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美术家的视线分析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e59b8b1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46.png)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美术家的创作视角,通过欣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认识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术家的创作视角,提高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3. 增进学生对美术学科的认识,培养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欣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美术家的创作视角,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美术作品图片、画册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美术作品引发学生兴趣,询问学生对作品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课主题《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2. 欣赏与分析:展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从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认识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3. 实践与探讨: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幅作品,分析美术家的创作视角,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4. 创作与展示: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进行美术创作,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心得。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美术家的创作视角2.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3. 学生的创作展示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选取一幅喜欢的美术作品,分析美术家的创作视角,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答案:略2. 请学生尝试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展示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欣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美术家的创作视角,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鼓励和指导,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同时,可以结合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实践能力。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博物馆等,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美术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70696398762caaedc33d448.png)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 宜昌市一中王鑫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能向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学习,甚感荣幸!今天,我进行的是课前说课,说课的课题是《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本课选自湖南美术出版社实验教材《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一课。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 、“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 、“说学情”、“说教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预期”六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美术鉴赏》模块教学是想通过美术鉴赏活动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享受,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情感和态度。
、本课是湘版教材《美术鉴赏》模块第三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按照美术作品自身所承载的审美、社会、自然等多类型的独特讯息分类,传达美术作品的魅力及其构建的美术世界;本单元既是第一单元各理论与方法的实际运用,又是第二单元内容的推进和拓展,是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完成。
本课包括了解美术家观察和表现世界的不同方式及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和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
为了最终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重点,突出美术家的观点和视角,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对本教材内容进行了处理。
即:从中选取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这一节加以拓展梵高的艺术世界,作为本节课的内容。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后印象派艺术巨匠梵高的不同阶段的美术作品勾勒出梵高浓缩的人生,解读梵高表现世界的独特方式,了解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概貌、审美取向和艺术风格。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按照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定位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会使用美术术语,以自己的观点分析美术家是怎样用美术语言来表现情感,展现个人的艺术特性、风格、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自我的情感体验、观察、探索,运用比较、感悟、讨论等方法初步了解美术家的表达世界的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事物,并且适当的形式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获得成功体现,增强自信,升华情感。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2e4b356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d9.png)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是高中美术鉴赏模块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美术家作品的分析和比较,深入理解美术家独特的观察视角和表现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教材选取了多幅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涵盖了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视觉素材。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学生能够了解到美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受到个人经历、文化背景、时代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美术知识和鉴赏经验,但对于美术家的创作思路和观察视角的理解还相对较浅。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但在分析和理解复杂的艺术作品时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美术家观察视角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学会分析美术作品中所体现的美术家的视线和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不同作品的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升对艺术的敏感度。
