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运动和力
初中运动和力教案
![初中运动和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eab6bc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df.png)
教案:初中物理——运动和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力和运动的关系2. 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力对物体的作用。
2.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二、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15分钟)1. 讲解力的作用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明白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20分钟)1. 布置实验:让学生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
2.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速度。
3. 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四、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得出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2. 提问: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速度?3.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车、自行车等,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 学生是否能通过实验观察到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0df7416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11.png)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初中物理运动和力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运动和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而物理学通过对这些现象的研究,揭示了它们背后的规律和原理。
本文将围绕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展开讨论,包括运动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牛顿三定律以及摩擦力等内容。
一、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在运动中,我们常常关注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
位移是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变化量,它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
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它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
加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它也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
二、力的作用力是导致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的作用可以使物体改变速度、改变方向或停止运动。
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矢量表示。
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它的方向是向下的。
弹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如弹簧的弹力。
摩擦力是物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三、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描述力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定律。
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第二定律描述了力与物体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它的数学表达式为F=ma,其中F表示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第三定律表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总是有一个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四、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会阻碍物体的运动。
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尚未开始运动时,需要克服的力,它的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力的最大值。
动摩擦力是物体已经开始运动时,需要克服的力,它的大小与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成正比。
以上是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我们生活中所见到的运动和力的现象。
同时,这些知识点也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物理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提高他们的物理学习成绩。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63c6651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3b.png)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归纳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基本规律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而机械运动则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探索了物体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中移动的规律。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与机械运动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运动和力1. 运动的概念: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改变位置的现象称为运动。
2. 速度和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改变的位移称为速度,而速度改变的速率称为加速度。
3. 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
“质量*加速度”称为力的大小的计算公式。
二、匀速直线运动1.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相等的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2. 平均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称为平均速度。
3.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三、变速直线运动1.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不等的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2. 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可以通过速度-时间图像的切线得到。
3. 加速度与运动状态的关系:当加速度为正时,速度随时间增加,物体加速运动;当加速度为负时,速度随时间减小,物体减速运动。
四、自由落体运动1.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通常用g表示。
2. 自由落体运动:只受重力作用的物体在重力场中运动,称为自由落体运动。
3. 下落距离和时间的关系:自由落体运动中,下落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可以用公式h=1/2gt²来表示。
五、抛体运动1. 斜抛运动:物体在一个平面上以一定的初速度和一定的抛射角度进行抛体运动。
2. 水平抛体和竖直抛体:当抛射角度为45°时,抛体的水平速度和竖直速度相等。
3. 最大高度和飞行时间:抛体运动的最大高度是抛体运动到达的最高点的高度,飞行时间是抛体从抛出到落地所用的时间。
六、力和运动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称为惯性定律。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e74c24b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b8.png)
