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完美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 1 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导语】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以下是WTT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 1 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莱花无处寻。
注释①[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②[疏疏]稀疏。
③[阴]树荫。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①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这里读 x 1 ng② [蛱蝶]蝴蝶的一种。
清平乐•村居[ 宋 ]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① [清平乐]词牌名,“乐”这里读yu e o② [村居]词题。
③ [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江西饶州闲居时写的。
饶州,古代属于 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④ [翁媪]老翁、老妇。
⑤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亡”这里读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 1 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1 我会写: 宿: 住宿寄宿 宿舍 宿敌 风餐露宿 徐: 徐徐徐缓 徐步 清风徐 来 不疾不徐 篱: 丙. 篱笆 竹篱茅舍 寄人篱 下W Uo疏:稀疏疏忽疏远疏导志大才疏杂:杂色杂事杂技夹杂人多手杂稀:稀疏稀客稀少稀有稀粥稀饭蜻:蜻蜓蜻蜓点水蜓:蜻蜓蜻蜓点水茅:茅草茅屋茅庐茅厕茅舍茅棚檐:屋檐房檐帽檐廊檐飞檐走璧翁:老翁渔翁翁婿主人翁塞翁失马锄:锄草锄田铁锄锄头锄奸赖:依赖抵赖诬赖赖账百无聊赖剥:剥削剥夺剥离盘剥生吞活剥多音字:宿:S U宿舍xi口一宿xi u星宿剥:b o剥削b ao剥皮形近字:徐(徐缓)途(路途)疏(疏远)蔬(蔬菜)茅(茅屋)矛(矛盾)篱(篱笆)离(离开)蜻(蜻蜓)晴(晴朗)赖(依赖)懒(懒散)课外扩展:描写农家生活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PPT课件
想象画面
居住环境优美 夫妻恩爱和谐
儿子懂事可爱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了吴音 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 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老两口小酒微 醉,或是陶醉 安乐生活。
大二勤劳,二儿 手巧,小儿子顽 皮淘气。
想象画面
农家 悠闲 幸福 生活 图
感悟情感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了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 赖,溪头卧剥莲蓬。
乡村环境优美,孩子们的勤劳、孝顺、可爱,展 现了悠闲的农家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幸福和谐、安居 乐业的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感受乡村之美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了吴音 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 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是词牌名, “村居”是词题,指农村生活
哪里体现农 村生活?
【注释】 茅檐:茅屋的屋檐。吴音:吴地的方 言。作者当时住在带湖(今属江西), 此地古代属吴地。相媚好:指相互逗趣、 取乐。翁媪(ǎo):老翁、老妇。锄豆: 锄掉豆田里的草。织:编织。亡(wú) 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 “无”,无赖,指顽皮,淘气。卧:仰 卧,侧卧,俯卧……。
古诗大意
低矮的茅屋旁,一条小溪缓缓流淌,溪边青 草茂密。映衬得小溪更加清澈。那是谁家的老两 口啊,在屋前用吴地方言聊着天,喝酒逗乐,真 是其乐融融。
大儿勤劳,在溪东的豆田间锄草;二儿手巧, 正在编织鸡笼;小儿最淘气可爱,在溪边剥莲蓬, 自由自在。
学习任务三: 抓住事物特点,想象乡村画面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完美版
独坐敬亭 山
唐
李白
知作者
李白 (701—762年),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祖
籍陇西成纪(今甘肃 天水附近)。作品极 富浪漫色彩,感情强 烈,善用比兴、夸张 的表现手法,形成了 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 被称为“诗仙”,与杜 甫并称“李杜”。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面对着鸟飞尽,孤云去的寂寞,让诗人感到欣慰的是什么? 表现诗人与山的惜 惜相连之情。
表达对敬亭山 的喜爱之情。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拟人手法
面对着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在诗人心中,
此时的敬亭山就像诗人的什么人?它会对李 白说些什么呢?
移情训练,说一说
像诗人的母亲,会对他说:“ 孩子,别灰心,拿出生活的勇气 ”。 像诗人的朋友,会对他说:“ 朋友,别泄气,有我和你一起同 行”。
着我,我们互相对视总也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忘记了其他的一切,心中只有 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了。
2、这首诗中写了哪些事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从天上到地下、从高到低、从远到近Leabharlann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从这句诗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 的心情?从哪几个词中可以看出?
