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现代主义
文学流派知识:解读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现代性”概念
文学流派知识:解读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现代性”概念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在欧洲兴起的文学流派,主要包括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这些流派的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的现代性思潮,呈现一种新的文学面貌。
那么,“现代性”是什么概念?它与现代主义文学又有何关系呢?首先,“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难以给出清晰准确的定义。
它涵盖了现代社会中政治、文化、社会、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变化和转型,而这些变化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在20世纪初期,工业革命的充分发展带动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人们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同时也呈现出了许多矛盾和问题。
这种变迁的过程就构成了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包括:一是理性主义,即把科学、技术、工业等理性手段作为社会进步的基础。
二是个人主义,即个人权利、自由和尊严被认为是社会任务和发展的核心。
三是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和颠覆,即对对传统的道德、宗教、家庭等制度的批判和挑战。
四是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和相对论,即对单一意识形态的否定和多元意识形态的胜出。
五是社会变化和冲突,即社会阶层、性别、种族、文化等方面的不平等和冲突。
现代性的特征反映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式上的特点。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的是形式创新和审美优越性,故在文学作品上表现为极端的艺术自由,追求创新的语言和结构,破坏了传统文学的规则和限制,同时也强调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二是对混沌和破碎世界的描绘。
现代主义文学在对世界的观照中强调了现代性带来的混乱和破碎,把人们的经验和感受表达出来,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无序感和不安全感。
三是对传统价值观的反叛。
现代主义文学作者和作品对一些不健康的旧习惯和传统偏见进行了批判和抗议。
他们反对压迫和束缚,呼唤个人的自由和尊严。
四是对人类和社会的审视。
现代主义文学关注人类和社会的各种问题,暴露现代社会中的诸多挑战,如战争、贫困、疾病和人们的精神状态等,同时也尝试给出它们的解决方案。
现代性与现代主义
现代性与现代主义【摘要】现代性与现代主义是当今社会中备受关注的概念。
本文首先从概念定义和历史背景入手,探讨现代性与现代主义的本质含义及起源背景。
在分析了现代性与现代主义之间的理论联系,以及现代性对现代主义的影响,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反思,以及在艺术领域中的表现和哲学思考。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分析,展现了现代性与现代主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现代性与现代主义之间的互动与发展,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性与现代主义这两个重要概念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现代性、现代主义、概念定义、历史背景、理论联系、影响、反思、艺术领域、哲学思考、互动发展、未来展望1. 引言1.1 现代性与现代主义的概念定义现代性与现代主义是当代社会中常被提及的两个概念,它们在文化、哲学、艺术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来定义一下这两个概念。
现代性,指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状态,是指现代社会的特征和精神风貌。
现代性的核心特征包括理性主义、个人主义、社会变革、技术进步、官僚机构等。
现代性的产生伴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现代主义,则是一种艺术和文化运动,是对传统价值观和形式的颠覆和批判。
现代主义的核心特征包括形式实验、审美突破、反传统、颠覆传统观念等。
现代主义在文学、建筑、绘画、音乐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是20世纪初至中期最重要的艺术运动之一。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态,而现代主义是一种对传统的批判和颠覆。
它们在当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理解当代文化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2 现代性与现代主义的历史背景现代性和现代主义是当代思想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要深刻理解现代性和现代主义的内涵,首先需要了解其历史背景。
现代性的概念起源于欧洲18世纪中期,被认为是由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等一系列历史事件所推动和影响的。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宗教、道德、伦理等观念出现了变化,人类社会也迎来了以理性为中心的新时代。
文学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
文学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在当代文学领域中,文学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是两个备受争议的概念。
文学现代性是指文学作品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所表现出的特征和风格,而后现代主义则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
