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移动和变形预计

合集下载

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预计

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预计
倾角 6 。 8。一般 8。 0 ~ 9, 7 。矿区内煤质较为优 良, 具有
维普资讯
第1 期
黄森林
急倾斜煤层 开采地表移动变形 预计

高发热量、 高挥发分 、 低灰、 低硫等特点。
的体积成正 比” 的假设 , 设开始开采时刻 t- ; -O 预计 起始时间距开始开采 的时间间隔 ; 地表稳定时 t 一∞; 则为了求 出预计至地表下沉稳定时间 内, 地 表的动态下沉系数 :
河组 , 中统的西山窑 组及头屯河组 , 上统的齐古组 ,
西山窑组为区内主要含煤岩系。区内主要构造是由 中生界地层构成的北东 向展布的不对称线型褶皱 , 轴部发育区域走 向压扭性逆冲断 层 , 结构 面倾 向南
东。
矿区内 自 向东有乌鲁木齐河 、 西 水磨沟河 、 八道 湾河 、 芦草沟河及铁 厂沟河等 , 发源于天山, 向西北
流经矿区 , 消失于准噶尔盆地。乌鲁木齐矿区被数 条河流切割成多个河 间地块 , 各井 田矿井涌水 主要 来自 东西两侧界河流水沿煤层走 向的补给 , 为井 次 田南部地表 、 地下水横穿塌陷坑时的渗入 , 基岩与煤
层 一般 不 含水 。
矿区开采煤层为 中侏罗统西 山窑组 (: , J ) 共含
0 引言 据有关部 门预测 , 2 到 00年我 国煤 炭需 求为
l. 亿 t而我国的煤炭储量主要集 中在西部地 区, 82 , 储量 占全 国储量的一半 以上。在我 国西部新疆 、 青
海、 甘肃 、 四川 、 重庆等地 区赋存着大量的急倾斜煤 层, 随着这些地区的煤炭大规模开发 , 对环境 和资源 的损害愈来愈严重。在急倾斜煤层条件下开采引起 地表形成塌陷槽和大面积的地表沉 陷、 开裂破坏 , 造 成区内大批的建筑物 、 道路 、 交通设施 、 输水输气 管 线、 高压输电线等公共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 也使 区内 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 , 严重影响 了矿区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因此 , 研究上述问题 , 于我国煤炭工 对 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 实现经济发展 和生态环境保 护 协调统一 , 建设西部 “ 绿色矿 区” 再造一个 山川秀 , 美的西部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预计研究

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预计研究
第4 0卷 第 5期 2 0 1 3年 1 0月
矿 业安 全 与 环 保
MI N I NG S AF E TY & EN VI RONMEN TA L P ROT E C T I ON
Vo 1 . 40 No . 5
0 c t . 2 0 1 3
王金喜 , 李彦恒 , 孙利辉. 采 空 区地表移动变形预计研 究[ J ] . 矿 业安全 与环保 , 2 0 1 3 , 4 0 ( 5 ) : 5 — 7 文章编号 : 1 0 0 8 - 4 4 9 5 ( 2 0 1 3 ) 0 5 — 0 0 0 5 — 0 3
(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R e s o u r c e S u r v e y a n d R e s e a r c h f o H e b e i P r o v i n c e , H e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 f o E n g i n e e r i n g,
H a n d a n 0 5 6 0 3 8,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T h e s u r f a c e s u b s i d e n c e i n mi n e d — o u t a r e a c a u s e d g r e a t l o s s e s a n d d a ma g e o f S u f r a c e s t r u c t u r e s a n d e n v i r o n me n t . I n t h i s p a p e r ,s t u d y wa s s t a r t e d w i t h t h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g e o l o g i c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t h e r o c k ma s s a n d p r e d i c t i o n wa s ma d e o n t h e s u f r a c e mo v e me n t a n d d e f o r ma t i o n wh i c h we r e c a u s e d b y mi n i n g wi t h t h e p r o b a b i l i t y i n t e ra g l me t h o d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ma x i mu m s u b s i d e n c e v a l u e w a s 3 . 4 1 m wh i c h W s a o b t a i n e d b y t h e ma xi mu m c lc a u l a t i o n f o mu r l a o f t h e s e mi —i n f i n i t e mi n i n g . Be s i d e s ,b a s e d o n F L AC ,a mo d e l wa s e s t a b l i s h e d, a n d t h e s t r e s s a n d s u f r a c e mo v e me n t c a u s e d b y mi n i n g we r e s i mu l a t e d,t h e r e s u l t s t a l l i e d we l l w i t h t h e v a l u e c a l c u l a t e d b y p r o b bi a l i t y i n t e ra g l me t h o d . Ke y wo r d s : mi n e d — o u t a r e a ;s u fa r c e mo v e me n t ;p r o b bi a l i t y i n t e ra g l me t h o d;n u me ic r a l s i mu l a t i o n

地表移动变形计算公式

地表移动变形计算公式

地表移动变形计算公式
地表移动变形计算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下沉、倾斜、曲率、水平移动和水平变形等。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计算公式:
最大下沉值:Wmax=Mqcosa,其中M为煤层厚度,q为下沉系数,α为煤层倾角。

最大倾斜值:Imax=Wmax/r,其中r为主要影响半径。

最大曲率值:Kmax=1.52*Wmax/r。

最大水平移动值:Umax=b*Wmax,其中b为水平移动系数。

最大水平变形值:εmax=1.52bWmax/r。

以上公式主要用于预计煤层开采后的地表移动和变形情况。

其中,Wmax、Imax、Kmax、Umax和εmax分别代表最大下沉值、最大倾斜值、最大曲率值、最大水平移动值和最大水平变形值。

M、q、α、r和b则是相关的计算参数,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请注意,这些公式是基于一定的假设和简化的,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正。

此外,地表移动变形计算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地质条件、开采方式、采深采厚比等,因此建议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巨厚松散层下开采地表的移动变形预计与分析

