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防范民营企业集团授信风险的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银行授信法律案例分析(3篇)

银行授信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本案涉及某商业银行(以下简称“银行”)与某民营企业(以下简称“企业”)之间的授信合同纠纷。

企业因经营需要,向银行申请贷款,双方签订了授信合同。

合同约定,企业向银行借款人民币1000万元,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贷款期限为一年,年利率为5%。

合同同时约定,企业应按照约定的还款计划按时还款。

在贷款期间,企业未能按照约定的还款计划还款,导致银行贷款逾期。

银行多次催收无果后,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企业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银行是否已经尽到审慎调查义务,对企业的资信状况进行了充分了解?2. 企业是否按照合同约定按时还款,是否存在违约行为?3. 银行在贷款过程中是否存在违规操作,如未按照规定进行贷后检查等?4. 针对企业的违约行为,银行是否采取了合理的催收措施?三、案例分析1. 银行尽到审慎调查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相关规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有义务对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进行审慎调查。

本案中,银行在发放贷款前,对企业进行了贷前调查,包括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状况、信用记录等进行审查。

根据法院调查,银行在贷款发放前,已经尽到了审慎调查义务,对企业的资信状况进行了充分了解。

2. 企业违约行为根据授信合同约定,企业应按照约定的还款计划按时还款。

然而,在贷款期间,企业未能按照约定的还款计划还款,导致贷款逾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履行还款义务的,构成违约。

因此,本案中企业存在违约行为。

3. 银行违规操作本案中,银行在贷款过程中是否存在违规操作,如未按照规定进行贷后检查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根据法院调查,银行在贷款发放后,对企业的贷后检查工作基本到位,不存在重大违规行为。

4. 银行的催收措施针对企业的违约行为,银行采取了多种催收措施,包括电话催收、书面催收、上门催收等。

商业银行授信业务检查案例

商业银行授信业务检查案例

商业银行授信业务检查案例案例一:弄虚作假为集团客户多头授信在对某股份制行进行检查时发现,该分行部分员工采取抽换、涂改5户关联企业信息资料和银行授信调查报告,规避上级行的审批权限限制和监管部门的检查,从而达到为集团客户多头授信的目的,性质恶劣。

一、基本情况2004年6月,检查组在对该分行检查中发现,自2003年初以来,该分行对本地区某控股集团的关联企业授信额度迅猛增加,2004年5月授信余额达55060万元,比2003年初增加42789万元。

但查阅某集团下属A公司等主要5家有关联特征企业的银行授信档案,这些企业的资本结构反映某集团对其不具有明显的集团控股特征,在授信管理上,该行也均没有将以上企业列入集团客户授信管理。

二、检查方法检查组人员凭借日常掌握的情况判断,上述5家企业应属某集团系列的关联企业,为切实核查清楚这5家企业资本构成的关联性,检查组采取了内外围检查、调查及谈话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细致的检查工作。

采取的主要方法有:(一)仔细翻阅授信档案。

一是逐户查阅企业原始资料,重点关注企业章程、工商营业执照、银行开户申请资料等材料,对能体现关联关系的法定代表人等要素逐一验证。

二是逐份查阅授信调查报告,并与有关原始资料逐项对照,对一些有涂改迹象和与原始资料不一致之处逐一做好记录。

(二)开展外围调查,到企业注册地的工商局和税务局,调阅企业注册登记时有关注册资本、法定代表人等原始资料,与该分行授信档案中提供的相应资料进行核对。

(三)在掌握确凿证据的前提下,与经办信贷人员及有关负责人谈话,晓之以理,促使其说出实情。

三、存在问题经过资料核实与谈话,查实该分行为达到规避总行授信审批、应付总行稽核部和监管部门检查的目的,对某集团下属A、B、C、D、E公司等5家企业的原始信贷基础档案资料作了大量抽换、涂改,以隐瞒这些企业的投资关系和法定代表人。

手法主要有:一是用虚假的公司章程、开户许可证复印件等替换这5户企业原始信贷档案中的公司章程、开户许可证复印件等;二是对原始信贷档案中B、C 公司的原始贷前调查报告书中的资本结构部分进行涂改;三是对A、D、E公司授信分析报告中的资本结构、法定代表人部分进行更改,并以重新打印虚假授信分析报告替换原始信贷档案中的授信分析报告;四是抽离原授信时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复印件等。

银行授信法律案例分析(3篇)

银行授信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XX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由于公司业务发展迅速,资金需求量大,XX公司于2010年向XX银行申请贷款5000万元,用于公司项目的建设。

XX银行经审查后,同意向XX公司发放贷款,双方签订了《贷款合同》。

合同约定,贷款期限为3年,年利率为6%,贷款用途为项目建设,XX公司应在贷款到期前一次性还清本息。

然而,在贷款发放后,XX公司由于经营不善,未能按期还款。

截至2013年,XX公司累计拖欠贷款本金及利息共计7000万元。

XX银行多次催收无果,遂将XX公司诉至法院,要求XX公司偿还全部贷款本息,并支付逾期利息及违约金。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XX公司是否具有还款能力;2. XX银行是否尽到了审慎调查义务;3. XX公司是否存在欺诈行为;4. XX银行是否可以要求XX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三、法院判决经过审理,法院认为:1. XX公司确实存在经营不善,导致无法按时还款的情况。

但考虑到XX公司经营困难的原因并非主观故意,而是由于市场环境变化等原因,法院认为XX公司具有一定的还款能力。

2. XX银行在发放贷款前,对XX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进行了调查,但未能充分了解XX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