本文将探讨文学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以及它们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文学现代性的特征文学现代性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它与现代性的其他领域相互关联。
首先,文学现代性注重个体的主体性和自由。
在过去的传统文学中,作家往往受到宗教、道德或政治的束缚,而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主体性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发展。
作家们开始表达自己的独特思想和情感,通过文学作品传达个体的体验和观点。
其次,文学现代性强调对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使得人们对社会、政治、经济等问题有了更多的关注。
文学作品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和个体命运,通过对现实的揭示和批判,反映现代社会的多样性和矛盾。
再次,文学现代性追求新颖和创新。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作家们开始尝试新的写作技巧和形式,挑战传统的文学规范。
他们试图通过创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二、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后现代主义是对文学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
它认为现代性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困境,需要重新思考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与现代社会的快速变革和信息爆炸有关。
在这个时代,人们面临着信息过载、价值多元和真实性的困扰。
后现代主义试图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来寻找新的文学表达方式。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之一是对大故事的拒绝和小故事的追求。
传统的大故事往往是关于英雄、历史或宏大的命题,而后现代主义更关注个体的小故事和微观的生活经验。
后现代主义作品常常采用碎片化的叙事方式,通过多个视角和时间线来展示复杂的现实。
此外,后现代主义强调对权威和真理的怀疑。
在现代社会中,权威和真理常常被质疑和颠覆。
后现代主义作品试图打破传统的权威结构和真理观念,通过模糊边界和多元视角来探索真理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现代性与现代主义论中国艺术的现代转型
长江文艺评论·2021/1现代性与现代主义:论中国艺术的现代转型◆唐静菡..什么是现代?中国何时出现现代艺术?中国现代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不同在哪?中国有“现代”艺术么?若想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先需要在西方语境中阐明所有关于“现代”的词汇的含义,也就是“现代(modern )”“现代性(modernity )”“现代主义(modernism )”“现代化(modernization )”所包含的一系列家族词汇,然后再回到中国的语境下来探讨现代与艺术的问题。
关于艺术的现代性问题十分庞杂,所以这篇文章必须要在一定范围之内才能讨论。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现代/现代性/现代主义”的内涵,其次需要明确在人文学科中的“西方现代艺术”所体现的“现代”是什么,最后我们才能讨论在中国艺术的“现代”是什么,又如何体现于艺术作品和理念之中。
一、现代/现代性/现代主义从词源上来看,modern (现代、现代的),名词或形容词,英语来源于法语词汇moderne ,最早出现于14世纪,写作moders ,意为“和古代不同的处于近期时代的人们”[1],1455年出现moderne ,为形容词,意为“现在的”,在此之后的长时间当中用来形容时间、文学、科学、艺术、建筑等,有时也可以作为“现代人”理解[2]。
而其他从“现代”衍生而来的词语,从语法上来说,“现代性”是一个名词,体现了“现代”与其他事物不同的特征;“现代主义”是一种类似口号的存在,它是一种理想化的倡导,“一种可能以哲学、政治、意识形态或是美学为中心的运动。
”[3]而“现代化”是一个过程,是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演变。
虽然有关“现代”的词汇出现得比较早,但对于其频繁的使用还是在较为晚近的时期,比如“现代时代(modern times )”一词在18世纪才被大量使用,从而深刻地影响了西欧的历史学科,“现代史(modern history )”的使用也在此时期开始兴起。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
( 责任 编 辑 : 舒程 )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现代主义、 先锋派、 颓废、 媚俗艺术、 后现代主义
[ 美 国] 马泰 ・ 卡林 内斯库 著
顾爱彬 李瑞 华 译
现 代 主义 、 先锋 派 、 颓废、 媚 俗 艺 术和后 现代 主 义 , 近一 个半世 纪 以来 异彩 纷 呈的 文化 与 艺
.
S t u t t g a r t : I b i d e m. Ve r l a g , 2 0 1 0 . 7 . 2 5 .
Ra mo n , Al e x .“ A Li t e r a r y F o r e mo t h e r : I r i s Mu r d o c h a n d Ca r o l S h i e l d s . ”/ r 如Mu r d o c h : Re a s s e s s me n tE d . An n e
Wa t s o n , G e o r g e . “ I r i s Mu r d o c h a n d t h e Ne t o f T h e o y. r ”T he d s O i l R e v i e w 5 1 . 3 ( A u t u mn 1 9 9 8 ) : 4 9 0 — 5 0 0 .
.
Ro we . Ne w Yo r k : P a l g r a v e Ma c mi l l a n . 2 0 0 7 . 1 3 6 — 4 7 . Ro b b e — Gr i l l e t . A. “ Ti me a n d De s c r i p t i o n i n F i c t i o n To d a y : F r o m Re a l i s m t o Re a l i t y . ” Fi c t i o n . E v a n s t o n 。 I l l i n o i s : No r t h we s t e r n UP. 1 9 8 9 . 1 4 3 — 6 8 . r a Ne w No v e l : Es s a y s o n
现代化.现代性.现代主义
