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诗词翻译及赏析
《清明》古诗的解释
![《清明》古诗的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8952164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e7.png)
《清明》古诗的解释
原文: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全文解释:清明这一天正在下着小雨,路上的行人心情忧伤。
行人向牧童打听哪里有酒馆,牧童远远指向杏花深处的一个村子。
拓展:
“清明时节雨纷纷”,“纷纷”,细细密密的雨。
清明这一天,正在下着小雨。
“路上行人欲断魂”,“欲”,将要、好像。
“断魂”,看起来很难过的样子。
路上的行人,看起来好像很难过。
“借问酒家何处有”,“借问”,请问。
行人们问哪里有酒馆。
“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杏花深处的一个村子,在池州秀山门。
牧童远远的指向杏花深处的一个村子。
这首诗非常浅显,简单几笔勾勒出一个雨中场景。
人们在清明的小雨中行走,沉重的心情和阴冷的天气,让大家都想喝点酒。
又是在不太熟悉的地方找不到酒馆,只好问放牧的牧童,牧童并没有嬉闹,而是简简单单的一指,告诉了大体方向,并没有打扰这个安静的气氛。
清明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通用5篇)
![清明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a81e451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91.png)
清明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清明》是一首借清明抒发感慨的诗作。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清明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篇1原文:苏堤清明即事宋代: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译文:风吹梨花的时候正是清明时节,游人们为了寻找春意大多都出城踏青。
日暮时分笙歌已歇,游人归去,被惊扰一天的流莺回到杨柳丛中享受这静谧时刻。
注释: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梨花风:古代认为从小寒至谷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
梨花风为第十七番花信风。
梨花风后不久即是清明。
日暮笙(shēng)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yīng)。
笙歌:乐声、歌声。
属:归于。
赏析:阳历四月四日或五日为清明节。
清明前后正是中春,以后就步入暮春了。
清明前后春意盎然是踏青赏春的佳时。
吴惟信这首诗描写了清明时西湖美丽的苏堤和游人游春热闹的场面以及游人散后幽美的景色。
清明是美的,西湖的清明更美。
《苏堤清明即事》虽短小,容量却大,从白天直写到日暮。
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
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
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首句“梨花风起正清明”诗人点明了节令正在清明。
梨花盛开,和风吹拂,时值清明。
天气有何等的温暖也不必说了。
梨花开在杏花,桃花的后面,一盛开就到了四月。
风吹花落,那白白的梨花有的在枝头,有的随风飘落,仿佛是为了清明的祭祀而飘落的。
清明时节,人们也忙碌着。
游子寻春半出城。
人们游春赏玩,大多数人都出了城来到西湖苏堤上。
一个半字点出了出城游玩的人很多。
西湖边又是多么热闹。
后两句“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是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赶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
运用侧面描写,反映了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乐趣:“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的意思古诗翻译
![清明的意思古诗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e71031a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e2.png)
清明的意思古诗翻译清明的意思: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历代有踏青扫墓的风俗。
《清明》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古诗今译清明时候偏赶上细雨蒙蒙,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闷。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名句赏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柳绿花红、春光明媚。
但这日却细雨纷纷,这“纷纷”在此自然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
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镜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天气如此,心情如此,找家酒店避雨休息,借酒浇愁,当然是很自然的事。
诗人捕捉到这一情景,而且描写得格外生动。
“借问酒家何处有”,是问谁?从下一句得知是问牧童,“牧童遥指杏花村”,告诉人们什么?从上句得知是指酒家。
这种两句互相补充,互相发明的写法叫作“互文见意”。
它节省了字句,增加了诗歌的跳跃性。
一问一答,情景十分生动。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
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古诗词作者简介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
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
“小杜”有才华,有抱负,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
清明文言文翻译
![清明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daf02b5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51.png)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译文: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路上行人,都感到愁绪缠绕,心神不宁。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能找到酒家?牧童远远地指向那杏花飘香的村庄。
清明,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民间节日。
每年的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5°时,便为清明。
这一天,万物复苏,草木繁茂,气候宜人,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诗中“清明时节雨纷纷”,描绘了清明时节特有的气候特征。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进入了春季,气温逐渐回暖,雨水增多,空气湿润。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万物复苏,草木茂盛,但也给出行的人们带来了不便。
“路上行人欲断魂”,诗人用“欲断魂”来形容行人的心情,表达了他们在雨中行走的孤独、忧愁和无奈。
雨中的街道,泥泞不堪,行人行走艰难,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忧伤之情。
“借问酒家何处有?”诗人以行人的口吻,向当地之人询问酒家的位置。
这既表现了行人的疲惫,也透露出他们想要借酒消愁的愿望。
在古代,酒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饮品,也是消愁解闷的好方法。
