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选练-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文化(教师版)

合集下载

2020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阶段(三)课时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课后练习+W

2020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阶段(三)课时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课后练习+W

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选择题1.(2019·山东威海模拟)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

该主张有利于()A.抑制土地兼并C.壮大自耕农队伍B.消除封建割据基础D.催生新的社会阶层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主张使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壮大自耕农队伍,故C项正确。

答案C2.(2019·江西上饶模拟)唐代,大运河将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的漕渠、汴水和淮南的官河连接起来,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

据此可知,唐代大运河()A.加强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B.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C.推动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D.促进了全国政治的统一解析根据材料中“‘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说明大运河的开凿密切了当时与东南地区的联系,故选B项。

答案B3.(2019·四川成都模拟)下表为唐贞观、天宝年间南北方户数对照表。

据此可知()贞观十三年(639年)天宝十二年(753年)地区北方道南方道户数13705691671302占总数之百分比(%)45.154.9地区北方道南方道户数49221834051451占总数之百分比(%)55.045.0A.南方人口增长较北方快B.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C.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南迁解析观察材料表格,由对照表可知北方户数增长比南方户数增长要快,占比较大,说明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故选B项。

材料体现了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人口的增长情况,也不能体现人口南迁,A、D项错误。

答案B4.(2018·山东烟台模拟)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

2025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03唐宋元变革(教师卷)

2025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03唐宋元变革(教师卷)

专题03 唐宋元变革1.(2024·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隋唐时期,常有商贩运着木材到城中指定区域进行售卖,也有人在城外种植桑树,然后砍伐送到城市作为柴薪进行售卖为生。

由此可知,该时期()A.重农抑商政策废弛B.城市能源问题突出C.商品经济不断发展D.市镇经济开始兴起【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

根据材料“隋唐时期,常有商贩运着木材到城中指定区域进行售卖,也有人在城外种植桑树,然后砍伐送到城市作为柴薪进行售卖为生。

”可分析得出隋唐时期,有两种人,分别是“商贩”和“有人”(非商贩)在售卖柴薪,而且达到了砍伐“桑树”(本身是用于养蚕的作物)以此为生的地步,可见该时期市场短缺,出现了能源危机,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史上是历史主流,并未废除,排除A项;商贩和非商贩买卖柴薪,是商品经济的表现,但不能得出“不断发展”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所给时间为隋唐,市镇经济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与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B项。

2.(2024·重庆·高考真题)唐朝为边疆防御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密切的关系。

节度使的设置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然而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

这说明节度使()A.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B.由蕃将充任是严重失误C.没有边地军队调兵权D.打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

根据材料“唐朝为边疆防御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密切的关系。

”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

随着唐朝的逐渐衰落以及节度使势力日益坐大,中央政府难以掌控住地方,故而演变为藩镇割据,可见节度使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A项正确;节度使本身是为了加强边防,也必须由蕃将充任,只是这一制度下,缺乏制衡和监督,排除B项;节度使手中实权很大,具有边地军队调兵权,排除C项;节度使加重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排除D项。

高三历史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例题解析 旧人教

高三历史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例题解析 旧人教

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例题解析【经典题】例1(1996年全国卷试题)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注意:不要全面罗列唐文化的成就,而要从中作出概括并用史实说明。

文字表达应语意准确,条理清楚。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历史思维能力、思想教育和文字表达能力。

试题虽大面积依托教材,但并不是简单地考查考生死记硬背的能力,而是突出考查考生概括、归纳、提炼的能力。

本题要求回答唐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特点和历史地位。

回答特点和原因时,既要有概括性说明,又要具有说服力的具体事实。

从我国古代来看,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进步,这些都是促进文化繁荣的重要原因。

唐代文化取得巨大成就就是典型的例证。

答题时要注意“概括”和“说明”。

要求先概括,后说明。

前者是论,后者是史实。

史论结合的能力考查是本题的又一重要特色。

另外,本题对“文字表达”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且同“概括”“说明’一样,分成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具体的考评标准。

总之,本题是一道典型的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旧题新作题。

【答案】原因:概括:①政治稳定②经济发达③对外开放说明:①全国统一,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较长。

