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村考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说唐朝三百年: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在哪里?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脍炙人口,历来受人称道。
但诗中的
“杏花村”在何处却众说纷纭,或说在山西的汾阳,或说在湖北黄州,或说在安徽的贵池。
那么,杜牧的《清明》所指杏花村究竟是现今何处呢?
第一种说法是:今山西汾阳县杏花村。
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代,这里的杏花村酒已闻名国内。
而且,历代的杏花村都以酿酒、酒文化闻名。
盛唐时,这里以“杏花村里酒如泉”、“处处街头揭翠帘”成为酒文化的古都。
历史上,我国著名文人、学者李白、杜甫、宋延清、顾炎武、傅山、巴金、郭沫若等都赋诗赞誉。
李自成进北京路经杏花村,停留三日,留下“尽善尽美”的题匾,杏花村曾一度更名“尽善村”。
虽然有人认为诗中“清明时节雨纷纷”描述的是江南的春景,但在唐代山西的春天恰恰也是春雨纷纷,雨水充足。
其实,唐诗中描写山西及北方春天的诗句甚多,唐代著名才女鱼玄机在《寄刘尚书》一诗中说:“汾川三月雨,晋水百花春。
”独孤良在《清明宴游》中云:“细雨莺飞重,春风酒酝迟。
”姚合有诗:“代马龙相杂,汾河海暗连”、“晋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
但是山西汾阳说却有一点争议,那就是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发现杜牧涉足汾阳的文献记载。
但杜牧有《并州道中》一诗,有研究者便认为杜牧曾到过太原,因唐时并州州府所在地就是今天的太原,而从太原到汾阳不过150华里,因而推断出杜牧可能经太原往汾阳品酒。
第二种说法是湖北黄州(古齐安)的麻城县古镇歧亭之旁。
歧亭处于洛阳至黄州的要道上,是南朝以来的古城,古镇歧亭历来是政治、经济、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
现在,仍扼守汉麻公路,处于麻城、新洲(原属黄冈)、黄陂、红安四县交界处。
《黄州府志》还载:杏花村在歧亭镇北五里处。
因是交通要道,杜牧过此赋诗,是很自然的事情。
杜牧是否到过这里呢?有诗为证。
《题木兰庙》:“弯弓片战作男儿,梦里曾强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指云堆上祝明妃。
”这是杜牧任黄州刺史时登木兰山(当时属齐安郡,今为湖北黄陂县)为木兰庙所题的诗。
杜牧从黄州到木兰山,必定经过杏花村。
杜牧清明而遇雨,想借酒消忧解乏,正是这里,宋代苏轼谪迁黄州,也曾路过这里,与隐居在杏花村的旧友陈季常邂逅。
而对于杏花村的“酒家”,这里流传的民谚云:“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头有美酒,店里有美人。
”据《麻城县志前编》(卷之三)载,这里的酒是与众不同的“水酒”(又名“黄酒”),“纯以糯米酿者,其曲内无血肉品,故酒味最醇。
漉净余滓,入瓷瓮固封贮之,经年色黄,味尤美”。
这种酿酒方法流传至今,是麻城特有美酒。
据《复斋漫录》记载,就在杜牧到杏花村之后的二三年左右,宋代词人谢无逸也路过这里,并于杏花村驿壁上题《江城子》一首:“杏花村里酒旗风,烟重重,水溶溶,野渡舟横,杨柳阴浓……”
第三种说法是安徽贵池杏花村,有学者认为山西汾阳属于华北,而诗中“清明时节雨纷纷”,算是江南多雨的现象,不是黄河以北地区的气候。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自春季开始,北半球白昼渐长,南方暖气团逐渐北移,在阳历四月清明前后,正好移至大陆的江南地带,与北方冷气团交会,造成这一时段的蒙蒙春雨。
但在北方,清明时节仍为干冷的天气,不会有“雨纷纷”的情形。
不仅如此,贵池的杏花村还得到了大量文献古籍的印证。
《江南通志》(1829年)、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两部《池州府志》和清道光年间、光绪年间两部《贵池县志》,以及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刻本《杏花村志》、1915年《杏花村续志》都从不同角度认定:杜牧《清明》诗吟的就是贵池西郊之杏花村。
2/3
其中清道光年间《贵池县志》,归纳各种志书对池州乃杏花村的记述作了综合表述:“池州府志:在秀山门外里许,有古井、阑刻…黄公清泉‟四字。
明天启间,顾太守元镜作…杏花亭‟
于此地。
邑人郎遂有《杏花村志》。
