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节选)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礼记中庸节选教案

礼记中庸节选教案

礼记中庸节选教案
教案标题:礼记中庸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礼记中庸》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 《礼记中庸》的核心思想
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3. 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通过简单的问答或图片展示引入《礼记中庸》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礼记中庸》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15分钟)
1. 介绍《礼记中庸》的作者、成书背景和主要内容。

2. 解读《礼记中庸》中的核心思想,如“中庸之道”、“诚意正心”等。

三、文学鉴赏与讨论(20分钟)
1. 选择《礼记中庸》中的经典节选,进行逐句解读和讨论。

2. 引导学生分析节选中的修辞手法、意境描绘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阅读理解与写作(20分钟)
1. 给学生布置阅读《礼记中庸》相关的文章或段落,并进行阅读理解题。

2. 要求学生根据所阅读的内容,写一篇短文或作文,表达对《礼记中庸》的理
解和感悟。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礼记中庸》的重要性和价值。

2. 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文学经典的兴趣。

教学评估:
1. 课堂讨论表现
2. 阅读理解题答题情况
3. 作文的写作水平
教学反思:
1. 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礼记中庸》的核心思想
2. 如何激发学生对文学经典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大班国学中庸的教案

大班国学中庸的教案

大班国学中庸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国学教材《中庸》的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详细内容包括对《中庸》这一章的解读、分析以及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第一章的内容,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2. 培养学生遵循道、修身养性的良好品质。

3. 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中庸》第一章的内容,领悟其中所蕴含的道与性、教的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中庸》的哲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国学教材、《中庸》第一章的文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孔子的教育故事”,引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解读《中庸》第一章,分析其中的关键词汇,如“天命”、“性”、“道”、“教”等,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3.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孔子的学生颜回如何修身养性”的例题,让学生具体了解《中庸》第一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遵循道、修身养性,并进行小组讨论。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剪纸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国学的魅力。

六、板书设计1. 《中庸》第一章教学2. 内容: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3. 副道、性、教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要阐述《中庸》第一章中道、性、教的关系。

(2)请举例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循道、修身养性。

2. 答案:(1)道、性、教三者相辅相成,天命赋予人性格特点,人应遵循道的原则,通过修道来完善自己。

(2)例如,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关爱同学等,都是遵循道、修身养性的表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中庸》全文,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提高国学素养。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中庸》节选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中庸》节选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汲取《中庸》智慧,引领向上人生:《中庸》导读教学设计教学设想:《中庸》是国学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这样一部厚重的经典,如何让高中生不惧怕、愿意读、有兴趣读,这是导读课的意义。

这节导读课,尝试从理解概念、与现实学习和生活结合来谈感受等,从孔子的言行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试图让学生浅尝后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继续阅读。

本课是节翻转课堂。

学生课前观看微课,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课堂任务中通过内化、拓展,理解孔子“中庸之道”哲学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并探讨“中庸之道”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教学目标: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整体把握该书中的主要的哲学观点;2.通过举例体会并理解阅读这本实学著作的意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3.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4.给予学生以读书方法上的指导。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阅读《中庸》的兴趣。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具准备:微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学生齐背《关雎》,以《论语》中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导入新课。

二、初读《中庸》,了解“中庸”内涵(一)课始检测首先,检测同学们对《中庸》中字词等梳理情况,根据题干要求,选择相应的答案。

练习题附后。

(二)初读释义1. 什么是“中庸”?请阅读第一章。

(第1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明确:“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的最高境界:致中和。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四书》中的《中庸》章节。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本节课将重点解析《中庸》中的名句、道理,以及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实践意义。

详细内容包括:中庸之道的基本理念、中和、平衡、仁爱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的基本思想和核心观念,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特长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将中庸之道融入日常生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人成长。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庸》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名句解析:讲解《中庸》中的名句,分析其内涵和现实意义。