②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出现了盛世景象。

③和朝鲜、日本、印度、西亚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特点和历史地位:概括:①全面繁荣②兼收并蓄③世界领先④影响深远说明:①有杰出成就的各领域②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表现③领先于世界的项目④促进亚洲和世界文明进步的事例例2(2002年全国卷考题)下列各项,属于我国古代学习、吸收了外国经济文化成果的是①《缀术》②唐乐③熬糖法④班田制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重要历史知识的能力。

它既考查了古代文化,也考查了对外关系的内容。

《缀术》是南朝人祖冲之的数学专著,到唐朝时被定为学校的课本。

班田制是日本仿效唐制而实行的一项重要制度。

唐乐中有当时从朝鲜半岛传来的高丽乐,唐太宗时曾派使者到天竺学习熬糖法。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

隋唐(6世纪晚期至10世纪中期) 封建社会的繁荣
1、手工业:制瓷业:南青北白。 •经济繁荣 2、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坊市、夜市); 经济 主要商业城市(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 长安出现柜坊和飞钱;广州外贸港口,市舶 使)。
•政治制度完善 政治 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
文化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对外开放
1、文艺:唐诗李杜白;楷书欧颜柳;草书张旭、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 文化 怀素。绘画展阎吴、莫高窟。 响深远 2、科技:雕版印刷、火药用于军事。
唐朝筒车复原图
1、发达的农业 (1)耕作工具的进步 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 世所沿用 (2)灌溉工具的革新: 唐朝时出现筒车 2、手工业的进步 (1)制瓷业 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2)丝织业
青瓷
青瓷
白瓷
1、发达的农业 (1)耕作工具的进步 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 世所沿用 (2)灌溉工具的革新: 唐朝时出现筒车 2、手工业的进步 (1)制瓷业 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2)丝织业 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 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高考真题】(2011· 广东文综· T13)隋唐以前,官府设 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 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解析】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重点考查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被隋唐的科举制所取代的 史实。解题关键是要梳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 的历程及演变趋势。材料反映隋唐以前,魏晋南北朝 时期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品评官根据出身门第 划分等级选官,门阀世族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隋唐 以后,采用科举制选拔人才,把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杢, 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官 府考定门第现象就逐渐消失了,故D符合题意。

(天津专用)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7隋唐宋时期的经济(含解析)新人教版

(天津专用)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7隋唐宋时期的经济(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时规范练7 隋唐宋时期的经济一、选择题1.(2018广东茂名二模)隋唐时期,田土所出,粮食而外,兼重桑麻,而桑尤为重要。

隋时征调,桑土以绢,麻土以布。

唐时亦有蚕乡和非蚕乡之分,其调绢、布,各随乡土所出,绢还可以作为货币在市场上使用。

这说明隋唐时期( )A.农业生产走向专业化B.赋税政策影响土地经营C.农民的负担较为沉重D.市场流通的货币较杂乱2.唐代郑熊的《番禺杂记》中记载:“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

人从之多得异物。

”明代谢肇淛的《五杂俎》又载:“务本坊西门有鬼市,冬夜尝闻卖干柴声。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鬼市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B.官府逐步放松对市的管制C.唐代的市已有了突破性发展D.明代的坊市界限开始消失3.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铸造开元通宝。

“开元”的意思为“开创新纪元”,“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

通宝的出现说明( )A.钱币成为政府聚敛财富的工具B.以金银钱币为主所以非常珍贵C.商品经济发展使货币影响增大D.古代货币制度出现了根本变化4.费正清指出,宋朝出现了“商业革命”。

下列对宋代“商业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在交通便利之处出现草市B.宋都有正式的“市”九处C.城市中出现商业区“市井”D.汴京已形成繁华的商业街5.宋代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下令“擅载外国入贡者”,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同时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

这说明宋代( )A.逐步放弃朝贡贸易的体制B.加强了海外贸易的管理和征税C.调整“重农抑商”为官商分利D.对海外贸易采取了务实的政策6.(2018湖南江西十四校联考)下表为北宋某时期赋税变化表,据此可知(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A.此时期北宋农业生产有减弱趋势B.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商业的发展C.非农业税逐渐超过农业税表明“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D.此时期农业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二、非选择题7.宋代把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称为海商或船商,海外贸易繁荣是宋代经济发展极具特色的表现之一。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三国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作业课件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三国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作业课件

