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型解析新编

合集下载

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解析解析(1)

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解析解析(1)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解析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入洞庭宋湘客自长江入洞庭,长江回首已冥冥。

湖中之水大何许,湖上君山终古青。

深夜有神觞正则①,孤舟无酒酹湘灵。

灯前欲读悲秋赋②,又怕鱼龙跋浪听。

【注】①正则:屈原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②悲秋赋:此处指宋玉的《九辩》,该作揭露了君王的昏庸,政治的黑暗,小人的险恶抒发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愁绪。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一二句重复使用“长江”,三四句重复使用“湖”,这样就把作者离长江、入洞庭、后中顾长江、前瞻洞庭这一过程写得一气贯穿。

B.“何许”“终古”,一虚一实,不定语气和肯定语气相交织,造成了空间上的纵深感和时间上的开阔感;“终古”又能自然地引出下文。

C.“深夜”渲染环境的神秘气氛,表示诗人夜深时犹在追想屈原和湘水之神,突出了屈原的可敬,也为下文“孤舟”上的活动点出时间。

D.“深夜有神觞正则”一句言屈原灵魂不灭,夜间的湖上不时传来神秘的声音,像是神灵也在为这位忠直之士鸣不平,至今犹在祭奠他。

(2)诗歌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黄庭坚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

青骢宝勒,绿沉金锁,曾瞻天仗。

种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宫陪享。

①况当年定计,昭陵②与子,勋劳在、诸公上。

千骑风流年少,暂淹留、莫辜清赏。

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

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

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③。

【注】①“青骢宝勒……合宫陪享”这几句是讲曹彬(曹伯达曾祖)平定江南,其子曹玮、曹璨等屡破西羌契丹事。

②昭陵,宋仁宗葬永昭陵,宋人以昭陵代指仁宗。

③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汉家戚里生飞将”一句总领上片,巧妙地夸耀了黔州太守曹伯达的高贵出身。

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解析解析

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解析解析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江上阻风雨(唐)岑参①气昏雨已过,突兀山复出。

积浪成高丘,盘涡为嵌窟。

云低岸花掩,水涨滩草没。

老树蛇蜕皮,崩崖龙退骨。

平生抱忠信,艰险殊可忽。

江上阻风(清)宋琬②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

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注】①此诗大约是大历二年(767年)六月岑参从成都赴嘉州刺史任,船在岷江上为风雨所阻时所作的。

②顺治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永平兵仆道、宁绍台道。

被诬陷下狱三年。

清康熙十一年(1672)冤情得以昭雪,年近花甲的宋琬被起用,授与四川按察使。

本诗即写于赴任途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琬的《江上阻风》首句“无聊”直接点明此时的心情,“倚舵楼”是他此时心理的真实写照。

B.岑参的《江上阻风雨》,前两句点题,江上风雨欲来,舟泊岸边,诗人滞留。

C.宋琬诗写瞿塘峡山势险要,诗人西望,长路漫漫,不见尽头!一语双关表面写瞿塘峡的险要景观,实际是指仕途虽经历坎坷,终峰回路转,可以宏图大展。

D.“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新奇。

(2)“积浪成高丘,盘涡为嵌窟”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3)这两首诗都以行舟水上,行程因风雨受阻为内容,而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

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2022~2024三年古诗鉴赏高考真题汇编(学生版)

2022~2024三年古诗鉴赏高考真题汇编(学生版)

(2024·新高考Ⅰ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16.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颈联写泉水的声音既响亮又微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4·新高考Ⅱ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叶梦得①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

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16.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3年高考真题〗(2023·新高考Ⅰ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解析

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解析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夜①杜甫绝岸风威动,寒房烛影微。

岭猿霜外宿,江鸟夜深飞。

独坐亲雄剑,哀歌叹短衣。

烟尘绕阊阖②,白首壮心违。

【注释】①此诗为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当时军阀混战,外族入侵。

②阊阖:阊阖门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天门,后泛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宫殿、朝廷等。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

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D.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2)岑参是盛唐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听颖师琴歌[唐]李贺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

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新高考 语文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

新高考 语文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安西馆中思长安唐•岑参家在日出处,朝来喜东风;风从帝乡来,不异家信通。

