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世界遗产教育资源挖掘
世界遗产教育在中学的探索与实践
世界遗产教育在中学的探索与实践作者:施维来源:《亚太教育》2015年第15期摘要:世界遗产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这一财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愈显珍贵。
世界遗产教育是对学科教育的补充,在中学开设世界遗产教育等相关课程,对于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使中学生了解、认识、热爱世界遗产,提高保护意识,弘扬华夏根基,培养国际视野,本文就以笔者执教世界遗产社团多年的经验,就世界遗产课程的内容选择和课程组织方面在中学的实践进行总结,旨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中学;世界遗产教育;世界遗产社团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056-02世界遗产是自然对我们的馈赠,是人类文明曾经和正在创造的一切珍贵资源的总和,是地球留给我们,也是我们要留于后人的宝藏,是我们考察地理、洞悉历史和探索未来的纽带,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以中国为例,截至2014年6月,《世界遗产名录》中已收录中国的47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址,在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中位居第二,仅次于意大利(拥有50处世界遗产)。
其中自然遗产10项,文化遗产33项,4项复合遗产。
另外,我国还有30项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随着世界遗产的产生和发展,许多国家都提出了世界遗产教育问题,并一直备受人们重视和关注。
2004年6月,在中国的苏州召开了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并通过了实现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集体行动的纲领——《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苏州宣言》,呼吁世界各国政府、团体、机构以及协会一起行动,“鼓励更多的学校普及遗产知识,设置相关课程,将世界遗产教育列入教学计划”。
因此,本校教师进行“世界遗产与中学课程的相容关系”的国家级课题研究,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试图结合世界遗产教育,将世界遗产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机结合,寻找青少年遗产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培养华夏根基、国际视野国际公民。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青少年的年龄特征,我校成功开设了多样的世界遗产整合课程;另一方面以综合实践活动学科为依托,以成立世界遗产社团为团体,除了现有的课程,另独立设置世界遗产教育课程,组织编写《中国的世界遗产》校本教材。
高中教育中如何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教育
高中教育中如何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教育内容创作者,我们应该关注如何在高中教育中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本文将从教学资源、实践活动和跨学科融合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引人入胜且内容丰富地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教育。
一、教学资源的创新应用为了引发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兴趣,教学资源的创新应用是至关重要的。
在高中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来展示丰富的文化遗产内容。
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参观古建筑、博物馆和文化遗址,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同时,结合在线课程和讲义,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详细的资料和文献,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思考。
此外,教学资源的创新应用还包括利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例如,通过播放音乐、舞蹈和戏曲等录像,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线上讲座或座谈会,与学生分享他们对文化遗产的研究和理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二、实践活动的开展除了教学资源的创新应用,实践活动也是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亲身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在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中,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和传统工艺品制作坊等地,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演活动,如舞蹈、音乐和戏曲等。
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跨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为了使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更加丰富和深入,跨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跨学科融合,可以将文化遗产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在高中教育中,可以将文化遗产保护教育与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相结合。
例如,在历史课堂上,可以通过教授古代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引导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进行深入思考。
高中地理 选修三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世界文化遗产:1.莫高窟(甘肃)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
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布达拉宫(西藏)俗称“第二普陀山”,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
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17世纪重建后,布达拉宫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
整座宫殿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依山而建,气势雄伟。
布达拉宫中还收藏了无数的珍宝,堪称是一座艺术的殿堂。
1961年,布达拉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3.承德避暑山庄(河北)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市区北部。
始建于一七零三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八十九年建成。
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颐和园、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热河行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零零七年五月八日,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4.武当山建筑群(湖北)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