巨厚松散层下开采地表的移动变形预计与分析

上方 还有 村庄 , 了提高采 区 回收率 , 为 尽可 能 多的
回收煤炭 资源 ,所 以对 巨厚 工 程概 况
赵 同一矿位 于焦 作煤 田东部 ,西 南距 焦作 市 5 m, 南距 新 乡市 3 m, 政 区 域 隶 属 辉 县 0k 东 9k 行
征, 对其进 行理 论修 正 , 而建立 起厚 松散 层条 件 进
含煤面积 4 . 3 7 m ,总资源储量 3 3 亿 t可 7k .4 7 9 , 采储 量 1 7 t . 亿 。煤层 平均 煤厚 52 I 井设 计 7 . I, 9T 矿
生产 能力 2 /,服务 年 限 5 . a 2 0 . Mt 4 a 6 ,0 8年 6月 9
属 巨厚 松散 层 。 顶板 基岩较 薄 , 岩厚 度呈 北西厚 覆
以采 用传统 的概 率积 分法进 行预 计 ,则 由于煤 层 的开 采将 导致基 岩 面上 的下 沉 曲线可 表示 为 :
= ・

} ’ e d ‘ s
4 .5I。首采 区二 煤 层 厚 3 269 平均 煤 8 7 n . ~ .6m, 9 厚 6I, 角 2 ~ 0 均采 深 50i。由于受 地表 T倾 I 。 平 2 n
村 庄 的影 响 ,采煤方 法 为分层综 采 ,先开 采上 分 层 , 高 35i, 作 面 走 向长 度 10 0m, 斜 长 采 . n工 0 倾
( . 南理 工 大学 能 源 与 工程 学院 , 南 焦 作 4 4 0 ; . 南 理 工 大 学 安 全 技 术 培 训 中心 , 南 焦作 4 4 0 ) 1河 河 5 0 3 2河 河 50 3
要 ] 我 国在 华 北 、 东地 区广泛 的覆 盖 着 第三 纪 、 四 纪 以来 的松散 层 , 华 第 由于松散 层 下 开采 引起 的地表 移动 和 变形 与一般 的地 质条 件 下 开采有很 大的 差异 ,引起 了相 关 学者的 关 注。赵 固一矿 , 其地表 不仅 覆 盖 着 巨厚松 散 层 , 而且 有 的采 区上 方还 有村 庄 , 煤矿 的安 全 生产 带来 了很 大的 问题 , 给 通过 用概 率积 分 法对 地表 的移 动和 变形 进行 预计 , 合理 的确 定 了开采上 限 , 证 了煤矿 的安 全 生产。 保 [ 关键词 ] 巨厚 松散层 ; 地表 移 动 ; 地表 变形 ; 率积 分法 概 [ 中图分 类 号 ]T 2 [ D3 7 文献标 识码 ]B [ 文章编 号 ] 】7 - 4 (0 1o - 7 -3 6 29 32 1 )l0 00 9 0

基坑工程开挖引起的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

基坑工程开挖引起的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

式 中, D、 E、 c 可按最小二乘法求 出。 假定墙 身沿任 意剖面侧向位 移都按抛 物线 分布 , 则
2 基坑周围地表下沉分布的确定
根据随机介质理论 , 可确定地 表的下沉分 布。
挡墙上任 意点u ( x , Y ) 所在剖面位移曲线是 由原点O 所在
剖面位移曲线变化A u ( y ) 后得到。
Ab s t r a c t : P i t e x c a v a t i o n wi l l c a u s e s u r f a c e mo v e me n t a n d d e f o r ma t i o n, wh i c h h a s mu c h i n f l u e n c e o n s i t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a f e t y . I n t h i s p a p e r , t h e a u t h o r a p p l i e s r a n d o m t h e o r y i n f o r e c a s t i n g s u fa r c e mo v e me n t a n d d e f o ma r t i o n c a u s e d b y p i t e x c a v a t i o n, i t wi l l p r o v i d e s o me
目前 , 我 国基坑开挖 中常见 的开挖形式有无 支护开 挖、 钻孔灌注桩护坡开挖 、 钢桩护坡开挖 、 地 下连续墙 护 坡 开挖 , 土钉或喷锚支 护开挖等 。 基坑开挖 引起 的地 表 移 动与变形取 决于其侧 壁( 支护 或无支护 ) 的变形程 度
及 变 形 形式 。
式 中A, B, D, E , c 为根据 实测值按最小二乘 法拟合

辽宁灯塔西马煤矿充填式开采地表变形预测

辽宁灯塔西马煤矿充填式开采地表变形预测

辽宁灯塔西马煤矿充填式开采地表变形预测题正义;柳东明;王振【摘要】针对建筑物保护煤柱的煤炭资源回收问题,根据西马煤矿具体地质采矿条件,选择概率积分法对西马峰村保护煤柱开采后引起地表移动变形进行预计;并以1326工作面似膏体充填开采结果为基础,计算出充填采区工作面的等效采高;预计结果表明,如按设计开采方案布置工作面,西马峰村建筑物损害等级为Ⅱ级,不符合预先制定的标准;将开采方案进行一定的调整后再进行预计,结果表明,西马峰村建筑物所处地表的移动变形值均在建筑物损坏等级Ⅰ级所规定的范围内,即建筑物在不用维修或简单维修的情况下可以正常使用,则西马峰村保护煤柱似膏体充填开采是可行的.【期刊名称】《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年(卷),期】2014(025)004【总页数】6页(P66-71)【关键词】充填开采;概率积分法;开采沉陷预计;地表移动变形【作者】题正义;柳东明;王振【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阜新123000;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阜新123000;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阜新1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820 引言“三下”开采一般指建筑物、铁路、水体下矿体的开采[1-2]。

矿山生产过程中,通常在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预留保护煤柱,不仅造成大量煤炭资源的积压,而且影响矿井生产的合理布局和接续。

我国“三下”资源储量巨大,据统计煤炭资源中,“三下”压煤约137.9×108t,其中建筑物下压煤量最大,约为94.63 × 108t[3-5]。

近年来,“三下”开采技术发展迅速,随着充填技术及充填工艺的不断发展,“三下”压煤充填开采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充填开采不仅能有效控制地表移动变形,而且资源回收率最高可达90%以上。

