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4.3-地球的绕日运动(第2课时)教案和反思

合集下载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2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2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2
课题
4.3地球的绕日运动〔一〕
时间
教学目标
1、复习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来自,地轴倾斜等差不多特征。2、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3、了解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
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
课题
4.3地球的绕日运动〔二〕



课题
4.3地球的绕日运动〔二〕
时间
教学目标
1、复习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差不多特征。
2、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3、了解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
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
教学预备




[引入]1.天亮时间,夏天和冬天分别大约是几点?为何不同?
2.你所居住的地方一年中哪个月份白昼最长?哪个月份白昼最短?
2、〔1〕划分五带的依据是什么?
〔2〕什么原因有无阳光直射是划分热带的依据?
〔3〕什么原因有无极昼现象是划分寒带的依据?寒带极昼期长时间受阳光照射,什么原因依旧寒冷?〔用手电演示〕
【答】寒带虽有极昼现象,然而由于太阳入射角特别小,阳光仍比温带少得多。太阳辐射总量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缘故。
【小结】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昼夜长短变化的重要缘故。
结论: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北半球白昼最长的月份是6月,最短月份是12月
2、北半球:【读图P132】
3、一年中北半球哪一天白昼最长?〔6月22日〕什么原因?
太阳直射点移到其最北端。

《第四章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第四章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1. 理解地球绕日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

2. 掌握描述地球公转的方法,学会利用天球仪模拟地球绕日运动。

3. 培养学生科学观察能力和对天体运动的探究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地球公转的定义和规律,了解地球绕日运动的轨道、周期和速度等基本概念。

难点:理解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天球仪等工具模拟地球的绕日运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地球公转相关的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用于展示地球绕日运动的动态过程。

2. 准备天球仪、科学教材等教学工具,供学生观察和操作。

3. 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将进一步解释地球公转的概念、特征及其影响。

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地球围绕太阳的旋转路径和周期。

此外,老师还将与学生互动,进行探讨与问答,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公转与四季变化、昼夜更替等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

老师还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所得进行课堂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与疑惑。

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与主动性,还能帮助他们在交流中巩固知识,加深对地球公转的理解。

同时,老师也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问题,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启发和收获。

通过提前布置预习任务并配合课堂教学,学生不仅能掌握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还能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堂伊始,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你们知道为什么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吗?”这一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新课主题——《地球的绕日运动》。

接着,教师简要介绍地球绕日运动的基本概念,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知探究1. 认识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师通过演示太阳与地球的相对运动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地球的公转。

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6.提供在线资源和工具。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如科普网站、在线教育平台等,获取更多关于地球绕日运动的知识。同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科学软件和工具,如天文学模拟软件,来研究和探索地球绕日运动。
重点题型整理
1.填空题:
(1)地球绕太阳的运动称为_______,其方向是_______,周期大约是_______。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绕日运动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地球绕日运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地球的绕日运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四季变化的原因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地球绕日运动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2)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在不同阶段的变化规律学生难以掌握。
(3)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区别:学生容易混淆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概念,难以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
(4)科学家探索地球公转历程的理解:学生对科学家探索地球公转历程的了解和认识不足,难以理解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方法。
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1.利用地球公转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公转的过程,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2.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观察,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公转轨道倾斜与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资源的即时共享和预习进度的监控。
- 作用与目的:
让学生提前接触课程内容,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提出能力,为课堂讨论做好充分准备。
2. 课中强化技能
-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四季变化的视频,引出地球公转的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在素质方面,学生普遍缺乏对科学现象的长期观察和思考习惯,需要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耐心。此外,学生在团队合作、表达交流方面有待提高,这对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产生影响。
针对以上情况,本节课将注重以下方面:
1. 结合学生好奇心,设计生动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和教具,帮助学生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提高空间想象力;
- 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研究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如地球公转对气候、生物等的影响,形成研究报告或展示作品。
- 教师组织一次课后拓展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成果,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八、内容逻辑关系
2.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公转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 实地考察学习:鼓励学生参与实地考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和互动展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 家庭实验:建议学生在家中尝试简单的科学实验,如制作小型的地球公转模型,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地球公转运动规律的理解。
-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与地球公转相关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如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不同地区昼夜长短的变化等,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3地球的绕日运动(2) 学案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3地球的绕日运动(2) 学案