因此,XX银行在审慎调查义务方面存在一定过错。

3. XX公司在申请贷款过程中,并未存在欺诈行为。

XX银行与XX公司签订的《贷款合同》合法有效。

4. 由于XX公司未能按期还款,法院判决XX公司向XX银行偿还全部贷款本息,并支付逾期利息及违约金。

同时,法院认为XX银行在审慎调查义务方面存在过错,故对XX银行的损失承担一定比例的赔偿责任。

四、案例分析本案涉及银行授信法律关系,主要涉及以下法律问题:1. 银行审慎调查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的规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应当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等进行审慎调查。

本案中,XX银行虽然对XX公司进行了调查,但未能充分了解其真实经营状况,存在一定过错。

商业银行防范民营企业集团授信风险的案例分析

商业银行防范民营企业集团授信风险的案例分析

商业银行防范民营企业集团授信风险的案例分析一、案例反映出商业银行在民营企业集团授信管理上的问题金坤铜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以生产各类铜材为主,实际控制人为若干自然人。

经过数年经营,金坤铜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从2001年起公司陆续与当地各商业银行建立授信关系。

截止2004年初各商业银行给予该公司授信额度敞口8000余万元,业务品种涵盖一般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打包贷款、免保证金开立远期信用证,公司提供金坤铜材有限公司作为连带担保。

2004年中,由于金坤铜业有限公司及担保单位均涉嫌走私而受到海关查处,由此造成公司停产歇业并最终破产。

截止破产时止,各商业行授信仍有累计授信余额5000余万元无法收回,损失严重。

事后,各商业银行均对此展开了调查,发现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授信调查过程中客户经理业务能力不足,缺乏识假破假的能力,公司提供给银行的报表显示,其销售额从建立时的年销售700多万元迅速增长到2003年的3.8亿元,利润由几万元增长到400多万元,经营情况尚可。

但该实际上以上财务报表均未经审计,实际经营情况是管理混乱、报表依靠财务报表长期造假隐瞒亏损,并向银行骗取贷款,客户经理对此全然不察。

甚至后来公司将免关税的来料进行加工并在国内销售,最终被海关处罚以致破产,长期积累的问题集中爆发,商业银行完全被公司表面经营情况所蒙蔽。

二是商业银行在授信时对授信人金坤铜业公司及担保人金坤铜材公司之间存在着的实际关联关系未能发现,两家公司事实上均由同一自然人所控制,由于两家企业相互关联,经营管理方面同样存在弄虚作假、偷逃关税等行为,在被海关查处后,两家公司同时宣告破产。

事后查阅商业银行有关贷前和贷后调查报告,均未对授信人与担保人同为关联公司予以揭示。

正是在此误判前提下,商业银行把事实上属于集团授信的业务当成正常有外部企业提供担保的业务,从而造成授信损失。

三是各商业银行给予的授信额度偏大,依公司财务报表反映的数据看,至2004年初,公司总资产不足8000万元,净资产更是低于3000万元,而各商业银行当时给予该公司授信额度敞口累计达到8000余万元,如此超额授信理由欠充分,授信审批过程显得不够审慎。

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

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

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集团客户由于其内部股权关系复杂、经营多元化以及关联交易频发等原因使得商业银行在对集团客户授信时风险增大。

通过分析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的特征,找寻出银行集团客户授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和对策标签:集团客户;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引言由于集团企业具有内部股权关系复杂、多元化经营、关联交易频繁等特征,商业银行在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方面还存在着难点和薄弱环节。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集团企业相继暴露出贷款风险,给商业银行造成了大量的信贷资金损失,加强对集团企业信贷业务的监督和管理,防范信贷风险已显得十分紧迫。

笔者从集团客户的概念入手,对集团客户的信贷风险特征作以深入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防范信贷风险的建议,以供参考。

1 集团客户的分类集团客户多数是基于股权关系或同一法人关系,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

实践中集团客户的类型较为复杂,主要有三种形式:其一,控股式企业集团。

即以资本作为纽带,通过母公司对其他成员单位的控股而实现统一管理。

其二,参股式关联企业群组(准集团)。

如一些企业同属某一产业链或业务上具有依存关系,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相互参股形成关联企业群组。

其三,家族式企业集团。

即通过同一法人或关联法人(如存在亲属关系)掌控的企业而形成的企业集团。

上述集团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一为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强势企业为基础,通过兼并或重组形成企业集团,二是在国企改革的背景下,由政府推动,将辖属企业进行重组而成。

2 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的特征2.1 集团信贷风险具有隐蔽性由于集团客户组织结构、内部交易和关联关系比单一客户复杂,商业银行在获取集团客户的信息上要比单一客户困难,在决策的把握上更为复杂。

通常,集团客户可以通过内部资金调拨、企业重组、关联交易以及不实财务报告等手段,将集团内某一成员的经营风险转移到集团内的其他成员,从而掩盖了风险或使风险延迟暴露。

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的实际应用——以某中小民营企业授信方案为例(下)

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的实际应用——以某中小民营企业授信方案为例(下)

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的实际应用——以某中小民营企业授信方案为例(下)2019年09月27日4.结构授信安排(1)授信品种确定。

XY公司以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或现金方式向上游纸品生产厂家采购纸品,银行给予其开立银行承兑汇票额度更符合其采购需求,较之直接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更能控制授信风险,故而将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转变为开立银行承兑汇票。

