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政治文化比较
在政治方面,中国和日本有哪些不同?
![在政治方面,中国和日本有哪些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37119210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0c.png)
在政治方面,中国和日本有哪些不同?随着中日关系的紧张,许多人开始思考:中国和日本在政治方面有哪些不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会对这个问题做出简要回答。
一、政治制度中国和日本在政治制度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它是以共产主义原则为指导思想,并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
而日本则是一个君主制国家,天皇是国家元首,但实际上,该职位只是象征性的。
二、对外政策在对外政策方面,中国和日本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始终致力于实现和平发展,并且强调和平共处的原则。
这反映在中国外交政策上,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支持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而日本采取的对外政策则有所偏好,其政府更倾向于美国和亚洲地区的一些国家,特别是针对中国领土争端问题,日本国家领导人的态度极为强硬。
三、建设现代化社会中国和日本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路上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中国国家致力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的繁荣与发展。
而日本则更强调环保和科技创新,尤其注重在环境保护和减少污染上下大力气,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也不断试图领先于其他国家。
四、政治文化差异另外,中国和日本在政治文化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明显差异。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对于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中国人民对于虔诚的信仰和对于道德的强调也非常重视。
相对而言,日本更加现代化,它的文化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新意,注重时尚与创新。
而日本和中国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异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政治的发展。
总结以上就是中国和日本在政治方面的几个不同点。
然而,这些不同并不影响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经济合作,双方仍然是重要的贸易伙伴。
这也说明了政治上的差异只是两国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两国存在差异,但两国仍然应该在对于区域安全、环境卫生、共同发展等方面加强合作,为更好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而共同努力!。
中国和日本的比较
![中国和日本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cb02c1247375a417866f8f38.png)
中国和日本的比较经济121班1223150101蒙娜中国和日本的比较一、社会制度的区别(一)、总体社会制度区别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本:资本主义(二)、政治制度差异中国:我国现代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日本:日本实行以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议会内阁制。
天皇为国家象征,无权参与国政。
国会是最高权力和唯一立法机关,分众、参两院。
内阁为最高行政机关,对国会负责,首相(亦称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选举产生,天皇任命。
(三)、政治文化的差异中国: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国际主义思想。
国际主义体现在外交上,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日本:日本主义作为日本政治文化中的重要特征,与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国际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
日本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实质是强调大和民族的优越性,主张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不仅排外,且为了本国利益不惜侵略他国。
二、经济体制的区别中国:从经济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
从政治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从奋斗目标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
日本:第一,政府通过规制对经济实行干预是日本战后经济体制的一个突出特点。
第二,政府在工业部门的规制逐渐被弱化。
第三,金融系统作为资源集中动员的工具,服务于赶超战略。
三、经济发展模式的区别(一)、发展模式差异中国: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
2.从传统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和新成本优势。
3.在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巨大压力下形成环境友好型与节约型社会。
日本:日本经济增长的动力:(1)技术进步:吸收和创新使得日本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中日之间文化高于政治
![中日之间文化高于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cfbe2bcd58f5f61fb736665a.png)
中, “ 政治认同”与 “ 文化认 同”是合而为一的。朱
舜 水 以明朝 为他 “ 治 认 同” 的具 体对 象 ,他效 忠 南 政 明政权 的赤忱 ,即使 亡命 日本 亦不 稍减 杀 。 日人今 井 弘济 (6 1 6 9 15 —1 8 )与安 积觉 (66 15 — 13 )编撰 的 朱 舜水 先生 行 实 ,即多处 记有 他 亡 77 命 日本后 实有 心于 借援 兵 以 图恢 复 南 明政权 的行 藏 。
教隳 废 ,则 奔竞 功 利 之路 开 ,而 礼 义廉 耻 之 风 息 。
日,意者梦见之乎?公之 时,箕子 居朝 鲜 ,八条 之
欲 不 亡得 乎 ?知 中 国之 所 以 亡 ,则 知 圣 教 之 所 以 兴 教兴 ,至今有遗风 焉。近者 ,若 能修而 明之,其治 矣。 ”在 他看 来 ,文 化是政 权 的基 础 ,满 清之 所 以入 岂有 量 哉 !