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和艺术个性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美术家独特的观察视角和表现方式。
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美术家的角度去思考和欣赏作品。
帮助学生突破自身的思维局限,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术家的创作意图。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的美术作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美术家的视线和表现手法。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高中美术_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美术_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7ddb3f51ed9ad51f11df27a.png)
课题名称: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梵高印象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深入鉴赏《向日葵》《吃土豆的人》《麦田乌鸦》,自由梵高绘画的特点,能够理解作品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通过梵高作品的深入分析探究,理解梵高绘画特点,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设置情景模式,回到过去)师:刚才我们对梵高的作品已经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
今天有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就是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跟随梵高的脚步,从《吃土豆的人》说起,到《向日葵》再到最后《麦田乌鸦》,自有总结梵高的艺术特点,能够理解作品的内涵。
(课件播放回到过去穿越画面,点击一组自动播放的幻灯片,对《向日葵》《吃土豆的人》《麦田乌鸦》三幅作品的背景做介绍,便于同学们更深入的探究作品)设计目的:用情境模式,让学生能够融入鉴赏的情境,利于更深入的分析理解作品。
二、合作探究1.每个小组分发三幅作品的彩印图片,便于同学们看清作品的细节。
2.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小组深入讨论探究作品3.提示:同学们结合参观须知里提出的问题,从作品的构图、色彩、笔触、情感等方面分析三幅作品。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团队的力量,相互碰幢自己的理解。
三、展示交流每个小组发表自己对三幅作品的理解,总结梵高绘画的特点。
(提醒同学们要用鉴赏的专业术语)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在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老师点拨提升:1.构图方面,《吃土豆的人》是圆形构图,圆形构图饱满,一家人有很强的凝聚力。
使整个画面对比强烈,人物的繁多与空间的狭小对比,一点灯光与整个屋子的阴暗对比。
《向日葵》倒三角构图,更加突出向日葵生命的活力和张力。
《麦田乌鸦》水平构图,沉稳庄严,与飞起的乌鸦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蓝色与金黄的麦田的对比。
2.情感方面:《吃土豆的人》最能够与梵高精神和情感产生情感的共鸣,因为他们都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
这幅作品是梵高接触印象派之前的作品,当时梵高把米勒作为自己精神的航标,梵高临摹了大量米勒的作品,如《播种者》。
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https://img.taocdn.com/s3/m/ed9f4802a45177232e60a225.png)
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2、技能目标: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3、情感目标: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难点:把视线落在“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
【教材分析】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1、中西方文化作品的差异2、了解作品背后的社会环境3、剖析各个画派的特点【设计思路】通过中西方绘画的对比入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这些作品之间的差异。
同一个母题可以有许多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采用讨论和讲解相结合的办法来实施教学过程。
【课时】1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图片欣赏《月华图》和《星夜》:思考与讨论:1.把握画面的情感内涵画面表现的是什么场景?和我们平时感受或记忆中的场景有什么不同?(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夜晚的场景,然后尝试口头描绘出来。
引导学生思考:夜晚是一种必然的、客观的现象,但是为什么每个人对夜晚的感受不一样?我们经历了千千万万个夜晚,为什么只有这一个特殊的夜晚被记住?特定的情绪怎样影响我们对夜晚的感受?)思考提问:如果让你来画一幅以“夜”或“月夜”为题的作品,你打算怎么画?2.画面的形式分析两幅图片在形式语言上各自有什么特点?相同点:表现夜晚的景象,透露出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不同点:材质水墨;油画构图空虚;饱满笔触轻松;急促、运动感色彩单纯;丰富意境孤寂、冷漠;狂躁不安……3.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两位艺术家分别处于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背景之中?(油画和国画都是传统的画种,我们之间表现语言的差别是历史地形成的。
但两位艺术家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和意境,使之成为表达自己特殊情感的工具。
)小结:面对同样的主题,美术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方式。
二、分组讨论现在需要同学们自己分析一下相同或相似主题的不同表现方式。
1、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1、追寻美术家的视线](https://img.taocdn.com/s3/m/3c431a176bd97f192279e952.png)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相同或者是相似主题的不同表现方式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 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家 他的作品讲究构图的完 美,人物也高度典型化、 理想化的。圣母形象是 他最拿手的题材之一, 具有一种雍容华贵、圣 洁端庄的美。
小考佩尔圣母(意大利)拉斐尔
德国画家丢勒, 虽然吸收了一些意 大利的绘画因素,但 主要属于北欧的绘画 风格,其主要特点是 追求细节的高度真实。
思考与提问
如果你们来画一幅以“夜”或者“月夜”为 题的作品,你打算怎样来画?
《 夜 》
大 漠 月 夜
4、小结:
面对同样的主题,美术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组作品主要 强调个人态度和心理感受的不同。
情感的投射
高 士 图 卫 贤
阿诺芬尼夫妇像 扬· 凡· 爱克
圣母子(德国)丢勒
在这两幅画中,拉斐尔和丢勒的着眼点在哪里呢?
在拉斐尔的眼中,圣母 丢勒眼中的圣母似乎微 就如附近乡村中的凡间 胖而俊朗圣子似乎难逃 母子,只是头上多了一 偷吃禁果的干系。 个光环。
圣母子(德国)丢勒
小考佩尔圣母(意大利)拉斐尔
相似题材的不同表现
草地上的午餐 (油画 布面 1863 法国 马奈)
2、画面形势分析
两幅作品在形式语言上各自有什么特点?
