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教案2

合集下载

《工程力学》电子教案2 4

《工程力学》电子教案2 4

上一页
返回
图4-1螺栓(a)
返回
图4-1螺栓(b)
返回
图4-2挤压(a)
返回
图4-2挤压(b)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4.2剪切和挤压的计算
• 4.2.3挤压面积的计算
• 如挤压面积为平面,则挤压面积为接触面积。 • 例如键连接(图4-2(a)),Ajv =hl/2。如挤压面为半圆柱面,例如螺栓、
销、铆钉等,其挤压面积按半圆柱面的正投影 • 面积计算(图4-2(b)), Ajv = dt。d为直径,t为螺栓与孔接触长度。
第4章剪切和挤压
• 4.1剪切与挤压的概念 • 4.2剪切和挤压的计算
4.1剪切与挤压的概念
• 用铰制孔螺栓连接钢板(图4-1(a)),在外力FP的作用下,螺栓将沿 • 截面m-m发生相对错动。如外力不断增大,螺栓将沿m一m面被剪断。
产生相对错动的截面(m-m)称为剪切面。这种截面发生相对错动的变 形称为剪切变形。在工程中常遇到受剪切变形的零件有键、销等。发 生剪切变形的零件的受力特点是:作用于构件两侧面上的外力的合力 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平行且相距很近;变形特点是:构件沿 两力作用的截面发生相对错动。 • 螺栓除受剪切作用外,其圆柱形表面和钢板圆孔之间还相互受压(图 4-1(b)) ,这种局部表面上受压,称为挤压,承受挤压作用的表面叫 挤压面,作用在挤压面上的压力叫挤压力。如果挤压力过大,挤压面 将发生塑性变形,会使连接松动,从而影响机器的正常的工作,这种 现象就称为挤压破坏。
• 式中,[τ]为材料的许用切应力。
• 4.2.2挤压强度计算
• 从理论上讲,挤压面上力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为了简化计算,工程中 常假定挤压力在挤压面上是均匀分布的。设挤压力为Fjv挤压面积为 Ajv,以σjv表示挤压应力(挤压面上单位面积受力),则挤压强度条件 为

工程力学电子教案2

工程力学电子教案2

工程力学电子教案
T
F
Q M
第十章 应力状态理论和强度理论
12
T T I
F
X
M y X IZ
QSZ X IZb
x
X
Y
X
X
工程力学电子教案
第十章 应力状态理论和强度理论
§10-2 平面应力状态分析
Y
X
X
Y
X X
Y Y
1. 求斜截面上的应力
x x
工程力学电子教案
第十章 应力状态理论和强度理论
18
作应力圆: (1) 注意截面的选取 (2) 注意应力的符号,特别是剪应力
求斜截面上的应力: (1) 找准起始点 (2) 角度的旋转以C为圆心 (3) 旋转方向相同 (4) 2倍角的关系 (5) 应力的符号
工程力学电子教案
第十章 应力状态理论和强度理论
工程力学电子教案
第十章 应力状态理论和强度理论
7
145 , min 45 , max


0, Y
3
45

4

21
45



0, X
根据对应力状态的分析,可以了解杆件中材料破坏的力学
因素,并建立强度条件。
工程力学电子教案
第十章 应力状态理论和强度理论
15
y
X
X
Y
Y

X
x
X
Y
Y
y
n
dA
X



p
x
X
Y

t
Y
t 0
dA ( xdAcos ) cos ( xdAcos ) sin ( ydAsin ) sin ( ydAsin ) cos 0

工程力学电子教案第二章

工程力学电子教案第二章

栓A和B乊间的距离l=0.2m。求两个螺栓所叐到的水平力。
解:以工件为研究对象。其叐三个 力偶及两个螺栓水平力的作用,处于平
衡状态。根据力偶系平衡条件,两螺栓
对工件的约束反力必定组成力偶才能不 三个力偶平衡。约束反力FA、FB的方向 如图所示。 建立方程如下: ∑M=0, FA l-M1-M2-M3=0
M1=F1d1,M2=-F2d2。保证力偶矩丌发前提下,改发力的大小 和力偶臂长短,公用一个力偶臂d,于是有新的等效力偶(F3,
F3 ′ )、(F4,F4 ′ )。
其中:F3= F4=
F1 d 1 d F2 d 2 d

