F.6 家庭网关和ITMS+交互过程重启原则 (105)F.7 家庭网关Inform消息上报,参数列表扩充 (105)F.8 ITMS+与家庭网关交互约定 (106)F.9 ITMS+异常流程 (106)F.10 ITMS+对家庭网关远程升级流程(配置文件不兼容) (106)F.11平台业务下发逻辑判断 (106)F.12 VOIP业务发放流程 (107)F.13无线加密建立流程 (108)F.14端口映射建立流程 (109)F.15 QOS出厂配置模版示例 (109)F.16 QOS建立流程 (110)IVQ/CT 2271-2013 F.17 ADSL上联DHCPv4方式建立流程 (110)F.18 LAN上联DHCP方式建立流程 (110)F.19 ADSL上联Static IP方式建立流程 (111)F.20 LAN上联Static IP方式建立流程 (111)F.21 ITMS+与家庭网关通信超时控制建议 (112)F.22基于逻辑ID的设备首次认证流程 (113)F.23基于DSCP数据标识优先级队列方式的QoS保障建立流程(示例) (114)F.24基于目的IP优先级队列方式的QoS保障建立流程(示例) (114)F.25基于业务发现优先级队列方式的QoS保障建立流程1(示例) (115)F.26基于业务发现优先级队列方式的QoS保障建立流程2(示例) (115)F.27 EPON上联桥连接建立流程 (115)F.28 EPON上联路由IPv4连接建立流程 (116)F.29 EPON上联DHCv4方式建立流程 (116)F.30 EPON上联Static IP方式建立流程 (117)F.31 ITMS+下发业务模板示例 (117)F.32 VDSL2上联桥连接建立流程 (118)F.33 VDSL2上联路由IPv4连接建立流程 (118)F.34 VDSL2上联DHCPv4方式建立流程 (119)F.35 VDSL2上联Static IP方式建立流程 (119)F.36 GPON上联桥连接建立流程 (120)F.37 GPON上联路由IPv4连接建立流程 (120)F.38 GPON上联DHCPv4方式建立流程 (121)F.39 GPON上联Static IP方式建立流程 (121)F.40家庭网关通过DHCP OPTION60/DHCPv6 OPTION16上报语音账号流程 (122)F.41 ADSL上联IPv6 路由连接建立流程 (123)F.42 ADSL上联DHCPv6方式建立流程 (124)F.43 LAN上联IPv6路由连接建立流程 (125)F.44 LAN上联DHCPv6方式建立流程 (125)F.45 EPON上联IPv6路由连接建立流程 (126)F.46 EPON上联DHCPv6方式建立流程 (127)F.47 VDSL2上联IPv6路由连接建立流程 (127)F.48 VDSL2上联DHCPv6方式建立流程 (128)F.49 GPON上联IPv6路由连接建立流程 (129)F.50 GPON上联DHCPv6方式建立流程 (130)F.51 ITMS+对不同版本家庭网关配置流程建议 (130)F.52 IPv6家庭网关LAN侧配置流程 (130)VQ/CT 2271-2013F.53机卡分离型家庭网关相关流程补充 (130)VIQ/CT 2271-2013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中国移动智能家庭网关设备测试规范
![中国移动智能家庭网关设备测试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02b70ac2d15abe23482f4d57.png)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中国移动智能智能网关测试规范T e s t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o f I n t e l l i g e n tH o m e G a t e w a y f o r C h i n a M o b i l e版本号:1.0.0╳╳╳╳-╳╳-╳╳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前言 (IX)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3.1. 术语定义 (1)3.2. 缩略语 (1)4. 测试配置 (4)5. 管理接口功能测试 (4)5.1. 连接功能 (4)5.1.1. 智能网关设备首次连接管理平台(OUI-SN认证) (4)5.1.2. 智能网关设备首次连接管理平台(设备认证Password认证) (6)5.1.3. 智能网关设备非首次连接管理平台 (7)5.2. 软件升级 (8)5.2.1. 测试目的 (8)5.2.2. 测试配置 (8)5.2.3. 测试步骤 (8)5.2.4. 预期结果 (9)5.3. 设备重启 (9)5.3.1. 测试目的 (9)5.3.2. 测试配置 (10)5.3.3. 测试步骤 (10)5.3.4. 预期结果 (10)5.4. 参数配置文件上传 (10)5.4.1. 测试目的 (10)5.4.2. 测试配置 (11)5.4.3. 测试步骤 (11)5.4.4. 预期结果 (11)5.5. 参数配置文件下载 (11)5.5.1. 测试目的 (11)5.5.2. 测试配置 (12)5.5.3. 测试步骤 (12)5.5.4. 预期结果 (12)5.6. 远程恢复出厂设置 (13)5.6.1. 测试目的 (13)5.6.2. 测试配置 (13)5.6.3. 测试步骤 (13)5.6.4. 预期结果 (13)5.7. 故障诊断 (14)5.7.1. 诊断 (14)5.7.2. 告警 (15)5.7.3. 上传日志文件 (16)5.8. 性能监控 (17)5.8.1. 参数值变化上报 (17)5.8.2. 周期采样监控 (19)5.8.3. GPON上行状态统计查询 (20)5.9. 安全管理 (20)5.9.1. 智能网关发起安全连接 (20)5.9.2. 管理平台发起安全连接 (21)5.10. 指示灯控制 (23)5.10.1. 测试目的 (23)5.10.2. 测试配置 (23)5.10.3. 测试步骤 (23)5.10.4. 预期结果 (23)5.11. 智能网关系统信息参数查询 (23)5.11.1. 测试目的 (23)5.11.2. 测试配置 (23)5.11.3. 测试步骤 (24)5.11.4. 预期结果 (24)6. 设备接入功能测试 (24)6.1. WAN连接功能 (24)6.1.1. 测试目的 (24)6.1.2. 测试配置 (24)6.1.3. 测试步骤 (24)6.1.4. 预期结果 (25)6.2. WAN连接配置 (25)6.2.1. 测试目的 (25)6.2.2. 测试配置 (26)6.2.3. 测试步骤 (26)6.2.4. 预期结果 (26)6.3. WAN连接数据隔离功能 (27)6.3.1. 测试目的 (27)6.3.2. 测试配置 (27)6.3.3. 测试步骤 (27)6.3.4. 预期结果 (28)7. 设备传送功能测试 (28)7.1. VLAN功能 (28)7.1.1. VLAN透传功能 (28)7.1.2. VLAN标记功能 (29)7.2. 数据转发功能 (29)7.2.1. 端口绑定转发方式 (29)7.2.2. VLAN绑定转发方式 (30)7.2.3. 路由转发方式 (31)7.3. 组播功能 (31)7.3.1. IGMP Proxy功能 (31)7.3.2. IGMP Snooping功能 (32)7.4. 接入公网终端数量限制功能 (33)7.4.2. 测试配置 (33)7.4.3. 测试步骤 (33)7.4.4. 预期结果 (34)8. 设备联网功能测试 (34)8.1. 用户接口联网功能 (34)8.1.1. 测试目的 (34)8.1.2. 测试配置 (34)8.1.3. 测试步骤 (34)8.1.4. 预期结果 (34)8.2. 智能网关下挂设备管理测试 (35)8.2.1. 测试目的 (35)8.2.2. 测试配置 (35)8.2.3. 测试步骤 (35)8.2.4. 预期结果 (35)8.3. WLAN功能 (35)8.3.1. 开启和禁用功能 (35)8.3.2. 无线信道选择功能 (36)8.3.3. 发射功率可调 (37)8.3.4. 多SSID (37)8.3.5. WLAN共享功能 (38)8.3.6. WPS (39)8.3.7. 