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与教师
第三章学前儿童与教师
专业的
广博的
幼儿生理知识 幼儿心理知识 幼儿教育知识
科学文化知识 艺术知识 技能
了解
• 福建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报考网 • 2013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教育学科
考试大纲
(三)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幼儿教师的能力结构
观察、了解幼儿的能力 (-前提)
教育研究能力(问题)
教学组织管理能力 (-保证)
能力 结构
三个意义: (一)把学前教师视为一种专业人员 (二)把学前教师视为发展中的个体 (三)把学前教师视为学习者和研究者
专业 素养结构
职业 道德素养
知识素养
专业素养
教育智慧
(一)学前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so/q_%E5%B9%BC%E5%84 %BF%E5%9B%AD%20_f_2?s=1356010621265
(四)儿童是“花草树木”
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有独立存在价值的实体,儿童有自己 的权利、思想、情感、需要。
提出不应用成人的标准去儿童,儿童应该象个“儿童”, 要倍加珍惜童年的生活。
尊重儿童具有的纯洁美好、独立平等的自然本性。 教育者的作用就象是“园丁”,活动室就象是使儿童逐 步成熟的“花园”。
(五)儿童是“私有财产”
1.儿童是全方位不断发展中的人 身体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和人格的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 展。 2.儿童具有独立存在和为成人期作准备的双重价值 儿童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是相对独立的一个阶段;儿童期是人生 的 起始阶段,必然成长与过渡为成人期、老人期。 3.儿童有其独特的文化 儿童的兴趣、话语、活动、价值观念;儿童群体的精神生活、物质 生 活。 4.儿童是富有差异的存在。
• 观察是指导学前儿童的前提
• “站在旁边等一会儿,留出学习的空间,仔细地 观察幼儿在做什么,然后,假如你也能透彻了解, 你的教法也许与从前大不相同”。
学前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学前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学前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儿童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阶段,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
学前教育对教师提出了以下要求:
1. 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
学前教育教师需要拥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能够有效地进行教学和辅导工作。
2. 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学前教育教师需要与家长、同事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能够有效地传达信息和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意见。
3. 具备全面的教育观念。
学前教育教师需要具备全面的教育观念,注重儿童全面发展,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注重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创造力和自主性等。
4. 具备团队合作能力。
学前教育教师需要与同事紧密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教育任务。
5. 具备责任心和关爱心。
学前教育教师需要对儿童和家长充满责任心和关爱心,积极投入教育工作,关心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并能够为家长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总之,学前教育教师需要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质,以及丰富的教育经验和实践能力,才能够胜任这一充满挑战的工作。
- 1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教师素养的要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教师素养的要求(一)学前教育基本素质与能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幼教事业,热爱幼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较好的文学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体育达到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并具有一定的竞技能力。
(二)学前教育具体要求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方针政策,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达到国家普通话考试二级甲等以上水平;能写一手好字;英语要获得国家统一考试的二级(或三级)证书,能用英语进行“双语”教学;能运用计算机处理日常工作及开发幼儿智力,并会制作幼儿园的教学课件,同时要获得国家非计算机专业等级考试的四级证书;具有健康的体魄。
(三)学前教育保障措施1.开设相关的课程如政治、大学语文、儿童文学、英语、计算机、体育、口语训练、书法等课程。
2.培养方法、手段与途径①注重学生入学时的军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和道德规范,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组织好认识实习,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②组织儿童故事大赛,促进普通话的提高,并参加国家级普通话等级测试。
③请外教上课;去社会“英语角”训练口语;去幼儿园见习“双语”教学,并利用社会实践时间去幼儿园体验“双语”教学。
④进行教师模拟计算机等级考试训练,并让学生实际去参加国家级计算机等级考试。
⑤组织好学生体育达标考试及儿童韵律操考试。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养(一)扎实的理论知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首先应具备从事学前教学工作及其相关工作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其次需要有分析解决教育工作中出现实际问题的本领。