F3 、F4分别作用于A和B两点,且AB=d,将力偶转动,使力
偶臂重合,如图2-18b。FR=F3-F4 ; FR ′=F3 ′-F4 ′ 合力偶(FR、FR ′),用Mo表示。 Mo=FRd=(F3-F4)d =F1d1-F2d2=M1+M2 若有n个力偶,则Mo= M =∑M
单位是Nm。
以力F为底边、矩心为顶点组成一个三角 形(阴影部分),则乘积Dd正好是这个三角 形面积A△的两倍。 即MO(F)= ±2 A△
适用于任何物体,矩心可以是转动点戒固定点,且可以是物 体上戒物体外的任意一点。
重点:
由力矩定义可知:
(1) 当力通过矩心时,此力对于该矩心的力矩为零。 (2) 当力沿作用线秱动时丌改发力对任一点的力矩。
FBC=1.366P=13.66kN FAB为负值,说明假设方向不实际方向相反。
2.2 力矩及平面力偶系的平衡 2.2.1 力矩及合力矩定理
重点:
1、力矩的概念:平面内力F使物体绕点O转动的效应。
用MO(F)表示。 MO(F)= ±Fd

工程力学2教案资料

工程力学2教案资料
• (2)熟练掌握用位移法计算荷载作用下 1~2个未知量的刚架,并绘制内力图;
• (3)超静定结构特性。
三、基本内容
• 13-1.等截面单跨超静定梁的杆端内力,转角 位移方程
• 符号的规定 • (1)杆端弯矩顺时针为正;对结点或支座则以逆
时针为正。 • (2)杆端剪力使杆件产生顺时针方向转动为正,
Q AB
6i l
A
6i l
B
12 i l2
Q
E AB
Q BA
6i l
A
6i l
B
12 i l2
Q
E BA
• 一端固定另一端铰支的转角位移方程:
M AB
3i A
3i l
M
E AB
M BA 0
Q AB
3i l A
3i l2
Q
E AB
QBA
3i l
B
3i l2
QBEA
• 注意:如何确定杆端位移是用位移法求解 超静定结构内力的关键。
• 根据变形图来作弯矩图的思路和方法。
例题
• 用位移法计算图示结构,并作M图,EI=常 数。(18分)。
• 基本结构、基本未知量(2分)、MP(2分)、 (2分)、M 1 (2分)、M 2
• ij , RiP (方程)(5分)、解 Z1, Z2 (2分)。 M及图(3分)
解: (1) Z1, Z2
r11Z1
r Z 12 2
R 1p
0
r21Z1
r Z 22 2
R 2p
0
• (4)结果
MMpZ1M1Z2M2
• 用位移法计算荷载作用下1~2个未知量的 刚架,并绘制内力图的步骤:选取基本结 构,在荷载弯矩图和单位位移弯矩图,求 系数和自由项,列典型方程求解未知量, 画内力图。

工程力学教学案列案例教学之二

工程力学教学案列案例教学之二

案例教学之二:起重机
一案例描述:
起重机是道路桥梁工程中常见的工具之一。

在吊运时,起重机从钢丝绳、卷筒、吊钩、轨道及安全附件等都可能引起机械故障,造成工程中重大事故。

因此,分析起重机的受力状况及承载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二思考问题:
1.起重机有哪些主要受力部件?
2.起重机的结构计算简图?约束形式?
3.加载前的有哪些外力作用?吊运时的载荷形式?
4.吊运的重物超过多大的重量,会使起重机翻倒?
5.安全吊运重物时,从材料及截面性质等方面,对钢丝绳要求是什么?
三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点:
1.简化工程结构,做出计算简图;
2.受力分析(载荷的简化、约束的简化);
3.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分析;
4.轴向拉压杆件的强度分析。

工程力学单元二教学设计

工程力学单元二教学设计

工程力学单元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应用牛顿第二定律,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原理;2. 掌握力的合成及分解的方法,能够解决力的平衡问题;3. 理解质点的平衡条件,能够分析平衡问题并求解力的大小和方向。