相同点:表现的都是夜晚的景色,透露出艺 术家的主观情感。 不同点:材质不同、水墨;油画 构图:空虚;饱满 笔触:轻松;急促、运动感 色彩:单纯;丰富 意境:孤寂、冷漠;狂躁不安· ·· ···
3、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两位艺术家分别处于 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背景之中?他们的 视线在哪里? 油画和国画都是传统的画种,它们之间 表现语言的差别是历史地形成的。但两位艺 术家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语境,使 之成为表达自己特殊的情感工具。在清代画 家金农的笔下,月亮中央隐约的,像是玉兔 在捣药,似乎与中国古老的传说有关。而在 梵高的视线里像是面包圈形包裹的星星与月 亮,周围是一些漩涡在动,似乎是大气在运 动。
高中美术_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美术_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e623d38dd88d0d232d46a30.png)
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学情分析:我校高一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中学,基础比较薄弱,对中西方传统美术作品的了解不是很深,对视觉艺术作品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也不一定有深入把握,所以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作品,尽可能获得多的信息,养成良好的读解美术作品的习惯和形式感悟能力,并能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理解用较为专业的美术术语表达出来。
效果分析:本节课课堂效果一开始不是很理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讨论成果不理想。
原因有:1、学生今天刚刚重新分班,学生之间不够熟悉,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
2、本节课主要解析艺术家的个人主观因素,而学生对这些艺术家知之甚少,各个环节的活动比较吃力。
通过课堂讲解学习,到后期解读学生及老师作品时效果要好的多。
总之学生通过学习基本明确了如何从一幅作品的鉴赏中解读艺术家的个人主观因素,以及解读前要对艺术家有基本的了解等必要知识。
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材料分析:教材提供了四组可供比较的美术作品,每组中的两件作品处理的是大致相同的母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聚会。
第一、二组作品要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处理相似题材的情况。
其中的作品分别来自中国和西方,突出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讲究构图的完美,人物也是高度典型化、理想化的。
圣母形象是他最拿手的题材之一。
德国画家丢勒主要是属于北欧的绘画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细节的高度真实。
乔尔乔内和提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画家,他们的《乡间音乐会》表现的是一种浪漫、享乐、诗意的情调。
印象派画家马奈吸收了这幅画的某些因素和特点,创作出《草地上的午餐》,却引起轩然大波,受到“有伤风化”的指责。
究其原因,可能是:一、马奈把这样的聚会描绘成了当时资产阶级日常生活的现实场景,“仙女”裸体可以不受指责,而现实生活中的女裸体却是不雅观的;二、《乡间音乐会》中的女子的视线没有和观众对接,她们没有意识到有人在看她们,而马奈画中裸体女子却看着观众,明明知道别人在看她,却毫无羞涩。
高中美术__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高中美术__追寻美术家的视线](https://img.taocdn.com/s3/m/71463af04693daef5ef73df5.png)
加歇医生肖像
凡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 ,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他最 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可是后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 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 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 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国评论 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 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他 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 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 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 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他画了一幅阳光下《盛开 的桃花》,并题写诗句说:“只要活人还活着 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 人们如果确能真诚相爱,生命则将是永存的 生命则将是永存的,这就是凡高的愿望和信念。可是冷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赤足象征大地的重要性, 赤足象征大地的重要性, 与教会势力只宣扬上帝相驳。 与教会势力只宣扬上帝相驳。鞋 子象征结婚; 子象征结婚;小狗象征对爱情的 忠诚;新娘的白头巾象征纯洁; 忠诚;新娘的白头巾象征纯洁; 绿色长衣象征生育; 绿色长衣象征生育;红色的帐幔 象征和谐的生活; 象征和谐的生活;吊灯和白烛光 象征上帝之光; 象征上帝之光;壁上的圆镜象征 基督教宣扬的天堂。 基督教宣扬的天堂。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142765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74.png)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第一篇: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刘娇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影响。