要想掌握这些能力,必须牢固掌握学前教育学原理、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中外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科学教育等理论知识。
第四章幼儿与教师(二)
第四章幼儿与教师(二)引言: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幼儿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教师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包括情感互动、学习互动、角色互动、专业发展和教育情境等。
通过了解这些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正文:一、情感互动1. 教师的情感支持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2. 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亲密关系3. 建立信任的重要性4. 创造温暖、安全的教育环境5. 建立积极的情感氛围二、学习互动1. 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2. 幼儿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性3. 个别化教学的实施方法4. 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5. 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和习惯三、角色互动1. 教师作为角色模型的重要性2. 幼儿在角色扮演中的学习和发展3. 幼儿的角色认知和角色取舍4. 幼儿参与集体活动中的角色互动5. 幼儿在团队活动中的合作与竞争四、专业发展1. 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2. 持续学习与教育研究的重要性3. 教师自我反思与成长4. 构建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5. 教师的自我激励和职业发展规划五、教育情境1. 幼儿教育的社会文化背景2. 幼儿教育的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3. 家校合作的重要性4. 幼儿参与社区的活动与教育5. 有效的教育管理与政策支持总结: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
在情感互动中,教师的情感支持和温暖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学习互动中,教师应以引导者的身份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角色互动中,教师的角色模型作用和幼儿的角色认知都能促进幼儿的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则可以提升教育质量。
最后,教育情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社会文化背景和家校合作都需要被重视。
通过这些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良好互动,推动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
优秀学前教育教师的心得体会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优秀学前教育教师的心得体会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学前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阶段,学前教育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
优秀的学前教育教师应该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并且因材施教,为每个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优秀学前教育教师在关注孩子个体差异以及因材施教方面的心得体会。
一、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优秀的学前教育教师深知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拥有不同的兴趣、天赋和特点。
因此,首先要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包括他们的性格、兴趣、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等等。
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教师可以更好地针对每个孩子的需求进行教育。
1. 观察与记录:优秀的学前教育教师会细心观察每个孩子的表现,并记录下他们的表现和进步情况。
通过观察与记录,教师可以发现孩子的特点、兴趣和发展需求。
2. 深入交流:除了观察,与孩子的深入交流也是了解孩子个体差异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与孩子互动,聆听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倾听他们的声音,从中获取宝贵的信息。
3. 与家长沟通: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优秀的学前教育教师应积极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在家庭环境中的表现和需求。
家长提供的信息可以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孩子。
二、因材施教的方法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只是第一步,优秀的学前教育教师还需要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为每个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1. 灵活的教学策略:优秀的学前教育教师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求来安排教学内容和形式。
他们了解不同的孩子对于教育方式的反应不同,因此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以满足孩子们的学习需求。
2. 个性化的教育计划:优秀的学前教育教师为每个孩子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进行细致的教学安排。
比如,在孩子们学习数字的时候,他们可以利用游戏和互动的方式,吸引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习。
3. 鼓励和引导:优秀的学前教育教师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潜力,通过鼓励和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学习。