“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的形象在这里显得格外生动。
他远远地指向那杏花飘香的村庄,仿佛在向行人暗示着酒家的位置。
这个画面,既表现了牧童的纯真,也增添了诗中的浪漫气息。
整首诗通过对清明时节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
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人们不禁感叹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世间喜怒哀乐的感悟。
《清明》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成为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佳作。
它不仅展现了清明时节的景象,更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
每当清明时节来临,人们都会吟诵这首诗,以寄托哀思,缅怀先人。
古诗《清明》(作者黄庭坚)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古诗《清明》(作者黄庭坚)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c8495f2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7d.png)
清明黄庭坚[宋代]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标签写景、感叹、人生、清明节译文清明佳节时分,桃红李白,竟相绽放,犹如笑脸。
田野上那些长满杂草的坟墓令人感到凄凉。
春雷滚滚,惊醒了冬眠中的龙蛇百虫,及时的春雨滋润着郊原上柔和的草木。
古有齐人出入坟墓间乞讨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子推拒绝做官而被大火烧死。
他们是贫贱愚蠢还是贤能清廉,至今又有谁知道呢?现在留下来的只不过是满目乱蓬的野草而已。
注释桃李笑:用拟人手法形容盛开的桃、李花。
蛰:动物冬眠。
蓬蒿:杂草。
丘:指坟墓。
赏析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
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黄土。
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
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
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关于作者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清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清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aae2bffa0912a2161579294f.png)
清明体裁:诗题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者:名字:杜牧年代:唐代描述: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翻译: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原文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赏析二:思想内容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赏析三:艺术特色这首小诗,无一难字也无典故,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
末句尤为精彩。
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
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家,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不管”了。
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
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展开了一处远比诗篇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
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6aba02f3284ac850ad0242ca.png)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赏析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人小杜,
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
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
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
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
【清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清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78ac423a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4f.png)
【清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清明
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及注释】
1、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2、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3、借部――请问。
【赏析】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
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
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
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1/ 1。
古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翻译赏析
![古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27a4b8af45b307e87197ec.png)
古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翻译赏析《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
其全文古诗如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前言】《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注释】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翻译】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赏析】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杜牧《清明》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杜牧《清明》的全诗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7535940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c1.png)
杜牧《清明》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译文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翻译
在清明的时节,雨水天天不停地倾泻下来,
在路上行走的人们几乎失去了自我,
我问道:“请问哪里可以找到一家酒楼?”
