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政治经济学 第十章分配理论

合集下载

大卫·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分配理论

大卫·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分配理论

投入劳 动量
地租 地租 地租 (耕种 (耕种 (耕种 二等地) 三等地) 四等地) 10斤 42.35元
0
20斤 90元
10斤 45元 0
30斤 144元 20斤 96元 10斤 48元
10个劳 二等地 动力 (市场 价值一 三等地 年720元)
四等地
150斤
0
在同一块地上连 续投资会如何?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在同一块地上增投等量 资本的劳动,产量并不以相同比例增加,而
地租理论
①农作物的价值由 什么决定? ②地租是如何的 产生的? ③地租和农作物价 格的关系是什么?

商品的价值或其所能交换的任何其他
商品的数量,取决于其生产所必须的 相对劳动量,而不是取决于支付这种 劳动报酬的多少。

支配谷物(农作物)价值的,是投在 不纳租土地上生产谷物所必须的劳动 量,或者说是凭借不纳租资本部分生 产谷物所必要的劳动量。

耕种一定数量土地的农场主和生产商 品的制造商,都不会牺牲任何一部分 产品来支付地租。其商品的全部价值 仅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构成资本利 润;另一部分构成劳动工资。 那么利润的高低就会与工资成反比。
②为什么随着劣等地
的加入耕种,利润呈 下降趋势?
③利润下降的原因,斯密
也这样认为吗?

利润理论
①用农作物价值决定规律
总是递减。
例子2

假定: 1.十个劳动力年创造价值为720元 2.在一等地上投入10个工人可得180斤粮食,追加10人可多得175斤 3.在二、三等地上投入10个工人分别可得170、160斤粮食
粮食收 获 180斤 175斤 170斤 粮食单 价 4元 4.11元 4.235元 地租(只 地租 地租(耕 地租(耕 耕种一等 (继续 种二等地) 种三等地) 地) 一等地) 0

《分配理论》PPT课件

《分配理论》PPT课件
• (2)劳动供给的三种情况
• 工资提高,劳动供给增加;工资提高,劳动供给 由提高转为不变;工资提高,劳动供给减少。
劳动供给曲线
W S C
W2
W1
B
A W0
O L
3、劳动市场工资的决定
W
D
S
W0
E
O
L0
L
一般情况下工资水平的决定
• 4、工会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 西方经济学认为,工会作为劳动供给的垄断者,控制了劳 动的供给,这样,劳动市场就是一种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工会可用种种方法影响工资水平。
西方经济学
牛国良 主编 孟秋菊 讲授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六章 分配理论
• 【本章提要】分配理论是解决经济学中为谁生产的问 题,也就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分配给社会各阶层的 问题。现代西方经济学沿袭的仍是萨伊和马歇尔的分 配方式。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了“三位一体 ”的分配公式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
• 3、完全竞争市场中的生产要素需求 • (1)厂商的生产要素需求 •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对一家厂商来说,价格是不
变的,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取决于生产要素的 边际收益产品。因为厂商购买生产要素的目的是 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他必须使生产要素的边际 成本与其边际收益相等。这样,边际收益产品曲 线也就是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而根据边际生产 力递减规律可知,边际收益产品曲线最终是一条 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所以,厂商的生产要素需 求曲线也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 (2)市场的生产要素需求 • 整个市场的生产要素需求是各个厂商需求之和, 所以,市场的生产要素需求曲线也是一条向右下 方倾斜的曲线。
生产力,厂商才会维持现有工人人数。
• (2)资本边际生产力决定利息

《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十章

《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十章

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 物质生产领域进行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所得的收入称之为 “原始收入”。
初 次 分 配
再 分 配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之后在全社 会范围内进行的再分配过程。 经过再分配而获得的收入为“派生 收入”。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的: 一是国家的财政预算。 二是各种服务费。