他们会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并利用这些优点和长处来激励他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完整word版)学前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
广义的和狭义的学前教育基本概念:A。
广义的学前教育: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比如幼儿在家看电视、看图书、帮父母做家务劳动,或随成人去旅游、参观、看电影、参加社会活动等等,都是教育。
B.狭义的学前教育:狭义的学前教育则是指学前教育工作者整合儿童周围的资源,对0~6岁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活动。
2。
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和学前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A.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学前儿童、教师、教育内容、教育环境B。
学前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是互动关系,学前儿童是接受教育的人,教师是教育者.学前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处于领导、控制和执教地位,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的体裁,体现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需要教师和学前儿童共同参与;教育环境则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物质资源,是现代学前教育必须具有的教育手段。
3。
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其含义:①非义务性:进学前教育机构是自愿的而非强迫接受的;家长有选择性,选择孩子进托儿所还是幼儿园,及上哪家幼儿园.②启蒙性:对学前儿童的教育要与他们的现实发展需要联系起来,要启于未发,适时而教,循序渐进,不损伤“幼嫩的芽”促其茁壮成长。
③直接经验性:学前儿童认知水平较低,知识经验缺乏,认识事物要通过感官、动作、与周围事物的直接接触,感知、操作,获取直接经验.④保教结合性:对学前儿童教育进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一切活动都在保育的前提下进行。
4.幼儿园的保教任务: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为幼儿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为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打好基础。
早期教育服务;指导家长进行科学育儿;帮助家长为婴儿制定切合的教育方案,为婴儿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
5。
《幼儿园管理条例》的宗旨,并了解该条例的主要内容:A.宗旨:为了加强幼儿园的管理,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师培训-学前教育与幼儿园教学
艺术创作
鼓励孩子参与绘画、手工制作等活 动,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
创新游戏
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创意的游戏,激 发孩子的创造力。
05
CHAPTER
学前教育中的游戏化教学
游戏化教学的作用和探索 欲望,使学习过程更加有趣,提高幼儿的 学习兴趣。
游戏化教学通过让幼儿动手操作、观察、 思考等方式,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培养 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全面 发展,小学教育则更加注重知识的学 习和学科的掌握。
03
CHAPTER
教师培训在学前教育中的角 色
教师培训的目标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
通过培训,使教师具备更扎实的专业 知识和技能,提升教学质量。
培养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
培养教师的教育创新精神
游戏安全
教师在设计游戏时需考虑安全因素,确保游戏设 备和环境的安全性。
游戏内容与教学目标相符合
教师应确保游戏内容与教学目标相符合,避免游 戏与教学内容脱节。
ABCD
游戏适度
教师需合理安排游戏时间,避免过度游戏导致幼 儿疲劳或厌烦情绪。
关注个体差异
教师在游戏化教学中需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根 据不同幼儿的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
教师培训-学前教育与幼儿园教 学
: 2023-12-30
目录
CONTENTS
•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 幼儿园教学的特点与目标 • 教师培训在学前教育中的角色 • 学前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技巧 • 学前教育中的游戏化教学 • 学前教育中的家庭教育指导
01
CHAPTER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发展的基础阶段
学前儿童与教师思维导图-知犀思维导图
儿童观的概念
儿童观的慨念 人们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
儿童观的价值取向
家族本位的儿童观 是家族维承,繁衍和光宗耀祖的“工具”
儿童观是儿童教育的基础
儿童观的形态
社会主导形态的儿童观 三种形态的儿童观 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
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 三种形态儿童观的关系
儿童观的演变
西方现代儿童观的孕育:传统的,旧的儿童观及其批判
儿童具有自然赋予的冲动
西方现代儿童观的发端:儿童的发现 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
西方儿童观的演变
儿童期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
西方现代儿童观的奠基:儿童中心
强调儿童的本能的基础性 儿童是发展中的人
西方现代儿童观的拔展:儿童的世纪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儿童观
中国儿童观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的儿童观
中国当代的儿童观