达 自喜 ,屏 斥 礼教 ,以为 古 气 ,以为骨 董 。不 佞知 其 事必 无成 ,故 万里 遄行 ,不 投 一刺 而返 。”这对 他 不 数 化 邛 海 外 免有刺 激 ,他 也借 此观 察 出郑 成功 的军 队军纪 涣散 、
划
既流 寓 日本 ,有 国不 能返 ,朱 舜 水 的心 目中虽 不
设 学校 之举 ,甚为 喜之 !贵 国诸 事 俱好 ,只欠 此耳 。 然 此事 是古 今 天下 国家 第一 义 ,如何 可 以欠得 ?今 贵 国有圣 学兴 隆之 兆 ,是 乃贵 国兴 隆之 兆 也 。” 并进 一 步指 出 : “ 自古 以来 ,未 有圣 教 兴隆 ,而 国 家不 昌 明 达 到改 造 日本社 会 、实 现儒 家政 治 的理 想 。赞 云 :
不足 依持 。他 寄望 海外 经营 ,伺 机 配合 南 明政 权反 清 能忘记 复 明大 业 ,但教 化 异邦 ,似 是早 有 心理 准备 。 复 明 的抱 负几近 破 灭 。后他 流 寓 日本 ,闻藩 府 兴学 ,
中日政治制度比较
![中日政治制度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ec614e0551810a6f52486d7.png)
中日比较
中国 日本
五星红旗
• 国旗中的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 产党,四颗小五角星代表工人、 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 阶级四个阶级。旗面为红色, 象征革命,星呈黄色,表示中 华民族为黄色人种。五颗五角 星互相联缀、疏密相间,象征 中国人民大团结。每颗小星各 有一个尖角正对大星中心点, 表示人民对党的向心之意。 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 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 民大团结。星用黄色是为着在 红地上显出光明,四颗小五角 星各有一角正对着大星的中心 点,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 结。
主席的选举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 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四十五周岁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 席。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缺位的时候,由副主席继 任主席的职位。
国家的象征————天皇
• 现在的日本天皇并没有什么实权,主要是为了保留日本文 化的一部分,而西方人也对此有很大的兴趣,能够增加旅 游的收入日本这个国家有点意思,天皇基本上都是被架空 的,可以说是臣民的精神领袖。而实际掌握实权的就是和 天皇家有姻亲关系的那几大家族,源氏、平氏、藤原氏、 北条氏等,源氏、平氏、藤原氏都是天皇家直系亲属,都 是赐的姓氏。平安时代末期,经过源平合战,源赖朝建立 镰仓幕府。镰仓就在相模小田园附近。北条时政——源赖 朝的老丈人,当时是源赖朝手下的大将,他利用女儿北条 政子和源氏结成了姻亲,后来源灭平,在赖朝死后北条时 政便以执政形式控制了将军家的权利,最后干脆杀了赖朝 的儿子源实朝,根本上废掉了将军这个职位,但是以后的 镰仓将军仍称执权不称将军,因为有规定只有源氏才能当 将军。
中日文化差异
![中日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3d39f527aaea998fcc220eef.png)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纵观中日的历史起源与社会发展,我认为中国与日本的文化差异其实从日本明治维新开始有了中西之分并且两国的发展开始朝着不同的方向趋近。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主要吸收的是以中国为主的东方文化,明治维新以后主要学习西方文化。
中国却一直以沿承先人观点来发展本身,因此中国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持续性和完整性。
中国是以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民族。
它是以汉武帝时期提倡的以儒家思想为主线,其他思想为辅线而发展起来的礼仪之邦。
其核心是提倡德政、理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
在这文化底蕴下,和合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
和合文化强调人为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是和合文化却至始至终都没有改变。
现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属温带与亚热带地区,所跨纬度与经度大。
这一地里趋势有利于多种作物的生长。
也为中国的农耕与茶道提供了有利的先天条件。
于是,这种条件使统治者的治国政策始终强调的都是民以食为天。
秉持着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一大亮点。
时至今日,中国的三个代表中依然坚持着这一理念。
此外,中国物大地博,自然资源丰富。
这一特点使中国统治者一致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无需从外国学习。
也正是中国作为四大古国的这一特点,致使中国在唐朝时文化思想成为世界之首并被外国传教士带回本国。
但从长远来看,这一观点致使中国没有外敌压迫的紧迫感和物质缺乏的困境感,以至于清末出现了“闭关锁国,落后就要挨打”的被动局面。
并间接导致了中国救国道路的艰辛与坎坷。
日本属于典型的临海国家,享有海运之便。
又加上本国领土小,且山居多。
这一不利条件致使日本国内资源缺乏。
因为日本地震与海啸等一些自然灾害,时常挑战着这个临近海洋的国家的生存能力,所以,征服大海和自然的坚强斗志随着时间的流沙,慢慢融入这个民族的血液,直至生命的骨髓。
这些骨髓支撑着他们形成了勇猛、外向、尚勇好战的性格和不断更新血液的信念以及集体主义。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血液主要是从中国引入。
中日文化差异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2bd20677e21af45b207a80c.png)
中日文化差异分析中日两国自古以来交往密切,两国文化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显著的差异,通过分析比较,了解日本文化,减少文化冲突,促进中日间学校、企业合作的顺利推进。
中国人日本人文化差异观念在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当今社会,国际间合作日益频繁,跨文化沟通极为重要。
人们普遍认为跨文化沟通是语言问题,其实不然,跨文化沟通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通过语言的沟通只是一个方面,跨文化沟通是多层次,多角度的,首先需要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才能减少文化冲突,实现更好的沟通。
本文是根据与日本合作多年的工作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中日文化差异。
中日两国是近邻,自古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交往,从弥生时代开始,日本从中国吸收了大量的文化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和丰富了自己的文化。
尽管中日文化中有很多相似点,但是也存在着很多差异,这些差异是导致双方在合作中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原因。
所以分析、了解中日文化差异,对于与日本的经济贸易合作、与日本学校的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大陆农耕文化的求安逸和包容与日本岛国农耕文化的爱拼博和狭隘中国疆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这种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几千年来,中国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而这种稳定的农业生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也影响了传统文化特点的形成。
古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在社会发展中的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国大陆肥沃的土地、良好的灌溉条件,保证了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周期和植物周而复始衍化,使人们满足于维持简单再生产,文化显露出凝重的保守意识,导致社会普遍安于现状。
日本是个岛国,山多地少,地震火山频发,自然资源相对匮乏,正是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培育了日本独特的自然观、人生观、思维方式,形成了日本拼搏、忍耐的性格特点。
根据日本官方调查,日本人最喜欢的词是“努力”“加油”和“忍耐”。
日本公民教育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比较