20世纪中国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 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 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 Democracy与赛先生Science),批判传统 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 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 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 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 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法国历史学家费.布罗代尔则赋予工业革命决 定性的作用,并把世界的时间划分为两个阶段: 即18世纪前和18世纪后,18世纪被认为是资 本主义真正诞生的标志。 由于资本主义起源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就 不能把现代性起源与之简单等同起来。现代性 的起源应该是一个更广泛更深远的政治、经济 和思想文化的历史变迁过程。 以此看来,把18世纪启蒙主义运动兴起看成现 代性缘起的时期比较合理。
所谓建设性(建构性)的后现代性,就是试图在批判和 反思现代性的同时,重建超越现代性的价值观,以“无 根基”的后现代性完全取代现代性。也就是说,要摆脱 现代性普遍模式,通过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 人的新型关系,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所谓虚假(迪斯尼式)的后现代性,主要是要摧毁现代 性的过程中种种理性和普遍性力量对人的控制与压抑, 寻求思想和生活上的自由的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释 放出被现代性所压抑的创造性。 概而言之,尽管后现代性思想的发展呈现出各种各样的 形式、内容和色彩等,但总的来说,后现代思想家一致 认为,他们的理论或学说“终结”了包括现代性在内的 所有传统,以寻求“不拘泥于形式和不追求确定结果的 自我突破的创造性”的态度和方式面向未来。
文学流派知识:解读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现代性”概念
文学流派知识:解读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现代性”概念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至中期的一种文学流派,它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了颠覆和挑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和实验性。
现代主义文学对“现代性”的理解和表达是其核心特征之一。
本文将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现代性”概念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表现,以及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
1.现代性的多重内涵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涵盖了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对现代性的理解呈现出多重内涵。
首先,现代性意味着对传统的批判和颠覆。
现代主义文学家对传统的文学形式和价值观提出挑战,试图打破固有的文学规则和结构,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价值取向。
其次,现代性还表示对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试图揭示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探讨个体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处境和困境。
此外,现代性还包含着对个体主体性和自我认知的探索,以及对时代精神和文化认同的反思。
总体而言,现代性在现代主义文学中表现为对传统的颠覆,对现实的反思,以及对自我和时代的探索。
2.现代性的文学表现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现代性通过多种文学形式和技巧进行表达。
首先,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和模糊的时空边界,以展现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错位和迷茫。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就采用了多重叙事视角和错综复杂的时间结构,展现了都柏林市民在一天之中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流转。
其次,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还常常使用了内心流的手法,以展现人物内心的断裂和混乱。
例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灯下》即以内心流的形式呈现了主人公克拉丽莎·唐斯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
此外,现代主义文学还注重对语言和文字的实验,以突破常规的表达方式和传统的文学结构。
总的来说,现代主义文学通过多元化的文学形式和语言技巧,表达了对现代性的多重理解和反思。
3.现代性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现代主义文学中对现代性的表达与20世纪初至中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2“现代性”与“现代化”
“现代性”与“现代化”陈嘉明“现代性”是自上世纪末叶以来,不仅西方学术界所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而且也是中国学术界所关注的一个热点。
对于我国学者来说,研究这一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国正处于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因此探讨现代化过程的本质及其结果,即“现代性”,是尤其有意义的。
特别是在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出现之后,它对现代性的批判更加引起我们对现代性问题的关注,因为这一批判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现代性问题,思考中国的现代化应当产生什么样的现代性。
在进行这一思考时,什么是“现代性”,它正确的内涵是什么,与“现代化”概念有什么区别,无疑是首先应当辨明的。