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境内,属大巴山东段。
西界堵河,东界南河,北界汉江,南界军店河、马南河,背倚苍茫千里的神农架原始森林,面临碧波万顷的丹江口水库。
武当山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是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同时它也是道教名山和武当拳的发源地。
高中地理教案:流域文化遗产保护与综合开发探究
近年来,流域文化遗产保护与综合开发成为了地理教育中的热门话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我国的许多流域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消失的危险,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篇教案将探究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进行综合开发,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一、教学目标1、了解流域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目的;2、掌握流域文化遗产保护与综合开发的关系和重要性;3、学习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流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综合开发;4、了解不同地域、不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流域文化遗产,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流域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目的流域是指一条河流上下游及周边地区形成的自然地理系统,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和气候等自然现象,也包括历史上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
流域文化遗产是指在流域内发现的体现人类创造和发展的遗迹、古迹、文化景观、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文化、民族、科学、艺术等多种价值。
流域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在于保护和传承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流域文化遗产保护与综合开发的关系和重要性流域文化遗产保护和综合开发密切相关。
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一种文化责任,更是一种经济价值的体现。
而且,保护和开发文化遗产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综合开发流域文化遗产,必须注重文化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运用多种技术手段。
比如,通过景观恢复和建设,开发文化旅游业,在保护的基础上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提升当地的文化价值。
3、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流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在流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综合开发中,需要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如以下几种:(1)传统工艺技术:有些流域文化遗产本身就是由传统工艺技术所创造的,比如水利工程、农业、手工艺等。
在保护和综合开发中,可以结合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复制和继承,使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中世界遗产教育资源挖掘
高中地理教学中世界遗产教育资源的挖掘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
从这一理念出发,把世界遗产教育引入地理课堂教学,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的。
那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挖掘世界遗产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欣赏世界遗产以及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这就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一、概念的界定及其研究价值
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不仅跨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大领域,还注重区域特征及人类与地理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的相关规律。
在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二者缺一不可。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多元文化教育是指重差异的一种泛文化学习。
它克服了人类面临的文化狭隘、民族狭隘、区域与制度狭隘等困境,揭示了人们对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多元选择的认知。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世界遗产教育引导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使学生认识不同文化的平等地位;进而从全人类的角度出发,认识不同文化的多元一体性,主动投入到世界遗产的保护及人类文化的传播与弘扬行动中,最终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生力军。
二、世界遗产教育资源挖掘的意义。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地理 旅游和旅游资源中国的世界遗产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第三节中国的世界遗产学习目的:1.理解我国世界遗产及其分布状况。
2.理解我国世界遗产的分类及其重要价值。
(重点)3.通过实例说明申报世界遗产的重要意义。
(难点)教材整理1中国世界遗产的分布阅读教材P16~P19,答复以下问题:1.世界遗产(1)保护世界遗产的重要性世界遗产是人类一一共同拥有的财富。
但是由于侵蚀、地震、海啸等自然因素和战乱等人为因素,这些珍贵财富面临毁坏或者者者消失的危害。
(2)分类2.中国世界遗产的分布(1)世界文化遗产:包括长城、明清皇宫、莫高窟等。
(2)世界自然遗产:包括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三清山等。
(3)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峨—大佛、。
(4)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中国古琴、族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
正误判断:(1)世界遗产可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与自然遗产。
()(2)世界遗产属于世界旅游资源中的顶级品牌,为旅游业的开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源。
()(3)世界遗产和其他旅游资源一样都是永远具有永续性。
()【提示】(1)√世界遗产可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与自然遗产三种类型。
(2)√世界遗产属于世界旅游资源中的顶级品牌。
(3)×世界遗产的永续性必须以合理使用和保护为前提,假设不加以保护和合理使用,不仅失去重复使用性,甚至会使其毁坏、灭绝或者者者消失。
教材整理2中国世界遗产的价值阅读教材P19~P20,答复以下问题:1.认识、研究世界遗产的必要性(1)进步和深化公众对世界遗产的认知程度和主动保护意识。