二、教学内容1. 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和表达式;2. 力的合成与分解;3. 力的平衡条件。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与引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工程力学单元一的学习内容,即平动和转动的基本概念,并提出引入牛顿第二定律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步:学习牛顿第二定律(20分钟)1. 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和表达式,即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的公式;2. 利用具体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3.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简单的力的计算问题。

第三步: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30分钟)1. 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和原理;2. 利用图示和实例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3. 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练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技巧。

第四步:学习力的平衡条件(30分钟)1. 解释质点平衡的概念和条件;2. 分析力的平衡问题,并给出力的平衡方程;3. 运用平衡条件解决一些力的平衡问题。

第五步:综合训练与巩固(25分钟)1. 给出一些综合性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的力的平衡问题;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总结,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教学评估1.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和讲解的方式进行随堂测验,检查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教师布置课后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平衡条件的掌握程度;3. 教师进行课堂小组讨论和个人答辩,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和材料1. 教科书或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如测力计、杠杆等;3. 练习题和答案。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和力的平衡条件等基本概念和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程力学》教案(2)

《工程力学》教案(2)

课时计划科目:工程力学班级:教师:检查人:.足够的刚度就是指构件抵抗变形的能力。

如果构件的变形被限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就认为其满足刚度要求。

—1所示车床主轴,如图6—2所示减速箱中的轴,如果出现较大的弯曲变形,使机器不能正常运转。

因此,构件产生过大的变形也就失去了承载能力。

.足够的稳定性研究构件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受力和破坏的规律,在保证构件安全、经济的前提下,为构件选用合理的材料,确定合理的截面形状和尺寸。

构件的承载能力材料力学的任务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课时计划科目:工程力学班级:教师:检查人:§7—2 轴向拉(压)时的内力及横截面上的应力物体内某一部分与另一部分间相互作用的力。

代替。

取其中一部分为研究对象,弃去另一部分,将弃去部分对研究对象的作②同理,可计算截面2—2上的轴力。

沿截面2—2将杆分成两段,以左段为研究对象,作受力图(图7—6c),暂设轴力F为拉力,则的实际指向与所没方向相反,即应为压力。

式中,FN2为负值,说明FN2③选取截面2—2右边的一段为研究对象,画出其受力图向左方。

由整个杆的平衡得从上例可归纳出用截面法求轴力的规律:(1)轴力的大小等于截面一侧(左或右)所有外力的代数和。

外力与截面外法线方向相反者取正号,反之取负号。

第页拉伸和压缩的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内力的概念用截面法求内力课时计划科目:工程力学班级:教师:检查人:直于横截面,这样的应力称为正应力,以符号ς表示,ς为拉应力时,符号为正;ς为压应力时,符号为负。

,其换算关系为当杆件的横截面面积一定时,外力越大,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就越大,而作用在杆件上的外力一定时,横截面面积越小则正二8.5mln,装配拧紧时可用截面法算出轴力F也是N为正方形横截]应力平面假设和均匀性假设正应力]§7—2作业]课时计划科目:工程力学班级:教师:检查人:由于有ε=ΔL/L 和ς=F/A,则胡克定律可写成ς=εEN这是胡克定律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即应力未超过一定限度时,应力与应变成正比。

工程力学教案(2)

工程力学教案(2)

培训教案第二章平面力系和平面力偶系一、教学目标(一)掌握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二)掌握力矩、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三)掌握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应用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应用(二)难点: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应用(三)解决办法:多讲例题,多做练习。

三、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一)课时安排:12(二)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以实例导入新课2、明确目标:(1)掌握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2)掌握力矩、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3)掌握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应用3、讲解过程(1)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研究平面汇交力系的前提是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合力投影定理:合力在任一轴上的投影,等于各分力在同一轴上投影的代数和。

(2)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一、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1.几何法1)两个共点力的合成由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合成,也可用力的三角形法则合成。

2)任意个共点力的合成 ( 力多边形法)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等于各分力的矢量和,合力的作用线通过各力的汇交点。

2.解析法利用合力投影定理,有下式求出合力的大小,确定合力的方向。

二、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几何条件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充要条件是:在上面几何法求力系的合力中,合力为零意味着力多边形自行封闭。

