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讨论稿)-兰州大学学校办公室
兰州大学本科教学奖励实施办法-兰州大学教务处
![兰州大学本科教学奖励实施办法-兰州大学教务处](https://img.taocdn.com/s3/m/c108775daf1ffc4ffe47ac63.png)
附件兰州大学本科教学奖励实施办法(2018年修订)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每位教师都应努力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为进一步激励我校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引导管理人员积极投身本科教学,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教学建设、教学改革,认真做好教学保障与服务,建立本科教学奖励长效机制,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提高我校本科人才培养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一、奖励类别本科教学奖励是对我校教职工在本科教学中取得的突出成绩进行的表彰和鼓励。
奖励主要包括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教学成果、优秀教师及管理、集体奖项5大类。
教学改革类指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规划教材、教学改革项目等建设项目进行表彰奖励;教学研究类指对教师在教学研究类核心刊物和一般期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进行表彰奖励;教学成果类指对获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学成果进行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及管理类指对获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奖、国家级和省级教师讲课比赛、校级各类奖项,包括隆基教育教学奖获得者、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及临床毕业实习优秀指导教师和创新创业教育、招生宣传、教师讲课比赛、本科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集体奖项类,是指对在本科教学工作及各类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集体和组织进行表彰奖励。
二、奖励项目及标准(一)教学改革类注:涉及团队的奖励,由团队负责人按照每一个成员的实际贡献程度进行合理分配(下同)。
注:教学研究限教育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含实验课程)、教材、教法、学法研究,限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三)教学成果类注:我校作为非第一完成单位,奖励金额=上述奖励标准×(1/我校排名序号)。
(四)优秀教师及管理类注:未列入以上内容的其他个人奖励项目参照有关文件执行。
三、集体奖项类集体奖项类以当年实际工作开展为准。
四、评选说明1.各类奖项根据有关规定参加评选。
2.奖励经费列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发放程序依据相关财务规定执行。
关于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关于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9d2ca2bd65ce05087632135a.png)
2 .兰州大学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甘肃 兰州 70 0 ) 300 摘 要 实施 “ 质量工程” ,提 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树立科 学质量观 ,明确人才培养 目 ,精心制 标 定培 养方案 ;加 强教 师队伍建 设 ,形成 一 支高水 平的教 学 团队 ;强化 实践教 学环 节 ,加 强科研 训 练 ,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特 色专业建设 ,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 词 质量 工程 ;培 养 方案 ;教 学 团队 ; 实践教 学 ;特 色专业 中图分类 号 G 4 61 文献标 识码 A
a d atan n ln b d lb r tl . e o d t eef c ie me s r ss o l e t k n t t n t e e f c n i i g p a e ma e ea o aey S c n , h f t a u e h u d b a e sr g h n t — r e v o e h a t a c n t c in i r e o m a h g l q a i e a u t a T i e m o s u t n o d r o fr ih y u l d fc l t m. h r t e p o e so r c ie e u ai n r o t i f ye d, h r c s f a t d c t p c o
mo e o n v tv a e tb x l r d d fino aie tln e e p o e .