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儿童(第五、六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特点,儿童观的演变过程;2、理解儿童发展和科学儿童观的内涵;3、运用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儿童发展和科学儿童观的内涵。
教学难点: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第一节学前教育和儿童关系概述一、儿童发展概述:1、儿童的发展是多方面的, 包括健康、认知、社会性和人格等。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不同程度地受到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其中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
(1)儿童发展的含义:儿童发展是指在儿童生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A、生理的发展包括身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生长、发育和成熟。
B、心理的发展包括心理过程各种机能, 如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的发展及个性心理特征, 如能力、性格、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2)儿童发展的特征A、顺序性: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 都表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次序、序列。
B、不平衡性:儿童身心各个方面呈现出不匀速、不均衡的发展状态。
C、阶段性:又称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是指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过程中, 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
D、个别差异性:儿童发展在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 个体发展的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等方面存在独特之处。
2、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儿童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片面强调或夸大某一方面而否认、贬低其他方面都不能科学地解释儿童的身心发展。
(1)遗传。
是一种生物现象, 指经由基因的传递, 使后代获得亲代的特征。
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 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遗传在儿童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A、遗传因素为儿童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是儿童发展的生物基础和物质前提。
B、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影响着儿童身心的发展程度, 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以遗传素质的特点及成熟程度为基础。
《幼儿与教师》PPT课件_OK
2021/7/27
1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 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 和谐发展
•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善于自我反思。 • 帮助: • 提供更多的新知识和自主探索的空间 • 参加座谈会、高层次进修、课题研究
2021/7/27
28
主题三 教师和幼儿有着怎样的关系
2021-07-27
一、师幼关系的类型
• (一)主客体关系 • (二)主导-主体关系
• 老师是幼儿的引 导者、支持者、 合作者
• 1979年:全国托幼工作会议“以儿童的方式对待儿童”, 提倡研究儿童心理, 尊重 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 1989年:联合国大会《儿童权利公约》儿童本位 • 1992年:《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我国第一部以儿童为主体、
促进儿童发展的国家行动计划。 •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
36
说实在的,我和孩子在一起简直成为“疯”婆子。而恰恰就在这“疯子” 的游戏中,孩子们找到了安全港。找到了他们的“同龄人”,找到了他们所 希望的生活。
21
• (二)社会适应
25
• 四、科学 29
• (一)科学探究
29
• (二)数学认知
33
• 五、艺术 38
• (一)感受与欣赏 38
• (二)表现与创造 40
2021/7/27
13
• 一、健康
• 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是一种在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完满状态及 良好的适应能力。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 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 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 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如何与学前儿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如何与学前儿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与学前儿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方面,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与学前儿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信任、尊重每个孩子、积极参与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传递正面情绪。
首先,建立信任是与学前儿童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
学前儿童非常依赖成人,他们需要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支持。
老师应该保持一致的行为和沟通方式,让孩子们感到安全和放心。
与孩子们建立亲密的关系,了解他们的兴趣、需求和个性特点,可以帮助建立起信任。