绝域地欲尽,孤城天遂穷。

弥年但走马,终日随飘蓬。

寂寞不得意,辛勤方在公。

胡尘净古塞,兵气屯边空。

乡路眇天外,归期如梦中。

遥凭长房术,为缩天山东。

(1)从题材看,本诗属于________诗;从内容看,可做本诗诗眼的一个字是________。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来表现诗歌主旨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王维吴道子画苏轼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①。

中有至人②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③。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④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⑤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⑥。

[注]①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日出之处。

暾:太阳升起。

②至人:指释迦摩尼。

③鼋(yuán):大鳖,背青黄色,头有疙瘩,能伸缩。

④交柯:枝叶交叉。

⑤翮(hé),鸟翎的茎,即指鸟。

⑥间言:非议。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和形式上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起始四句交待吴、王二人画迹所在。

“吾观画品中”二句,紧接着对二人的成就作概要评断,肯定了他们在画苑中的崇高地位。

B.苏轼提倡诗画一体,曾说“诗不能尽,变而为画”,而诗中“摩诘本诗老”至“亦若其诗清且敦”四句即是此说较为明确的体现。

C.诗歌最后两句,苏轼赞画圣吴道子和王维之画,认为二子皆神俊,但对摩诘“敛衽无间言”,可见作者认为王维画艺更胜一筹。

D.全诗富有节奏感,开始似话家常,从容而谈;中间意象情调,盖出一辙;结尾余音袅袅,悠扬无尽,整体形成和谐优美之韵律。

新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解析解析

新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解析解析

新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姜楚公画角鹰歌杜甫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

观者贪愁掣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

此鹰写真在左绵①,却嗟真骨遂虚传。

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抟空上九天。

【注释】左绵,地名,代指绵州。

杜甫此诗写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的这首诗不是律诗,而是一首古体诗,不求对仗,押韵灵活,形式更加自由。

B.“贪愁”写出了观画人既喜欢角鹰的高飞长空,却又担心它飞去的矛盾心态。

C.画中鹰很传神,真鹰反而让人觉得徒有其名,作者借此抨击现实中人的不辨真伪。

D.“抟空”即盘旋于高空,“抟空九天”让读者想起庄子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侧面表现姜楚公所画之鹰生动逼真是本诗一大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黄庭坚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

青骢宝勒,绿沉金锁,曾瞻天仗。

种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宫陪享。

①况当年定计,昭陵②与子,勋劳在、诸公上。

千骑风流年少,暂淹留、莫辜清赏。

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

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

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③。

【注】①“青骢宝勒……合宫陪享”这几句是讲曹彬(曹伯达曾祖)平定江南,其子曹玮、曹璨等屡破西羌契丹事。

②昭陵,宋仁宗葬永昭陵,宋人以昭陵代指仁宗。

③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汉家戚里生飞将”一句总领上片,巧妙地夸耀了黔州太守曹伯达的高贵出身。

B.上片回顾往事,写曹伯达家族功勋卓著,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

C.下片“暂淹留、莫辜清赏”表达出词人对曹伯达的勉励,希望他不要辜负朝廷恩遇。

D.下片承接上片铺陈的手法,“虚弦落雁”“拂云惊浪”等句极力赞扬曹伯达年少有为。

(2)本词结尾“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解析

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解析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宋)张先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

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

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

宿绣屏、画船风定。

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

玉盘大小乱珠迸。

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

重听。

尽汉妃一曲【注】,江空月静。

【注释】汉妃一曲: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一曲”指以昭君出塞故事谱写的琴曲《昭君怨》。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前三句是环境描写,作者通过仰观俯视多角度多层次地描绘了一幅江上美景。

B.词人直接写岸边柳荫路上“无人”也“无影”,只有柳絮飘舞,暗写自己的孤寂。

C.作者在船上望去,见远处有人归之影,与落日斜晖相映衬,描绘出飘飘欲仙之姿。

D.优美的乐声饱含着今古幽思,又用“谁省”一词,用以突出此时自己才是其知音。

(2)词中“彩绦朱索”是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是女子的装饰物,这里是借代手法。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B.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C.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3)这首词在写法上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甚大,如本词结尾句“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就与白诗“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异曲同工,请从描写对象、表达技巧和所寓情感三方面赏析二者的“同工”之妙。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听颖师琴歌[唐]李贺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