运动和力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力必然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应用:人向后用力划船,船却向前走,原因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5、力的测量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在弹性限度范围内,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
6、力的单位是N ,两个鸡蛋重为1N 。
初中生重约500 N。
7、重力是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物体的重心施力物体:地球。
求重力的公式是:G = mg ;8、g是固定比值,g= 9.8 N/㎏,意义是:地球上质量为1㎏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 N 。
增大物体稳定性的方法:一是增大物体的支承面积;二是降低物体的重心位置。
9、摩擦有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
摩擦力的作用总是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10、静摩擦力的特点:两个物体接触,有相对运动趋势。
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受力有关。
11、滑动摩擦力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和物体的速度无关。
12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1 )增大压力;( 2 )使接触面变粗糙些;( 3 )将滚动摩擦变成滑动摩擦。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减小压力;(2)使接触面变光滑;(3)加润滑油;(4)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13、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14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所以力不是产生运动的原因。
同时,物体的运动不是靠力来维持的;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5、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惯性只由:质量决定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专题讲义-专题08 运动和力
![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专题讲义-专题08 运动和力](https://img.taocdn.com/s3/m/92fbed1a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5c.png)
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专题讲座8专题八运动和力【重点知识解读】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称为摩擦力。
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之间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惯性的大小由物体自身质量决定,与外界因素无关。
4.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竞赛知识拓展】1.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发生在相对静止的有相对运动趋势的两个物体之间。
静摩擦力是被动力,静止物体所受静摩擦力与沿接触面方向的外力平衡。
静摩擦力与压力大小无关。
滑动摩擦力发生在相对滑动的两个物体之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成正比。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在相同压力作用下,滑动摩擦力越大。
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2.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一个复杂的运动可以分解为两个简单的运动。
小船过河可以分解为沿船头所指方向的运动和沿水流方向的运动;绳端(轻杆端)的速度可以分解为沿轻绳(轻杆)方向的运动和垂直于轻绳(轻杆)方向的运动。
【经典竞赛题分析】例1.(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如图所示,生活中有很多方法都可以将斧头安紧在斧柄上,下面四种方法能更好地利用斧头惯性的是()【参照答案】A例2. (上海市初中物理竞赛初赛试题)假设实心球体在空中下落时受到空气阻力大小正比球体半径与球体速度的乘积。
现有实心木球甲、乙和实心铁球丙从高空由静止下落,如图19所示,三球的半径关系为R甲>R 乙>R丙,若三球匀速到达地面的速度分别为v1、v2和v3,则下列结论有可能正确的是()A.v3>v1>v2B.v1>v2>v3C.v1>v3>v2D.v1=v2=v3【参照答案】.ABC例3. (上海物理竞赛)在托乒乓球跑步比赛中,某同学将质量为m的球置于球拍光面中心,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与速度大小成正比,比例系数为k,运动中球拍拍面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不计球与球拍间的摩擦,若要球始终保持在位于球拍中心不动,则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速度为()(A)mgksinθ (B)mgkcosθ(C)mgktanθ (D)mgkcotθ【参考答案】C 图19例4. (上海物理竞赛) 如图所示,在竖直放置的穹形光滑支架上,一根不可伸长的轻绳能过光滑滑轮悬挂一重物G ,其一端固定于支架的A 点,另一端从穹形顶端B 沿支架缓慢地向C 点靠近,C 点与A 点等高。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初中)第八章运动和力(共3节)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初中)第八章运动和力(共3节)](https://img.taocdn.com/s3/m/7d242f2b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38.png)
自我检测
8.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前进,在密闭没有空气流动的车厢内点燃一支香,则车里乘客看到香所冒出的烟的运动情况是( ) A、一边上升一边向前飘 B、一边上升一边向后飘 C、只是上升,不向任何一边飘 D、无法确定
C
自我检测
BC
自我检测
5.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只有在静止时才具有惯性B.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其惯性也越大C.太空中的物体没有惯性D.不论物体运动与否,受力与否,物体都具有惯性
D
自我检测
(多选)6、下列哪些现象是利用惯性的( )A、拍打衣服时,灰尘脱离衣服 B、司机和前排的乘客要系安全带C、洗完手后,用力甩掉手的水滴D、跳远运动员起跳前要尽力助跑
惯性
问题一: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
问题二:运动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就大呢?
问题三:“惯性”是不是就是“惯性定律”?
不是,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它跟物体受不受外力无关。惯性定律是物体在特定条件下(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问题四:惯性是一种特殊的力吗?
惯性不是力,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而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A.球所受的重力和球对绳的拉力B.球对绳的拉力和绳对球的拉力C.绳对球的拉力和球所受的重力D.球对绳的拉力和绳对天花板的拉力
课堂练习
c
6、在图2所示情况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
课堂练习
c
7.当物体只受到一对平衡力作用时( ) A.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B.物体一定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C.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要发生变化 D.物体有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也有可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乙图:原来木块是运动的,当小车遇到障碍物时,小车和木块底部由于受摩擦停止运动,但木块上部由于惯性仍然保持运动状态,所以小木块会向前倾倒。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精品PPT课件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90c890c31b765ce05081497.png)
比较小车滑行距离
木板表面
(2)二力平衡的条件
F1
F2