此外,老师要充分倾听孩子们的意见和建议,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让他们感到被尊重和重视。
其次,尊重每个孩子是与学前儿童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老师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不将其视为“问题儿童”,而是关注和发展他们的个人优势。
给予每个孩子平等的关注和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同时,老师要遵循儿童自主发展的原则,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策,让他们有机会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
积极参与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
老师应该主动地参与到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通过与孩子们一起进行游戏、合作和讨论,积极参与他们的学习过程,建立起亲密的情感联系。
老师要提供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老师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实现家校合作的目标。
最后,传递正面情绪对于与学前儿童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至关重要。
孩子们是非常敏感的,他们能够察觉到成人的情绪变化。
老师应该以积极的情绪和态度面对孩子们,传递给他们温暖和关怀。
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老师都应该给予孩子们积极的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到自信和快乐。
同时,老师也要教导孩子们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情绪管理能力。
总之,与学前儿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2第二章 学前儿童与教师
第一节 儿童观
一、儿童观的内涵
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1. 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生物因素,包括遗传、生长、发育与成熟等。其中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遗传,即亲代性状传 给后代的现象。 遗传的基本单位是基因, 主要成分是由20 多种氨基酸构成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在双亲 的生殖细胞(精子或卵子)形成之初,每个细胞都只从可利用的一个基因中接受一个等位基因,这个过程是随机决定的。 每对等位基因又进行同样的随机分裂,这种分裂贯穿于亲体的整个基因复制中,并把所有的等位基因有效地分给独立的 生殖细胞。
学前教育概论
北京出版社
第 二 学前儿童与教师
章
教育|学前教育|教育目的|学前教育学
引子
金表的故事
中班张老师正在按事先制订的活动计划组织幼儿开展美术活动,此时,活动室外飘起了雪花。对南方的孩子来说,下雪是 比较少见的,不少孩子开始按捺不住,不时往外张望,甚至个别孩子离开座位跑到了活动室外。张老师看到这些后,明确要求 孩子必须在活动室画画,不能往外看,更不准跑出去,就这样,孩子们心不在焉地画完了画。但此时雪停了,孩子们非常沮丧。
第一节 儿童观
四、现代化的儿童观
(二)儿童观现代化的途径
①历史反思:儿童观现代化的基础; ②立法保障:儿童观现代化的必要保障; ③深化改革:儿童观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④宣传普及:儿童观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⑤重视转化:儿童观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第二节 教师观
一、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一)幼儿教师职业的全面性和细致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幼儿教师的言行是对幼儿无声的教育。幼儿教师应用美的心 灵、美的行为去影响教育幼儿,自觉主动地、长期地、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幼儿的榜样,充 分发挥师的身教作用。
学前儿童师幼关系
师幼关系
一、师幼关系的定义 二、师幼关系的类型 三、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策略
一、师幼关系的定义
师幼关系是指幼儿园教师与婴幼儿在 保教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 系。 是一种“教学”关系,而带有明显的 情感性特征。
二、师幼关系的类型
二、师幼关系的类型
1、亲密型 2、紧张型 3、淡漠型
三、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策略
1 幼师应尊重幼儿,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
三、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策略
2
幼师应能捕捉幼儿信息,做出积极反馈、 支持和引导。
三、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策略
3 幼师要不断探索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方法与途径。
定义:指幼儿园教师与婴幼儿在保教过程中形成 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
师幼关系
二、师幼关系的类型
1、亲密型
教师“像妈妈一样” 关爱幼儿,耐心教 导,从而形成亲密、 融洽的师幼关系。
二、师幼关系的类型
1、亲密型
2、紧张型
教师对行为习惯不良的 幼儿表现得不够耐心, 态度生硬,师幼之间感 情疏远,甚至紧张对立。
二、师幼关系的类型
1、亲密型
24;中间”幼儿 的关注,使之感到被漠视、 被忽略,产生疏离感。
类型:亲密型、紧张型、淡漠型 ①尊重幼儿,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
本节 思维 导图
儿
建立良好师 幼关系的策
略
②能捕捉幼儿信息,做出积极反馈、 支持和引导。
③不断探索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方
法与途径。
【交流讨论】
➢ 你理想中的师幼关系是什 么样的,你可以怎样努力达 成呢?
谢谢
学前教育中教师与儿童关系的影响因素
学前教育中教师与儿童关系的影响因素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关系的质量不仅影响着儿童的学习效果,还对他们的情感、社会交往以及个性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学前教育中教师与儿童的关系呢?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是关键因素之一。