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1)《听颖师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前八句描写________,后八句叙写________。

最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型及思路及练习答案新人教版精品

最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型及思路及练习答案新人教版精品
武夷山中 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 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 年:宋德祐元年( 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 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 用?请简要分析。 ( 3 分)
趣。试题要求考生分析这首诗中的哪些描写表现了
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 要答这道题,就得知道一点绘画常识。绘画
是用色彩造型的艺术,是视觉艺术而不是听觉艺
术,只能观而不能听。 明白了这些, 仔细审读诗句,
就能发现:“潺潺”是看到水而想到的流水声, “瑟
瑟”是看到树林里树叶飘落而想到的风声,看到路
( 或在溪
边 ) ,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里呈现的是
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画面中应有小溪、
山( 山坞 )、树林(落叶) 、人、瓮、寺庙等景,描
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 1 分;三至四种景物的,
给 2 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 3 分。答出画面呈现
出什么气氛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
问: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
上一个抱瓮的人就想到附近肯定有村庄,由隐约看
到的寺庙就想到寺庙里敲响的钟声。它的好处自然
是使无声之景变有声,使静态之景变动态之景,从
而使画面内容更丰富,更有生气。 )
答案: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
瑟”声音的描写, 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 庄的描写,
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
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
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 面。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解析解析

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解析解析

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窦园醉中前后五绝句①陈与义海棠脉脉要诗催,日暮紫绵②无数开。

欲识此花奇绝处,明朝有雨试重来。

春寒③陈与义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④。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①此诗作于1125年北宋时期。

②紫绵:最名贵的海棠品种。

③此诗写于1129年,当时南宋朝廷正风雨飘摇。

④园公:作者借居岳州时的自号。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春寒未了怯园公”一句中的“怯”字,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

B.《春寒》后两句,诗人用类似于刻画松、梅、菊、竹的手法来写海棠,说它傲然“独立”于风雨中,哪怕有损于自己美丽的“胭脂色”,海棠的风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现。

C.古代诗词中的花草很多具有象征含义,比如牡丹是豪华富贵的象征,莲花是高雅纯洁的象征;桂花是阖家团圆的象征。

这两首诗中的海棠都是坚强不屈精神的象征。

D.苏轼有《海棠》诗云:“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以海棠幽寂喻自己贬官遭际。

而陈与义笔下的海棠也是他流亡时的写照。

(2)这两首诗用了什么相同的修辞手法咏海棠?请指出并分别举例。

(3)请简要分析诗人在两首诗中通过写海棠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辋川别业①王维不到东山②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柒,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释】①辋川别业:王维在辋川山谷中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

别业:别墅。

②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离开辋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流露出归来的急切与喜悦。

B.颔联写出辋川沿途所见,用语秀而不媚,于清新中别出生趣,合乎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色。

新高考新题型——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及答案

新高考新题型——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及答案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宋)苏轼霜余已失长淮阔。

空听潺潺清颍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

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释】宋哲宗元祐六年八月,苏轼出守颍州,作此词。

苏轼恩师欧阳修四十三年前守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西湖南北烟波阔》,苏轼作此词时欧阳修去世已二十年。

长淮:即淮河。

颍:颍水,淮河支流。

西湖: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写词人泛游颍河时的见闻和感受,“空听”一句移情入景,将眼前所见的实景人格化。

B.“佳人”一句写欧公当年所做诗词几十年后仍被传唱,欧公的为文、为政、为人可见一斑。

C.“草头”一句承接上片,与曹操《短歌行》中“譬如朝露”一句表达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结尾写“西湖波底月”,以景结情,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收束全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宋)张先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

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

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

宿绣屏、画船风定。

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

玉盘大小乱珠迸。

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

重听。

尽汉妃一曲【注】,江空月静。

【注释】汉妃一曲: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一曲”指以昭君出塞故事谱写的琴曲《昭君怨》。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前三句是环境描写,作者通过仰观俯视多角度多层次地描绘了一幅江上美景。