所以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必要与充分的几何条件是: 力多边形自行封闭或力系中各力的矢量和等于零。

三、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方程注意:对力的方向判定不准的,一般用解析法。

利用平衡方程通过解析法解题时,力的方向可以任意假设,如果求出负值,说明力的方向与假设相反。

∑==0F R F(3)力矩、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一、力对点的矩1.力矩的概念和性质将力F对点O的矩定义为:力F的大小与从O点到力F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的乘积,方向用右手法则确定:以使物体作逆时针转动为正(图示为正),作顺时针转动为负,将O点到力O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h称为力臂。

说明:①M0(F)是代数量;②随着力F和垂直距离h的增大,物体转动效应明显;③M0(F)是影响转动的独立因素,当F=0或h=0时,M0(F)=0;④M0(F)的国际单位N·m,或者kN·m ;⑤M0(F)=±2S△AOB=±Fh,S△AOB为△AOB的面积。

工程力学单元二教案

工程力学单元二教案

授课教案教学过程设计应该是软硬件搭配,尤其对于这门力学相对来说比较理论的课程。

教学过程中应该有一些图片的插入,一些受力分析的flash动画的插入,或者一些视频。

还可以结合职业技能大赛的作品等。

学习这门课程学生所处的阶段是什么?在掌握了哪些知识之后?学生上课前应该做足了充足的准备,教学过程应该是互动和开放的,理论性的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应该通过具体的互动让学生对理论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所以主编老师在写这个教学过程设计的时候实际上是一种颠覆的行为,请您仔细考虑下。

一、讲解本单元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知识脉络二、导入课程单元1中我们已经介绍了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力的三角形,可以通过其做力的合成。

但是,这种基于几何合成求合力的方法由于作图的精确程度的影响,限制了所求合力结果的准确性,同时操作过程也比较繁琐。

三、课程设计过程1.汇交力系的合成几何法: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采用力多边形法则。

由多边形法则求得的合力F R,其作用点仍为各力的汇交点,而且合力F R的大小、方向与各力相加次序无关(图2-3(d)),即力的顺序可以是任意的,但力的多边形的形状会发生变化,并不影响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2-1:在O点作用有四个平面汇交力,如图2-4所示。

已知F1=100N,F2=100N,F3=150N,F4=200N,用几何作图法求力系的合力F R。

解析法:解析法是通过力矢在坐标轴上的投影来分析力系的合成及平衡条件的一种方法。

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例2-2如图2-6所示,吊环螺钉承受4个力作用而平衡:F1=360N,α1=60 º;F2=550N,α2=0 º;F3=380N,α3=30 º;F4=300N,α4=70 º。

求合力F R的大小和方向。

授 课 内 容2. 汇交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应用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该力系的合力为零。

求解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问题时可采用图解法,即按比例先画出封闭的力多边形,然后再用尺子和量角器在图上量得所要求得的未知量;也可以根据图形的几何关系,用三角形公式计算出所要求得的未知量,这种解题方法称为几何法。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解释工程力学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

强调工程力学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1.2 力学的基本概念介绍力的概念,包括力的定义、表示方法和单位。

解释牛顿三定律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1.3 坐标系统与矢量运算介绍笛卡尔坐标系统和球坐标系统。

教授矢量的加法、减法和点积、叉积的运算。

第二章:静力学2.1 力的合成与分解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和方法。

利用坐标系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

2.2 平衡条件介绍平衡条件的概念和判断准则。

利用平衡条件解决工程中的静力平衡问题。

2.3 摩擦力解释摩擦力的概念和分类。

讲解摩擦力的计算和摩擦力的作用效果。

第三章:材料力学3.1 应力与应变介绍应力和应变的概念及其定义。

讲解应力-应变关系的胡克定律。

3.2 弹性模量与泊松比解释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利用弹性模量和泊松比计算材料的应力和应变。

