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跃进:党、国家与社会:三者维度的关系(精)

合集下载

社会秩序结构及社会与国家关系

社会秩序结构及社会与国家关系

社会秩序结构及社会与国家关系传统中国国家性质及其国家与社会关系,大致可以概括为皇权专制主义以及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支配—依附关系。

这一观点主要为历史学、政治学和法学方面的研究所支持。

与之相反或对立的观点则认为,皇权范围和社会空间可以做出明晰的界分,前者的权力至于县级,县下有乡绅自治或宗族自治的社会支持体系。

这种认知范式以社会学的权威论述而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尤其是此类研究在现代分析性概念如“人治”或“法治”、现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参照下,个人权利观念和社会权利观念被注入这种解释背景和分析路径当中。

把本土的现实和资料与现代分析性概念做比较,其中发现的解释困难,比如皇权控制组织与自治形态并存、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共治、制度化形式与非制度化形式的浑融形态,与西方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形态,尤其是地方自治概念非常不同甚至相反。

对这些制度事实的分析,必须溯及中国传统的社会与国家关系、社会秩序观及其独特的社会秩序结构,这一方面需要从本土的范畴和概念出发,寻找它的规范来源和秩序本质意义;另一方面需要从历史的连续性上,以及具有连续性的传统也常常在变化之中,来明确其面对的现实结构性问题和使传统具有正当性的现代转型意义。

一礼法秩序观及社会与国家关系以比较的眼光来审视中国的国家概念或中国的国家与社会的概念,始于清末,渊源于西方的现代民族国家(Nation-state)观念输入中国之后。

与西方比较,梁启超认为中国从来没有以国家为人类最高团体的这样一种“国家”(State)观念,换句话说,中国有天下观念,国家不过与家族同为组成天下之一阶段,所以,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共同体概念,而不是一个政治共同体概念,后者是与主权概念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

[1]在儒家的身—家—国—天下的认同系列之中,身(自我)、家(血缘宗法家族)和天下(以仁义为核心价值的道德秩序)是最重要的。

梁漱溟指出“中国人心目中所有者,近则身家,远则天下,此外便多半轻忽了”,[2]被轻忽者,就是国家(王朝)。

如何理解国家与社会关系

如何理解国家与社会关系

如何理解国家与社会关系国家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如何平衡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讨论如何理解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平衡这种关系。

一、国家的定义国家是一个经过组织的政治实体,其主要功能是行使政治权力和履行国际义务,包括维护国内秩序、保护国家领土的完整性和安全、保护人民权益等。

国家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形态,有强大的制度和组织,有自主的决策权和行政权力,并在国际上拥有独立地位。

国家本身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的实体。

二、社会的定义社会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个人、家庭、组织和各种社会团体。

社会是一种组织形式,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互动来构造社会。

社会是多元的、复杂的,由不同的利益和组成部分所构成。

社会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力量,它有自己的规则和行为准则,并通过这些规则来保持秩序。

社会也是国家的支撑力量之一,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

在一些国家,国家的权威和地位占主导地位,而社会的权益和利益则被较为忽视。

在另一些国家,社会的权益和利益则成为主流,而国家的权威和地位被较为削弱。

在现代社会,我们通常理解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国家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而社会也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做出贡献。

国家是一个正常存在,只有当它代表并服务于社会时,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角力,以确保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利益得到合理的平衡。

国家的目标是维持社会和谐和稳定,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种平衡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适应时代和环境的变化。

四、如何平衡国家与社会关系平衡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关键在于要找到一种可行的平衡点,以确保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平衡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1.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渠道建立国家和社会之间及其各个层级之间的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交流的空间,使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可以互相沟通并理解彼此的需求和视角。

从当代中国研究反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从当代中国研究反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从当代中国研究反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摘要]作为理论焦点,国家与社会关系曾引发诸多争端;作为流行的研究框架,国家与社会关系成为剖析中国社会的有效工具。

本文回顾了理论的纷争以及在国家与社会框架下的当代中国研究的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理论、实践以及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突破的可能性。

"国家与社会"是西方政治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但真正进入中国学者的研究视野被广为应用始于九十年代初。

虽然赞赏与疑虑同在,接纳与拒斥并存,但并没有妨碍它迅速成为中国研究的理论热点和主流语式。

在理论层面,它引发了诸多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等概念、理论在语境上、应用场域上的讨论与争鸣,而在实践运用中,也被越来越多地作为一种解释模式用于解释和分析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与现代化进程,成为当代中国研究的流行框架。

本文意在通过当代中国的具体研究来反观这一理论语式和解释模式在中国社会研究中的得失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一、理论、概念及使用中的分歧与争议有关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的纷争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市民社会概念的标准、界定及其效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

1、市民社会概念的标准、界定及效用市民社会最初是指与自然状态(State of nature)相区别的文明社会,但作为学术讨论话语的市民社会则始于黑格尔。

此后虽然众多学者不断引申、扩充,但要找到一个严格、明确的标准来界定这一概念,仍然十分困难。

因此,罗威廉(William·T. Rowe)指出:"纵观这个问题的争论的历史,依我之见,市民社会所涉的内容及其所指的准确对象并未得到严格的界定"[1]从诸多关于市民社会的概念定义的争执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问题:市民社会首先是在与国家的分离或对立中获得其规定性的。