访客网络 (40)8.3.8. WLAN工作频段 (40)8.3.9. WLAN定时开关测试 (41)9. 设备地址功能测试 (43)9.1. IPv4地址管理 (43)9.1.1. WAN侧IPv4地址获取功能 (43)9.1.2. LAN侧IPv4地址分配功能 (44)9.2. IPv4 NAT/NAPT要求 (44)9.2.1. NAT/NAPT功能 (44)9.2.2. Virtual Server功能(可选) (45)9.2.3. SIP ALG功能 (46)9.2.4. L2TP IPSec ALG功能 (47)9.2.5. FTP ALG功能 (48)9.3. DNS功能要求 (48)9.3.1. DNS Relay功能 (48)10. 设备QoS 功能测试 (49)10.1. 业务流分类和标记功能 (49)10.1.1. 测试目的 (49)10.1.2. 测试配置 (49)10.1.3. 测试步骤 (50)10.1.4. 预期结果 (51)10.2. 业务流限速 (51)10.2.2. 测试配置 (51)10.2.3. 测试步骤 (51)10.2.4. 预期结果 (52)10.3. 绝对优先级队列调度功能 (52)10.3.1. 测试目的 (52)10.3.2. 测试配置 (52)10.3.3. 测试步骤 (52)10.3.4. 预期结果 (52)10.4. WRR优先级队列调度功能 (53)10.4.1. 测试目的 (53)10.4.2. 测试配置 (53)10.4.3. 测试步骤 (53)10.4.4. 预期结果 (53)11. API功能测试 (54)11.1. API权限测试 (54)11.1.1. API权限相关信息查询功能 (54)11.1.2. 网关API权限管理 (54)11.2. 智能网关API功能调用验证 (55)11.2.1. 智能网关API接口 (55)11.2.2. 数据流QoS服务类API接口测试 (56)11.2.3. 数据流重定向服务类API接口测试 (57)11.2.4. 数据流镜像服务类API接口测试 (58)11.2.5. 数据流精细处理服务类API接口测试 (58)11.3. 插件消息通知测试 (59)11.3.1. 流量监控消息通知测试 (59)11.3.2. 语音呼叫记录通知测试 (60)11.3.3. USB设备消息通知测试 (61)11.3.4. 智能网关下挂设备消息通知测试 (61)12. 设备安全功能测试 (62)12.1. 防攻击功能 (62)12.1.1. 防DoS攻击能力 (62)12.1.2. 防端口扫描能力 (63)12.1.3. MAC地址学习数量限制 (64)12.1.4. 防火墙功能 (64)12.1.5. 非法组播源控制功能 (65)12.1.6. DHCP、IGMP、ARP报文抑制功能 (66)12.2. 网络访问的安全性 (67)12.2.1. DMZ功能 (67)12.2.2. 接入控制功能 (67)12.2.3. URL访问控制功能 (68)12.3. WLAN安全 (69)12.3.1. SSID广播/隐藏功能 (69)12.3.2. Open System/Share Key-WEP加密功能 (70)12.3.3. WPA-PSK/WPA2-PSK-AES/TKIP加密功能 (70)12.4. 语音安全 (72)12.5. 家长控制(可选) (72)12.5.1. 测试目的 (72)12.5.2. 测试配置 (72)12.5.3. 测试步骤 (73)12.5.4. 预期结果 (73)12.6. 设备其它功能 (73)12.6.1. SNTP功能 (73)13. VoIP测试 (74)13.1. VoIP双栈管理 (74)13.1.1. 测试目的 (74)13.1.2. 测试配置 (74)13.1.3. 测试步骤 (74)13.1.4. 预期结果 (75)14. 操作管理维护要求 (75)14.1. 日志功能 (75)14.1.1. 测试目的 (75)14.1.2. 测试配置 (75)14.1.3. 测试步骤 (75)14.1.4. 预期结果 (76)14.2. 本地操作管理维护 (76)14.2.1. 本地管理基本要求 (76)14.2.2. 本地Web登录安全要求 (76)14.2.3. 本地Web上的Password认证功能要求 (77)14.2.4. 本地Web界面功能要求 (78)14.2.5. 本地恢复操作测试 (79)14.3. 预配置文件下发功能(可选) (79)14.3.1. 测试目的 (79)14.3.2. 测试配置 (80)14.3.3. 测试步骤 (80)14.3.4. 预期结果 (80)15. 扩展功能要求 (80)15.1. USB存储共享功能(可选) (80)15.1.1. 测试目的 (80)15.1.2. 测试配置 (80)15.1.3. 测试步骤 (81)15.1.4. 预期结果 (81)15.2. USB共享打印(可选) (81)15.2.1. 测试目的 (81)15.2.2. 测试配置 (81)15.2.3. 测试步骤 (81)15.2.4. 预期结果 (82)15.3. UPnP功能要求 (82)15.3.2. 测试配置 (82)15.3.3. 测试步骤 (82)15.3.4. 预期结果 (82)15.4. DLNA DMS功能(可选) (83)15.4.1. 测试目的 (83)15.4.2. 测试配置 (83)15.4.3. 测试步骤 (83)15.4.4. 预期结果 (83)16. 智能化功能 (84)16.1. 网关认证 (84)16.1.1. 测试目的 (84)16.1.2. 测试配置 (84)16.1.3. 测试步骤 (84)16.1.4. 预期结果 (84)16.2. 智能网关和手机客户端绑定 (84)16.2.1. 测试目的 (84)16.2.2. 测试配置 (84)16.2.3. 测试步骤 (85)16.2.4. 预期结果 (85)16.3. 插件通用功能测试 (85)16.3.1. 插件状态查询 (85)16.3.2. 插件安装 (86)16.3.3. 插件更新 (86)16.3.4. 插件启动 (87)16.3.5. 插件终止 (87)16.3.6. 插件卸载 (88)16.3.7. 插件恢复 (88)16.3.8. 插件数据存储 (89)16.4. 网关心跳上报 (90)16.4.1. 测试目的 (90)16.4.2. 测试配置 (90)16.4.3. 测试步骤 (90)16.4.4. 预期结果 (90)16.5. JVM和OSGi基础运行环境测试 (90)16.5.1. 测试目的 (90)16.5.2. 测试配置 (90)16.5.3. 测试步骤 (90)16.5.4. 预期结果 (91)17. 性能测试 (91)17.1. 路由转发性能要求 (91)17.1.1. IPv4路由转发吞吐量 (91)17.1.2. IPv4 NAPT转发吞吐量 (92)17.1.3. 地址学习 (93)17.1.5. 连接数量要求 (95)17.1.6. 稳定性 (95)17.1.7. 多API接口调用场景下的NAT转发吞吐量测试 (96)17.2. WLAN吞吐量性能要求 (97)17.2.1. 性能测试-无加密时的多用户吞吐量(理想环境) (97)17.2.2. 性能测试-有加密时的多用户吞吐量(理想环境) (98)17.3. 系统性能测试 (99)17.3.1. 业务流处理能力测试 (99)17.3.2. 多业务服务等级验证测试 (100)17.3.3. ONU混合满配测试 (101)17.4. 智能化功能模块的性能测试 (102)17.4.1. JVM性能 (102)18. 功耗 (103)18.1. 测试目的 (103)18.2. 测试配置 (103)18.3. 测试步骤 (103)18.4. 预期结果 (104)19. 预置插件测试 (104)19.1. 网关软探针测试 (104)19.1.1. 测试目的 (104)19.1.2. 测试配置 (104)19.1.3. 测试步骤 (104)19.1.4. 预期结果 (105)19.2. 基础功能插件测试 (105)19.2.1. 测试目的 (105)19.2.2. 测试配置 (105)19.2.3. 测试步骤 (105)19.2.4. 预期结果 (105)20. 编制历史 (106)附录A (标准性附录)智能网关支持IPv6功能测试 (107)A.1.IPv4/v6双栈功能 (107)A.1.1.测试目的 (107)A.1.2.测试配置 (107)A.1.3.测试步骤 (107)A.1.4.