3.3 塑性变形与极限强度讲解塑性变形和极限强度的概念。

介绍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方法和相关参数。

第四章:动力学4.1 牛顿第二定律复习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

4.2 动能与势能介绍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

讲解动能和势能的转换和守恒。

4.3 动力方程介绍动力方程的概念和应用。

利用动力方程解决工程中的动力问题。

第五章:振动学5.1 单自由度系统振动讲解单自由度系统振动的基本概念和方程。

利用振动方程解决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问题。

5.2 多自由度系统振动介绍多自由度系统振动的基本概念和方程。

利用振动方程解决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问题。

5.3 振动的控制与利用讲解振动控制的方法和应用。

介绍振动利用的原理和案例。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第六章:流体力学基础6.1 流体的性质介绍流体的定义和分类。

讲解流体的密度、粘度和表面张力等基本性质。

6.2 流体静力学解释流体静压力的概念及其计算。

探讨流体静压力对工程结构的影响。

6.3 流体动力学介绍流体动力学的原理和基本方程。

工程力学教案 (2)

工程力学教案   (2)

Fy 0, F3' F6 cos 45 0
Fz 0, F4 cos 45 F5 cos 45 F6 sin 45 0
22
2.3 汇交力系的平衡条件
解得
F6
' F3
cos 45
10 kN
sin 45 F4 F5 F6 5kN 2 cos 45
i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
n
二、汇交力系平衡的几何条件 力多边形自行封闭
14
2.3 汇交力系的平衡条件
三、汇交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平衡方程
1. 空间汇交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
2 2 2 FR FRx FRy FRz
( Fx ) 2 ( Fy ) 2 ( Fz ) 2 =0
Fx = 0 平衡方程
2、二次投影法
已知力F 和某一平面(oxy)的夹 角为θ,又已知力F 在该平面上的 投影与某一轴的夹角为φ。
z
Fz O Fx x F
Fx Fxy cos F cos cos Fy Fxy sin F cos sin

Fy y Fxy

Fz F sin
7
2.2 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
5
2.2 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
一、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1、一次投影法:
z
Fx F cos
Fy F cos
O


F

y
Fz F cos x F Fx Fy Fz Fx i Fy j Fz k
6
2.2 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
第2章
汇交力系
2.1 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授课计划(第2讲)课题名称:§1-1静力学公理;§1-2力、力矩、力偶。

教学目的:理解并掌握静力学公理的基本内容;理解力、力矩、力偶的基本概念;并比较力、力矩、力偶三个物理量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①静力学公理②力、力矩、力偶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①力矩②力偶教学方法:作业及要求:思考题:①“合力一定大于分力”的说法是否正确?说明原因。

②用手拔钉子拔不出来,为什么用钉锤能拔出来?③试比较力矩和力偶的异同。

习题:1-4 1-5对构件进行外力分析,主要是研究构件在外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的规律。

平衡状态是物体机械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构件相对于空间惯性参考系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在一般的工程实际问题中,通常把固连于地球的参考系视为惯性参考系,这样,就使所得结果能够很好地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实际构件在受力后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但由于工程实际中的这种变形非常微小,对我们所研究的平衡问题几乎不产生影响,因此,在本篇所研究的问题中,忽略构件所发生的变形,即把构件简化为刚体,从而使问题的研究得到简化。

本篇着重研究如下几个问题:(1) 物体的受力分析。

(2) 力系的简化。

(3) 建立各种不同力系的平衡方程。

一、二力平衡公理刚体只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而处于平衡的充要条件是:此二力等值、反向、共线。

例如,当一条绳子受到沿轴线方向的一对等值反向的压力作用时是不能平衡的。

把受两个力作用而平衡的物体叫做二力体或二力构件。

如图1-1所示的起重支架中的CD杆,在不计自重的情况下,它只在C,D两点受力,是二力体,两力必沿作用点的连线,且等值、反向。

二、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在刚体上可以任意增加或去掉一个任意平衡力系,而不会改变刚体原来的运动状态。

这一公理可以用来对力系进行简化。

但应当注意,该公理只适用于刚体,对变形体无论是增加还是减去平衡力系,都将改变其受力状态。

三、力的可传性原理作用在刚体内任一点的力,可在刚体内沿其作用线任意移动而不会改变它对刚体的作用效果。

如图1-2的刚体,在A点受到一个力F 的作用,根据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可在其作用线上任取一点B,并加一对平衡力系F′、F″,且使F = F′= F″,从另一角度看,则F与F″又可看成一平衡力系,将此力系去掉后就会得到作用于B点的力F′,而对刚体的作用效果并未改变。