(2)结构授信。

XY公司主要上游客户是金光集团、万国纸业(核心企业),采购量占其总采购量的95%,剩余的采购量是针对一些中小型生产厂家。

因此,确定以深圳金光和万国纸业公司作为开票对象。

在此基础上,某银行以人民币2亿元的授信额度为限,通过分析XY公司上游供应商的股东背景、财务状况、双方交易记录、合作情况、预计年业务发生额,分别为万国纸业、深圳金光核定单一定向开票额度人民币1.5亿元、5000万元,向万国纸业、深圳金光采购占比分别为75%和25%,并要求上游纸品生产厂家提供回购担保。

(3)信用捆绑技术、现金流控制等风险控制措施应用一是封闭贸易流程。

XY公司的采购业务涉及上游纸品生产厂家、银行和XY公司三个当事人,采购流程涉及银行开票、上游厂家发货、XY公司提货、银行承兑汇票解付等环节。

只有在封闭贸易流程、将全流程均纳入某银行监控的情况下,银行才能有效监管交易中的现金流、物流,确保采购业务的真实性。

同时,操作时须及时抽查厂商交易记录和监管其资金流向,确保交易真实性。

二是要求上游纸品生产厂家提供回购担保。

XY公司是轻资产公司,仅少量股东房产抵押给银行,第二还款来源较弱。

作为贸易企业,XY公司无力提供有实力的第三方作为银行授信的保证人。

但XY公司从事纸品贸易多年,已成为金光集团的一级纸品经销商、万国纸业公司的特约纸品经销商,与两个上游厂家集团的贸易合作关系稳固,相互依存度高,且万国纸业作为该供应链条的核心企业,经营实力强,信用记录良好。

由此,该银行要求两个上游厂家为XY公司在银行的授信提供回购担保,而这两个上游厂家集团为扩大销售,也愿意为XY公司在银行的授信提供回购担保。

银行授信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银行授信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银行授信案例分析报告范文一、案例背景本案例涉及一家位于华东地区的中型企业,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的制造与销售。

该企业成立于2010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在行业内建立了良好的声誉。

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展,企业需要更多的流动资金来支持其日常运营和市场拓展。

因此,向银行申请了一笔授信额度,以满足其资金需求。

二、授信申请企业于2023年3月向银行提交了授信申请,申请的授信额度为5000万元。

企业提交了包括财务报表、税务报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相关文件,以证明其财务状况和还款能力。

三、授信评估银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市场前景等进行了全面的评估。

评估内容主要包括:1. 财务状况分析:评估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关键财务指标,确保企业具备良好的偿债能力。

2. 经营状况评估:分析企业的市场定位、产品竞争力、管理团队以及上下游供应链的稳定性。

3. 市场前景预测: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市场潜力。

4. 风险评估:识别企业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并评估其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四、授信决策经过综合评估,银行认为该企业具备良好的还款能力和市场前景,决定批准其授信申请。

授信额度为5000万元,授信期限为两年,利率按照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上浮10%。

五、风险控制措施为了降低授信风险,银行采取了以下措施:1. 担保要求:要求企业提供相应的抵押物或担保人,以确保贷款的安全。

2. 资金用途监管:要求企业将授信资金专项用于企业的日常运营和市场拓展,不得挪作他用。

3. 定期报告:要求企业定期向银行提交财务报表和经营状况报告,以便银行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

4. 提前还款条款:在授信协议中设置提前还款条款,允许企业在资金充裕时提前还款,减少利息支出。

六、结论综上所述,银行在综合考虑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和市场前景后,决定批准其授信申请。

同时,通过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确保了授信资金的安全和合理使用。

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的授信风险及防控

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的授信风险及防控

银行信贷资金盲 目扩张 的民营企业集团客户 , 公 司治理 混乱 、
涉及民间贷 款 、 小额贷款等高风险市场领域 的集 团型 客户 , 不 可被其报表规模蒙蔽 , 应严禁介入 , 或建立逐步退出机制 。
2 . 集 团 客 户 授 信 总 量 采 取 限 额 管 理
抗风险能力强的表象 , 各家银行在授信额度方面也 比较大方 , 很容易降低授信条件给出巨额授信额度 ,造成银行方面的多 头授信和过度授信 。
同业 合作 等 几 个 方 面提 出 了集 团客 户授 信 风 险 防控 措 施 。
关键词 : 集 团客 户 : 信 贷风 险 ; 防控 措 施
集团客户具有关联企业投资关系复杂 、财务管理模 式以 集权 型为主 , 发展模 式是以融资促 投资 , 以投资带融资 , 融 资


河 南 省银 行 业 授 信 总 体 情 况
较 高的 偏 好 , 值 得 关 注和 研 究 。本 文从 银 行 业授 信 数 据 入 手 ,
( 3 ) 主要投资者个人 、 关 键管理人员 或与 其近 亲属 ( 包括 三代 以内直系亲属 关系和二代 以内旁 系亲属关 系)共同直接
控制或间接控制。
分 析 河 南 省 银 行 业 集 团授 信 特 点 、 主要 表 现 形 式 及 风 险特 征 ,
元: 其中对公贷款余额 1 0 6 9 0 . 9 5 亿元, 环 比增长 1 8 8 . 7 8 亿元 ,
较年初增加 8 2 7 . 5 2 亿。
由于集团客户股权结构 、 组织结构 复杂 多样 。 客观上 造成 其容易通过关联交易 ,以非市场公允价格交易的方 式 , 将利 润、 收入 、 成本 费用等在不 同成员之 间人 为进 行分配 , 造成有