Ke rs rjc o i e d ct nq a t;t iigpa ;fc l a ywod :po t f g r u a o uly r nn ln a u yt m;pat ee uai ;se e hh e i i a t e rci d ct n p— c o
兰州大学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 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兰州大学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 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https://img.taocdn.com/s3/m/3b36fc14e53a580216fcfec4.png)
兰州大学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作者:暂无来源:《师资建设》 2014年第7期兰州大学为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科学体系,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于2011年4月发布了《兰州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三年来,学校在强化教学特色、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实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简称“3468”工程)。
重点培养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3种类型人才,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等4种能力,实施“生源质量提升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本科生综合素质提升计划”、“实践教学质量提升计划”、“隆基教育教学奖励计划”和“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升计划”等6项计划,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平台建设、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国际化教育平台建设等8项建设。
目前各项计划有序推进,效果明显。
其中,学校自2012年开始,每年自筹资金2000万元,持续5年进行实践教学条件专项建设。
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近年来,学校明确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兼具宽广的国际视野与浓郁本土情怀的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精英人才”。
各学院据此进一步凝炼专业特色,优化课程体系,在低年级开设《兰大导读》课程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在各专业开设副修第二专业和双学位,并设置科研创新学分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学分,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加强学业综合评价等。
进一步强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成立学生注册中心,强化学生学籍信息的信息化、规范化和精确化管理;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强化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为教师提供相关咨询和服务,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制订并实施了针对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师评价、招生奖励等过程的一系列教学质量保障措施;制订并发布《兰州大学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对本科教学成绩突出和质量明显提升的学院,以及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予以奖励;各学院自2013年起,每年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自觉接受全校师生和社会的监督。
兰州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兰州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5c713ef12d2af90242e6d6.png)
兰州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3年4月8日一、专业简介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总称,它既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在地上、地下、水中的各种工程设施,也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察、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
它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铁道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地下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水工工程等,这些都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土木工程的主干学科为结构工程学、岩土工程学、流体力学等;重要基础支撑学科有: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成立于2001年。
有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教学质量优秀,科研成果丰硕的教师队伍和科研群体。
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以及一批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专业注册师,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土木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与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
二、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胜任建筑、桥梁、隧道等各类土木工程设施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具有扎实基础理论、宽厚专业知识和良好实践能力与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够在有关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金融与保险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三、专业的基本要求(一)政治思想要求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科学思想和人文素养,能体现哲理、情趣、品味、人格方面的较高修养,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实干创新的精神,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愿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服务。
(二)主要知识和能力要求1.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和素养:在哲学及方法论、经济学、法律等方面具有必要的知识,对文学、艺术、伦理、历史、社会学及公共关系学等若干方面进行一定的修习;2.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及普通化学,了解现代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其他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3.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与选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工程测量、测试与试验的基本技能,了解建设项目的经济管理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内容,了解土木工程的主要法规;4. 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具有应用语言、文字、图形等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5. 具有进行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初步能力;经过一定环节的训练后,具有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创新能力。
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doc
![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doc](https://img.taocdn.com/s3/m/6674115ff78a6529647d53e6.png)
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它集中体现国家教育方针、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学校课程设置的总体安排和教学管理的基本依据,对加强教学管理、保障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基础作用。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突出我校办学定位与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学校决定启动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一、指导思想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原则,体现我校“立足哈尔滨、面向省内外,重点服务于基础教育和基层、生产一线”的服务面向和“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能力强,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兼备,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环节、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1.坚持强化基础的原则。
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训练与培养,加强学科基础课程,进一步整合、优化专业基础课程。
2.突出专业特色的原则。
坚持统一规格要求与促进个性发展相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要反映国家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又要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突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