(2)进步旅游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程度。
2.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3.对世界遗产的态度(1)对历史负责,对创造人类高度价值和文明的祖先负责。
(2)对当代人负责,不仅是中国人,也包括全世界人民。
(3)对将来负责,要把它完好地交给子孙后代。
高二地理中国的世界遗产教案
-四川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四川黄龙风景名胜区
-湖南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
3、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
-山东泰山
-安徽黄山
-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
-福建武夷山
二、中国的世界遗产价值
1、认识和研究世界遗产价值的必要性
(1)提高和深化对世界遗产的认识和主动保护意识
1、世界文化遗产(22项):长城(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甘肃敦煌莫高窟、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西藏布达拉宫历史区、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及孔林、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江西庐山国家公园、山西平遥古城、江苏苏州古典园林、云南丽江古城、北京皇家祭坛(天坛)、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重庆大足石刻、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明十三陵(北京)、明孝陵(江苏南京市)、盛京三陵(辽宁)]、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四川青城山—都江堰、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2)提高旅游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
2、中国的世界遗产价值
(1)美学价值:
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
(2)科学价值:
自然科学考察与研究
(3)历史文化价值:
社会、历史、文化、建筑方面的考古与研究
(4)经济价值:
合理开发利用经济效益所在地区的重要产业部门
3、世界遗产的保护
对世界遗产,不能只从经济上去考虑它们的旅游价值,更重要的是考虑对它的保护。对保护世界遗产的态度,可概括为“三个负责”:
(1)对历史负责,对创造人类高度价值和文明的祖先负责。
世界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教案
世界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以及其重要性;2. 了解世界文化遗产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情况;3. 分析世界文化遗产地理分布的原因;4. 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和重要性;2. 全球世界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3. 世界文化遗产地理分布的原因;4.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世界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
Step 2:概念解释(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或讲解,向学生阐述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以及其重要性。
强调文化遗产对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记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Step 3:世界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15分钟)介绍全球世界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情况。
通过地图展示或照片展示,重点介绍世界各地的著名文化遗产地,如中国的长城、意大利的斗兽场等等。
学生可以根据地理位置信息进行讨论和交流,对比各地的文化遗产特征。
Step 4:地理分布原因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文化遗产地理分布的原因。
可以从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进行解释。
举例说明一些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遗产地是如何与当地的历史发展、地理条件和文化传统等相互关联的。
Step 5: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15分钟)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情况。
重点讲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公约以及各国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和措施。
鼓励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和看法。
Step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梳理学生学习到的知识点和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在提醒的指导下自主学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和互动讨论,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帮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情况,以及地理分布的原因。
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课堂中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旅游与文化景观高中地理教学计划中的旅游业和文化遗产保护
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 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对未来教学的建议与展望
01 02 03 04
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加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的比例,提 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方性法规
地方政府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 对本地区的文化遗产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和管理。
04
旅游业与文化遗产保 护的关系
旅游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
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 坏
大量游客的涌入、不文明的旅游行为以及旅 游开发过程中的不当操作,都可能对文化遗 产造成破坏。
旅游收入对文化遗产保护的 支持
02
旅游业与文化遗产保 护的矛盾与冲突
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与 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和冲突,如旅游 开发过度、游客破坏等行为会对文化 遗产造成损害。
03
实现旅游业与文化遗 产保护的和谐共生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可以实 现旅游业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和谐共生 ,既满足游客的需求,又保护好珍贵 的文化遗产。
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来大量的经济收入,这些收入 可以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促进文化遗 产的传承。