市民社会是伴随现代民族-国家的权力建设及其对社会的渗透与扩张这一过程产生的。

这首先牵涉到了市民社会的自立、自治及其限度问题。

景跃进《政治学原理》第3版章节题库(政治发展 权利与治理)【圣才出品】

景跃进《政治学原理》第3版章节题库(政治发展 权利与治理)【圣才出品】

景跃进《政治学原理》第3版章节题库第十四章政治发展:权利与治理一、名词解释1.政治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研)答:政治发展本质上是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即利益和利益关系变化和发展的基础上,政治权力和权力关系,政治权利和权利关系,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力相互关系的变化发展。

政治发展是社会诸方面的变革和调整,但其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在特定经济社会关系基础上体现的是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的运动,政治发展的主导者是代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

政治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采取两种基本形态和方式,即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政治革命是政治关系的质变方式,而政治改革是政治关系的量变方式。

2.政治革命答:政治革命是指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权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

从社会政治发展的意义上看,政治革命是社会历史过程中政治发展的特定方式和途径,政治革命的斗争锋芒“都是针对在此以前实行统治的阶级的”,其历史发展的作用在于打破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推翻旧的政治制度,代之以新的政治关系、政治秩序和政治制度,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政治革命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暴力革命和非暴力的和平过渡。

3.政治改革答: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4.治理答:治理指的是公民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直接行使其部分权力,政府受公民委托从旁予以协助来共同管理社会事务的新型公共事务管理模式,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无论是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一种方式,还是作为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阶段,“治理”离不开两个前提:一是成熟的多元管理主体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伙伴关系;二是民主、协作和妥协的精神。

国家与社会的区别与联系

国家与社会的区别与联系

国家与社会:区别与联系国家和社会是人类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组织要素、范围与结构、起源与性质、职能与目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同时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区别:组织要素:国家以人民、土地、主权为要素,具有较强的组织力,有国籍和政权的限制。

社会没有国籍限制,组织形式更为多样,包括各种民间组织和国家政党。

范围与结构:社会范围广泛,包括全体人民和各种组织,可以是地域广泛的。

国家范围相对狭小,必须占据一定土地,具有固定的国界和政治结构。

起源与性质:社会是人群本能和自发的相互协作形成的,具有自然而然的存在。

国家是统治产物,是政权性组织系统,通常形成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

职能与目的:社会是保障社会结构和秩序的实体,其目的在于人们共同协作、共享资源。

国家则是以社会为基础和土壤而建立和生长的,其目的是为了管理、调控社会,确保公共利益。

联系:社会是国家的土壤:国家起源于社会,社会是国家的必要基础,是国家存在的土壤。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联系是密切的,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国家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并承担了本应由社会担负的职能。

社会的发展与国家的消亡: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国家最终要走向消亡,而社会将长久存在下去。

国家的存在有时是暂时的,而社会是永恒的。

本质差异:社会与国家的本质不同: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共同体系,是一种自发形成的群体。

国家是阶级出现以后的产物,属于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集团的工具,是一种组织性质更强的制度。

社会与国家的利益不同:社会没有自身的特殊权利和特殊利益,其目的是人们共同的福祉。

国家服务于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集团,其存在与发展通常与特定阶级或利益集团有直接关系。

综上所述,国家与社会在多个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但它们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

国家起源于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社会为国家的存在提供了土壤。

两者的互动与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组织和发展。

社会与国家关系在当代中国的互构

社会与国家关系在当代中国的互构

社会与国家关系在当代中国的互构摘要:本文首先指出,在社会与国家关系中的“社会”是一种利益共同体、“国家”是对社会作出政治安排的权力系统,并对两者互构的法理机制和解释机制,做了简要论述。

接着,本文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对我国社会转型加速期的法理机制和解释机制的变化和新情况做了分析。

指出:如果要实现“权”归于国家,那么就必须确保“利”归于社会。

指出:制度性行动与非制度性行动的互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原有的制度性行动规则面临巨大挑战。

本文第四部分指出,社会建设主要可以从更加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更加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两个方面调节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关键词:社会、国家、法理机制、解释机制、社会建设 在我国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我国社会学关于社会转型研究的重大议题,如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与极化现象,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政治民主化和社会法制化,组织变革与单位制演变,社会信任危机与社会资本流失,社区重建,城市化与非农化,农村民主选举和村民自治,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社会弱势群体的制度性保障,等等,无不涉及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显然,社会转型本身就是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的调整和转变过程。

这一过程,在社会互构论看来,就是一种“社会型塑国家、国家也型塑社会”的两者交互建塑过程。

正是这一过程,既更新、构建了社会,也更新、构建了国家。

这样的过程,在我们看来,既是社会建设--广义的和狭义的社会建设--的过程,也是社会建设发挥自己调节作用的过程。

一、社会、国家及其互构机制 那么,什么是社会、什么是国家? 马克思指出,“我们面前”有“两种权力”:一种是财产权力,也就是所有者的权力,另一种是政治权力,即国家的权力。