3.加强实践环节的原则。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等文件精神及我校的办学定位,统筹规划实践教学环节,优化实验课程设置,加强实习教学,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4.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规格要求的同时,探索分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处理好一般人才培养与优秀人才培养的关系。
兰州理工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2010年)
![兰州理工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2010年)](https://img.taocdn.com/s3/m/8f7ece49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3c.png)
兰州理工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2010年)培养方案是学校培养本科人才的纲领性文件,是实现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实施方案,是学校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
为适应建设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要求,充分吸收和固化我校本科教育的优秀成果,满足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和按学分收费改革的要求,强化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并结合我校2006年培养计划的执行情况,就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特提出如下原则意见: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体现专业办学特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突出育人为本和创新教育,强化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坚持因材施教,尊重个性,着力构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培养目标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结合我校人才培养定位与培养特色,我校本科教育培养的总体目标是:以科学知识教育为主线、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工程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满足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基本标准,培养基础理论实、专业口径宽、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修订原则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应结合我校的特色和优势,坚持下列主要原则:1.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原则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优化知识结构,把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人文社会知识有机结合,满足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需要;强化素质教育,把职业道德,人文社会素养,社会责任感,献身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始终;注重能力培养,把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讨论稿)
![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讨论稿)](https://img.taocdn.com/s3/m/858acb2679563c1ec5da7158.png)
江西农业大学关于修订普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高校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组织教学和进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和教育部新版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的出台,积极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实现我校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经研究,决定对我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从2014级学生开始执行。
现就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客观发展规律,体现我校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按照“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注重素质,提高能力”的培养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努力培养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能在政府部门、学校、研究院等事业、企业单位从事生产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具有现代意识,具有实践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基本原则和要求(一)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培养方案要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和科学性,强调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控制课内总学时,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大力推行素质拓展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课程设置要规范、合理,突出我校办学特色。
要大胆革新,撤销、压缩、合并部分课程,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做好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知识整合与衔接;精心设计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内容要面向知识经济、面向信息社会、面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努力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去。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和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努力做到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在达到国家对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前提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发挥我校各学科的优势,突出我校办学特色。
兰州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兰州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974aa7e2bd960591c67700.png)
兰州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于1933年,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
本专业依托兰州大学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平台优势,按照“精英教育追求卓越”的办学宗旨,“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激励创新”的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适应医药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具有岗位胜任能力的创新型专业医学人才。
本专业主要培养单位为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本专业属于医学学科,毕业后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一、专业的培养定位与目标定位:本专业培养适应医药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岗位胜任能力的创新型专业医学人才。
目标: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素养、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一定的预防医学知识的毕业生。
具有医疗、教学和科研的岗位胜任能力、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毕业后能够在各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医学院校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
二、专业的基本要求(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1. 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 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将提供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断追求卓越。
4. 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充分参与和配合治疗计划。
5. 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医疗的伦理问题,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人格。
6. 尊重患者个人信仰,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
7. 实事求是,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应该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