![日本公民教育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cec402e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75.png)
日本公民教育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比较【摘要】中日两国同属儒家文化圈,中日两国的现代社会价值文化体系都受到了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
儒家强调以德服人,注重道德教育。
受此影响,在中日两国的公民教育中道德教育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但从近代开始,中国和日本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在二战后,日本的发展更是频频受到美国影响。
两个文化背景相似的国家在近现代的发展中出现了巨大的分歧,这一点在两国的道德教育之中也有所体现。
关键词: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启示一、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国家有目的、有计划的对本国公民实施基本的道德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公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公民道德思想水平的提高,并能够以正确的道德思想来指导行为。
公民教育的发展必然伴随着道德教育的完善,不断完善的道德教育则有利于提升国民总体的素质,从而促进国家的发展。
在二战后,中国和日本同样元气大伤,但日本在战后的几十年后却做到了经济的复苏和崛起,成为了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日本的崛起可以归功于他们良好的公民教育以及相对完善的道德教育体系。
在良好的公民教育以及道德教育下,日本的国民素质得到普遍提高,这也造就了日本二战后的经济发展奇迹。
道德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公民教育是道德教育实行的重要途径。
因此,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提升国民素质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环。
二、中日两国道德教育的分析比较(一)教育目标根据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是通过道德教育,构建公民的核心价值体系。
即是说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思想和观念融入到每个公民的内心之中,让公民认清自己作为单独个体应履行个人的义务,以及作为社会成员应履行社会义务。
同时,公民道德教育也要帮助公民构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扎根在每个公民的内心,并且能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日文化比较
![中日文化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a929b08de80d4d8d15a4fc9.png)
中日文化比较中国与日本,长期被称为“遥远的邻国”。
日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对中国文化抱有极大的兴趣,研究中国几乎成为一种传统,而中国对日本文化的关心却不够。
有人说“中国的文化是大中华的思想,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因此对日本文化很难提起兴趣。
”日本是个什么国家呢?白岩松说“日本是一个我们以为很熟悉,其实却陌生的国家。
”水均益说“你必须把它看作和美国、荷兰、毛里求斯一样的外国。
”这两位央视的主持人在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前后,对日本做了大量报道。
在许多人眼里,日本似乎是一个野蛮的国家,一个从不知道认错的国家,一个生活压力大、国民不幸福的国家,一个甚至是无法理喻的国家。
可是日本实际上是个经济发达、百姓富足、社会公平、吏治良好、教育优秀、环境优美、预期寿命高,富于远见的国家。
中国要达到和日本目前的发展水平,在许多方面可能还需要几十年的努力。
1.国土、民族和人口●东方大国与海岛之国日本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岛国。
西隔东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
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它6800多个小岛屿。
陆地面积377835平方公里,约是中国的1/26。
但实际上,日本的面积不算很小,在世界上排在60几位,但由于其被中、俄、美、加、澳等幅员辽阔的国家包围,而显得很小。
●多民族国家和以大和民族为主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各民族平等、互助、和睦的生活着。
而日本除了大家熟知的大和民族外,还居住着100万以上的朝鲜人,在北海道等地还居住着4万多阿伊努族人。
●人口大国与长寿之国日本人口1.2765亿(日本总务省截至2009年1月统计,其中男性6222万人,女性6543万人),人口密度为335人/m²。
中国人口13.3亿是日本的10倍多。
中国的人均寿命是比较高的。
2008年统计的男女平均寿命分别为69.63岁和73.33岁。
在中国人眼里,日本人是劳动强度最大的国家,工作压力极大,可是,你想不到的是,日本却是世界最长寿的国家。
中日文化差异
![中日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74a01f7d1711cc7931b716bf.png)
中日文化差异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特点。
其特点都有浓郁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分不开的。
中国自古是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势众,民族复杂,文化多元。
这些造就了中国人的个性,谁都无法逃避。
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势众,古代史来都是个首屈一指的强国。
因此中国人有着自大甚至是自恋的心理。
对外没有危机感和压迫感,因此中国的文化大多都是对内的思考,对人的自省。
日本人身居岛国,民族单一,地小人多。
为图自存,造就了日本人奋发图强,崇尚集体主义,坚韧不拔的个性。
但因为是岛国且民族单一,日本人的文化缺乏内涵,缺乏包容与博大,缺乏理性的思维和对世界终结关怀的博大精深。
因此日本人很容易偏激,因为过于执著往往会变得偏激,而且往往会自不量力,殊死一搏。
资本主义社会下的日本是一番景象,社会主义下的中国又是另一番景象。
就家庭说开。
日本很开放,但日本也很保守。
日本至今都很保守-----在女权束缚的弊病下。
日本至今保留着妇随夫姓的习惯,而且日本非常保守的那些女子,对于丈夫之恭敬只能以乖戾视之。
对于自己的丈夫,甚至于临睡前上妆,房事时仍带着尊敬称呼。
在日本女性结婚后一般就失去自己的工作。
而且这种“失去”还往往是带着主动的倾向。
就算开放些的女子,在结婚后也从此消失在“工蜂”的舞台,一心尽为妻为母的职责。
这和新中国成立前非常相似。
但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这已作为旧习废除了。
在现今中国,这样的情形是难以想象的。
是的,在中国,也许在农村,在台湾地区,还有此般现象。
但是,远远不成风气,更不及日本这般“普及”。
由于和日本的社会性质不同,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价值取向也完全迥异。
中国由于过去特殊的历史原因,丢失了很多民族特有的价值取向,而是随着改革开放,吸收西方文化后诞生一种融合的价值取向。
一方面应该看到中国人在全面接触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后对新鲜事物有了很强的学习欲,个性开放指数也比计划经济时代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是非常非常值得肯定和鼓励的。
但同时必须提醒的是由于之前的历史原因,中国人的性格中同时掺杂着传统思想和西方社会的价值观。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两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两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ed5e062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80.png)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两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痛苦而又深刻的经历,它不仅带给了中国人民深重的伤痛,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注入了新的力量。
而在这场战争中,中日两国都有其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对中日两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启示和借鉴。
一、中日两国的文化和思想体系中日两国从古代就开始有文化和思想交流,不同的思想体系、文化背景和政治制度给两国带来了不同的历史进程。
