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评课稿精编版
永生的眼睛评课稿【推荐下载】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永生的眼睛评课稿
雷老师是一名比较年轻的教师,同年级教学,曾经也听过她的课,但感觉这次讲课进步很大。
一、设计精心,线索清晰
整堂课的教学,感觉线索很清晰,从“眼睛”引入,到三次捐献,抓不
同人物的不同态度,突出父亲的语言,以此突破重难点,主题突出,让听课的人一目了然,就是没有教学本课的人,也能随着雷老师的层层引深,进入情境之中,依然受到感染。
从中可以看出,雷老师备课的准备还是很充分的,这份精心足以看出她对本堂课的重视。
最主要,课堂上,雷老师的教学感染了学生,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了起来,教学设计很符合他们班孩子的学习程度,学生投入思考的“面”比起以往多了很多同学,这
是学生最大的收益。
其实,这也是教师教学的准则,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二、情景烘托,引人入胜
《永生的眼睛》虽然是一篇阅读课文,但语意深刻,感悟较深,最为阅
读课文并不好讲,因为一、二类课文的“界”很难把握,尤其是这样含义
深刻的语句较多的阅读课文,又是一篇思想教育很强的课文,对于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传统的中国人来讲,捐献器官教育,这是一个很难的话题,处理不好就是空讲大道理。
但雷老师设计还是用了心思,特别是她在后半程的教学中图片、音乐、课外资料、故事等情景的烘托,很好地渲染了课堂气氛,也通过这些直观的、真实的内容,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触动了学生的内心,对于学生感悟语句含义和理解课文作者表达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
“为学生着想”,这是雷老师教学的根本点,而这正是提高课堂效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永生的眼睛 评课
整体求略,部分求精,突出重点周老师上的《永生的眼睛》一课的设计,是由朱老师设计备课,制作课件,周老师二次修改,然后我们三人商讨才决定的。
听完周老师的课后,我想用整体求略,部分求精,突出重点来评价整堂课。
《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与精读课相比较来说,精读是基础,略读是精读方法的验证与延伸。
我们平时能够采用“三读”的做法来上,就是一读知大意,二读谈感受,三读抓重点。
一、“该略则略,能略则略”,如字词的学习,周老师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布置让学生自学,直接检查,教师仅仅通过几个难理解的词语反馈即可,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
再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因为已经预习,再加上课文内容也比较简单,所以周老师直接要求学生用最简短的语言概括: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一针见血,直奔课文重点。
二、“部分求精”周老师在本节课教学中抓住了人物(尤其是父亲)几处语言以及人物的心情变化细细品味,同时,注意了增强课文的朗读,以朗读为手段,教师给出自学方法,然后采用学生自读自悟、探究交流的形式,体现了阅读课“学以致用”“部分求精”的教学特点。
真正做到了“略而不简,略中求精”,这才是略读课的精髓所在。
三、“突出重点”课题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既是本课的课后题,也是本课要突破的难点,又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条暗线,周老师在引导学生细读感悟后,以“父亲留下的仅仅是一副眼角膜吗?他还留下了什么?题目中永生的仅仅是眼睛吗?”这个问题升华主题,体现了略读课“突出重点”“粗知大意不是浅知大意”的特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节课中周老师还十分注重学生学法指导,如使用“谁做了什么”来概括写人的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体会人物优秀品质的方法,既让学生学会了如何阅读,又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于周老师的课,我有几点建议:语言组织的还能够再简练,优美些;那样能够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
对学生的朗读方法的指导可以再细致些。
《永生的眼睛》说课稿
《永生的眼睛》说课稿《永生的眼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S 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讲解并描述了一家三代人捐献眼睛角膜的感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二、说教学目标六班级的同学读了这篇课文,应当能够感受到其中所表达的真善美,也能够拥有许多感动,所以,教学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同学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而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为什么要以"永生的眼睛'为题,那么是教学的难点。
依据本单元的训练项目和课文的重点难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并掌控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尤其是"父亲'和"温迪'的语言描写,体一家人以死后捐献器官、援助他人而感到欢乐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3、了解角膜捐献,对器官捐献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六班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肯定的自主学习的技能,结合这个实际,我采纳"自读自悟沟通体会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同学"议一议'自己感受深的句子,"说一说'自己已理解的内容,"读一读'文中的重点词句。
同学通过自己的学习猎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表达"以老师为主导,同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那么。
四、说教学过程本文涉及到角膜捐献,离同学的生活实际比较远,所以,课前我让同学查找有关角膜捐献的资料以及做初步的调查,了解四周人对捐献角膜的看法,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我预设了以下四个环节:(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三)自读自悟,品析感悟。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一)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我首先朗诵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而重见光明的人写的一首诗《你的眼睛》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楚,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说课稿