《江南通志》:因唐杜牧诗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句得名。
《南畿志》:有古井石圈刻…黄公广润玉泉‟六字。
”该志载有清康熙年间池州同知《周疆筑杏花亭碑记》、《又募杏花村种杏树檄》和蒋韶《杏花村记》,上述三文分别写道:“自有杜牧之清明诗,后村遂以杏花名,且筑亭于中,为游人止息地”;“照得杏花村,自杜公留句而后遂成千古名区,闻其风者多深卧游之”;“杏花村者乃唐杜司勋刺池时,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之句而因以名焉”。
至于杜牧是否曾到此一游呢?据《江南通志》记唐武宗会昌四年,牛李党争正烈,杜牧也身受其害,从黄州调任池州刺史,仕途不尽如意。
以他的个性,公余之暇,到城外的野店喝上几杯,借酒浇愁,是必然的事情。
各地关于“杏花村”地望之争,愈演愈烈,也许牧诗中“牧童”所指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而只是“牧童”所指的那个杏花深处的村庄而已。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晚唐著名诗人枚特写的七绝《清明》,脍炙人口,历来受人称道。
但诗中的“杏花村”却众说纷纭,或云在山西的汾阳,或云在安徽的贵池。
其实,这“杏花村”却是在齐安(湖北黄州)的麻城县古镇歧亭之旁。
歧亭处于洛阳至黄州的要道上,是南朝以来的古城,据光绪三年编辑的《麻城县志》载,这里于宋文帝元熹中置赤亭县,梁置歧亭县(为十八蛮县之一),“古赤这后为歧亭,在光黄之交,为守淮重镇。
”还载《唐书地理志》云:“麻城属黄州齐安州。
”又《读史方舆纪要》云:“歧亭在县西七十里,齐梁间为歧亭县,变是蛮县之一,今为歧亭镇。
明嘉靖中初高郡丞于此。
”《黄州府志》载:“武德三年,以县置亭州。
又析置阳城县。
八年州废,归阳城县。
元和三年(按:应是建中三年,即公元783年)归入黄冈。
建中三年(按:应是元和三年,即公元809年)复置。
宋因之。
元属黄州路。
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折姜家畈地置黄安县治。
”由此可见,古镇歧亭历来是政治、经济、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
现在,仍扼守汉麻公路,处于麻城、新洲(原属黄冈)、黄陂、红安四县交界处。
《黄州府志》还载:“杏花村在歧亭镇北五里处,因是交通要道,杜牧过此赋诗,是很自然的事情。
杜牧是否到过这里呢?有诗有证。
请看《题木兰庙》:“弯弓片战作男儿,梦里曾强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指云堆上祝明妃。
”这是杜牧任黄州刺史时登木兰山(当时属齐安郡,今为武汉黄陂县)为木兰庙所题的诗。
杜牧从黄州到木兰山,必定此过杏花会。
杜牧清明而遇雨,想借酒消忧解乏,正是这里,宋代苏轼谪迁黄州,也曾路过这里,与隐居在杏花村的旧友陈季常邂逅。
杏花村是有“酒家”的,这里流传的民谚云:“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头有美酒,店里有美人。
”据《麻城县志前编》(卷之三)载,这里的酒是与众不同的“水酒”(又名“黄酒”)“纯以糯米酿者,其曲内无血肉品,故酒味最醇。
漉净余滓,入瓷瓮固封贮之,经年色黄,味尤美。
”这种醇酒方法流传至今,是麻城特有美酒。
据《复斋漫录》记载,就在杜牧到杏花村之后的二三年左右,宋代词人谢无逸也路过里,并于杏花村驿避上题《江城子》一首:“杏花村里酒旗风,烟重重,水溶溶,野渡舟横,杨柳阴浓……”这与“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景色,是何其相似啊!
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
读者也会有所想像,固然他状至喜悦,但怎样的加把劲儿趱上前去,兴奋的找到了酒店?「遥」,字面上的意义是远,到底远在「云深不知处」,或远在「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文学艺术的「有余不尽」,为读者开拓了远比诗篇字句所展现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姑且不谈。
这里,比较令人好奇的是:杏花村究竟在那儿?
因为以往的探讨,有的说是诗人的虚构,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只需要说明指往那个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
有的却认为是「实有其地」,那麼,你(你)可曾想过它是一个甚麼样的地方?