3. 例题讲解:以实际问题为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进行分析和解决。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讨论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践情景,如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冲突,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名句解析(15分钟):a. “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

”b.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c.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一道实际问题为例,如“如何处理与同学间的矛盾”,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进行分析和解决。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讨论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在学习、家庭、社交等方面的体现。

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中庸之道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名句解析:a. 中和b. 平衡c. 仁爱2. 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中庸之道的生活场景,并简要说明原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庸》节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庸》节选》教学设计

《中庸》研究课教案【教学目标】理解“中庸”内涵,体会中庸思想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中庸”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件器具,一下当年鲁桓公警策自己时用的。

有没有同学了解这个瓶子?孔子听说过“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满则覆。

”这个瓶子有什么特殊之处,让孔子对它大加称赞。

“中则正,满则覆,虚则欹”。

这是一个很奇怪这里说的“虚”和“满”都是两种极端倾向,宥坐之器因而产生“倾斜”和“倒覆”的现象。

鲁桓公以此瓶来警示自己,警示自己什么呢?只有“中”才能正,“守中”为“聪明圣智”之举欤!并以此警戒自己,以利于自己的统治。

但也有人认为欹器是中庸的象征。

“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二字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让历代人人志士所追捧呢?我们今天一起走入中庸。

老师: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

现在,很多人把中庸之道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你觉得这是否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中庸》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被无数人奉为经典,认为中庸思想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冯友兰先生甚至将“极高明而道中庸”作为人生准则书写于书房之中。

可见,中庸思想并不是如大家想得那么简单。

那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中庸》,体会中庸思想的现实魅力。

二、教学步骤(一)中庸和乡愿的区别1)乡原(愿),德之贼也。

2)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

一,挑不出毛病。

所谓“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就是你要反对他吧,他没什么可反对的;你要批评他吧,他没什么可批评的。

第二呢,看起来很好,又忠诚,又诚信,又廉洁(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

所以,第三,大家都喜欢他(众皆悦之)。

第四,他自己也很得意(自以为是)。

六年级上册语文传统文化教案-《中庸》二则

六年级上册语文传统文化教案-《中庸》二则

六年级上册语文传统文化教案-《中庸》二则六年级上册语文传统文化教案《中庸》二则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庸》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

2、引导学生理解并背诵《中庸》二则。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中庸》二则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体会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领悟《中庸》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引导学生将中庸的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经典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悠久的中华文化中,有许多经典的著作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道理。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中庸》二则,来领略其中的独特魅力。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1、介绍《中庸》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子思。

2、简要说明《中庸》在儒家经典中的重要地位,它是儒家阐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

(三)诵读文本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四)理解文意1、逐句讲解第一则“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解释重点字词:天命、性、道、教、须臾、戒慎、慎独。

译文:上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本性,顺着本性去做事叫做道,人们培养并遵守道叫做教化。

道是片刻也不能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2、逐句讲解第二则“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庸》节选教学设计

《中庸》节选教学设计

《〈中庸〉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要求学生了解《中庸》的基本思想。

3.引导学生探究《中庸》思想的现代意义。

过程与方法:1、默读与诵读相结合,细读与速读相结合。

2、以教师的导读为抓手,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史书的兴趣。

教学重点及难点: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要求学生了解《中庸》的基本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

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文化背景“中庸”精神实质: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则)之道.具体的思想是: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

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

为官者要清廉爱民。

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

统治者要仁政爱民。

对待其它人要博爱。

对待上司要忠诚。

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

尊重知识。

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

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立、自强、自信、自息!“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状态。

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所以它是无法达到的,但是可以无限地接近。

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三、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板书设计】第1段文字:第一章(纲领)第2段文字:第二章(知人)第3段文字:第三章(正心)第4段文字:第四章(正心)第5.6.7段文字:第二十章(治国)四、阅读感知,分析文本。