预期结果 (107)A.2.DS-Lite 功能 (108)A.2.1.测试目的 (108)A.2.2.测试配置 (108)A.2.3.测试步骤 (108)A.2.4.预期结果 (108)A.3.IPv6地址管理 (109)A.3.1.WAN侧IPv6地址获取功能 (109)A.3.1.1.测试目的 (109)A.3.1.2.测试配置 (109)A.3.1.3.测试步骤 (109)A.3.1.4.预期结果 (109)N侧IPv6地址分配功能 (110)A.4.1.测试目的 (110)A.4.2.测试配置 (110)A.4.3.测试步骤 (110)A.4.4.预期结果 (110)A.5.VLAN功能 (110)A.5.1.测试目的 (110)A.5.2.测试配置 (111)A.5.3.测试步骤 (111)A.5.4.预期结果 (111)A.6.QoS功能 (111)A.6.1.测试目的 (111)A.6.2.测试配置 (112)A.6.3.测试步骤 (112)A.6.4.预期结果 (113)A.7.IPv6路由转发吞吐量 (113)A.7.1.测试目的 (113)A.7.2.测试配置 (113)A.7.3.测试步骤 (113)A.7.4.预期结果 (114)A.8.IPv6 组播功能 (114)A.9.MLD Proxy功能 (114)A.10.MLD Snooping功能 (114)A.11.跨VLAN组播转发功能 (114)A.11.1.测试目的 (114)A.11.2.测试配置 (115)A.11.3.测试步骤 (115)A.11.4.预期结果 (115)前言本规范对中国移动智能智能网关设备功能和性能测试方法、内容进行了定义,主要包括网络定位、接口、功能、性能、操作管理维护、硬件能力和扩展功能等要求,适用于中国移动网络环境下的智能智能网关设备及相应的网络侧平台。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doc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doc](https://img.taocdn.com/s3/m/3d7a1f108bd63186bdebbc91.png)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
网管理的通知
各相关单位:
为维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和合法权益,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依据《电信设备进网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现将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有关要求进一步明确如下:
本通知所称移动智能终端是指接入公众移动通信网络、具有操作系统、可由用户自行安装应用软件的移动通信终端产品。
申请进网许可的移动智能终端应当符合通信行业标准有关移动智能终端安全的基本要求,检测机构在进网检测时应当依据相关标准进行检测。
生产企业申请移动智能终端进网许可时,应当在申请材料中提供操作系统版本、预置应用软件基本配置信息。
生产企业不得在移动智能终端中预置具有以下性质的应用软件:
(一)未向用户明示并经用户同意,擅自收集、修改用户个人信息的;
(二)未向用户明示并经用户同意,擅自调用终端通信功能,造成流量消耗、费用损失、信息泄露等不良后果的;
(三)影响移动智能终端正常功能或通信网络安全运行的;
(四)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禁止发布、传播的信息内容的;
(五)其他侵害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和合法权益以及危害网络与信息安全的。
五、获得进网许可的移动智能终端新增预置应用软件,或者操作系统升级发生的变化涉及进网检测中终端基本安全要求项
目的,生产企业应当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报备。
六、生产企业应当在其获得进网许可的产品或其包装显著位置标注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定的进网许可标志查验网址。
七、本通知自2013年11月1日起执行。
江苏联通宽带终端设备使用及回收管理办法
![江苏联通宽带终端设备使用及回收管理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2c298d87d0d233d4b14e69c9.png)
江苏联通宽带终端设备使用及回收管理办法2013年起用户终端设备已纳入经营成本,由于FTTH终端采购单价较高,为降低经营成本,实现终端的再利用,提高用户终端的管理水平,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业务办理宽带用户的FTTH接入设备为联通的资产,销售部在《关于规范公众固网FTTH接入方式下ONU终端采购和使用的通知》(销售【2014】4号)文中已明确规定,原则上公众宽带FTTH接入方式只允许采购低价格、单端口的ONU终端,只有对同时办理宽带及固网语音业务的用户,才可以使用配置POTS口的ONU终端。
向用户提供的ONU终端必须按规范在营销活动中配置,同时规定对一年期FTTH宽带用户提供ONU终端原则上必须按规范收取不低于150元的押金。
由于涉及终端必须按规范在营销活动中配置,省分客响中心将协调固网中心和信息化部争取在安装回单后完善用户终端型号等事宜,理顺从开户到安装的流程管理。
二、终端设备采购及管理宽带终端设备纳入计划物资部大库管理,设置最低安全库存。
分公司客响中心根据固网中心业务发展和库存情况发起采购,每月按预估新装量及改造量,凭申领单到大库领取设备,入库到客响中心库,供装维人员使用。
每月以BSS装移机工单、改造工单为依据确认出库数量,根据期初库存数和使用数,完成物资盘点、材料平衡及物料工作台账等工作。
三、终端设备出库营业前台工单到装维调度后,由装维人员持工单及负责人签字的领料单(附件1)到库房领取设备,领取时要有领用人的签字。
库管员应严格遵守先办理领料手续后出货的原则,严禁先出货后办理手续或白条发货。
领料单必须按规定填写,内容不能有涂改。
库管员根据领料单及时将相关信息录入客响中心业务调度系统,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商、物料名称、规格型号、计量属性、数量、操作类型、出库时间、领用人、出库地址等。
装维调度中心定期提供已报峻的FTTH账号明细至库管员处,库管员根据报竣帐号明细核对设备领用数量与已完工账号是否匹配。
延期安装用户原则上设备需退库处理(待需要安装时再领取)。
上海市经信委关于加快完成100千伏安及以上高压电力用户电力负荷管理终端安装工作的通知
![上海市经信委关于加快完成100千伏安及以上高压电力用户电力负荷管理终端安装工作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0026da0a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89.png)
上海市经信委关于加快完成100千伏安及以上高压电力用户电力负荷管理终端安装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公布日期】2012.10.31•【字号】沪经信电[2012]771号•【施行日期】2012.10.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电力及电力工业正文上海市经信委关于加快完成100千伏安及以上高压电力用户电力负荷管理终端安装工作的通知(沪经信电【2012】771号)各区县经委(商务委)、上海市电力公司、各有关电力用户:为进一步增强本市电力负荷管理能力,推动有序用电工作由以传统行政指令安排轮休错避峰为主向电力负荷信息化动态管理转变,努力减少电力供需缺口对产业经济运行的影响,提高电网安全和城市安全水平,更好地服务经济保增长,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个部门联合印发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发改运行〔2010〕2643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有序用电管理办法》(发改运行〔2011〕832号)规定,现就加快实施本市100千伏安及以上高压(10千伏及以上)电力用户电力负荷管理终端安装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由于本市用电负荷峰谷差逐年持续扩大,在用电高峰期局部区域出现临时性电力供需缺口已成常态,而且部分区域电网性缺电问题突出,给电网安全带来较大压力。