考点9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经典3+2 3年高考+2年模拟1. [2021湖南卷]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

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

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答案1.A 西晋、南朝时期的占山护泽令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自耕农的数量;而隋唐时期实行的均田制有利于自耕农数量的增加。

由此可知,西晋至唐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故选A项。

材料涉及的是土地制度的变化,不能说明皇权与士族势力相互依赖,排除B项;材料内容和选官制度无关,排除C项;田制改革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而非开发土地,排除D项。

图解历史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2. [2023福建百校联考]隋朝不仅实行“大索貌阅”,即依据年龄和体态相貌核查户口,还实施了“输籍之法”,以划分户等及制定纳税标准。

这些做法A.阻碍了小农经济有序发展B.加剧了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C.旨在控制人口并稳定财政D.反映了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答案2.C 据材料“隋朝不仅实行‘大索貌阅’,即依据年龄和体态相貌核查户口,还实施了‘输籍之法’,以划分户等及制定纳税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推知,这些做法是为了控制人口并稳定政府财政收入,故选C项;材料中的“大索貌阅”“输籍之法”并未阻碍小农经济的有序发展,反而对小农经济有一定保护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划分户等及制定纳税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会减缓土地兼并,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制定纳税标准”,这并不意味着“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赋役制度并没有发生重大变革,排除D项。

3. [2022江西临川一中模拟]以下是唐朝十道的贡赋丝布织物表,由该表可知注:绢、绵、絁、襺、细属于丝织品;麻、纻属于麻织品;葛、蕉的纤维也可作纺织原料。

专题04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原卷版)

专题04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原卷版)

专题04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1【真题来源】2023年湖北卷【真题题文】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

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

”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

”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A. 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B. 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C. 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D. 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答案】A【试题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

据本题材料“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

”“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唐朝对少数民族实行了灵活的政策,充分地兼顾了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习惯、自治权利等方面的需求,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民族交往政策,不是唐王朝直接去治理边境的民族地区,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唐朝经济政策调整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因俗而治”出自于《辽史•官制》,意思是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社会发展状况实施统治或者管理,排除D项。

故选A项。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政策,属于本质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读题文材料信息的能力。

【命题方向】以唐太宗对待少数民族的言论和唐代对边远诸族的赋役政策等材料为依托,正确地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得分要点】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1.隋唐时期管理机构(1)机构: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2)分工: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2.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1)隋朝统一,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21-21年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隋唐时期的经济、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和文化(附答案)

21-21年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隋唐时期的经济、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和文化(附答案)