中日两国的文化和思想体系都对本国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的儒家文化和思想体系,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近代的中国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将新思想与传统思想相结合,寻求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推进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现代化建设,儒家文化和思想体系也与现代化之路相互融合,充分体现了中国“求变、求新、求进”的精神。
而在日本,传统文化和思想体系也对日本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日本积极借鉴西方的技术、制度和文化,并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将自身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式现代化”。
对文化和思想体系的充分挖掘和发扬,不仅可以促进国家的自主发展,还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一些借鉴的经验和思路。
二、中日两国的政治体制中日两国的政治体制有很大的不同,这也为两国的历史进程和现代化建设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中国的政治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日本则是君主立宪制。
然而,这两种制度的运作却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追求稳定、繁荣和自主发展。
在改革开放中,中国积极探索新型政治体制,不断探索民主化的道路,并逐步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政治制度体系。
而日本则通过稳健的政治体系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建立健全的民主机制和法制体系,促进了国家的长足发展。
政治体制的合理运作、政治制度的较为完善、民主机制的健全等等因素,都能够带动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三、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中日两国在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两国政治制度与社会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两国政治制度与社会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def6204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a2.png)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两国政治制度与社会发展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悲惨事件,中日两国在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和矛盾,这些差异和矛盾也是导致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
一、中日两国政治制度的差异中日两国政治制度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同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延续以及清朝政治腐败的加剧,导致了中国政治制度的落后和不完善。
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推行了现代化的改革,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政治制度。
1.中国政治制度的落后和不完善清朝政治腐败,官僚体制不完善清朝政治腐败的加剧,导致了官僚体制的不完善。
官员贪污受贿盛行,政府收入大部分用于维持皇室和官僚的生活,公共服务的投入非常少。
这种不完善的官僚体制,使得政府难以有效地应对国内外的压力。
封建社会的陈腐,社会制度不完善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和官僚阶级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
这种社会制度的陈腐,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贫富差距极为悬殊,民生问题几乎得不到政府的关注和解决。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2.日本政治制度的相对完善明治维新改革兴起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这次改革推动了日本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
政治体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天皇制度保留下来,但失去了实际的权力。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措施,包括设立议会、颁布宪法、兴办银行等,推进了现代化的进程。
3.中日两国政治制度之间的对比中国政治制度的不完善与日本政治制度的相对完善,使得中日两国在国家治理能力、民主产生、社会公正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这种差距给两国之间的相互认知和相互理解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二、中日两国社会发展的差异中日两国社会发展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两国政治制度的不同,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1.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地域性贫富差异明显中国封建社会的延续,导致了地域性贫富差异明显。
大部分的财富都集中在上层人士手中,下层人士经济地位比较低微,劳动所得较少。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6d685426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ee.png)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在近代化的进程中,中日两国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转型。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两国的近代化路径和结果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本文将对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行比较和评析。
一、背景介绍中日两国在19世纪末迎来了近代化浪潮。
而在此之前,两国的社会体制、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都有着极大的差异。
中国当时封建专制统治,社会经济落后;而日本则是一个农业国家,也在尝试与西方接触和学习。
二、近代化的动力与路径1. 动力来源中日两国近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威胁。
中国在19世纪中叶与英国发生了鸦片战争,随后不断地被西方列强侵略,这促使中国开始意识到自身的落后,并积极寻求变革。
而日本由于受到西方列强的压迫和世界舞台上的边缘地位,也迫切需要摆脱这种状态。
2. 近代化的路径差异在近代化过程中,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和自上而下的现代化模式。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金田起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一系列的改革运动,试图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改革运动的成效并不理想。
相比之下,日本采取了一种主动学习和借鉴的策略。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通过改革教育、军事、法律等领域,快速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与中国相比,日本在近代化的过程中更快速、更彻底。
三、近代化结果的评析1. 经济发展随着近代化的推进,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不同的成就。
日本在20世纪初成为了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而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受到了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较慢。
2. 社会变革近代化也带来了两国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逐渐被打破,重视平等和社会公正。