大班国学中庸的教案

大班国学中庸的教案

大班国学中庸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中庸》教材的第一、二章,详细内容包括: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以及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第一章的核心思想,认识到人的天性、道德修养与教育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中庸》第二章的内容,理解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以及中庸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热爱国学,提高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中庸》中的抽象概念,如天命、道、中庸等。

教学重点:把握《中庸》第一章和第二章的核心思想,以及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庸》注解、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章节,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理解内容。

3.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内容,举例讲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题目,让学生当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的中庸之道,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7.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提醒学生课后复习。

六、板书设计1. 《中庸》教学2. 板书内容:第一章:天命、性、道、教第二章:君子、小人、中庸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中庸》第一章中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分析《中庸》第二章中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

论述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2. 答案:天命:天赋的使命,指人的本性。

性:人的本性,包括善良、仁爱等。

道:遵循本性,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教:通过教育修养,使本性更加完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

2. 拓展延伸:探讨《中庸》在其他章节中的思想内涵。

《中庸》选讲教案

《中庸》选讲教案

《中庸》选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讲选自《四书》中的《中庸》章节。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本讲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庸》首章至第三章,重点探讨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包括仁爱、正义、礼仪、智慧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的基本内容,理解中庸之道的哲学内涵。

2. 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分析现实问题,提高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中庸》首章至第三章的内容解析,以及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庸》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出中庸之道在处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2. 新课内容讲解:(1)解析《中庸》首章,阐述中庸之道的定义及其意义。

(2)讲解第二章,分析仁爱、正义、礼仪、智慧等道德品质与中庸之道的关系。

(3)解读第三章,探讨中庸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中庸》选讲2. 内容:(1)中庸之道定义及意义(2)仁爱、正义、礼仪、智慧与中庸之道(3)中庸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中庸之道的定义及其意义。

(2)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是如何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的。

2. 答案:(1)中庸之道是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处事原则,具有平衡、和谐、适度等特点,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2)示例: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遵循中庸之道,既不过分亲近,也不过分疏远,保持适当的距离,以维护和谐稳定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中庸之道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四书》其他章节,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2024年大班国学中庸的教案

2024年大班国学中庸的教案

2024年大班国学中庸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前三章,详细内容包括:第一章“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二章“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三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的含义,了解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遵循中庸之道,为人处世的态度。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中庸含义的理解,文言文句式的解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庸之道,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描绘人际关系的漫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和谐。

2. 例题讲解(15分钟)对前三章进行逐句讲解,分析中庸的含义,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现场翻译前三章,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中庸之道,每组派代表发言。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三章原文2. 中庸的含义3. 中庸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前三章《中庸》。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践行中庸之道。

2. 答案:(2)示例:在处理同学关系时,不偏袒任何一方,做到公平公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中庸之道的理解程度,以及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论语》等经典著作,深入了解儒家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解析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和课堂讨论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解析《中庸》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深奥,选取前三章作为教学内容,旨在使学生初步接触中庸思想,理解其中精髓。

中庸教案设计

中庸教案设计

中庸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中庸》。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之一,主要阐述了中庸之道。

课文内容包括中庸的定义、中庸的作用、中庸的实践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的定义和内涵,掌握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2. 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中庸的定义、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难点:中庸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讲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人际关系、学习工作等方面,让学生体会到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2. 讲解课文:教师带领学生逐段解析课文,让学生理解中庸的定义、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并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论据和论证方法。

3. 随堂练习:教师提出一些与中庸之道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些与中庸之道相关的例题,如人际关系处理、道德行为选择等,让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进行分析和解题。

5.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和应用,互相学习和交流。

六、板书设计板书课题:中庸之道板书内容:中庸定义:不偏不倚,中立而不改中庸作用:调节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和谐中庸实践:守中道,用中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答案:中庸的定义是不偏不倚,中立而不改。