8. 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开展卫生服务工作的观念。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https://img.taocdn.com/s3/m/2a0a45986bec0975f465e253.png)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大气科学学院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大气科学学院大气科学专业(基础理论班)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大气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大气及其与地球系统其他圈层以及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揭示发生在大气中的物理、化学现象和过程、大气运动和变化规律及其相伴随的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是大气科学的重要任务。
数学、物理学、化学以及计算和信息技术等学科是大气科学的学科基础。
大气科学在环境科学、海洋科学、人类活动及日常生活等方面均有着广泛应用。
大气科学基地班(中国气象局与兰州大学联合共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以精英教育为宗旨,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基础,掌握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基础理论和技能的优秀本科人才,为大气科学各专业及相关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输送优秀的研究生生源。
基地班实行学年考核淘汰制,学习较差者调入普通班级,普通班级品学兼优者可选入基地班学习。
大气科学学院现有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13人,副教授18人,高级工程师2人。
设有大气科学博士后流动站,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本科专业,中国气象局与兰州大学联合共建的大气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大气科学专业为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院主要科学研究方向有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大气动力学和数值模拟、大气遥感和资料同化、干旱气候和灾害气象、环境评价和污染防治、大气边界层和大气扩散、大气气溶胶、环境气象预报、全球变化与陆面过程、军事气象学、航空气象学、医疗气象学等。
学院设有气象学研究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研究所、环境变化研究所、大气遥感与辐射研究所、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中心、气象环境与人体健康研究中心、教学实验中心、气象台。
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大气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挂靠在本学院。
兰州大学文学院
![兰州大学文学院](https://img.taocdn.com/s3/m/121279fb5022aaea998f0fcc.png)
兰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文学院二〇一六年九月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兰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发端于1928年创建的国立兰州中山大学国文系。
新中国成立后,专业隶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系;2004年,成为兰州大学文学院的基础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名家辈出,先后有邓春膏、冯国瑞、杨伯峻、黄伯荣、吴小美、林家英、祝敏彻、胡垲、柯杨、徐清辉等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为专业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经过数代人80多年的艰苦努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学术传统和坚实的学科基础。
80多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也为社会各个相关行业和领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汉语言文学专业既是一个传统的基础性专业,也是一个以人文素质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有自身特色的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注重人文学科的学术研究,强调人类精神价值的创造,也积极参与社会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并发挥引领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做出战略性调整。
因此,兰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研究文学史、文学理论和语言学等人文学科相关学术问题的基本素质,从事文学批评、文学创作和文学教育的基本能力,以及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文化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为将来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或更高层次的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格健全,具有中外语言文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富有文学创作与评论能力、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兼具宽广的国际视野与浓郁的本土情怀,顺应当代社会需求和“创新创业”的时代精神,能在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从事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文学艺术、新闻出版、文化经营与管理、文化创意等部门和行业,从事文学评论、创作、编辑,新闻写作、语言文字应用等方面的工作,在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从事秘书、宣传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fefb1f0975f46526d3e15a.png)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兰州大学教育学专业设置于2002年,依托的学科是教育学院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教育经济与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目前,该专业有专任教师14名,其中有教授4名,副教授4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9人.目前,在全国89所高校中设置教育学本科专业,其中有12所“211工程”大学设有该专业,3所“985工程”大学设有教育学专业,兰州大学也是“985工程”大学中唯一设置教育学专业的综合性大学。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的教育学专业的特色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的,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在设置本专业的全国89所院校中,兰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历年来的生源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较好的智力基础,生源质量列89所院校前茅。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应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和唯物主义世界观,积极进取的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
有较为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知识面,系统扎实的教育学专业知识、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综合工作能力;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态和审美观。
该专业的毕业生须通过继续深造,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直接就业的毕业生可在各行各业从事管理、文案、产业经营等工作。
三、专业基本要求教育学专业本科生专业基本要求包括:1。
具备较为系统的教育学科和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与教育学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2。
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比较熟练地掌握和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和统计工具,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3。
熟悉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和基本教育法规,了解教育科学的理论前沿、教育改革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4。
初步具备用教育学视角和多学科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流利、严密、丰富的口头表达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自学能力和组织管理、独立生活能力。
201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评审论证会专家意见和建议汇总
![201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评审论证会专家意见和建议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e07f85935727a5e9856a61e5.png)
201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评审论证会专家意见和建议汇总经过两天的评审论证会,培养方案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校内外专家也就这些问题针对不同专业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整理如下:一、各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1. 专业负责人要进一步明确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要清楚的知道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合理设计课程体系。
2. 大部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突出海洋水产特色。