「问题」也不是轻易说得清楚的。
从来诗家同样各执己见,众说不一。
毕竟,大陆有好多个「杏花村」,坚持自己是正牌(即杜牧诗中所指)的,计有下列六处———
一、在山东省水泊梁山黑风、南崖下的「杏花村」。
据传孔子问礼於老子的「问祖堂石窟」便在村上。
还有「水浒传」中黑旋风李逵,常来此饮酒,素有「杏花飞霞」之称。
二、在山西省汾阳县城北三十里处的「杏花村」。
村子小,人口少,除了耕作之外,都是酿酒(汾酒)的好手。
唐代即驰名远近,也靠名将郭子仪(出生地)的受人景仰,又说因杜牧的诗,而吸引多数人的注意。
三、在湖北省麻城县古镇岐亭附近的「杏花村」。
当地酒店非常有名。
流传有民谣:「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里有美人。
」杜牧被贬为黄州刺史时,常到此买酒浇愁。
四、在江苏省徐州丰县东二十里的「杏花村」。
苏东坡任徐州知府时,曾到此劝农,有诗句「我是朱陈旧使君,劝耕曾入杏花村。
」(朱陈村在徐州丰县),进一步传说杜牧住在扬州很久,到过朱陈村。
五、在南京城西南阳凤凰台一带的金陵「杏花村」。
地临郊外,层峦叠翠,河水匝绕,下为秦淮。
由於风景旖旎,文人雅士喜欢痛饮盘桓。
《金陵历代名胜志》载有「杜牧沽酒处」,并附清人陈退庵诗云:「江南春雨梦无痕,沽酒旗亭白下门,一自樊川题句后,至今人说杏花村。
」
六、在安徽省贵池县城西郊的一座「杏花村」。
为隋唐时产酒盛地,以「杏花大麴」(麴=麦曲)誉满江南。
《江南通志》记池州「杏花村在府秀山门外里许,因唐杜牧诗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得名。
」清人周疆的〈筑杏花亭碑记〉也说:「自杜牧之清明诗后,村以杏花名。
」
山西汾阳,常有人提及
这六处杏花村,虽然都可以和杜牧诗牵扯点关系,但如杜牧笔下的杏花村只有一个,而非泛指栽有一些杏花的村落的话,当以山西省的汾阳县、安徽省的贵池县,比较有完整的史料佐证,又有遗迹可寻。
先谈汾阳的杏花村,原名「茂林堡」,西依吕梁山脉,东临汾水,风光蛮好的。
唐代才在堡侧的子夏山麓,植杏成林,广约几百亩,春暖花开,色香弥漫,所以更名杏花村。
不过后来杏花消失了,因为几度被子夏山(相传孔子之弟子子夏,尝授徒於此)下来的洪水,不断冲击,累次为灾,杏树大多淹死了。
当地的酿酒事业,由来已久。
远在南北朝(西元五五○年)时候,就有了酿酒的酒烧锅,到
了唐朝,尤其兴旺,已有六、七十家烧锅酒坊。
地居交通要道,是一个著名的酒店闹市,有所谓「瓮头青更色香兼,处处街道揭翠帘」,也正如〈古碑记〉曰:「佳酿之誉,宇内甚驰,凡王公士庶,逢月夜花晨,莫不以争先一酌为快。
」游客云集,不在话下,听说李白、杜甫也都慕名而至,成为常客。
饮誉的佳酿(即汾酒),清澈透明,色泽鲜美,气香味甜,入口绵软。
余香长留舌底,令人心旷神怡。
可是杏花村的酒为甚麼会这样好呢?当然是有得天独厚的好水,常人说「名酒产地,必有佳泉」。
村中不少古井,勺上来的水没有一点杂质,而且甘甜。
另外,酿造的老师傅说有六大要诀:「人必得其精,粮必得其实,麴必得其时,器必得其洁,缸必得其湿,火必得其缓。
」
汾酒之名就是由此而来,出类拔萃,绝非偶然。
民间一样有歌谣:「汾县府,汾阳县,离城三十杏花村。
杏花村里出美酒,杏花村里出美人。
」犹有传奇的故事,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位九十多岁的酒坊掌柜的,乐善好施。
一年冬天,大雪纷飞,天候奇冷,来了两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投店要喝酒。
喝得酒意阑珊,不付酒钱,便扬长而去。
许多座客为店主抱不平,店主毫无愕然,委婉的回答:「富人饮酒为行乐,穷人饮酒为御寒,何必去为难他呢?」岂知第二天两人又来了,仍然衣不蔽体,浑身发抖,赶紧给他们两大碗酒,喝了后,踉踉跄跄便走。
第三天也是如此,但却颓然醉倒了,迷迷糊糊。