中庸的作用是调节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和谐。

中庸的实践方法是守中道,用中道。

例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要保持中立,不偏袒任何一方,以公平公正的态度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和谐的状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阅读其他儒家经典,进一步了解儒家思想,将中庸之道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庸》节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庸》节选》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中庸》节选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3、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慎独”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设想:四课时完成。

一、二课时学习文章前半部分;三、四课时学习文章后半部分。

•第二课时•课堂目标• 1 了解把握《中庸》文化常识• 2 掌握文言实词及文言句式• 3 理解“性”道”“教”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4“慎独”思想的含义及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导语:曾参是孔子晚年的学生,比孔子小46岁,是孔子弟子曾皙的儿子。

曾子修整瓜地,不小心锄断了瓜苗的根,曾皙大怒,举起大木棍来击打他的背,曾子倒地不省人事许久。

良久,才醒过来,高高兴兴地(从地上)爬起来,向曾皙进言:“刚才参得罪了父亲大人,父亲用尽力气教训参,该不会累病了吧?”(曾子)退下来回到房里,拉起琴弦唱起歌,想要让曾皙听到,知道他身体健康无恙。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很生气,告诉门下弟子:“如果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

”曾参自己认为没有过错,派人向孔子请教。

孔子说:“你没听说吗?从前瞎子有一个儿子叫舜,舜侍候瞎子时,(瞎子)想要使唤他,(他)未尝不在身边,(瞎子想要)找他而杀了他,未尝能够得到(他)。

(如果是)小棰就等着被处罚,(如果是)大木棍就逃走。

所以瞎子没有犯下不称职的父亲的过错,而舜也没有失去淳厚的孝道。

如今曾参侍候父亲,放弃身体来等着被父亲暴打,朝死里打也不躲一下,打死之后就会陷他父亲于不义,他的不孝哪一个大啊?你不是天子的百姓吗?杀了天子的百姓,那罪过怎么样?”曾参听说了这些话,说:“参的罪过大啊。

”于是拜访孔子,为自己的过错道歉。

这一故事体现中庸思想讨论1 如何理解“性”“道”“教”的含义及关系讨论2“慎独”的含义及现实意义?作业: 背诵课文一二段。

第《中庸》教案

第《中庸》教案

第《中庸》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中庸》的第一、二章内容。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阐述了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为人处世原则。

详细内容包括:第一章“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二章“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义者,宜也。

尊贤为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含义,认识到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中庸》,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道德素养。

3. 使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中庸之道的理解,文言文阅读技巧。

重点:《中庸》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中庸》注释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2. 课堂讲解(20分钟):详细解读《中庸》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分析文言文词汇、句式,解释中庸之道的含义。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道关于中庸之道的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翻译《中庸》第一章、第二章的句子,并解释其中蕴含的中庸之道。

5.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七、作业设计1. 翻译《中庸》第一章、第二章的句子。

2. 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中庸之道。

3. 思考题: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认识。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中庸之道的含义。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进一步了解儒家思想。

板书设计:《中庸》教案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第二章二、教学目标:理解中庸之道、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文言文阅读技巧三、教学难点与重点:中庸之道、文言文阅读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黑板、粉笔、课本、注释本七、作业设计:翻译、举例、思考题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学效果、阅读推荐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中庸》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解读。

《中庸》节选教学设计

《中庸》节选教学设计

《中庸》节选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中庸》的背景和重要性。

2.引导学生理解《中庸》中所表达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4.促使学生能够将《中庸》中的理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篇章:《中庸》的概述与分析教学重点:1.简要介绍《中庸》的作者、出版背景和重要性。

2.详细解释《中庸》的核心理念。

3.分析《中庸》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影响。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庸》的背景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于《中庸》的兴趣。

第二步:核心内容解析(30分钟)1.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详细讲解《中庸》中的核心理念,如“中庸之道”、“中正之道”等概念。

2.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中庸》中所表达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第三步:交流与讨论(20分钟)1.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对于《中庸》中的一些观点的看法,并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中庸》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影响,如《中庸》对于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影响。