B.词人直接写岸边柳荫路上“无人”也“无影”,只有柳絮飘舞,暗写自己的孤寂。

C.作者在船上望去,见远处有人归之影,与落日斜晖相映衬,描绘出飘飘欲仙之姿。

D.优美的乐声饱含着今古幽思,又用“谁省”一词,用以突出此时自己才是其知音。

新高考古诗文阅读新题型之诗评题、教考融合题专项指导

新高考古诗文阅读新题型之诗评题、教考融合题专项指导

新高考古诗文阅读新题型之诗评题、教考融合题专项指导诗评类所谓诗评题,也称为“前人评点赏析”,就是在一首诗歌的后面列出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然后要求考生根据评价谈论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命题者在诗歌材料的后面给出一些诗评家的观点或评论,有的观点或评论属于宏观的文艺观点或诗论,有的则直接对该诗词作出具体的阐释,然后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诗作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类试题难度较大,考查的范围也较广,它往往涉及诗词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几个方面。

高考真题:1.(2023·新课标Ⅰ卷)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2.(2023·新课标Ⅱ卷)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6分)常见考法:1.前人评此诗,称其“……”。

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定向性设问)2.有人评价这首诗……,也有人评价这首诗……。

你同意哪种看法?(开放性设问)3.诗的××句,有的版本作“×××”,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开放性设问)高考真题【例1】(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在基本理解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正确理解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形象化理论话语的能力。

理解了“卖花担上”的桃李与“树头枝底”的桃李之间的区别以及各自的象征意味,就理解了诗歌尾联中提到的魏了翁的话。

部编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解析解析

部编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解析解析

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题草窗词卷①王沂孙白石②飞仙,紫霞③凄调,断歌人听知音少。

几番幽梦欲回时,旧家池馆生青草。

风月交游,山川怀抱,凭谁说与春知道?空留离恨满江南,相思一夜苹花老。

【注释】①草窗:周密。

南宋亡后,周密与王沂孙等过从甚密,并结成诗社,互相唱和、赠答,写了些慨叹亡国之作。

后隐居不仕,归隐山林。

草窗词卷:指周密《蓣洲渔笛谱》。

②白石,指南宋词人姜夔。

周密词即学白石词的清空俊雅。

③紫霞:南宋词人杨缵,他善识曲创调。

(1)“几番”二句是怎样状友人身世和才思的?(2)前人论及本词是说,“风月”、“山川”二句倜傥而凝重,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六幺令·天中节①苏轼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

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同,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日:‘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皆相视流泪。

”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通过描写“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渡”“诵赋祭吊”几个场面写出端午节的盛况。

B.词中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准确贴切,是因为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

C.本词咏今叹古,“借古而启今”。

上片极力描摹端午诸种盛况,下片感怀屈原人生经历。

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

D.词中有景,景中寓境。

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史再现眼前,一唱三叹。

高考试题之诗歌鉴赏题解析汇编

高考试题之诗歌鉴赏题解析汇编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解析汇编)全国1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针。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十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答案:(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解析:本题考察了对宋词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结合背景和词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全国2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

新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解析

新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解析

新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元日陈与义①五年元日只流离,楚俗今年事事非。

后饮屠苏②惊已老,长乘舴艋竟安归。

携家作客真无策,学道刳心③却自违。

汀草岸花知节序,一身千恨独沾衣④。

【注】①诗人曾在朝廷任职。

南宋建炎四年,金兵大举南侵,诗人避难湖湘间。

此诗作于建炎四年。

②屠苏:屠苏酒。

③刳(kū)心:道教语,谓摒弃杂念。

④独沾衣:传说战国时齐景公在牛山落泪,感慨人世无常。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扣题,回忆自昔至今五年来的辗转奔波的生活,每逢“元日”,只有“流离”,可见诗人的生活境况。

B.“惊”字写诗人饮屠苏酒时蓦然发觉自己垂老的惊惶之态,“竟安归”表达了对最终竟然安然归乡的欣喜。

C.“携家作客真无策”呼应首联上句,是说自己五年来漂泊辗转,客居他乡。

“真无策”透露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D.颈联第二句,写诗人原本决心学道以清除内心杂念,后来却违背了自己原本的意愿,步入仕途,自感追悔莫及。

(2)本诗尾联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 2.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唐] 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

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律诗B.小令C.古体诗D.曲子词(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

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B.“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C.“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新部编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解析解析

新部编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解析解析

新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雕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为忧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感。

(2)诗歌的颈联备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

请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诗人晚间卧闻城里钟声,系舟城下,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场景相似。