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课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课文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是《古诗词三首》,分别是《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和《忆江南》,店铺在此整理了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1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①[唐] 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②。
相看两不厌③,只有敬亭山。
注释①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②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③厌:满足。
望洞庭①[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②,潭面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④。
注释①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②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③潭面:指湖面。
④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忆江南①[唐] 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②。
是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注释①忆江南:词牌名。
原题下有词三首,这里是其中第一首。
②谙:熟悉。
③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课文同步练习题学什么:学会本课两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并能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怎样学一、辨别形近字,并组词。
谙( )镜( )孤( )厌( )暗( )境( )狐( )压( )二、在诗句中用“/”划出朗读时需要停顿的地方。
独坐敬亭山望洞庭众写高飞山,湖光秋月两相和,孤云独去闲。
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看两有厌,遥望洞庭山水翠,只有敬亭山。
白银盘里一青螺。
测一测一、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 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翻译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翻译这是一节关于古诗的课堂,我们学习了四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第一课,其中包括了三首古诗。
下面是我对这三首古诗的课堂笔记和简单翻译。
课堂笔记:1. 第一首古诗:《静夜思》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一。
诗中表达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
翻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第二首古诗:《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在诗中描绘了登高望远的场景,表达了对国家兴盛和人民幸福的期望。
翻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第三首古诗:《悯农》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他通过描绘农民的辛勤劳作和生活困境,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关爱。
翻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三首古诗各有其独特之处,让我们感悟到古人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我们能够了解古代文化的底蕴,培养审美情趣,并提高语文水平。
翻译:1. 第一首古诗《静夜思》的翻译: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的霜。
抬头望明月,低头忆故乡。
2. 第二首古诗《登鹳雀楼》的翻译:白日依山尽,黄河流入海。
欲穷千里目,上一层楼。
3. 第三首古诗《悯农》的翻译:春天种下一粒粟,秋天收获万颗子。
四海无富余的土地,农夫还是挨饿。
这些古诗虽然简短,但是饱含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学习和欣赏古诗,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人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感悟,也能够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古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培养出更多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第单元第课《古诗词三首》(完美版)PPT
古诗三首
授课人:
目录
1
独坐敬亭山
2
望洞庭
3
忆江南
4
课后作业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作者简介
李 白 ( 701-762 ) ,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 号“谪仙人”,唐代伟大 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 誉为“诗仙”,与杜甫并 称为“李杜”。他写了大 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 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 响。
独 独,即独自的意思, 一个人
坐 敬 亭 敬亭山,一座山峰 山 的名称,位于今天
安徽省宣城市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一群,很多 尽:远,走了的意思 孤:一片,一个
鸟儿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 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 厌:满足
我看着山,山看着我,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只 有敬亭山才是我最知心的朋友。
(明显)的变化 (精美)的石桥 (弯弯)的金水河 【夸张句】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
2.形近字组词 秘密——公开 沮丧——高兴 精美——粗陋 宏大——微小 3.《故宫博物院》一课通过对故宫建筑的布局结构的系统说明和介绍、故宫中太和殿落成的历史片段、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页面、故宫博物院平面图四则材料,让我们全面地认识
知识拓展
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 之一,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 于宋代。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是中国都 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代表。可以配上乐 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 词有各种不同的词牌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古诗三首《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的第1课,本课主要介绍了三首古代诗歌的内容和写作手法等知识点。
本文将分别对课文原文进行详细说明并解释相关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些古诗。
一、《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
这首诗是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远眺的壮丽景色以及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诗中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展示了作者所见所感。
该诗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七言绝句:这是一种七个字一句的诗歌形式,每句都要求五言绝句相同的平仄。
2. 描写手法:诗中利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运用对比手法,生动地描述了壮丽的景色。
二、《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文学家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诗。
这首诗以作者在静夜中对故乡的思念为主线,通过描写月色和周围环境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诗歌简洁有力,耐人寻味。
该诗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五言绝句:这是一种五个字一句的诗歌形式,每句都要求五言绝句相同的平仄。
2. 描写手法:诗中运用了自然描写和比喻,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对床前明月光的描绘,表达了心中的思念之情。
三、《登高》《登高》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诗。
这首诗是描绘了作者登山的经历以及他在山巅上所感受到的壮丽景色和豪情壮志。
诗人通过登高一事,表达了个人的抱负和对理想的追求。
该诗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七言绝句:这是一种七个字一句的诗歌形式,每句都要求五言绝句相同的平仄。
2. 描写手法:诗中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运用比喻手法,如“川流不息,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作者豪情壮志和对自由的向往。
以上是《古诗三首》这篇课文的原文及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古诗的内容和创作手法,提高我们的语文功底和鉴赏能力。
阅读古诗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陶冶情操,还可以启迪智慧,提升我们的文学修养。
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古诗词三首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古诗词三首四年级下册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分别是《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渔歌子》。
WTT在此整理了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乡村四月[宋] 翁卷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不,才了④蚕桑又插田。
注释①山原:山陵和原野。
②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川,平地。
③子规:杜鹃鸟。
④了:结束。
四时田园杂兴①[宋] 范成大昼出耘田②夜绩麻③,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④供⑤耕织,也傍⑥桑阴学种瓜。
注释①杂兴:各种兴致。
②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
③绩麻:把麻搓成线。
④未解:不懂。
⑤供:从事。
⑥傍:靠近。
渔歌子[唐] 张志和西塞山①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②肥。