七年级科学学科学习导引课题 4.3认识地球的绕日运动〔2〕〔课型新授课〕班级小组姓名【学习目标】2. 知道五带的划分的依据和特点【重点难点】月球外表的特殊地貌及外表状况【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自主先学1、地球公转方向是转动。

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轴呈状态,地轴的端总是指向。

地球公转周期约天〔1年〕。

产生的现象是、、、、日食月食现象。

2、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日和日直射赤道,日直射北回归线,日直射南回归线。

①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之间来回移动;②夏至后直射点往移但直射点还在半球;③秋分后直射点继续移但直射点在半球;④冬至后直射点虽移但直射点还在半球。

3、昼夜长短的变化:〔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1〕赤道上一年四季昼夜,另外地区日和日昼夜平分。

〔2〕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

太阳直射的半球长短,反之短长。

对于北半球的各地来说,一年中白昼最长的是日〔月日〕,白昼最短的是日〔月日〕,在极圈内那么有或现象。

4、五带的划分是根据获得的多少〔从低纬到高纬逐渐〕,以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为界,分为五个热量带:二、生生合作交流展示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地球公转方向是,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呈状态,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呈夹角,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2〕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天,即通常的一年。

〔3〕填写以下表格(这四个节气节气时间太阳直射点春分夏至秋分冬至〔4〕地球上中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季较_________,冬季较_________,北半球________日最高,__________日最低。

〔南半球呢?〕〔5〕一年中的变化: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冬至又回到春分开场新的一年,来回移动。

〔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到底有什么引起的?〕〔6〕正午太阳高度是随着的移动而变化的。

2、昼夜长短变化:〔1〕一年中,月和月白昼最长,平均时间为小时。

你居住的地方一年中哪个月份白昼最长,哪个月份白昼最短?完成以下空太阳直射点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赤道北回归线时间昼半球和夜半球所在局部的纬线长短(2)北半球在日昼最长,在日夜最长?〔3〕北半球在时候昼长于夜,在时候夜长与昼。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2)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2)

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一、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高度角的概念2.了解一天之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3.了解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差异4.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5.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拟实验,简要解释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发现的地理现象。

6、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很多现象都非常熟悉。

◆学习了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基础知识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知识储备。

◆本节内容相对抽象、逻辑性强,且要求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而学生已具备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迁移的水平有限。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学难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教学过程活动1【活动】教学过程⊙新课教学一、地球公转1.地球公转与周期2.公转的方向3.公转时地轴的姿态4.公转产生的现象5.地球公转与周期提问:(1)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地球在不断地绕着太阳运行。

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公转运动。

(2)地球的公转周期是多长?地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约为365.2422天,即通常所说的一年。

2.地球的公转方向依据地球的自转方向,描述地球的公转方向。

地球一边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同时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

3.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姿态提问:地球公转时,地轴在宇宙空间的姿态是怎样的?答: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而且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终保持不变。

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4.公转产生的现象提问:地球公转产生了哪些现象?答: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等。

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2.太阳直射点移动与太阳高度的关系(一)、正午太阳高度1.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简称为太阳高度。

问:一年中,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正午的杆影长度是怎么变化的?答:一年中,一个地方正午杆影长度也随季节而变化,夏季短,冬季长。