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教师,会更加注重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个性和需求。
他们明白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发展速度。
这样的教师能够敏锐地观察到孩子的兴趣点和优势,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而专业素养高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方法、儿童心理学知识等方面有着扎实的基础,能够有效地引导和启发儿童,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相反,如果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儿童的主体地位,或者专业素养不足,无法应对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就很容易导致与儿童关系的紧张和疏远。
教师的情绪管理能力也不容忽视。
学前儿童的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还比较有限,他们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他人情绪的影响。
如果教师在工作中经常表现出焦虑、烦躁、愤怒等负面情绪,孩子们可能会感到害怕和不安,从而不愿意与教师亲近和交流。
而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教师,总是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儿童,给他们带来温暖和安全感,促进良好关系的建立。
儿童自身的特点也会对教师与儿童的关系产生影响。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性格、气质和家庭背景。
有些孩子活泼开朗,善于与人交往,很容易与教师建立亲密的关系;而有些孩子可能比较内向、敏感,需要教师更多的耐心和关注。
此外,孩子的家庭环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在幼儿园中的表现和与教师的互动。
来自温暖、支持性家庭的孩子往往更自信、更愿意与他人建立关系;而来自问题家庭的孩子可能存在更多的行为问题和情绪困扰,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去理解和帮助他们。
教育环境和资源的配备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个宽敞、明亮、充满温馨和趣味性的教室环境能够让儿童感到舒适和愉悦,有助于他们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学前儿童家长与教师沟通技巧教案
学前儿童家长与教师沟通技巧教案第一部分:引言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
有效的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是保证孩子全面发展的关键。
然而,由于沟通技巧不足,常常导致误解和冲突。
因此,本文将介绍一些学前儿童家长与教师沟通的技巧,旨在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第二部分:沟通前的准备在和学前儿童的家长进行沟通之前,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沟通的有效性和目标的达成。
1. 熟悉每个孩子: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兴趣、优势和弱点,以便在沟通中更加贴近孩子的特点。
2. 收集相关信息: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庭环境、教育态度等信息,有助于建立共识和理解。
3. 明确目标:在沟通开始之前,明确沟通的目标,使双方都能清楚地知道想要实现的结果。
第三部分:有效的沟通技巧1. 倾听和理解:作为教师,要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关切,尊重他们的观点,并试图理解他们的立场。
通过倾听,可以增进双方的互信和理解。
2. 积极的非语言沟通:使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眼神接触来传达友好和亲善的信息。
身体语言应该热情、开放,以鼓励家长与教师深入交流。
3. 温和的表达方式:在表达意见和建议时,用温和、礼貌的语言,尽量避免使用过于直接或指责性的言辞。
给予正面的反馈和鼓励,增加积极的沟通氛围。
4. 解决冲突的技巧:冲突在沟通中是难免的,但应该学会妥善处理。
要尊重对方的意见,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以达到双方的满意。
5. 提供及时的反馈:及时向家长提供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进步和困难。
用具体的事实来支持反馈,以增加信任和理解。
第四部分:解决问题在家长和教师沟通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1. 争议的处理:如果双方出现意见不合的情况,可以先尝试沟通解决。
如果无法达成一致,可以邀请学校的第三方参与,如学校领导或其他专业人士。
2. 信息的共享:教师应及时向家长提供重要的学校信息,如活动安排、课程计划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学前儿童与教师第一节学前儿童教学目标:识记现代儿童观和我国现代儿童教育观,了解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的演变和发展。
教学重点:现代儿童观和教育观教学难点:儿童观的内涵一、儿童与儿童期二、儿童观与儿童教育观(一)儿童观——关于儿童权利与价值的思考1、什么是儿童观。
儿童观,是人们对于儿童的认识和看法。
如人们对儿童的地位和权益的看法、对儿童的特质和能力的认识程度、以及儿童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儿童在人类社会中应享有的地位与权力,二是儿童期的意义、特点以及生长发展的形式与原因等。
儿童观的形成要受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儿童观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和更新的。
2、儿童观的演变历史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到儿童的能力与特点、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儿童的认识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1)儿童是“小大人”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缩小”的大人,儿童是小大人,儿童和大人没有什么区别,即使有的话,那也只是身高和体重的不同而已。