这里的所有者权力与政治权力,分别表现了社会与国家的根本性特征。

社会是各个财产所有者的权益的集合体或利益的共同体,国家则是对个人及其群体的权益做出政治性安排的权力系统。

从“国家-社会”到“政党-国家-社会”乡村治理研究的视角转换

从“国家-社会”到“政党-国家-社会”乡村治理研究的视角转换

党政研究2021.2从“国家-社会”到“政党-国家-社会”:乡村治理研究的视角转换金玲马良灿〔摘要〕运用“国家-社会”这一视角认知乡村治理问题,将会遮蔽农村基层党组织及其组织体系在其中的定位和作用。

但实际上,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最本质的特征。

在乡村治理研究中,宜将政党带回乡村治理研究的中心,实现由“国家-社会”到“政党-国家-社会”的视角转换。

这种视角转换,涉及对基层党组织、基层政权组织及其乡村社会之间围绕乡村治理实践而形成的互动博弈关系、利益联结机制、治理运行逻辑、治理关系结构及其对乡村治理影响的深入探索。

运用“政党-国家-社会”的三维分析视角能够克服“国家-社会”的理论缺陷,更契合并能有效解释中国乡村治理的组织关系、现实图景与实践逻辑。

同时,这种视角转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乡村治理研究的本土化认知视野。

〔关键词〕乡村治理;政党组织;乡村振兴;政党-国家-社会〔中图分类号〕D6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21)02-0091-09一、问题的提出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并将健全和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优化乡村治理秩序和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作为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内容和社会基础。

继十九大之后,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政策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关于加强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等,就如何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治理效能和治理能力,如何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科技支撑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打造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乡〔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才专项资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村组织体系建设问题研究(Z111022003)〔作者简介〕金玲,宁夏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共宁夏区委党校讲师,宁夏银川750021;马良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杨凌712100。

党、国家与社会三者关系的系统分析

党、国家与社会三者关系的系统分析

党、国家与社会三者关系的系统分析——论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问题摘要]:政治现象当然从来就是一种系统现象,而整个人类社会主要是由社会系统、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组成。

当今,政治系统主要由政党系统与国家政权系统组成,同时,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就是党、国家与社会三大系统之间的关系。

而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也就是党、社会与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通过对一般系统自身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应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强制型向契约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

[关键词]:系统;党;国家;社会;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Abstract]: Political phenomenon is always a system phenomenon and the whole mankind society is mainly made of the society system 、politics system 、economy system、culture system. At present ,politics system is mainly composed of state power system and political party system .And mankind society’relation is the relationship of Political party、State and society. From the view point of system ,the innovation of the CCP’ruling mode is concering about the relation among Political party、State and society .By means of system’own characterstic and their mutual relationship ,the writer thinks the innovation of the CCP’ruling mode should transform from the closed type to the opened type、from the compelled type to the contractual type and from the single type to multiple type.[The key words]: system; political party; state; society; the CCP; the ruling mode; innovation 党、国家与社会(市民社会)现代人类社会进化的主要动力来源和载体。

景跃进《政治学原理》第3版课后习题(当代世界主要意识形态)【圣才出品】

景跃进《政治学原理》第3版课后习题(当代世界主要意识形态)【圣才出品】

景跃进《政治学原理》第3版课后习题第三篇政治系统的软件:价值与文化第九章当代世界主要意识形态一、关键术语1.古典自由主义答:古典自由主义是指信奉消极自由,强调个人应该享有不被强迫和干涉的自由,更少的限制意味着更大的自由的政治哲学。

在国家观念上,古典自由主义认为国家是必要的恶,它时时都可能侵犯个人的自由,而社会则是自由的领域,因此应该限制国家的作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信奉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霍布斯、洛克、边沁、詹姆斯•密尔、杰斐逊、潘恩、亚当•斯密、斯宾塞。

2.现代自由主义答:现代自由主义是指重视平等,信奉积极自由,强调自由是个人发展和实现其潜能的自由,是获得技能、知识和自我实现的自由的政治哲学。

在国家观念上,现代自由主义认为,在个人没有获得平等的机会以实现其潜能的发展时,国家有责任采取集体行动来帮助个人实现其潜能(也就是自由),因而现代自由主义认为政府应当干预经济、社会生活,信奉凯恩斯主义和福利国家。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被称为“自由主义的心脏”,因为他的思想为古典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架起了一座桥梁。

3.有机社会论答:有机社会论是指将国家或社会看作一个类似于生物体的有机组织,而不是原子式的个人的简单集合,它有自己的生命和利益,有其真实的存在的理论。

有机社会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优先于个人而存在,是责任和义务将社会团结起来,因此是义务而不是个人权利优先;社会的生存和正常运转有赖于每一部分的功能协调与和谐发展,任何一部分的功能突然遭到损害都会导致社会的重大灾难;社会的缓慢变迁可以使它保持活力,这种变化是符合自然的,激进的社会变革、机械工程式的社会工程同样将使得社会崩溃。