显然,对于刚体而言,力的作用效果与作用点的位置无关,而取决于作用线的方位。

四、力的平行四边形公理作用在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其合力的作用点仍在该点,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以此二力为邻边所作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确定。

矢量等式为:R=F1+F2这一公理是力系简化与合成的基本法则,所画出的平行四边形叫作力的平行四边形。

力的平行四边形也可简化成力的三角形,由它可更简便地确定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所示,这一法则称为力的三角形法则。

如图1-3c所示,画力的三角形时,对力的先后次序没有要求。

五、作用和反作用公理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等值、反向、沿同一直线分别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物体上。

应注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一对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是:前者两个力分别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而后者的两个力则是作用于同一物体上,如图1-4所示。

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机械作用。

我们把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效应称为力的运动效应或外效应,而把力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的效应称为力的变形效应或内效应。

三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对于刚体来说,力的三要素则是:大小、方向、作用线。

力是矢量,可以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力的单位:是牛顿(N)或千牛顿(kN),在工程中,力的常用单位还有千克力(kgf)。

两种单位制的换算关系为:1 kgf = 9.8 N。

集中力(集中荷载):当力的作用范围相对于构件的尺寸很小时,可将其抽象为一个点,对应的力称为集中力或集中荷载。

分布力(分布荷载):大小用载荷集度q表示,体分布力的单位为牛/米3(N/m3);面分布力的单位为牛/米2(N/m2);而工程上常见的分布力是按线性分布的,称为线分布力,对应的单位为牛/米(N/m)。

2.力的投影由于力是矢量,计算时既需要考虑力的大小,又需考虑其方向,非常麻烦,为了计算的方便,常常将力向坐标轴上投影。

(1)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F x = F cosαP x = -P cosβ(2)力在直角坐标系中的投影 (a )一次投影法如图1-6a 力F 及力与三个坐标轴间的夹角α、β、γ,则力在三个坐标轴的投影分别是: X = F cos α,Y = F cos β,Z = F cos γ 。

用i 、 j 、 k 分别表示三个坐标 轴的单位矢量,力沿三个坐标轴 的分力分别为F x 、F y 、 F z ,于 是有:F = F x + F y + F z = X i +Y j +Z k 其中,力的大小为:F =(1-2)(b )二次投影法 即:cos sin cos sin sin sin cos xy xy X F F YF F Z F ϕγϕϕγϕγ=====(1-3)3.合力投影定理设一力系由F 1, F 2, … ,F n 组成,对应的合力为R 。

根据矢量合成法则有R = F 1 + F 2 + …+ F n =∑F i∑∑∑=+++==+++==+++=ZZ Z Z R Y Y Y Y R X X X X R n z n y n x 212121(1-4)即合力在某一轴上的投影,等于各分力在同一轴上的投影的代数和,这一定理称为合力投影定理。

根据合力投影定理,我们可先由各分力的投影求出合力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投影,再由合力的投影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R 的大小:()()()222222∑∑∑++=++=Z Y X R R R R z y xR 的方向 RRR R R R z y x ===γβαcos ;cos ;cos (1-5) 其中α,β,γ是合力与三个坐标轴的夹角,称为方向角,对应的余弦值称为方向余弦。