充填开采技术主要有似膏体充填、超高水材料充填和固体废物充填等,特别是似膏体充填开采技术在我国的矿井生产应用最为广泛。

沈阳焦煤集团西马煤矿在南一采区1326工作面、1327工作面成功地进行了似膏体充填开采,为该项技术应用于北翼充填采区西马峰村保护煤柱开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大三 上 开采沉陷考试答案

大三 上 开采沉陷考试答案
21、 重复采动:是指岩层和地表已经受过一次开采的影响而产生移动、变形和破坏之后,再一次经受开采的影响,使得岩层和地表又一次受到采动,这种采动称为重复采动。
22、 重复采动地表移动参数变化:1下沉系数 q复1=(1+a)q初 q复2=(1+a)q复1 q初、q复1、q复2:初采、第一次复采、第二次复采的下沉系数; a:下沉活化系数 2 最大下沉角,重复采动时最大下沉角较初次采动增大 3 边界角、移动角 重复采动时,边界角减小5~10°,移动角减小10°~15° 4 充分采动角、超前影响角、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重复采动时,充分采动角增大1°~5°,超前影响角减小10°~15°,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增大5°~10°。
13 、描述地表移动盆地形态和范围的角量参数:主要是边界角、移动角、裂缝角、松散层移动角。
14 、描述地表移动盆地内移动和变形的指标是:下沉、倾斜、曲率、水平移动、水平变形、扭曲和剪切变形。
15、下沉曲线分布规律:在采空区中央上方O点处地表下沉值最大,从盆地中心向采空区边缘下沉逐渐减小;在盆地边界点A,B处下沉为零,下沉曲线以采空区中央对称。
超充分采动:当达到充分采动后,回采工作面的尺寸再继续扩大时,地表的影响范围相应扩大,但地表最大下沉值不再增加,地表移动盆地将出现平地,地表有多个点的下沉达到最大下沉值的采动情况。
6、 充分采动角:指在充分采动条件下,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移动盆地平底的边缘在地表水平线上的投影点和同侧采空区边界连线与煤层在采空区一侧的夹角。
4 、地表移动的形式:地表移动盆地、裂缝及台阶、塌陷坑。
5 、非充分采动;当采空区尺寸小于该地质采煤条件下的临界开采尺寸时,地表任意点的下沉值均未达到该地质采煤条件下应有的最大值,这种采动称为非充分采动。

生产矿井无沉陷观测资料的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参数分析

生产矿井无沉陷观测资料的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参数分析

关系。《 规程》 通过大量观测资料给 出了长度或变形 缝 区段小 于 2 的砖 石 结 构 房 屋 等 的可 能 达 到 的 0m
破 坏程 度与地 表 变形值 之 间 的关 系 。利 用 该成 果 资 料 , 以根据 地 表 移 动 与变 形 值 的大 小 来 评 定建 筑 可
1 建筑 物破 坏 程 度 与地 表移 动 及 变形 值 之
维普资讯
20 年 4 07 月
矿 业 安 全 与 环 保
第 3 卷第 2 4 期
生产矿 井无 沉 陷观 测资料 的地 表移 动 与变形预 计参 数分析
黄治云 , 吴再生 , 美海 李
( 重庆工程职 业技 术学院, 重庆 40 3 ) 0 07
研 究工 作 。
曲率 , 与观测值相比较称为分析值。
维普资讯
2 )年 4 (7 K 月
矿 业 安 全 与 环 保
第 3 卷第 2 4 期
由于开采对地表建筑的影响不仅有垂直方向的 移动与变形( 下沉 、 倾斜 、 曲率 、 曲)而且还有水平 扭 , 方向的移动与变形 ( 水平移 动、 拉伸 与压缩变形 ) 。 不同性质的移动与变形 , 对建筑物与构筑 物的影 响
的建筑结构 ( 刚性结构 、 有 柔性结构等 )形状、 、 基础
型式 、 筑材 料 、 建 建造 质 量 等 不 同 , 它们 承 受 地 表 移
动与变形的能力就大不相同。采动影响作用在结构 好、 建造质量好 的房屋上 可能不产生破坏或只产生 轻微破 坏 , 而作用 在结 构差 、 造 质量 差 的房 屋上 就 建
理方案时, 地表移动与变形值 的预计结果都是研究
的基 础 。要 获 得 高精 度 的 预计 结 果 , 要 根 据 实测 就

半无限开采时地表移动盆地走向主断面的移动和变形的预计

半无限开采时地表移动盆地走向主断面的移动和变形的预计
刳 c 于 扎。 6 : 腾, ) 二 } 二 土一 ) 始 老 清幻为 。( 『 平家物捂』 )
… …
、 恐 L 。
都 崃 为。 jL上. j匕腌的 善 善L 大 眉恐 L 。( 『 落窿物斋』 )
( 4 7 ) 匕 耳鼻三至切扎 ' j 亨 匕毛 ) 、 命e 加9
( 4 5 ) 丧三 蓬莱 木加 、 二考恩 , ) 礼。 真忙蓬莱 木加匕 0 童L 士。( 『 竹取 物捂 ) ( 『 日 本文言文法J p 3 9 3 ) ( 4 6 ) 人 屯三至来扣。¨加 世允匕 胸汇 虮

言文法』 p 3 9 6 ) ( 3 O ) 玉 陵 取9 忙 也 圭 力 、 否。 玉 ) 枝老取 9 I 二 行墨喜寸。( 『 竹取物捂』 六) ( 3 1 ) 橘 老八一 ) 盘壁 为I 二 土口 、 八橘 匕
} 于 为。
橘老 / 7 渡L 南为二匕c : 上, ) / 允。( 『 伊势物希 九) ( 『 日 本文言文法. J p 3 9 1 )
为匕 … …。

