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未成年人丧葬习俗的文化学分析
浅谈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
![浅谈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cf9186730b1c59eef8c7b4c8.png)
浅谈中国古代丧葬习俗【摘要】丧葬习俗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一朵璀璨耀目的奇葩。
它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和特点,蕴含了丰富的古代社会信息量。
因此,认识、研究古代丧葬习俗对于我们今天全面了解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丧葬习俗;特点;社会功能丧葬作为社会习俗的一部分,是社会文化的基因之一。
丧葬仪礼,是人生最后一项“通过礼仪”,也是最后一项“脱离仪式”。
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
丧葬习俗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一朵璀璨耀目的奇葩,它所蕴藏的古代社会信息量是其他任何礼仪风俗都无法与之媲美的,成为我们今天全面了解古代社会一面不可或缺的镜子。
一、中国古代丧葬习俗的起源及其发展概况在遥远的荒古时代,早期原始人没有安葬死者的习惯。
《孟子·滕文公》记载:“盖世上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即原始社会初期的人们并不掩埋同类的尸体,而是弃之于原野山谷。
但这样尸体会遭受野兽昆虫的蚕食。
大约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人们已经对死者进行有意的埋葬了。
这一方面是出于对自己集团的成员的关怀,眷恋死去的亲人,更重要的是同灵魂观念和原始宗教的产生有关。
灵魂不死,就成为鬼魂,人们想象鬼魂在阴间即另一个世界,也象活人一样生活而且能自由来往各地,具有活人不具备的神秘力量。
尤其是氏族首领和家长的鬼魂,在冥冥之中仍然掌握着威权,可以降福,也可以作祸。
基于对鬼魂的敬畏和对阴间生活的幻想,人们自然而然形成了对死人的崇拜,也就有必要对尸体进行一定的处置,加以保护,以讨好死者的鬼魂,由此产生了各种葬法和葬礼。
把死者埋入地下,如果墓地没有标志,年代久远,就会难以确认,因而需要堆土成坟,便于后人前往凭吊、祭奠。
土丘坟就渐渐随着墓祭的流行而得到普及。
中国传统的葬式是土葬,实施土葬,要把死者安放在棺木,然后把棺木埋入土穴,在埋棺之处地面上堆土成丘,叫做坟,也叫做冢。
春秋战国之际,诸侯纷争,以各国国君为首的统治者们在生前穷奢极欲, 幻想死后到了另一个世界, 不仅可以照旧享受原先享受的一切, 而且仍能向世人显示自己的赫赫权威, 于是纷纷建立高大的坟丘,作为自己统治权的象征。
古代墓葬中的丧葬习俗与文化意义
![古代墓葬中的丧葬习俗与文化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d89354c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cd.png)
古代墓葬中的丧葬习俗与文化意义墓葬是人们对逝者的一种纪念和尊重方式,同时也承载着历史、文化和宗教的内涵。
在古代,墓葬有着独特的丧葬习俗和文化意义,这些习俗和意义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对生死的理解。
本文将从祭祀仪式、墓葬风俗和文化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古代墓葬中的丧葬习俗和文化意义。
一、祭祀仪式古代对逝者的祭祀仪式是丧葬习俗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表达对逝者敬意和怀念的方式之一。
在古代社会中,祭祀仪式一般分为几个步骤:祭坛供奉、祭文默祷和祭品献放。
祭坛供奉通常在墓地附近或家中的祭堂中进行,人们会摆放鲜花、烛台和祭器等物品,以表达敬意。
祭文默祷是祭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人们会背诵祭文向逝者致敬,以此向祖先请求保佑和祝福。
祭文一般会包含对故人的悼念和感恩之情,也有的会陈述家族的世代之道和家训。
这种仪式既是一种思念逝者的方式,也是传承家族血脉和文化传统的手段。
而祭品的献放更是祭祀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人们会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经济条件,选择不同的祭品。
这些祭品一般是逝者在生前比较喜欢的物品,或者是其生前所需的各类生活用品。
通过献放祭品,人们可以表达对逝者生前关怀和爱戴的心意。
二、墓葬风俗古代墓葬的风俗也是丧葬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墓葬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地下洞穴式墓葬和地上墓葬。
地下洞穴式墓葬多见于古代王朝和贵族,墓穴一般由多个葬室和陵墓组成,丰富的墓葬陈设和雕刻艺术形成了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而地上墓葬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墓葬形式,也是广大民众所采用的墓葬方式。