不得不留住脚步,扶上热炕,照顾他们入睡。
翌晨,想要离开,掌柜的顺意扶持走出店门,门外有一口水井,贴近时,不料老人都哇的一声,把腹中的宿酒,全呕吐入井。
几天过后,神奇的事出现了,打出来的井水,已经变成了酒,而且芳香凛冽。
主人恍然大悟,知道这两位是神仙(有道是八仙中的张果老和吕洞宾),遂将这口井,取名为「神井」。
井水汹汹,汲之不竭,生意也就越做越旺盛了。
可惜,老掌柜去世,继承父业的儿子是为富不仁、贪婪无餍的小人。
数年后,老人又来到,不再被盛情招待,问生意如何,反而口出怨言,说是「井水变美酒,却没有留下酒糟来餵猪。
」老人听了,一言不发,即在井傍念咒,用袖一拂,井中的酒,顿时变成原来的水了,并且留下一首诗:「天高不算高,人心高一梢;井水当酒卖,还嫌猪无糟!」这是一个通俗风趣的神话,姑妄听之,却含有劝世(要行善积德,勿贪心不足)的意义和价值。
安徽的池州,比较可靠
如此述说汾酒出类拔萃,以及产地的风情风物,那麼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就在山西汾阳了吗?不是,因为有人提出———
根据史料记载,杜牧未曾到过汾州(今山西汾阳)。
所饮的酒,更未指明为汾酒。
山西汾阳属於华北,而诗中「清明时节雨纷纷」,算是江南多雨的现象,不是黄河以北地区的气候。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自春季开始,北半球白昼渐长,南方暖气团逐渐北移,在阳历四月清明前后,正好移至大陆的江南地带,与北方冷气团交会,造成这一时段的蒙蒙春雨。
但在北方,清明时节仍为乾冷的天气,不会有「雨纷纷」的情形。
因此,安徽人并「不甘示弱」。
认为杜牧的清明诗,系在「池州」所作。
「牧童遥指杏花村」,指的就是此地。
自古有酒肆,产名酒,盛名不衰。
且看文献记载———
《安徽风物志》:「杏花村在池州(贵池县)城西,有杏林百亩,春来杏花竞放,艳如锦云。
……村中有黄公酒炉,自酿美酒,以飨客商,因此酒甘醇而远近驰名。
」
《池州府志》:「杏花村,在池州城西里许,杜牧『借问』句即指此。
」贵池位於长江南岸,县城西郊秀山门外的地方,是杏花村的故址,北濒大江,南连九华,是个山奇水秀,风景迷人的胜境。
至於杜牧曾到此一游吗?很可能的说法,到过。
据《江南通志》记唐武宗会昌四年,牛李党争正烈,杜牧也身受其害,从黄州调任池州刺史,仕途不尽如意。
以他的个性,公余之暇,到城外的野店喝上几杯,借酒浇愁,是必然的事情。
他那一首诗,写时正当清明前后,春光明媚,桃李争妍。
踏青、扫墓者络绎於途。
在牧童的指引下,若是遥见杏林丛中飘点著酒帘,一阵酒香也随著斜风细雨传来,逸兴遄飞,信口而吟诗。
如同他在池州亦写过秋,因为有黄公佳酿的杏花村,仅一箭之地即是一座美丽的齐山,九日重阳登高之际,便有诗云:「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似乎杜牧吟春或写秋,都离不开酒事。
杜牧写下传世的诗篇,不但替杏花村扬了名,贵池也跟著出锋头。
该城现在尚保存唐代「古井酒墟」的遗址,明天启年间、清康熙雍正时期,相继於此地筑亭榭、建碑坊、葺祠堂。
明代著名诗人沈昌洛经池州时便有诗云:「杏花枝上著东风,十里烟村一色红,欲问当年沽酒处,竹篱西去小桥东。
」池州太守顾元镜也说:「牧童遥指处,杜老旧题诗。
」……均可证明此处为杜牧诗中「杏花村」及「酒家」之所在。
反正「杜牧之沽酒处」———杏花村,便与清明诗结缘,产生魅力,令人感到兴趣,闻其名而向往者,当然多了。
唯年代既远,剪伐时侵,世俗不文,栽培绝少,导致「廉纤暮雨,止润桃花;摇曳东风,徒翻柳叶。
寥寥村野,无枝留燕之飞;寂寂江城,何树听莺之语。
」因此,清代贵池县的同知周疆是一位「惜花」雅人,发动村民遍种杏花万株,不几年后,杏花村又成为「长堤十里,灿若红霞;平野三春,纷如绛雪」之胜景。
千古遗迹,遂维系於不坠,供人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