② ③

— 8—
二、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与核算方法
本国消费者消费的产品、投资者投资物以及政府购买的产品中有一部分是本国的最终产品,也有一部 分是进口的。其中,本国最终产品中用于本国消费的产品等于(C+I+G-M),加上出口的部分才是本国 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即:
国民收入= C+I+G -M+X
= C+I+G+(X-M)
一种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适用于计划经济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该体系以马克思主 义再生产理论为依据,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领域的社会劳动才能创造国民收入,而非物质生产领域投入的社会 劳动,不增加供社会支配使用的物质产品总量,所以不计入国民收入。 另一种是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称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又称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简称SNA),广 泛适用于市场经济国家。该体系以西方经济理论为依据,认为创造物质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劳务活动算体系与核算方法
2.增加值法
增加值法是通过把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值加总,从而得到国民收入。因为大多数产品都是分阶段进 行生产的,每个阶段增加的价值,就是最终产品增加的价值总和。把全社会所有部门的增加值加总就得到 了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核算的不同方法,分别反映了物质产品和劳务的产、 相互联系的各生产部门的关系以及各种收入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十章

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Utopian socialism)
当时,世界上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西欧国家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和资本主义 原始积累时期。
特点:具有人文主义关怀的一些思想家率 先利用虚幻的文学游记形式,表达自己的政 治主张,批判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憧憬没 有剥削压迫的美好社会,形成最初的空想社 会主义思潮。
• 反映了意大利早期无产者和贫苦劳动人 民反对剥削的要求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对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一定的影响。
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Utopian socialism)
• 18世纪中叶,法国资本主义已有明显的发展,资产 阶级革命正在酝酿之中,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政治意 识也在萌发。
• 特点:法国一些平民出身的启蒙思想家开始撰写专 门的理论著述和法律,阐述社会主义的思想,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后来称赞的“直接共产主义的理 论”。(“共产主义的微光”发展为“直接的共产 主义理论”)
• 没有货币,鄙视金钱——乌托邦人彻底消除了 人们对金银的膜拜,他们十分鄙视金银。莫尔 写道:公家厅馆和私人住宅的便捅溺器,以及 锁奴隶的镣铐都是金银做的,罪犯和不名誉的 人要受穿金戴银的惩罚。
• 乌托邦人每天劳动6小时后进行科学、 艺术和体育活动。
• 不闭关锁国,从事对外贸易……
• 社会安定,风景秀丽,人人过着幸 福的生活
• 托马斯·莫尔(1478——1535) 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乌托邦》 (Utopia)
• 《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 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
• “乌托邦”一词是由两个希腊字拼成的, • “乌”是“没有”的意思, • “托邦”是“处所的意思。 • “乌托邦”就是“没有的地方”。

马克思分配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分配政策

马克思分配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分配政策

马克思分配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分配政策分配问题一直是人类社会高度关注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经济学家长期研究的主题之一。

马克思的分配观与众不同,在他的分配理论中,始终将生产与分配的关系、生产关系对分配关系的决定作用作为整个分配理论的核心思想,并围绕这一核心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逻辑思路。

马克思研究分配的基本逻辑思路马克思认为,“所谓的分配关系,是同生产过程的历史规定的特殊社会形态,以及在人们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互相所处的关系相适应的,并且是由这些形式和关系产生的。

这种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就是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分配关系不过表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

”①他还指出:“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

”②马克思的论述表明,生产和分配都存在于生产总过程中,但并非同类事物,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而不是相反。

同时,分配关系具有客观性,因为生产关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为生产关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分配关系自然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研究生产关系是研究分配关系的基础或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分配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产条件的分配和生产成果的分配。

生产条件的分配主要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以及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采取什么形式、在什么范围内结合的问题。

这是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先决条件。

生产成果分配包括:其一是补偿已消耗生产资料的部分和收入部分,这是维持社会再生产所必需的;其二是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

生产条件分配与生产成果分配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为生产条件分配决定生产成果分配。

首先,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了生产成果的社会性质。

其次,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了社会成员占有消费资料的比例和份额。

第三,生产条件在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状况决定了产品供应量和结构变化。

因为“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能是生产的成果”。

③马克思还研究了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各个方面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以及分配方式的历史暂时性。