3、情感目标理解美术家的思想,学着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二、1、教学内容分析教材提供了四组可对比的美术作品,四个主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子、聚会。
艾舍尔的《手与球面镜》可以作为一个引子,导入课程。
然后对比四组作品并分组讨论。
2、教学重点理解美术家及其他人眼中的世界,理解不同的视角。
3、教学难点抛下主观因素,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感受他人的想法。
三、现在的高中生一般家里都只有一两个孩子,这样的环境让他们比较自我,很难用别人的角度去理解去包容,在教学时会着重让学生体会不同背景下的不同思维。
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四、1、用《手与球面镜》这幅作品导入提问:画面与我们平常的室内场景有什么不同?活动:角色扮演一排同学认定自己是画面中的人,另一排同学认定自己是画面外的观察者。
然后进行讨论,同桌之间交流扮演体会。
总结,不同处境不同感受,引导学生认识思维的两面性。
2、四组内容对比分析多媒体展示图片,突出各主题: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子、聚会四人一组讨论画面形式上的区别,然后每组推举以为同学说明其中一个主题两幅画面的差别。
全体进一步讨论总结文化的差异和个人的差异,从材质、构图、笔触、色彩、意境等方面。
3、思考与交流《阿诺芬尼夫妇像》讨论,选择填空,给出答案85713462 与我们的婚礼习俗作对比讨论(全体师生)两幅人体雕塑与黄河母亲进行对比展示,讨论东西方区别和艺术家视线区别。
从题材、形体、表情、动作姿势、人物神情气质。
4、活动:我的摄影师!用手势形成方形、圆形、桃心等观察身边的事物,体会讨论不一样的视角带来的新发现。
五、艺术家由于性格、思维角度、文化差异和历史环境等因素,面对相同的题材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
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教程文件
![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教程文件](https://img.taocdn.com/s3/m/c2588cd2ddccda38366baf2b.png)
湘教版高中美术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案例分析【美术鉴赏教学案例】:教学课题: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教学模块:美术鉴赏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课业类型:鉴赏与绘画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目标:①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
②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③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④正确理解和分析美术家是怎样用美术语言来表现情感,展现个人的艺术个性、风格和流派,以及对人生炎凉的态度。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
教学切入点:用《月华图》和《星月夜》这两件作品的比较切入课题。
教学策略:直观演示、比较、讨论与课堂讲解相结合教学对象分析:我校高一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中学,基础比较薄弱,对中西方传统美术作品的了解不是很深,对视觉艺术作品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也不一定有深入把握,所以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作品,尽可能获得多的信息,养成良好的读解美术作品的习惯和形式感悟能力,并能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理解用较为专业的美术术语表达出来。
教学材料分析:教材提供了四组可供比较的美术作品,每组中的两件作品处理的是大致相同的母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聚会。
第一、二组作品要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处理相似题材的情况。
其中的作品分别来自中国和西方,突出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讲究构图的完美,人物也是高度典型化、理想化的。
美术鉴赏《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优秀教学案例
![美术鉴赏《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c2d00745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5d.png)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鉴赏方法,如观察、分析、比较和评价等,从而提高他们对美术作品的解读能力。
2.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美术流派的代表作品及其特点,拓宽他们的美术知识视野。
3.培养学生运用美术术语进行作品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