上图是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图。把小车放在_水__平__桌__面__ 上向挂在小车两端的小盘里加砝码,两边砝码 质量相等 时, 小车静止;把小车横向移动,使两边拉力方向不 相反 , 放开手后,观察到木块会 运动 ;把小车原地转动一定角度, 使两边的拉力方向相反但不在 一条直线上 ,放开手后,发 现小车转动。
A.比较第1、2次实验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B.比较第2、3次实验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在大城市生活的白领一族们,工作日中总是被大量的的工作任务、人际关系所裹挟,常常因为七七八八的事情压得我们透不过来气。 实际上,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并非是意志,而是行动。 以至于很多人会在失落时忘却,时常违背了自己少年时期的志向。 总是自认为通情练达,自认为精明。 从前的我们多单纯,多纯粹。 而现在,丢弃了单纯与纯粹的我们,也总算是看透了,想穿了。 但也正因为如此,逐渐就变成了少年时间的自己最憎恨的那种人。
迪士尼乐园,与我们成年人而言,它是一个守护了我们童年的港湾。 在这里的所有伙伴,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卸下自己的伪装和枷锁,尽情的享受一个美好的虚幻童话世界。
在这里,不会有人催你长大。 这里有关于梦想幻想的一切,你忘记烦恼,只为把快乐投入其中。
这是一个能让你变回孩子的地方,可以没有顾虑做回真实的自己。 这里虽然可爱却并不幼稚,你会惊叹于华特迪士尼的设计和想象力。 这里充满着无数的童年的回忆,有很多张笑脸,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创意。 在这里我们得到的幸福不是痛苦或者失去头脑后的自我陶醉,而是我们人格完整的最好证明。
但还有一种本领与及时获取正好相反,它们会随着时间沉淀,时间的迭代,时间的积累,最终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可这种能力,因为时间太短,并没有写入人们的记忆。以至于有时,人们颠三倒四,用错了地方。
初中物理讲义 力和运动 教师版
![初中物理讲义 力和运动 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d639c618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e1.png)
第二讲力和运动◆平衡态1.物体平衡状态: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把物体这种状态称为平衡状态.理解:(1)从平衡状态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到,物体静止或处于匀速直线运动是该物体平衡的标志;(2)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从力的角度来说,其合力必为零;即:物体所受的所有向左的力等于物体所受的所有向右的力,F向左=F向右物体所受的所有向上的力等物物体所受的所有向下的力,F向上=F向下特别提示:静止指的是物体速度为零,且保持一段时间;若只是物体速度为零,不一定是平衡状态,比如,把一个物体向上抛起,在最高点的瞬间,物体速度为零,但不是静止状态,物体是不平衡的.2.二力平衡: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此时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两个力叫做平衡力.3.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4.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而一对平衡力却不具有这样的特点.(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是性质相同的两个力.如作用力是弹力,反作用力一定也是弹力;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一定也是摩擦力等等.而平衡力的性质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比如天花板下用轻绳吊着一个重球,重球受向上的力是拉力即弹力,而向下的力是重力,是一种场力,这一对平衡力显然是不同性质的力.(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的一对力,而一对平衡力却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例1】如下图所示,哪个物体受到的两个力是彼此平衡的?()【答案】B【例2】下列说法中,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A.人推墙的力和墙对人的推力B.人推墙的力和墙受到的推力C.站在水平地面上的人,人受到的重力和人对地面的压力D.站在水平地面上的人,人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人的支持力【答案】D【例3】一个人用30N的力沿水平方向推一个重500N的小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在这个过程中()A.小车受到的阻力是500N B.小车对地面的压力是30NC.地面对小车的支持力是30N D.地面对小车的支持力是500N 【答案】D【例4】如图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面上,在水平方向施加外力F=110N,F=2N,木块处于静止状态.若撤去外力F1,则木2块受到的阻力大小为N.【答案】2【例5】铁块质量为7.8kg,重为____N,放在水平地面上,当受到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49N,铁块受到竖直方向上的合力大小____N.(g取10N/kg)【答案】780【例6】物重200N放在水平桌面上,给物体的向上拉力分别为50N、100N、150N、200N、250N时物体所受合外力分别为多少?【答案】0N;0N;0N;0N;50N◆摩擦力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无论路面多么光滑,总会逐渐变慢,最后停止下来,这是自行车受到摩擦力的缘故.手在桌面上滑过,会感觉桌面在摩擦手.1.摩擦力的定义和分类:(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2)摩擦力可分为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静摩擦力: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个物体之间必须接触且有挤压作用(2)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粗糙(3)必须有相对运动趋势或已发生相对运动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例如:推动放在桌面上的铅笔盒,由于铅笔盒有重力,有向地面掉落的趋势,但桌面却又支持着铅笔盒不让它掉落,它们间就互相挤压,因此推动铅笔盒时,铅笔盒与桌面间就发生了摩擦.如果把铅笔盒与桌子放到宇宙飞船中,使之处于“失重状态”,这时铅笔盒与桌面之间虽互相接触,但不再互相挤压,沿桌面推动铅笔盒也不会发生摩擦,就没有摩擦力存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之间充满了摩擦,摩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没有摩擦的世界是难以想象的:手不能拿东西;坐在椅子上的人,稍微一动,便会从椅子上滑下来;铁钉会从桌子中滑出来;街上的行人无法行走.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图甲丙);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图甲乙)(2)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所以它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4.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增大方法:增大压力、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滚动为滑动.(2)减小方法:减小压力、加润滑油、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滚动摩擦约是滑动摩擦的11~2030).【例7】下面关于摩擦的说法,正确的是()A.轴承里加润滑油可消除摩擦B.用滚动代替滑动可大大减小摩擦C.鞋底上的花纹是为了防止摩擦D.如果路面无摩擦,车辆将行驶得更快【答案】B【例8】在用下列笔写字时,笔尖与纸之间的摩擦属于滚动摩擦的是()A.圆珠笔B.毛笔C.铅笔D.钢笔【答案】A【例9】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减小物体间的接触面积,可以减小滑动摩擦力B.减小物体的滑行速度,可以减小滑动摩擦力C.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存在摩擦力D.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答案】D【例10】(多选)对于摩擦力的方向,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B.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C.总是阻碍物体运动D.总是阻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答案】A BC【例11】某同学在水平路面上向东行走,则路面对该同学的摩擦力方向是,与的方向相反.【答案】向东脚运动趋势【例12】如图,一传送带静止,上面放有小木块,当传送带突然向右运动时,小木块也随之运动,画出木块受力的示意图【答案】见上面右图【例13】如图所示,用6N的力握住总重为1.5N的水杯静止不动,若将手的握力增大到8N,手与水杯之间摩擦力的大小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将水杯总重增加到2N,水杯仍然静止不动,则手与水杯之间摩擦力的大小为__________N.