一个牧童向着著名的杏花村远远地指了指。
赏析
杜牧的这首《清明》描绘了一个人在清明节时的无奈和困惑,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哀悼。
整首诗在语言和形式上都相当精妙,展现了杜牧卓越的才华。
首先,诗人运用了生动的场景描写,将读者带入到一个萧瑟凄凉的雨天世界。
诗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让人感觉到弥漫在空气中的孤独和寂寞。
通过这种手法,诗人营造出了一种压抑的氛围,从而让读者更加真切地体验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其次,杜牧运用借问的手法突出了人物主观的心理感受。
杜牧在诗中使用了“借问”的方式来表现出主人公的一种无奈,借问酒家在哪里,是他具体的要求。
这种问询的方式让人感到主人公对现实的一种无奈与不解,表现了一个想求解、却又欲言又止的心态,读起来充满了心灵共鸣。
最后,杜牧在结尾处使用“杏花村”来点明主人公的目的地,蕴含了更深层的意味。
杜牧的家族与杏花村有关系,而这里则成为了这个故事的文化化符号。
村子里的生活日常和文化遗产显得非常神秘,为诗歌增添了更多的魅力。
总之,杜牧的《清明》是一首充满诗人思考和咀嚼的诗歌巨作。
它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情感上都是那样的细腻与动人,让人读后陷入其中。
这样的诗歌作品不仅让人在文化上受益匪浅,也能够在精神上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欣赏和满足。
王禹偁《清明》拼音版注音、翻译、赏析
![王禹偁《清明》拼音版注音、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0ca970a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72.png)
王禹偁《清明》拼音版注音、翻译、赏析《清明》拼音版注音:
wúhuāwújiǔguòqīng míng ,xìng wèi xiāo rán sìyěsēng 。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zuórìlín jiāqǐxīn huǒ,xiǎo chuāng fēn yǔdúshūdēng 。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翻译:
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萧条寂寞。
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清明》赏析:
这首诗所写的应该作者早年读书生活的真实情况,清苦,寂寞,还可能有孤独。
为了前程,也许有兴趣或习惯的原因,临窗攻书,发奋苦读,过着山野僧人般的清苦生活。
即使在清明节,没有像平常人那样外出踏青,去欣赏山花烂漫的春景,也没有邀约友朋饮酒作乐。
君子慎独,作为读书人,没有忘记民俗传统——寒食节禁用烟火。
一到禁忌烟火的期限过了,马上去邻居那里讨来灯火,抓紧时间,在静静的夜里继续苦苦用功,发奋苦读。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读书的用功程度,我们虽然不推崇“兴味索然”,但是应该学习古人那种读书的毅力。
清明这首古诗的注释
![清明这首古诗的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d0b07a7e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66.png)
清明这首古诗的注释
原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位于安徽池州贵池区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黄庭坚《清明》原诗翻译及赏析
![黄庭坚《清明》原诗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335feb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4f.png)
黄庭坚《清明》原诗翻译及赏析黄庭坚《清明》原诗翻译及赏析《清明》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在清明节时触景生情而创作的一首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黄庭坚《清明》原诗翻译及赏析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清明》北宋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释:桃李笑:形容桃花、李花盛开。
冢:坟墓。
蛰:动物冬眠。
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诗用的是《孟子》中的一个寓言,讲的是齐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反而在其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请他喝酒。
士甘焚死不公候:这句诗用的是春秋时的一个典故。
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
是:对,正确。
蓬蒿:“茼蒿”的俗称。
此指杂草。
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
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
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
【作者背景】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后擢起居舍人。
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
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与宜州贬所。
译文: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另人哀愁的景象。
唇雷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
过去有个齐国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
清明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清明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69c6826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6b.png)