4.指导学生从美术家的创作视角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实践,提高他们的美术创作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从而实现美术教育的目标。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美术鉴赏的氛围中,教师需巧妙地创设教学情景。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利用多媒体展示美术作品的高清图片,配合音乐、故事等元素,让学生在视觉、听觉和情感上得到全方位的体验。
美术鉴赏《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当今这个视觉文化丰富的时代,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解读美术作品,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更能拓宽其文化视野。《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这一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流派美术家的作品,深入了解美术家的创作视角和艺术追求,从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艺术创新能力。本案例围绕人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美术鉴赏》单元,结合课程主要内容,以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术作品为载体,让学生在感受美术魅力的同时,学会从美术家的视线去观察、理解和创作美术作品,真正实现与艺术的对话。
3.学生分享观察心得,教师适时总结,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美术流派及代表作品,如印象派、立体派、抽象表现主义等,让学生对各类美术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7e253d4afe04a1b171de01.png)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彭牧宣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一欣赏课的第三章第一节《追寻美术家视线》。
本课讲的主要有三大部分:情感的投射《月华图》和《星夜》,强调个人态度和心理感受的不同;《圣母子》与《小考佩尔圣母》同一题材不同画家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相似题材的不同表现《阿诺芬尼夫妇像》和《高士图》反映的是文化、社会方面的差异,对婚姻的不同看法说明了不同文化处理相似题材的情况。
我们在观看的时候其实是在追寻艺术家的视线,而艺术家则透过他的视线向我们展现了他对事物的看法。
世界精彩分呈一旦我们能寻找到艺术家的视线,其实就叩开了欣赏美术作品的大门。
二、教学目标1、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2、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3、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三、教学重点难点1、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2、解读美术家观察和表现世界的独特方式。
四、教学策略思路:多角度对比→比较分析鉴赏→分析经典→实践体验→交流理解方式:直观演示、动手绘画分析研讨、课堂讲解等形式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课题导入:法国著名画家、物理学家埃舍尔的作品,调动学生的观察能力,感悟不同的表现形式。
提问: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种差异?导入新课:美术家的视线和感受不同,创作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的内容。
2、(1)从文学角度感受同一题材:对夜晚的认识和感受提问学生:平时夜晚和中秋节晚上的心情有什么不同?看看苏东坡和杜甫的感受:宋代苏东坡看到的是“明月夜,短松冈”中孤坟千里,这是因为他思念亡妻受心情影响视线里只有凄凉。
杜甫的感受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在文学上得出的不同点:情感投射的不同(2)从绘画的角度比较:《月华图》和《星夜》画面的形式上的差异,相同点:表现夜晚的影象,透露出艺术家的主观情感。
提问:两位艺术家分别处于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背景?尤其是凡高的生平。
高一美术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 湘教版
![高一美术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 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f206a14866fb84ae45c8d5c.png)
(第三单元)第一课追求美术家的视线教学目标: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对相同或者相似题材的美术作品的处理、表现形式以及作品内蕴含着画家的情感。
教学策略:直观演示、比较、讨论与课堂讲解相结合教材分析:教材提供了4组可供比较的美术作品,每组中的2件作品处理的是大致相同的母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聚会。
艾舍尔的《手与球面镜》可以作为一个引子,导入课程。
这件作品既具有趣味性,又包含着一定的哲理。
例如,它可以使美术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可以通过镜子,尤其是哈哈镜来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所面对的现实和日常事物,其实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视点和眼光来观看,并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术作品的创作其实就类似于这样一种机制和过程。