4.民族认同答:民族认同是指通过为人们提供共同的认同或身份,使其产生同样的民族意识,使其认为自己和他人属于同一群体的过程。

民族这种共同身份的塑造既可以建立在共同的种族特征上,也可以建立在共同的宗教和文化上,还可以建立在共同的历史记忆上、共同语言、共同的心理想象基础之上,民族共同体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政治学原理》笔记(景跃进 张小劲 主编)

《政治学原理》笔记(景跃进  张小劲   主编)

《政治学原理》景跃进张小劲主编第1编政治的性质与政治研究作为导论,本编试图回答初学者可能遇到的两个元始问题:“如何理解政治”以及“如何研究政治”。

第1章政治的性质与核心问题本章重点问题●理解政治的三个维度及其发展趋势●权力三面性的不同侧重点●公域/私域二分法的古典形式和修正形式●权力制约的必要性和制度设计1.1.1 政治的分析单位1. 以个人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该政治观的典范:政治学中的古典自由主义第一, 个人在价值维度上是崇高的。

第二, 个人在分析维度上是理性和能动的。

(2)古典自由主义的政治观主要内容第一,对政治必然性的认识。

第二,个人与社会本位观。

第三,政府合法性的来源。

第四,消极政治观。

第五,对权力的制约。

第六,公域与私域的区分。

2. 以团体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代表理论:古典多元主义(1)古典自由主义政治学理论与多元主义理论比较表1-1古典自由主义政治学理论与多元主义理论比较.(2)多元主义的基本观点简言之,多元主义可以被视为一种特定形式的政治结构,它将全体社会成员置于一个强大的体制化网络(established network)之中,这一体制化网络由联结公民和精英的社会组织编织而成,并使有效的政治民主成为可能。

参见Marvin E. Olsen and Marvin N. Marger eds., Power in Modern Society, Boulder,Westview Press, pp84-95,pp149-150。

3. 以阶级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代表理论:马克思阶级理论(1)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对政治学研究的影响第一,国体与政体的区分可以说是阶级分析方法的特定产物。

第二,强调斗争与暴力。

(2)影响选择政治学研究分析单位的因素第一,如何选择分析单位与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性质有关,在这一意义上,它有一定的客观性。

第二,问题意识的产生又与研究者的价值立场、态度情感甚至意识形态倾向密切相关。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景跃进版-第11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景跃进版-第11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的代表,在民族区域自治机关内行使自治权。
10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单11.击1 民此族处区编域自辑治母制版度的标起题源样与发式展
• 单击此11处.1.编3 民辑族母区版域文自本治制样度式的演进与发展
– 第二级
• 1947• —第1三96级5年,是中国共产党确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并在新中– 国第四成级立后付诸实践的阶段。
主要表•现第在三以级下几个方面: (1)在实–践第上四制级度功能有限。 (2)自治权规»范第五性级不足。 (3)自治权与中央集权之间存在制度张力。 (4)法治建设不完善。 (5)民族干部的代表性弱化。 (6)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对民族区域自治构成的挑战。
17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当三级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 第四级 » 第五级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民五族级 区域自治制度
2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9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单11.击1 民此族处区编域自辑治母制版度的标起题源样与发式展
• 单击此处11编.1辑.2 母民版族区文域本自样治式制度的起源
4.条–件第准二备级
实•行第民三族级区域自治,首先需要回答三个关键问题:谁是“ 民族”?哪– 里第四是级“民族地区”?谁能代表“民族”?新中国政 府对这些问题»的第回五答级,具有高度的实践性。 •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条件之一是民族识别。 •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另一个前提是对“民族地区”的划分。 •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第三个前提是,以少数民族干部作为本

国家与社会关系

国家与社会关系

国家—社会”的中国理念与“中国经验”的成长——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创新公共服务和更好社会治理 2011年12月26日 12:32:02 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摘要] 在历史过程和文化比较的视野中,在中国大历史的长时段进程中,可以体悟到重视社会与民生的悠久传统,以及国家与社会融合一体、上下整合的政治理想,我们称之为“国家—社会”关系的中国理念。

在当代社会所表现出的独特症候和趋势下,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现实张力提出了新的时代议题。

作为一笔珍贵遗产和深厚资源,这一理念继续启迪我们的智慧,应对来自实际的各种挑战。

这一过程促成了“中国经验”的持续成长。

在“中国经验”以及更多的地方与基层经验中,构建“国家—社会”的新型关系是一个贯穿性的内核。

从“政府—企业—社会”的合作三维,社会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以及公共服务创新与更好社会治理,都可以感受到“国家—社会”关系的中国理念的深厚底蕴。

[关键词] “国家—社会”;社会资源配置;创新公共服务与更好社会治理在中国本土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既表达了“国家—社会”融合一体的政治理想,也蕴含了重视社会与民生的悠久传统,我们称之为“国家—社会”关系的中国理念。

“中国经验”的发展与“国家—社会”关系的中国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一理念作为一笔独特而珍贵的思想遗产,为“中国经验”的成长提供了丰厚的养分,也启迪了我们的智慧以破解“国家—社会”的现实谜题。