政治经济学第十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ppt课件

政治经济学第十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ppt课件

第四节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 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 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 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它为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划分提 供了依据
(三)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第四节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伟大的社会主义 事业,要把拥有十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 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实现强国富民,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 极其艰巨的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全靠 集中全党全民的智慧,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 导下,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艰辛的探索。近三十年 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就是探索如何完成这一历史 使命的历史进程,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形成过程。
第四节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及奋 斗目标
随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 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从 而对我们的奋斗目标更加完善,即由原来的经 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 布局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布局,相应地原来的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的奋斗目标,拓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十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本章重点
➢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划分的重大意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

分配理论

分配理论

1.工资理论
(1)工资的性质 斯密认为,在土地私有和资本积累之前, 斯密认为,在土地私有和资本积累之前, 劳动生产物构成劳动的自然报酬或自然工 资; 在私有制产生以后, 在私有制产生以后,工资只是劳动产品中 的一部分。 的一部分。
在阐明工资的性质时,斯密实际上存 在着两种矛盾的提法: 第一,工资是劳动的收入,是劳动生产物或 其价值构成的,但它仅仅是劳动生产物或 其价值的一部分,是劳动者维持其基本生 活、延续后代所必需的收入。√ √ 第二,工资是劳动的价格或价值,是商品价 值的构成部分和源泉之一。× ×
3.地租理论
李嘉图强调地租不是决定价值的原因, 李嘉图强调地租不是决定价值的原因, 而是农产品价格提高的结果。 而是农产品价格提高的结果。 他反对把地租看成是自然的赐予, 他反对把地租看成是自然的赐予,认为 大自然是吝啬的,自然界中好地太少, 大自然是吝啬的,自然界中好地太少,人类 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 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得不耕种贫瘠的土 地,耗费更多的劳动生产农产品。 耗费更多的劳动生产农产品。 他认为地沃程度和位置上存在差别。
利润量的决定问题 利润变动的趋势
3.地租理论 3.地租理论
(1)从劳动价值论论述的地租 (2)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观点论述的地租 (3)第三种地租理论 (4)关于第四种地租理论
关于地租的其他观点
(1)第一性地租和派生性地租 (2)级差地租
二、大卫李嘉图的分配理论 1.工资理论 李嘉图认为工资是劳动的价值。 李嘉图认为工资是劳动的价值。 在分析工资量的确定时做了两种区分: 在分析工资量的确定时做了两种区分: (1)把工资区分为: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 把工资区分为: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 (2)把劳动价格分为: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把劳动价格分为: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分配

分配
国民收入的分配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中新增加的价值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分配,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在以生产资料私 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剥削阶级所私有,直接生产者没有或只有少量的生产资料,国民收入的分配也 反映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削关系。在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占有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民收入则 按照社会主义原则进行分配。
国民收入的
国民收入的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中新增加的价值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分配,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在以生产资料私 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剥削阶级所私有,直接生产者没有或只有少量的生产资料,国民收入的分配也 反映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削关系。在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占有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民收入则 按照社会主义原则进行分配。
个人消费品的
个人消费品的
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社会总产品分配或国民收入分配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生产方式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有其特定的方式。例如,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而在共产主义社会是按需 分配。
生产资料的
生产资料的
产品的分配是由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的。生产资料的分配不仅制约着产品的分配,而且是社会生产的前提。
谢谢观看
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着社会成员在社会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的性质,决定着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 位。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成员,不直接参加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却处于支 配的地位,而不占有或只占有少量生产资料的社会成员,是直接生产者,但在生产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同 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又有奴隶制的、封建制的和资本主义制的不同形式,它们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 的关系,并决定着产品的不同分配关系。
四位一体公式

生产要素理论(分配理论)

生产要素理论(分配理论)