【答案】不变 2【例14】如下图甲所示,同种材料制成的木块A和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12N的水平推力F1作用下,A、B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块A所受的摩擦力为N;若将A、B紧靠着放在水平桌面上,如下图乙用水平力F2推A使它们一起匀速运动,则推力F2=N.【答案】12 12◆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行驶中的汽车刹车时,乘客身体会前倾.常用的锤头松了,把它在凳子上敲几下就好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知识就可以解答这些疑难了……1.牛顿第一定律为什么运动的物体能停下来?如果物体不受力它会怎样呢?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由于宇宙中不可能有不受力的作用的物体,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从实验中直接得出,也不可能由实验直接检验.实际上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是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的,而对定律的检验也是通过检验其推论来进行的.从牛顿第一定律我们可以看出,保持原有运动状态是物体本身的性质,力并不是保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定律中的“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说的是:当物体不受外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由于物体在某个时刻只能处于一种运动状态,因而不能将定律中的“或”误写成“和”字.2.惯性(1)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2)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运动状态下都有惯性,即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物体无论是运动还是静止,无论是否受力等,都有惯性.(3)惯性有害亦有利.例如,急刹车时,由于惯性,车不能马上停止,往往造成交通事故,是惯性危害最典型的例子;而跳远运动员跳远时助跑、用“拍打法”除去衣服上的灰尘、用铁锨往锅炉里投煤等则是利用惯性的例子.(4)惯性有大有小,实验表明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惯性的大小描述的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能力,惯性越大,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能力越大,当其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其运动状态的改变也就越困难;惯性越小,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能力越小,当其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其运动状态的改变也就越容易.例如,一辆空车和一辆装满货物的车,在相同的牵引力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空车的质量小,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达到某一速度,运动状态容易改变,而装满货物的车质量大,要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达到相同的速度,运动状态难以改变,所以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惯性小.注意:(1)惯性的大小与物体速度的大小无关.(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它不是力,不能说“克服物体的惯性”“物体受到惯性的作用”等.【例15】 (多选)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 )A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B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C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D .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与力无关【答案】 A C【例16】 下列现象中由于惯性造成的是( )A .向上抛石块,石块出手后会上升得越来越慢B .向上抛石块,石块出手后最终会落回地面C .在百米赛跑中,运动员不能立即停在终点处D .船上的人向后划水,船会向前运动【答案】 C【例17】 对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一切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叫惯性B .惯性必须在一定条件下产生C .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速度小的物体惯性小D .大卡车的惯性比小轿车的惯性要大些【答案】 D【例18】 放在一辆足够长的表面光滑的平板车上的两个物体,随车一起在水平方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当车突然停止时,这两个物体在车上将会(不考虑空气阻力)( )A .一定相碰B .一定不相碰C .若12m m =时,一定相碰D .若12m m >时,一定相碰【答案】 B【例19】 一辆匀速运动的汽车,向右急转弯时,坐在汽车座位上的乘客会感到向 倒,这是因为乘客和汽车在未转弯时处于 ,汽车向右急转弯,乘客的脚和下半身受到车和座位的作用,改变了运动方向,随车向右转弯.而乘客的上半身由于 ,还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乘客会感觉向 倒.【答案】 左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 左练习巩固【练1】 放在竖直的磁性黑板上的小铁片,虽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但它却不会掉下来,其原因是( )A .它受到磁性黑板的吸引力B .它受到磁性黑板的静摩擦力C .它对磁性黑板有吸引力D .它受到磁性黑板的滑动摩擦力【答案】 B【练2】 小孩从滑梯上滑下的过程,受到的力有( )A .下滑力、摩擦力B .重力、下滑力、摩擦力C.下滑力、摩擦力、重力、支持力D.重力、支持力、摩擦力【答案】D【练3】关于汽车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汽车轮胎与地面间的摩擦总是有害的B.紧急刹车时,摩擦力的主要作用是改变轮胎的形状C.汽车沿直线匀速上坡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D.废旧轮胎没有回收价值,可以直接烧掉【答案】C【练4】一根质量为m、长为L的均匀长方体木料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所示,现用水平推力F把木料推向桌边,到木料掉下桌边之前,桌面对木料的摩擦力大小()A.逐渐减小到零B.保持不变C.先增大后减小D.先增大后保持不变【答案】B【练5】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桌面上的物体,使其匀速直线滑动.以下叙述中的两个力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A.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与物体所受的重力B.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与桌面对物体的摩擦力C.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D.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与物体所受的重力【答案】B【练6】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在静止时不容易被推动,所以物体静止时比运动时惯性大B.物体在高速运动时不容易停下来,所以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C.当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故不受力时才有惯性D.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答案】D【练7】汽车在快速行驶,突然前方有行人横穿马路,司机紧急刹车,坐在副驾驶位置的人幸亏系着安全带,才没有破窗飞出.请你解释这一现象.刹车前人和车都是________的.刹车后车速突然减慢,坐在副驾驶位置的人由于________要保持原来的_________状态.因此,若不系安全带就可能会破窗而出.【答案】运动惯性运动。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的关系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afff1c2fab069dc502201cc.png)
(A)先开动P1 适当时间,再开动 P4 适当时间 ( B)先开动 P3 适当时间,再开动P2 适当时间 ( C)开动P4 适当时间 ( D)先开动P3 适当时间, 再开动P4 适当时间
例1:用细线把两个质量未知的小球悬挂 起来,今对a球持续施加一个向左偏下30 角的恒力,对b球持续施加一个向右偏上 30角的恒力,最后达到平衡,表示平衡 状态的图可能是: ( A )
例2:如图所示匀强电场方向竖直向下,场强大小
为E,三个质量分别为m、2m 、3 m的小球A、B、C,
(其中B球带正电Q,A、C两球不带电)用绝缘线连接
悬于O点,问(1)当三球均处于静止状态时, A、B之间的
细线的张力等于多少?(2)当把OA段细线剪断的瞬间, A
、B之间的细线的张力又等于多少?