B.第三、四句表面上写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的茫然之情。

C.最后四句转向描写人的活动,明月清辉,归舟晚唱,诗人沉醉其中,但还未得尽兴欣赏,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

D.本诗视听交错,悠远的晚钟,动人的渔歌,苍茫的云水,皎洁的月光,给读者留下绵绵不尽的情思。

(2)此诗中有对渔歌的描写,《琵琶行》中有对乐声的描写,两首诗对音乐的描写有哪些相通之处?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阁夜①杜甫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解析

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解析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孔巢父①赴河南军皇甫冉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②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注】①孔巢父,少时苦学,后辞官归隐,与李白、裴准等隐居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②陈琳,归附曹操后,管记室,军国书檄多为陈琳所作。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么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①作(南宋)叶梦得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②,戈戟云横。

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③。

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

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

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

东山④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⑤!【注释】①寿阳:今安徽寿县,曾为楚国都城。

八公山:公元383年,东晋谢安以八万精兵大败前秦苻坚八十万众于此。

②芝兰秀发:比喻年轻有为的子弟。

③奔鲸:前秦溃兵,④东山:指谢安,他曾隐居东山,⑤桓筝:东晋桓伊善弹筝,曾抚筝而歌《怨歌》,以讽谏晋武帝猜忌谢安。

(1)上阕画线句写东晋谢安的风采与战功,与苏东坡笔下周瑜“________、________”的风采与战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试赏析本词下阕的抒情艺术。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周参军吴均①日暮忧人起,倚户怅无欢。

水传洞庭远,风送雁门寒。

江南霜雪重,相如衣服单。

沈云隐乔树,细雨灭层峦。

且当对樽酒,朱弦永夜弹。

【注】①吴均,南朝梁文学家,素有才名,然位仅下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的“起”,是在烦恼滋扰下的举动;次句中的“倚户”,更见其无聊与无奈。

B.“水传”二句借水的远阔、风的凄寒营造出高旷肃杀之境,凸显了诗人寥落的心绪。

C.“沈云”二句互文见义,以乔树隐、层峦灭暗喻自己不为世所知,深深寄寓不平之气。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诗词鉴赏三大题型分析+答题模板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诗词鉴赏三大题型分析+答题模板

1题型一:鉴赏诗歌“炼字”艺术【设问方式】1.诗中某字用得好(或“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2.某句(联)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个?请简要分析。

3.诗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4.赏析诗中某字的妙处或说明某字的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炼字是指诗词中那些经过反复推敲,用得贴切、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情感等鲜明特征的字词。

古人所谓炼字,主要是炼动词、形容词和虚词(副词、连词等),此外,数词、叠词等也常有涉及。

1动词动词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表情达意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

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坼”与“浮”这两个动词描写就用得恰当而极有气势,生动地描写出诗人在洞庭湖上的感觉: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水,好像湖东南的吴楚之地都裂开了,甚至整个乾坤都浮在水上。

2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现人或物的特点、性质、状态等的词语,起修饰作用。

形容词作为“炼字”的对象时,要注意其语义双关及活用状况。

如“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王维《归嵩山作》)句中的“满”这个形容词用得精当,写出了秋山落日余晖之广阔而浓稠的感觉。

再如“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谢朓北楼》)句中的“寒”“老”是属于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意思是说秋天桔柚变红,给桔林中的人家增添了寒意;秋天的风霜使梧桐变老。

数量词有些诗句中的数量词经过了诗人精心斟酌、提炼,往往具有丰富隽永的诗味。

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郑谷《早梅》)中“一枝”原作“数枝”,何以最后改作“一枝”呢?因为题为“早梅”,言“数枝”不如“一枝”准确,更能体现节令之早,突出诗人对“凌寒独自开”的早梅的喜爱之情。

4副词有些副词对于诗句准确地传情达意起到重要的关联、辅助作用,品读诗句时不可轻易放过。

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其中的“渐欲”“才能”这两组副词用得稳妥,“渐欲”表现出繁花纷纷扑面而致使诗人越来越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才能”表现诗人对春草初生的欣喜和爱怜之情。

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解析

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解析

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解析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解析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应该没有人没接触过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就是根据诗词内容,找出其中的意象,体会其中意境,分析作者真正想要书法的感情。