如果把社会上的人口 分为五个等级,各占 人口的20%,按他们 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 额的大小可以作出右 边的表。
等 级
人口 百分 比
累 计
占总收 入的百 分比
累 计
1 20 20 6 6
2 20 40 12 18
3 20 60 17 35
4 20 80 24 59
5 20 100 41 100
OY为45度线,表明收 入分配绝对平等,称 为绝对平等线
生产资料称资本品。 迂回生产提高了生产
效率,而且迂回生产 的过程越长,生产效 率越高。
现代生产的特点就在于迂回生产,但迂回生产的实 现就必须有资本。 这种由于资本而提高的生产效率就是资本的净生产 力。资本具有净生产力是资本能带来利息的根源。
二、关于利率(i)的决定
取决于对资本的需
求与供给。
i
(二)社会福利政策
1、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 (1)失业救济金 (2)养老金 (3)残疾人保险金 (4)最低生活保障金 2、向贫困者提供就业机会与培训。
3、医疗保险与医疗援助。
4、对教育事业的资助。
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大学生贷款、资助学校 的科研和帮助学校改善教学条件。
5、各种保护劳动者的立法。
边际生产力(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一种 生产要素投入量不断增加,而其他生产要 素不变,可变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在一个 时期内可以增加,但最终还是会递减。
W
D
O
L
L代表劳动的需求量,W 代表工资水平, D 为劳动的需求曲线。
二、劳动的供给
劳动的供给主要取决于劳动成本。包括两类:
实际成本:维持本
人及其家庭生活必需
家的收入。
现代化大生产,都是厂商组合劳动、资本、 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种要素加以经营的。厂商 销售产品取得的收入,按照参加生产的各个要 素所发挥的功能分配给要素所有者。因此,生 产要素价格决定了厂商销售产品取得的收入在 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分配,这正是将要素价格理 论称为收入分配理论的原因。

分配理论.ppt

分配理论.ppt

1000 10 20 30 40 50 QL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随着工资率提高, 替代效应使得劳动时 间增加。而收入效应 使得劳动时间减少, 闲暇时间增多。当工 资提高的收入效应大 于替代效应时,劳动 的供给曲线向后方弯 曲。
❖ 劳动的替代效应指的是,工资率越高,对牺牲 闲暇的补偿越大,劳动者就愈愿意用多劳动来 代替多休闲。换言之,工资率上升时,不劳动 (闲暇)所蒙受的损失要大,即闲暇的机会成 本增大,因此,劳动者会以多劳动来代替闲暇。
工资率的差异—《马和驴子》
马和驴子拉着一辆满载货物的大车。上坡时, 主人狠狠地抽了马一鞭子,高声吆喝:“用劲 拉!”马不理解,说:“我和驴子一道拉车, 为什么只打我一个!”主人说:“车主要靠你 拉,驴只是你的助手。”
回到家里,主人给马送来很多好吃的食物, 却只给驴送来一把干草。驴感到很委屈,说: “我和马一道拉车,为什么只给马吃好吃的?” 主人说,“你拉车时没有花多少力气,有什么 可抱怨的?”驴子无话可说了。
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满足个人的欲望,才需要商品,这 种需求是直接的需求。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商品需求引伸 出来的间接需求,一般情况下不是直接用来满足人的某种 欲望。从对商品需求而产生出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从需求 产生的来源看,生产要素的需求是派生需求。
生产要素往往不能单独发挥作用,生产某商品不可能只使 用一种生产要素,而是各种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从需求 生产要素的使用看,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又是一种联合需求 或相互依赖的需求。所以,生产要素需求是一种间接的、 派生的和联合的需求。
三、劳动市场的均衡——工资的决定
W(元/小时)
W1
E1
W0
E0
L
O
L1 L0
(小时)
四、工会提高工资的方法

朱明zhubob-政治经济学说案10章社会主义社会的收入分配

朱明zhubob-政治经济学说案10章社会主义社会的收入分配

政治经济学面授教案:第十章社会主义社会的收入分配浙江电大瑞安分校胡顺哉(2008/03)【内容概述】本章分析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包括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属于劳动者收入部分的分配,主要内容包括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调整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方式,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正确处理消费和投资的关系,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个人收入的调节,社会保障制度。

