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我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对师范教育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当前情况提出了我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关键词: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teacher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thinking of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 words: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师范教育作为培养教师的主要途径,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乃至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发展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师范教育本身,而且对国家教育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目前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社会人才标准和要求逐渐提高,师范院校向综合化发展,相关政策和措施日新月异,都深刻影响着师范生的生源质量和就业趋向,也直接影响到教师行业乃至义务教育的发展,因而了解师范教育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对教育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困境和问题
(一)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
中国师范教育始于鸦片战争之后,最早成立的师范教育机构当属上海南洋公学于1897年所设的师范院,并首次录取了师范生40人。而真正开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是1902年在京师大学堂所设的师范馆,师范馆开设14门课程,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给予师范生优厚的待遇。
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中国师范教育初步创立了师范教育制度,始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1908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改成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开始自成一体。1912
年,民国政府颁布《师范教育令》和《师范学校规程》,为中国师范教育的后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之后,出现一种轻视师范教育的思想,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机构日益减少,除北京高师和北京女高师外,其余高师后来均改为综合性大学或给大学的学院和系科。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遭到破坏,师范教育开始萎缩。
建国以后,师范教育进入了崭新阶段,也面临了曲折的发展。1949年,中国独立设置的高等师范院校仅12所,在校生1.2万人,在校生数占高校学生总数的10.3%。1952年在在全国高等教育的院系调整中,师范教育布局逐渐趋于合理。此后几年是,教育都获得了一定发展。文革期间,许多学校被迫停办、撤销、合并,整个师范教育事业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1978年10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速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阐述了发展师范教育的重大意义。在文件精神指导下,1979年我国地方师范院校就由14所猛增到102所,到1989年则发展到183所,基本实现了一个地区(市、州)一所高等师范院校的目标。到2001年,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达到210所,在校生135.04万人,高等师范学校在校学生总数的比重大幅度上升。经过后期合并、改制、调整,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高等师范学校189所,在校生约183.34万人。
(二)招生制度的发展困境:生源质量不高
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人才的主要途径,生源质量则是师范教育的第一道关卡,也是师范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传统而言,生源质量的评价指标主是录取成绩和学校志愿率,但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招生考试制度的完善,生源质量的评价指标也出现了变化。笔者以为,师范教育的生源受主体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主体因素包括学生本身的录取成绩、志愿等,客观方面则受到包括国家录取政策在内的其他因素综合影响,面临着质量不高的问题。
从志愿录取率来看,第一志愿录取低,调剂生所占比重大。
从客观因素来看,国家录取政策、社会价值取向也对生源质量有一定影响。如自2007年起,教育部逐步将师范类专业纳入提前批录
取,而提前批的降分激励手段,直接影响到生源质量,而从访谈来看,一部分学生更是在不了解提前批的情况下填报,抱着“多一次机会”的心态,主观上排成为师范生。另外,对优质生源来说,不愿报考师范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价值普遍向于引导其选择具有经济潜力或政治前途的专业,而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可度一直较低,尤其是教师的政治地位并无明显优势。
(三)培养制度的问题解析
1、师范教育的师范性问题
师范教育的根本在于师范性,然而,自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出台后,我国相对封闭的教师教育体系逐步走向开放,除传统的师范类高等学校,综合性高等学校或非师范类高等学校中教育学院也开始关注中小学教师的师资培训。
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然而,师范性作为教师教育的本质特征,却遭受了严重的冲击。一方面,在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驱动下,师范院校为适应市场经济人才需求,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办学目标等纷纷向综合院校发展,忙于脱掉师范“帽子”,逐渐削弱师范性。另一方面,综合高校办师范教育,虽然在学科专业上有其优势,适应了当前对中小学教师综合能力的需求,师范性却后天不足。
2、师范教育的教学问题
教学是教育过程的关键环节,师范教育实际上是要培养“双专业”的人才,但就目前来看,师范教育的教学过程并不十分理想。
第一,课程设置。宏观上看,以专业为中心,学科本位严重,教育类课程总学时所占比例偏低,且课程单一空乏,内容陈旧,与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联系不密切。微观来说,专业课、公共课盲目向综合性大学看齐,内容庞杂,专业课缺乏师范性和针对性。
第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当前,由于科技的突飞猛进,新课程改革的展开,中小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推进较快。但是,我国部分高师院校的教学方法过多地注重灌输式教学,启发诱导相对较少,反倒落后于这些中小学。教学手段又由于资源建设不足,经费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