旅游开发对文化遗产保护 的推动
适度的旅游开发可以唤起人们对文化遗产的 重视,推动相关部门和机构加强对文化遗产 的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
01
文化遗产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许多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
01
教学内容与方法
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和文化遗产案例,采 用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 学方法。
地理知识教案了解地球上的世界遗产和自然保护区
地理知识教案了解地球上的世界遗产和自然保护区地理知识教案:了解地球上的世界遗产和自然保护区引言:地球上分布着众多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它们是我们共同的财富。
通过学习地球上的世界遗产和自然保护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我们的地球。
本教案将引导学生了解世界遗产的定义、世界遗产列表以及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一、世界遗产:介绍世界遗产的定义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保护和传承世界遗产的重要性。
1. 定义:世界遗产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确定,指代具有文化、历史、自然价值的地区、建筑、遗址等。
2. 意义:- 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世界遗产代表着人类文明和自然的瑰宝。
- 世界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促进了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 世界遗产的存在提醒人们关注文化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的保护。
3. 世界遗产列表:通过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世界遗产,激发学生对地球上各种珍贵遗产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自然保护区:了解自然保护区的定义和不同类型,并让学生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1. 定义:自然保护区是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物种多样性以及提供休闲和科学研究机会而划定的地区。
2. 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国家公园:根据其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而设立的保护区域,供人们休闲和观赏。
- 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特定生物群落或物种而设立的区域,限制人类活动以减少对自然的干扰。
- 野生动物保护区:专门为保护珍稀濒危动物而设立的区域,保护动物栖息地以及规范狩猎活动。
- 生物圈保护区: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特殊部分而设立的区域,重点关注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
3. 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 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
- 为科学研究提供独特的环境和资源。
- 提供人们近距离观察野生动植物的机会,增强环保意识。
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世界遗产的定义和意义,认识到保护和传承世界遗产的重要性。
河北省保定三中高一地理《世界遗产在中国》教案
高一地理备课组集体使用(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世界遗产,包括哪些自然和人文景观?2.能举例说出在中国的世界遗产。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相关材料、观看视频资料,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掌握一些在中国的世界遗产。
2.结合学生自己的旅游经历,通过交流欣赏世界遗产的亲身体验,进行分析比较、联想和创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视频资料等,让学生对一些景观产生美的感受和知觉。
激发愉悦的想象和美好的情感,产生舒适、惬意、兴奋和满足感,同时提高对艺术的欣赏水平。
2.通过交流感受,可以拓展学习思路,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简介:世界遗产在中国展现了中国2008年前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33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世界遗产在中国》共33部,38集(其中有些节目是上下集),内容涉及国内顶级水准的自然和人文景观33处,包括4处自然遗产、4处文化和自然遗产、3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22处文化遗产。
展现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和五十六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歌舞音乐……可以说是一部展示中国世界遗产的百科全书。
第1课时安徽黄山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属中国南岭山脉的部分,全山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
黄山山系中段,是黄山的精华部分,也就我们要游览的黄山风景区,面积约154平方公里。
它在黄山市境内,南邻歙县、徽州区、休宁县和黟县,北连黄山区;这五个县、区也都属于黄山市管辖。
黄山在中国唐代以前叫黟山,黟是黑样子,因为山上岩石多青黑青黑的,古人就给它起这样一名字。
传说咱们中华族的先祖轩辕黄帝在完成中原统一在业、开创中华文明之后,来到这里采药炼丹,在温泉里洗澡,因而得道仙。
唐朝著名的皇帝明皇李隆基非常相信这个说法,就在天宝六年(747年)下了一道诏书,将黟山改名黄山。
意思是,这座山是黄帝的山。
从那以后,黄山这个名字就一直到现在。
探索地理与文化遗产高中地理学习中的地理与文化遗产研究
探索地理与文化遗产高中地理学习中的地理与文化遗产研究地理学习作为一门涉及地球表面及其人类活动的科学,不仅关注地理环境的自然因素,也包括了人类文化和遗产的研究。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地理与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将探讨地理与文化遗产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应用与研究。
首先,地理与文化遗产研究可以丰富高中地理学习的内容。
传统的地理学习主要关注地球自然环境,忽略了人类活动和文化因素对地理的影响。
而地理与文化遗产研究将地理与人文结合起来,通过对历史建筑、民俗文化等方面的深入探索,拓宽了地理学习的范围,丰富了学生对地理的理解。
其次,地理与文化遗产研究可以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
传统地理学习往往是以章节分割的形式进行,学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学习地理知识。
而地理与文化遗产研究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进行了全方位的锻炼。
通过对地理与文化遗产的研究,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地理、历史、社会学等学科知识,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和分析。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地理与文化遗产研究可以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关注与保护意识。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在地理学习中,地理与文化遗产研究可以激发学生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通过对当地文化遗产的研究,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珍惜和传承。