高三历史同步检测〔十一〕隋唐时期的经济、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和文化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局部,请将第一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二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测试时间90分钟.第一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題3分,共60分〕隋唐时期,经济开展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建设都有巨大开展.据此答复1~6题.1.农产品商品化是当今农业开展的一大趋势,这一趋势在唐朝时也有所表达,从唐朝中期开始,对以下哪一作物征税便是证实()A.茶叶B.棉花C.玉米D.小麦答案A2.银行是近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一大要素,以经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为主要业务.我国在唐朝时就出现了最早的银行雏形,其名称是()A.店肆B.邸店C.柜坊D.货栈解析唐朝时,柜坊专营货币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答案C3.谈到唐代商业时,人们常说到唐朝当时的谚语“扬一益二〞,其中“益〞是指()A.长安B.洛阳C.扬州D.成都解析考查对根底史实的再认再现.益州即今天的成都.答案D4.在古代,生产工具的改良是生产力开展的标志之一,生产工具具有地方特色.右图中唐代的生产工具主要适宜于()A.陆地耕作B.水田耕作C.山田耕作D.草地耕作解析考查对根底史实的再认再现.曲辕犁适宜于水田耕作.答案B5.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而非五代.这说明研究历史的途径有()①文学记载侧面反映②考古开掘③史书记载④民间传说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此题关键是从材料中得出结论.诗句反映①正确,陕西扶风法门寺的考古开掘说明②正确,③④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反映出来,应选A项.答案A6.唐朝时,“士女皆衣胡服〞.判断以下信息,错误的选项是()A.反映了唐代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B.反映了唐代的民族融合C.反映了唐代兼收并蓄的社会风气D.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内迁解析考查理解水平.结合唐朝史实判断,穿少数民族的衣服并不等于少数民族内迁,只说明受少数民族影响,民族融合增强以及唐代的兼收并蓄及开放的社会风气.答案D7.唐朝增强对西北地区管辖的主要举措是()①册封少数民族首领②打败少数民族的进攻③与少数民族结盟④设置行政机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考查对根底史实的灵活运用.西北地区在唐朝时先后有突厥和回纥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结合教材内容可知,③在教材中没有表达.答案D8.隋唐时的边疆各族中,和今天的维吾尔族、裕固族有渊源关系的是()①吐蕃②突厥③南诏④回纥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④解析维吾尔族和裕固族的祖先都是回纥族.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南诏是彝族的祖先.答案D9.安史之乱后,回纥合骨咄禄可汗上书甚恭,言:“昔为兄弟,婿,半子也.陛下假设患西戎,子请以兵除之.〞这反映了唐朝对回纥的什么政策()A.册封B.设置机构C.和亲D.会盟解析由题干内容可知,回纥首领是唐王室的“婿〞“半子〞,可知是和亲政策.答案C10.会盟碑是唐朝时期民族团结的象征.它至今仍然树立在()A.宁夏银川B.云南昆明C.西藏拉萨D.新疆乌鲁木齐解析唐蕃会盟碑位于今西藏拉萨.答案C11.出国留学一直是吸收外国先进文明的主要途径之一.唐朝时外国留学生中最多的是()A.新罗人B.日本人C.天竺人D.大食人答案A12.以下国家在与中国交往中,受唐政治制度影响较大的是()A.日本、天竺B.新罗、东罗马C.新罗、日本D.天竺、大食答案C13.1966年,在韩国庆州佛国寺702年修建的一座宝塔里发现一部经卷,经文里有武那么天造的字.据考证,此经卷刻印于武那么天时期,后传入新罗.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雕版印刷术在武那么天时已应用于印刷佛经B.唐文化对新罗产生较大影响C.侧面证实唐与新罗交往频繁D.其宝塔建筑受唐建筑影响解析A、B、C三项从题干信息〔如“刻印〞“武那么天造的字〞“传入新罗〞等信息〕中能得出,而D项表现不出来.答案D中国的科学技术流传到国外,对世界历史开展也起了推动作用.据此答复14~17题. 14.中国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入了印度,而印度的熬糖法传入了中国.这表达了隋唐文化的什么特点…()A.世界领先B.兼收并蓄C.影响深远D.全面繁荣解析考查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水平.中国文化的外传及对外国文化的吸收表达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答案B15.阿拉伯人在中国文明西传中起了中转站的作用,中国的造纸术便是通过它在唐朝时西传的.当时阿拉伯半岛被称为()A.波斯B.大食C.安息D.东罗马解析考查对根底史实的再认再现.唐朝时的大食即今天的阿拉伯半岛等地.答案B16.以下科技成就是世界之最的有()①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创造②僧一行实测地球子午线③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④国家颁行的?唐本草? ⑤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C.①②④D.①③④⑤答案B17.唐朝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制订的?大衍历?,其重要科学价值是()A.说明我国科学技术开展进入一个新阶段B.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C.说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D.