古代墓葬中,人们常常会在墓地上方建立墓碑或石刻,上面刻有逝者的姓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等信息,以此来永久纪念逝者并铭刻其名字于史册。
除此之外,古代墓葬中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风俗习惯,比如陪葬制度。
陪葬制度指的是将逝者的亲属、奴仆、马车以及一些贵重物品一同下葬。
这种制度表达了古人对家族观念和尊卑等级的理解,同时也彰显了富有阶层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论中国传统丧葬仪式及其法律文化
![论中国传统丧葬仪式及其法律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9ffc54c255270722182ef7ca.png)
论中国传统丧葬仪式及其法律文化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是中国礼仪文化中最为独特的一种,因为它既是对死者的尊重与悼念,也是对于生者的一种慰藉。
而我们除了要对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了解的背后,还要更为深入地探究其背后的法律文化,因为这种法律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的根。
而这种寻根溯源无论是对历史还是未来,都是一种应有的交代。
立足于中国传统丧葬仪式的过程和具体的礼仪要求,在回顾古代丧葬仪式的前提下,对于丧葬礼仪背后的法律文化进行剖析。
从中得出的法律文化才是我们真正所要探寻的价值目标。
标签:传统葬礼仪式;法律文化;孝道;等级观念;“和”1 引言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套自己的生死观,他们把养生与送死等量齐观,甚至重视送死的程度超过了养生。
因为有时只要是活着就好,无关质量,于是就有了“好死不如赖活着”。
相应的人们对于彻底离开这个世界的最后一次仪式——丧葬仪式就有了较为繁琐的规定。
当然,这些丧葬仪式的背后,也深深隐藏着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
2 中国传统丧葬仪式的主要过程本人长期生活在北方,所以我对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的了解主要是针对于北方。
通过本人亲身的经验以及查阅一些资料,中国传统丧葬仪式的主要过程有: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
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
因为过几个小时,由于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尸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
寿衣不能用皮质,因传统认为这样死者会转世成动物。
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
经常有严格的形势和顺序规定。
奔丧: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停灵:即将尸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有助于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
灵堂可为家中房间、临时搭制的灵棚、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
灵堂内设悼念条幅、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蜡烛、纸钱等。
另外,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守灵: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接受奔丧者的吊唁。
古代中国的丧葬仪式和陵墓建筑有哪些特点
![古代中国的丧葬仪式和陵墓建筑有哪些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d2b485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60.png)
古代中国的丧葬仪式和陵墓建筑有哪些特点知识点:古代中国的丧葬仪式和陵墓建筑特点一、丧葬仪式1.儒家思想影响:儒家主张“孝道”,认为尊敬死者是孝顺的表现,丧葬仪式应庄重、肃穆。
2.道教与佛教影响:道教认为死亡是灵魂转世的前提,佛教则讲究因果报应,丧葬仪式中多有道教与佛教的元素。
3.丧礼程序:主要包括小殓、大殓、出殡、下葬等环节,各环节都有具体的礼仪要求。
4.服丧制度: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服丧时间长短、服饰颜色等都有规定。
5.丧葬禁忌:如禁止娱乐、声乐等,以示对死者的尊重。
二、陵墓建筑1.墓穴形制:古代中国墓穴有土葬、火葬、洞葬等多种形式,其中土葬最为常见。
2.墓碑与墓志铭:墓碑用以标识墓主身份,墓志铭则记载墓主生平事迹。
3.墓室结构:古代陵墓建筑有单室、双室、多室等结构,室内装饰丰富,如壁画、雕刻等。
4.陵园制度:古代帝王陵墓周围常有陵园,包括祭祀建筑、神道、石像生等。