、 一 )
芑 7 > b冥檬 屯 一 ) 弓 。( 『 新编古典 3  ̄ p 1 1 3 , p 1 1 4 ) ( 3 6 ) 野分 朝三 、 老加 L c 于 扎 台凰 翌朝( 耋 三上 面 白 、( 『 日 本螽古文人 r  ̄ ] J p 9 ) ( 3 7 ) 平家e 耋 水螭 戟汇膀 与 三至 , 会稽
件有: 煤层 的法向开采厚度 1 T t , 煤层倾 角 a , 采空区 下山边界、 上山边界、 走向主断面上 的和平均的开 采深度 H, 、 H 、 H、 H 。 , 采空区走向长 D , , 倾向斜长 D . 顶板管理方法 , 上覆岩的性质 , 工作面形状和工 作面推进进度等。在预计时, 这些地质采矿数据和 因素, 反映在预计的函数和参数中。

矿井开采对地面输电线路影响分析

矿井开采对地面输电线路影响分析

式 中 : y和 占 分别 为 下 山 、 山 和走 向方 向 卢、 一 上 的岩层 移动 角 ;一维 护带边 界 与煤 层走 向线 之 间所
74

第 5期
石 振 东等 : 井 开 采 对 地 面 输 电线 路 影 响 分 析 矿
与变形 进行 了预计 。 同时 对 输 电线 路 的 影 响 程度 进
行 了分 析 。 1 地 质 采 矿 条 件 及 开 采 范 围
下 山方 向 岩层 移 动角 8:7 。 0 8 , 5 一 . a a为煤 层
倾角。
根据 高压线 路 的方 向 。 垂 直 于 维护 带 的 方 向 在
为 1 考虑塔 基 宽度 , 护带宽 度取 2 5m, 维 0m。
个 等价采 面 。 在此 基础上 按现 采 面附 近 的地质 、 采矿
条件推 算上 述 8个 等价采 面 的参 数 。地表 移动 参数 用类 比法参 照“ 下” 三 开采 规程选 取 。 地 表 移 动 计 算 按 概 率 积 分 公 式 及 上 述 选 择 的
3 、,3 :3 、 号煤 层 。其 中 3 煤 层为 主要 可采 煤层 , 号 2 3 、 号煤 层 为 局部 可 采 煤 层 。各 煤层 均 为 薄 一 、 3
中厚煤 层 , 平均 累计厚 度 5 7 .2 m。 矿 井开拓 方式 为 斜 井 . 煤 方 法 为 走 向 长壁 后 采 退式 , 破落煤 , 爆 全部 陷落法管 理顶板 。 影 响高压输 电线路 的井下 开采范 围确定
做 了 5个剖 面 。 剖 面上 求取 0角 , 角 为 剖 面附 近 在 煤层 真倾 角 。根 据各 剖 面 计 算结 果 , 制 出保 护煤 绘
柱边 界 。
2 地 表 移 动 和 变 形 预 计

煤矿特殊开采方法试题

煤矿特殊开采方法试题
2)急倾斜煤层(浅部)采用分层间歇式采煤法,严禁无限制地放煤,煤层顶板坚硬不易冒,落时要人工强制放顶。煤层露头处应保留足够高度的煤柱
3)若建筑物位于煤层露头附近或其下方有浅部煤层或煤层上方覆岩为石灰岩地层,需查明建筑物下方是否有老窑、废巷、岩溶、老井以及他们被充填的程度
3、合理确定建筑物与开采区域的相对位置
5、地表移动盆地:在开采影响波及到地表以后,受采动影响的地表从原有的标高向下沉降,从而在采空区上方地表形成一个比采空区面积大得多的沉陷区域,这种地表沉陷区域称为地表移动盆地,或称下沉盆地。P17
6、非充分采动角:在非充分采动的条件下,根据移动盆地主断面上实测下沉曲线,取盆地中心点至采空区边界连线与煤层在采空区一侧的夹角称非充分采动角
1、某工作面开采,倾向已达充分采动,走向长度已足够长,可认为是半无限开采,走向主断面处开采深度H=310m,采厚m=2m m=1.45m,煤层倾角a=12°,覆岩中硬,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已知经验值h =0.76,tgb=2.2, S0=0.1H, b=0.36
预计沿地表移动盆地走向断面上的最大移动和变形值.
2、充分采动:当地下煤层采出后,地表下沉值达到该地质采矿条件下应有的最大值,此时的采动为充分采动。P22
3、边界角: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的条件下,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盆地边界点至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称为边界角。P32
4、协调开采:就是根据不同的爱护对象,通过合理布设开采工作面,如合理设计工作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回采顺序等,让各工作面开采的相互影响能够得到有利迭加,使迭加后的变形值小于爱护对象的允许变形值,以达到减小开采对爱护对象影响的目的。P70
9、水体下采煤方式:(顶水采煤、疏水采煤、顶疏结合采煤、堵截水源与疏水采煤)

开采沉陷知识总结

开采沉陷知识总结

开采沉陷知识总结名词解释开采沉陷:有用矿体被采出以后,开采区域周围的岩体原始应力平衡状态受到破坏,应力重新分布,达到新的平衡。

在这过程中,使岩层和地表产生连续的移动、变形和非连续的破坏现象。

地表移动:采空区面积扩大到一定范围后,岩层移动到地表,使地表产生移动变形,在地表沉陷的研究中称这一过程和现象为地表移动。

岩层移动:局部区域矿体被采出后,(在岩体内部形成一个空洞)其周围应力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引起应力的重新分布,直到达到一个新的平衡,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也是岩层产生移动和破坏的过程,这一过程和现象称为岩层移动。

下沉盆地:在开采影响波及到地面时,受采动影响地面由原有的标高向下沉降,从而在采空区上方形成了一个比采空区面积大的沉陷盆地。

充分采动:地下煤层采出后,地表下沉值达到了地质条件下应有的最大值,此时的采动为充分采动。

临界开采:正好达到其最大值。

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将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移动盆地平底边缘在地表水平线上的投影同采空区边界连线与煤层在采空区一侧的夹角。