在我们看来,“中国经验”以及更多的地方与基层经验中有一个贯穿性的甚至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对构建“国家—社会”新型关系进行的实践探索。

一、“国家—社会”的中国理念与“中国经验”的成长伴随着中国社会30多年的快速转型和变迁过程,一个个奇特轨迹、一幅幅亮丽篇章的不断滚动和凝结,汇成了“中国经验”、“中国模式”的图景。

对于以往的现代化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的既有知识库存,“中国经验”的确是未能预见的、想象的、陌生的经验,她可能引发了一些不安和排异的反应,同时也激起了各种新鲜感受和浓厚兴趣。

景跃进当代政府与政治课后思考题答案

景跃进当代政府与政治课后思考题答案

景跃进当代政府与政治课后思考题答案1、下列四个选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是()[单选题] *A.认识客体具有客观性的观点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观点(正确答案)C.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观点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2、认识发展的动力是()。

[单选题] *A.实践(正确答案)B.科学研究C.生产活动D.思维3、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单选题]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答案)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不忘初心,牢记使命D.基本建成现代化强国4、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是()[单选题]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正确答案)C.科学发展观D.马克思主义5、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的是(? ?)[单选题] *A.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确答案)B.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双方牵头人通话C.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D.传承中国和朝鲜友谊,续写时代新篇章6、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于(? ?)[单选题] *A.1949B.1954(正确答案)C.1950D.19827、65. 自主安排和管理本地经济建设事业,管理地方财政。

属于立法自治权。

* [判断题] *错(正确答案)8、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另一对是()[单选题] *A.开拓进取与保守落后之间的矛盾B.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矛盾C.经济与政治之间的矛盾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正确答案)9、3.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单选题] *A.科学技术B.劳动者C.生产工具(正确答案)D.劳动对象10、2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正确的是()。

[单选题]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平行发展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确答案)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互不相干11、66. 企业之间的竞争是资金、技术、规模的竞争,然后才是人力资源的竞争。

景跃进《政治学原理》第3版课后习题(政治的性质与核心问题)【圣才出品】

景跃进《政治学原理》第3版课后习题(政治的性质与核心问题)【圣才出品】

景跃进《政治学原理》第3版课后习题第一篇政治的性质与政治研究第一章政治的性质与核心问题一、关键术语1.政治的分析单位答:政治的分析单位是指政治理论的构建单位,或立论的前提和出发点。

这种理论可以是实证性理论,也可以是规范性理论。

由于社会现象可以从不同的层次或角度进行观察,个体、群体、组织、社会人为事物等都可以成为分析单位,因而对分析单位的澄清是十分必要的。

在政治学理论中,政治的分析单位主要有个人、团体金额阶级三种分析单位。

2.政府政治观答:政府政治观是指一种狭义的政治观,它主张政治只与国家有关,是政府管理的一种艺术。

持这一立场的人认为,政治活动在空间上仅限于政府机器,如内阁、国会、政府部门等,在人员上则限于政治家、文官以及游说者。

因此,研究政治也就是研究政府机构及其官员,或者更广泛地说,是研究政府权威的行使。

政府政治观意味着大多数人、大多数组织以及大多数社会活动“外在于”政治,因为政治只与管理国家的人有关。

3.非政府政治观答:非政府政治观是指对政党和利益集团在政治活动中的研究。

尽管政党和利益集团本身不是政府的组成部分,但是它们的活动指向是政府——政党的目标是通过定期的竞争性选举获得政权,利益集团的目标是通过游说等各种方式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

非政府政治观的产生在于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以及不断出现的经济危机和日益深化的社会矛盾使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大大增强了,而且其干预的范围也逐渐开始扩张;民主化进程尤其是公民权的发展,使传统的干部型政党转化为致力于政治动员的大众性政党。