授信业务风险识别案例分析

授信业务风险识别案例分析

授信业务风险识别案例分析摘要:授信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之一,其风险识别及控制能力对于银行的运营和盈利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了授信业务中的风险识别及应对措施,为银行及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引言**授信业务是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也是银行实现利润的重要来源。

然而,由于授信业务的特点以及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授信业务面临着较高的风险。

因此,如何准确识别和控制授信业务风险成为银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深入探讨授信业务风险识别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 案例背景**某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部门在一次大规模授信时遇到了一起风险事件。

该银行面临的授信业务风险主要包括: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行业风险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风险等。

在这次授信中,该银行未能准确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导致授信资金损失巨大。

**3. 风险识别分析**在这次案例中,授信业务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评估不准确。

借款人的信用状况是授信业务风险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借款人是否能按时还款。

**3.1 环境风险识别**环境风险是指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对授信业务的影响。

在这次案例中,银行没有充分考虑到经济周期的波动以及行业政策的调整对借款人经营状况的影响,导致未来收益预测不准确。

**3.2 信用风险识别**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款或无力还款的风险。

在这次案例中,银行在评估借款人信用状况时没有采取有效的调查手段,仅凭借借款人提供的资料进行评估,导致评估结果不准确。

**4. 应对措施**针对上述分析中提出的问题,为提高授信业务风险识别能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4.1 加强对借款人的调查**。

授信业务风险和典型案例

授信业务风险和典型案例

授信业务风险和典型案例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授信业务风险和典型案例,这可真是个超级重要的事儿啊!
你们想想看,授信就像是给人一把钥匙,能打开财富的大门,但要是没弄好,那可就像是给自己挖了个大坑啊!比如说吧,有个企业申请了一大笔授信额度,准备大干一场,结果呢,市场突然变了,产品卖不出去,还款就成了大难题。

这不就好比你满心欢喜地拿着一把钥匙去开宝箱,结果发现宝箱里啥也没有,反而还惹了一身麻烦!
还有那种疯狂扩张的例子,企业看到有授信额度,就不管不顾地到处投资,根本不考虑风险。

这就像你有了一双翅膀,就以为自己能飞上天了,结果飞得太高,摔下来可就惨喽!
再给你们说一个典型案例,有个公司老板因为和银行关系好,轻松拿到了高额授信。

但他却把钱拿去炒股,想赚快钱,结果股市暴跌,公司也陷入了绝境。

这多像一个人拿着宝贝不当回事,非要拿去瞎折腾,最后把自己给坑了呀!
哎呀,授信业务风险可真是无处不在啊!稍有不慎就可能让你陷入困境。

但咱也不能因噎废食不是?关键是要谨慎对待,做好风险评估,就像走钢丝的时候要小心翼翼,保持平衡。

授信业务就像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帮你披荆斩棘,用不好就会伤了自己。

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别等出了问题才后悔莫及啊!这就是我的观点,朋友们,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建设银行内蒙古分行民营大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研究》范文

《建设银行内蒙古分行民营大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研究》范文

《建设银行内蒙古分行民营大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研究》篇一一、引言在金融业持续发展的今天,银行授信业务作为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其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在内蒙古地区,民营大客户的授信业务对于建设银行内蒙古分行而言,既是业务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也是风险管理的关键领域。

本文旨在通过对建设银行内蒙古分行民营大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的深入研究,探讨其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及应对策略,为银行的稳健经营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建设银行内蒙古分行民营大客户授信业务概述建设银行内蒙古分行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与众多民营大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授信业务作为银行支持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其规模和数量在内蒙古地区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民营大客户作为银行的重要合作伙伴,其授信业务的健康发展对于银行和地方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授信业务风险识别(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授信业务中最主要的风险类型,主要源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问题。

在民营大客户中,由于企业经营状况的不确定性,信用风险尤为突出。

(二)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指因市场变动导致的授信资产价值下降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等。

(三)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由于银行内部操作不当或系统故障导致的风险,如内部欺诈、流程漏洞等。

四、授信业务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通过对风险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评估授信业务的潜在损失。

建设银行内蒙古分行应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包括对客户信用等级的评定、风险承受能力的评估以及风险与收益的权衡等。

五、授信业务风险监控风险监控是对授信业务进行持续跟踪和监控的过程,包括对借款人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市场环境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查。

建设银行内蒙古分行应建立实时监控机制,及时捕捉风险信号,确保授信业务的稳健运行。

六、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策略(一)完善内部控制体系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风险管理流程、内部审计机制等,确保业务的合规性和风险的可控性。

民营企业授信风险控制

民营企业授信风险控制

中小民营企业授信风险管控初探——以山东为视角中小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加速经济结构调整、缓解就业压力、丰富和完善市场经济、促进技术创新、促进出口、推进城市化等诸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小企业已成为银行授信新的增长点。

但是由于部分中小企业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尤其在今年信贷政策紧缩的大背景下,贷款频繁出现问题,金融机构加强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研究,提高对其授信风险管理已势在必行。

一、山东民营经济的发展(一)总体发展情况相比广东、上海、江苏、浙江而言,山东民营经济长期相对滞后,但随着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这种情况得到较大改观。

至“十一五”末,民营经济在政府的鼓励扶持下,历史上注册资本首超公有制经济,成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同时,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户数持续缩量调整,五年间户数下降了近三成。