科学七年级下浙教版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2

科学七年级下浙教版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2
2、读图(一)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北极上空看,绕日逆时针运转。
(二)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终不变。
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
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
(以上仅指北半球而言,南半球情况相反)公转一周即一年,约为365.2422天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北半球白昼最长的月份是6月,最短月份是12月
2、北半球:【读图P132】
3、一年中北半球哪一天白昼最长?(6月22日)为什么?
太阳直射点移到其最北端。
4、昼夜长短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5、当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北半球各纬度昼长是否相等?(不等)有什么规律?(纬度越高昼越长)
6、南半球各纬度长是否相等?(不等)
7、有什么变化规律?(纬度越高,夜越长)
8、当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的情况与直射北纬23.5度的情况有何不同?
二、五带划分
1、春节:哈尔滨人溜冰,看冰灯;广州人看花市,玩狮舞。
【引出】纬度高低不同,太阳辐射能不同。主要是因为纬度不同造成的,有阳光直射的地方,太阳能丰富;阳光斜射的地方,能量分散,热量较少。
课题
4.3地球的绕日运动(一)
时间
教学目标
1、复习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2、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3、了解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
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
课题
4.3地球的绕日运动(二)




一、观测标影的发现(分3步探讨观测标影的启示)
2、(1)划分五带的依据是什么?

最新浙教版《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地球的绕日运动》

最新浙教版《科学》初中科学教案《地球的绕日运动》

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高度角的概念2: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3:了解太阳高度角变化,季节变化的规律及其原因4:培养学生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发现地理现象的能力5: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原因[教学难点]:公转的基本特征[教学过程]:一、引入:幻灯:地球的绕日运动○1音乐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平时可以看到许多奇妙的自然现象,比如昼夜交替现象和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四季变化等等,谁能来解释一下太阳的东升西落是怎样引起的?学生回答刚才**同学对太阳东升西落解释得非常好,不知同学们在生活中是否注意过下面这一现象○2幻灯:当你站在操场上时,从日出到日落,你影子的长度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师:杆影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我们通过动画模拟一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3动画(备课材料)日出——正午——日落问:1、一天中杆影长度什么时候最短?此时杆影朝什么方向?2、你认为杆影的长度与什么有关?(引入太阳高度角)3、一天中太阳的高度角如何变化?什么时候太阳的高度角最大?(引入正午太阳高度角)4、你认为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引入地球自转)学生观看多媒体动画并回答。

我们知道太阳高度角在日变化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

○4幻灯:一天中敖江与北京(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一样吗?图:问:A、B、C、D、E表示在地球上不同纬度上五个的地点,谁能上台指出各地太阳高度角?生:上台指出A、B、C、D、E五地的太阳高度角幻灯问:○1哪地太阳高度角最大?(引入太阳直射点)这说明有的地方正午会受到太阳光垂直照射,我们将地面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叫做太阳直射点。

○2从这图中,同学们可以发现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分布有何规律?(从直射点向南北两极递减)(我们知道北京比敖江纬度要高,假设A表示北京,B表示敖江,则哪地在一天中正午高度角要大?)下面我们一起看另一个问题:讨论:一年中,敖江每天正午太阳高度都是一样的吗?(○1先弹出问题。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3地球的绕日运动课时2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3地球的绕日运动课时2教案

《地球的绕日运动2》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分析图表来了解地理现象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方向和周期2、了解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3、了解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意义,进一步理解身边的地理现象,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现象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了解地球绕日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材主要介绍地球公转及由于地球运动而产生的现象,包括地球公转特征、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内容。

由于绕日运动比自转更为复杂、更为宏观和抽象,教材尽可能从生活体验如手,引导学生探究抽象的空间问题。

在编排结构上,教材将主要内容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地球公转特征及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材将观测杆影的启示作为切入口,从杆影的观测中发现,太阳高度不仅有日变化,而且还有季节的变化,从而探讨地球公转的特征。

然后通过公转演示实验全面探讨地球公转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的基本原理。

第三部分是昼夜长短变化。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自转的知识,对于物体的空间运动情况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