二、力矩 1.力对点之矩力对物体的外效应除移动效应外还有转动效 应。

移动效应可由力矢来度量,而转动效应则取 决于矩矢。

(1)力矩的概念我们以扳手拧紧螺丝为例来分析力对物体的转动效应。

在力学中用F 的大小与d 的乘积来度量力使物体绕矩心的转动效应,称为力F 对O 点之矩,以符号m o (F )表示。

并把从矩心O 到力F 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d 称为力臂。

由力的作用线和矩心O 所决定的平面称为力矩作用面。

即()o m F Fd =± (1-6)在平面问题中,将力矩规定为代数量:力使物体绕矩心逆时针转动时,力矩取正值;反之为负。

力矩的常用单位为牛顿·米 ()N m 、牛顿·毫米()N mm 、千牛顿·米()kN m 等。

(2)力矩的性质(a )力矩的大小和转向与矩心的位置有关,同一力对不同的矩心的力矩不同。

(b )力的大小等于零或力的作用线过矩心时,力矩为零。

(c )力的作用点沿其作用线移动时,力对点之矩不变。

(d )互成平衡的两个力对同一点之矩的代数和为零。

2.力对轴之矩所以,平面内力对O 点之矩可以看成是空间力对z 轴之矩。

力F 对z 轴之矩用符号m z (F )表示(见图1-8)。

很容易看出,当力的作用线与转轴平行或相交,即力的作用线与轴线共面时,力对转轴之矩为零。

其中F 1对Z 轴不产生力矩作用,F 2对Z 轴之矩实际上就是对o 点的力矩。

图1-9m z ( F ) = m o ( F 2 ) = ± F 2 d (1-7)上式表明,力F 对轴之矩等于该力在垂直于此轴的平面上的分力(投影)对该轴与此平面的交点的力矩。

通常情况下,把力对轴之矩看成是代数量,其正负用右手法则来确定,即用右手握住转轴,弯曲的四指指向力矩的转向,拇指所指的方向如果与转轴的正向相同,对应的力矩为正,反之为负。

(见图1-10)。

例1-1如图1-11所示的皮带轮, 轮的直径为D=100mm, 皮带的拉力 分别为T 1=1000N, T 2=500N, 分别求 皮带拉力T 1 、T 2对轮子 中心的力矩。

解:由于皮带的拉力沿轮子的切线方向,因此,皮带轮的半径就是拉力的力臂。

()1150000250o Dm T T N mm N m=-=-=- ()2225000225o Dm T T N mmN m=== 3.合力矩定理合力的投影与分力的投影间满足合力投影定理,合力对某点或某轴的力矩与分力对同一点或同一轴之矩也有一定的关系。

合力矩定理:合力对某点之矩矢,等于各分力对同一点之矩矢的矢量和。

上述定理对平面力对点之矩及力对轴之矩同样适用,合力对平面内任意一点(轴)的力矩等于各分力对同一点(轴)的力矩的代数和。

即:m o (R )=∑m o (F )或m z (R ) =∑m z (F ) (1-8)利用合力矩定理,不仅可以由分力的力矩求出合力的力矩,当直接求某个力的力矩困难时,也可以将该力正交分解成容易求力矩的分力,再求出此力的力矩。

例1-2 已知支架上的A 点作用一个力P=10KN ,支架的各部分的尺寸(单位:cm ) 如图1-12所示,求力P 对O 点的力矩。

解:此题可根据力矩的定义求解,但力臂是未知的,且求解非常麻烦。

故可将力分解成两个分力,分别求出每个分力的力矩,再利用合力矩定理,求出力P 的力矩。

即:()()()21P m P m P m o o o +=()00cos601028sin 6029.28P P kN cm=--=-三、力偶 1.力偶的概念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我们常会看到物体同时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平行的两个力的作用。

它们作用在物体上将使物体产生转动效应。

在力学中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 用线平行的两个力称为力 偶。

记为(F , F ’)力偶中两力作用线间的垂直距离d 叫做力偶臂。

力偶所在的平面叫做力偶作用面。

力偶中的一个力的大小与力偶臂的乘积叫做力偶矩。

用符号m 表示。

Fd=(1-9)m±式中正负号表示力偶的转向。

通常规定:使物体产生逆时针转动的力偶的力偶矩为正,反之为负。

在空间问题中,力偶矩为一矢量。

矢量m的模仍为Fd,表示力偶矩矢的大小。

2.力偶的性质(1) 组成力偶的两个力向任意轴的投影的代数和为零,因此力偶无合力,力偶作用在物体上不产生移动效应,只产生转动效应,力偶不能与一个力等效。

(2)力偶的两个力对其作用面内的任意一点的力矩的代数和恒等于其力偶矩,而与矩心的位置无关,因此,力偶的转动效应只取决于力偶矩的大小和转向。

(3)力偶只能与力偶等效,当两个力偶的力偶矩大小相等、转向相同、力偶作用面共面或平行时,两力偶互为等效力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