在所有制结构中,“十一五”结束后山东省民营经济比重首次居于首位,与公有制的比重调整为45。

6:37.9。

个体、私营经济资本(金)比重比2009年上升了4。

4个百分点,已超过公有制经济7。

7个百分点。

其中,2010年,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注册资本中,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本占到了68。

6%,到2010年底,山东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市场主体户数比重调整为4。

1:95:0。

9。

这表明,民间投资有力地承接了政府投资,全省经济发展中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明显增强。

(二)发展存在的问题山东省民营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浙江等民营经济先进省份相比,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1)区域发展不平衡。

山东民营经济在区域结构上呈现出不平衡分布的特点, 总体来看, 东部沿海地区民营企业较多较强, 民营经济发展较好, 如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市,而中西部内陆地区, 民营企业偏少偏弱, 东西部民营经济发展差距较大。

(2)创新能力不足。

商业银行防范民营企业集团授信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防范民营企业集团授信风险分析

《西部金融》2008年第5期商业银行防范民营企业集团授信风险分析万坪摘要:本文以某有限公司授信风险损失的案例,从民营企业经营发展的特点入手,阐述了当前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集团授信管理存在的授信调查过程中客户经理能力不足、对公司与担保人的实际关联关系未能发现和授信过度等问题,并分别分析了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多头授信和授信过度的主要原因。

指出商业银行授信管理的启示:一方面要充分调查民营企业集团的组织架构,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经营中者个人素质的考察与评价。

关键词:信贷风险;授信;民营业员企业集团;启示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08(5)-0043-02收稿日期:2008-4作者简介万坪(),男,江西南昌人,金融学硕士,现供职于交通银行厦门分行。

(交通银行厦门分行,福建厦门361000)一、案例反映出商业银行在民营企业集团授信管理上的问题A 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以生产各类铜材为主,实际控制人为若干自然人。

经过数年经营,A 公司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从2001年起公司陆续与当地各商业银行建立授信关系。

截止2004年初各商业银行给予该公司授信额度敞口8000余万元,业务品种涵盖一般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打包贷款、免保证金开立远期信用证,A 提供B 公司。

2004年中,由于A 有限公司及担保单位均涉嫌走私而受到海关查处,由此造成公司停产歇业并最终破产。

截止破产时止,各商业行授信仍有累计授信余额5000余万元无法收回,损失严重。

事后,各商业银行均对此展开了调查,发现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授信调查过程中客户经理业务能力不足,缺乏识假破假的能力。

公司提供给银行的报表显示,其销售额从建立时的年销售700多万元迅速增长到2003年的3.8亿元,利润由几万元增长到400多万元,经营情况尚可。

但上以上财务报表均未经审计,实际经营情况是管理混乱,报表依靠长期造假隐瞒亏损,并向银行骗取贷款,客户经理对此全然不察。

集团客户授信案例分析

集团客户授信案例分析

集团客户授信案例分析集团客户信用风险案例——基于德龙系列案例1和“德龙系统”企业的基本情况(1)案例背景近年来,一批传奇企业集团活跃在我集团客户企业集团中。

如联想的“中国科学部”、清华同方和紫光的“清华系”以及北大方正的“北大系”等高科技企业集团。

还有创造中国股市的“神话”,中国股市曾被称为“中国股市第一银行”和“德龙系统”。

还有创造中国农业“神话”的“蓝田系统”。

还有许多企业集团,如“蓝星系统(中化)”、“农开系统”和“格林克尔系统”本文选取给我国商业银行造成巨大信用损失的企业集团“德隆部”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找出我国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为有效防范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用风险铺平道路。

(2)“德龙部”企业发展历史德龙集团的前身是一家朋友公司,由几名大学生于1986年成立,以400元筹集资金经营色彩扩张业务后来,天山贸易公司成立了1990年,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下属的技术开发部承包了计算机操作。

新疆德隆实业公司和新疆德隆房地产公司成立于1992年,开始进入娱乐、餐饮和房地产行业。

新疆德龙农牧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成立于1994年,新疆德龙国际实业公司(注册资本2亿元)成立于1995年,并开始拓展对外业务。

1996年,新疆屯河法人股份转让成立新疆屯河集团1997年,他接受沈阳合金法人股份,进入家用户外设备维修和电动工具制造领域。

他还接受了湖南火炬法人股份,进入了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

1998年,新疆德隆国际工业公司改制为新疆德隆(集团)有限公司;并成立中国国旅有限公司进入旅游业。

1999年,北京西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北京国武体育交流有限公司成立,进入体育产业。

1月,XXXX德龙国际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亿元人民币)在上海浦东成立,控股新疆德龙集团和新疆屯河集团。

同年8月,更名为德龙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同年10月,注册资本增加到5亿元。

256年至1999年,德龙开始了大规模的并购,收购了美国70岁的户外机械制造商和开发商默里集团,分别拥有手推式割草机和坐式割草机的第一和第二市场份额。

商业银行的法律风险案例(3篇)

商业银行的法律风险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法律风险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以某商业银行(以下简称“该行”)的一起法律风险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案例简介某商业银行在2018年办理一笔1000万元的贷款业务,借款人为一家民营企业。

该笔贷款用于企业经营周转,期限为1年。

在贷款发放过程中,该行工作人员未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进行严格审查,导致借款人存在严重信用风险。

贷款到期后,借款人无力偿还本金及利息,该行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

三、案例分析1. 法律风险点(1)尽职调查不严格:该行在发放贷款过程中,未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进行严格审查,导致借款人存在严重信用风险。

