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平衡理论与方法》PPT课件

合集下载

动平衡原理6 PPT

动平衡原理6 PPT

测量不平衡量
表面法兰 心轴
驱动电机 弹簧式悬挂 振动传感器
测量不平衡量……在旋转中
VM系列平衡 机器
CAB系列计 算机测量 系统。
依照 驱动系统
Belt drives
皮带驱动
上置式皮带驱动
切线式皮带驱动 下置式皮带驱动
Drive Systems
驱动系统 特殊驱动
开式电磁力驱动
压缩空气驱动 自驱动
Measuring Unbalance
测量不平衡量
Rotor supports
转子支撑座
Measuring Unbalance
测量不平衡量
Rotor supports
转子支撑座
Measuring Unbalance
测量不平衡量
Rotor supports
转子支撑
带刚度架的硬支承摆架
带有测力计和电子振动传感器 的硬支撑底座
测量不平衡量的电子信号
震动传感器 典型信号
转不子平衡量校正控制
角度参考传感器 传送峰值
不平衡量指示
信号分离 平面分离定标
不平衡量校正控制
过滤震动传感器接受到的信号
未经过过滤直接检测到的信号
傅立叶分析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动平衡原理6
测量不平衡 在重力场下面静平衡
重心移到了最下面
不平衡角 度可以被 测量出来
在平衡中 或多或少 的带入了 错误
只有静不平衡才 能在重力场下面 测量
测量不平衡 在重力场下面静平衡
重心移到 了下面
不平衡角 能被检测 。当有一 个已经被 校验的检 测系统时 ,不平衡 量能被指
示出来。
只有静不 平衡才能 在重力场 下面测量

动平衡理论与方法讲解

动平衡理论与方法讲解

动平衡理论与方法讲解一、动平衡理论的基本原理动平衡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组织或系统都有一个合理的平衡点存在,当各要素处于合理的动态平衡状态时,组织将发展壮大,反之则会出现失衡现象。

基于这一理论,动平衡理论提出了管理者应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组织结构和流程,以实现组织的动态平衡。

二、动平衡理论的核心要素1.战略目标:组织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实现动态平衡的基石。

管理者应根据市场变化和内外环境的变化,制定合适的战略目标。

2.资源配置:指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不同的业务和部门,以实现组织整体的均衡发展。

合理的资源配置可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绩效。

3.组织结构:指组织内部各个部门和岗位之间的关系和分工。

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促进信息流通、决策快速、资源协调。

4.流程优化:指对组织内部的各个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减少浪费。

三、动平衡实施方法1.战略规划:组织应根据市场变化和内外环境的变化,制定合适的战略目标。

同时,要确立清晰的愿景和使命,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资源管理: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

管理者应全面考虑各种资源的配置,包括人力、物力、财务等,并根据业务需求调整资源配置比例。

3.组织结构优化:组织结构应根据业务发展和变化不断优化和调整。

要合理分配工作职责,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同时,要保持组织的灵活性,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挑战。

4.流程改进:通过对组织内部的各个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可以采用流程再造、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等方法,深入研究并修改环节中的问题点,减少浪费和缺陷。

综上所述,动平衡理论与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方法,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组织结构和流程,实现组织的动态平衡。

对于管理者来说,要注重战略规划、资源管理、组织结构优化和流程改进,以提高整体绩效和竞争力。

动平衡理论与方法

动平衡理论与方法

动平衡理论与方法动平衡理论与方法是一种研究动力学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它是化学动力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分析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并预测反应过程中的平衡状态。

通过动平衡理论和方法,我们可以对化学反应的平衡位置、反应速率以及当发生扰动时,系统如何重新达到平衡状态进行深入了解。

本文将介绍动平衡理论和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的应用。

一、动平衡理论的基本原理动力学是研究物质在反应过程中随时间变化的学科,它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以及速率方程。

反应速率可以表示为反应物浓度的函数,它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

平衡是指化学反应系统达到稳定状态,并且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动平衡理论是研究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反应系统达到平衡状态的理论。

1.科学家阿兰·图林于1863年提出了平衡反应速率相等的原则,即反应速率的正负相等,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的变化相等。