解: (1)对BC整体,受力如图:
4.F= - kx
静止 匀速运动 匀加速直线运动 匀加速直线运动 匀减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曲线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
简谐运动
力的作用效应
1.力的静力学效应---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的动力学效应
•力的瞬时作用效应----使物体产生加速度 • 力的时间累积效应---使物体的动量发生变化
• 力的空间累积效应---使物体的动能发生变化
S2= vt2+1/2×a2 t22 11=10 t2+1/2×2×t22
t2=1s
∴t=t1+t2=2s
N
A
N
ff m
Bv
g
m
g
93年高考:一平板车,质量M=100千克,停在水 平路面上,车身的平板离地面的高度 h=1.25米, 一质 量m=50千克的小物块置于车的平板上,它到车尾端的 距离b=1.00米,与车板间的滑动摩擦系数 m=0.20,如 图所示.今对平板车施一水平方向的恒力,使车向前行 驶,结果物块从车板上滑落.物块刚离开车板的时刻,车 向前行驶的距离 S0=2.0米.求物块落地时,落地点到车 尾的水平距离S,不计路面与平板车间以及轮轴之间的 摩擦.取g=10米/秒2.
初中物理知识点——运动与力总结大全.doc
![初中物理知识点——运动与力总结大全.doc](https://img.taocdn.com/s3/m/86d1279908a1284ac8504360.png)
初中物理知识点——运动与力总结大全首先要大家明白第一章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一切物体都受力的作用。
(2)有的力必须是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才能产生,比如物体间的推、拉、提、压等力,但有的力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比如重力、磁极间、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包括运动的物体静止、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物体速度的大小、方向发生改变);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由此我们认识到:①力总是成对出现的;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重力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也叫重量。
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1)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单位牛顿(N);m是质量,单位千克(kg)。
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地面附近所受的重力为9.8N。
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随物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同一物体在靠近地球两极处重力最大,靠近赤道处重力最小。
3.重力(1)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2)应用: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平。
4.重心:(1)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2)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也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以外。
第八章运动和力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ead43fe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d0.png)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一、运动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发生变化的过程。
按照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 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内,位移相等的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可以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来描述。
例如,一个物体以每秒10米的速度向东运动,那么它的速度大小是10米/秒,方向是东方向。
2. 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内,位移不等的运动。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可以用加速度来描述。
例如,一个物体以初始速度为5米/秒,加速度为2米/秒²向东运动,那么它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用速度-时间图线表示。
3. 曲线运动曲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沿曲线路径运动的过程。
在曲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都是随着时间和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
例如,一个物体做圆周运动,它的速度的大小是恒定的,但方向不断变化,指向圆心。
二、力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改变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
按照力的性质和作用对象不同,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1. 接触力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直接接触产生的力。
常见的接触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 重力是指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它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例如,一个物体的质量是10千克,那么它在地球表面受到的重力大小是10×9.8=98牛顿。
- 弹力是指物体之间发生形变后产生的力。
例如,弹簧被拉伸或压缩时产生的力就是弹力。
- 摩擦力是指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时产生的力,它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相对静止时的摩擦力,动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
2. 非接触力非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力。
常见的非接触力有万有引力、电磁力等。
- 万有引力是指物体之间由于质量而产生的吸引力。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 电磁力是指物体之间由于电荷而产生的力。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87ffd889b89680202d82550.png)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归纳运动和力有什么关系?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运动和力的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帮到你。
运动和力知识点一:运动的描述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运动和力知识点二:运动的快慢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Ⅰ 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Ⅱ 变速运动: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D、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 则 v2>v>v1E、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 ,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Ⅲ实验中数据的记录: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初二物理运动与能量知识点
![初二物理运动与能量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0feb793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16.png)
初二物理运动和能量知识点1.运动和力【要点梳理】要点一、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内涵: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依旧可以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或者说: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要点诠释:1.“一切”说明该定律对于所有物体都适用,不是特殊现象。
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
“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有两层含义:一是该物体确实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实际上,不受任何力的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二是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为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时的作用效果。
3.“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而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