清明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清明二首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清明二首唐代:杜甫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译文: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早起匆匆赶路,天气晴朗春色正好,可以清晰的看到那小舟荡漾在湖水之上。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飞鸟在天上自在飞翔,少年无忧无虑的嬉戏打闹,只是这般天真无虑的时光却是与我无缘了。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少数名族儿童的独特的服饰已经很少看到了,楚地的女孩腰肢纤细,惹人怜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昔日辉煌的定王府已无踪迹,想象着贾谊府中的古井仍是当年模样。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虽是只需禁火三日,无奈没有食物烹煮实在辜负了周举的好意了,一直四处奔波,生计却仍无着落。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富足奢侈的生活还是山林平淡生活都是天意,有浊酒、粗茶淡饭颐养天年也已足够了。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一生都在外颠簸漂泊,右臂已渐渐枯瘦无力一边的耳朵也已听不清。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想到这病弱的身体,无依无靠,不禁悲从中来,泪湿衣襟。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流浪漂泊,离都城已越来越远,时光匆匆已过十年,现唯有清明的风俗还与之相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雁阵穿云北去,赶赴北国家园;其他人家也纷纷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长安的城楼掩映在一片轻烟花语中,那万里山河也是一片锦绣吧。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春水滔滔不绝的汇向洞庭湖中,阻断了我回去的道路,目之所及茫茫一片白萍,心中更是凄苦愁闷。
清明古诗原文及翻译注释
![清明古诗原文及翻译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b8aba960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bb.png)
清明古诗原文及翻译注释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杏花村里有和尚,积柳弯腰,射斜阳。
诗文原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杏花村里有和尚,积柳弯腰,射斜阳。
翻译
清明时节,阵阵细雨纷飞,道路上的行人心神恍惚。
问候,哪里有酒家?牧童远远指向杏花盛开的村落。
在杏花村里有一位和尚,如积蓄的垂柳一样低头,射击斜照的阳光。
注释
清明:当时的节气,表示春季。
古时清明节是祭祀先人的
时节。
雨纷纷:雨点纷纷飘洒,下个不停。
路上行人:道路
上行走的人。
欲断魂:精神恍惚,意乱情迷。
借问:敬语,“请问”之意。
杏花村:古代杏花盛开的地方,美景盛行。
和尚:尼姑庵的和尚,旁人也可能寓意女子。
积柳弯腰:弯曲
的垂柳堆成一团。
射斜阳:向斜阳微射光线。
清明古诗表现出了作者对于春雨细腻的描写,交织着对美
景的热爱以及心灵的静谧。
场景中融入了牧童、村子、和尚等元素,构成了一幅深具诗意的春日画卷。
清明古诗原文及翻译
![清明古诗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243906c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da.png)
清明古诗原文及翻译清明古诗原文及翻译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古诗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注释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赏析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杜牧遇上,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
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
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特色。
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雨,它不同于夏天如倾如注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
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凄迷而又美丽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心情。
杜牧《清明》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杜牧《清明》的全诗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d662b4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2d.png)
杜牧《清明》的全诗翻译及赏析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杏花村,温暖春光洒满园。
杏花开放如火焰,绿柳新嫩映青翠。
杏花村,家家户户燃香火。
敬祭英魂念先人,寄托哀思抒离索。
杏花村,当年英雄已离去。
留下乡音如故在,缅怀往事又难语。
翻译及赏析:杜牧的《清明》是一首咏史之作,以舒缓、悲怆的音调抒发自己对逝去的英雄和离散的乡情的思念之情。
通过描绘春天的雨水、行人的无声行走以及寻找酒家的场景,展现了清明时节的深沉与凄美。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以七言诗的形式呈现,充满了忧伤之情。
这句诗状物的方式,通过雨水的纷纷而表达了诗人内心对往事的无限追忆。
在清明时节的雨水中,行人的步履显得延缓,仿佛他们心中承载着无尽的哀思。
接下来的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展示了诗人心中关于过去的美好回忆。
诗人希望寻找一个可以停歇的地方,问牧童路上何处可以找到酒店,而牧童却指了他杏花盛开的杏花村。
这里的酒店有着诗人视若家园之地的含义,而杏花村则象征着春天的温暖和希望。
第三节“杏花村,温暖春光洒满园。
杏花开放如火焰,绿柳新嫩映青翠。
”通过对杏花村的描绘,诗人化身为游子,将温暖的春光洒满了花园。