进一步地,地理与文化遗产研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和实践的机会。
地理学习往往以理论知识为主,在教室内进行的教学活动较多。
而地理与文化遗产研究的特点决定了它需要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
学生可以亲自走进历史名城、古建筑群,感受历史的韵味和文化的底蕴。
这样的实地考察和实践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地理与文化遗产的感性认识,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最后,地理与文化遗产研究的开展也需要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
地理与文化遗产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知识的融合,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一定要求。
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进行跨学科的学习与研究,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地理与文化遗产研究。
高中地理文化遗产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地理学是一门自古以来就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学科。
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包括地球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
在现代化社会,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快,环境保护和文化保护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当务之急。
作为地理学一门重要的视野,文化遗产的环境保护更是显得尤为关键。
本篇文章将针对高中地理教案中,文化遗产环境保护的整体性方案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文化遗产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地位;2.探究文化遗产和环境之间的关系;3.介绍文化遗产环境保护的措施;4.通过实践案例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化遗产环境保护。
二、教学内容1.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定义:指代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美学价值等方面的、被视为共同遗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物遗产。
2.文化遗产的分类:分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乡镇级文物保护单位等。
3.文化遗产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文化遗产依赖着自然环境,而环境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前提。
4.文化遗产环境保护的措施:包括设立保护区、修复和保护建筑、合理利用和发展文化遗产,以及发展文化旅游等措施。
5.文化遗产环境保护实践案例:例如印度的泰姬陵、中国的长城等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和讨论:先通过教师讲授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分类、文化遗产环境保护的措施等知识点,然后通过学生互动讨论课上所掌握的知识;2.研究案例:通过案例学习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文化遗产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3.实地考察:让学生深度学习文化遗产的实践操作,例如到博物馆、遗址等实地考察,学习更深刻。
四、教学后评价1.单元小结:通过学生自我复述单元小结,在出现错误时教师作出正确的解释和讲解;2.Quiz形式:通过Quiz的形式检验学生对文化遗产环境保护所掌握的知识点;3.实际考核:通过实际考核,例如写出文化遗产环境保护的方案或设计方案等,促进学生知识的运用和理解。
文化遗产环境保护是地理学一项重要的内容。
地理教学中的地方特色与文化传承
地理教学中的地方特色与文化传承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素质的重要环节。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挖掘和传承地方特色和文化,使学生真正了解自己所在的地方,并且能够体会到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地方特色的挖掘、文化传承的具体方式以及地理教学中的案例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地方特色的挖掘地方特色是每个地方独有的特点和资源,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挖掘地方特色。
首先,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来挖掘地方特色。
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自然景观等,了解地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地方的独特之处,并且能够深入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特点。
其次,可以利用地方特色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挖掘。
学校图书馆、地方档案馆、地方文化馆等都蕴藏着大量地方特色的数据和资料。
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来开展地方特色的研究和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查询、整理和分析数据,了解地方的历史、地理、经济等方面的特点。
还可以通过地方特色的活动和展示来挖掘。
学校可以组织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地方特色的展览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了解地方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
通过参与活动和展示,学生可以加深对地方特色的印象,并且能够更好地传承地方文化。
二、地方文化传承的具体方式在地理教学中,地方文化的传承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地方文化是地方的独特传统和习俗,是地方的精神财富,也是地方的独特魅力。
首先,可以通过教材的选取和编写来传承地方文化。
教材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依托,可以选择和编写与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了解地方的历史、地理特点以及当地的传统文化。
其次,可以通过教学活动来传承地方文化。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地方特色的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方的传统手工艺、传统乐器等。
还可以举办地方特色的演讲比赛、写作比赛等,让学生通过比赛的形式来展示和传承地方的文化。
另外,通过学校和社区的合作可以传承地方文化。
地理教育中的地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地理教育中的地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地理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文化标志,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类的智慧。