说明了他是用科学的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解析?大衍历?属于我国历法方面的成就,与D项表达不是一个概念,其价值在于对我国历法开展的奉献.答案C18.以下关于唐代文学艺术方面前后对应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 “诗仙〞——李白B.由隋入唐的书法家——创立“颜体〞和“柳体〞C.山水花鸟画——绘画的主题D.敦煌莫高窟——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解析由隋入唐的著名书法家有欧阳询、虞世南和褚遂良,而创立“颜体〞的颜真卿生活在盛唐,创立“柳体〞的柳公权生活在中晚唐.答案B19.隋唐时期以下文化成就产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唐本草?编成②大兴城建成③?霓裳羽衣舞?的创作④火箭用于实战A.②③①④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D.④②①③解析此题属于排序选择题,考查隋唐时期四项文化成就出现的时间,使用排除法即可.首先确定最早的一项,大兴城是在隋朝建成,而其他三项都是在唐朝,因此可排除D项.再确定最晚的一项,火箭出现是在唐末,又可排除C项.?唐本草?是在唐高宗时编成,?霓裳羽衣舞?是唐玄宗创作的,高宗在前,玄宗在后,最后排除A项.答案B20.有一名中国显要贵族,吃着波斯枣,看着中亚舞蹈,以高丽参养身,诵佛经以养性,此贵族最可能生活在()A.秦朝B.西汉C.南北朝D.唐朝解析从题干可知,中外交流频繁且外国文化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秦朝时佛教尚未传入;西汉时中外交流以单向交流为主;波斯是唐时对伊朗的称号,西汉时称为安息;南北朝时政局动乱,中外交流较少.综合以上信息判断,最有可能是唐朝,因唐朝时政局稳定、国家强盛、中外交流频繁.答案D第二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21.看图,答复以下问题:图1筒车图2唐朝的秘色瓷图3唐朝长安图请答复:〔1〕图1是哪个朝代创制的生产工具?当时还有什么进步的生产农具?你能介绍一下当时农业开展的其他表现吗?〔2〕图2表达了手工业开展的什么特点?此外手工业开展还有什么特点?〔3〕结合图3及所学知识,你能简要介绍一下长安城的商业状况吗?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唐朝经济开展的特征和表现.主要针对根底史实来命题,虽然有三幅图,但主要是问做题.参考答案〔1〕唐朝.曲辕犁.其他表现: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升;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升.〔2〕手工业分工细,品种繁多,有不少新品种.产地分布广;生产规模大,产量多;技艺水平高,且融入了外来的风格.〔3〕长安城里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政府设置官员治理物价、税收等;市中有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的邸店以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的柜坊;店铺在铺面、摊位、时间上受到限制;胡商遍布于长安大都会.22.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纸是由中国俘虏传到撒麻耳干〔注: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吉雅德·本·萨利赫擒获了这些战俘,其中有纸匠.这些手工业从此开展起来.产品不仅可以供给本地的需要,而且成为撒麻耳干人主要外销的货物.它因此调剂了世界各地人民的需要和幸福.——扎伊哈尼?道里郡国志? 材料二:608年,日本国国王接见隋朝使节时,说:“我闻海西有大隋,礼义之国,故遣朝贡.我夷人,僻在海隅,不闻礼义……冀闻大国惟新之化.〞——?隋书·倭国传?材料三:贞观二十二年,〔摩揭陀〕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献波罗树,树类大杨.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柞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新唐书?材料四:三秋伤望眼,终日哭途穷.两目终先暗,中年似老翁……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刘禹锡?赠眼医婆罗门僧? 请答复:〔1〕材料一、二说明了什么问题?〔2〕材料三、四又说明了什么问题?〔3〕从上述四那么材料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解析此题主要考查隋朝时期对外交往的情况.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文明程度高,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中国的一些先进文化开始外传.同时,隋唐统治者实行开明的统治政策,不仅传播了中国文化,而且还积极吸取外国的先进文化成就,从而推动自身文明更加向前开展. 参考答案〔1〕隋唐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兴旺,国力强盛,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威望;中国的先进技术如造纸术等通过中亚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的开展.〔2〕中国在对外友好交往过程中,积极吸取国外的先进文化成就,充实和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3〕经济文化兴旺,国力强盛,是进行对外友好交往的根底;适合时代与实际的开放政策是重要条件;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促进共同开展.。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岳麓版通史教师用书:阶段三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含答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岳麓版通史教师用书:阶段三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含答案