5.丧葬建筑与风水:古代中国人讲究风水,认为墓地位置会影响家族运势,因此在选址上有诸多讲究。
6.丧葬建筑材料:古代陵墓建筑多使用木材、石材等,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7.丧葬制度演变:从原始的简朴葬礼到封建社会的奢华葬礼,丧葬制度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知识点:__________习题及方法:习题一:下列哪项不是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丧葬仪式的影响?A. 主张“孝道”B. 丧葬仪式应庄重、肃穆C. 允许奢华丧葬D. 尊敬死者解题方法:通过回顾儒家思想对丧葬仪式的影响,可以得知儒家主张“孝道”,认为尊敬死者是孝顺的表现,丧葬仪式应庄重、肃穆。
因此,选项C“允许奢华丧葬”不符合儒家思想的影响。
习题二:在古代中国的丧葬仪式中,下列哪项不是道教与佛教的影响?A. 死亡是灵魂转世的前提B. 丧葬仪式中多有道教与佛教的元素C. 禁止娱乐、声乐等D. 死亡是因果报应的开始解题方法:道教认为死亡是灵魂转世的前提,佛教则讲究因果报应,丧葬仪式中多有道教与佛教的元素。
传统中国的丧葬礼仪与习俗
![传统中国的丧葬礼仪与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b95d940f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dc.png)
传统中国的丧葬礼仪与习俗传统中国的丧葬礼仪与习俗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探讨传统中国丧葬礼仪与习俗的起源、重要环节以及对人们的影响。
一、丧葬礼仪的起源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先民的宗教信仰和人类对死亡的认知。
古代中国人相信死后有后世子孙来世报答,因此重视丧葬礼仪以及祭祀。
传统的丧葬礼仪和习俗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至今。
二、重要环节1. 家属通知和公告当一位亲人去世后,家属需要通知亲友以及邻里社区。
这通常通过电话、传真或者现在的社交媒体进行。
此外,家族还会发布公告,以便更多人了解丧事并前来吊唁。
2. 遣送灵柩在传统中国,遣送灵柩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
家属和亲友会将灵柩从丧家经过,在路途中往往有一些仪式和节目。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向亲友和邻里展示对亡者的尊重和怀念。
3. 家居清理在丧葬前,家居需要进行清理。
这是为了迎接前来吊唁的亲友,并为灵柩的临时存放做准备。
清理工作包括整理家居摆设、打扫卫生和摆放神灵牌位等。
4. 追思祭祀在告别灵柩之后,亲友们会进行悼念和追思祭祀。
追思祭祀是表达对亡者尊敬和怀念的一种方式,常常以祭祀仪式的形式进行。
家属和亲友会安置神灵牌位,并进行祭拜和燃香祷告,以表示对亡者的敬意。
5. 埋葬和后事传统的中国丧葬礼仪中,埋葬是最后一个环节。
家族会选择合适的墓地,并进行土葬或者火化。
同时,还会安置墓碑和墓志铭,以便子孙后代纪念。
此后,家属和亲友会进行饭食供奉和探墓活动,以纪念逝者。
三、对人们的影响1. 社会团结丧葬礼仪和习俗的实行促进了家族和社区的团结。
在丧亲之时,家族成员通常会团结一致,共同完成丧葬事宜。
同时,亲友和邻里社区也会前来慰问和帮助。
这种团结有助于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2. 传承尊敬和教育价值观丧葬礼仪和习俗承载着对亡者的尊敬和怀念。
通过参与这些仪式,人们能够感受到家族、亲友和社区对逝者的重视。
同时,丧葬礼仪也有助于教育人们尊重生命、关爱亲人,并反思人生的意义。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文化价值观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文化价值观](https://img.taocdn.com/s3/m/bc592d3b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3f.png)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文化价值观殡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礼仪文化又是殡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历来重视礼仪行为,而丧葬礼仪是礼仪中最为独特,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种,因为丧葬礼仪是关于死亡的仪式,是人们既感到恐惧,而又不得不面对的人生重大仪式,其中既夹杂着恐惧和敬畏心理,更有着对新生的渴求和追求生命的永恒和不朽。
世界各民族都在其历史文化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特色的丧葬仪式,而其中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是最为繁缛、最为隆重和最有特色的。
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许多传统的中国文化在内外的冲击之下,逐步地丧失了她的影响力,中国丧葬文化中的礼仪文化也是如此。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她的根,虽然在表面上我们阻断了某种行为和习惯,但在民族的心理上我们不可能轻易地了断,“寻根”心理在世界各地的民族中仍随处可见。