因此本市急需加快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建设,增加用电负荷可控容量,以平衡局部区域逐年扩大的电力供需缺口,增强电力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此外,要进一步支撑电力需求侧管理,推动节约用电、合理用电、科学用电,提高有序用电精细化管理水平,尽可能减少缺电的不良影响,更好地保障电力供需平衡和电网安全运行。
二、市电力公司要精心组织、规范管理、加强宣传、做好服务,尽力满足用电企业的合理要求,在2013年电力迎峰度夏前完成本市100千伏安及以上高压(10千伏及以上)电力用户电力负荷管理终端安装工作,做好电力用户用电负荷和楼宇空调分控制轮次接入电力负荷管理终端工作,确保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依法安全可靠运行。
中国联通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中国联通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fa8546e8a8956bec0875e322.png)
中国联通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中国联通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1中国联通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China Unicom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ixed Network Terminal RemoteManagement System(V1.0)中国联通公司发布目录目录 (I)前言 (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缩略语 (4)4总体原则 (6)5远程管理系统架构 (7)5.1 远程管理系统的网络位置 (7)5.2 远程管理系统的逻辑结构 (9)5.3 组网结构 (11)6终端远程管理应用场景 (13)6.1 RMS的管理范围 (13)6.2 不同终端管理方案 (15)7远程管理系统功能要求 (18)7.1 RMS系统性能和状态管理 (18)7.1.1 资源监视 (18)7.1.2 软件管理 (19)7.1.3 数据管理 (19)7.1.4 时间同步 (20)7.1.5 系统日志管理 (20)7.2 RMS系统安全管理 (22)7.2.1 安全策略管理 (22)7.2.2 角色管理 (23)7.2.3 帐号管理 (24)7.2.4 分权分域管理 (26)7.2.5 系统管理用户登录管理 (27)7.2.6 在线用户管理 (28)7.2.7 网络安全管理 (29)7.3 RMS报表统计管理 (29)7.3.1 缺省报表 (29)7.3.2 报表定制 (31)7.3.3 报表输出 (31)7.4 终端拓扑管理 (31)7.4.1 终端发现和识别功能 (32)7.4.2 终端认证功能 (32)7.4.3 分组管理 (33)7.4.4 终端信息管理 (34)7.4.5 业务代码管理 (39)7.5 终端配置功能 (43)7.5.1 终端参数配置 (43)7.5.2 终端软件升级 (46)7.5.3 审核管理和异常管理(可选) (46)7.6 终端性能和状态监视功能 (47)7.7 终端故障管理功能 (48)7.7.1 告警功能 (48)7.7.2 告警呈现 (49)7.7.3 告警处理 (50)7.7.4 故障检测和诊断 (51)7.7.5 告警信息要求 (52)7.7.6 告警日志 (52)7.8 终端软件版本/配置文件管理 (52)7.8.1 版本/配置模板管理对象 (52)7.8.2 版本/配置模板操作管理 (53)7.9 终端日志管理功能 (53)7.10 终端报文跟踪功能 (54)7.11 快速诊断工具(可选) (54)7.12 在线终端信息更新功能(可选) (55)8系统性能要求 (56)8.1 处理能力 (56)8.2 稳定性 (56)8.3 备份、倒换和故障恢复 (57)9系统软硬件要求 (57)9.1 软件要求 (57)9.1.1 总体要求 (58)9.1.2 操作系统要求 (58)9.1.3 应用软件要求 (59)9.1.4 数据库要求 (60)9.2 硬件要求 (61)9.2.1 总体要求 (61)9.2.2 主机系统要求 (63)9.2.3 存储设备要求 (64)9.2.4 备份设备要求 (65)9.3 IPv6要求(可选) (65)附录A终端标识定义(资料性附录) (67)附录B告警信息(规范性附录) (72)B.1 告警编号规则 (72)B.2 RMS系统告警信息 (73)B.3 设备告警信息 (78)附录C:UP N P应用终端代理管理(资料性附录) (83)F.1 UPnP代理管理架构 (83)F.2 功能模块 (85)网关功能模块 (85)应用终端功能模块 (86)应用终端的管理策略 (87)附录D基于远程管理平台自动配置流程建议(资料性附录) (88)H.1 家庭网关(企业网关)预配置 (88)H.2 上联桥接建立流程 (89)H.3 上联路由建立流程 (91)H.4 上联DHCP建立流程 (93)H.5 上联Static IP建立流程 (95)H.6 LAN侧WLAN业务配置 (98)H.7 语音业务配置(针对软交换SIP) (98)H.8 语音业务配置(针对H.248) (100)H.9 端口映射配置 (102)H.10 QoS服务保障 (103)附录E........ RMS操作界面建议(资料性附录)119I.1 设备信息查询 (120)I.2 业务发放配置 (122)I.3 故障诊断和排除 (124)前言本标准是中国联通家庭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名称及结构如下:1、《中国联通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2、《中国联通家庭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接口规范》3、《中国联通家庭终端远程管理系统参数模型规范.》4、《中国联通家庭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测试规范》本规范为《中国联通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规范》,规定了中国联通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系统的总体技术要求,包括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系统的系统架构、应用场景、功能要求、性能要求等要求,给出了中国联通实现对所有支持TR069协议的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的方案建议。
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
![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83aa926fa45177232f60a28d.png)
附件:
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
(征求意见稿)
各相关单位:
为维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和合法权益,保障网络信息安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我部拟对接入公众移动通信网络、具有操作系统、可由用户自行安装应用软件的移动通信终端产品(以下称“移动智能终端”)加强进网管理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请进网许可的移动智能终端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通信行业标准有关网络与信息安全的要求,检测机构在进网检测时应当依据相关标准进行检测。
二、生产企业申请移动智能终端进网许可时,应当在产品介绍材料中对操作系统、预置应用软件及其提供者等信息进行说明。
三、生产企业不得在移动智能终端中预置或者以其他方式提供用户安装具有以下性质的应用软件:
(一)含有恶意代码的;
(二)未向用户明示并经用户同意,擅自收集、修改用户个人信息的;
(三)未向用户明示并经用户同意,擅自调用终端通信功能,造成流量耗费、费用损失、信息泄露等的;
(四)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禁止信息内容的;
(五)其他侵害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和合法权益、危害网络与信息安全的。
四、通过与生产企业合作方式定制移动智能终端的企业,不得在其定制的移动智能终端中预置或者以其他方式提供
用户安装具有第三条所述性质的应用软件。
五、获得进网许可证后的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发生较大功能变化或者新增预置应用软件的,生产企业应当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
六、生产企业应当在其获得进网许可证的产品包装上标注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定的进网许可标志真伪查询网址。
二○一二年六月一日
本文由上海注册公司网/整理
版权所有者:国家工信部部网站。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3G移动终端设备强制性产品认证有关事宜的通知-国认证[2009]1号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3G移动终端设备强制性产品认证有关事宜的通知-国认证[2009]1号](https://img.taocdn.com/s3/m/6b742577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2d.png)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3G移动终端设备强制性产品认证有关事宜的通知正文:----------------------------------------------------------------------------------------------------------------------------------------------------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3G移动终端设备强制性产品认证有关事宜的通知(国认证[2009]1号)各直属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有关CCC指定认证机构、实验室:随着科技进步及产品不断发展成熟,3G(第三代移动通信)牌照于日前正式发放,3G移动终端设备(指在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公共移动通信网络中使用,实现通信功能的TD-SCDMA、WCDMA或CDMA2000移动终端设备)也正式进入广大消费者生活。
《第一批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2001年联合公告第33号)包含移动用户终端(包括TDMA(GSM)和CDMA移动终端),3G移动终端设备是在TDMA(GSM)和CDMA技术上衍生出来的移动终端产品,也应属于强制性认证范围。
由于3G牌照发放时间不长,3G移动终端设备也刚刚面市,现将3G移动终端设备强制性产品认证相关事宜通知如下:一、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电气电子产品类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电信终端设备》(编号:CNCA¬¬-08C-031:2007)中规定的检测标准增加以下三个标准:(一)YD/T1592.1《2GHz 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第1部分:用户设备及其辅助设备》;(二)YD/T1595.1《2GHz 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第1部分:用户设备及其辅助设备》;(三)YD/T1597.1 《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第1部分:用户设备及其辅助设备》。
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管理的通知
![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管理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c12fcbe1b8f67c1cfad6b8cb.png)
为了维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和合法权益,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及国内外相关企业意见的基础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了《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移动智能终端安全能力和预置应用软件提出管理要求。
近年来,移动智能终端快速发展,在给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各种新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如未经用户允许收集用户信息等,严重损害了用户合法权益。
《通知》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电信条例》、《电信设备进网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对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做了进一步明确。
《通知》提出移动智能终端应当符合《移动智能终端安全能力技术要求》通信行业标准的一级安全能力要求,并要求生产企业不得在移动智能终端中预置具有以下性质的应用软件:一是未向用户明示并经用户同意,擅自收集、修改用户个人信息的;二是未向用户明示并经用户同意,擅自调用终端通信功能,造成流量消耗、费用损失、信息泄露等不良后果的;三是影响移动智能终端正常功能或通信网络安全运行的;四是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禁止发布、传播的信息内容的;五是其他侵害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和合法权益以及危害网络与信息安全的。
《通知》将于2013年11月1日正式执行。
在正式执行之前,为企业预留半年过渡期。
生产企业应当按照相关标准对产品进行改进完善,提高移动智能终端安全能力。