4.公域与私域答:(1)公域是指公共选择所形成的权力层级机关和权力行使空间,在这一领域,由于存在权力层级分布,所以必然产生控制与被控制、命令与服从关系。

公域必须建立和维护权威,但在法治社会,这种权威是制度化而非人格化的,并且受到严格限制。

公域主要涉及公共权力、公共选择与公共政策、公共利益、公共财政与公共品和公共服务。

(2)私域是指平等的、独立的、相互之间不存在控制与被控制关系的个体生活和私人关系的自治空间。

政治学原理景跃进、张小劲【2017最新版】

政治学原理景跃进、张小劲【2017最新版】
参见Marvin E. Olsen and Marvin N. Marger eds., Power in Modern Society, Boulder,Westview Press, pp84-95,pp149-150。
政治学原理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3. 以阶级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 代表理论: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第二阶段: “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在《行政的研究》(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 这篇经典性的文章中,威尔逊(Woodrow Wilson)借 用一位德国学者的嘴道出了自己的主张:“政治是所 涉事情重大而普遍的国家活动;行政相反,它是关于 个人和细琐事情方面的国家活动。因此,政治是政治 活动家的特殊领域,行政则是技术官员的领域。虽然 政策若无行政的帮助便一无所是,但是行政并不因此 就是政治。”
马克思阶级理论
政治学原理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1)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 对政治学研究的影响
第一,国体与政体的区分可以说是阶级分析方法 的特定产物。 第二,强调斗争与暴力。
政治学原理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2)影响选择政治学研究分析单位的因素
第一,如何选择分析单位与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性 质有关,在这一意义上,它有一定的客观性。 第二,问题意识的产生又与研究者的价值立场、 态度情感甚至意识形态倾向密切相关。
规范理论的复兴以20世纪70年代罗尔斯与诺 齐克之间的争论为代表,前者发表了《正义论》 (1971年),后者以《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 (1974年)来回应。争论的核心问题都与国家有 关:一是国家或政府存在的目的。二是“分配正 义”(distributive justice)及其对自由的意涵。 对于政治学研究而言,规范研究复兴的意义 在于,将被行为主义驱逐出去的价值重新带回来, 而且确定其在政治学研究中的适当地位。

景跃进《政治学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景跃进《政治学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景跃进《政治学原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第一章政治的性质与核心问题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如何理解政治1.政治的分析单位(1)以个人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①政治学中的古典自由主义是这一政治观的典范,其中个人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a.价值维度的崇高地位。

古典自由主义传统的核心内容是:人是作为“个人”而存在的;社会由无数的个人组成,没有个人,社会也就成了一个空洞的概念。

因此,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个人是最为重要的,个人的自由是至高无上的。

b.在分析维度上,古典自由主义对个人的设想是理性和能动的,亦即个人不但了解自身的需要(也只有个人最了解自身的偏好),而且在特定环境中能够做出最合乎自身利益的判断,并具有选择的能力,能够采取有见识的行动。

②古典自由主义政治观的主要内容a.对政治必然性的认识古典自由主义者认为,在政府或国家出现之前,存在一种“自然状态”,出于恐惧或追求美好的生活,人们会通过“社会契约”来走出自然状态,进入政治社会,建立政府。

b.个人与社会本位观通过自然状态的设想以及社会契约的论证,古典自由主义者确立了个人先于社会,以及社会先于国家的命题。

个人是政治的出发点,也是政治的归宿。

c.政府合法性的来源在这一思辨模式中,政府权力来源于具有天赋权利的个人的让渡,这种让渡构成了政府合法性的唯一基础,其统治基于人民的同意。

d.消极政治观由于古典自由主义者对政治家的人性不抱乐观的态度,因此他们宁可张扬政府可能作恶的这一方面。

e.对权力的约束古典自由者相信,权力会导致腐败,绝对权力会导致绝对腐败,因此,必须对权力进行约束和制约。

f.公域与私域的区分如果说权力制衡的目的是牵制政府的行动,那么,公域与私域的区分则旨在为政府的活动领域圈定一个范围,在此之外政府均不能干涉。

古典自由主义的政治学说是针对中世纪晚期西欧绝对主义国家的兴起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在抨击君权至上观点的同时,为资产阶级革命作理论辩护。

改革三十年:党、国家和社会关系再思考

改革三十年:党、国家和社会关系再思考

改革三十年:党、国家和社会关系再思考
曹海军
【期刊名称】《探索》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改革三十年来,在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由革命型政党向建设型政党转变的过程中,党驾驭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社会改革的基础性地位逐渐凸现出来,基于此,党管理国家与社会的领导方式上发生了策略性的变化,国家与社会关系也由原来的一元主义模式向合作主义模式转变.
【总页数】5页(P61-64,73)
【作者】曹海军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2;D05;D616
【相关文献】
1.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的逻辑转换——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再思考 [J], 景跃进
2.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再塑造:试论工会的去行政化改革 [J], 许文超
3.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再塑造:试论工会的去行政化改革 [J], 许文超;
4.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西藏的执政实践——浅谈西藏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就 [J], 次仁白珍
5.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的逻辑转换——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再思考 [J], 景跃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坚持党的领导的三个维度

坚持党的领导的三个维度

坚持党的领导的三个维度作者:许玉镇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20年第1期许玉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鲜明指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第一个就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强调“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

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国家学说的理论内涵,是新中国成立70 年来取得辉煌成就的制胜法宝,也是应对新时代各种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完善、坚持党的领导有三个重要抓手。

一、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党的领导的制度化、法治化是提高党依法执政能力的关键途径,是党科学执政的前提。

制,裁也,是标准规则;度,计也,是对标准规则的把握。

制度能够界定党的权力边界与行使程序,而法律是最强有力的制度,因此推动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必须贯彻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完善各项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及推动党的政策通过合法的程序转化为国家法律、国家政策。

具体而言,一是严格执行党章、《准则》等各方面各领域的党内法规。

党章是“ 党的根本大法”,党内法规之于法律具有更加严格的要求和规范。

全党要坚持“纪严于法”原则,推进学习教育、督促检查常态化,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执政意识。

二是强化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完善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机制。

优化决策议事协调机构统筹协调、督促落实职能,实现党对重大决策领导全覆盖。

全面推进巡视巡查制度,加强对党中央重大决策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空泛表态、敷衍塞责等行为,保障求真务实和责任到位。