临界变形值:建筑物不需要维修仍能够保持正常使用所允许的地表最大变形值。

边界角:在充分或接近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盆地边界点至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

裂缝角:在充分或接近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移动盆地内最外侧的地表裂缝至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

松散型移动角:用岩层移动角自采空区边界划线与基岩松散层相交线于一点,同地表下沉值为10MM的点相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

观测站:在研究对象上按一定要求设立的一系列测点,这些测点统称为观测站。

起动距:地表开始移动时工作面的推进距离称为起动距。

超前影响: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工作面前方的地表受采动影响而下沉,这种现象称为超前影响。

超前影响角:将工作面前方地表开始移动的点与当时工作面的连线,此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

煤矿开采损害与保护

煤矿开采损害与保护

1 1岩层移动:当部分煤层被采出后,在岩体内部形成一个采空区,其周围岩体应力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应力的重新分布,从而使岩体产生移动、变形和破坏。

直到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和现象。

2岩层移动和破坏的形式:弯曲、垮落、煤的挤出、岩石沿层面的滑移、岩石的下滑、底板的隆起 3 “三带”:垮落带、断裂带、弯曲带(导水断裂带高度与岩性有关)4地表移动盆地:当地下工作面开采达到一定距离后(相当于采深的1/4~1/2时),开采影响到地表,受到采动影响的地表从原有的标高向下沉降,从而在采空区上方形成一个比采空区大得多的沉陷区域,称为地表移动盆地,或下沉盆地。

5地表移动盆地的类型:(1)非充分采动下沉盆地、(2)充分采动下沉盆地、(3)超充分采动下沉盆地 6充分采动角Ψ:指在充分采动条件下,在地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移动盆地平底的边缘在地表水平线上的投影点和同侧采空区边界连线与煤层在采空区一侧的夹角。

7最大下沉角θ:最大下沉角就是在倾斜主断面上,由采空区的中点和移动 盆地最大下沉点在基岩上投影点的连线与水平线之间沿煤层下山方向一侧的夹角,常用θ表示。

实测资料表明,最大下沉角θ与覆岩岩性和煤层倾角α有关,在倾斜或缓倾斜煤层条件下(α<60°~70°),θ值随煤层倾角增大而减小。

一般表示为:θ=90°-k α式中 k —与岩性有关的系数;α—煤层倾角。

8地表移动盆地的三个区域及特点:(1)移动盆地的中间区域(地表下沉均匀,达到最大下沉值,不出现明显裂缝)、(2)移动盆地的内边缘区(地表下沉值不等,地面移动向盆地的中心方向倾斜,呈凹形,产生压缩变形,不出现裂缝)、(3)移动盆地的外边缘区(地表下沉不均匀,地面移动向盆地的中心方向倾斜,呈凸形,产生拉伸变形,超过一定数值产生拉伸裂缝)9地表移动盆地边界划分:(1)移动盆地的最外边界(是以地表移动变形为零的盆地边界点所圈定的边界,一般取下沉10mm 的点为边界点)(2)移动盆地的危险移动边界(以临界变形值确定的边界,范围内建筑物产生明显损害)移动盆地的裂缝边界(根据移动盆地最外侧的裂缝固定的边界)。

高河能源分层充填开采技术及地表移动变形预计

高河能源分层充填开采技术及地表移动变形预计

收稿日期:2018-01-04作者简介:平振红(1968-),男,山西壶关人,工程师,从事煤矿安全纠察工作。

doi:10.3969/j.issn.1005-2798.2018.08.030高河能源分层充填开采技术及地表移动变形预计平振红袁平雅雯(长治市煤炭安全纠察支队,山西长治 046000)摘 要:针对高河能源“三下”压煤量大的问题,分析了分层充填开采的巷道布置,并在此基础上对充填开采后的地表沉陷进行预计。

结果表明:地表建筑物区域最大下沉75mm,倾斜变形最大1.3mm /m,最大水平变形0.8mm /m,建筑物变形值均在I 级损坏允许值的80%范围内,不会影响地面建构筑物安全和正常使用。

关键词:分层充填;巷道布置;地表移动变形中图分类号:TD3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798(2018)08-0069-04 由于开采技术的制约,大多数煤矿在开采期间均保留了建筑物、铁路、水体等特殊构筑物下的煤炭,导致很大的资源浪费。

据统计,我国大型煤矿的压煤量大约有13Gt [1]。

随着开采强度的增加,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矿井已进入枯竭阶段,逐渐加大了对遗留煤体的开发力度[2]。

因此,目前急需有效的开采技术来开挖“三下”压煤,延长煤矿的服务年限。

其中,充填开采方法可以在煤炭开采后利用充填体来支撑上覆岩层,减少岩层的弯曲下沉量,从而减少地表的移动变形,达到保护地表建筑物、水体的目的。

目前充填体的材料主要有水砂、高水、矸石以及膏体,分别适用于不同条件的矿井[3-5]。

由于效果明显,已被广泛应用于现场,来开挖“三下”压煤[6]。

本文结合高河能源分层充填开采实践,分析了膏体充填开采的巷道布置,计算了充填开采后地表沉陷的相关参数,发现充填开采不会影响地面建构筑物安全和正常使用,为类似条件下地表建筑物下充填开采工作提供参考。