(二)教学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2.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描述人物品质。
3.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学生掌握学习课文的方法。
2.通过分析课文,学生学会如何从具体事例中提炼人物品质。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永生的眼睛》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与前三篇文章共同强调了生命的价值,又为后续课程中关于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主题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认识和理解生字词,如:角膜、捐献、移植等。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家庭的奉献精神。
3.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情感体验: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作者家庭的奉献精神。
4.写作方法指导:结合课文实例,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从具体事例中提炼人物品质,并尝试仿写。
(三)巩固练习
为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将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生字词听写: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巩固记忆。
5.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他们的表达自信,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和合作学习。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1.启发式教学: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
2.课文复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锻炼表达能力。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章中的人物品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永生的眼睛》说课稿范例
《永生的眼睛》说课稿范例«永生的眼睛»说课稿一、说教材«永生的眼睛»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语文S 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讲述了作者一家三代人捐赠眼睛角膜的感人事迹,赞誉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二、说教学目的六年级的先生读了这篇课文,应该可以感遭到其中所表达的真善美,也可以拥有很多感动,所以,教学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先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了解器官捐赠的意义,体会为什么要以〝永生的眼睛〞为题,那么是教学的难点。
依据本单元的训练项目和课文的重点难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学会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含义深入的语句,尤其是〝父亲〞和〝温迪〞的言语描写,体作者一家人以死后捐赠器官、协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自豪的高尚情操。
3、了解角膜捐赠,对器官捐赠有一个正确的看法。
三、说教法学法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六年级的先生曾经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才干,结合这个实践,我采用〝自读自悟——交流体会——感情朗诵〞的方法停止教学,让先生〝议一议〞自己感受深的句子,〝说一说〞自己已了解的内容,〝读一读〞文中的重点词句。
先生经过自己的学习获取知识,变主动学习为自动学习,表达〝以教员为主导,先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那么。
四、说教学进程本文触及到角膜捐赠,离先生的生活实践比拟远,所以,课前我让先生查找有关角膜捐赠的资料以及做初步的调查,了解周围人对捐赠角膜的看法,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教学进程我预设了以下四个环节:(一)导入新课,提醒课题。
(二)自在读文,全体感知。
(三)自读自悟,品析感悟。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一) 导入新课,提醒课题。
我首先朗诵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而重见黑暗的人写的一首诗«你的眼睛»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久的痛苦,像尘土消逝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经过流水的闪烁,宛如水底的珍珠。
永生的眼睛评课稿
《永生的眼睛》评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听了杨老师的课,我不仅被杨老师的课感动,更被杨老师对工作的执着、热情深深感动。
我认为杨老师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有:1、未成曲调先有情。
杨老师开始以一个重获光明的盲人的口吻,深情地向我们讲述了自己获得光明以后的所见所闻,深情地呼唤温迪的名字。
以情感烘托气氛,进而把师生带入一个很感人的世界,很自然的为后面的学习创设很好的情境。
2、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杨老师能抓住略读课文阅读提示,以读促讲,以读促悟。
在“解疑合探”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句子品读、悟情。
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本次活动的主题《在品读中感悟》相互呼应。
同时落实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表达人间真情。
3、杨老师抓住温迪对捐献眼角膜的态度,以及她说的话,折射出琳达父亲的话对后代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我真正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眼睛角膜。
最后,父亲的四句话放到一起朗读、品析,父亲平静地说、语重心长地说、愉快地说、骄傲地说,感受父亲的神态变化,深刻地感悟父亲的话的含义。
4、杨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非常巧妙。
从课题“永生的眼睛”出发,质疑课题,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通过读、品、悟让学生理解课题。
当学完课文后,再次理解课题的含义,回归到课题,升华主题。