七年级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他们思维活跃,活泼好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初步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学生抽象逻辑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

他们对探索自然界中的科学奥秘充满兴趣,好奇心强。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准备】教法:本节课运用设置情境以及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融合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成学习目标。

问题导学法、讲授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学法:本节课指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交流讨论法教学准备:1、幻灯片2、地球仪、火柴、橡皮泥、太阳平行光线板、手电筒【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身边的故事:今天,小辰负责班级晚值日,同学小乐一直催他快些,小辰心想,天色还早,不用那么着急。

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浙教版七下科学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课题 4.3地球的绕日运动单元四学科科学年级七下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看到七下科学第四章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是指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进行公转,此前已有的知识基础是太阳的基本概况及地球自转,学生已知道太阳辐射到地表时可看作是平行光、倾斜的地轴与阳光之间存在一个角度,这为本节的学习起到基础作用,同时,本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探究四季成因,通过不同季节杆影变化的特点来推测地球所处的季节和四季的成因,让学生明白四季与太阳直射或斜射有关,即与太阳高度有关,与地球离太阳的远近无关;所以教材从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入手,了解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运动规律,了解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从而知道影子长短的变化规律,由此进入地表接受到阳光的多少,出现四季的变化,并介绍四个特殊的代表性日子: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了解四季交替过程中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本节内容拟用2课时完成,第1课时为地球公转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第2课时为昼夜长短变化。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影子长短变化等地理现象;科学思维:根据地球公转特征做模拟实验,并能收集有用的证据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断;探究实践: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了解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等地理现象;态度责任:通过学习地球公转的知识,激发对地球和宇宙的好奇心。

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不同季节,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的规律;难点建立地球公转运动的空间概念;探究正午太阳高度产生的原因。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知识回顾:1、地球自转产生的结果有(C)①昼夜现象②昼夜交替现象③时间的差异④太阳东升西落现象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2、无云的晴天,如果你在野外迷失了方向,可以在平地上竖起一根杆,地面上OA 是这根杆在阳光下的影,过一段时间后,影的位置移到了OB,如图所示,则AB箭头所指的方向是(A)A.东B.南C.西D.北(第2题图)(第3题图)(第4题图)3、如图的太阳光照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甲点可能看到的现象是()A.日出东山B.日落西山C.夜幕深沉4、根据图415回答:图上的A、B、C、D四地中,处在深夜的是________ ,处在白天的是___ ____。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3 地球的绕日运动 学案2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3 地球的绕日运动  学案2

地球的绕日运动【学习目标】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

【学习重难点】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学1.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在半球,该半球各地昼夜,其中夏至日白昼最,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现象。

2.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在半球,北半球各地昼夜,其中冬至日白昼最,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现象。

3.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在,全球各地,赤道上全年。

二、合作学习1.读图回答问题:(1)该地区哪两个月的白昼最长?白昼平均时间约为多少小时?(2)该地区哪两个月的白昼最短?白昼平均时间约为多少小时?(3)该地区白昼最长和最短的日期与你居住的地方相同吗?图(2)2.(1)图(1)中,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是 ,表示的时间是北半球一年中的 (填节气名称)。

北半球 ;南半球 ;赤道 。

(填“昼夜等长”或“昼长夜短”或“昼短夜长”) (2)图(2)中,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是,表示的时间是北半球一年中的 。

(填节气名称)。

北半球 ;南半球 ;赤道 。

(填“昼夜等长”或“昼长夜短”或“昼短夜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 现象。

(3)图(3)中,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是 ,表示的时间是北半球一年中的 。

(填节气名称)。

北半球 ;南半球 ;赤道 。

(填“昼夜等长”或“昼长夜短”或“昼短夜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 现象。

3.思考与讨论:我国科学家去南极考察一般选在什么时间比较好,为什么?【课堂小结】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节气是针对北半球)北半球 南半球 春分日至秋分日图(1) 【温馨提示】当某地所在纬度的纬线处于昼半球的部分比处于夜半球的部分长时,该地就昼长于夜,反之,则夜长于昼。