附件: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doc。
国网新版TTU技术规范-2018年7月
![国网新版TTU技术规范-2018年7月](https://img.taocdn.com/s3/m/c1722ce7aef8941ea76e0597.png)
b) 管理数据流可通过 NETCONF RPC 协议,传输设备管理、容器管理和应用软件管理等管理相关 数据。
5.5.3 终端本地通信 a) 本地通信应支持 RS-232、RS-485、电力线载波、微功率无线等方式; b) RS-232/RS-485 接口传输速率可选用 9600bit/s、19200bit/s; c) 以太网接口传输速率应为 10 /100Mbit/s 自适应。
GB/T 2423.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A: 低温 GB/T 2423.2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B: 高温 GB/T 2423.3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C: 恒温湿热方法 GB/T 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 代码) GB/T 5095(所有部分)电子设备用机电元件 基本试验规程及测量方法 GB/T 11022 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标准的共用技术要求 GB/T13729 远动终端设备 GB/T 15153.1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 2 部分:工作条件 第 1 篇:电源和电磁兼容性 GB/T 14285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GB/T 14598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 GB/T 16935.1-2008 低压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 第 1 部分:原理、要求和试验 GB/T 17626.4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9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 17215.322 交流电测量设备 特殊要求第 22 部分:静止式有功电能表(0.2S 级和 0.5S 级) GB/T 17441 交流电度表符号 DL/T 634.5101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 5-101 部分:传输规约 基本远动任务配套标准 DL/T 634.5104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 5-104 部分:传输规约 采用标准传输协议集的 IEC 60870-5-101 网络访问 DL/T 645 多功能电能表通信协议 DL/T 698.45 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 第 4-5 部分:通信协议—面向对象的数据交换协议 DL/T 721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远方终端 Q/GDW 1376.1-2013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协议 第 1 部分:主站与采集终端通信协议 Q/GDW 1376.2-2013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协议 第 2 部分:集中器本地通信模块接口协 议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4 年第 14 号令《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 国家能源局国能安全[2015] 36 号《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 国家电网运检三〔2017〕6 号 国网运检部关于做好“十三五”配电自动化建设应用工作的通知
中国联通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及接口规范
![中国联通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及接口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d32dd3e031b765ce050814d0.png)
中国联通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系统技术及接口规范1中国联通固网终端远程管理系统和接口技术规范China Unicom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ixed Network Terminal Remote Management System and Interface(V1.0)中国联通公司发布目录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缩略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4总体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5远程管理系统架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远程管理系统的网络位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 远程管理系统的逻辑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 系统南向接口与协议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5.4 组网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6终端远程管理应用场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 RMS的管理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令第1号——广播电视设备器材入网认定管理办法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令第1号——广播电视设备器材入网认定管理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34497231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ca.png)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令第1号——广播电视设备器材入网认定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日期】2018.07.16•【文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令第1号•【施行日期】2018.08.20•【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广播影视正文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令第1号《广播电视设备器材入网认定管理办法》已经2018年6月29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8月20日起施行。