课时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考点一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①三国时期:曹魏马钧改进翻车。

②隋唐:出现筒车。

③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①中原人口的南迁。

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过程促进了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3.手工业(1)魏晋南北朝:成功烧制出白瓷。

(2)隋唐⎩⎨⎧①陶瓷工艺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②出现缂丝技术。

③唐代官营手工业出现雇募制。

4.商业(1)发展 历程⎩⎨⎧①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商业恢复发展,洛阳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②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2)城市的繁荣⎩⎨⎧①县治以上的城市,允许设市。

②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

③县城以下,禁止设市。

④唐长安城实行坊市制。

(3)商业都会⎩⎨⎧①唐代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

②由于海上贸易的兴盛,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港口城市也繁盛一时。

(4)“重农抑商”: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考点二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形成“三教合一”局面。

三武灭佛“三武灭佛”指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的合称。

这一现象与当时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间日益突出的经济利益矛盾有关,也与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汇相关。

“三武灭佛”一方面是佛教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正常运转产生负面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佛教与中国儒家正统文化和道教文化争夺思想统治权的结果。

2.科技(1)印刷术⎩⎨⎧①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第5讲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精练(含解析)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第5讲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精练(含解析)

第5讲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一、选择题1.(2017课标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 C 本题考查唐朝时期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材料表明,唐朝中期,南方茶叶在北方城市大量销售,饮茶习俗普遍化,这反映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

材料无法说明唐中期南茶“开始”北运,A项错误;单从北方饮茶习俗普遍化无法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且这一表述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

2.(2019四川成都模拟)上表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

这可以佐证唐代( )A.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B.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C.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答案 D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水利在农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从材料信息看,与汉代相比,唐代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等地的治水次数明显增加,这反映了这些地方农业的发展,说明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故选D项。

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治水的效果,故B项错误;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故C项错误。

3.(2019江西九江模拟)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后来他们向政府纳过税后,可以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3单元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练习新人教版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3单元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练习新人教版

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届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4)北魏中后期,工商业者由原来与“皂隶”并称,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衣袖、不准做官,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

这一变化( )A.推动了北魏工商业的发展B.使北魏统治基础得以削弱C.说明北魏抑商政策的松动D.为民族间融合奠定了基础解析:选C 材料“工商业者由原来与‘皂隶’并称,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衣袖、不准做官”,反映了抑商的一面,“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体现了抑商政策出现了松动,故选C项;“推动了北魏工商业的发展”是这一变化的影响,由材料不能得出这一结论,排除A项;工商业者社会地位的提高,扩大了北魏统治的社会基础,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北魏中后期的经济政策,排除D项。

2.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

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A.抑制了土地兼并B.加强了皇权的衰落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D.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解析:选D 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均田制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具有限制兼并的作用,但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抑制兼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皇权的信息,故B项错误;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结论,故C项错误;按照材料意思,均田制理论上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异化为户内田产的世代继承,名义上的国有土地变成了事实上的私产,故D项正确。

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突出地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

《晋书》记载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宋书》记载北方人口南迁和侨立州郡的情况,《隋书》极言扬州之盛,称丹阳“埒于二京,人杂五方”,《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对于关中的重要性。

这说明( )A.北人南迁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B.江南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C.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特点的印记D.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解析:选C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魏晋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不能体现出江南经济发生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魏晋隋唐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故材料中的著作都记载了相关内容,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史书记载了当时的主要社会现象,与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不符,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岳麓版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广东汕头期末)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

这些庄园内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

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

这说明( )A.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D.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说明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故选C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到对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提到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答案 C2.(2018·江西九江“十校”联考)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

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

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 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解析少数民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大举南迁,农业经济会造成土地过度开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但发展畜牧业,可退耕还牧,恢复生态环境,故选D项。

答案 D3.(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技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

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

”这主要反映出( )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D.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解析材料“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

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主要反映了政府注重对工匠的管控,说明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故选D项。

答案 D4.(2017·广东珠海模拟)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 板块三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练习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 板块三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练习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的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强制迁徙豪富的事情,涉及几万人,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

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私有权实质上没有法律保障B.土地不允许自由买卖C.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D.土地经营权完全自主解析:A 据材料中“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等信息可得出在封建社会,官僚地主无论拥有多少土地,面对封建政权,都没有任何的保障,因为中国古代皇权至上,皇帝的诏令即是法,大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实质上是没有法律保障的,故A项正确;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是允许自由买卖的,故B 项排除;“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完全自主”的表述在材料中无涉及,故D项排除。