而中国在科技和经济上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革相对滞后,尽管20世纪后期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但社会差距依然较大。
3. 政治制度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实行了君主立宪制,逐渐向民主化发展。
中日对比
![中日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b2411259312b3169a451a498.png)
我们的建议
1.在面对外来的政治文化,我们必须吸收外来政治文化的精 华,并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通过一定的政策和手段来引导来弘扬国粹。 3. 闭关锁国、闭门造车不是保护我国的本土文化,是让我国 的发展停滞,让我国的文化不能走向全球,鸦片战争就是最 好的例子。只有文化的开放,文化的交流,才能够更好的促 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4.在国际文化交流的同时,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我国还 应该注重对本国文化的保护。
专家解读
中国:“相对粗放型”经济更 易发展
从数量上来看,中国实现GDP 赶超日本,相对要比较容易。“相 对粗放型”的经济模式,在数量上 更容易达到和完成赶超日本的目标。 专家提醒,除了数量之外,更 应该关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质量。 外放型的投资的确对某一时段的经 济发展影响较大。不过,必需考虑 到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比如,可 持续发展的问题、能源是否绿色等。
专家解读
中国:开始改革开放
专家认为,1978年以后,中国在少 数几个年份进行了变革,为经济发 展注入了强心剂,比如1979年十一 届三中全会,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经济取得长 足发展,GDP总量及其增幅逐年增 加,尤其是1984年沿海城市开放以 后。 1989年到1992年间,中国经济 有些回落,这主要是受经济封锁、 外资撤出等事件的影响。2005年,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日本的一半 左右。
8区。东西距离约五千二百公里。中国领土南 北跨越的纬度近五十度,南北距离约为五千五 百公里。
中日国体和政体
明仁天皇夫妇
中国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 国家。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日本
国家政权:资本主义国家
政治体制: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天皇为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
浅谈中日文化及之间的关系
![浅谈中日文化及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989cbd689eb172ded63b7b1.png)
浅谈中日文化及之间的关系中日两国都处于东亚,文化有着相同的本源,但是随着发展逐渐走向了分化。
日本与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日本曾热情地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日本的每一种东西,每一种习俗,似乎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日本又发展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东西。
因此,两国的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
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一、思想文化:1、文化的由来: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摇篮,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统治者大多依托黄河,深居内陆,对外交往相对较少,处于一个半封闭的状态中。
这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始终保持着独立,并且绵延不断。
日本民族是主要由西伯利亚通古斯人、古代中国汉族、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人和少量的长江下游的吴越人、少量南洋群岛的马来人以及中南半岛的印支人融合而来。
日本的语言语音主要来源于商周时期到清朝的多时间段多层次的中国汉语方言口音及中南半岛的印支人口音等融合而来,因此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国的深刻影响。
与中国不同,日本地理特征较为单一,四面环海,面积狭小,多火山、地震,自然条件恶劣,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没有大江大河可以依托,因而其战略选择自然以开发海权为主。
自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便开始对其海军进行重点发展。
尽管资源有限,但单一的地缘环境决定日本战略选择的单一性及由此而带来更高的战略意志,使日本在海权方面的发展远比中国要厉害得多。
2、文化的核心: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
道家、儒家、法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政治思想主张。
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主张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揉合各家学派的观点,提出了“大一统”的思想。
以儒家思想为主,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兼容道家合理思想的新儒家思想体系,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与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德治政治文化相适应,以和为贵、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政治思想,厚德载物、兼容天下的政治价值取向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主要内容。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c85267a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b6.png)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摘要】中日文化在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社会秩序、教育体制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以儒家、道家和佛教为主要宗教信仰,注重家庭观念和尊重长辈;而日本则以神道教为主,强调个人责任和社会规范。
在礼仪习俗上,中国注重面子和尊严,而日本强调谦逊和礼貌。
社会秩序方面,中国侧重家族关系和集体利益,日本则注重个人责任和团队合作。
教育体制方面,中国强调应试教育和传统知识,日本则注重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
价值观念方面,中国重视家庭和集体荣誉,日本则强调个人成就和自我实现。
通过比较分析中日文化差异,可以更好地理解两个国家的社会风俗及人文特点。
【关键词】中日文化差异、比较与分析、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社会秩序、教育体制、价值观念。
1. 引言1.1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文化是东亚两个重要文明国家的代表,其在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社会秩序、教育体制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通过比较和分析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促进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不仅可以拓展我们的文化视野,还能够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不仅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议题,更是促进两国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中日文化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推动世界文明的繁荣与发展。