2.动平衡理论基于动力学定律,这是描述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关系的定律。

根据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以得到反应速率方程,进而用数学模型描述反应过程。

3.反应速率方程是一个描述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关系的函数方程。

它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得到,然后用于预测反应速率及平衡浓度。

4.动平衡理论还涉及到活化能的概念。

活化能是指反应需要克服的能量障碍,它与反应速率密切相关。

通过测量反应速率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可以求得反应的活化能。

二、动平衡方法的应用动平衡方法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预测反应速率:通过测定反应速率方程中的速率常数及反应物浓度,可以预测反应速率。

根据速率方程,当反应物浓度发生变化时,可以计算出新的反应速率。

2.判断反应的平衡位置:通过动平衡理论,可以推导出反应物浓度与时间的函数关系,从而确定平衡位置。

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浓度与时间的变化图形呈现一个水平线。

3.预测反应过程中的平衡浓度:通过测定反应速率方程中的速率常数及反应物浓度,可以预测反应过程中的平衡浓度。

动平衡原理及案例ppt课件

动平衡原理及案例ppt课件
进一步降低其振动使其达到优秀或良好状态. 6. 考虑到生产的连续性, 建议购置振动测量诊断仪器和动
平衡仪, 以减少意外事故, 停产损失和维修费用.
29
a、 测量两个测点的初始振动 b、第1面加试重,测量两个测点的振动 c、第2面加试重,测量两个测点的振动 d、仪器自动计算出影响系数、两个面上的应加重量和位置13
动平衡操作过程中 要 注意什么?
o 确认是否动平衡问题:
看频谱和相位

o 相位的计量方向:
转 方
迎着旋转方向看

正相位角 反光片
14
怎样选择动平衡测量参数?
28
建议:
1. 在现配重位置上再增加30克配重还可以减少一点振动. 2. 测量到的加速度和高频加速度较大, 怀疑是风机轴承或
密封缺陷的早期征兆. 3. 由于风机直径较大, 几十克的不平衡量就会引起较大的
振动, 建议在每次换轴承的玻璃钢密封后都作一次平衡. 4. 测试中发现电机振动也较大,虽属合格,但建议加强监测. 5. 在排除了轴承和电机振源后, 可进一步对风机作平衡以
现场动平衡
1
不平衡有几种?
2
不平衡故障的特征?
不平衡故障的特征: 1.振动频率主要是转速频率。
转子每转一圈振动一次 - 单峰频谱 2.波形近似为正弦波 3.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相位相差90° 4.振幅随转速提高而增加
3
练习1: 要不要做动平衡?
油膜涡动、碰摩 不平衡
不对中 松动引起的谐波
0 2 4 6 8 10 12 14
26
平衡前 15
平衡后 6.78
已经符合 ISO2372 标准属 合格设备
振动评价标准
ISO2372振动质量评级标准

轴系动平衡理论及技巧 PPT

轴系动平衡理论及技巧 PPT
2 刚性转子动平衡方法
(1)测幅平衡法 动平衡中只测振幅,一般采用的方法为试加重量周移法、三点
法和二点法等。
(2)测相平衡法
a、单平面测相平衡法步骤
①转子不加重,第一次启动至额定转速或选定转速,测取原始振动
A0; ②在转子上试加重量P;
③第二次启动转子,升至额定转速或选定转速,测取振动A1 ④转子上应加平衡重量:
2 影响挠性转子挠曲与振动因素
(1)与运行转速/cr有关,但振幅的变化并不与转速的平方成正比; (2)与不平衡沿转子的分布有关; (3)与支承、基础的弹性有关; (4)与轴系间转子的联接状态及轴系转子的不平衡有关。
图4.3 典型挠性转子一、二、三振型曲线示意图
3 振型曲线的正交性原理及应用
在第一临界转速附近,转子挠曲主要呈一阶振型,因此主要 是不平衡的一阶分量起作用。同理,在第二临界转速附近主要是 不平衡的二阶分量起作用……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
平衡案例
1、D21型离心风机(DVF-2测量)
工作转速1480r/min,垂直方向轴振和瓦振分别为248μm ∠306
°和92μm∠ 296 ° 。
Svib
B 10° vib KÔ
W
129°
W
加重量308克∠129°
加重后的轴振和瓦振分别为59μm ∠308 °和13μm ∠43 °
4-11
反相分量 :Af0=-Bfo=(A0-B0)/2
4-12
(2)根据两端加对称分量2Pd后振动为A1、B1计算同相分量和
相应的影响系数。
同相分量 : Ad1=Bd1=(A1+B1)/2
4-13
对称加重影响系数: dd=(Ad1-Ad0)/Pd