2.唐代后期盐铁使刘晏推行新盐法,只在产盐区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

这一改革( )A.取消了政府对盐政的监管B.导致了商人任意抬高盐价C.形成了官商分利经营机制D.增加了盐政机构行政成本解析:C 题干中提到“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说明政府依然对盐政实行了监管,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说明商人不能任意抬高盐价,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政府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说明政府与商人都在经营盐的过程中获得利益,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增加盐政机构成本的描述,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官商分利:盐铁官营弊端重重:如效率低下,经营呆板,官僚机构臃肿,有权的官吏常常欺压、勒索百姓等。

于是,“官商分利”应运而生,凡官营和专卖中感到棘手的经营环节或经营单位,一律承包给商贾,分部分专卖利润给商人。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提升训练:第6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提升训练:第6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第6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唐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1唐朝耕作技术发展2江南经济发展3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儒学复兴4中国古代科技特点5唐朝开放的政策6综合7一、选择题1.(2019·福建福州质检)出处记述《田令》“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全唐诗补逸》“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唐大诏令集》“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全唐文》“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

……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

由此可以推知()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D.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解析:C据材料中“听卖永业田”“良田收百顷”“广占田地”“比置庄田”可知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当时贵族官僚地主依恃各种特权,大肆兼并土地,农民稍遇天灾人祸,就被迫出卖土地,破产逃亡,均田制受到严重破坏,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C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法律保障土地买卖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没有包含土地经营方面和社会结构的内容,B、D两项错误。

[新知生成]唐代均田制的瓦解:唐代用来均田的土地极其有限,能够用来授给的只有数量有限的无主土地和荒地,加上实际上口分田能还官的很少,用来均田的数量严重不足。

加之后来土地兼并严重,荒地数量有限导致均田不足,使均田制无法继续实行。

2.(2019·江苏南通二模)下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农业现实生活。

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A.曲辕犁普及于盛唐B.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C.唐朝犁耕形式多样D.晚唐铁犁牛耕推广缓慢解析:C通过材料无法得出曲辕犁普及于盛唐,故排除A;表格内容仅展现了西北地区的农耕技术情况,未涉及其他地区,故排除B;通过材料可看出,唐代有一牛牵引,有二牛抬杠,有曲辕犁,有直辕犁,说明唐朝犁耕形式多样,故C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唐朝犁耕形式的推广情况如何,故排除D。

高考真题选练-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文化(教师版)

高考真题选练-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文化(教师版)

高考真题选练(七)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文化1.(2012·福建文综卷·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解析】阅读材料从材料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可以看出从管理的角度来设计都城,A是在宋代,B材料中没有涉及。

【答案】C2.(2014·广东文综·1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A.井田制瓦解B.均田制受到破坏C.分封制恢复D.“市”突破空间限制【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唐代已经不存在井田制,谈不上瓦解,故A项错误;唐代出现“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唐代国家授予的田地指的是均田制,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均田制受到破坏,故B项正确;唐代没有实行分封制,故C项错误;宋代打破坊市的界限,唐代对“市”仍有严格的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3·安徽文综·12)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

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图2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图表的能力,横轴是时间从两汉到唐朝,纵轴是水利兴修的统计次数,柱状图明显看出从两汉到唐,除了短暂的隋朝兴修水利次数少之外,兴修水利的次说总体呈现增多的状态,水利建设的数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所以从汉到唐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现发展态势,选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真题选练(七)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文化1.(2012·福建文综卷·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解析】阅读材料从材料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可以看出从管理的角度来设计都城,A是在宋代,B材料中没有涉及。

【答案】C2.(2014·广东文综·1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A.井田制瓦解B.均田制受到破坏C.分封制恢复D.“市”突破空间限制【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唐代已经不存在井田制,谈不上瓦解,故A项错误;唐代出现“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唐代国家授予的田地指的是均田制,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均田制受到破坏,故B项正确;唐代没有实行分封制,故C项错误;宋代打破坊市的界限,唐代对“市”仍有严格的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3·安徽文综·12)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

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图2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图表的能力,横轴是时间从两汉到唐朝,纵轴是水利兴修的统计次数,柱状图明显看出从两汉到唐,除了短暂的隋朝兴修水利次数少之外,兴修水利的次说总体呈现增多的状态,水利建设的数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所以从汉到唐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现发展态势,选B。