将成为促进中日友好合作的重要桥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2. 正文2.1 宗教信仰中日文化在宗教信仰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主要宗教是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而日本则以神道教为主要宗教。
道教注重追求长生不老和神仙之道,佛教强调超脱轮回和解脱苦难,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
相比之下,日本的神道教更加注重对自然界中各种神灵的崇拜和信仰。
日本还受到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会在传统节日、婚礼、葬礼等重要场合参与宗教仪式,而日本人则更加注重对神灵的敬畏和祭祀活动。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2e7e02c7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28.png)
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有着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点,这些差异影响了它们的现代化道路和发展轨迹。
相似之处:
1.西方影响与现代化起步:两国都在19世纪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影响,特
别是受到了西方的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的影响。
这促使两国开始进行现
代化改革,试图赶上西方发达国家。
2.政治制度变革: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变革,试图实现现代国家
的建设。
比如,日本明治维新后废藩置县、设立议会,中国也进行了类
似的尝试,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
不同之处:
1.对外接触和应对方式不同:日本较早地通过明治维新进行国家改革,吸
收了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
相比之下,中国面对外部压力时,经历了鸦
片战争等一系列战败,导致对外接触和对外影响的应对方式不同,也较
晚开始进行现代化探索。
2.政治发展道路不同: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后,逐渐实现了宪政民主和工
业化。
而中国在辛亥革命后,政治动荡较为频繁,经历了战国时期、国
民政府时期、抗日战争和内战等一系列政治动荡,直至建立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这一过程中现代化的进程相对缓慢。
3.社会结构和文化影响差异:两国社会结构和文化影响也有所不同,日本
在现代化过程中相对更快地吸收西方文化并融合本国传统,中国则更多
地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试图在现代化中寻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总体来说,虽然中日两国都经历了近代化的过程,但由于各自历史、文化和政治环境的不同,导致了现代化路径和发展策略的差异。
这些差异对两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90d840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a9.png)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两国作为东亚地区的文化重要代表,虽然地理相近,但由于历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两国之间存在许多文化差异。
本文将从历史、语言、宗教、礼仪等方面对中日文化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
首先,在历史方面,中日两国在文化发展上有较大的差异。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自古以来就是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而日本在历史上相对较短,直到19世纪中叶才开始全面接触西方文化,经历了明治维新并实行近代化。
因此,中日两国在文化传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其次,在语言方面,中日两国的语言差异也相当显著。
中国使用的是汉字表意文字,包括简体字和繁体字,以及拼音文字(汉语拼音)。
而日本使用的是平假名和片假名,以及少量的汉字。
另外,中文和日文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造成了中日两国在语言交流中的困难。
不过,中日两国的近年交流有所加强,尤其是在商务、旅游等领域,逐渐解决了语言带来的交流障碍。
第三,在宗教方面,中日两国的宗教信仰也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传统的宗教主要有儒家、道家、佛教等,这些宗教融合在一起形成中国传统文化。
而日本主要信仰的宗教是神道教和佛教,神道教是日本的国教,佛教由中国传入并融合于日本本土宗教。
此外,基督教也在日本有一定的信徒群体。
因此,中日两国在宗教信仰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这也影响了两国文化取向和社会风气。
最后,在礼仪方面,中日两国的礼仪习惯也有很大区别。
中国礼仪讲究的是尊重长辈、尊重传统、尊重礼仪等传统观念,强调社会等级制度和个人尊严。
而日本礼仪则更加注重礼貌待人、注重礼仪规范、讲究过程礼节,强调“和”的概念,注重团体意识。
另外,中日两国的节庆习俗也存在差异,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而日本的传统节日有正月初一、植树节、端午节等。
这些差异体现了中日两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在历史、语言、宗教、礼仪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甲午中日战争:政治理念与文化认同
![甲午中日战争:政治理念与文化认同](https://img.taocdn.com/s3/m/e946a217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98.png)
甲午中日战争:政治理念与文化认同甲午中日战争:政治理念与文化认同一场影响深远的战争,一场充满政治和文化纷争的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这场战争从政治和文化的层面深刻影响了中日两国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理念和文化认同两个方面分析当时中日双方的差异和冲突,以及这场战争对两国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一、政治理念的差异与冲突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与中日两国在政治理念上的差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9世纪末的中国因为遭受外敌入侵和内部混乱的问题而陷入了危机之中,国家处于分崩离析、政府腐败无能的境地。
而当时的日本却正在经历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型过程,政治制度正在逐渐向西方民主制度转型,日本希望通过对外战争来扩大自己的领土范围和在国际上的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中日两国的政治理念有着本质的差异,这也是引发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的儒家思想体系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历程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强调人的性格与个性的塑造、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尊重孝敬长辈等观念。
但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这种价值观念已经变得僵化和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
反观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开始向西方学习,开始引入西方现代化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强调个人主义、民主和平等的价值观,并开始在政治上进行制度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例子就是1889年的第二次日本宪法,它强调人民的民主权利,规定了立宪制度,成为了亚洲第一个具有现代化宪法的国家。
在中日两国的政治制度上也有着根本的不同。
中国的传统的封建体制与官僚主义,导致社会动荡、政治不稳定。
而日本则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化运动,日本政府在民主选举、议会制度和统治方式方面均比中国先进。
1890年,日本实施普选制度,并实行了明确民众选择行政治理问题的法律制度。
日本政府的管理和服务也让人们感受到了西方现代化国家的先进性,而中国政府则无力应对危机、政治腐败,失去了使人民信任的权威。
二、文化认同的差异与冲突甲午中日战争除了政治理念的差异,中日两国在文化认同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日文化的差异与相互理解