(2)儿童是“有罪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充满罪恶,是有罪的“羔羊”,卑贱无知,成人应该对他们严加管束、约制,使儿童能不断地进行赎罪。
(3)儿童是“白板”“白板”是空白的板或擦过的黑板。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刚生下来的时候,其心灵就象一块白板,成人可以任意塑造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就象是一张白纸,洁白无瑕,成人可以在上面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就象是一个空容器,成人可以任意填塞,把各种知识经验灌输进去,而不考虑儿童的需要。
(4)儿童是“花草树木”文艺复兴运动对人权的倡导,使人们从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儿童,在儿童观上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开始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有独立存在价值的实体,儿童有自己的权利、思想、情感、需要。
提出不应用成人的标准去儿童,儿童应该象个“儿童”,要倍加珍惜童年的生活。
尊重儿童具有的纯洁美好、独立平等的自然本性。
(5)儿童是“私有财产”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父母婚姻的结晶,产生于母体,归父母所有,是父母的隶属品。
父母可以左右儿童的命运,控制儿童的生活,决定儿童的一切事情,要求儿童学习许多并不感兴趣的课程,把儿童培养成为他们认为是最理想的人,压服儿童,让儿童唯命是从。
儿童特别是男童被认为是家庭的希望、传宗接代的工具,开始重视儿童、关心儿童,但儿童仍然被视为家庭和家族的附属品,父母的私有财产,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地位,与其抚养人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依附关系。
例如,“老子打儿子”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是家庭的私事,别人无权干涉。
(6)儿童是“未来的资源”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国家潜力最大的资源、未来的兵源和劳动力。
对儿童的进行教育,就是对未来进行最有价值的投资,这种投资,利国利了。
多投资,才能高产出。
(7)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人类的童年期长于动物的童年期,这为儿童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儿童在体力、智力、情感、社会性、道德等许多方面,都不同于成人,他们是正在发展中的人。
不能因为儿童弱小、需要保护,就轻视他们,使他们被动发展。
儿童是有能力的、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应有主动发展自己潜能的机会,在出生、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成为自主的行动者,能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意见,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
上述儿童观既有时代的烙印,有些又并存于同一个时代,既有非理性、不科学的一面,也有较为合理科学的因素,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批判性地加以继承和借鉴,将有利于正确地认识儿童。
3、儿童观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儿童观a、“子子”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四个并列的主谓结构,就是传统儒学心目中的伦理纲常,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礼”的具体化。
子女怎样才像子女呢?传统儒学认为:君让臣死。
父让子亡。
很显然,子女在父亲面前是没有自身权利的,父亲掌握者子女的生死予夺大权。
父母可以随意打骂子女,可以自由安排子女的命运,就如暴君可以随意对待子民一样。
b、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成人为本位的,儿童在传统文化中受到蔑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们“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成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的灌下去,便是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什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
”传统文化要求儿童尽快结束儿童期。
成人用长袍马褂将儿童打扮成成人的样子,以成人的规范要求儿童,用四书五经作为催熟剂灌输给儿童,这只能使儿童倍受折磨。
c、把儿童看成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儿童在传统文化中受到蔑视,与把儿童看成传宗接代的工具两种观念,看似相反,实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中国人对生命不朽的追求似乎比西方人更为狂热。
如希望找到不老药、不死药,达到个体的不朽。
由于子女是父母身体和精神的后代,是家族权利和财产的继承者,所以,人们认为生儿育女是延续生命、追求不朽的另一方法。
所以,中国人对后代有一种感恩之情。
在这种情况下,“父父子子”往往会发生错位现象。
从皇帝到百姓都可能如此。
例“小祖宗”d、把子女当作光耀门楣的工具中国人大都把子女的出人头地看成是自家门庭的无尚荣光。
从古至今,“父以子贵”“母以子贵”等比比皆是。
如“伤仲永”等。
今天,有些家长在子女身上进行攀比等。
e、养子防老这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文化心理,是父母抚育子女的一种主观愿望。
这种观念也是把儿童当成一种工具。
今天,养子防老的观念逐渐成为历史。
f、性别歧视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严重的男尊女卑思想。
不仅表现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也明显表现在家庭中。
人们普遍认为,女儿是外姓人。
家里有什么谋生的秘方,一般是传男不传女。
且要求女孩要有女孩样。
例:超生游击队传统儿童观基本上是属于工具主义的,把儿童当工具。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儿童观的主流,也还有一些细小的支流。
3、现代儿童观——当前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的儿童观。