局长聂辰席2018年7月16日广播电视设备器材入网认定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广播电视播出与网络安全,维护广播电视用户合法权益,规范广播电视设备器材入网认定管理,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务院广播电视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广播电视设备器材入网认定(以下简称入网认定)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广播电视主管部门依照本办法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入网认定管理工作。
第三条国家对拟进入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和监测监管网的有关设备器材实行入网认定,由国务院广播电视主管部门颁发广播电视设备器材入网认定证书(以下简称入网认定证书)。
未获得入网认定证书的,不得在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和监测监管网使用。
第二章申请和认定第四条下列广播电视设备器材应当进行入网认定:(一)广播电视网络安全设备器材;(二)广播电视中心节目制作与播出设备器材;(三)有线广播电视系统前端设备器材;(四)有线广播电视传输与接入设备器材;(五)无线广播电视发射与传输设备器材;(六)卫星广播电视设备器材;(七)广播电视信号条件接收、用户管理等业务集成与支撑设备器材;(八)广播电视监测监管设备器材;(九)广播电视系统专用电源等设备器材;(十)其他应当进行入网认定的设备器材。
实行入网认定的广播电视设备器材目录由国务院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制定和公布。
第五条生产企业申请入网认定,应当向国务院广播电视主管部门提交下列材料:(一)入网认定申请书。
电信IDC业务网管系统规范标准
![电信IDC业务网管系统规范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292b4c3ec3a87c24028c4e3.png)
电信集团IDC业务网管系统规目录1前言 (1)2适用围 (1)3名词与术语 (1)4参考资料 (2)5总体要求 (2)5.1整体架构 (2)5.2与外部系统的关系 (3)5.2.1与省IP 城域网网管系统的关系 (4)5.2.2与省级SOC 系统的关系 (5)5.2.3与省级综合故障管控系统的关系 (5)5.2.4与集团IDC 资源管理系统的关系 (5)5.3建设目标 (6)5.3.1远期目标 (6)5.3.2近期目标 (6)5.4建设原则 (7)5.4.1省级IDC 业务网管系统的建设原则 (7)5.4.1.1客户为导向 (7)5.4.1.2充分利旧 (7)5.4.1.3分省接入 (7)5.4.2本地IDC 机房安防系统、动环监控系统建设原则 (8)6IDC 业务网管系统功能要求 (8)6.1运营支撑管理 (8)6.1.1作业计划管理 (8)6.1.2自动巡检 (9)6.1.3自动故障告警 (9)6.2设备故障管理要求 (9)6.2.1端口异常监控 (10)6.2.2故障信息集成 (10)6.2.3故障上报 (10)6.2.4异常及告警的展现 (10)6.2.5异常及告警的处理 (11)6.3设备信息管理要求 (11)6.3.1网络设备管理 (11)6.3.2主机管理 (12)6.3.3地址管理 (12)6.3.4电路管理 (12)6.3.5电路群管理 (13)6.3.6VLAN 管理 (13)6.3.7AS 管理 (13)6.3.8配置文件管理 (13)6.3.9规性检查 (14)6.3.10设备OS 版本管理 (14)6.3.11设备历史档案管理 (14)6.4性能管理要求 (14)6.4.1性能门限管理 (14)6.4.2实时性能处理 (14)6.4.3历史性能处理 (14)6.4.4性能监测 (15)6.4.4.1主机性能监测 (15)6.4.4.2网络性能监控 (15)6.4.4.3应用性能监测 (16)6.4.4.4性能检测与分析 (17)6.5网络拓扑管理要求 (17)6.5.1拓扑发现 (17)6.5.2拓扑展现 (17)6.5.3拓扑定制 (17)6.5.4拓扑监视 (18)6.6流量流向管理要求 (18)6.6.1流量流向管理 (18)6.6.2流量流向分析 (19)6.7业务/产品质量管理要求 (21)6.8用户集中权限认证管理 (21)6.9客户管理系统要求 (22)6.9.1大客户管理 (22)6.9.2前端服务管理 (22)6.9.3SLA 管理 (22)7演示系统要求 (22)7.1报表管理系统要求 (24)7.2系统管理要求 (25)7.2.1权限管理 (25)7.2.1.1角色管理 (25)7.2.1.2用户管理 (25)7.2.2系统数据的备份和恢复 (25)7.3日志管理要求 (25)8IDC 业务网管系统外部接口 (25)9IDC 业务网管系统性能要求 (28)10本地IDC 机房安防系统要求 (29)10.1本地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要求 (29)10.2入侵报警系统要求 (30)10.3出入口门禁系统要求 (30)11本地IDC 机房动环监控系统要求 (30)11.1数据采集容及要求 (30)11.2告警管理 (31)11.3综合查询分析报表 (31)D) 环比分析报表(趋势分析)__ (32)1前言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以下简称IDC)是中国电信依托电信级机房设备、高质量的网络资源、系统化的监控手段、专业化的技术支撑,为客户提供标准机房环境、持续安全供电、高速网络接入、优质运行指标的设备托管以及相关增值服务,并向客户收取相应费用的一项业务。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18年第24号――关于网络关键设备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18年第24号――关于网络关键设备](https://img.taocdn.com/s3/m/a21004cd700abb68a982fb41.png)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18年第24号――关于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安全认证实施要求的公告
【法规类别】认证认可综合规定网络安全管理
【发文字号】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18年第24号
【发布部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发布日期】2018.05.30
【实施日期】2018.05.3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
(2018年第24号)
关于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安全认证实施要求的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关于发布<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目录(第一批)>的公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认监委公告2017年第1号,以下简称2017年第1号公告),现将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安全认证实施要求予以公告。
一、目录内产品生产企业选择安全认证方式的,应向经确认的认证机构提出安全认证申
请,认证机构依据《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安全认证实施规则》(由国家认监委另行发布)实施认证。