一、现代性的诸种界说对“现代性”的研究涵盖了哲学、政治、社会与文化等不同领域,因此这一概念的运用也就相应有了学科上的差别,从而有了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意义上的,以及文化和审美等意义上的现代性。
吉登斯对现代性的研究是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的,因此他将现代性看做是“后传统的秩序”。
它首先指的是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或者说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
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性大致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
其次是指资本主义,包括其竞争性的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商品化过程中的商品生产体系。
西方结构功能学派所概括的现代性的特征,同样是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的。
它从社会的变动方式着眼,立足于“现代性”与“传统”的区别,由此对现代化进程及其产生的现代性属性作出界说。
在这一理论中,“传统”与“现代性”分别是前现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特征。
现代性是社会在工业化推动下发生全面变革而形成的一种属性,这种属性是各发达国家在技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这些特征是:①民主化;②法制化;③工业化;④都市化;⑤均富化;⑥福利化;⑦社会阶层流动化;⑧宗教世俗化;⑨教育普及化;⑩知识科学化;⑾信息传播化;⑿人口控制化,等等。
结构功能学派的上述现代性界说的一个优点是较好地辨析了“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关系,把后者看做是前者的“属性”。
浅析路易斯·康建筑思想的现代性与反现代性
浅析路易斯·康建筑思想的现代性与反现代性关键词:路易斯康现代主义建筑反现代性1.关于现代性与现代主义建筑1.1现代性的产生关于现代性这一词的解析与研究也是在最近才开始深入了解的,之前的认识应该纯属较为表面化的东西,现代性这个东西不仅仅存在于建筑学与建筑设计中,应该是广泛的存在于生活及生产中的,那么又如何解释它呢?据西方世界史的划分来解释,从文艺复兴时期之后,就分为现代和当代,而与之不同的是我们中国史的划分却有近代、现代和当代。
所谓的现代性(modern)就是以个体性为前提的,理性的运用和自由的权利。
①西方的工业革命与文艺复兴运动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性的发展,或是技术,或是生产力,或是时代精神,或是思想基础。
1.2现代主义建筑现代性最初出现的不是在建筑上,而是在工程界。
工业革命后,很多工程师注重追求功能型产品,很多现代建筑的灵感其实是源自工业产品,因为工程师们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使得工业产品出现以功能为主、形式为辅的趋势,然后产品出产后就自动省略了那些花哨的、无用的外在,更多的是以简洁的形式出现。
这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体现,现代性就是要发展自由的形式并且跟随时代有其独特的未来的预见性,那么这种工业产品的功能主义也是在满足人们所追求的需要。
而说到现代主义建筑,它的特征主要是理性与自由在建筑学层面上的逻辑发展和自我构建。
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诉求是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崭新的建筑。
②跟随时代的变化,它也在变化,最初古罗马维特鲁威提出的建筑三要素:经济、适用、美观;沙利文的“Formfollows function”,形式追随功能;到密斯这变成了功能追随形式。
比较有代表性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我们都知道有密斯·范德罗、柯布西耶、莱特、格罗皮乌斯等之类的人物。
1.关于路易斯·康2.1康的基本情况有一位建筑师在这群人当中并不是很起眼,甚至说他幼年时的意外毁容会让他看起来有点阴暗与自卑,这位建筑师就是路易斯·康。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第一章概论一、现代性:○1时间概念,相对古代而言,指某一思想、现象的性质是现实、当下、此刻的○2价值判断,相对崇古者:古代包含:经典、范本、精美等价值评估(循环论)现代性的指称意味:短暂、不可靠、无规范性(进化论)相对创新者:现代性意味:创新、进步、新潮、科学合理等。
○3功力机制:时空分离、脱域、反思性二、现代主义:主要特征:反对古典的艺术传统,在题材上、技巧上力求新奇,标新立异,在精神上则带有歇斯底里的疯狂性质,作家们着力发掘的不是外在的客观世界,而是作者自己的贫乏而空虚的内心世界。
他们排斥巴尔扎克式的批判现实主义,认为它呆板、单调、机械;他们崇拜奥地利的病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主张描写梦境和人的下意识领域,追求表现人们在一瞬间感受到的"神秘的抽象的王国"。
西方学者就把这种鼓吹反现实主义的,主张作家任意妄为和疯狂自我表现的文艺思想,笼统地称之为现代主义思潮。
三.现代主义文学:(先锋性、反思性)作为一个由多种流派组合而成的文学思潮,总体上还是有基本一致的特征。
思想特征:表现为荒诞的世界里异化的人的危机意识。
1、都强调表现“现代意识”,它的中心就是危机感和荒诞感。
因此,现代派文学的共同主题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
反映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危机。
2、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基本关系的尖锐对立作为深刻的反映,表现了异化这一重要主题。
3、现代派文学是西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自我表现。
深受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思潮影响,具有虚无主义、神秘主义、和悲观主义、个人主义的色彩艺术特征1、象征性。
着重表现难以直接描述的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
借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
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使抽象的思想外化。
2、荒诞性。
通过非理性的极度夸张的形式将现实与非现实糅合在一起,寓严肃于荒诞。
3、意识流。
热衷挖掘人的潜意识,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手法,表现人物意识“自然”流动状态,力求开掘人物心理的复杂性,扩大心理描写的范围。