出于寻根探源,也出于对现代殡葬礼仪的反思,本人对传统的丧葬礼仪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我在本文中从传统丧葬礼仪研究的视角对丧葬礼仪文化进行分析。
囿于文章的篇幅,我不可能从文化中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而只能对文化中的主要方面——文化价值观进行分析。
“文化分析是将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要分析一个整体的文化,涉及的主要问题是确定其主流价值观和标准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价值观是文化中的核心成分”。
因而,我对丧葬礼仪的文化分析,主要是揭示出丧葬礼仪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
对丧葬礼仪的文化分析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观察这些文化是如何在社会行为中得到体现的,研究价值观和观念如何塑造物质文化,同时又为物质文化所决定的。
”通过对以上方面的研究和思考,我认为,蕴含在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主要文化价值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孝的观念孝在中国文化中,在儒学中具有原发性、综合性,是其核心、根本与特色。
我们从孝的基本含义“事亲”这一方面来看,为人子怎样事亲才算是孝呢?古代言孝的儒家经典《孝经》里面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古代丧葬制度与丧俗文化
![古代丧葬制度与丧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e0d8cfbf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cd.png)
古代丧葬制度与丧俗文化古代丧葬制度与丧俗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的丧葬制度和丧俗文化体现了人们对生死的关注和敬畏,对亡者的尊重和思念,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本文将从古代丧葬制度的形成和演变、丧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古代丧葬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先秦时代,人们普遍相信死后有来世,因此重视丧葬仪式的庄重和隆重。
根据《礼记》等典籍记载,古代丧葬制度严格遵循礼制,在居丧期间要进行一系列的礼仪活动,如服丧、制丧、行丧等。
服丧包括剃发、改服、戴孝等,以示对亡者的哀悼;制丧指的是丧家按照一定规定的程序和标准,准备葬礼所需的物品和场地;行丧则是指将亡者送入坟地,并安置好墓碑和祭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古代丧葬制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汉代以后,私葬渐渐取代了公葬,丧葬制度逐渐简化,但对丧家的礼仪要求仍然严格。
唐宋以后,随着儒家思想的深入人心,对丧葬的规范和制度要求更加严格。
明清时期,丧葬制度进一步完善,丧葬活动逐渐盛行起来,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如纳吉、执烛、传丧等。
丧俗文化是古代丧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代人们面对死亡时的情感表达和精神追求。
古代丧俗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古代丧葬制度和丧俗文化对现代社会仍有一定的启示和影响。
首先,它提醒人们要尊重亡者和死亡,传承孝道和家族文化。
其次,它强调了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对当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再次,它呼吁人们正确认识生死,审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引发人们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综上所述,古代丧葬制度与丧俗文化是中华文明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们对生死的关怀和敬畏,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通过对古代丧葬制度与丧俗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惜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引发人们对生死、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与丧葬仪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与丧葬仪式](https://img.taocdn.com/s3/m/0031ec58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5d.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与丧葬仪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与丧葬仪式一直是备受重视和尊重的事情。