这样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学习过程,从原点出发回到原点的教学设计显得整体感很强,很紧凑。
当然,教育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是: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老师不能随意打断其思路。
我认为本节课值得商榷的是: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老师在教学时如果能把文中的生字、重点词语在引导学生读一读、学一学,我认为对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将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我的评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永生的眼睛》评课稿范文-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永生的眼睛》评课稿范文《永生的眼睛》评课稿1:今天,小朱老师在我班上了一节中期汇报课——《永生的眼睛》。
由于告诉来的忽然,预备的工夫很无量。
课前,我为小朱捏了把汗,也很担心班上的同学留意力不够集中,学习气氛沉闷。
但是小朱老师精心巧妙的设计,简约、直扣重点成绩,再加上饱含情感的引领,使先生学得兴味盎然,能声情并茂地读书。
由此可看出,小朱老师的综合能力是很强的,不久必然会是一位很出色的语文老师。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
讲述了一家三代人曾经和预备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动人业绩,赞誉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课文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
“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仁慈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别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小朱老师在读中引导先生捉住重点句子品读,悟情。
在课堂教学中进步先生的浏览感悟能力,同时落实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捉住人物的言语、动作、神态、心思描写表达人间真情”。
一堂课下去,不管是从教师对教材的全体把握,还是对先生学习情况的关注来说,都是做得很好的。
听了小朱老师这堂清新,自然的语文课,我的播种很多。
这次听课,让我反思到:略读课文的浏览,比精读课文的浏览更加接近先生以后的真实浏览形状; “略读”的课文,更需我们“精心”的设计! 就小朱老师今天的课堂教学谈谈本人的见解。
我觉得这个课例表现了两个本色:1、还浏览以本色在课堂上,小朱老师的课堂策略就是不断的深化的读,以读导学,以读促悟,“读出你的心情!”“读出你的领会!”“读出你的骄傲!”“读出这位老人的平静!”这样的导语反复出如今课堂上,先生在这样的要求和引导下慢慢走进文本,与人物对话,遭到感染和熏陶!课堂上小朱老师注重建筑一种气氛,所以多是让先生齐读,个别读的先生较少,如果多采取几种朗读方式,先生的朗读兴味会更高涨,这样的教育效果会更明显,作为公开课来说,颜色也会更缤纷。
2、显课堂以本色课堂的本质就是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产生智慧火花。
永生的眼睛评课
永生的眼睛评课
在教学《永生的眼睛》时,重点理解了含有骄傲的三句话。
整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可见老师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研读,对课文的解读特别到位,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都感觉得到,405 班同学课堂习惯很好,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很到位,老师平时的训练在此可见一斑。
有几个典型的教学环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由写字迅速而巧妙的进入文本的学习这一点值得赞赏:闭上眼睛让学生写“瞬”这个字,然后对比之前睁着眼睛写的字,想一想为什幺写得差远了
呢?进而让学生思考闭上眼睛写字都很困难,而盲童安静整天生活在黑暗中,凭着另行,用手拢住了一只蝴蝶。
紧接着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安静龙珠蝴蝶的句子。
这样的处理,使写字教学自然过渡到了文章的理解,引导学生迅速的走进文本,设计的十分巧妙,迅速的抓住了文章的中心。
2、用做动作的方法理解“悄然”。
3、两篇文章之间的过渡十分自然,老师抓住了盲女孩安静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主题引入了《永生的眼睛》借助课件,唤起学生对盲人的同情,未接下来的讲授做好了铺垫。
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就不一一叙述了。
最后一点建议:两篇文章容量大,一般以文带文的课型精度与略读比例为3:1,老师第二篇有点匆忙,讲得有点着急。
《永生的眼睛》说课稿(精选5篇)
《永生的眼睛》说课稿(精选5篇)《永生的眼睛》篇1一、说教材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人物的语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体会,特别是父亲的两段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应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有关语句和段落,透过字面体会人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如在体会父亲教育“我”的第一段话时,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让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在理解有关父亲的第二处语言时,可引导学生思考: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最后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贯起来体会父亲崇高的思想境界。
教学时还应引导学生按照提示语的要求,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进行体会,从而深刻感悟“我”和女儿温迪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1.器官捐献是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
课前可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或调查周围人们对捐献器官的认识、态度,了解为什么会有人反对或不愿意捐献器官,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要让学生先读提示语,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
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3.教学时应特别注意朗读的指导,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