![中日文化的差异与相互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f77f956e1eb91a37f1115c3a.png)
中日文化的差异与相互理解作者李忠富在新世纪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形势一方面多极化在加速,这利于大国之间的制衡和协调,构筑和平与发展的政治、经济新秩序;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发展,这可以促进国际关系的调整。
对其中更值得关注的是,中日两国发展睦邻友好关系逐步形成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中日关系已经成为影响亚太及至世界的中日关系,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也带来巨大干扰。
长期以来,中日关系错综复杂,有太多的问题夹杂中间,包括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等历史问题,台湾、钓鱼岛等领土主权问题,东海油气田问题,朝鲜核问题和经济问题,还有美国态度、日本民意和右翼掣肘等因素,无不牵动着中日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政策。
诸多敏感问题也迫使两国文化潮流激荡变化,中国人和日本人的相似而不同之处,如稍有不注意就可能发生误解,这便需要从根本上了解中日的“异文化”。
半封闭的大陆大河环境,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一以贯之的发展系统,形成历史悠远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几千年的古老文明使中国文化有着深厚底蕴,结合孕育中国文化的地缘因素,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第一,儒家思想为中国文化的核心。
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要求和为贵、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政治思想,厚德载物、兼容天下的政治价值取向。
第二,和合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
“和合”人文精神是“和合文化”的核心,集中体现了“仁爱、和谐、诚信、中庸”等伦理思想,又更加系统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自然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梁启超曾言:“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也。
陆居者以怀土之故,而种种之累生焉。
”日本作为典型的海洋国家,海洋性地理环境是日本地缘文化产生的基本生态条件。
由于日本岛屿或半岛腹地较狭窄,物质资源匮乏,气候的变幻莫测等都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海洋民族的生存毅力,于是征服海洋、征服自然的斗志融入了他们的血液之中,形成了勇猛、开放、外向、尚勇好战的民族性格和“岛国人民的危机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两国政治文化比较近三年来,中日两国政治关系因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缺乏正确认识,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停滞。
不少学者从历史文化方面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两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的不同,影响了两国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中国虽然把日本文化作为不同的文化来对待,对日本文化特征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研究意识、方法、资料等受到限制,中国的日本文化研究还比较落后,而从政治文化角度进行的分析相对来说更是较落后。
政治文化特指政治活动中的主观性领域,是包括政治思想意识、政治价值和政治心理三个核心要素的有机整体。
本文拟对中日两国的政治文化进行一番分析,指出中日政治文化互动,将有利于两国人民加深相互认识,促进相互理解。
一、中日两国政治文化的形成与变迁任何政治文化的发展,都有其历史继承性,每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都不同程度地带有本国传统文化的痕迹。
解释同属儒家文化圈的中日两国为何会有不同的政治文化,需要沿着历史的轨迹,回顾中日政治文化形成、延续、变迁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
由于经济、政治结构是政治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因而本文以中日两国社会发生根本转变的历史时期,作为划分两国政治文化形成、延续、变迁的依据。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道家、儒家、法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政治思想主张。
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主张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
道家、儒家、法家的政治思想有着很大的互补性。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各家学派的观点,提出以儒家思想为主,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兼容道家合理思想的“大一统”的新儒家思想体系,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与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德治政治文化相适应,和为贵、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政治思想,大一统、大同社会的政治理想,厚德载物、兼容天下的政治价值取向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主要内容。
19世纪下半叶,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封建君主政治面临崩溃瓦解。
西方的思想、文化随着西方的资本、炮舰进入中国,促进了人们政治观念的更新。
“西学东渐”使中国近代民主意识有所觉醒,但还没有超出传统儒学思想的框架,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真正标志着近代民主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
“五四”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专制制度的思想根基,为民主政治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有了新发展,由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发展成为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渗透,使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发生了根本变迁。
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主义等构成了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
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现代先进科学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核心的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符合时代和历史要求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政治文化日趋理性。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集中表现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维护社会主义事业并与国际主义相联系等等,主导着未来中国政治文化的前进方向。
日本的文化是在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作为文化一部分的政治文化必然也烙上了其它国家政治文化的印记。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是一个闭关落后的封建国家,中国文化是其吸收的主要对象。
在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在日本占有重要的位置。
公元六世纪,儒学开始传入日本。
圣德太子时代,儒学已渗透到日本的政治、生活中。
后醍鹕天皇时随禅宗传入,宋代新儒学朱子学也输入日本。