【温馨提示】有些地方有时太阳会整日不落,这种现象称为极昼现象;有时太阳会整日不出,这种现象称为极夜现象。

图(3)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夏至日冬至日春分日、秋分日【达标检测】1.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各地白昼比黑夜,在北极地区出现现象。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学设计

四季更替、五带的气候不同、一天中影子的长短变化,这些现象对学生来说都是很熟悉的现象,可是它们形成的原因何在呢?地球的公转这个自然现象也是学生有所了解的自然现象,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太阳高度角又是什么?它会怎样变化?这节课先从影子出发,引出太阳高度角的概念,进一步研究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再引导学生寻觅根源——地球的公转,再而发现地球的公转引起的一些自然现象——四季更替、五带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特征;2 、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3 、学会解释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发现的地理现象;4、初步了解地球的运动情况,并了解地球上的许多现象是与地球的运动有关的,从而渗透学生的辨证观和无神论,以及从现象看本质的学习方式。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讲述地球公转及地球运动而产生的效应,包括地球公转特征,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及五带划分等,内容较抽象。

学生对地球的公转在小学的自然常识中以有所了解,对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也有感性认识,但是对太阳高度角接触很少。

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五带的形成、昼夜长短的规律都与地球的公转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地球的公转是本节课的一个核心。

因此,本课的重点是地球的公转,难点是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与地球公转的本质关系。

教学建议本节教材的内容较多,时间较紧,建议3课时来完成。

由于本节内容较抽象,建议从生活体验入手引导学生产生探究抽象的空间原理,培养空间思维,其中对于太阳高度,教材就是以观测杆影的启示为切入口,从观测中发现太阳高度的变化,并逐渐提升到为什么有变化的问题上来,通过演示、讨论,最终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原理。

再进一步由地球的公转分析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最后从昼夜长短变化和五带的划分进一步巩固地球的饶日运动的特点。

本节课中的学生分组实验可以安排在课前,最好选择晴天来完成,阴天时也可以用电灯来代替阳光来实验。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
中纬某地在夏季和
冬季的中午杆影,
据图判断,其中A
表示的是______季
中午,理由是______________。
地表上同意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叫__________受到太阳垂直照射时,太阳高度角等于__________。
太阳高度随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__________,影子也越来越长。
我们居民住宅的卧室和阳台大多朝偏南方向,请说明缘故?
思考:杆影的长度与什么有关?
3.各小组分工情况:
将各小组的汇报,汇总得出:一天之中正午杆影最短,朝正南或正北,杆影长度与太阳高度角有关。
小结1:
1.太阳高度角大—杆影短;
2.太阳高度角小—杆影长。
3.一天之中太阳高度角由小变大再变小。
问:一年中,同一地点每天正午太阳高度基本上一样的吗?
放映:课本图片4-11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放映地球图片
问:你了解地球吗?
放映日晷一天之中影子变化
问:你发明了什么?什么原因会有如此变化?
讨论
猜测
新课教学
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探究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过程。
实验说明:1.在地球上不同地区出现的太阳东升西落三种路径。
2.需要观问题:
A.一天之中杆影的长度,方向如何变化?
B.什么时候杆影最短,方向朝哪里?
找规律
讨论、猜测
观看现象找规律,证实猜测
回答、并解释缘故
学生猜想
利用桌上器材:火柴杆、地球仪、橡皮泥讨论设计方案
学生实验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及本组心得,证实猜测


问:想一想这节课你学到什么?能否向大伙说一说?
出示总结1、2、3
学生总结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