材料仅仅截取安徽省的水利兴修统计,没有对比全国其他省份,无法得出A,材料中没有涉及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排除C,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唐朝以后,排除D。

【答案】B4.(2015·福建文综·14)《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

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材料反映了()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解析】从材料“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唐代景德镇瓷器比较出名,但是景德镇成为瓷都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从材料“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身份是“镇民”,“且贡于朝”,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景德镇产品销往海外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陶玉通过进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故D项正确。

【答案】D5.(2014·海南单科·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

这表明()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唐代商品经济发展(丝绸之路)【解析】“胡锦”输入唐朝,并不可能改变唐代的社会生活,故A项错误;“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说明唐朝手工业技术提高而不是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中外纺织技术的对比的信息,故C项错误;“‘波斯锦’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D项正确。

6.(2013·福建文综·15)《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

”这表明唐代工匠()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考点】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的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显示不得更换工种,说明①是错的,排除A、C两项;《新唐书》例举四种工种的服务期限,最少二年,所以②正确,因此选B。

【答案】B7.(2014·江苏单科·2)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唐代“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解析】对于市的建置制度,唐朝前期不准设市,后期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中县户满三千以上),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制度做了相应的调整,故A项正确;从题中“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可知县不满三千户不许设市官,而不是不许设市,故B项错误;官府对于市的监督相对宽松要到宋朝以后,故C项错误;“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可知除了依据户口设市外,也可以通过市场交易的繁荣程度来设市,故D项错误。

【答案】A8.(2009·全国文综二·13)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A.废除五铢钱B.市坊分区C.实行两税法D.草市兴起【解析】隋唐时期城市中,实行严格的坊市制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9.(2007·海南历史·4)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

这表明() 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D.州治、县冶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解析】规定明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作出限定,说明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答案】C10.(2013·浙江文综·16)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

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

伏请切令禁断。

”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A.经济地位优越B.政治地位低下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考点】唐朝抑商政策【解析】从当时商人的乘马“雕鞍银镫,装饰焕烂”,可见其经济地位优越,A项表述正确;但是商人的这种行为在宰相王涯看来是一种“僭越”且为“前代所禁”,可见商人的政治地位低下,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B、D两项表述正确;C项的表述过于绝对。

唐代商运发达,商人群体在社会上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虽然社会主流观点对商人是鄙视的,但遭受“全社会”的鄙视显然与史实不符。

【答案】C11.(2012·全国大纲卷·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

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但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D项不正确,选B项。

【答案】B1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考点】唐代三教合一潮流【解析】“决定宗教兴亡”表述过于绝对,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之后,佛教并没有走向消亡,故A项错误;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不符合“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佛道思想的态度的变化,再结合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可得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

【答案】C13.(2008·四川文综·13)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人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造纸术B.活字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与火器【解析】造纸术是东汉时代宦官蔡伦于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发明的。

活字印刷术是北宋中期平民毕昇发明,时间与题干不符,予以排除,而指南针、火药与火器不是一项技术,因此,符合题意的只有A项,造纸术传播到阿拉伯。

【答案】A14.(2015·重庆文综·2)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

这位诗人应该是()A.杜牧B.孟浩然C.杜甫D.白居易【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唐诗(杜甫)【解析】杜牧是晚唐诗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与材料内容强调现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内容是史实的真实的反映,属于现实主义诗的特点,符合杜甫的特点,杜甫正是生活于安史之乱时期,经历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故C项正确;白居易在安史之乱之后出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15.(2014·全国大纲卷·13)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

下列唐代诗人中,与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A.陈子昂B.岑参 C.王维D.李白【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唐诗【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东晋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其诗歌风格古朴自然,陈子昂的诗歌充满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其诗歌风格质朴、刚健,两人诗歌风格不同,故A项错误;岑参的边塞诗“雄奇瑰丽”与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不同,故B项错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空灵冲淡”自然清淡,其诗师法陶渊明、谢灵运等人,故C项正确;李白的诗歌雄奇飘逸、真率自然,属于浪漫主义风格,和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不同,故D项错误。

【答案】C16.(2013·海南单科·4)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