现代性、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概念的梳理
多哲学家们强调理性 的原则和主体性原则 , 而坚持这样的思想原则 的哲学 家们都是现代哲学家。既然 理性 主义 原则 体 现在一 切领 域 中 , 那 么人 们 当然可 以在各 自的领域从 不 同的角度 去理 解现 代性 。比如 ,
在政 治领 域 , 人们会 认 为 , 如果一 个 国家 在政 治制 度上 建立 了相 互监 督 的 、 类 似于 三权 分裂 的体 系 , 那 么 这个 国家就属 于 现代 国家 , 具有 现代 性 。从 这里 , 我们 可 以看 出 , 现 代 性 的概 念 首 先是 在 西 方 文化 的背 景下 来理 解 的 , 人 们从 不 同 的角 度把 西方 现代 社会 中出现 的各 种 主要特 性看 做是 现代 性 的主要 标 志 。
现代主义则彻底否定一切意义。超级 现实 主义是 后现代 主义 的 一种 形 式, 它消除 了想象和 真实 的对
立, 超 现 实主 义 则 仍 然 保 留 了想 象和 真 实 的对 立 。 关 键 词 :现代 性 ; 现 代 主义 ;后 现 代 主 义 ; 超 级 现 实 主义 ;超 现 实 主 义 中图分类号 : B 5 6 5 . 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1 . 7 0 2 3 ( 2 0 1 7 ) 0 5 . 0 0 0 1 . 0 8
作者简介 :王晓升 , 华 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 博 士生导师
收 稿 日期 : 2 0 1 7 — 0 2 . 1 3
① 第一部分第 一节和第 二节分别叙述 了这两个意义上的现代性。
…… .
擘 斜技大 荸 学 讼 社会 科 学 版
入 一个 机器 系 统 中 , 这个 机器 系 统就 能够 进行合 理 计算 而做 出合 适 的法律 判决 _ 4 J 1 鲫。在 精 神层 面 上 , 许
何谓现代性_
(《哲学研究》2000年第8期)何 谓 现 代 性?唐 文 明一、现代与现代性哈贝马斯(Ju rgen H aber m as)在《现代性——一个尚未完成的谋划》一文中,引用了姚斯(H an s Robert Jau ss)对“现代”一词的词源学考证,指出“现代”(m odern)一词的拉丁文形式是“m odernu s”,首次使用是在第5世纪末期,用来辨别出“当时”(the p resen t);后来一度是官方基督教用语。
(H aber m as,"M odern ity——A n Incom p lete P ro ject",载I n terp retive S ocia l S cience:a S econd L ook,edited by Pau l R ab inow and W illiam M. Su llivan,U n iversity of Califo rn ia P ress,1979)卡林内斯库(M atei Calinescu)在《现代性之五个面相》一书中进一步指出,“现代”概念最初产生于基督教末世论的语境,尽管后来人们更强调其与欧洲历史的世俗化过程的关系。
(Calinescu,F ive F aces of M od ern ity,D uke U n iversity P ress,1987)哈贝马斯出于对现代性的忠诚信念,特别强调了“现代”与“古代”的联系,将“现代”界定为“一种新的时代意识”,“一种与古典性的过去息息相关的时代意识”,这种新的时代意识是“通过更新其与古代的关系而形成自身的”,是“一个从旧到新的变化的结果”。
但是,他同时指出,在法国启蒙运动之后,欧洲人的现代意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来以过去为参照的现代理念出于对科学越来越坚定的信念引申出“相信知识无限进步、社会和道德改良无限发展”的意涵,最终形成一种企图“摆脱所有特殊历史束缚的激进化的现代意识”。
“现代性”概念的解读
“现代性”概念的解读一、“现代性”的界定“现代”就是现在生活的时代,每一代人都可以吧自己生活的时代称为“现代”,所以每一个时代都有过它自己的“现代性”。
而今天我们所说的“现代”指一个确定的时期,是人类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某一特定时期。
主要是指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的历史演变时期,而“现代性”概念主要指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的社会性质或状态。
现代性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社会的崭新时期,同时代表着社会形态的转型,表示人类社会由封建社会进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现代性是启蒙的结果,启蒙运动,法文Siècle dos Lumières ,德文Zeit der Aufklärung ,英文the Enlightenment ,都有“以光明驱逐黑暗”的意思。
启蒙运动表达出以“理性”“自由”为标志的时代精神,理性在启蒙运动只能够是人们用以代替上帝、判定一切存在的合理性法庭。
启蒙所关注的是现代性的制度问题,表现为科学、人道、理性、民主、自由、平等、权利、法制的普遍原则,而审美现代性更看重人的处境问题。
1860年波德莱尔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一文中首次界定了“现代性”的含义“现代性就是过度、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为了使任何现代性都值得变成古典性,必须把人类生活无意间至于其中的神秘美提炼出来。
”波德莱尔将现代性的审美体验与有关历史的体验结合在一起,指出了艺术创作的“偶然”与“永恒”的辩证关系:只有当作家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全部贯注到当代的生活中去的时候,他才能从中挖掘出生活的“诗意”,而正是这种生命体验使作品超越了时代的界限,具有了“普遍人性”的审美意义。
这使现代性充满矛盾,一方面,现代性就是理性,代表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变革逻辑,另一方面它不断给我们带来剧变,并把精神焦虑植入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
二、“现代性”的反叛理性主义把社会历史看成是在时间维度上的不断进步,认为随着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能力的提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随着社会趋于和谐和公正,人类必然会过上越来越美好的生活。
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
鉴于今天讨论的关键词是“现代”,那我们就有必要稍加了解“时间”这个概念。
仔细思考我们身边的表示时间的概念的词,无论是昨天今天明天还是上个月下个月或者是周一周二这些词都是相对存在的,彼此是彼此存在的证据,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时间只能在定格在相对的时间段里,不存在独立存在的,就连我们活在的当下也是在我们相对的过去定义的当下。