4.3《地球的绕日运动》指导教学书
主备人:审核人:初一备课组
一、情感调节
复习小学学过有关地球公转的知识,回忆影子形成的有关知识。

二、目标展示
三、新课学习
(一)活动
内容:观察杆影
(二)互帮一
提示:时间5分钟。

起立交流。

1、杆影的长度和_______有关,即_______,简称_______一天中杆影最短是______,此时的杆影朝_____或______
2、太阳位置越高,太阳高度越___,影子越_____
3、正午太阳高度最___,晨昏时太阳高度最_____
(三)释疑一
老师解决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和老师觉得需要讲解的内容。

讲解内容预测:一天中杆影的变化
(四)自学二
自学内容:P136-138(5分钟)
自学提示:
1、读图4-16,记住二分二至的日期,
2、读图4-19及P138第一自然段,知道什么是太阳直射点并找出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
3、读图4-19及P138第二自然段,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五)互帮二
提示:时间5分钟。

起立交流。

1.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六)释疑二
老师解决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和老师觉得需要讲解的内容。

讲解内容预测: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及直射点变化规律
四、知识建网
•心说:闭目1分钟思考,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互说:1、2号结对;3、4号结对;5、6号结对,先单号说。

•竞说:用最简洁的话或关键词说出来(组内选两人说)。

4.3地球的绕日运动练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4.3地球的绕日运动练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4.3地球的绕日运动练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地球的绕日运动
2.教学年级和班级: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14周星期二上午第2节
4.教学时数: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在学生自评和互评方面,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思,提出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1.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球绕日运动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使其能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地球运动规律。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地球绕日运动的原因和结果,提高其科学推理和论证能力。
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其对科学探究的积极态度和责任感。
4.科学知识:使学生掌握地球绕日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提高其科学知识水平。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产生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的现象。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地球绕日运动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detailed content: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地球的绕日运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太阳位置变化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地球绕日运动的奥秘。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地球的绕日运动(二)课程设计PPT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地球的绕日运动(二)课程设计PPT

4.每年的夏至日( A ) A.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B.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 C.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D.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5.下列地点,一年内受太阳直射两次的是( A )
A.赤道
B.23.50N
C.23.50S
D.300N
6.当太阳直射在23.50N时,我 Nhomakorabea正处于( A )
A.夏季
B.秋季
C.冬季
春分日和秋分日, 太阳直射赤道,全 球各地昼夜平分。
春分日至秋分日, 太阳直射北半球, 是北半球的夏半年, 北半球各地昼长于 夜。夏至日昼长达 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秋分日至次年春分 日,太阳直射南半 球,是北半球的冬 半年,北半球夜长 于昼。冬至日夜长 达到一年中的最大 值。
1、赤道上全年昼夜长短有何特点?
的变化. C.转动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相同 D.自转和公转分开单独进行
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 B )
A.不变
B.变化
C.无法判定 D.看地点而定
3.我国某地有一口井,每年只有一天太阳直射井底, 的现象.该地的纬度和该日期是( B ) A.25.50S,冬至日 B.23.50N,夏至日 C. 23.50S,夏至日 D.每年的夏至日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 地球的绕日运动(二)课程设计PPT
年 级:七年级 学 科:科学(浙教)
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 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下面两种情况中,太阳分别直射地球的什 么地方?
北回归线 北纬23.5°
南回归线 南纬23.5°
夏至日
冬至日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往返移动。
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2、极昼和极夜是怎么形成的? 在是什么区域可以看到,最长时 间是多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绕日运动(第二课时)
一、教材内容
浙教版
二、教材准备
课件、地球仪
三、设计说明
从教材和学习内容来看:它对前1节课中的正午杆影长度为什么随不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是因为太阳高度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为什么正午太阳高度会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呢?在这节课中对这一问题做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因为地球绕日运动所造成的。

接下来,教材以围绕地球的公转如何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而变化为主线展开,层层引导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所在,同时为下节课所学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学生已学的知识来看,已初步了解杆影会随季节发生变化是由于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所引起的,也知道了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有了进入此课的知识学习的基础。