(2)合同条款不完善:该行与借款人签订的贷款合同中,部分条款存在模糊不清、不明确等问题,给后续诉讼带来不利影响。

(3)贷后管理不到位:该行在贷款发放后,未对借款人的经营状况、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控,导致借款人资金链断裂,无法按时偿还贷款。

2. 法律后果(1)诉讼败诉:由于该行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存在尽职调查不严格、合同条款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在诉讼过程中败诉。

(2)经济损失:该行因贷款无法收回,遭受了1000万元的本金及利息损失。

(3)声誉受损:该行因处理贷款业务不当,导致声誉受损,影响客户对该行的信任度。

四、防范措施1. 加强尽职调查(1)建立完善的尽职调查制度,明确尽职调查的范围、内容、流程等。

(2)加强对借款人信用状况、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等方面的调查,确保贷款安全。

2. 完善合同条款(1)在签订贷款合同时,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避免合同条款模糊不清。

(2)在合同中约定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等,确保合同的有效性。

3. 加强贷后管理(1)建立贷后管理制度,明确贷后管理的内容、流程、责任等。

(2)定期对借款人的经营状况、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风险隐患。

4. 加强法律法规学习(1)组织员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意识。

银行法律风险案例(3篇)

银行法律风险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承担着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支付结算等重要职能。

然而,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银行也面临着各种法律风险。

本案例将分析某商业银行在业务运营过程中因法律风险导致的损失,以期为银行业法律风险防控提供借鉴。

二、案例概述某商业银行(以下简称“该行”)在2015年3月与一家民营企业(以下简称“该企业”)签订了一笔金额为1000万元的贷款合同。

该贷款合同约定,该企业向该行借款1000万元,用于企业生产经营。

贷款期限为1年,年利率为5%。

贷款到期后,该企业未能按时偿还本金及利息,该行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在诉讼过程中,该企业提出抗辩,称该笔贷款的签订存在重大误解,其并非真实借款人。

经调查,该行在签订贷款合同时,未能尽到审查义务,导致该企业实际控制人冒用他人身份签订贷款合同。

法院审理后,判决该行败诉,要求其返还贷款本金及利息,并承担诉讼费用。

三、案例分析1. 法律风险点(1)合同签订过程中的审查义务履行不到位:该行在签订贷款合同时,未能对借款人身份进行严格审查,导致实际借款人冒用他人身份签订合同。

(2)贷款合同条款不严谨:贷款合同中未对借款人身份进行明确约定,为实际借款人冒用他人身份提供了可乘之机。

2. 损失分析(1)贷款本金及利息损失:该行因贷款合同无效,需返还贷款本金及利息。

(2)诉讼费用:该行在诉讼过程中需承担相应的诉讼费用。

(3)声誉损失:该行因法律风险事件,导致声誉受损,可能影响客户对该行的信任。

3. 原因分析(1)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该行在贷款业务审批、审查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导致风险防控不到位。

(2)员工法律意识不强:部分员工对法律风险认识不足,未能严格执行审查程序。

(3)外部环境复杂: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部分企业为逃避债务,采取冒用他人身份等方式进行贷款,增加了银行法律风险。

四、风险防控措施1.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1)加强贷款业务审批、审查环节的管理,明确审查标准,确保审查质量。

商业银行在集团客户信贷风险案例中应汲取的教训及其对策_1

商业银行在集团客户信贷风险案例中应汲取的教训及其对策_1

商业银行在集团客户信贷风险案例中应汲取的教训及其对策摘要:集团企业关联交易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有降低经营成本、发挥规模效益、优化资产结构、实现集团利润最大化和提高整体市场竞争能力等客观的需求,但不公平关联交易所引发的集团风险案例,对银行等债权人权益的损害也十分突出,严重威胁了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暴露出我国现行关联企业制度的缺陷以及我国商业银行关联风险控制机制的漏洞。

本文剖析了关联交易的4种主要特征,旨在揭开集团企业关联交易复杂、神秘的面纱,结合商业银行信贷操作实际,提出了防范集团关联交易风险的六个环节。

关键词:集团客户信贷风险;关联交易;集团客户授信管理;集团客户信贷风险防范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利益关联组成的各种企业集团得到了迅速发展,规模庞大、发展稳健的大集团不仅成为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成了各家商业银行重点拓展的客户群体。

但“德隆”、“蓝田”、“农凯”、“华光”等大型集团风险案例的爆发,给相关银行造成巨大损失,甚至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稳健运行。

在这些案例中,商业银行应该接受哪些教训、应该在风险防范的哪些环节加以改进?本文列举了商业银行在集团客户信贷风险案例四种类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从中应汲取的教训,提出从六个环节防范集团客户信贷风险。

一、集团客户信贷风险案例的四种类型(一)盲目扩张失败型:银行信贷资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有过辉煌经历的集团客户企业家往往有太强的扩张欲望,无往不胜的过往经历,使得他们很容易形成一种自我崇拜和好大喜功,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和企业的实力。

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企业往往会进行盲目扩张,一旦扩张失败,大概有四种结局:一是草率地进入新领域,结果在多元化经营中败下阵来,比如巨人集团;二是在全国各地大规模开设多层次的分支机构,最后导致管理失控,比如三株集团;三是过度追求广告的轰动效应,最典型的例子是不顾自身财力争做所谓的“标王”,从而导致经营巨亏,比如秦池酒业;四是挥舞资本大棒、超过自身实际能力进行跨行业大兼并,过度负债形成的巨量短期资金被长期使用,最终资金链不堪重负断裂,导致整个企业帝国轰然倒塌,比如新疆德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银行防范民营企业集团授信风险的案例分析一、案例反映出商业银行在民营企业集团授信管理上的问题金坤铜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以生产各类铜材为主,实际控制人为若干自然人。