很多人在面对古诗词鉴赏的时候都很头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解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解析篇1一、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参考答案:(1)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一句一个场景;拟景写情,情景交融;对仗十分工巧。

赏析:这是一首体制十分奇特、艺术手法十分讲究的诗。

一句一绝,四句诗是四个不同的独立意境,虽然此诗四个画面各自独立,然而组合在一起却又成为一幅构思完整、意境连绵的图画。

全诗一句一截,各自独立,描绘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好像四幅单轴画。

扬慎《升庵诗话》卷十一认为,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鸳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是此诗之祖。

不过,细细体味,这四句给人的意象又是统一的,正可以诗题的一个“梦”字贯通。

因为是梦,故尔有意识流动变幻不定,前后不连贯的特点,使诗中的景和事显得迷离惝忆,隐隐绰绰,游移不定,似是而非。

末句是全诗之关目,一个“客”字便是梦的原由,梦的主旨,梦的归宿。

李后主尚有“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时候,到底给人片刻慰籍。

可欧阳公表现的梦,却是客愁贯穿于始终,令人抑郁不展,魇魔难去。

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可见这客愁之深之切了。

诗歌鉴赏高考新题型示例及答案分析

诗歌鉴赏高考新题型示例及答案分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2两题(11分)浣溪沙•新年夜坐(万树清)猿和风声落槛边。

鼠窥人影过灯前。

乱书翻尽不成眠。

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

可堪身滞海南天。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落‛把看不见的声音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风和猿声两意象叠加在一起,倍增新年独坐的凄凉。

B.‚窥‛‚过‛灯前,写出了鼠的无惧诗人,颇有它乃此间主人的感觉,益发表现出诗人客居外乡之感。

C.‚乱书翻尽‛是细节描写,表现的是诗人对不能回家的愤怒之情,是一种发泄行为。

D.本词表现出一种‚客的意识‛,即孤单、寂寞的异乡飘零之感。

E.‚堪‛,忍受之意,可堪,就是可以忍受;‚海南天‛,写出了作者身处极远之地,但仍能忍受。

2.‚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如何断句?三‚夜‛与三‚年‛重叠有何妙处?(6分)【答案与解析】1.CE(C非愤怒,而是无奈;D可堪,是不能忍受。

鲁迅诗云:敢有歌吟动地哀。

敢,就是不敢之意。

同理,可堪,就是不堪之意)2.①断句: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2分);②‚夜‛与‚年‛叠词,既形象地传达出‚哽咽‛的味道(夜夜夜、年年年),(2分)又表达出每年(年年)每夜(夜夜)都陷入孤处远地的愁苦和年华已逝的悲哀中的意思。

(2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11分唐崇徽公主手痕①欧阳修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

生卒年不详。

手痕:在今山西灵台。

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解析

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解析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咏螃蟹呈浙西从事①【唐】皮日休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螃蟹咏②薛宝钗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③空黑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末动乱时期。

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作者本人曾参加黄巢起义军,做过黄巢政权的“翰林学士”。

②皮里春秋:这里表示心机诡深。

③空黑黄:这里指花样再多也徒劳。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咏螃蟹呈浙西从事》是七言绝句,首句写诗人早知螃蟹之盛名,表达爱慕之情。

B.《螃蟹咏》是七言律诗,首联写环境,人们坐在飘散着桂花香气的桐阴下喝酒吃蟹。

C.薛宝钗认为纵使螃蟹再横行,最后还是要落入汤锅被蒸煮,落得被人吃掉的下场。

D.两首诗均以物取喻,寓意深刻而尖锐,极尽讽刺之能事,具有很强的攻击性。

(2)这两首以“蟹”为主要内容的诗作,都是以小见大。

下列诗句中没有体现这一手法的一项是()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C.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D.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王安石《北坡杏花》)(3)这两首诗分别塑造了怎样的螃蟹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王令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①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②却太平。

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①蜺:同“霓”,虹的一种。

玉蜺,指白虹。

此句化用曹植诗“慷慨则气成虹蜺”。

②天心:指君主的心意。

“待见天心”含待见明主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形容枯槁、面色如冰,但诗人并没有因眼前的处境而失去内心的浩然之气。