5.运动的物体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
要点二、惯性1.概念: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惯性的利用:跳远运动员快速助跑,利用自身的惯性在空中继续前进;拍打衣服,清除衣服上的灰尘;甩掉手上的水珠。
3.惯性的危害:汽车刹车后不能立即停下来,酿成交通事故;快速行驶的汽车发生碰撞,车里的乘客如果没有系安全带,会与车身撞击,严重时可能把挡风玻璃撞碎,飞出车外;走路时不小心,可能会被台阶绊倒。
要点诠释:1.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一切物体是指无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无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
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惯性指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即静止的物体总要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总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https://img.taocdn.com/s3/m/e817a00c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32.png)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运动是物体位置的变化,就像人在操场上跑步。
你看小明,从操场这头跑到那头,他的位置在不断改变,这就是运动啦,简单吧?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像神奇的魔法棒。
老师推一下静止的黑板擦,黑板擦动起来了,这一推就是力,它像魔法一样让黑板擦从静止变得运动呢。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执”。
汽车突然刹车,人会向前倾,这就像物体不舍得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小王坐在车里经历过,那种向前冲的感觉,就像身体在抗议突然的变化呢。
摩擦力像个调皮的小跟班。
走路的时候,鞋底和地面有摩擦,要是没有它,就像在冰面上走路,根本站不稳。
小张在冰上滑了一跤后,就知道摩擦力多重要啦。
平衡力就像势均力敌的对手。
物体在桌子上静止,重力和桌子对它的支持力相互平衡。
这就像拔河双方力量一样大,谁也拉不动谁,物体就乖乖待着啦。
非平衡力会让物体“听指挥”。
用手推桌子,桌子动起来,这是因为手的推力大于摩擦力,就像强者打败弱者,物体开始按照力的方向运动啦。
速度是运动的节奏。
跑步比赛中,跑得快的同学速度大,像一阵风似的超过别人。
小李像飞毛腿一样,速度快得让其他同学望尘莫及呢。
加速度像给运动“加油”。
汽车启动时越来越快,这是有加速度在起作用。
就像给汽车安装了一个加速引擎,让它跑得越来越快啦。
力的合成像组队力量大。
两个人一起推箱子,比一个人推轻松,这合力就像大家团结起来力量大。
小赵和小钱一起推箱子的时候,轻松得像推个玩具一样。
力的分解像把力量拆分开。
斜面上的物体,重力可以分解成沿斜面和垂直斜面的力。
这就像把一块蛋糕切成两块,每一块都有不同的作用呢。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的知识是打开物理世界大门的钥匙,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物体的运动,探索更多物理奥秘。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706b2b93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e8.png)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能够理解并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机械能的转化。
(3)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验观察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机械能的转化。
(3)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机械能转化的判断和计算。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小组讨论法、实验观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拍打篮球时手的感觉,引出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机械能的转化。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释问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些实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实验观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力的作用效果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和运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初中力学所有知识点
![初中力学所有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58f161e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f8.png)
初中力学所有知识点
初中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一步。
初中力学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运动、力、功、能、机械波等。
接下来我将逐一介绍这些知识点的内容和涵义。
一、运动:运动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某一空间路径的过程。
在学习运动时,需要注意速度、加速度、位移等概念。
其中,位移指的是物体在时间轴上从一个位置到达另一个位置的距离,速度指的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和时间的比值,加速度则是速度变化的率。
二、力:力是物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物理量。
力量的大小是以牛顿(N)作为单位的。
在学习力量时,需要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概念,并能够根据物体的质量和所受力的大小,计算出物体的加速度等物理量。
三、功:功是对物体的一种改变。
在学习功时,主要注意功的计算公式,以及功率的概念。
功的单位为焦耳(J),功率的单位为瓦特(W)。
四、能:能是物体所具有的能够产生物理运动的能力。
在学习能时,需要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等概念。
五、机械波:机械波是一种传播于介质中的机械振动。
在学习机械波时,需要理解波速、波长、频率等概念,以及声音、光线等广为人知的机械波的应用之一。
以上就是初中力学的所有知识点。
学习初中力学是为进一步学习高中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有所了解。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并加以实践练习。
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初中力学的过程中加以注意,提高自己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取得优异的成绩。
【物理】初中物理运动和力试题经典
![【物理】初中物理运动和力试题经典](https://img.taocdn.com/s3/m/7fcb8511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6d.png)
【物理】初中物理运动和力试题经典一、运动和力1.在平直的路面上用10N的力沿水平方向推物体,物体静止不动.增大推力使物体开始运动,当推力为30N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撤去推力后,物体运动速度逐渐减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用10N的力沿水平方向推物体时,物体所受摩擦力为零B .撤去推力后,物体所受摩擦力逐渐减小C.物体运动速度减小的过程中,所受摩擦力逐渐增大D.物体在该路面运动时所受摩擦力大小始终不变【答案】D【解析】【分析】(1)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力为平衡力,二力平衡时大小相等;(2)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压力不变,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滑动摩擦力不变.【详解】(1)当用10N的力沿水平方向推物体时,物体静止不动,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等于推力为10N,故A错误;(2)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在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时,滑动摩擦力大小不变,故BC错误,D正确.故选D.2.如图所示,单摆中的小球在ABC间不停地往复运动,如果不考虑阻力的影响,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小球在A、C处的势能最大B.小球在B处只受重力作用C.小球由A到B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D.小球运动到C处时,如果受到的外力全部消失,将保持静止【答案】B【解析】分析:(1)(3)根据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分析;(2)根据小球的运动状态分析受力情况;(4)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不受力或者受平衡力时,一定处于静止或者运动直线运动状态。
解答:A、小球的质量不变,在A、C处的高度最高,重力势能最大,故A正确;B、小球在B处受到重力和绳子的拉力的共同作用,故B错误;C、小球由A到B过程中,不计阻力,机械能守恒,高度减小,速度增加,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变大,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故C正确;D、小球运动到C处时,处于静止状态,如果受到的外力全部消失,小球仍然会静止,故D 正确。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5348d7e7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ee.png)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参照物的选择。