由于时间上未来的不可知,自然我们无法轻易断定时间里面的上游,下游。
就好比生活在康熙年间的人们知道这是清朝初期,一定不知道19世纪就已经是晚清。
我们现在完整的时间定义方式来自机械时钟的广泛应运。
在十四世纪的欧洲钟表工业的革新和个人时钟的拥有量增加,那时代人们以拥有怀表为荣,大家看电视剧,电影都是知道,怀表到民国都被认为是一种稀罕玩意呢。
时钟带来的就是时间划分的更加细致和准确,也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
在时间细化的推广过程中,钟表承载着一种新的文化从上流社会慢慢向民间发展,最后得到大部分民众的接受和认可(这里说大部分是因为还有一小部分的细节和人是用其他的方式,比如说我们中国人说的一盏茶,一炷香,现在还有使用,也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在使用其他的方式,比如念几次“别了,玛利亚”这句话就可以确认一个鸡蛋是否煮熟了),以至于现在这种工业的时间主宰控制着世界。
所以说,我们概念里的时间对于人类而言,既是生产力的也是文化,是他们互相融合产生的。
那么人类社会从对时间的模糊概念发展的到细化就是步入现代的过程,一种关于时间的客观的,科学的意识成为了现代性时期的标准。
也就是说时间逐渐占据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被称为是现代性。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把现代性视为一项“未完成的设计”。
当现代性遭到后现代主义者纷纷质疑的时候,哈贝马斯则认为自 18 世纪启蒙运动开始的现代进程并未走到穷途末路,其历程仍未完结。
哈氏有一句名言:“我们仍然是与首次出现在 19 世纪中叶的那种美学同时代的人。
”哈贝马斯并不认为现代性完美无缺,但他坚持认为现代性在其早期是值得肯定的,只是后期出现了问题,他为现代性的辩护就是要激发现代性的潜力,使之在当代生活实践中依然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文学流派知识:分析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性的紧密联系
文学流派知识:分析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性的紧密联系现代主义文学可以被描述为一种强调创新、超越和批判传统文学形式的文学流派。
作为一种反传统的文化运动,它出现在20世纪初期,并迅速成为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标志着现代社会的到来,同时也反映了现代性的特征。
本文将探讨现代主义文学和现代性间的紧密联系。
现代主义文学通过与传统文学的决裂,试图创造出全新的文学风格和文学形式,以体现作者对现代社会的不满和抵制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态度。
例如,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中,作者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学语境,不仅成功地表达了其主题,而且也让读者感受到了文学的冲击力。
现代性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现代性指的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岁月的打磨与变迁造就了全新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形态。
现代性改变了人们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它的到来,人们面对着一种新的多样且矛盾的社会状态,这也让现代主义者们感到深刻的不满。
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许多作品,都具有强烈的现代性特征。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试图探索人类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反映了现代性对于传统知识及价值观的冲击与瓦解。
另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是对语言和意义的重视。
现代主义文学家们尝试用新颖的方式来解构语言和意义的传统观念,让读者面临着意义上的混乱和不确定性。
例如,塞缪尔·贝克特的剧本《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用无意义的对话表示了人在现代世界中的孤独感和无助感,让读者感到深深的困惑和反思。
现代主义文学也以其多种多样的形式和风格著称。
它不仅包括小说、诗歌、戏剧和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还尝试与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跨界合作,如现代主义艺术和音乐。
例如,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写过一本以目录的形式呈现的小说《吕西安·菲戈的芝诺的船》,其形式新颖独特,颠覆了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安排,让人感到震撼和创新。
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一、现代性的起源与分类按照一般的说法,现代性发源于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到18、19世纪之交初步形成,是一个摆脱迷信、愚昧和专制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理性、科学和自由的过程。
[1]但其实,现代性的来源要复杂得多。
姚斯认为它于十世纪末期首次被使用,它用于指称古罗马帝国向基督教世界过渡的时期,目的在于把古代与现代区别。
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种面具》中,认为现代性观念起源于基督教的末世教义的世界观。
历史学家汤则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黑暗时代(675-1075),中世纪(1075-1475),现代时代(1475-1875),后现代时期(1875-至今)。
他划分的“现代时期”是指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
而他所认为的后现代时期,即是指1875年以来,理性主义和启蒙精神崩溃为特征的“动乱年代”。
现在一般意义上把现代性视为与资本主义同源的东西,但即便如此,资本主义的起源依旧是一个含糊的时间段而决非明晰的时间点。
现代性无疑是一个意识形态范畴的概念,内涵比较庞杂。
因此,如果要进行详细的辨析最好先对其进行分类。
韦伯从宗教和形而上角度分离现代性,从而得到科学、道德和艺术三个方面。