B.诗人不甘虚度此生,“未甘”二字表现出他在困窘中渴望有所作为的壮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型解析新编一、分析形象型1.提问格式: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解答分析:形象(意象):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B、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C、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答题示例: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二、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⑴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⑵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⑶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步骤: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⑶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4.答题示例:绝句二首( 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步骤一)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三、分析技巧型1.提问方式:⑴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⑵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⑶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⑷这首诗(某某诗句)在写景(抒情、描写人物/某某)上有什么特点?2.解答分析: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3.答题步骤:⑴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⑵释理由: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⑶析作用: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四、分析语言特色型1.提问方式:⑴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⑵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⑶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要注意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

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明快清新、平淡自然、朴实无华、明快浅显、明快直露、明白晓畅、流畅自然、多用口语、通俗易懂、华美绚丽、辞藻华丽、深沉隽永、委婉含蓄、含蓄深沉、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缠绵哀怨、温婉悲凉、庄谐俱见、简练生动、简练传神、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等。

3.答题步骤:⑴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⑵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⑶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步骤一)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步骤二)“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步骤三)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五、炼字型1.提问方式:⑴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⑵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⑶从某句诗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作具体分析。

⑷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请作具体分析。

⑸对诗中某个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⑹诗中某字用得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⑺诗句中某个字换成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试作分析。

⑻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⑼这首诗(某句)的诗眼是某字,试作分析。

2.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组织答案时常用术语: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

炼字的角度:动词、形容词(重叠运用的、活用作动词的、表色彩的)、数词、虚词。

3.答题步骤:⑴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⑵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⑶点作用: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

(步骤一)看,在诗中指回望。

(步骤二)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三)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六、分析构思( 结构思路) 型1.提问方法:⑴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⑵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2.解答分析:诗歌有思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

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3.答题步骤:⑴概述诗句的内容。

⑵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⑶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4.答题示例:山房春事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问: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步骤一)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

(步骤二)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

(步骤三)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古诗词基础知识及意象大全一、诗歌分类体裁――――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题材内容――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表达方式――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每句字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写作风格――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柳永……)二、常用鉴赏术语表达方式:抒情、描写(人、物、景)、叙述、议论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借代、对比、对偶、拟人、用典、化用、铺陈表现手法:比喻、起兴、对比、讽刺、正衬、反衬、象征、想象、联想、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古今对比、以动衬静、动静相衬、以乐写哀、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相生、主客转换、重章叠句、名词叠用、先景后情、先情后景、移步换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绘景角度:天地、远近、声色、动静、冷暖、景人、仰俯、里外三、常考意境(主旨)秋思、思乡、征人思归、思家人、思友人、思情人、离别、生命逝去不得重用、报国无门、仕途失意、不遇之感、知音难觅、幽思之情历史兴亡、国运衰亡、借古讽今、讽喻朝政、揭露官治、人民疾苦向往高洁、脱离尘世、厌恶官场、隐逸之志、田园生活、闲情逸趣追慕古贤、渴望建功、立志报国、人生得意、深厚友情、甜蜜爱情感悟生命、人生哲理、自然美景、赞叹盛世、点评历史、充满禅意壮美(豪放雄浑阔大、高山大河大战场、激人向上)、优美(小桥流水春花秋月、一人一景一时、玲珑婉约凄恻)意境之大小――国家大于个人;悲壮大于悲惨四、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

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因情造景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

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借古讽今、怀古伤情●比喻●夸张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

(李白常用夸张)●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对比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反衬“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以“蝉噪”衬“林静”,以“鸟鸣”衬“山幽”。

与对比相比,不难看出反衬是以相反的一方写另一方,“牺牲”相反的一方来突出另一方,如以动写静、以乐写悲、以黑写白等;对比却不具备这样的特质,对比双方不存在谁为谁服务的问题,而是双方都为某一个目标服务。

●正衬(烘托)是绿叶对牡丹的衬托,是云彩对明月的烘托。

如《山园小梅》的颈联“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在这里是虚拟“霜禽”和“粉蝶”对梅的喜爱,烘托自己对梅花的喜爱。

正衬与反衬的性质一样,只是正衬的陪衬者与被衬者取同一“立场”,反衬的陪衬者与被衬者取相反“立场”。

●化用诗词的诗句是由前人的诗句变化而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