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社会应当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应当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尊重他们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尊重他们的能力和个性,应当为他们创造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A.儿童是人,具有与成年人一样的人的一切基本权益,具有独立的人格。
B.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并满足儿童各种发展的需要。
C.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D.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适当的环境和教育的条件下,应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力。
E.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
F.男女平等,不同性别的儿童应享有均等的机会和相同的权益,受到平等的对待。
【观点辨析】观点:女孩子没必要学那么多知识,父母教教就行了,所以不必上幼儿园。
(二)儿童教育观——对教育促进儿童怎样的发展的思考1、教育功能观的演变。
(1)古代社会以社会发展为主导的教育功能。
(2)近代社会教育两大功能观的冲突与对立。
(3)现代社会教育两大功能观的改造与重组。
2、发展儿童主体性——现代教育观的重要内容。
主体性是“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是全面发展或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的核心特征。
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应该是促进儿童主体性的发展。
三、教育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一)教育与发展的辨证关系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是辨证的关系,一方面教育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另一方面教育又受个体发展规律的制约,教育活动必须从受教育者生理、心理的已有水平出发,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个体发展功能。
(二)教育怎样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1、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循序渐进地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因材施教,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
3、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从实际出发,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
4、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促进所有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三)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学前教育观1、儿童是学前教育的主体,学前教育应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尊重儿童感受;尊重儿童选择;鼓励儿童创造)。
2、因人而异地对儿童实施体、智、德、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
3、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符合“发展适宜性”要求。
4、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和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形式。
5、家园配合,协同发展。
第二章学前儿童与教师第二节幼儿教师教学目标:了解教师的地位、权利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明确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教师的地位、权利和义务;明确幼儿教师因具备的素质与能力教学难点:幼儿教师能力的培养一、幼儿教师的特点(一)幼稚性(二)全面性(三)时代性(四)复杂性(五)多样性(六)地方性二、教师的职业素养(一)幼儿教师的素养提问:大家对幼儿教师的方方面面都很关心,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哪些素质?归纳讲解:1、职业道德素质(1)忠于职守讲解:忠于职守是现代社会所公认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所谓忠于职守,就是说,一个人不管干哪一门职业,只要你干了某一门职业,从你干这一门职业的第一天起,直至离开这一门职业的那一天止,你就自始至终有责任按照本职业的规范、规则和要求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全心全意、一丝不苟地把工作干好,没有任何理由不干好你的本职工作。
情境分析:假如你工作的幼儿园由于各种原因工资开得比较低,工作劳动强度又比较大,如果你的朋友刚好给你介绍个机会跳槽,你该怎样办?小结要点:要冷静处理,目光要长远,要有事业心,工作变换频繁对专业发展不利。
即使万不得已,也要让园方作好接班的准备,决不能一走了之。
(2)热爱幼儿(师爱)讨论:为什么要爱幼儿?(保护幼儿、教育爱)讲解:热爱幼儿是幼儿教师社会义务感、道德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最实际、最集中的体现。
讨论分析:如何正确理解幼儿教师对幼儿的爱?分析要点:①成人的爱抚是幼儿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家庭里,幼儿能够得到家长、父母的爱,尤其是母亲的爱。
成人的爱抚使幼儿感到安全、满足,并为幼儿各种积极的活动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幼儿进入托幼机构后,教师的爱成为幼儿获得安全感、满足感的重要来源。
②教师对幼儿的爱,应该是基于对弱小生命的保护的爱(保护幼儿)③教师对幼儿的爱,应该是基于学前教育工作的一种职业使命感的爱(教育爱)。
教师对幼儿的爱是面向所有幼儿的爱,不偏爱、不忽视任何一个幼儿;是有要求的爱,是爱与要求的辩证统一;教师既是幼儿的老师又是幼儿的朋友。
讨论:有这样一个调查结果:90%教师爱幼儿,而90%的幼儿认为教师不爱自己。
你怎么看这个结果?怎样才能让幼儿感受到爱?小结:教师应该多①亲近幼儿②理解尊重幼儿③期待幼儿【暗含期待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或称罗森塔尔效应(Rosenthal effec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