经过数年经营,金坤铜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从2001年起公司陆续与当地各商业银行建立授信关系。

截止2004年初各商业银行给予该公司授信额度敞口8000余万元,业务品种涵盖一般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打包贷款、免保证金开立远期信用证,公司提供金坤铜材有限公司作为连带担保。

2004年中,由于金坤铜业有限公司及担保单位均涉嫌走私而受到海关查处,由此造成公司停产歇业并最终破产。

截止破产时止,各商业行授信仍有累计授信余额5000余万元无法收回,损失严重。

事后,各商业银行均对此展开了调查,发现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授信调查过程中客户经理业务能力不足,缺乏识假破假的能力,公司提供给银行的报表显示,其销售额从建立时的年销售700多万元迅速增长到2003年的3.8亿元,利润由几万元增长到400多万元,经营情况尚可。

但该实际上以上财务报表均未经审计,实际经营情况是管理混乱、报表依靠财务报表长期造假隐瞒亏损,并向银行骗取贷款,客户经理对此全然不察。

甚至后来公司将免关税的来料进行加工并在国内销售,最终被海关处罚以致破产,长期积累的问题集中爆发,商业银行完全被公司表面经营情况所蒙蔽。

二是商业银行在授信时对授信人金坤铜业公司及担保人金坤铜材公司之间存在着的实际关联关系未能发现,两家公司事实上均由同一自然人所控制,由于两家企业相互关联,经营管理方面同样存在弄虚作假、偷逃关税等行为,在被海关查处后,两家公司同时宣告破产。

事后查阅商业银行有关贷前和贷后调查报告,均未对授信人与担保人同为关联公司予以揭示。

正是在此误判前提下,商业银行把事实上属于集团授信的业务当成正常有外部企业提供担保的业务,从而造成授信损失。

三是各商业银行给予的授信额度偏大,依公司财务报表反映的数据看,至2004年初,公司总资产不足8000万元,净资产更是低于3000万元,而各商业银行当时给予该公司授信额度敞口累计达到8000余万元,如此超额授信理由欠充分,授信审批过程显得不够审慎。

二、案例成因分析中国民营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现阶段民营企业发展的突出特点为集团化经营、多元化经营,一方面既加速了企业的成长,但在另一方面也为商业银行授信和监管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因此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对民营企业既爱又怕。

爱的是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由于先天不足——缺少潜在的政府信用担保,银行对其议价能力较强;怕的是而且由于银行间竞争的日渐激烈、以及银企之间固有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在商业银行环节累积了大量的坏账风险。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经营的特点主要有:一是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通常都是个人集权式的管理,资金运用容易受到操纵,实际控制人的素质和信誉对公司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二是市场竞争力不强,我国民营企业往往通过抓住市场短缺机会起步,投机性强,重资本运作,轻实体经营,对市场变化往往准备不足;三是扩张欲望强烈,容易犯下盲目投资或背离主业投资的错误;四是民营企业往往与民间金融关系密切,银行贷款卡往往不能反映出真实的负债情况;五是企业资产与实际控制人的个人资产法律关系复杂,加上各种隐蔽间接的关联关系,使得银行不易于收集到企业真实的资产情况,影响了资产处置。

因此,我国民营企业集团比较容易利用关联交易、资产重组等手段在关联方之间转移资产或利润,银行不易于掌握其整体经营情况。

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总分支结构在信息传导上缺乏有效沟通,特别是拥有实际授信权力的各地区分行间协调不畅,远不能满足对民营企业集团授信的监管要求,从而造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集团授信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多头授信和过度授信。

1、对于多头授信,主要源于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集团的成员关系判断不明,各家银行只能依据自身对民营企业集团情况的掌握程度对其授信。

民营企业集团由于往往跨地域经营、跨行业经营,申请授信时通过选择有利于自己资金运作的授信主体向不同的银行申请贷款。

由于集团内部关联复杂,银行既然掌握不了全部情况,那么自然就容易出现多头授信的情况。

而一旦获得贷款,再将这些资金在整个集团内部进行调配,造成名义借款人与实际借款人混淆不清的情况,这时实际用款人因为不必承担还款责任,给银行信贷资金带来了潜在风险隐患。

其次是民营企业集团内部之间相互担保贷款,风险较集中,存在着连锁性风险隐患。

表面上看上去两个独立经营的企业互相提供担保是很正常的,可以满足银行授信风险监管要求,但由于母公司、成员企业之间互为担保、连环担保,单独看上去符合授信的规定,但整体上却由于授信主体并没有实际独立,从而造成贷款风险通过担保链条在集团企业内部不断地传递,集团经营的系统风险非但没有通过担保向外分散,反而更加集中,因为关联企业的互保无法提供更多的有效资产和更多的代偿能力,银行的债权处于实质上担保不足的状态。

当这种互保超过一个限度,一旦某一环节断裂就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处于整个链条上的众多企业面临资金困境,从而把授信银行拖入更大的信贷资金风险中。

本案即是如此。

再次是民营企业集团之间易于通过人为的关联交易转移利润、掩盖亏损,从而影响了商业银行通过财务报表判断企业的真实盈利情况。

关联交易是指某个公司或其附属公司与在该公司直接或间接拥有权益、存在利害关系的关联方之间所进行的交易。

正当的关联可以节约交易成本和合理避税。

但在中国的民营企业集团中,关联交易时常用来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转移利润、掩盖亏损。