课文所表达的情意深厚,应注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的感情。
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进行朗读,读好人物的对话。
4.在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试着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从这些人物的言行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感想,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进一步加深体会。
5.课后可让学生进一步搜集、整理资料,通过写倡议书或办板报的形式向人们宣传捐献器官的意义。
精编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案、教学反思及说课稿
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案、教学反思及说课稿教案知识与技能: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题目中“永生”的含义。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1、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理解课文,升华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文中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以及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的人物形象。
2、激发学生学会热爱生活,关心他人。
教学重点: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理解课文,升华情感。
教学难点: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理解题目中“永生”的含义。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了解角膜活器官捐献的有关资料教学过程:一、由信切入,触发情感。
(3)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封信。
请听:课件配音: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角膜移植非常成功。
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
这位热爱生命的女孩是谁?(板书:温迪)两位昔日盲人能够终生分享温迪的美丽,所以说温迪的眼睛(板书:眼睛)——是永生的(板书:永生的)。
课文还讲了谁的眼睛永生?(母亲、父亲)对于捐献眼睛,父亲和温迪是如何看待的?二、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自主学文,感知内容。
(2)师: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标记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
合作学习,深化理解。
1、小组内互相读读所找的句子,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2)2、全班交流汇报:(1)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对于捐献眼睛,父亲是如何看待的?(12)(说到哪句就出示哪句。
)课件出示: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而重见光明,并像你的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么美妙!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他们的女儿也能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自豪。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评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评课稿一、教材概述《永生的眼睛》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通过讲述作者在宜昌和纽约的博物馆体验中遇到的一次具有神奇力量的经历,展示了眼睛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本课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眼睛认识世界,感受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掌握部分生活常识和诗歌欣赏技巧;–掌握一些与眼睛相关的词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感受事物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诗歌、感悟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美、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培养学生保护眼睛健康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掌握部分生活常识和诗歌欣赏技巧;–培养学生对美、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具有神奇力量的经历;–引导学生通过眼睛认识世界,感受生活的美好。
四、教学过程及方法1. 导入(5分钟)可以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等方式导入,引发学生对眼睛的认知和好奇。
例如: - 你知道眼睛对我们的生活有多重要吗? - 你有什么方式保护自己的眼睛健康? - 你认为我们可以通过眼睛看到什么?2. 教学展开(30分钟)第一段:课文导读及理解(5分钟)通过对文章开头的导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信息,引起学生的注意。
然后,带领学生读第一段,帮助学生理解主人公的经历,并结合课文提问题引导学生阅读。
例如: - 作者来到了什么地方? - 作者在博物馆里看到了什么奇特的眼睛? - 这个眼睛有什么神奇的功能? - 作者对这个眼睛的看法是什么?第二段:分析课文结构及感悟生活中美的存在(10分钟)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二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并根据所学的生活常识,让学生思考眼睛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感悟。
永生的眼睛说课稿
永生的眼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永生的眼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永生的眼睛》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琳达一家三代人无私捐献眼角膜的感人故事,赞美了他们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不仅指捐献的眼角膜,更象征着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得以传承和延续,这种精神是“永生”的。