第一、二组作品要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处理相似题材的情况。
其中的作品分别来自中国和西方,突出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第一组作品强调个人态度和心理感受的不同。
金农是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其《月华图》表现了一种孤寂、静谧、清冷的意境,也具有某种自许清高、反抗世俗的意味;凡·高是后印象派画家之一,其《星夜》表现了他内心的躁动不安。
第二组作品反映的是文化、社会方面的差异,也即对婚姻的不同看法。
课文已经对画面内容进行了分析。
教学中可以稍加延伸和拓展。
例如,从构图上看,阿诺芬尼夫妇是画面的绝对主体,而梁鸿、孟光只是山水环境的一部分;后者在表现婚姻和谐的同时,也反映了一种隐逸山林的理想。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讲究构图的完美,人物也是高度典型化、理想化的。
圣母形象是他最拿手的题材之一,具有一种雍容华贵、圣洁端庄的美。
德国画家丢勒虽然吸收了一些意大利的绘画因素,但主要属于北欧的绘画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细节的高度真实。
乔尔乔内和提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画家,他们的《乡间音乐会》表现的是一种浪漫、享乐、诗意的情调,也是当时人所向往的“田园生活”。
3-1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3-1追寻美术家的视线](https://img.taocdn.com/s3/m/2d94f42dee06eff9aef80769.png)
• 画家金农,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扬州八怪”,是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 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美术史上也常称其为“扬州 画派”。在中国画史上说法不一,较为公认指: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 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至于有人提到的其它画家,如阮元、华岩、闵贞、 高凤翰、李勉、陈撰、边寿民、杨法等,因画风接近,也可并入。因“八”字 可看作数词,也可看做约数。他们大多出身贫寒,生活清苦,清高狂放,书画 往往成为抒发心胸志向、表达真情实感的媒介。
圣母子 丢勒(德国)
小考佩尔圣母 拉斐尔(意大利)
草地上的午餐
马奈(法国)
乡间音乐会
乔尔乔内、提香(意大利)
小结
• 本课主要通过比较的方法来揭示美术作品相同和不同的之处,以此来了解美术 家观察和表现世界的不同方式。难点在于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 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其实,美术家面对的是和我们一样 的环境和生活,但他们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是能够以一种不同于一般人的眼 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并且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手法表现出来。对于我们来说, 每个人都具有艺术家的潜质,只是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已。我们虽然不是美术 家,但通过学习,还是可以进一步理解美术这种人类思想情感交流的媒介的。
这组作品反映的是文化、社会方面的差异,也即对婚姻的不同看法。从构图上看, 阿诺芬尼夫妇是画面的绝对主体,而梁鸿、孟光只是山水环境的一部分;后者在 表现婚姻和谐的同时,也反映了一种隐逸山林的理想。 在卫贤的眼里,看到的 是和谐,而在扬.凡.爱克眼里,看到的则是神圣。这种差别,从某种程度来说,其 实也正是基督教与中国儒家文化的差别。
• 文森特·梵高为荷兰画家,出生于新教牧师家庭,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并深深 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早期受荷兰画家马蒂斯·玛 丽斯的影响,一生都在其画商弟弟的资助下穷苦度日。
301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301追寻美术家的视线](https://img.taocdn.com/s3/m/791aa7b2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99.png)
深受中国传统文人思想
的影响的倪瓒,在经历由富
裕之家沦落到泛舟太湖的遭
遇后,信仰道教,形成清高
孤傲的性情,超脱尘世逃避
现实的思想,反映到他的绘
画中,作品苍凉古朴、静穆
萧疏的意象,同时寄托了强
烈的感情。
《六君子图》 元 倪瓒
《开花的苹果树》 荷 蒙德里安
蒙德里安认为艺术要逐渐脱离自然外形,转而 追求某种深层的内在精神表达。受立体派影响后, 画家认为绘画忽略对自然物象的如实描绘,而强调 画面的形体构成,很适合于揭示自然的内在本质, “克服自然的表现又不违反自然本身的真实”。后 来立志追求“纯粹实在”的表达而形成几何抽象风
瑞安市第五中学 林长枫
原 始 的 维 纳 斯 米 洛 斯 的 维 纳 斯
《呐喊》 挪威 蒙克 《怒吼吧,中国》中 李桦
阳
光
照
耀 的 松 林
森 林 的 早
晨
在
森
在 遥
林 中
远
的
密
地
林
方
紫芝山房图
虞山村壑图 容膝斋图
渔庄秋霁图
百
老
汇
的
爵
士
开花的苹果树
音
乐
红
黄
蓝
的
构
海堤与海·构成十号
成
相互对立的一对要素,
提示:从色彩、构图、 造型手段等方面比较
黄色:阳光的四射运动,
蓝色:着天空的无限延展,
红色:黄和蓝晨曦时的细语交谈。
《松树林》 俄 希施金
俄罗斯巡回画派要求艺术能真实再现俄国的社会 生活,认为现实是艺术得以依托的主要载体,现实生 活中的精神和民族特点是艺术生存的重要因素,希施 金所描绘的林木形象雄伟豪放,独具个性,显示出俄 罗斯民族的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二:
用摄影的方式拍摄一组校园一景,看 看谁的视觉最独特。
在追寻美术家视线的同时,我们也能 懂得用多个角度去发现美、欣赏美。
换个角度看世界,你会发现别样的精彩!