有些专业本身很能体现这些特色反而没有相应的课程支撑。
3. 专业定位方面要思考本专业是不是复合性应用型,有些专业本身定位就是培养学术型人才,另外有些专业的课程设置无法对应复合性。
4. 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与教育部主编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以下简称《专业目录》)一书中描述的不太一致;《专业目录》中的主干学科均是一级学科,目前培养方案里多数专业写了二级学科;《专业目录》中提到的一些核心课程的示例,有些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没有。
另外,设置两个(含)以上专业方向的专业,其专业方向课不应出现在主要课程中;主要课程中的课程名称应去掉字母。
5. 专业方向名称不能与专业名称重复。
6. 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中的内容有重复;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明确,语句、措辞都要进行调整,不要出现“高级人才”这种说法;同时,避免采用“基本”“一定”这样的词。
7. 专业特点要精炼,从课程体系设计、专业方向、实践环节以及课堂教学等多方面入手提炼出本专业的特色。
8. 专业基本要求要全面,还要切合实际,过高过低都不行。
要统一格式,外语、计算机等都单列一条。
9. 鼓励相关学院、相关专业搭建平台课,这个专业的必修课可以是那个专业的选修课。
10. 建议每个专业开设关于专业介绍的必修课程,越早开设越好。
11. 专升本、中职升本和普通本科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设置上都应该拉开档次,中职升本的要求可能是最低的。
二、各专业分别存在的问题:(一)水产与生命学院:学院应搭建平台课。
兰州大学本科生源质量提升计划
![兰州大学本科生源质量提升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bc9a3ec7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fc.png)
兰州大学本科生源质量提升计划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兰州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校教字[2011]15号)精神,深入实施“兰州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3468”工程),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切实提高生源质量,学校决定实施“本科生源质量提升计划”。
一、实施意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优质的生源是学校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本科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外和港、澳地区高校及教育机构进入国内教育市场,在生源数量逐渐减少的今天,生源质量成为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实施生源质量提升计划,对于促进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实现“精英教育”的本科生教育战略定位,培养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兼具宽广的国际视野与浓郁本土情怀的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精英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二、指导思想(一)提高生源质量是全校性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各部门的全力配合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二)提高生源质量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需要常抓不懈.(三)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办学特色,合理定位生源目标,通过完善招生制度、探索人才选拔模式、建立激励机制、加强招生宣传,不断扩大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生源质量.(四)通过创造优秀生源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吸引优秀生源的长效机制。
三、工作目标及时关注国内外招生工作动态,紧跟国家招生政策导向,准确定位我校在国内高等学校中的位置,明确我校生源与同类型高校的竞争态势,跟踪各省份志愿填报和录取模式政策及改革方向,为我校生源选拔的目标定位、规模效益、方法途径等提供依据,有的放矢的制定我校生源质量提升的实施办法,使我校生源质量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稳步上升.四、主要任务(一)加强招生制度建设,完善招生过程管理1.优化招生计划.以学校教育事业总体发展为出发点,按照满足学科专业发展、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原则,在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招生计划.认真汇总统计各省生源的基本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做好分析研究,进一步加强对生源地人才市场需求的研究和预测,认真做好招生计划投放比例与招生地生源数量的结合、投放专业类别的结合,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更加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招生计划布局更加趋向合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是指导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是安排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我校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为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为提高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国家对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校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不断深化的教育教学改革。
此外,也有部分专业存在人才培养定位与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不一致,课程及课时安排不合理、逻辑顺序颠倒、内容重叠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为使我校本科教育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不断深化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实现创建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学校决定对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作新一轮修订。
为指导我校本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高[1998]2号)、《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教高[2001]5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教技[2007]5号)等文件精神,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七大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及《兰州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校教字[2011] 15号)为指导,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把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放在首要位置。
要深入挖掘我校百年办学的本科教育教学积淀,总结各学科和专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建构专业文化和课程文化,打造品牌专业,以此进一步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要充分体现我校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坚持精英教育与公民教育相结合,坚持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相结合,坚持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本科教学理念。
要力求符合我校培养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兼具宽广的国际视野与浓郁的本土情怀的学术型、应用型或复合型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
依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能力的培养原则;加强基础,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定位;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切实构建专业理念先进、专业目标具体、专业特色鲜明、课程体系科学、课程安排合理、课程大纲详实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和要求(一)培养定位要准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要充分参考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规范,结合我校的办学目标和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以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为依据,以师资队伍状况、教学条件等为基础,以国内外同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参照,做到清晰准确。
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要体现科学性和先进性,要体现专业的未来发展,要把定位、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构建融为一体。
(二)培养目标要具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在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通过本科阶段的培养和训练,使本专业的毕业生在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就业创业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水平。
要有明确具体的要求,要充分考虑学科专业优势、特色和社会需求。