三是严格执行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

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便于强化党内纪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跃进:党、国家与社会:三者维度的关系关键字:领导乡镇国家关系政治自治社会村民组织社会关系党、国家与社会:三者维度的关系——从基层实践看中国政治的特点景跃进【我要评论】【该文章阅读量:749】【字号:大中小】“国家与社会关系”与“党政关系”是我国政治学研究中广为人们运用的两对概念。

在这篇文章中,笔者所要思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这两对概念或范畴所揭示的社会-政治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对于我们思考和运用这两对范畴具有什么意义?就此一主题而论,文章具有较强的理论色彩。

不过笔者讨论的进路是具体的,确切点说,这一讨论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政治的背景。

文章首先反思乡村研究中国家与社会关系范式的运用脉络,其次围绕村民自治实践中出现的两委“一肩挑”现象,解析党政关系与国家-社会关系的交织(注:本文的观点最先发表在拙著《当代中国农村“两委关系”的微观解析和宏观透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一书。

2004年5月曾作为会议论文提交在复旦大学召开的“中国政治与政党发展”研讨会。

此次在杂志上发表,笔者作了一些技术处理。

)。

一、乡村研究中国家与社会关系范式的既有反思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能主义政治的消退,“国家与社会”关系逐渐成为国内学界普遍采用的一个分析术语(注:这一范畴首先是通过市民社会的讨论而引入学界的。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的一系列专题文章在大陆学界开启了这一学术话语。

从理论上说,市民社会是国家与社会关系范畴的一种特定型式,关于它是否适用于分析中国社会存在一定的争论。

不仅如此,有的学者对国家与社会二分法是否适合于中国也提出相应的疑问。

对此,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尽管如此,随着自由主义著作在国内的大量引介和影响日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范畴越来越为人们普遍接受。

杨念群:《近代中国研究中的“市民社会”--方法及限度》,二十一世纪,(香港)1995年第12期。

黄宗智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第三领域”,载于甘阳主编、哈贝玛斯等著《社会主义:后冷战时代的思索》。

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导论部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

在乡村政治(尤其是村民自治)的研究中,无论是理论文章,还是经验研究,它几乎成为一个主导性的研究范式。

运用国家与社会关系范式分析乡村政治时,所谓“国家”更多地是指作为国家代理人的乡镇政府。

在普通农民眼中,国家是与“官”联系在一起的,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量接触到的“官”便是乡镇干部。

而“社会”则指村庄和村民,在概念上与国家相对分。

是故,乡镇与村庄的关系被视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乡政村治”这一术语典型地代表了这一分析思路(注:“乡政村治”这一术语是张厚安教授对实行村民自治后乡村关系的一种概括。

所谓“乡政”是指乡镇为一级政府组织,属于国家的范畴;而“村治”指村庄实行村民自治,是群众自治性组织,属于社会的范畴。

可见,“乡政村治”是从组织性质和法律关系的角度来观察乡村关系的。

乡村之间的实际关系远比这一术语丰富和复杂得多。

)。

在此,国家与社会的区分是根据政府(行政)组织的边界来确定的。

这一做法自然有一定的理据,尤其是对于一个曾经历了高度政治化的社会来说,“乡政村治”格局的确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另一方面,这一区分只反映了复杂事像的一个方面,如果忽视其他面向,显然有过分简单化之嫌。

笔者以为,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乡镇政府在扮演上级政府的代理人角色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定利益。

当这种特定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或有效约束之时,就有可能出现各种搭便车和越轨行为。

各种形式的土政策虽然以政府的名义出台,但其实可能是完全违背中央政府的法律和政策。

在这种情况下,乡镇与村庄发生的矛盾若要运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范畴来分析,一定要非常谨慎。

因为此时代表国家利益的中央政府往往与农民站在一起,在减轻农民负担的问题上,我们就经常能遇到类似的事例。

可见,政府并不总是以整体方式来行动的,相反它很可能解裂为许多的行动者,因此在运用“国家”的帽子时,应当有所谨慎[1]。

其二,虽然在组织性质上,村庄不属于政府系列,但由于村庄的特殊性质,它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功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此亦作了明文的规定。

村干部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时,同样扮演了国家代理人的角色,即使他们的身份并非国家干部。

这样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矛盾有时也可以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范畴来分析。

这意味着从方法论角度看,乡镇与村庄之间的组织边界并非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天然边界[2](p213)。

诚如徐勇所说,“由于乡镇属于国家在农村的基层政权,其管理的事务体现着各级政府的意志,通常被称为政务,即政府下派的任务。

在村一级实行村民自治,自治的范围主要是涉及本村村民利益的事务,通常称之为村务,即社区自身的事务。

由于村隶属于乡,由乡所管理的政务必然会延伸到村。

这样,在村的范围同时存在着政务和村务”[3](p212)。

因此,国家与社会关系分析范式不能仅仅停留在组织结构的层面,我们还必须从利益代表和功能履行这两个角度来把握这一范畴的含义。

如果我们的认识仅停留在此,显然是不够的。

当我们运用国家与社会关系范式来分析当代中国农村的乡村关系时,还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作为“国家代理人”的乡镇政府?在党政不分的体制中,讨论国家与社会关系而忽视政党组织的角色与作用是缺乏现实性的。