(5)掌握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力和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验和演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
(3)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力和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1)力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力的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改变等。
2. 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力与运动的关系。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 重力、弹力、摩擦力(1)重力的产生和作用。
(2)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3)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参照物的选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
5. 速度、加速度、位移(1)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2)加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3)位移的定义及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5)速度、加速度、位移的定义及计算。
2. 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摩擦力的计算。
(3)相对性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和运动的知识。
2. 利用实验和演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
3.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合实际例子,培养学生运用力和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内容提要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1)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为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
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3)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不相同。
例如:坐在行使的火车上的乘客,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时,他是运动的,若选择他坐的座椅为参照物,他则是静止的。
对于参照物的选择,应该遵循有利于研究问题的简化这一原则。
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地面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如房屋、树木等)作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则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1)选择恰当的参照物。
(2)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
(3)若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若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运动的快慢1.知道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1)通过相同的距离比较时间的大小。
(2)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
2.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计算公式:v=s/t。
注意公式中各个物理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以及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4)速度的单位①国际单位:米/秒,读做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l。
②常用单位:千米/小时,读做千米每小时,符号为km/h。
③单位的换算关系:1m/s=3.6km/h。
(5)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①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虽然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但速度的大小却与路程和时间无关,因为物体的速度是恒定不变的,无论通过多远的路程,也不管运动多长时间。
②运动方向不变、速度大小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用平均速度来粗略的地描述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运动快慢。
③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式中,t为总时间,s为路程。
④正确理解平均速度:A.平均速度只是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平均的快慢程度,它实际是把复杂的变速运动当作简单的匀速运动来处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B.由于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在不断变化,因此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路程,物体的平均速度不同。
所以,谈到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否则,平均速度便失去意义。
长度时间的及其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
常用的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等。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µm;1µm=103nm。
(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
(3)正确使用刻度尺:为了便于记亿,这里将刻度尺的使用总结为六个字:认、放、看、读、记、算。
①“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②“放”尺要沿着所测直线、刻度部分贴近被测长度放置。
③“看”读数看尺视线要与尺面要垂直。
④“读”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记”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⑥“算”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长度的估测:受条件的限制,有时需要对长度进行估测,此时可以借助身边的物品进行估测,比如指头的宽度大约为1cm,拳头的宽度大约为10cm等。
2.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问的单位是“秒(s)”。
其他的单位还有“时(h)、”“分(min)”、“毫秒(ms)”、“微秒(µs)”等。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µs。
(2)时间的测量工具:秒表、停表、时钟等。
(3)时间的估测:可以借助脉搏的跳动次数等对时间进行估测。
3.误差(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在测量中误差总是存在的。
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只能想办法尽可能减小误差,但不可能消除误差。
(2)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力1.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物体的运动方向或速度大小的改变或二者同时改变,或者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到静止。
形变是指形状发生改变。
2.力的概念(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一切物体都受力的作用。
(2)有的力必须是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才能产生,比如物体间的推、拉、提、压等力,但有的力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比如重力、磁极间、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三要素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1)用力的示意图可以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2)作力的示意图的要领:①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③力的作用点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用线段的终点来表示;④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比如甲、乙两个物体间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乙也对甲施加了一个力。
由此我们认识到:①力总是成对出现的;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2)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简单从实验中得出,它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4)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中,每次都要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车滑至水平面上的初速度相等。