在地理教育中,保护和传承地理文化遗产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地理教育中的地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义、方法和挑战。
首先,地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在地理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自然环境的变迁。
通过地理教育,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地理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同时,通过研究地理文化遗产,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特色,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其次,地理教育中的地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
首先,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地理文化遗产,如古建筑、文化景观等。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地理文化遗产的魅力。
其次,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地理文化遗产课程,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了解地理文化遗产的知识。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地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活动,如参与文化遗产修复、保护志愿者等。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地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培养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然而,地理教育中的地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地理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但是,由于资源有限和利益冲突,地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常常面临困难。
其次,地理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专业人才和研究机构的支持。
然而,目前在地理教育中,地理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传承还不够重视,相关的教材和教师培训也相对匮乏。
因此,需要加强地理教育中地理文化遗产的研究和教学,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地理教育中的地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地理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和尊重地理文化遗产,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地理教育中的地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可以通过学校组织参观、开设课程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方法实现。
然而,地理教育中的地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也面临挑战,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3 教案设计- 1.3 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三节中国的世界遗产
一、课程标准:
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举例说出其重要价值。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世界遗产及其分布状况;了解我国世界遗产的重要价值。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合作学习,能够在我国政区图中找到世界遗产的分布;通过观看视频,能够说出某些世界遗产的突出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世界遗产价值的认识,学生们能够形成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知道申遗的重要意义。
三、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分布,举例说出世界遗产的价值
难点:中国世界遗产的分布。
四、学情分析与教材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分类,正好为这节课在学习世界遗产分类打下基础。
另外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落实世界遗产在中国的分布。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也是为第二章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启发式学习法
板书。
地理教育中的地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地理教育中的地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地理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具有地理特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们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教育中的地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旨在通过教育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尊重和保护地理文化遗产,促进地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首先,地理教育应该注重对地理文化遗产的介绍与解读。
地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人们对其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
地理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地考察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不同地区的地理文化遗产,让他们了解这些遗产的历史背景、地理特征以及文化内涵。
例如,可以通过讲解长城的建造背景和功能,让学生了解到长城是中国古代军事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之一。
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可以对地理文化遗产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其次,地理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地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
地理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地理文化遗产的价值和脆弱性,使他们意识到保护地理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古建筑、古遗址等地方,让他们亲身感受到这些遗产的独特之处。
同时,还可以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地理文化遗产,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此外,地理教育还应该注重地理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地理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教育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地理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地理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让他们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地理特色,并通过创作、展览等方式,将这些文化元素传承下去。