问题是如何从学理层面来解析党、国家、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说得更具体一些,我们是否应该将乡镇党委包括进广义的乡镇政府范围之内(在宏观层面,这一问题的表述是:是否可以将执政党作为国家的有机组成部分)?(注:政党与国家的关系具有不同的类型,对此,有学者区分道:“一般而言,在历史上执政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导曾经有过三种方式:一是执政党位居政府之上,由执政党作出决策,而政府成了直接执行党的决策的工具;二是执政党根本不通过国家政权机关,而直接行使管理国家及一切社会事务的职能,即所谓'党国'政治;三是执政党通过国家政权行使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导,即通过国家代议机关制宪、修宪及其他立法活动,以及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对法令的贯彻实施来实现领导。

”张志明:《从民主新路到依法治国》,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版。

)在这一问题上,我们需要一种辨证的研究视角。

一方面,必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体制中的特殊地位以及相应的党政关系结构。

一如胡伟所说,“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的中枢。

中共组织实际上已把国家机关的权力统一于自身,而且掌握着军事力量,决定着利益表达、综合、决策和执行的全过程。

无论从其结构上看还是功能上看,它已经不同于世界政治现象中的一般政党的意义,事实上构成了一种社会公共权力,相当于国家组织而又超越了国家组织。

只是,中共并未完全取代国家组织,而是使国家组织的存在更加有助于自身功能的发挥。

这既有社会主义国家的一般特征,也有中国自己的特点。

”[4](p98)另一方面,尽管中共组织与国家机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两者不是一回事。

在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林尚立从功能角度将国家等值于广义的政府概念(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认为“在中国,把党这样一个特殊的政治力量纳入国家这个范畴是不合适的。

政党是现代政治的主角,但是政党并不因此成为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

政党只有作为政治制度的实际操作者--执政党,才拥有实际的政治力量,而这种政治力量也只能借助于政治制度即国家才能实现。

在这样的情形下,政党(执政党)自然可以归入国家这个范畴。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既是执政的力量,也是领导的力量,作为执政的力量,是政治制度的实际操作者,作为领导的力量,可以不依赖政治制度,即国家制度,而拥有实际的政治力量。

所以在中国,党的权力与国家权力之间虽有部分重叠,但两者之间还是相对独立的。

”[5](p153-154)由此,我们得到了一个硬币的两个图面:一方面,作为执政党,中共占据着国家机构的核心地位,而且政党的高层组织事实上是作为广义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而运作(因此党中央国务院经常联合发文)。

“由于……党和政府在人员组织上是一体的,所以,体制内领导和体制外领导在许多方面是互通的。

在这种领导方式下,党和政府关系具有很强的内在统一性,党是决策核心,政府是政策执行主体。

党对国家领导所形成的党和国家的这种关系,决定了国家全面主导社会是在党对国家全面领导的基础上实现的。

同时,党对国家的全面领导为国家主导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组织资源和体制资源,因为,在党全面领导国家的条件下,政府内的许多关系,如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与社会团体关系,都同时具有党内组织关系的性质,而党内的组织关系是强调组织间的领导与服从关系的。

”[5](p167)另一方面,中共党组织又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在政府系统之外存在着广大的党员以及渗透于整个社会的党的基层组织。

中共组织的这一特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与社会范式的局限性。

对此,林尚立指出,“……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中,作为中国社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可以把党作为政治力量归结到国家的范畴,并由此来分析国家与社会关系,但是问题在于党作为一种组织力量,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就意味着中国社会的权力关系与一般国家(包括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别。

这种差别决定了我们不能像研究其他国家那样,直接用国家与社会的二分法来研究中国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党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力量在国家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3](p152-153)这一观点对于中国政治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它提醒我们,不能孤立地运用国家与社会关系范畴来分析当下的中国政治现实,而必须考虑政党的因素(注:笔者写下这句话也是对自身研究反思的一个小结。

在“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下的村民自治”一文中,我曾使用“单结构双功能”这样的术语来描述村委会的组织性质与承担功能之间的关系。

所谓“单结构”是指村委会的性质是群众性自治组织,所谓“双功能”是指作为一种自治组织,它既要承担自治功能又要承担行政功能。

这样的叙述在方法论上显然无视村党支部这一最为重要的组织之存在,故注定是片面的、不切合现实的。

今天看来,除了其他因素外,导致这种认识偏差的方法论原因是没有处理好党与国家的联系,没有关注这一问题的复杂性。

景跃进:《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下的村民自治--读徐勇教授的〈中国农村村民自治〉》,(香港)中国书评1998年5月12日。

)。

由此,国家与社会二分法被政党、国家和社会三角关系所丰富。

[$Page_Split$]二、党政关系与国家-社会关系的交织:两委关系的实践不过,笔者在这篇文章中试图要说明的是另一意义上的党、国家和社会关系--即使在考察国家体制内的政党活动时,也有必要将党组织的角色加以特别的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