(5)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①揭示运动和力的关系。
②证实了力的作用效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③认识到惯性也是物体的一种特性。
2.惯性(1)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③要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区别开来,前者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后者表明的是物体的属性。
④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产生”惯性或“消灭”惯性。
⑤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
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
③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变化。
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二力平衡1.力的平衡(1)平衡状态:物体受到两个力(或多个力)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平衡力: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两个力(或多个力)叫做平衡力。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简单记为:等大、反向、共线、同体。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平衡。
2.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比较3.二力平衡的应用(1)己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可确定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或寻求物体平衡的方法、措施。
4.力和运动的关系(1)不受力或受平衡力(2)受非平典型例题例1.小明乘船去广州,睡至半夜醒来,他能判断自己乘的船是停着还是航行着的参照物是 ( )A.他乘的船 B.河上的其他船只C.河水 D.航标灯塔解析:船的停和航行是指相对于岸而言的.在海面上看不到岸,那么只能选取与岸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的物体作为参照物.故正确答案为D.答案:D例2.一个美丽的氢气球吊着重物在空中缓缓上升,如图12-97所示,在上升过程中,若以气球为参照物,重物是的(填“静止”或“运动”).解析:气球在上升的过程中,重物与气球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答案:静止例3.在一列以18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火车上,某乘客以2 m/s的速度在车厢内行走(车厢长20 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乘客用l s的时间从车厢头走到车厢尾B.乘客用11 s的时间从车厢头走到车厢尾C.乘客用10 s的时间从车厢尾走到车厢头D .乘客用1.25 s 的时间从车厢尾走到车厢头解析: 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我们首先想到的参照物是地面.本题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火车和乘客都在运动,问题很复杂,如果我们选取匀速行驶的火车为参照物,问题就会简单许多,只剩下一个相对于参照物运动的物体——乘客,无论乘客从车头走到车尾,还是从车尾走到车头,相对车厢走的路程都为车厢长20 m ,相对于车的速度为2m /s ,由v==10s ,则乘客无论从车头走到车尾还是从车尾走到车头所需时间均相等.故正确答案为C .答案:C例4.一列火车以20 m /s 的速度完全通过一个长1.54 km 的隧道需要1 min30 s ,则这列火车的全长为多少米?解析: 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是指从火车车头进入隧道开始计时,到火车车尾穿出隧道计时结束,因此火车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仅是隧道长,还要加上火车全长.解:设火车全长为l 车,则火车通过的路程s =l 车+l 隧,火车速度v =20 m /s ,火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t =1min 30s =90s ,由v =得s =vt =20m /s ×90s =1800 m ,则l 车=s-l 隧=1800 m-1540 m =260 m ,所以火车全长为260 m .答案:260 m例5.李明的家距学校600m 远,某天他上学时,以1m /s 的速度走完了前一半路程,为了不迟到,他改成以1.5 m /s 的速度走完了后一半路程,他上学时走路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解析:前一半路程所用时间t 1= 后一半路程所用时间t 2= 20m 2m/ss t =s t11111600223001/s m s s v v m s⨯===22211600m 22200s,1.5m/ss s v v ⨯===全程所用的时间t =t 1+t 2=300 s+200 s =500 s ,全程的平均速度v ===1.2m/s 答案:1.2m/s例6.下列各物体的长度接近26cm 的是 ( )A .教室黑板长B .双人课桌长C .物理课本长D .铅笔芯直径解析: 对上述熟悉的物体进行估测:教室黑板长3 m 多,双人课桌长1.5 m 左右,物理课本长26 cm 左右,铅笔芯直径2 mm 左右,由此可以看出A ,B ,D 答案中的物体长与26 cm 相差较远.故正确答案为C .答案:C例7. 在下列几种现象中,不需要对物体施加力的是 ( )A .物体从静止变运动B .物体从运动变静止C .物体做圆周运动D .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解析: 本题侧重于考查对“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理解.因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三种情况:只是速度大小在变化(而运动方向不变);只是运动方向在变化(而速度的大小不变);速度的大小和运动方向都在变化.圆周运动时,运动方向在时刻改变,物体从静止变运动和从运动变静止都是速度大小在变化,那么A ,B ,C 三种情况物体必定受到力的作用.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D例8.我国公安部规定:小汽车驾驶员和前排的乘客都应在胸前系上安全带,这主要是为了减轻下列哪种情况出现时可能对人身造成的伤害 ( )A .倒车B .车速太慢C .突然启动D .紧急刹车解析:无论车速太快、大慢还是倒车时,人总和车的速度相同,不会造成危s t 600m 500s害,而车突然启动时,人由于惯性会向后仰,有靠背支撑,不会有危险,只有紧急刹车时,人由于惯性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驾驶员和前排的乘客容易撞到车前面的方向盘或车窗而造成伤害,系上安全带,能起到缓冲作用,可减轻对人的伤害.故正确答案为D.答案:D例9. 欲测量一只圆形空碗的碗口边缘的周长,你能设计几种测量方案?解析测量碗口边缘的周长,可以用替代法中的化曲为直法和滚轮法,也可以利用工具平移法,先测出直径再计算出周长.答案:滚轮法: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在碗的边缘某点作一记号,从这一点起沿直线的一端滚动一周,记下滚到的位置,用刻度尺测量直线上起点到滚到的终点位置的长度即是碗口边缘的长度.化曲为直法:取一条弹性不大的细软棉线绕过碗口一周,用刻度尺测出这段棉线长度即是碗口边缘的长度.利用工具平移法:把碗口倒扣在桌面上,采用如图12-101所示的方法测出碗口的直径,再利用公式C=πd计算出碗口的周长.例10.烧锅炉的工人师傅在用铲子添煤时,总是把带着煤的铲子送到炉膛口,铲子停下来,煤却能沿着原来的方向进入炉膛,这是为什么?解析:利用惯性及力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答案:用铲子送煤时,原来煤和铲子一起运动,当铲子受力停在炉前时,铲子上的煤由于具有惯性,仍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就顺着铲子和煤原来的运动方向继续运动而进入炉内.例11.(实验探究题)如图12-103所示是伽利略著名的斜面理想实验,实验设想的步骤有: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该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③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为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④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1)请将上述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 (只填写序号).(2)在上述设想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事实,有的则是理想化的推论.下面关于这些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 ( )A.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B.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C.③是事实,①②④是推论D.④是事实,①②③是推论解析:伽利略的这个斜面理想实验是让小球由静止从一个斜面滚下,小球会滚上另一个斜面,而且如果没有摩擦,小球会上升到释放时的同等高度,逐渐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但小球每次都能达到原来的高度,若斜面变成水平面,小球将永远运动下去,所以正确的排列顺序为:②④①③.在这些步骤中,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答案:(1)②④①③ (2)B,若轮例12.一艘轮船从甲地顺水到达乙地后,再逆水返回甲地,所需时间为t1,则t2与t l的关系是船动力不变,则它在静水中同样往返一次所需时间为t2( )A.t1>t2 B. t1=t2 C.t1<t2 D.不能确定\解析若水流速度v0>船在静水中的航速v,则船无法逆水行驶,t1变得无限长,即t1>t2.故正确答案为A.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