本文在表达方式上独具特色,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琳达对捐献角膜态度的前后变化,突出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但是,对于捐献角膜这类较为陌生和敏感的话题,学生可能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启发。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 6 个生字,理解“角膜、捐赠、突如其来”等词语的意思;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琳达一家三代人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琳达一家三代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案及反思
18、《永生的眼睛》教学目的:●认识6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通过学习, 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协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检查生字认识,朗读课文。
2、课文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地方。
3、教师质疑,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三、围绕重点解决问题1、“身体发肤,受之与父母”“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琳达也有,她也不愿意捐献母亲的角膜,课文哪儿表现了她的这种心情?2、琳达一开始极力的反对,他的看法改变了吗?能够简单地说说吗?3、是什么促使她发生了这样的转变呢?你能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吗?采取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边读边划4、全班交流四、拓展知识:教学反思: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最受感动的人物,学生首先找到了作者的女儿,从文中找到小女孩的精神境界要更高,和作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让我感到学生读书的细致。
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同龄人之间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
在教学中,学生对父亲、母亲进行了分析,感到他们是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人。
同时都能深入地有感情地去读这些人物的对话。
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很透彻,好不牵强,回答积极主动。
这主要原因是我没有用更多的问题限定他们,使他们自由感悟,有感而发,谈得开心,悟得深刻。
而与我讲《自然之道》却是两种效果。
18、《永生的眼睛》教学目的:●认识6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通过学习, 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协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检查生字认识,朗读课文。
《永生的眼睛》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永生的眼睛》说课稿说教材:《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第八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组课文以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展示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题目“永生的眼睛”中,“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则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从更深的意义上理解,“永生的眼睛”体现的就是一种热爱生命的情怀。
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小学语文新课标中说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依此,我把《永生的眼睛》这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认识6个生字;2.通过朗读、讨论、交流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崇高品质。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和个性表达的能力。
重点是通过朗读交流理解琳达的情感变化。
难点是领悟重点语句的含义,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对捐献角膜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说教学程序:下面我分三个板块来教学这篇课文。
一、盲人的渴望——永生的眼睛。
1、我是这样导入的:上一课《触摸春天》中的盲姑娘安静只能用小手触摸春天,用心灵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该多好啊!可是像她一样的盲人,中国就有500万人,他们在黑暗的世界里度过了一生,让我们去看看盲人的生活,听听盲人的心声。
2、课件播放《盲人的生活》图片。
3、假如你是那些盲人,你最渴望什么?引出课题《永生的眼睛》4、故事主要讲了哪些人?他们做了什么事?妈妈——捐赠了眼睛角膜爸爸——捐赠了眼睛角膜温迪——也要捐赠了眼睛角膜二、父母的捐赠——永生的眼睛。
1、自由读文,弄清琳达的思想态度变化:2、交流:你读懂了琳达的心情吗?——伤心、不满、不理解到支持。
《永生的眼睛》评课稿优选篇
《永生的眼睛》评课稿优选篇《永生的眼睛》评课稿 1今天有幸听了曹老师的《永生的眼睛》,我觉得她在处理教材的时候下了一番功夫,对教材的把握正确,设计意图非常明显。
尤其是得知曹老师在备好课后已经反复试__几次,首先就要为她这种刻苦好学的精神喝彩。
在课堂教学中,曹老师通过抓文章中的词句,引导学生体会,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文中三代人对于捐献角膜这一事件的看法、态度,感受三代人共同的高尚、无私和善良,同时也给了我们听课老师情感的感染。
尤其是教学一开始,曹老师那动情的诗朗诵更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和文本的内容很吻合,在老师的诵读之下,无形地拉近了文本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深深的感动之时一起走进故事,接受情感的体验。
这样的教案与实施确实很有魅力。
但是可惜的是:在教师动情的诵读与引导之下,我以为整堂课会在浓浓的情意中展开,在深情的诵读、朗读中提升,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却少了老师对学生朗读的引导。
要是在情感激发时,老师能很巧妙地引导学生在个别朗读的基础上再齐读,我想学生对情感的体验会更加深刻,读的过程也会更加完整,更能与开始时老师的动情朗读想呼应,达到更好的效果。
《永生的眼睛》评课稿 2《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