青箬笠③,绿蓑衣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①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②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③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④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同步练习题一、我能把字写好。
蚕桑昼耘塞鹭绩笠二、照样子,做一做吧!例:sàisāisè塞车(sāi) 边塞(sài) 茅塞顿开(sè) lù lǜ绿化( ) 碧绿( ) 绿林( ) 鸭绿江( )le liǎo好了( ) 行了( ) 对了( ) 了不起( )jiě xiè未解( ) 浑身解数( ) 解释( ) 解甲归田( )ɡònɡ ɡōnɡ供给( ) 供耕织( ) 提供( ) 供词( )三、比一比,再组词,烟()闭( ) 耕( ) 膀( ) 衷( ) 观( )咽( ) 闲( ) 耘( ) 傍( ) 蓑( ) 规( )塞( ) 须( ) 若( )赛( ) 烦( ) 箬( )四、默写《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小学四年级下册古诗词大全必背
小学四年级下册古诗词大全必背小学四年级下册的古诗词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必背的古诗词,供同学们学习和背诵:1.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6.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8. 《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9. 《江南逢李龟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0.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1. 《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12.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3.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4. 《悯农》(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5.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些古诗词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语言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背诵,深入理解每首诗的意境和内涵。
2020年春新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古诗词三首授课课件(完美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课堂作业
四、读读古诗,说说自己的理解。 1.这首诗是___宋_____代诗人__杨__万__里__写的。诗中描写了__6___种 景物,分别是_篱___落__、__一__径___、__枝__头___儿__童_ 黄蝶 菜花 _。表达了 诗人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之情。 2.“ 儿___童__急__走__追___黄__蝶__,,飞__入___菜__花__无__处__寻___。”一句写出了儿童 在花丛中捕蝶的欢乐情景。
宁静。第三句“日长篱落 无人过”写正午时分的幽 静的景象。第四句中写 “蜻蜓蛱蝶飞”显得田野 静悄悄的,以动写静。
拓展延伸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拓展阅读
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乐趣?
这首诗描写的是初夏农村的自然景 色。让我们从中体会到田园之美,自然之 趣,劳动之乐。
(静) (动)
课堂作业
一、一字多音我会选。 xiǔ sù
1.昨天晚上,我在同学家住了一宿( xiǔ)。 2.下了晚自习,同学们都要回宿( sù )舍。 二、读拼音,写汉字。 黄昏时分, 一只蜻蜓xú xú (徐徐)落在xīshū(稀疏) 的 lí ba(篱笆)上,准备要在这儿借sù(宿)一晚。
课堂作业
课堂练习
三、一字多音,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 1.今天得到老师的表扬,我很高兴(xīng)。( × ) 2.刚才听到爸爸说要给我买台电脑,我听后兴(xīng) 奋极了。( √ ) 3.日长(cháng)篱落无人过。( √ )
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学课件、复习课件(课文要点)统编版
诗人简介
范成大,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南宋诗人。诗题材广 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 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著有《石湖集》 《吴船录》等。 主要作品:《夏日田园杂兴》《喜晴》《卖 痴呆词》等。
译文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 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诗人简介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 文学家、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 (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 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主要作品:《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舟过安仁》等。
译文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小路旁边 的树上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
下片写了孩子们的活动,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和谐而又不乏生机的乡村图画。既有天 然之趣味,又有天伦之和美;既有耕作之繁忙,又有小孩子的调皮嬉戏,写尽了农家之 乐,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主题
《清平乐·村居》这首小令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 面,词人把这家老小的不同的面貌和情态描写的惟妙惟肖、活灵活 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出作者 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 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 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 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 摘下的莲蓬。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古诗词三首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分别是《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店铺为四年级师生整理了第1课《古诗词三首》课文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原文1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①[唐] 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②。
相看两不厌③,只有敬亭山。
注释①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②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③厌:满足。
望洞庭①[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②,潭面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④。
注释①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②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③潭面:指湖面。
④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忆江南①[唐] 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②。
是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注释①忆江南:词牌名。
原题下有词三首,这里是其中第一首。
②谙:熟悉。
③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教材解读独坐敬亭山1.课文简说。
这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 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
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2.词句解析。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了孤独之感: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远离而去。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其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1.古诗词三首
山名。在今安徽省 独自一人。 宣州市郊外。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 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 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 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 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 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 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 了世态淡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 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 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 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 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 感的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 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 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 厌:满足。 能与我相互对看而不感到满足的, 只有敬亭山。
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用 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 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 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 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 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 流。“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 上的投契。“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 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能不忆江南?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 不让人回忆吗?