清明时节的杏花盛开如火焰,绿柳新嫩的颜色与其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出整个春天的美丽。
第四节“杏花村,家家户户燃香火。
敬祭英魂念先人,寄托哀思抒离索。
”诗人描述了杏花村是一个重视祭祀的地方,每家每户都在燃香火悼念英勇的先人。
逝者的英魂在诗人心中得到充分的敬仰,他通过祭祀表达了对先人的怀念之情,并抒发了自己对离散乡情的无尽思念。
最后一节“杏花村,当年英雄已离去。
留下乡音如故在,缅怀往事又难语。
”诗人在最后表达出自己对逝去英雄的怀念之情。
他说道过去的英雄已经离去,只留下乡村的乡音仍在,而对于当年的往事,他却无法言语尽述。
这传递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眷恋和遗憾之情。
通过这首诗,《清明》展示了诗人对往事的留恋,对逝去的英雄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杜牧《清明》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杜牧《清明》的全诗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ed89b4c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ff.png)
杜牧《清明》的全诗翻译及赏析百感集于此悠扬,忆往昔繁华梦长。
流年似水无常态,万物皆空生离殇。
蒹葭苍苍色渐凋,殢雨斑斓花易销。
风云变幻依旧在,人事难料苦苦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杏花村外青草碧,杏花村东流水滨,我问青草流水旁,有人信尺素书消。
春寒料峭酒旗斜,人随沙趣向谁家。
寻常时节蒙视频,路灵心事缠绵夜。
忆苦思甜又何选,笑谈风过星空趋。
属国何曾不陵夷,流亡亦曾忸怩。
岁月了了难执花,顺乎人心又岂稀。
傲江湖还剩下几场,哺纲路错婴儿哀。
飘零浩浩回顾远,怨红尘头不知耳。
恍然于此岂佳句,晏子闻之欢颜歧。
狼狈狗尾继续杖,奈愁何罪殚忧泣。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巫山神女迟。
回首也知不甚美,惹笑苍茫亦若是。
无奈秋尽春又至,人情世故无处栖。
在此去住还如斯,欲停试问归期未;心事牵绕无须更,杳冥无方瘴气围;回首还寻岁月远,细胞无力纵欲泣;飞逝弯弓海日茫,他日青霜重长弦;粉妆树国锦龙裔,谁让妆页分身么。
一片陵迟情犹未,数缕尘烟感叹息;河天碧浩心长诗,谁念得尽颓陵耻。
熙熙朝市夜绝知,有情离愁境许伊。
何以重来未有讳,故当归去附书医。
极目依稀愁不休,斜阳远近独田聚;蓬门已规深春水,风沙再拟空蒹葭。
人生几许真情在,长恨如潮难尽写。
又是清明欲过时,泪眼烟花各归去?以上即是对杜牧的《清明》这首诗的翻译及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岁月的回忆和对生离死别的感叹。
诗中描绘了清明时节的凄凉景象,行人在雨中徘徊,寻觅寄宿之所。
诗人通过描述杏花村的青草碧和流水滨,展现了生活的喜悦与烦恼。
诗中既有对人世沧桑的感慨,又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情雅丽,给人以思索。
杜牧以深刻的笔触表现了时光的流转和人事的无常。
他像一位哲人,凭借着敏锐的感觉和审视力,准确地捕捉到了生活中的落寞和无助。
在辗转流连的人生中,诗人犹如迷途的行人,渴望找到心灵的归宿。
他对岁月的执着和对离别的悲伤,都使这首诗具有深厚的人情味,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清明古诗的全部翻译及原文及注释
![清明古诗的全部翻译及原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666c7554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53.png)
清明古诗的全部翻译及原文及注释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清明时节,雨水不断地下着,路上行人的心魂似乎要分离。
请问酒家在哪里可以找到?远处牧童指着杏花村。
【注释】清明是一个节气,每年在4月4日或5日之间,古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雨水纷纷,让人们很难行走。
行人的心情沉重,似乎随时都要断魂离去。
他咨询道酒家的位置,牧童指着远方的杏花村,给了他方向。
此诗借清明时节表达了人们追求宁静、向往诗意的心情,并借景抒发孤寂之情。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在清明时节,雨水不停地下,行人在路上仿佛心魂将要离体。
向人借问,哪里有家酒店,远处的牧童指着杏花村。
【注释】这首诗句简洁,抒发了诗人对清明时节的感慨。
清明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气,杜牧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开篇,描绘了清明时节寒意阵阵、雨水纷飞的景象,以及行人因此感到孤寂凄凉的心情。
最后的“牧童遥指杏花村”表现了对美好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母的手里拿着线,给游子织衣。
临行前密密地缝,担心意愿后来会回来,而会晚归。
有谁说寸草在意思,也将得到春暖花开的照耀。
【注释】这首诗反映了母爱与儿子在分别时的心情。
母亲细心地给儿子缝制着衣裳,担心儿子迟迟不归,心情焦虑。
诗人通过接地气、生活化的描写,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和对家庭的渴望。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感恩和对家庭温暖的渴望,也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此段为文档示范,可继续补充其他清明古诗的翻译及注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诗词翻译及赏析
清明
(宋)高菊卿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注释】
(1)纷然:众多繁忙的意思。
(2)九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人指阴间。
【译文】
清明这一天,南山北山到处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
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鸟哀啼时要吐出血来一般。
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夜晚,上坟归来的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
因此,人活着时有酒就应当饮,有福就应该享。
人死之后,儿女们到坟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过阴间呢?