加拿大学者Charles Taylor的文章《两种现代性》中,他综合了一般国外学者对于现代性的理解,提出了现代性的两种模式,其一就是从韦伯的思路发展出来“科技的传统”,出发点在于所谓现代性的发展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从西方的启蒙主义以后,理性的发展,工具的理性,工业革命到科技发展,甚至民族国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上资本主义,这一系列的潮流是不可避免的。
韦伯当时创出了一个名词,叫“合理化”。
这个传统后常为一般的社会学家所用。
在科学现代性方面,现代性标志着资本主义新的世界体系趋于形成,世俗化的社会开始建构,世界性的市场、商品和劳动力在世界范围的流动;民族国家的建立,与之相应的现代行政组织和法律体系……。
何谓现代性
“现代性” 指社会的一种类型、模式或阶段。
最初,它限于指西欧国家从文艺复兴到大众传媒的崛起的这段历史;其特征是,先前处于封闭、孤立状态的区域群落(local communities)被大规划地整合,从而告别传统和宗教,走向个体主义、理性化或科学的社会组织、平等主义等。
处在现代性状态的社会被称作现代社会(modern society)。
一个社会演变成为现代社会的过程就叫现代化(modernization)。
最能用来定义现代阶段的事件包括:民族国家(nation state)的兴起;工业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代议民主制的崛起;科学与技术发挥的作用愈益增大;城市化;大众传媒的增生和扩散(proliferation)。
西欧历史较为具体地体现在: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法国革命;美国革命;工业革命;人们通常认为,正是上述的这些事件或其中的部分事件,使得现代社会在欧洲得到了较为完整的实现。
现代性的主要特征人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从在社会学的角度,以期弄清楚究竟什么是现代性这一问题。
许许多多的名词和术语被用以描述社会、社会生活、驱动力、思想病症,以及现代性的许多其它层面。
这些名词和术语分别是:科层制、世界的除魅、理性化(工具理性)、世俗化、异化、商品化、非文本化、个体主义、主体主义、线性发展、客观主义、普世主义、还原论、混沌、工业社会、同质化、一体化、异类杂成、多样化、民主化、集中化、位阶组织、机械化、极权主义等。
人们通常通过对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或现代社会与后现代社会的比较,来透视和反衬现代性的特征。
而对那些非现代社会状况的认识也远未取得一致。
每个社会都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尤其是欧洲以外的社会,更不用说从前现代性的社会形态演化到后现代性社会形态所走过的三个阶段了,因此,从一定意义讲,要想找到一个能够充分描述各类社会所具有的不同现实(realities)的词,其可能性值得人们怀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德莱尔在他具有深远影响的文章《现代生活的画家》(发表于1863年)中对现代性的阐述是:“现代性,意味着过渡、短暂和偶然;它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则是永恒和不变。
”本文打算对这种须臾和永恒之间的关联给与特别的注意。
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美学运动的发展历史一直徘徊在这种双重标准之间。
正如屈瑞林(lionel trilling )指出的那样,这种徘徊使得它似乎可以在意义中自由回转,直到它面对另一个极端。
1以波德莱尔对这种张力的意识为依据,我想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现代主义的某些矛盾特质,和艺术实践中极不统一的走向,以及冠以其名的各种美学和哲学论断。
在这里,我暂且不讨论为什么现代生活会具有短暂与多变的特性。
我要讨论的是,现代性的这些特征,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多大争议。
例如,我们可以读一读伯曼(berman)的描述:当今世界,所有的人都在分享着同一种至关重要的体验模式——关于时间和空间,关于自己和他人,关于生存的可能和危险。
我将这种体验的主体称为“现代性”。
做一个现代人,意味着置身于这样一个环境当中:这里有冒险、权力、欢乐、发展以及自身和环境的转变;同时,这里也有危险,它会破坏我们所拥有和了解的一切,甚至我们自身。
现代的环境和经历超越了所有地域、种族、阶级、国家、宗教以及意识形态的束缚。
从这点上来说,现代性可谓是要将全人类连接在一起。
然而,现代性是一个悖论的聚合、一个无法聚合的聚合。
它将我们推入了一个大漩涡中,那里是永久的崩溃和更新;是争斗和矛盾;是含混和苦痛。
做一个现代人就是成为这样一个空间的一部分,这里,如马克思所言,“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2伯曼(berman)接着论述了众多生活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作家(如歌德、马克思、波德莱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别雷(biely)等等)是如何面对并应付这种破碎、短暂以及混乱的变化的。
近来对同样的主题加以论述的还有弗里斯拜(frisby)。
在对三位现代思想家——西美尔,克尔凯戈尔和本雅明——进行研究时,他强调:“他们的主要思想中都明显带有对短暂、偶然而且含混的时间、空间和因果性的体验。
”3然而,尽管伯曼和弗里斯拜都以一种非常强烈的当代对于短暂性和破碎感的敏感来解读过去,从而可能过于强调了波德莱尔理论的一方面;但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大多数“现代”作者已经意识到,关于现代性,唯一确凿的就是它的不安全性以及“整合的混乱”倾向。
例如,历史学家卡尔?休斯克(carl schorske)(1981年)指出,在世纪末的维也纳:高雅文化陷入了一连串疯狂的革新当中。
各个领域纷纷宣布自己的独立性,而每个领域又再依次被划分为若干个部分。
被卷入这样一个无情的变革离心机的恰恰是文化现象赖以沉淀为思想的诸多概念。
成为这种分裂现象受害者的不仅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分析家和评论家都难逃其魔掌。
4一切都分崩离析,无法掌握中心;唯有混乱而已。
假如现代生活的确充满了短暂性、偶然性和破碎性,那随之而来的必定是许多含义深刻的后果。
首先,即使是对自己的过去,现代性也毫无尊重之意,对前现代社会次序就更不用说了。
事物的短暂性使得它很难保存任何意义上的历史连贯性。
倘若历史有任何的意义,这种意义的发现和界定也无法摆脱变革的漩涡,这个漩涡会影响所有论述的名称和内容。
因此,现代性不仅意味着与先前任何,或者说所有历史条件的决裂,它自身内部也存在着一个永恒的决裂与破碎的过程。
波焦利(poggioli)和比格尔( bürger)曾论述道:先锋派在现代主义的发展历史中总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通过激烈的爆发、回复和压抑打断了任何意义上的连续性。