【重点内容】(*重点掌握):1.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P288。

*2.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P290。

*3.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核心问题。

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P293。

*4.调整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方式。

税利分流P293。

5.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分配关系的目的,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配关系的方式P295。

*6.国民收入的使用。

消费和投资及其关系P296。

*7.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条件或必然性)。

按劳分配的性质和作用P300。

8.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及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形式P302。

【教学辅导】一.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P2881.国民生产总值(英文缩写字母为GNP),是一国国民一年内所生产和提供的用货币表现的最终产品(包括物品和服务)的总和。

或者说,它是一个国家国民一年内所生产物品和服务的增加值的总和。

最终产品,是指最终供人们使用的产品,包括供人们消费的生活资料,也包括供投入生产的劳动资料。

国民生产,是指本国的国民在本国领土内的生产活动和在国外的生产活动,而不包括外国国民在本国领土内的生产活动。

国民生产总值,是本国国民所有生产活动的增加值。

2.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字母为GDP),是指本国领土内所有生产活动的增加值。

这是目前世界各国较为常用的一个统计指标。

它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

《分配理论》课件

《分配理论》课件

VS
国际贸易与投资
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促进资源要素的优化 配置,推动经济增长,同时也带来收入分 配的挑战。
可持续发展对分配理论的影响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环境 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社会公平与包容性发展
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和包容性发展,关 注弱势群体的权益,促进社会公正和福利水 平的提高。
分配理论的目标是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它涉及到生产、交换 、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
分配理论的发展历程
01
古典经济学时期
古典经济学家们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提出了基于劳动价值和土
地价值的分配理论,认为劳动和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它们的价值
决定了商品的价值。
02
新古典经济学时期
通过分析海量数据,揭示市场规律和消费者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促进 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区块链技术
通过去中心化的账本技术,保障交易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性,降低信息不对称,促进公平 交易。
经济全球化对分配理论的影响
跨国公司与全球价值链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推动 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促进全球经济的 互联互通。
新古典经济学家们如马歇尔、克拉克等提出了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认
为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决定了它们在生产中的贡献和应得的报酬

03
现代经济学时期
现代经济学家们如萨缪尔森、米德等提出了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理论,认
为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进而决定了资源的分配。
分配理论的现实意义
指导资源合理配置
THANKS
谢谢
04
CHAPTER