但此课的地球公转的一系列问题,具有一定的空间难度,学生难于理解,所以辅以多媒体课件、小组合作交流,师引导学生读图、师生互动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从教学策略来看,本节课采用复习上节课知识,然后采用设疑引入,很自然过渡到引起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的原因→地球的公转(多媒体flash动画地球公转姿态、周期和方向,引导学生读图,幻灯片展示地轴与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之间有一个夹角)→地球在公转轨道面不同的位置→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规律(多媒体课件太阳直射点变化,引导学生看图,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多媒体课件太阳高度变化,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含义及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特点。

2、理解地球公转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

3、使学生相信科学并利用科学,体验科学就在身边,科学存在生活中。

重点:地球公转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

难点:地球公转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在季节与纬度上的变化情况。

五、教学过程
复习:1、一天的正午,杆影朝正南或正北方向时杆影最____,而晨昏时杆影最____。

正午太阳高度最___,晨昏时太阳高度最____。

2、太阳位置越高,太阳高度越____,影子越____。

3、某地(同一点)夏天正午太阳高度______,杆影______,冬天正午太阳高度______,杆影______。

(点击返回,返回后点地球公转图标)
设计问题导入新课:
思考:正午杆影为什么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呢?生:因为正午太阳高度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问: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地球的公转。


活动:视频演示地球公转,并指导学生读图(P117图4-14地球的公转和黄白交角图)
问:1、地球的公转方向如何?与地球自转有什么关系?
2、地球公转时,地轴在宇宙空间的姿态是怎样的?
(一)、地球的公转
1、方向:自西向东
2、公转周期:约365。

2422天,即一年。

3、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地轴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自转与公转轨道面夹角)(点击返回后回到第二张幻灯片,点击太阳直射)
4、公转轨道面和地轴成66.5度的夹角倾斜着身子转动。

(地球公转轨道面与地轴的夹角图示,学生可在书上图示量出)
问:地球的公转使正午的太阳高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出示课件:有的地方正午会受到太阳光的垂直照射,简称直射。

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叫太阳直射点。

由于地球绕日公转,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上,太阳直射点有着不同的变化,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

出示Flash动画一年四季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抓住在一年中四个典型的太阳直射点(春分日、秋分日、夏至日和冬至日),学生观看后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1、一年四季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
(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1、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
(1)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北纬23.5°)。

(2)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南纬23.5°)。

(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

(4)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2、一年中太阳高度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出示课件冬至日和夏至日纬度变化,引导学生得出:
3、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
(1)在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纬23.5°向南北两侧递减
(2)在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纬23.5°向南北两侧递减
(3)在春分日和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00)向南北两侧递减
思考:1.观察你所在地区居民楼的主卧室和阳台,通常朝哪个方向?为什么?
2.为使底层住户也能全年见到太阳,两幢居民楼之间的距离应依据哪一天的楼影来计算,为什么?
课堂反馈练习(返回)
1.从我国的“国庆节”到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 )
A、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B、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C、位于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D、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2.小张的家乡刚好在北回归线上,他的家乡一年可以观察到()
A、一次太阳直射现象
B、两次太阳直射现象
C、每天都有太阳直射现象
D、没有太阳直射现象
3、浙江省在规划城市住宅楼群时,为了使底层住户全年的正午都能见到阳光,楼群间距应依据哪一天的楼影来计算()
A、冬至日
B、春分日
C、夏至日
D、秋分日
小结:想一想,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又是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对于本节课中的地球的公转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等知识点比较抽象并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我采用了多媒体演示和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归纳等多种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在此过程中并加以引导,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新课程理念,基本实现了多媒体技术与科学课堂的有效整合,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收效很好。

其中再配以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做到当堂消化。

但发现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比较被动,今后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中,要特别关注学生整体的参与面,真正实现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加强每个学生的个性展示和合作学习的指导,树立服务的意识,真正使课堂成为发展学生各项能力的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