到了江户时代,因为稳固刚刚建立的日本封建等级秩序的需要,儒学与日本的神道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神儒一体”的儒教,对日本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儒一体”强调君权至高无上,臣应当无条件地服从,提倡绝对的忠君报国思想。
忠君思想和武士道精神深深地扎根在日本的传统政治文化中。
19世纪中期,由于幕府的腐败统治,地主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倒幕力量通过军事手段摧毁幕府统治建立新政府,为日本历史发展的转折点—“明治维新”提供了前提条件。
明治维新是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日本政治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日本政府提倡文明开化,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在日本传播、普及。
日本通过对西方启蒙思想的融合改造,“天赋人权”变为天皇驾驭人民的工具。
如明治维新时期文化文明价值观的奠基者福泽喻吉就极力贬抑中国文化,反对以道德治国,认为天皇政府即体现了天赋人权,崇尚资本主义的殖民政策。
绝对主义的天皇专制,封建皇国观的核心理念,“武士道”的军国主义教育,使日本的政治文化最终发展成为推崇对外侵略扩张的政治文化。
二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被美军占领,其政治文化相应地也发生了变迁。
美国占领当局对日本进行了“民主改革”,为日本制订了“和平宪法”。
日本由具有军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君主立宪制改为议会内阁制。
但美占领当局对法西斯军国主义的清理并不彻底,在日本的政治结构中保留了天皇制,天皇仍是战后日本政治文化的基础。
战后日本虽然实行多党制,但自民党长期一党执政,日本传统的派阀政治和幕后政治也依旧是战后日本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
20世纪80年代,日本随着经济的发展,确立了做政治大国的目标,但以日美同盟为基础的外交战略,使得日本始终难以取得外交上的独立性。
进入90年代,经济、政治都陷入困境的日本出现了新民族主义思潮。
新民族主义思潮否认日本的侵略历史,并希望建立不依附于美国的独立外交。
90年代中后期,在近代日本政治思想史上占重要地位的右翼思想也重新出现,提出了日本主义、修改和平宪法、“日本民族优秀论”等论调。
至此,右翼思想、新民族主义思潮成为当代日本政治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二、当代中日两国政治文化的差异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国际主义思想。
国际主义体现在外交上,是把外交政策放在对国际事务理解的基础上。
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中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包含了深刻的国际主义思想,是国际主义精神与和平理想的完美统一。
和平外交意味着中国在制定外交政策时将首先考虑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这体现了中国希望通过国际合作,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主义主张。
日本主义作为日本政治文化中的重要特征,与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国际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
日本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实质是强调大和民族的优越性,主张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国际秩序,认为“日本是世界之神国的最优秀国家和民族。
”与日本主义的政治文化相适应的是日本排外的政治传统。
日本人将世界划为日本和世界其他地区,内外分界线十分清楚。
对内,日本人可以相互协调以取得各方平衡,对外,则以日本为中心,为日本的“国家利益”可以采取一切手段,包括武力侵略他国。
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中,国家、民族、集体至上观念始终占主流。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政治价值取向,本质上是对中国传统集体主义的继承和超越。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以无产阶级的利益为核心,以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为最高价值评判标准,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
集体主义原则作为当代中国的政治行为准则,同植根于私有制、为个人或少数人谋利益的日本式集团主义有着本质区别,是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有机融合。
集团主义作为日本政治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是大和民族精神的核心。
日本人历来习惯以集团的原则行事,具有强烈的集团归属意识。
日本集团主义重视协调,强调个人在处理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时,个人以集团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
但相互协调只是集团内的协调,对集团外并不存在协调关系,所以实质是以集团形式表现的利己主义。
日本式集团主义表现在各个领域,家族国家观是其中之一。
明治维新后的天皇制家族国家观,强化了日本人对天皇的崇拜,及至二战后天皇制的保留,万世一系的天皇制因而成为日本国民的精神支柱,也成为所有日本人最终生存意义的根据。
在战争责任问题上,集团主义的又一表现是无人负责任。
由于集团主义强调集团高于个人,个人的行为以集团内的道德标准为依据,个人的能力被无限放大,个人的责任被无限缩小,导致日本“一亿人总忏悔”以推卸责任的错误战争责任观能够出现。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礼、中庸,主张厚德载物、兼容天下,由此铸就出中华民族兼容并包的民族价值观。
以这种兼容并包的民族价值观为指导思想的民族主义,因而是世界上最不具有狭隘性的民族主义,既主张保护国家利益不受外族侵凌,也强调与世界上其他民族和睦相处。
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进一步将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合为一体,成为激发中华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纽带。
这种民族主义不具有侵略性和扩张性,是追求国家独立、自由、发展,与其他它民族平等的民族主义。
相比之下,当代日本以日本主义为核心的新民族主义则是狭隘的过度的民族主义。
新民族主义与沙文主义、排外主义、种族优劣论等联系在一起,认为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其他民族都应拜倒在日本大和民族脚下。
日本文化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应把日本文化推向全世界,使日本精神适用于全世界,使天皇方式适用于一切国家。
新民族主义认为日本应成为主导全球事务的政治大国,日本应确立对世界的霸权,一句话,日本的新民族主义具有明显的民族优越感,鄙视其他的民族,不愿与其他民族平等和睦相处。
热爱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早在春秋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就积极倡导和谐思想,天下一家,和为贵的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追求的美好境界。
在“和为贵”的理念和价值观的影响下,中国人民形成了崇尚和平、反对暴力和战争的历史传统。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进一步继承了传统政治文化中重“和谐”的价值理念,在国际关系处理中,倡导不同国家和民族和平共处,反对动辄使用武力,主张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冲突,建立国家间的相互信任关系。
日本的传统思想中也强调“和”的精神,日本人自称为“大和”民族,就是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为贵”思想。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和”,反映在政治价值观上是一种“中庸之道”,强调各民族和谐共存、维系现状;而日本政治文化中的“和”中纳入了竞争,遵循的是弱肉强食的西方达尔文主义规则。
在内政上,日本是求“和”的,为各方的利益平衡,派阀间可以相互协调。
而在处理与他国的关系上,“和”被排除在外交政策取向之外,崇尚的是以武力为手段的尚武精神,尚武精神不但在战败前的日本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当今日本欲迈向军事大国的企图上同样是表露无遗。
三、结语作为亚洲的两个大国,中日既有着发展两国关系的强烈愿望,也有发展两国关系的确实需要。
不但经济上两国益,存在东亚地区的环境、能源、水资源等需中日共同解决相互依存不断加深,而且有共同的发展、地缘、安全战略利的问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