同时,还可以通过地理教育的课程设计,将地理文化遗产与当代社会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地理教育中的地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通过地理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尊重和保护地理文化遗产,促进地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地理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中国的世界遗产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教案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中国的世界遗产教学目的:1、认识与理解中国有哪些世界遗产2、结合地图,指出我国的世界遗产重点与难点:世界遗产及其价值课时:1教学过程:阅读探究活动,三江并流是一部地球演化的历史书,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造成这一绝无仅有的高山峡谷自然景观。
三江并流地区的物种、地层和岩石的多样性是中国甚至世界上都罕见的。
雪山峡谷、急涧险滩、湖泊森林、草甸冰川、丹霞泉华,将大地的风光聚集在三江并流地区。
“这是地球上最后的净土;这是大自然留给人类最后的遗产。
〞问题:三江并流有何独特之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问题:为什么能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其独特性表达在哪里?〕举世无双的美丽风光、世界罕见的生物多样性和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的独特审美价值。
一、世界遗产三江并流列入世界遗产之后能有效地得到保护,但也有很多同样带给我们震撼的文化古迹与自然景观,正在受到多种原因的毁坏与破坏。
例:P18,图1-3-5剥蚀严重的长城为了保护这些全人类一一共有的独特的财富,〔P18〕结合国文组织于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用以保护那些世界遗产。
根据公约,世界遗产可分为三类:第l条、在本公约中,以下各项为“文化遗产〞:文物:从历史、艺术或者者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者者构造、铭文、窟洞以及结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者者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者者与环境风光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者者连接的建筑群;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者者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者者自然与人结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第2条、在本公约中,以下各项为“自然遗产〞.从审美或者者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构造或者者这类构造群组成的自然相貌;从科学或者者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构造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从科学、保护或者者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者者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思政融合下高中地理探研式教学设计与实施——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天宝陂’与区域发展”主题为例
思政融合下高中地理探研式教学设计与实施——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天宝陂’与区域发展”主题为例
周歆虹
【期刊名称】《华夏教师》
【年(卷),期】2024()7
【摘要】大思政背景下,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尽可能去挖掘学生身边的思政元素,并以真实情境为背景,构筑多种学习方式,将思政及地理学科的思维方式贯穿学习全过程。
本文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天宝陂’与区域发展”为主题,围绕实践活动与能力水平目标设定、学习资料包选取、梯级学习任务单设计,介绍了思政融合下高中地理探研式教学设计思路及实施方式,并在实践基础上,跟踪研究学生学习过程,提出不足及改良思路,以提升教学效果。
【总页数】3页(P85-87)
【作者】周歆虹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华侨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基于探研式教学模式的课外实践与课内探究融合的教学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植被》一节为例
2.基于抛锚式教学的高中地理主题研学活动设计——以“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为例
3.生态文明教育视角下高中地理研学课程设计
——以“探广西林业现状,思生态发展之路”主题研学为例4.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探研——以《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为例5.多学科融合型研学课程设计与实施——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姜席堰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中地理教学挖掘地方旅游资源刍议
高中地理教学挖掘地方旅游资源刍议发表时间:2021-01-06T10:19:53.13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7期作者:陶德福[导读] 地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陶德福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龙广镇第一中学 552403摘要:地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学科当中包含了人类社会文化、地理常识、地质特点等等内容,是学生认识世界,开拓视野的有效途径。
所以,教师应当学会在地理教学当中利用地方旅游资源,因为本土化的知识联系能够拉近地理和生活的距离,旅游资源的标志性特定又能够体现出地理知识的部分特性,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本文就从这个教学点入手,浅析高中地理教学中挖掘地方旅游资源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方旅游资源;教学创新;策略分析“学有所用”是当前新课改所提倡的教学目标,不同于应试教育,它更加关注和重视学生的能力强化和素质提升,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方向。
所以,教师想要在地理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教学来灌输立德树人的理念,就需要引入一些现实化的教学案例,通过一些具有鲜明社会性和人文性的教学资源来改变教学性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地方化旅游资源,即可以提升知识交互的效率,也能够体现教学的地域特征,强化地理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是一种一举两得的教学策略。
本文将以此为话题,浅析几点相关教学策略,供广大教师参考。
一、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学内容很少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或者说学生很少有机会和途径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