第四步:案例分析(3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中庸》中的理念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加深对《中庸》的理解和运用。

第三部分:教学评价1.课堂讨论和交流的活跃程度。

2.学生对于《中庸》核心理念的理解程度。

3.学生对于《中庸》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力。

第四部分:拓展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庸》,或是阅读相关书籍,了解更多与《中庸》相关的内容。

结语:通过《中庸》的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并将其融入到现实生活中。

《中庸》的核心理念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教学设计的灵活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进一步推动现代青年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中庸》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中庸》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中庸》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中庸》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中庸》节选学案一、作家作品常识积累1、《中庸》原是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 ”之一,《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假设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那么弥六合,卷之那么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

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开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字经》中有“ ”的描述。

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二、解词:中庸【词性】【褒贬】【近义词】【反义词】【释义】三、中庸之道《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 ”。

“ ”,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

“ ”,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 ”。

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开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第一节(5篇范文)

《中庸》第一节(5篇范文)

《中庸》第一节(5篇范文)第一篇:《中庸》第一节《中庸》第一节教学设计杨春丽教学内容: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了解文段的主要意思,熟读成诵。

2、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积累语言文字。

3、明白“我们要多读书、多学习,要有真、善、美的秉性。

”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熟读成诵,理解句子的意思。

2、明白“我们要多读书、多学习,要有真、善、美的秉性。

”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介绍《中庸》二、课件出示学习内容“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1、学生初读,教师正音。

2、师范读。

3、指名学生读。

4、生齐读。

三、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重点词:“天:指自然的天;命:赋予。

率:遵循,按。

;性:人性。

修:修明,节制。

道:路,引申为规律、法则。

教:教化。

”四、出示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五、课件出示故事《子思与《中庸》》1、生边读故事边想得到什么启示。

2、交流感悟六、课件出示故事感悟感悟:“平时,我们应该多读书,多学习,注重培养自己内心的修养,使自己变成一个有涵养的人。

”的道理。

七、拓展延伸:1、了解“曾子”2、讲《曾子杀猪》的故事3、故事中的启示:答应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办到,否则给孩子树立一个言不行信不果的反面形象,会极大的降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也会对孩子在将来的成长中起到一个很坏的反作用。

八、熟读成诵“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九、作业布置查阅资料:了解孔子及孔子的弟子“子路、子夏”等第二篇:中庸《中庸》1.【纲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yú)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xiàn)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1中庸2礼记教学设计

1中庸2礼记教学设计

1、中庸(节选)教学目标:1、梳理字词障碍,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疏通文意,把握节选部分主旨。

3、反复诵读。

4、认真体会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并且做到辩证对待。

教学重难点:1、梳理字词障碍,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疏通文意,把握节选部分主旨。

3、认真体会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并且做到辩证对待。

教学方法:自学,合作探究,讲授,诵读教材和学情分析:《中庸》内容较为晦涩,学生积累不够,需要留足自学和合作探究的时间。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中庸》是中国古代学子日常诵习于心的修身经典,他们自幼吟诵,到十七八岁已经能够基本理解篇章的含义,并自我修习。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中庸》节选部分就讲述了修身的重要道理,那么它到底都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二、教材自学同学们自行参照课下注释,并借助于工具书,疏通字词障碍。

完成课堂小测验。

明确:(1)素其位: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

素,平素。

现在的意思,这里作动词用。

(2)夷:指东方的部族;狄:指西方的部族。

泛指当时的少数民族。

(3)无入: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

入,处于。

(4)陵:欺侮。

(5)援:攀援,本指抓着东西往上爬,引申为投靠有势力的人往上爬。

(6)尤:抱怨。

(7)居易:居于平安的地位,也就是安居现状的意思。

易,平安。

(8)俟(si)命:等待天命。

(9)射:指射箭。

(10)正(zheng)鹄(gu):正、鹄:均指箭靶子;画在布上的叫正,画在皮上的叫鹄。

完成全文翻译:明确: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

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

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

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感知文章,积累文言字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通过哲学思想的探讨,掌握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原则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经典的思想魅力,提升“人性”境界。