政治经济学分配问题

政治经济学分配问题
要素报酬水平不仅与其供求状况有关,还与该要素有替代 关系的要素的供求有关。
要素所有者的收入部分用于个人消费,部分通过储蓄或投 资,转化为资本要素。
(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
要素的多样性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性: 1、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2、按资分配。凭资本获取利润的分配称经营性资本收入,表
现为利润; 3、按居民个人资产分配。存款、债券、股票,报酬形式有利
入和“灰色”收入严重破坏了收入分配秩序。
资料:1981-2007年的基尼系数
资料:以基尼系数反映的居民收入总体性差距逐年拉大
资料: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
十、个人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
1、效率与公平含义 效率指通过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充分
发挥各种要素的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公平指权利和机会平等。按照公平原则的要求,收入应与决
范社会分配秩序;三是对借助权力和垄断地位获取暴利,要依法予以严厉打击。 2、完善税制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完善个人所得税法并加强征缴。目前收入差距,更多地体现为财富占有上的差
距,对不动产、金融资产收益以及财产的继承与赠与,要设置税种税率,征收房产 税、遗产与赠与税等税种来进行调节。
3、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 制定反垄断法,清除市场准入壁垒。对于某些垄断行业严重存在着收费过高过 乱等问题,一是要改革价格形成机制,二是要建立成本约束机制,三是要完善明码 标价有关规定。 4、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市场管理
十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是弥补市场缺陷(外部性、收入差距)的制度安排。 1、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和功能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
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 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它旨在为持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权利,保证 劳动者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减轻社会震荡,包括社会保险、社 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互助和优抚安置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收入分配三次划分
•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 领域内进行的分配,经过这次分配得到的收入, 也称原始收入。参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主体主 要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 。
• 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 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 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国民收入再分 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 。
• 一类认为公平与效率存在冲突。分为效率优先论和公平优 先论两种主张。 效率优先论者认为效率来自个人的努力 与勤奋,不重视效率,就是鼓励懒惰,社会经济就难以发 展,平等只会导致普遍贫穷。公平优先论者则认为,平等 应当放优先地位。其理由是,平等本来是人们的天赋权利, 竞争引起的收入差别是对这种权利的侵犯。
公平与效率协调论
• 持这种观点的西方学者主张公平与效率是互为条件,互为促进的和谐 关系。他们基于对市场机制既有优点又有缺陷的认识,不同意将公平 与效率对立起来的“冲突论”,试图找到一条既能保持市场机制优点, 又能消除收入差距扩大的途径,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兼顾与协调。坚持 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主要有凯恩斯,萨缪尔森、布坎南、奥肯和瓦里 安。其中,奥肯最具代表性。他们的立论依据主要是:
个人收入分配
• 个人收入,取决于两个因素,即个人所能提供的各种要素 的数量以及这些要素的价格。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 要素的所有者按照其拥有的生产要素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 的贡献大小获得相应的收入。
• 个人收入分配形式 从人类社会发展实践来看,个人分配 形式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劳动收 入一般指工资,而非劳动收入形式包括利息、地租等诸多 形式。
• 能否促进国民收入的增长。这是考察分配制度运 行结果的标准。如果一种具有激励机制和约束机 制的分配制度,既能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又能 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 国民收入的增加 。
• 能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资源配置过程中 的评判标准。一种资源配置有效率应看它能否改 善社会的福利,是否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利润的具体形式
• 工商业资本和工商业利润 • 工商业资本家按照生产价格决定的市场价格销售商品,减
去成本就得到利润。 • 借贷资本和利息 •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除了工商业资本以外,还有借贷资本。
借贷资本就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借给另一个资本家使用 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家贷出货币资本,获得平均利润的 一部分,以利息的形式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利息是借贷 资本的收入。 • 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 虚拟资本与虚拟经济 • 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地租
• 另一类认为公平与效率可以协调。他们认为公平本身就包 含有与效率相统一的涵义。公平并不是指收入分配的绝对 平均,而是“随着努力上的差异而来的收入上的差异,一 般被认为是公平的”。
公平与效率冲突论
• 社会经济活动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 何以最小的所费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财富(效率问题);一是这些财 富如何在各社会成员之间恰当地进行分配(公平问题),二者不可或缺。 但是,二者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不能协调统一。追求效率,必然以 牺牲公平为代价;强调公平,又必然以损害效率为成本。因此,公平 与效率不能“鱼”与“熊掌”兼得,只能做相机抉择:要么选择效率, 要么选择公平,没有中间道路可走。据此,该论有两种完全相反的主 张:效率优先论和公平优先论。
• 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需要下述基本条件作为前提:第一,在全社会 范围内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第二,生产资料的数量必须足以保证劳动 者能够各尽所能 ;第三,商品经济已经消亡 ;第四,社会可以统一对社 会总产品做各项扣除。
• 资本主义制度下收入分配性质与特征 • 资本主义制度下收入分配的形式 •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价值与工人的
必要劳动相对应,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付出的必要劳动凝结而成,其 最低限,即最低工资,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 活资料的价值决定。 • 工资的基本形式有两种,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 工资的数量变动趋势 • 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实际 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 根据物价水平的不同,工资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实际工资的多少 不仅取决于名义工资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物价的高低。