2021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全
请欣赏下面这幅图画,你想到了哪首古诗?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 简介
(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 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南宋“ 中兴四大家”。他的诗通俗易懂,清新活泼,富 有生活情趣,当时人称诚斋体。 主要作品:《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舟过安仁》等。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古诗,边读边想: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哪些事物? 篱落、一径、树头、儿童、黄蝶、菜花
从整体上看,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些景物都是乡村中的典型事物;都是暮春时节的典型 事物;说明这是暮春季节。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 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荫。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宿新市徐公店
___篱__落__疏__疏____一径深, ___树__头__新__绿____未成阴。 ____儿__童__急__走__追__黄__蝶____, 飞入菜花 无处寻_____。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__杨__万__里__ 写的,整首诗选取了
____篱__落__、__菜__花__、__儿__童__、__黄__蝶____等事物,描绘出一幅闲
这首诗中,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闲适、惬意、愉悦。
借助注释理解意思,紧扣古诗中的事物想象画面, 通过朗读浮现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结构梳理
宿 新 市
田园风光
篱落疏疏 树头新绿
一径深 未成阴
徐
急走 追黄碟
公 店
儿童追蝶
飞入
无处寻
心境恬淡闲适 喜爱田园生活
概括主旨
《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描绘了在幽静安逸的 田园风光里,儿童在菜花地里追逐蝴蝶的生动画 面,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儿童 的喜爱之情。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精美课件(统编)
《清平乐·村居》通过对茅檐、小溪、青草、 翁媪、大儿、中儿、小儿这些景物和人物的描写, 展现了一幅平静、安宁的农村生活画面,表达了 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
茅檐 小溪 青草
清 上阕
悠然自得
1 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探究读
根据朗读指导,朗读诗文,探究下列问题:
这首诗中描写了 哪些景物?
朗读指导
初夏时节,田园丰收,用轻松、 喜悦的语气读出诗人对诗意般农家 生活的喜爱。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
霜晴:指霜后的晴天。 连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 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 芝麻等,使子粒掉下来,也作梿枷。
表达了作者向往农家之乐和对儿童 的喜爱之情。
2.联系前两首诗,本课的三首诗有什么相同点?
都是描绘的田园风光。
描写田园的成语 竹篱瓦舍 翠竹丛生 绿树掩映 阡陌交通
世外桃源 鸡鸣狗吠
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对偶
颜色 生长状态
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初夏时节田园
的无限风光。
读了这两句,闭上眼睛想一想,你仿佛看到 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我仿佛看到了一幅“梅子金 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 花稀”的图景。看到了一幅有花有 果、有形有色的初夏江南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知识抢答
• 1、诗圣—— 杜甫 • 2、诗仙—— 李白 • 3、诗佛 —— 王维 • 4、大李杜—— 李白、杜甫 • 5、小李杜——
李商隐、杜牧
《独坐敬亭山》
这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 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 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 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 味,孤寂之感倍生。
“镜未磨”,古代的镜子是用铜 制做的,镜表面需要经过打磨。
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 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 美。 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 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 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 的胸怀。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中指月光下的洞庭湖像一个银盘子。
3.《望洞庭》是 唐 代诗人 刘禹锡 写的,作者 借助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秋月映照下的 洞庭湖的美景,表达了诗人( 热爱大自然 )的美好感情。
忆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汉乐府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宋】苏轼
忆江南
•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 引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 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
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 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 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 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 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 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 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 啼”。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 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
绿波粼粼,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
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
能不忆江南?