教学重点研读文章,理解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难点由浅入深地理解中庸的精神实质。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一、走近中庸易中天教授在《中国智慧》这部著作里说到,法家是斗争的哲学,道家是转化的哲学,而儒家是中庸的哲学。

很多人将中庸理解为折中、模棱两可、保守与妥协、骑墙、和稀泥、好好先生,各打五十大板,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识中庸1.《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

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2.《中庸》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大致是指,人们通过自学修养,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人类与自然的理想境界。

具体表现为:第一、天道与人道合一。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

圣人本能地达到天人合一,贤人通过学习可以达到天人合一。

第二、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性是至善至仁至诚至真的,人性要达到天性。

第三、理性与情感合一。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用理性来控制情感,就是“致中和”。

第四、鬼神与圣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包括鬼神,“人”包括圣人。

第五、内外合一。

即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知与行的合一。

三、研读中庸(一)自主学习:按照导学提示,对照课文注释,自学课文,要求能解释文中的关键词语,能翻译文中的每个句子。

可以与周围同学讨论,可以问老师。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也。

....,故君子慎其独...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⑴重点字词解释。

⑵翻译。

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⑴重点字词解释。

⑵翻译。

3.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⑴重点字词解释。

⑵翻译。

4.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⑴重点字词解释。

⑵翻译。

5.子曰:“好.学近乎知..修身;知所以修身,...,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⑴重点字词解释。

⑵翻译。

6.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⑴重点字词解释。

⑵翻译。

7.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⑴重点字词解释。

⑵翻译。

8.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

..之,明辨..之,笃行..之,审问..之,慎思⑴重点字词解释。

⑵翻译。

9.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⑴重点字词解释。

⑵翻译。

(二)概括内容要点。

第1段文字:第一章(纲领)第2段文字:第二章(知人)第3段文字:第三章(正心)第4段文字:第四章(正心)第5.6.7段文字:第二十章(治国)(三)自读检测,指名回答下列问题。

1.正音发而中节民鲜能久矣敬大臣,则不眩笃行之不可须臾离也莫见乎隐好学近乎知2.指出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活用情形。

天地位焉亲亲也子庶民来百工中庸其至矣乎柔远人3.指出下列句中词语的古今义。

道之不行也择善而固执之者4.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可离,非道也。

故君子慎其独也。

民鲜能久矣。

恐惧乎其所不闻。

5.指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显乎微()中庸其至矣乎()吾尝疑乎是()好学近乎知()6.课文翻译检测:以抽签形式抽查,每次两人,一人朗读,一人翻译,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四、走进中庸1.疏通文脉。

中庸释义——中庸之于君子、小人表现——中庸至高地位——中庸衰落原因——中庸之三达德——中庸之九经——中庸之至诚。

全文思路:何谓中庸→中庸的意义→中庸的原则。

2.解读什么是中庸。

⑴齐读第一章,思考: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那么,何谓中庸呢?“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

”情感未发为中发而中节为和,恰如其分即中庸。

也就是说,情感在内心时,是一种适中的状态;表达出来后,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不及”,没有充分表达,二是符合节度,合适而恰当,三是表现得过分。

第二种就叫中和、中庸。

“中庸之道”就是通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原则与方法达到最合适最恰当的状态。

这个中间状态,标准状态是“天道”所要求的状态。

“过犹不及”,离开了这个状态,都不合“中庸之道”。

“过犹不及”是其精神实质之一。

⑵解析“过犹不及”。

孔子说过:“质(朴实)胜文(文雅)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意思说:做人如果朴实胜于文雅,便失之粗野;如果文雅胜于朴实,则显得欠缺诚心;两者调谐适匀,互补其不足,方可成为君子也。