为认证机构提供检测服务的实验室具体信息详见附件。
二、目录内产品如已获得经确认的认证机构颁发的产品认证证书且在有效期内的,相关生产企业可直接向该机构申请换发安全认证证书。
三、认证机构将认证结果(含本公告发布之前已经本机构安全认证合格、且在有效期内的设备与产品)依照相关规定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方式按照2017年第1号公告执行。
附件:实验室名录
认监委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2018年5月30日附件:实验室名录。
中国电信GPON设备技术要求V2.0
![中国电信GPON设备技术要求V2.0](https://img.taocdn.com/s3/m/97263df8b8f67c1cfad6b8d8.png)
中国电信〔2011〕382号关于印发中国电信GPON设备技术要求(V2.0)的通知集团公司各省级分公司,股份公司并转各省级分公司:为满足光进铜退、特别是FTTH发展的需要,增强GPON设备的规范性和互通性,集团公司对GPON设备企业标准(V1.2)(见中国电信〔2010〕204号)进行了修改完善,重点增补了基于逻辑标识的ONU认证、跨VLAN组播相关的管理实体和实现方式要求,同时面向FTTH场景的互通性,对TC层和OMCI的相关要求进行了明确和细化,形成《中国电信GPON设备技术要求(V2.0)》。
现将此版本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五月五日保密等级:公开发放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技术标准Q/CT2360-2011中国电信GPON设备技术要求(V2.0)2011-04发布2011-04实施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前言 (IV)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缩略语 (2)4GPON系统参考模型 (5)5业务类型和设备类型 (6)5.1业务类型 (6)5.2设备类型 (6)6GPON协议要求 (9)6.1GPON系统协议参考模型 (9)6.2PMD子层 (9)6.3TC子层 (10)6.4OMCI子层 (10)6.5时钟要求 (16)7网络侧和用户侧接口要求 (16)7.1OLT网络侧接口(SNI)要求 (16)7.2ONU用户侧接口(UNI)要求 (17)8以太网功能要求 (17)8.1以太网基本功能 (17)8.2VLAN功能 (19)8.3VLAN Stacking功能 (23)9动态带宽分配功能(DBA) (24)9.1DBA总体要求 (24)9.2OLT的DBA功能要求 (24)9.3ONU的DBA功能要求 (24)10多业务QoS机制 (24)10.1多业务QoS总体要求 (24)10.2业务等级协定(SLA) (25)10.3业务流分类功能 (25)10.4优先级标记 (26)10.5优先级队列机制 (26)10.6流限速 (26)10.7优先级调度 (27)10.8缓存管理 (27)11安全性 (28)11.1PON接口数据安全 (28)11.2MAC地址数量限制 (28)11.3过滤和抑制 (28)I11.4用户认证及用户接入线路(端口)标识 (28)11.5ONU的认证功能 (28)11.6静默机制 (33)11.7异常发光ONU的检测与处理功能 (33)11.8其他安全功能 (34)12组播功能 (34)12.1组播实现方式 (34)12.2组播机制和协议要求 (34)12.3分布式IGMP/MLD方式功能要求 (35)12.4可控组播功能要求 (37)12.5组播性能要求 (39)13系统保护 (39)13.1设备主控板1+1冗余保护 (39)13.2OLT上联口双归属保护 (40)13.3配置恢复功能 (40)13.4电源冗余保护功能 (40)13.5光链路保护倒换功能 (40)14光链路测量和诊断功能 (44)14.1总体要求 (45)14.2OLT光收发机参数测量 (45)14.3ONU的光收发机参数测量 (45)15ONU软件升级功能 (46)16告警功能要求 (46)17性能统计功能要求 (46)18语音业务要求 (48)19TDM业务要求 (48)20时间同步功能 (49)21业务承载性能指标要求 (49)21.1以太网/IP业务性能指标要求 (49)21.2语音业务性能指标要求 (49)21.3电路仿真方式的n×64Kbit/s数字连接及E1通道的性能指标 (50)21.4时钟与时间同步性能指标要求 (51)21.5可靠性要求 (51)22操作管理维护要求 (51)22.1总体要求 (51)22.2ONU的远程管理功能 (51)22.3ONU本地管理要求 (52)23ONU硬件要求 (52)23.1指示灯要求 (53)23.2开关与按钮 (54)23.3Dying Gasp及掉电保持时间 (54)23.4设备标签 (54)24其它要求 (54)II24.1环境要求 (54)24.2电源要求 (54)24.3设备节能要求 (55)24.4电气安全要求 (55)附录A ONU电源要求(暂定) (57)A.1SFU电源要求 (57)A.1.1电源适配器工作条件 (57)A.1.2电源适配器直流输出接口要求 (57)A.1.3电源适配器的安全要求 (58)A.1.4备用电源要求 (59)A.2MDU电源要求 (60)A.2.1工作条件 (60)A.2.2备用电源要求 (60)附录B EMOP的详细规定 (62)B.1Extended multicasto perations profiles的定义 (62)B.2EMOP应用举例 (71)III前言本标准是以ITU-T G.984/G.988和我国通信行业标准《接入网技术要求——吉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为基础,对企业标准前期相关版本修订完善后形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强化固网终端设备使用要求的通知固网终端的管理和使用,是固网宽带及IPTV业务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各单位需严格依照产品政策明确设备使用性质,与用户签订固网终端使用协议。
对拆机用户严格做好设备回收、二次入库以及利旧使用工作。
现对固网终端使用要求再次明确,各单位务必按要求执行。
一、按照政策要求使用固网终端
市公司针对不同宽带与融合产品,确定了相应的固网终端使用政策,各单位须严格按照相关政策文件执行。
现阶段各产品的固网终端政策如下:
(一)99元及以上冰融产品:客户入网缴纳150元分月转兑款,光猫及机顶盒终端录入0元宽带调测费。
(二)王卡宽带、59元冰激凌融合产品、129/199元冰激凌的第二条宽带、低渗专用特惠版38、58融合及体验用户:客户入网普通固网终端缴纳100元押金,若选Q21高清机顶盒缴纳200押金。
(三)720元包年视频光宽带及58元黄金版:客户入网缴纳150元调测费。
(四)1000元以上视频光宽带:免收调测费。
其他产品以正式文件为准。
二、签署使用协议
新入网客户以及使用优惠资费更换终端的客户,需签订
固网终端使用协议书。
协议一式两份,客户及受理人员各留一份,协议模板见附件。
受理人员需定期将协议上交县分公司留存。
营销人员受理业务时务必告知客户以下内容:以优惠资费租用的联通公司固网终端,三年内终端产权归联通公司所有,联通公司提供质保。
客户须承诺在网三年,中途离网须退回终端。
缴纳押金入网客户,离网时退回终端的可退换客户押金。
缴纳调测费方式入网客户,调测费用不退还。
客户离网退还终端时终端如有损失需按终端使用协议书上相关金额进行赔付。
各单位须将客户签署的终端使用协议与入网协议书等一同归档留存、备查。
三、其他要求
(一)各单位须做好终端使用政策的落地及相关录入培训,所有集采新终端严禁以“用户自备”方式录入。
用户自有终端除外。
(二)对优惠使用终端的客户务必签署终端使用协议。
市公司将不定期对各单位终端管理及使用情况进行稽核,对未按要求执行的单位及个人进行通报,对造成公司终端损失的单位按终端成本进行相应扣罚并追究管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