纯洁
忠诚
地板是神圣的 地方
高 士 图 卫 贤
梁鸿、孟光夫妇“举案齐眉”,展 现了儒家“夫唱妇随”的场景
第一组作品反映:
美术家的视角受社会文化差异的影响
描绘关于圣母的作品
圣母子
(德国)丢勒
小考佩尔圣母(意大利)拉斐尔
丢勒眼中的圣母微胖, 明显具有尼德兰的风格, 圣子似乎难逃偷吃禁果 的干系(圣子手执苹果 的姿势与丢勒笔下的夏 娃如处一辙)。追求细 节的高度真实。
体验活动:我们也可以试试用适 当的手法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以 小组为单位通过动作、表情、造型等 形式即兴呈现一幅作品,展现不同的 视线。
拓展一:法国雕塑家马约尔特别注重雕塑的体积感和 形体的厚重感,造型语言概括洗练,注意整体精神。 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善于把不同的形体汇集在一起, 赋予形象新的内涵。请根据上述提示比较下面两幅作 品,看看它们是如何展现了艺术家的不同视线。
草地上的午餐(法国)马奈
裸女的 视线与 观众对 接,明 知道别 人在看 她却毫 无羞涩。
•两个裸女以 各种姿态回 避了世人的 眼光,他们 只是在尽情 的享受阳光 的温暖。
•
乡间音乐会 (意大利)乔尔视角受社会背景和个人特质 的影响
美术作品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文化 背景,艺术个性及审美特质,是美术 家情感的反射。
描绘关于婚姻生活的作品
高 士 图 卫 贤
阿诺芬尼夫妇像
扬·凡·爱克
描绘关于圣母的作品
圣母子
(德国)丢勒
小考佩尔圣母(意大利)拉斐尔
描绘关于野外聚会的作品
草地上的午餐(法国)马奈
乡间音乐会 (意大利)乔尔乔内、提香
第一轮讨论时间:5分钟,本组内讨论, 组长收集不同的看法;
第二轮讨论时间:5分钟,组长留下,其 他同学分散到其他组参与新一轮的讨论,组 长继续收集不同看法.
第三轮:2分钟,所有同学回归本组,集 思广益,整理汇聚集体观点。
要求:可以通过表格、图示或其他方式 在纸上展示出小组讨论的成果,在这个过程 中可大胆创新,分工合作,凝聚集体的智慧 展现合作学习的成果。
高 士 图 卫 贤
阿诺芬尼夫妇像
扬·凡·爱克
耶稣基督出 席了婚礼
承诺
有证婚人在场
财富与地位
伊甸 园的 纯真
圣母子
(德国)丢勒
在拉斐尔的眼中,圣母 就如附近乡村中的凡间 母子,只是头上多了一 个光环。圣洁端庄、典 型化、理想化的母亲形 象。
小考佩尔圣母(意大利)拉斐尔
第二组作品反映:
美术家的视角受地区差异和个人审美 标准的影响。
描绘关于野外聚会的作品
草地上的午餐(法国)马奈
乡间音乐会 (意大利)乔尔乔内、提香
追 寻
美术家的视线
是艺术家手持 球面镜,还是 镜中人观看艺 术家?
画面表现的是什么场景?和我们平时感受或记忆中 的场景有什么不同?
面对同样的主题,美术家从自己的 角度出发,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方式。
现在需要同学们分组讨论分析以下相同 或相似主题的不同表现方式。
第一组: 《阿诺芬尼夫妇像 》、《高士图 》 第二组: 《小考佩尔圣母》、 《圣母子 》 第三组: 《草地上的午餐》、《乡间音乐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