⑶“中庸”的最高境界:致中和。

你能理解“中和”之概念吗?请从你的生活中或你了解的事例中,谈谈你的理解。

范进中举;曾国藩节欲修身。

⑷小结核心观点一:中庸,因中致和。

3.解读“中庸”的主要原则之一“慎独自修”。

⑴文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儒家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之一,“慎独自修”原则。

思考:这一原则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慎独自修?怎么真正做到慎独自修?意思是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要坚持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必由之路。

因为道不可片刻离开,因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所以要成为君子必须重视“慎独自修”。

⑵文中说“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慎独自修”,思考:你还能从历史或现实中找出一两个重视“慎独自修”原则的例子吗?乡村邮递员王顺友;柳下惠;欧阳修;地下党员;刘少奇等。

4.解读中庸的意义。

⑴《中庸》这一概念在这部书里为什么要被提出?请同学们一起阅读第二至四章。

要点:①中庸其至矣乎!②民鲜能久矣!为什么“民鲜能久矣”?原因是: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⑵孔子为什么有中庸思想?补充:中庸哲学的触动点——欹器。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荀子·宥坐》欹器(欹qī),一种计时器,类似沙漏。

设计奇特:有双耳可穿绳悬挂,底厚而收尖,利于空瓶时向下垂直;口薄而敞开,利于盛满大量的水时而倾倒。

其上放置匀速滴水,则形成周期性自动滴入水、倾倒水、空瓶立正,循环往复。

宥坐,置于座位的右边,意思是可以把人君置于座位的右边,作为借鉴。

宥座之器, 即攲器。

古时国君置于座右,以为不要过或不及之劝戒。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

后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宋、元后,《中庸》成为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⑶小结核心观点二:中庸,不偏不倚。

5.解读中庸的原则。

⑴怎样达到《中庸》?一起阅读第后三章。

三达德:好学、力行、知耻。

仁、智、勇,可达道。

九达道:治理天下国家九经。

达到“中庸”的五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达到“中庸”的态度:勤奋。

⑵解析“至诚尽性”:节选第七章节论述了实现“中庸之道”的另一主要原则“至诚尽性”。

思考:“诚者”“诚之者”的含义及其区别?诚,是真实不乱的意思,是天理的本来状态。

圣人的道德,和天理是一致的,不必思考和努力自然就能达到中道。

诚之,是不能真实不乱,但是希望真实不乱的意思,所以既然不能做到像圣人那样不必努力就能达到中道,就一定要坚决地守住至善的道德,是要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来完成的。

⑶小结核心观点三:中庸,力行至诚。

五、辨析中庸1.辨析:好人主义与中庸之道。

好好先生的来历: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有人问他身体怎样,他说“好”。

有人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好”。

他的妻子便责怪他:“人家以为你有德行,才把自己的噩耗告诉你,你怎么反倒说‘好’呢?”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

”弄得他的妻子哭笑不得。

2.下面现象是中庸主义还是好好主义?A、宋玉笔下东家子(大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B、两个小偷争吵,一个说自己自己只分了五十元,而对方拿了一百元。

有人过去调解,说各拿七十五元就可以了。

C、一乡的人都喜欢的人,比不上一乡中好人喜欢、坏人讨厌的人。

D、爱栽花,不栽刺,时刻注意为自己开退路、留后路,说违心话,办违心事,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提醒的不提醒,该揭露的不揭露;前怕狼后怕虎,遇到矛盾绕道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六、拓展中庸1.孔子在论述中庸时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请举出有关“和”的熟语或格言。

“和而不同”在现今时代的意义?家和万事兴(家庭)和衷共济(事业和气生财(生意)政通人和(政治)协和万邦(外交)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和而不同”的原则,是组成和睦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和平世界所必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