各专业应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确立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等不同规格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不同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
学术型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要具有宽厚的基础,在系统、完整地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某类或某几类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这类人才的主要任务是为今后认识、发现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各种客观规律,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应用型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要具有坚实的基础,要在掌握系统专业知识、专业基本理论的同时,熟练掌握专业基本技能,高度重视培养实践能力。
这类人才的主要任务是从事应用研究或实际操作,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为社会创造直接利益。
复合型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应至少掌握两门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此类人才的培养应以提高综合素质为主,以能够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
(三)专业特色要鲜明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方向的建设与发展关系到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与品牌,也关系到社会对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认可度。
要充分认识到,没有特色专业的大学就是没有特色的大学,没有特色方向或领域的专业就是没有特色的专业。
积极倡导根据专业优势、特色和社会需求,灵活设置专业特色方向,开设特色方向课程,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逐步形成优势特色方向。
专业特色要充分体现专业基础的宽、厚、实;专业特色方向要充分体现学科先进性和社会适应性。
(四)课程体系要科学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要严格依赖于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和相应系列课程的精心组织。
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要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必须充分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与专业发展、学科建设结合起来,要与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
对一些暂时没有能力开设、但对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课程,应组织教师到国内外相关单位进修学习,以尽快开出;停止开设一些已经老化并且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无足轻重的课程。
杜绝因人设课。
(五)课程安排要合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在课程安排上要合理、有序,避免课程之间的逻辑顺序颠倒,避免理论课与相对应的实验课相脱节;每学期的课时分布要合理,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给学生有充分的消化和理解的时间,并为学生发展自己的志趣、潜力和特长创造时间和空间条件。
(六)培养类型要多样全面实施按学科或专业大类招生、培养,根据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等不同规格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不同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
萃英班、基地班、隆基班和基础理论性较强专业以培养学术型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以培养应用型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实施应用性专业教育;所有专业均应制定双学位、辅修专业教学计划,以满足部分复合型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外语、新闻等应用型专业可探索“2+2”培养模式,拓展跨学科培养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和资源。
(七)实践教学体系要完善要明确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强化实践教学,将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及实验课程内容整合作为今后的工作重点和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
充分发挥各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的优势和特色,服务于教学。
各应用性专业均应建立固定的校外实践实训教学基地,摸索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多种途径。
构建多层次、多学科、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大平台,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等三个方面有机融合,建立与理论教学相互贯通、相互结合的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协调与全面发展。
(八)创新能力培养要重视进一步推进本科生进入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进行研究训练,建立学习和研究并进的教学框架和中低年级学生参与教师研究项目制度。
各学院可根据学科特点,创新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形式和途径,给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科研的机会,强化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培养。
注重教学和科研互动,广泛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服务于高水平的本科教学。
(九)国际交流要加强大学国际文化交流是更新观念和拓展视野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有效利用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术竞争力,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
这是培养具有社会竞争力乃至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要建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积极发挥大学国际文化交流的职能和作用,借鉴国(境)外先进的教育经验,注重在高等教育中体现和贯彻国际化的教育思想,积极探索和构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三、推动教育模式改革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背景,而且要具备扩展知识领域的潜力和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变性,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尊重学生选课、选教师、选修学计划的自由,有利于培养并保护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应体现学分制教育模式。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机制的学分制。
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在课程组合和学习进度等方面有一定的弹性和自由度。
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学习年限的弹性。
在标准修业年限的基础上适当放宽某些刚性的规定。
学生修满学分且成绩合格可申请提前毕业;有特殊情形者可申请延期毕业。
(二)课程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性。
各专业均应开设多个专业方向的系列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系列;对于有能力的学生,允许其通过自学方式完成一门或多门课程的学习。
(三)考试方式的多样性。
期中、期末考试与单元测验、小论文撰写相结合,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课堂知识考试与创新能力考查相结合等,提倡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查形式,以达到考核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四)培养过程的指导性。
由于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独立的自我设计比较模糊,所以配合学分制应设立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需要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一)理论与实践环节之间的关系本科人才的专业素质主要体现在专业理论水平、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
理论是实践的科学依据,实践是产生思想、建立理论的源泉,而创新能力是建立在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对理论的深刻领悟和对理论指导实践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的深刻认识,就不可能产生创新思想,也不可能有新的理论的产生。
本次修订要充分考虑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及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的衔接。
(二)知识的系统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之间的关系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协调与统一的关系,知识的系统掌握是基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目的。
没有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和对专业理论的深入理解,就不可能产生深刻的专业思想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没有综合性、系统性的实践训练,就不可能保证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不可能有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