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地域性的发展上受到了限制,在生活当中学生很难将一些生活化案例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不能够真正的达到学以致用,体会不到学习地理学科的价值。
因此,在学习中,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较为低下。
学习这个过程是学生思想和情感成型的过程,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之初就有意识的将教材和生活进行联系,让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那么地理知识和生活的距离就会拉近,学生也就能够感受到地理的学科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教学中世界遗产教育资源的挖掘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
从这一理念出发,把世界遗产教育引入地理课堂教学,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的。
那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挖掘世界遗产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欣赏世界遗产以及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这就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一、概念的界定及其研究价值
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不仅跨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大领域,还注重区域特征及人类与地理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的相关规律。
在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二者缺一不可。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多元文化教育是指重差异的一种泛文化学习。
它克服了人类面临的文化狭隘、民族狭隘、区域与制度狭隘等困境,揭示了人们对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多元选择的认知。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世界遗产教育引导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使学生认识不同文化的平等地位;进而从全人类的角度出发,认识不同文化的多元一体性,主动投入到世界遗产的保护及人类文化的传播与弘扬行动中,最终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生力军。
二、世界遗产教育资源挖掘的意义
世界遗产不仅是我们从祖先手中继承的稀世珍宝,更是我们从子孙后代手中暂借来的后世财富。
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少珍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受到岁月的侵蚀或遭到人为的破坏,有的已濒临危险。
因此加强世界遗产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
为了让子孙后代了解目前的现状,学校教育应成为世界遗产教育的重要的阵地。
随着历史的发展,世界遗产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都成为指引我们未来发展方向的坐标。
这些珍贵的遗产是我们文化的基点、灵魂的依托和精神的归宿。
它既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成长的历程和发展的方向,也帮助我们了解整个世界。
这些遗产的相互交融,告诉我们自然与人类文明互动的永恒故事,成为我们进步和创新的源动力。
三、世界遗产教育资源挖掘的方案和措施
(一)世界遗产教育资源挖掘的方案
世界遗产是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顶极品牌,但它的价值不局限于旅游方面,还具有极高的生态环境价值和民族文化价值。
根据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结合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确定的价值追求取向,确立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世界遗产(二)世界遗产教育资源挖掘的措施
在实际地理教学中,选择和运用有针对性的世界遗产内容及恰当的教学方法则成为能否达到教育教学目标的关键。
教学实践证明,以下几种措施引入世界遗产收到的效果比较好。
1.小课题研究法。
小课题研究法,就是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引导学
生把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形成过程及其相应的地理环境发生、发展变化的相关内容,作为问题的切入点,引入世界遗产相关内容,作为一个小课题研究对象,让学生自行组成研究小组,开展合作学习,最终让学生以世界遗产的相关内容为载体,以专题汇报形式集中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
实践证明,在涉及自然地理教学内容时,可以充分挖掘世界自然遗产中的相关内容,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专题讲座法。
专题讲座法是地理教师根据新课程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以及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的原则,由不同地理教师结合高中地理教学中相关的教学内容引入相关的世界遗产,以大量的资料如图片、文字、影视资料向学生呈现中外不同的世界遗产的主题报告,学生听完讲座后交流感想,撰写心得体会。
3.旅游活动法。
这里所说的旅游活动,并不是指带领学生去游历名山大川,而是提倡在日常的地理教学活动中开展一系列以旅游为主题的相关活动,如设计一条本地“一日游”的旅游路线,模拟导游,从旅游景观欣赏的角度说明设计思路;再如请老师和同学展示自己收集的旅游图片或资料,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与同学交流欣赏旅游景观的亲身体验等。
实践证明,以世界遗产为平台,以旅游活动为主题的学生参与性活动,能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4.乡土调查法。
乡土调查法是指通过对家乡所在的省、市、县、乡等地区相关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调查、总结,并通过模拟旅游或主题汇报或校内板报宣传或校园网站的形式
与广大同学作交流。
四、结语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世界遗产教育。
可供挖掘的古今中外的遗产教育资源非常丰富。
作为新时代的广大师生,自然应承担起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宣传及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任务。
目前我校地理学科世界遗产研究的核心是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世界遗产以及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主要的研究特色是把地理教学与世界遗产相关内容有针对性的结合在一起,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
注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讨论交流、实地观测、探究活动等学习方法的指导,我采用了诸如才艺展示、口头表达、书面测验、练习作业、小论文写作、绘制图表、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
从学生的成长来看,我校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新课程理念。
今后,对于负有传承历史、服务未来责任的世界遗产而言,我们如何把它们恰当地引入地理教学活动,如何更好地使它为这个多元文化交融下的社会来服务,将是我们持久研究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