江南的这种风光在洛阳是看不到的, 所以词的结尾用反问句说,江南的风景这 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李白很孤单、寂寞)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你看我,我看你。诗中指诗人和敬 亭山相互对视。 厌:满足。
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 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 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闲: 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多诵读,悟诗情
思考: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 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独坐敬亭山
作者通过对敬亭山景物的描 写,抒发了诗人以山为伴的惜 惜相怜之情,突出了诗人对敬 亭山的喜爱。
借景抒情
这首诗是李白 离开长安后,经过 了长达十年的飘泊 生活,来到宣城时 所写。在长期的飘 泊生活中,他饱尝 了世态炎凉的滋味, 心中充满了孤独寂 寞的情感。
独 坐 敬 亭 山
独坐:单独地坐。 敬亭山:在今安 徽省宜州市郊。
单独地坐在敬亭山上。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李白Hale Waihona Puke 独坐敬亭山[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尽:没有了, 闲:形容云彩 完了。诗中表达孤云:孤单的云。也飘来飘去悠闲 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了诗人强烈的孤 自在的样子。 独感。 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 到看不到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
风景旧曾谙。 谙: 熟悉。
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谙:熟悉。 旧:从前,指诗人 年轻时游过杭州。 曾:曾经。
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 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胜:超过,胜过。 蓝:一种植物,叶蓝绿 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因怀念杭
州而写的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
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 (2)“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
江南好,
天上的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 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 乎世间万物都厌弃 “我”,远离而去。
他的心境?
独坐 敬亭山
(唐)李白
拟人
相看 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互为知己的相知之情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 的相知之情。“相看两不厌 ”,表达 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 “相”“两”二字同意重复,把诗人 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 惜相怜的感情。 “只有”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学习快乐!
再见!
词
同学们,你们知道词吗?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特殊 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 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词有各 种不同的词牌,比如:“忆江南”、 “渔歌子” ,还有“江城子” 、 “菩萨蛮”等。
忆江南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
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白居易离 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 首《忆江南》。
洞庭湖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侧。 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湖中有君山, 山上有诸多名胜。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 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经典之作。
望洞庭
唐 白居易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
思考:诗人是站在什么角度看洞庭湖的? 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诗人是从远处看洞庭湖的,从 “望”字可以看出来。
• 《望洞庭》描述了一幅优 美的秋月洞庭图,抒发了 作者对洞庭美景的喜爱和 赞美之情。
练习: 1、《望洞庭》的写作顺序是从( 近 )到( 远 ), 表达了作者( 对洞庭湖的喜爱 )之情。 诗中描写的是( 洞庭湖美丽 )的景色。主要写了 (洞庭湖 )、(秋月 )、(静水 )、( 君山 ) 四种景物。 2、《望洞庭》运用了(比喻 )的修辞手法,分别把 ( 洞庭湖水面 )比作未磨的铜镜;后两句把 (洞庭湖 )比作了(白银盘 ),把( 君山 )比作了 ( 青螺 )。
忆 江 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读一读忆江南的另外两首诗。
忆江南(其二)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读一读忆江南的另外两首。
忆江南(其三)
江南忆, 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 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 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 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 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 “蓝”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日出江花红胜火,
四周一片寂静。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厌: 满足。
鸟儿飞走了,云飘远了,“我” 只有静静地凝视着 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 “我”。世上 大概只有敬亭山愿意和 “我” 做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
独坐 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 高飞 尽, 孤云 独去 闲。
动静结合
“尽”、“闲”两个字,突出 了“静寂”的特点,在飘忽的白云 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这两句诗中“动”中有“静”。 无论是“静”与“动”,都烘托了诗 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和谐融合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象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碧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轻轻的田螺
古诗中有三个比喻句,你能找到吗?
• 没有一丝风吹过,静静的湖面像 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 ___________________. 洞庭湖 • ___________________ 像白色的银盘。 苍翠的君山 • ___________________像洞庭湖中的一颗 青螺
书写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 和:和谐,协 调。这里指水 色和月色融为 一体。 潭面:指湖面。
湖光秋月相互辉映,显得多么和谐, 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 的铜镜。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 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色互 为映衬,显得多么和谐!平静的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 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
词的内容是回忆江南,所回忆的是诗 人曾经观光游览当地风景时所留下的印象。
借助拼音自读诗歌,初步了解这首诗。
忆 江 南
白居易
江南好, ān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唐 代著名诗人。字 乐天,号香山居 士 。白居易一 生留下近3000篇 诗作 。
忆江南
山:诗中指君 山。 青螺:这里用来形 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 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 着的一枚青螺。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