5如何对此加以阐释,如何揭示这种破裂当中“永恒不变的”因素,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正如画家保罗?克利(paul klee)指出的那样,尽管现代主义一直致力于发现“偶发事件的本质特征,”现在它却不得不在一个充满了不断变化的意义的领域中来做这件事了,而这些意义往往与“过去的理性的经验相矛盾。
”美学实践和论断被撕裂成一种“疯狂的记事簿,里面充满了形形色色的词条,没有确定的、理性的或者经济的盘算”,莱本(raban)称其为都市生活的本质特征。
6在这样一种状态当中,我们该上哪里去寻找一些连贯的感觉呢?更不必说如何针对所谓潜伏在社会时空变革的漩涡之中的“永恒不变”说出一些言之成理的话呢?启蒙思想家们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富有哲理、甚至颇为实际的答案。
因为此答案在我们接下来关于现代性意义的讨论中起着主导作用,所以首先我们对它进行进一步的诠释。
虽然“现代”这个词有着相当长的历史,被哈贝马斯称之为“现代性计划”的运动,却是在十八世纪才受到人们的关注。
该项计划其实就是启蒙思想家们付出非同寻常的努力以“发展客观的科学、普遍的道德和法律,以及根据其内部逻辑自然生成的艺术。
”7该思想的精义在于利用众人自由创造出的知识的积累来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和日常生活的丰富。
科学地主宰自然使人类得以从荒歉、匮乏以及自然灾害中解放出来。
社会系统的理性形式与思想的合理模式的发展则使得人们可以摆脱神话、宗教和迷信的非理性思维;继而避免权力的滥用以及人类本性当中的黑暗面。
只有通过这样的计划,人们才能将人性中所有普遍存在、永恒不变的品质揭示出来。
启蒙思想(这里我依据的是卡西尔1951年的论述)赞成进步主义,并积极地寻求为现代性所倡导的那种与历史和传统的决裂。
8最重要的是,这是一场世俗化的运动,旨在实现知识的启蒙和世俗化,以帮助人们挣脱它们的束缚。
它将蒲柏(alexander pope )的话奉若圣谕:“人类本该研究人”。
以人类的进步为由,启蒙思想家们赞美人的创造力、科学发现以及在人的名义下对个人完美的追求,他们欢迎激烈的变化,将短暂、偶然和破碎作为实现现代化的规划的必要条件,因此平等自由的原则、对人类智慧的信仰(一旦教育的益处得以实现)以及普遍理性的思想大量涌现。
“好的法律应该让所有人受益,”孔多塞(condorcet)在法国革命动荡时期如是说道,“正如一个真实的命题应该放之四海而皆准。
”这样的想法当然过于乐观。
诸如孔多塞一类的作者,正像哈贝马斯指出的,都有着“这样一种奢望,认为艺术和科学不仅能够加强人类对自然力的控制,还能加深人们对世界、他们自身、道德进步、制度的公正、甚至人类的幸福的理解。
”9二十世纪——因为有了死亡集中营和处决队(death squads)10,军国主义和两次世界大战;有了核毁灭;经历了广岛和长崎的悲剧——将这种乐观击了个粉碎。
更糟糕的是,还有潜在着一种疑虑:启蒙计划注定将背叛它自身,并将对人类解放的渴求转变成打着人类解放旗号的对全人类的压迫的体制。
这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他们的《启蒙的辩证法》中大胆地提出的论断。
11希特勒统治着德国,斯大林则统治着俄国,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他们提出,启蒙运动的理性背后隐藏的理论其实就是一种统治和压迫的理论。
主宰自然的欲望必然会导致对人类的统治,而这最终只能导致“一种自我控制的噩梦般的状态。
”12对自然的反抗,在他们看来是打破僵局唯一的方法,此时则不得不被看作是人类本性对压迫着文化和个性的工具理性的反抗。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启蒙运动的计划是否从一开始就注定会使我们陷入一个荒诞的世界;它是否必定会导致奥斯维辛和广岛这样的悲剧;它是否还有余力来鼓舞激励当代思想和行为的产生。
也依然有人,比如哈贝马斯,继续支持着这项计划,尽管其中也夹杂着一种强烈的对目标的怀疑、对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些许的痛感,以及对于在当今政治、经济条件下实现这一计划的可能性所持有的悲观情绪。
于是,又有另一些人——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这些人成为了后现代哲学思想的核心人物——坚持认为为了人类的解放,我们应该彻底抛弃启蒙运动的计划。
维护哪种立场,取决于我们如何解释近代历史的“黑暗面”,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我们将这些“黑暗”归结于启蒙思想本身的弱点,而不是将它归结于对启蒙思想的应用不当。
韦伯认为启蒙思想家的希望和期待都是痛苦且令人啼笑皆非的幻想。
他们在科学的发展、理性和全人类的解放之间维系着一种牢不可破的必然联系。
但是一旦人们揭示并理解了它的本质,就会发现,启蒙运动留给人们的是……为特定目的服务的、工具主义理性思维的胜利。
这种理性思维形式影响并感染了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结构、法律、政府行政管理,甚至艺术。
它的发展并没有将全人类的解放落到实处,反而创造了一个人们无法逃脱的官僚主义理性的“铁笼”。
13如果说韦伯的“清醒的警示”看起来像是启蒙运动理性的墓志铭,那么尼采早期对其前提条件的攻击,则无疑可被视为它的必然结果。
尼采关注的似乎完全是波德莱尔论断的另一面;如此他便能揭示所谓现代,不过是一种生命力、生存和前进的意志挣扎在一片由无序、混乱、破坏、个人异化和绝望组成的汪洋之中。
“在被科学和知识统治的现代生活的表面之下,他看到了野蛮、原始、而且完全冷酷无情的生命力”。
14启蒙运动关于文明、理性、全民共有的权利以及道德的描述都是无用的。
人性当中永恒不变的本质在狄奥尼索斯的神话形象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在一个时间里,同时具有'破坏性的创造'(即形成个性化和变易的世俗世界,这是一个破坏整体的过程)和'创造性的破坏'(意即将个性化的幻想世界吞没,这是一个体现整体反应力的过程)。
”对自身加以肯定的唯一途径就是在这种有着破坏性创造和创造性破坏的漩涡中采取行动,展示个人意愿,即使其结局注定是悲剧性的。
这种“创造性破坏”的意象对于理解现代性至关重要,原因在于它来自于现代主义计划所面对的实际困境。
如果没有对过往的破坏,何以创造新世界?正如从歌德到毛泽东这一系列的现代主义思想家阐述得那样,不把鸡蛋打破,怎么做煎蛋卷呢?伯曼和卢卡奇(lukacs)指出,这种困境在文学上最典型的代表当属歌德的《浮士德》。
15浮士德是一位史诗般的英雄,他要破坏宗教神话、传统价值以及惯有的生活方式,从而在旧世界的灰烬上建立一个美妙的新世界;然而,他最终难逃悲剧命运。
为了掌握自然、创造一片崭新的景观、实现崇高的精神成就,从而使人类有望摆脱需求和欲望的束缚,他将自己和身边每一个人(甚至靡菲斯特)推向控制、痛苦及疲惫的极端。
为实现这一崇高的图景,浮士德不惜一切地扫除阻碍这一进程的人和物。
他甚至派靡菲斯特杀死了一对住在海边的小木屋里的受人爱戴的老夫妻,只因为他们与他伟大的计划格格不入。
对此,伯曼的看法是:“虽然发展的进程本身将废墟变成了一片欣欣向荣的社会领域,但与此同时,它也在发展者的内心也重铸了一片废墟。
这就是发展的悲剧命运所在。
”16有足够多的现代人物——第二帝国时期巴黎的奥斯曼(haussmann)17,二战后纽约的罗伯特?摩西(robert moses)——让这种创造性破坏不再是神话。
不过在这里,我们所看到的短暂与永恒之间的对立形式完全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