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课文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
“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潘行龙老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也非常巧妙,以课题“永生的眼睛”出发,当学生学习完文章重点词语后引导:“再来读读课题,你有什么理解了。
请有感情地读出你的理解。
”当学习完课文后又回归到课题升华主题:“永生的眼睛现在指什么你理解了吗?”这样从原点出发回到原点的教学设计显得整体感强,很有紧凑性。
潘老师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富有激情,评价语丰富,理答恰到好处。
在具体教学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探究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
四年级下册18.《永生的眼睛》说课稿(部编版)
四年级下册18课《永生的眼睛》说课稿(部编版)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1、《永生的眼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第二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思想认识升华的轨迹。
当年的14岁的“我”和现在的14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又是多么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也反映了前辈的耳传身授对后辈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2、编者意图,一是让学生从课文讲述的故事中,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二是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生动细致的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通过读课文,可以从文章中感受到温迪一家三口的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但是还是缺乏深度,需要进一步走进文本研读课文,深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
特别是前辈的耳传身授对后辈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等较深层次的问题需要作为重点来研读。
(三)、说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一家以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的崇高精神。
3、学会会认字“辍”,读读记记“给予、捐赠、酷爱、领悟、辉映、与世长辞、突如其来、栩栩如生、热泪盈眶、才华横溢”等词。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本组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认为教学的重、难点有以下两点: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题“永生的眼睛”的含义。
(五)说教学准备:收集有关人体器官捐赠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我采用的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展开教学。
重点指导读好第一部分,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与学生总结作者是通过大量的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
【教育资料】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说课稿学习精品
四年级下册语文《永生的眼睛》说课稿《永生的眼睛》说课稿一、说课题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略读课文《永生的眼睛》。
二、说教材拿到文章,我站在普通读者、学生和教师的立场反复研读了课文。
感受到第五单元这组课文以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展示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美国的琳达·里弗斯,文章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题目“永生的眼睛”中,“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则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从更深的意义上理解,“永生的眼睛”体现的就是一种热爱生命的情怀。
三、说学生四年级学生读了本篇课文后,应该能够感受到这其中体现的真善美,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也能够涌起很多的感动。
但是我想,他们还不能清楚地知道究竟是什么使自己产生了感动,这正是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提升的地方。
四、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成功的基础是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科学地制定出教学目标,才能驾于全局。
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所说:“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
”因此,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认识6个生字,理解“角膜、永生”等词语。
2.围绕对话核心主题——“因为谁、为什么而感动”、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体会感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在对话中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珍惜和热爱生命和美好的生活。
4.了解角膜捐献,对捐献角膜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目标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其中教学目标2、3是本课教学重点,目标4是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方法得当,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践行新课程理念,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法”。
《永生的眼睛》说课稿精简——郭敏