• 收入分配公平的评判标准既有适应一切社会形态的一般衡 量标准,也有只在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适用的具体准则和 量化指标。
• 分配公平作为人们对社会财富分配的一种综合评价,根源 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对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正确反 映。因此,评判一种分配制度是否公平的尺度包括生产关 系标准和生产力标准。
第十一章 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
• 效率优先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弗里德曼(Friedman)、哈耶克(Hayek) 科斯(Coase),其中以弗里德曼最为典型。该主张的立论依据主要有 : 效率与经济自由密不可分 ;效率本身意味着“公平” 等等。
• 公平优先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勒纳、罗尔斯以及英国的琼.罗宾 逊等。其立论依据主要是公平是一种“天斌权利”,它无法用金钱来 度量和评价;不公平的收入分配会妨碍人们的工作热情,从而损害效 率 ;公平影响和决定效率 。
10.1国民收入分配及其内容
• 国民收入分配相关概念: • 国民收入分配是指各经济主体对货币表示的社会
总产品,也即社会总产值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 分配。与社会总产值相关的总收入有三个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 • 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 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 国民生产总值(GNP)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 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 结果。
• 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原则的基本规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社 会范围内分配的个人消费品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为唯一的尺度,实行 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第二,这里所说的劳动,仅仅指物质生产领域 的活劳动;第三,作为分配尺度的劳动,而是社会平均劳动 ;第四,按 劳分配是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进行的给劳动者的仅仅 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个人必要消费品。
10.3个人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
• 在不同的所有制条件下和生产方式下个人收入分配具有不 同的形式,但是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 收入分配中的效率和公平。
• 由于收入分配中公平和效率存在矛盾,在不同的社会和不 同的理论中对收入分配中公平和效率也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并在社会实践中采取了不同的选择。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 类:
•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所有权垄断。因为土地所有权垄断阻碍、排斥、 限制部门间竞争和资本向农业的自由转移,因而农业中的利润不参与社会利 润率平均化过程。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
•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 方式,它是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的所有制结构相适应的分配方式,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之一。
第十章 分配的一般理论
分配关系广义上说包括生产资料的分配关 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生产资料的分配即生产 资料所有制,是说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 是物质生产的前提,属于生产领域的问题。狭 义的分配关系一般是指产品的分配,主要包括 国民收入分配和个人收入分配。本章主要从一 般意义上研究产品分配中的国民收入分配和个 人收入分配。
• 公平本身就包含有与效率相统一的涵义。奥肯认为公平并不是指收入 分配的绝对平均,而是“随着努力上的差异而来的收入上的差异,一 般被认为是公平的”。
• 平等与效率各有其重要性,不存在谁绝对优先谁的问题。他们认为公 平本身就包含有与效率相统一的涵义。公平并不是指收入分配的绝对 平均,而是“随着努力上的差异而来的收入上的差异,一般被认为是 公平的” 。
• 级差地租由于形成的条件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Ⅰ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 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 租。
• 绝对地租。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所有者不会把土地无偿交给别人使用, 即使出租最贫瘠、最偏远、最劣等的土地,也要求获得一份地租。绝对地租 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平均构成。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利润
•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利润 • 随着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耗费转化为生产成本,剩余价值被看成是
生产成本之上的增加值,这个增加值在现象形态上表现为利润,它不 仅被看成是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产生的,而且被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 产生的,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也就转化为利润。 • 平均利润的形成 • 不同部门利润率的不同必然会引起部门之间的竞争。部门之间通过资 本转移使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在不同生 产经营部门之间的转移必然引起不同部门商品供求关系和商品比价关 系的变化,从而引起部门间利润率的变化。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 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 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 •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 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平均利润的形成为前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 品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
收入分配公平评价标准
• 公平在经济关系的不同方面都有其表现,公平或者是指收 入分配的公平,或者是指占有生产资料方面的公平,或者 是指产业地域空间布局的公平等。
• 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公平原则就是指权利与利益平等并相对 应的原则。按照公平原则要求无论是在按劳分配原则、还 是按其它要素分配原则发生作用时,个人所得到的收入的 多少都应以所依据的分配尺度来确定。
• 社会财富及其源泉 • 社会财富是一个具有使用价值,能满足人的需要的物。 • 财富的源泉就是与社会财富生产相关的各类要素。一般来
说,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和资本,但是其涵义随着生 产条件的改善变得更加广泛,除了上述四种要素外,还包 括企业家才能、技术、知识、信息、专利、品牌等等。从 广义的角度来看,生产要素包括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所 必需的各种因素或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