特别是我国对关联交易的监管制度还不完善,甚至很多上市公司都时常借助关联交易操纵利润。

由于国内对关联交易披露的要求极低,加上关联交易所涉及到的利润转移具有相当的隐蔽性,也使得商业银行往往不易于及时发现这类问题,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授信风险。

此外,民营企业集团的多元化经营也是产生多头授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

出于追求规模效应,民营企业倾向于过度举债,全方位发展。

涉足不熟悉的行业使得企业战线拉长,一旦出现市场风险甚至拖累原有主营业务。

而商业银行在授信监管过程中,往往对多元化经营警惕不高,对多元化经营的融资结构和担保方式也缺乏深入的研究,容易被企业投资新项目的未来预期收益所迷惑,从而忽略了伴随高收益而产生的高风险。

2、对民营企业集团过度授信则往往源于其财务报表数据的失真。

民营企业集团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往往根据需要随意调节合并报表的关键数据,报表真实性较差。

制作合并报表时往往不剔除集团关联企业之间的投资、应收应付款项,夸大了授信主体的资产、销售收入和利润;财务报告特别会有意无意地对成员单位之间的关联交易、相互担保情况进行遮盖,更为甚者提供虚假报表给商业银行。

现阶段我国的会计报表审计虽然有抄送多个部门的要求,但这些部门本身对企业报表并不进行相互核对,不少民营企业正是钻这个空子,根据自身需要给银行、税务部门、工商部门、海关等单位提供不一样的财务数据。

而在商业银行现行总分支三级授信管理体制上,承担一线调查责任的往往只有基层支行,甚至只是单一的经办客户经理,总/分行的授信管理和风险监控部门只是单一依据客户经理上报的数据进行判断。

而基层支行客户经理由于业绩考核压力,加上个人精力的不足,事实上很难做到对真实情况的完整调查和真实反映,从而为民营企业集团通过关联交易随意调整集团内各成员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经营情况打开了方便之间,最终商业银行做出授信决策时很难准确掌握客户的真实负债以及财务效益情况。

造成过度授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现行商业银行定位不够清晰,创新能力不足,因此竞争主要集中在授信额度和授信条件的竞争上。

加上现行商业银行内部考核体制比较看重眼前短期利益则进一步放大了这一效应带来的缺陷。

以近年来我国暴露的银行大案来看,无不是授信前调查工作不够仔细,授信审批不够谨慎所致。

当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相比经济改革较为滞后,金融机构的营运大部分还处于国家的严格管制上,考核上尚存在着吃大锅饭的情况,业务创新上的动力普遍不足。

特别是由于近年来私人业务发展迅速,银行甚至代办了水电费缴纳等非传统项目,对此各商业银行普遍准备不足,从而基层支行往往人力不足。

而基层支行本应该是授信业务风险信息收集的第一线,人力不足就意味着难以实现全面彻底的贷前调查和贷后监控。

此外,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大多雷同,为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最常用的武器就是过度授信,这种低水平的业务竞争也是造成过度授信的原因之一,本案也是如此。

三、案例带给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的启示1、树立正确的营销和风险管理理念,充分调查民营企业集团的实际组织架构。

本案例揭示,商业银行在授信决策时过于注重授信业务所带来的综合效益,而忽视了企业在经营、财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特别是对于议价能力不强的民营企业,业务配合意愿高,易于带来各类综合效益。

因此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发展中,要端正经营理念,应当选择经营管理规范、信用记录良好、主营业务突出、市场地位稳固、经营效益良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客户给予支持。

近年来,人民银行已经开始进行全国范围内集团客户信息的信息共享工作,有助于商业银行建立更为准确的集团客户结构关系树,动态把握集团成员的基本网络架构及变动情况,摸清集团客户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治理结构,及时掌握客户、重大关联方的主要业务往来等情况,理顺集团成员之间的法律关系,从而在剔除关联交易因素后再来确定整体授信规模。

特别是针对跨地域经营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由于受地域限制,商业银行的地区分行难以对辖区以外的关联子公司进行整体控制,这时就需要主动申报上级管辖行对其进行统一授信管理,以避免过度授信、多头授信的现象。

如果是全国性大集团,能够采用银团贷款模式尤佳,不仅提高信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水平。

而且还增加了议价砝码,并容易控制总体授信规模。

2、高度重视经营者个人素质的考察与评价。

民营企业集团的经营管理通常表现出较强的个人和家族色彩,集团的经营发展、还款能力以及还款意愿在很大程度上与实际控制人的个人素质密切相关。

除了传统的实地走访外,还要充分利用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了解实际控制人的历年个人信用记录及工作经历,展开各方调查,对经营者个人素质、资信状况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考评。

3、加强对民营企业集团授信业务背景真实性的调查分析。

贷款前要加强对实际经营财务状况的真实性调查。

除通过到企业进行实地查账、抽调原始凭证、实地核查库存商品等手段外,还可以要求企业提供水电费账单、银行对账单、纳税凭证、购销合同、以及资产权属证明等材料,加上从工商、税务、行业协会等外部渠道收集的相关信息,全面摸清企业有效资产和真实现金流状况,并做出客观分析评价。

贷款后要加强授信用途真实性的调查,重点从现金流状况、业务规模、生产经营周期、与关联企业资金往来等角度,客观分析企业申请授信的真实理由,判断授信的实际用途以及用途是否符合最初的授信条件,从源头规避授信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