1 矿井地质条件高河能源核定生产能力750万t /a,地面村庄等建(构)筑物密集,“三下”压煤储量高达3.72亿t。

开采沉陷学

开采沉陷学
2)根据连通性的好坏,裂缝带一般导水、但不利于砂、 泥土通过。
3)冒落带和裂缝带合称为两带,又称为冒落裂缝带或 导水裂缝带。
4)导水裂缝带高度与岩性有关。 5)裂缝带随着工作面推进距离的增加,当采空区扩大
到一定范围时,裂缝带的高度达到最大。
1.1 开采引起的岩层移动和破坏
弯曲带指的是裂缝带之上直至地表的整个岩 系。其岩层移动和破坏特征:
(一)对地表移动盆地形态的影响
• 在水平和近水平矿层开采条件下,地表移动盆地是 以采空区中心对称的椭圆。在倾斜矿层开采条件下, 地表移动盆地为偏向下山方向的非对称椭圆,形状 为碗形或盘形。随着倾角的增大,这种非对称性增 大,当矿层倾角接近90°时,又成为对称的椭圆, 地表移动盆地为碗形或兜形。
1.4岩层与地表移动与地质采矿 条件的关系
影响开采沉陷分布规律的地质和采矿因素
1.4岩层与地表移动与地质采矿 条件的关系
覆岩力学性质、岩层层位的影响
• 组成岩层的岩石可分为坚硬(f>6)、中硬(f=3~6)和软弱 (f<3)三种类型。
• 1.在覆岩坚硬的条件下,岩层及地表移动具有如下特征: • 采空区悬顶面积大、地表易产生非连续性变形。 • 岩层及地表下沉量小,拐点平移距大。 • 急倾斜矿层开采条件下,地表易出现塌陷坑或塌陷漏斗。 • 移动角较大。 • 导水裂缝带高度较大。 • 在覆岩较弱的情况下,有与以上相反的特征。
第1章 地表移动和变形的规律
1.1 开采引起的岩层移动和破坏
岩层移动和破坏过程
采空区上覆岩层移动和破坏示意图 采空区影响范围内影响带的划分示意图
1.1 开采引起的岩层移动和破坏
岩层移动和破坏的形式 1.弯曲 2.垮落,又称冒落 3.矿体的挤出,又称片帮 4.岩石沿层面的滑移 5.岩石的下滑 6.底板的隆起

三下一上采煤

三下一上采煤

一、基础知识(一)岩层与地表移动特征一、岩层移动及其特征采出煤炭后,上覆岩层被破坏,当H>25M时,即开采深度是采高的25倍时,在回采空间上方形成竖三带。

图23-1。

1、垮落带:分为二部分,不规则垮落带和规则垮落带。

1)不规则的:岩层破坏严重,已失去原有的层次,破碎杂乱,并堆积于煤层底板之上。

2)规则的:垮落,但呈巨块,失去连续性,大体上保持原有的层次。

3)高度:与岩性、采高有关,一般为采高的3~5倍;2、断裂带或导水断裂带在垮落带之上,岩层有许多裂隙,但仍保持原有的岩层层次。

断裂呈垂直或斜交岩层层面,或平行层面(离层),因有透水性,也称为导水断裂带。

高度:与上覆岩性有关,为采高的9~35倍;3、弯曲带或整体移动带位于断裂带之上一直到达地表,其岩层移动是成层的、整体性地,最下部分可能出现离层和不导水的细微断裂。

岩层移动具有分带性特征,会随地质和采矿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采用充填技术,则无冒落带(跨),当煤层厚或距地表近时,无弯曲带。

二、地表移动特征1、地表移动及移动盆地1)、地表移动:采用长壁垮落时,随采区面积的增大,岩石移动范围也随之增大。

当采空区的面积扩大到一定范围时,岩层移动发展到地表,使地表产生移动与变形,这一活动称为地表移动。

2)移动盆地:当采煤工作面采完,地表移动稳定后,采空区上方地表形成沉陷区域,形成一个中间下沉近似相等,边缘下沉量少的一个移动盆地。

(煤层水平,矩形的采空区,地表呈椭圆形,以10mm下沉为界)图23-2。

2、移动盆地的形成过程及种类1)形成过程1、2、3 非充分采动;4 充分采动;5 超充分采动2)种类:三种,非充分采动、充分采动、超充分采动3、移动盆地的主断面及其特征1)主断面:最终移动盆地的最大下沉点沿煤层走向或倾向作断面,称为移动盆地的主断面。

有走向主断面和倾向主断面。

2)特征:在主断面上,用各种夹角来表示其特征。

(1)边界角: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的条件下,以下沉值为10mm的点作为边界点(移动盆地主断面上)a,将a与采空区边界点b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为边界角;当地表有松散层时,以松散体上部下沉10mm处开始,先将边界点沿松散层移动角ϕ的方向投到基岩面上作为a点。

第三节 地表移动和变形预计

第三节 地表移动和变形预计
第三节 地表移动和变形预计
内容
目的 方法
影响范围 最大变形、移动值及位置 主断面内地表移动和变形值 任意点(地表、岩体)变形和移动值 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动态预计:某时的移动和变形 W、 i 、U、K、、t 静态预计:稳定后的移动和变形 W、i、U、K、 主要方法 静态预计
一、典型曲线法
o
x
(3)单元开采地表下沉盆地
整个开采范围分解成无穷多个无限小的开 采单元 单元开采下沉盆地的下沉曲线为正态分布 密度函数
(3)单元开采地表下沉盆地
2o 3
x
A
W e(x) A′
W(X) 1
X
We
x
x 2
1 e r2
r
H
H
ds
x
We
x
(xs)2
1 e r2 r
o
2
X-S A
X
3 s
We(x-s)
[ e x2 dx] [ e y2 dy]
e ( x y2 ) dxdy
ex2 dx
ex2 dx
0
2
W (x) W0 [ 2
2
0
r
x
e 2
d ]
W0 2
[
2
2
W0 [ 2
2
0
r
x
e 2
d ]
W0 2
W0 [ 2
2
0
e2 d 1
x
2 0
w0 [ 2
x
r e 2 d 1]
2 0
o
xA
x
W(x)
W (x) w0 [ 2
x
r e2 d 1]
2 0

矿区采动诱发地表变形

矿区采动诱发地表变形

⑴评估区地表移动变形预测采用倾斜长壁、走向长壁为主的采煤方法,顶板管理采用全部垮落法,设计工作面长度150—260m ,推井长度1800—2800m ,属充分采动。

国内外采矿经验认为,当煤层采深采厚比小于30时,煤采出一定面积后,会引起岩层移动并波及到地表,其地表沉陷和变形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有明显的不连续特征,地表变形剧烈,煤矿采空区上方会形成较大的裂缝或塌陷坑。