动平衡理论与方法 ppt课件

动平衡理论与方法  ppt课件

会造成启动紧张升速困难(机组振动振幅过大不安全),
因此正确选择试加重量的大小和加重方位至关重要,它
有利于减少机组平衡启停次数,缩短平衡时间。
ppt课件
20
(一)根据经验公式求得试加重量大小
P 1.5A0W
R
n
2

3000
上式对n=3000r/min机组较为合适,
式中
A0—原始振幅(μm); R—加重半径(mm);
二、刚性转子的平衡原理
1.不平衡离心力的分解
图3-4三种不平衡
(1)分解为一个合力及一个力偶
矩,以两平面转子为例。由理论力学可 图3-4三种不平衡
知,不平衡力(任意力系)可以分解为一个径向力和一个 力偶。
ppt课件
3

如图3-6所示二平面转子,不平衡离心力 F1 、F2 , 分别
置于Ⅰ、Ⅱ平面上。若在Ⅰ平面0点上加一对大小相等、
转子的不平衡振动Ai与其不平衡量Uj之间可用一 系数 ij 相联系起来:
Ai ij U j
式中 i 1,2, , P;j 1,2, ,q , ij 反映了转子在i处的不平衡振 动和j处不平衡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称为线性影响系数,
1.
定义
ij

加试重后的振动矢量 原始振动矢量 j平面上加的试重
方面相反的力 、F2 ,则F2
、F1

F2、
F2
四 F个2 力组成
的力系与原、力系完全等价。
图3-6二平面转子受力分析
ppt课件
4




在0点求 F1 、F2 的合力 F1,2 ,Ⅰ平面中剩下的 F2 与Ⅱ平面中的F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到了平衡。
(3) 分解为对称及反 对称不平衡力(图3-8) 将Ⅰ、Ⅱ平面内的 A、B力同时平移到某任一个
点0上,由矢量三角形、可以看出:;
AAs AD
BBsBD
精选PPT
7
精选PPT
8
由此可A见s ,Bs 已1 2将(A AB 、) B
ADBD1 2(A B )
分解为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的力等对效A D 称,B、力即D B与AD s 了不、。平B s 由衡及于离大心小A s力相,F 等B s1即、、 、F方A 2D向、等相B效D反与。的如反A果对、在称B
由以上讨论可知,与在二个平面内加
二个平衡重量的结果相同,亦可在二个任
意(垂直于轴线)平面上的相应位置加二
个对称的共面平衡重量平衡静不平衡量,
在另一相应位置加上二个反对称的共面平
衡重量平衡动不平衡量,这样转子亦可获
得平衡。
精选PPT
10
5. 不平衡振动的初步分析
平衡转子前对振动(振幅和相位)进行初步分 析十分必要。
差也很大( A0 B0 )图3-16)A端加(动.静)
(6)
A0
、B 0
之间夹角接近90º,A 0 、B 0 A0
的振幅值
相差很大(图3-17)。在A端加平衡质量(动.静)
精选PPT
15
由图3-15—图3-17可以看出,当 A 0 、B 0
精选PPT
6
如果转子上有多个不平衡离心力存在,亦可同样
分 都解只到有该两选个定不的平衡Ⅰ合、力Ⅱ(平面A上、再B 合)成(,Ⅰ最、终Ⅱ结平果 面 单上了各,一即个仅)分。别到在此Ⅰ校、正Ⅱ转平子面不不平平衡衡的合任力务A就、B简 的对侧(反方向)加重(或去重),使其产生的
附加离心力与上述不平衡合力相等,这样转子就
A s B s 的相反方向加一对同:方向的对称平衡重
量(在Ⅰ、Ⅱ平面内),在 A D 、 B D 的相反方向 加一对反方向的对称平衡重量(亦在Ⅰ、Ⅱ平面 内),就可使整个转子达到平衡。
精选PPT
9
显然,同方向对称力 A s 、B s 可以认为是由 于静不平衡分量产生的,反方向对称 力 A D 、B D ,可以认为是由动不平衡分量 产生的。所以,对刚性转子而言,可用同 方向平衡重量平衡静不平衡分量,用反方 向平衡重量平衡动不平衡分量。
动平衡理论与方法
3.1 刚性转子的平衡
检查和调整转子质量分布的工艺过程(或改善 转子质量分布的工艺方法),称为转子平衡。
3.1.1 刚性转子的平衡原理 一、转子不平衡类型
(一)静不平衡:如果不平衡质量矩存在于质心 所在的径向平面上,且无任何力偶矩存在时称为 静不平衡。它可在通过质心的径向平面加重(或
二、刚性转子的平衡原理
1.不平衡离心力的分解
图3-4三种不平衡
(1)分解为一个合力及一个力偶
矩,以两平面转子为例。由理论力学可 图3-4三种不平衡
知,不平衡力(任意力系)可以分解为一个径向力和一个
力偶。
精选PPT
3
如图3-6所示二平面转子,不平衡离心力 F1 、F2 , 分别 置方于面相Ⅰ反、的Ⅱ力平面上、。F2若,在则FⅠ2 平面、0F点1、上F2加、一F2对四大F个2小力相组等成、 的力系与原、力系完全等价。
5
(2)向任意二平面进行分解(图3-7)
将不平衡离心力 、 分别对任选(径
向)二平面Ⅰ、Ⅱ进行分解。将 分解为Ⅰ、
Ⅱ平面上的平行力 、