《永生的眼睛》说课稿学科:语文姓名:郭敏一、说教材《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是语文A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琳达”的母亲、父亲、女儿捐献眼角膜的感人故事,故事中“琳达”在情感和认识上经历了由不理解到理解,最后为女儿而骄傲的变化。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3、树立器官捐献正确认识,体会人物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学生对于作者抓住人物语言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不易把握,所以我把它作为教学重点;学生对器官移植非常陌生,对其意义更是不理解,因此,我把它作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我的设计理念是以“情”为主题组织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所以我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交流体会——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说,读,悟”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在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体会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两课时。
下面我重点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导入明确目标让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永生的眼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复习本课相关的重点词语;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依据学生回答板书:母亲父亲女儿第二环节:自读感悟合作探究下面让我们继续学习琳达一家人的感人故事,多媒体出示自学提示。
学生按照要求开始自由读文并画出相关语句,先自读自悟,做简单批注。
然后小组交流,“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中感悟重点词句。
同时要学倾听,补充自己的批注。
师巡视,适时指导、点拨。
第三环节:展示交流总结积累在此环节中我以引起琳达思想变化的句子为主线,重点抓住父亲说的话和温迪说的话来进行教学。
1、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思考:(1)当父亲同意捐献母亲的角膜时,“我”为什么痛苦难忍?PPT出示句子,学生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生的眼睛评课稿精编
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永生的眼睛》评课
这堂语文课清新、自然,有着浓浓的语文味,课堂流程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教学流程符合学科逻辑,顺理成章。
教学时间安排合理,板书设计巧妙精当。
针对老师今天的课堂教学,我们年级组有以下几点见解:
1.从原点出发回到原点,首尾呼应
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非常巧妙,从课题“永生的眼睛”出发,质疑课题,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兴趣,初读课文后,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永生的眼睛”?当学习完课文后,再次理解“永生的眼睛”的含义,回归到课题升华主题。
这样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学习过程,显得整体感强,很有紧凑性。
2.还阅读以本色
在课堂上,该老师的课堂策略就是不断深入的读,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阅读,更需我们“精心”的设计!以读导学,以读促悟,“读出你的心情!”“读出你的体会!”“读出你的骄傲!”“读出这位父亲的平静!”这样的导语反复出现在课堂上,学生在这样的要求和引导下慢慢走进文本,与人物对话,受到感染和熏陶!课堂上她注重营造一种气氛,她采用了多种方式的读,范读、个别读、男生读、齐读、师生合作读使其读得有声有色。
3.抓住重点句子、创设情境组织教学。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在具体学文过程中,老师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文章主体部分,抓住主人公琳达态度的
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很自然地引出父亲的话,并以此作为重点句子进行感悟、交流、品析。
然后老师进行情景创设,让孩子们闭目感受盲童世界的黑暗,并让孩子们想象,假如你就是盲童,你现在能重见光明,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在情感熏陶的同时,也进行了语言的训练。
同时抓住温迪对捐献眼睛角膜的态度,折射出父亲对后代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父亲所留下的更是一种无私奉献,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从而达到了理解“永生”的含义。
4.注重课外延伸,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得到了体现。
这篇课文已经让人感动,但课外延伸的部分更让人潸然泪下。
课文学完之后,老师又拓展了这个故事凄惨的结局,在老师深情的讲述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此时,他们的感受,除了对温迪不幸遭遇的同情外,更多的是对温迪和琳达的敬佩之情。
“情到深处自然流”,此刻,老师水到渠成地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这样既是读、写结合的语言训练,也是学生对文章最后的总结与感受。
这样,让“永生”上升到了另一个境界。
最后,老师趁机展示了关于器官捐赠的热心人的图片,同时还配有舒缓的乐曲,从学生们那凝重、感动的眼神中,我们确确实实感到了一股爱的力量在涌动。
我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最想传达给学生的东西———爱的传递,这个教学目标是显而易见达到了。
当然,一堂再完美的课堂都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课堂上,老师的教学机智方面还需要提高,应变能力还不够,过渡语,链接语,评价语,都不能事先完全准备好,要看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如果能加强个人的语言魅力,让语言更加简洁,导语和评价语更具艺术性,课堂上一定会呈现出更多的精彩。
“角膜”、“捐献器官”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死后捐献器官对普通人来说还是一个挑战,这个和我国的文化背景有关系,不是短时间能够扭转的。
这里可以设计一个学生汇报搜集资料的环节,或老师用简单的语言介绍一下“角膜”捐赠现状,这样既让学生明白器官捐赠的必要性,又了解到捐赠器官的人是多么的了不起。
注重课外延伸、拓展提升不够,在拓展部分设计一个与器官捐赠有哪些新认识,你打算做点什么,可能会更好一些。
老师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情感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共鸣,这样的课堂才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生本课堂。
2014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