当采深采厚比介于30—100之间,地层中没有较大地质破坏情况下,煤采出一定面积后,会引起岩层移动并波及到地表,其地表沉陷和变形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有明显的连续性和一定的分布规律,常表现为地表移动盆地。

上组煤层埋深及采深采厚比特征见下表。

表3—4 上组煤采深采厚比特征表采深采厚比特征表明,当上组煤层联合采出后,将会引起岩层移动并波及到地表,局部地段地表变形剧烈,煤矿采空区上方会形成较大的裂缝或塌陷坑。

为定量评估开采上组煤层后地表变形特征,下面依据国家煤炭工业局制定的《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中的经验公式,对煤层开采后地表最大移动、变形和倾斜值进行计算。

采用公式如下:地表移动与变形极值计算:最大下沉值:Wmax=Mqcos α 最大曲率值:Kmax=±1.52 2maxr W 最大倾斜值:Imax=rW max最大水平移动值:Umax=b Wmax 最大水平变形值:εmax=±1.52brW max式中:q—下沉系数M—煤层采空区厚度(m)r—主要影响半径,其值为采深与影响角正切值tgβ之比α—煤层倾角b—水平移动系数本矿无实测的地表移动变形基本参数数据,本次评估中煤层厚度、埋深采用《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中的数据,其它参数根据根据覆岩性质及顶板单向抗压强度在《规程》P222附表5-3中选择经验参数。

根据《选煤厂改扩建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在方案适用期内,开采北一采区(5#)、北二采区(2#煤)和北三采区(3#+4#)。