F2同1、理F2,2将,F2
分解为Ⅰ、Ⅱ平面上的平行
迭加
F11
、F12

A ;迭加
F1
2
、F2
2

两B力显与而不易平见衡,离作心用力在FⅠ1 、、ⅡF2平等面效上。的 A、B
(2) A 0 、B 0 之间夹角很大(≈180º),且振幅值相接近 (图3-13)。应加(或减)反对称平衡质量。
(3) A 0 、B 0 之间夹角接近90º,振幅值相差不大
精选PPT
13
(4)(图3-14)。应在两侧加对称和反对称平衡质量。
振动初步分析
精选PPT
14
(4) A 0 、B 0 之间夹角不大,但振幅相差很大(图 3-15)。在A端加平衡质量(动.静) (5) A 0 、B 0 之间夹角很大(≈180º),振幅相
B0 Bs BD
精选PPT
11
精选PPT
1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则
As Bs 12(A0B0)
As Bs 12(A0B0)
初步分析 A s 、B s 及 A D 、B 0 的数值及相位,就能判断 引起振动的主要原因(是静不平衡还是动不平衡造成) 以及不平衡质量主要位于哪一侧。 (1) A 0 、B 0 之间相位差不大(<=45º)、振幅值也相差 不大(图3-12)。由于 As AD ; Bs BD ,说明 振动主要由静不平衡引起、加减(或减)对称(同相) 平衡质量即可消除或减小振动。
刚性转子的任一不平衡离心力均可分解为任 选二平面上的一对对称力及一对反对称力.同理, 振动也可分解为一对对称分振动及一对反对称分 振动。
若在二支承转子两端测得A侧振动值为 A 0 、B侧振
动值为 B 0 。将二振动矢量移动交于一点0,再
将 A 0 、B 0 顶点连线的中点与0点相联,即得:
A0 As AD
去重),使转子获得平衡。
精选PPT
1
(二)动不平衡 假设有一个具有两个平 面的转子的重心位于同一转轴 平面的两侧,且m1r1=m2r2, 整个转子的质心Mc仍恰好位于 轴线上(图3-3),显然,此 时转子是静平衡的。但当转子 旋转时,二离心力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组成一对力偶,此 力偶矩将引起二端轴承产生周 期性变化的动反力,其数值为:
图3-6二平面转子受力分析
精选PPT
4
在0点求 F1 、F2 的合力 F1,2 ,Ⅰ平面中剩下的F2 与Ⅱ平面中的F2
正好组成力偶。经这样分解,得到 了一般的不平衡状况,即将动静
混合不平衡问题归结为一个合力 F1,2 和一个力偶矩F2·l的作用。前者
是静不平衡,后者为动不平衡。
F11

精选PPT

ABFlm1lr LL
w2 g
这种由力偶矩引起的转子及
轴承的振动的不平衡叫做动不
精选PPT
2
平衡。
(三)动静混合不平衡 实际转子往往都是动静混合不平 衡。转子诸截面上的不平衡离心力 形成的偏心距不相等,质心也不在 旋转轴线上。转动时离心力合成成 为一个合力(主向量)和一个力偶 (主力矩),即构成一静不平衡力 和一动不平衡力偶。(图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