【赏析】
诗歌首联两句是远景,一句写物景,一句写人景。
据此,
我们不妨这样想,诗人在清明节这一天来祭扫,未到坟茔聚集之地,即以目睹此景,因墓地往往在深处,怕妨路径,故一眼必是望到远景。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呢?“南北山头多墓田”,“南北”当是虚指,意即四面八方。
是不是就可以解成“四面八方的山头上有很多墓田”了呢?难道我们竟没有体会出诗人说这句话时无限悲凉的口吻吗:“(你看啊!)四面八方的山头上竟然有这么多的墓田,(那些可都是死去的人啊!)”这样解就丰满得多了。
下面人景也就很是顺理成章了,墓地多,自然来祭扫的人也就多了:“清明祭扫各纷然”。
可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各”指每家祭扫每家的毫不相干,“纷然”则指人数众多。
那么既然人数众多,何以“各人自扫门前雪”呢?难道不会出现相互帮助、相互劝慰的场景吗?须知道,人们一般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互不搭腔,就是已经痛苦难过到了极致,以致习惯成自然,各自心知肚明,无需多言。
颔联两句,诗人走上前去,镜头拉近,细节刻画物景与人景:“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字面上很好说,就是说冥纸成灰,灰飞漫天,好似白色的蝴蝶;相思成泪,泪滴成血,仿佛红色的杜鹃。
可为什么要以纸灰作蝴蝶,泪血作杜鹃,而不是旁的什么?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美丽的神话中有庄周化蝶、杜鹃啼血的范式。
那么就清楚了:原来蝴蝶是沟通阴阳二界的使者啊,冥纸当然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
同样的,相思要怎么样来表达才最恳切,总不至于老是“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一类的吧,这样就浅薄了。
“我”要告诉阴间的人,“我们”想你想得都把眼泪哭干了,现在啼出来的是血啊!这种震撼力,实在是难以言表的。
颈联承接上句,依照时间发展续写诗人的所见所想:“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出句当然是虚景,哪里会有这么巧让诗人碰到狐狸在冢穴里面睡觉呢!不过是说,一天的祭扫结束了,日薄西山,人人各自归家,但“我”知道,只有一种动物是不会离开的,那便是狐狸。
你凭什么这么说?虽然“我”没有看见,但“我”竟连“狐死必首丘”的道理也不懂吗?你们这些人,祭扫之时哭哭啼啼,平日里哪里见到你们有丝毫的伤心难过?狐狸却不同,它们始终对同伴、对“家庭”忠诚无二,即使死了,也要将头对准丘穴的方向!真是“狐犹如此,人何以堪”啊!这一层强烈的反差不经仔细的推敲是得不到的。
可是哪里知道反差更强烈的还在后头:晚上回到家来,看到孩子们在灯前玩闹嬉戏,他们怎么会知道“我”的心酸,怎么会知道生离死别的痛苦?这于我们来说,又是一个极大的冲击。
可是还不止如此,我们再挖掘下去就发现:这些孩子都还那样弱小,是那么天真无邪,可是终归要长大,终归要衰老,终归也要死去,这是天命所在,是多么得令人遗憾,令人神伤。
你看,这里正好与首联我们提到的诗人厌倦死亡的思想相照应了。
是不是吃
了一惊,短短十四个字,居然内涵多至如斯境地,且皆为感人心魄,发人深省之语。
尾联诗人要总结了,也算是表达自己的态度:“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应当说这是比较易见的文人士大夫的心理常态,就是及时行乐。
我们读到这里,定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古诗十九首》里那么成系统地高唱“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或者会更直接想到“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但果真如此简单吗?我认为关于这一点我们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即并未区分与判断抒发及时行乐思想究竟是已臻化境,心本开阔,还是无奈愁极,故作旷达,这一点是极重要的问题,是可以作为专题来研究的。
就高翥这首诗而言,显然是故作旷达无疑。
你看,诗人尚在阳间,就已经想到死后别人祭祀他的酒他一滴也尝不到了,可见他对这个世界是何其留恋!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由此可见欲望能使人丧失本我,渐成依赖。
原本下面该是艺术手法的分析,因又要涉及理论,与我想要表达鉴赏的最初的心理流变旨趣不合,故略去。
高翥是南宋后期江湖诗派的重要作家,且为宁波人,可以说,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与我近来研究的楼钥有偶合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