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预计研究

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预计研究
急倾斜 煤层 开采 地 表移动 变形规 律 的研究 , 而实现 急 进 倾 斜煤 层采 煤地 表沉 陷预计 , 指导 矿 区合 理开 采和环 对 境 保 护是 十分必 要 的 。 1 急倾斜 煤层 开采 的数值 模 拟
11 A Y . NS S程序 简介
某井 田煤 层为 中生代 侏罗 纪成 煤 , 矿主要 可采煤 煤 层平 均 厚度 为 5 煤 层 倾 角 为 6。属 急 倾 斜 煤 层 开 m, O, 采 , 层 赋 存 稳 定 , 质 构 造 简 单 , 开 采 煤 层 位 于 煤 地 现
21 0 2年第 5期
西 部探矿 工程
13 6
急 倾 斜 煤 层 开 采 地 表 移 动 变 形 预 计 研 究
贺 林
( 中煤 科 工集 团武 汉设 计研 究院 中汉岩土 工程 分公 司 , 北 武汉 4 06 ) 湖 304 摘 要 : 急倾斜 煤层 的地质 条件 及破 坏机 理与 水平煤 层 开采 时有本质 不 同, 急倾 斜煤 层 开采 引起 的地 表 移 动 变形 规律 在 国 内外研 究 中属 于薄 弱环节 , 其地 表 沉 陷预计 是 国 内外开 采沉 陷研 究领 域 尚未解 决的难题 之 一 。通过 ANS YS数值 模 拟及计 算机 编程 方 法对急倾 斜煤层 开采地表 移动 变 形预 计进 行 了一 定 的研 究 , 以期 对急倾 斜煤 层 的合 理 开采和 矿 区环境 保护提供 相 关依 据 。
关 键词 : 急倾 斜 煤层 ; 地表 移动 变形 ; 值模 拟 ; 陷预 计 数 沉 中图分 类号 : D8 3 2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编号 : 0 4 7 6 2 1 ) 5 1 3 4 T 2. 1 A 1 0 —5 1 ( 0 2 0 —0 6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影响函数法(Influence function method)
影响函数法是介于经验方法和理论模型方法之 间的一种预计方法。
其实质是根据理论研究或其他方法确定微小单元开采对 岩层或地表的影响(以影响函数表示),把整个开采对 岩层和地表的影响看作采区内所有微小单元开采影响的 总和(叠加),并据此计算整个开采引起的岩层和地表 的移动和变形。
dw we (x 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s (2-23)
若开采厚度为m,而不是单元厚度,但是由于顶板岩层 的冒落、碎胀,充填采空区,加上煤层倾角的影响,所 以开采厚度为m的煤层相当于只开采了mqcosα(q为下沉 系数),则有下式:
dw we (x s) mq cos ds (2-24)
三 半无限开采地表移动预计
r
Ox
x
We(x-S) (x-S)
H
W(x)
Os
dS
S
L
x
地表点的位置变化
S
开采单元的位置变化
单元下沉盆地与下沉全盆地的关系图
2.倾斜
ix
dwx
w0
e
x2 r2
dx
r
(2-27)
3.曲率
kx
dix
dx
2w0 r3
xe
x2 r2
4.水平移动
(2-28)
同理
ux
w0 0 ue
xs
w0 mq cos
i0
i(0)
w0 r
k0 k(
r
2
)
1.52
W0 r2
u0 u(0) bw0
5.最大水平变形
0 (
r ) 1.52 bw0
2
r
(三)预计公式的简化
w(x) 1[erf ( x) 1] A( x)
w0 2
r
r
(2-37)
i(x)
u(x)
e
x2 r2
B( x)
7 铁路下采煤
第二章 地表移动和变形预计
1 概述 2 概率积分法 3 典型曲线法 4 剖面函数法
第一节 概 述
一、基本概念
(一)地表移动和变形预计的基本 概念
1.地表移动和变形预计 对一个计划进行开采的一个或
多个工作面,根据其地质采矿条件 和选用的预计函数、参数,预先计 算出受此开采影响的地表移动和变 形的工作,称为地表移动和变形预
z 8b x2
令 A lim a2 a0 8b
则可得微分方程:
b0
P x, z
1
x2
e 4 Az
4 Az
(2-2) (2-4)
P x, z
x2
1 e rz2
rz
(2-6)
(二)单元下沉的确定
如图2-3(a)所示,设在(x,z)周围有一个以(x, z)为中心,边长为1×1的开采单元ABCD,将此开采 单元划分很多均匀的格子,并装满小球,共有N个(N
对于地表来说,z为常数,等于开采深度H, 则rz也为常数,令r=rz(r为主要影响半径),则
we
(x)
1 r
e
x2 r2
(2-8)
式(2-8)就是地表单元下沉盆地的表达式,
该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即为单元开采的单元
下沉盆地的影响函数。
(三)单元水平移动的确定 假设在单元开采形响下,岩体产生的移动和变形 很小,并且是连续分布的,岩石虽发生变形,但总 体积保持不变。根据弹性力学理论,设体积总应变 为e,沿三轴应变分别为εx 、εy和εz,则有
受半无限开采的影响,除下沉以外,主要的地表移
动变形均发生在x=-r~+r的范围之内,所以称r为主要
影响半径(Major influence radius)。
将x=±r的地表点与煤壁相连,其连线与水平线 之间所夹的锐角β称为主要影响角,其正切tgβ称为 主要影响角正切(Tangent of major influence angle), 即
可以是相当大的数)。由于此开采单元与整个岩体相
比是很小的,所以可以认为这N个小球排空的概率均
相同,都为P(x,z)。
设单元开采时的下沉值为we(x,z),则
we (x, z)
1 rz
e
x2 rz2
P(x, z)
(2-7)
式(2-7)说明,P(x,z)可以表示单元开采引起(x, z)点的下沉影响函数,这也可以用砂箱模型进行验证。
四、有限开采时地表移动盆地走向主断面的移动和变 形预计
三、预计方法的分类
1.经验方法(Empirical method)
经验方法是在特定的地质采矿条件下,通过大量的 开采沉陷实测资料的数据处理,确定各种移动和变 形的预计函数形式(解析公式、曲线或表格)和预 计参数的经验公式。
经验方法主要有: 典型曲线法(Typical curve method) 剖面函数法(Profile function method) 布尔分布法(Weber distribution method)
e x y z 0
对于平面问题,则有
x z 0 (2-10)
设岩体内(x,z)点受单元开采影响产生的水平
移动为ue(x,z),根据弹性力学的公式并考虑到本 理论模型的假设,则有:
εz式中的“-z”x号是u由wee于xxzx,w,z轴z与z轴方(2向-1相1反) ,将
式(2-11)代入式(2-10),则有:
3.拐点偏距(Offset of inflection point)
4.水平移动系数
水平移动系数(Horizontal movement constant)
是指地表最大水平移动值和最大下沉值的比值。由式
(2-35)知
b u0 w0
5.预计参数的经验值
在没有本矿区基于实测资料的经验参数时,可依据 预计开采覆岩的性质按表2-2确定概率积分法的预计参 数。选取参数时,应详细分析本矿区具体的地质采矿 条件,在地质采矿条件比较相似的情况下,才可以选 用,以减小预计误差。
tg H
r
如果具有倾向充分采动、走向为半无限开采的走向实测下沉曲线w(x) 就可利用下列方法求出r值:在实测下沉曲线上分别确定下沉值为 0.16w0和0.84w0的点,它们和下沉值为0.5w0的点(下沉曲线的拐点) 之间的平距均应为0.4r,从而求出r,若两个平距所得的r值稍有不同, 可取其平均值。
概率积分法由我国学者刘宝琛、廖国华等提出的,目前 已成为我国较成熟的、应用最为广泛的预计方法之一。
二、基本原理
(一)随机介质移动规律开采引起地表移动 是非连续的,介质单元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 单元相互分离并作相对运动。
因此可以用非连续介质模型研究开采沉陷问 题,认为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的规律与随机颗 粒体介质模型所描述的规律在宏观上相似。
i0
u0
r
(2-38)
k(x)
(x)
4.13
x
e
x2 r2
C(x)
(2-39)
k0
0
r
r
A( x ) B( x ) C( x ) rr r
称为移动和变形的分布函数,
可以用 x 作为引数直接从表2-1或图2-7中查出。
r
(四)预计参数的物理意义及其求定
1.下沉系数
q w0
m cos
2.主要影响半径及主要影响角正切
ue
x,
z
we x,
z
z
dx
cz
(2-8) (2-13) (2-14) (2-12)
(2-15)
经计算可得:
ue
x,
z
Bz
we x,
x
z
其中, Bz rz drz
2 dz
(2-21)
对于地表来说,z等于开采深度H,B(z)为常数, 令其为B,则有:
ue
(x)
B
we (x) x
B
2x
r3
e
x2 r2
目前,此法所用的参数常根据实测资料求定。 影响函数法主要有: 概率积分法(Probability integral method)
第二节 概率积分法
一、概率积分法的定义
概率积分法就是根据随机介质理论(Stochastic medium theory),把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看作随机事件,用概率积分 (或其导数)来表示微小单元开采引起地表移动和变形的预计 公式,从而用叠加原理计算出整个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和变 形。
(2-22)
式(2-22)为地表单元水平移动的表达式。
根据式(2-8)和(2-22),可得出图2-5所示的随机 介质理论模型的地表单元下沉盆地及单元水平移动曲线图 (图2-5)。
三、半无限开采时地表移动盆地走向主断面的移动和 变形预计 (一)移动和变形预计公式 1.下沉
假定在s处开采了一个宽度为ds,厚度为1个单元的煤 层引起地表上任意一点A下沉值为
(二)地表移动和变形预计的意义和作用
1.在理论研究上,利用预计结果定量地研究受开采影 响地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为了提高预计的准确性,必须对预计方法所采用的 理论模型及其参数与地质采矿条件之间的定性、定量关 系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又进一步加深了对地表移 动和变形基本规律的认识。
2.在生产实践上,利用预计结果可以指导建筑 物下、铁 路下和水体下(简称为“三下”)的开采实践: 建筑物下开采(Mining under buildings) 铁路下开采(Mining under railways) 水体下开采(Mining under water bodies)
根据概率中的乘法和加法定理,可得:
Px, z b 1 P x a , z 1 P x a , z
2 2 2 2
(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