人们对死亡的看法和处理方式,反映了对生命的敬畏与致敬,以及对逝者的追思与缅怀。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与丧葬仪式。
一、死亡的认知和看待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通常将死亡视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
他们相信,人死后会有来世或者灵魂的存在,因此对于死亡的看待方式较为宽容。
人们普遍认为死亡并非是终结,而是生命的延续。
这种观念通过丧葬仪式体现出来,使人们能够以一种平静和接受的心态面对死亡。
二、丧葬仪式的重要性丧葬仪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尊重和表达敬意的方式。
家人和亲朋好友通常会积极参与,以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和怀念。
丧葬仪式也强调对死者的尊重和尊严,为逝者提供一个和谐的离世环境。
同时,丧葬仪式还能帮助亲友们减轻悲痛,以及帮助他们逐渐接受和理解死亡。
三、传统丧葬仪式的特点中国传统丧葬仪式有一系列独特的特点,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祭祀与扫墓活动。
祭祀是一种通过祈祷和供奉来祈求神灵庇佑和保佑亡者的仪式。
而扫墓活动一般在清明节期间进行,人们会前往墓地祭扫和悼念逝者。
这些仪式不仅体现了对亡者的尊重,还强调了家族和子孙后代的责任和传承。
四、逐渐变迁的丧葬观念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与丧葬仪式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人们对于死亡和丧葬的认知也在逐渐改变。
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火葬而非土葬,择地葬而非家族墓地,这体现了人们对于个体尊严和自由选择权的重视。
此外,一些新的悼念方式也逐渐兴起,如纪念馆和网络纪念平台等,让人们有更灵活的方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
总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与丧葬仪式凝聚着人们对生命和逝者的敬畏,体现了对逝者的追思和缅怀。
虽然随着社会的改变,人们对死亡和丧葬的认知也有所变化,但传统仪式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理解并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与丧葬仪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代墓葬中的丧葬习俗与信仰
![古代墓葬中的丧葬习俗与信仰](https://img.taocdn.com/s3/m/bbee53a2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25.png)
古代墓葬中的丧葬习俗与信仰古代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与现代有所不同,墓葬既是对逝者的安葬仪式,也是对死后生活的信仰表达。
在古代墓葬中,丧葬习俗与信仰紧密结合,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生死、来世的认知和期望。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古代墓葬中的丧葬习俗与信仰。
一、墓葬形式与丧葬习俗1. 家族墓地古代人们普遍追求家族的延续与荣光,因此,家族墓地是常见的墓葬形式。
家族成员会合葬于一处,墓地通常位于特定的风水宝地,以保证后代的福祉。
丧葬仪式包括送葬、下葬等环节,让亲友们向逝者表达哀思和祝福。
2. 帝王陵墓帝王陵墓是古代社会最为庄重的一种墓葬形式。
为了彰显尊贵与权威,帝王陵墓常常规模庞大,建筑雄伟壮观,内部陈设华丽。
在丧葬习俗方面,帝王的陵墓往往需要进行更为庄重的仪式,如大规模的告祭活动、祭祀仪式等。
3. 特殊墓葬形式除了家族墓地和帝王陵墓,古代也存在一些特殊的墓葬形式。
例如,将逝者装入陶罐进行土葬,或者进行火葬,将骨灰放置于器皿中,供后代祭奠。
这些墓葬形式反映出当时人们对逝者身体的处理方式和死后命运的想象。
二、丧葬习俗的意义与目的1. 祭祀与供奉古代人们认为逝者的灵魂需要安抚和供养才能得到安息和福祉。
因此,丧葬习俗中的祭祀和供奉环节至关重要。
亲友会在墓地前设立祭坛,设酒留食,祭奠逝者,并向其祈福。
这些祭祀仪式旨在让逝者感受到亲人的关爱和悼念。
2. 祭祀仪式的庄重性丧葬习俗中的祭祀仪式往往非常庄重,尤其是在帝王陵墓中。
帝王的陵墓常常有专门的祭祀人员负责祭奠工作,仪式十分隆重,场面肃穆庄严。
这显示出帝王地位的崇高和其在生前与死后所拥有的权威。
3. 体现社会等级与尊严古代社会非常注重社会等级与尊严,丧葬习俗也不例外。
帝王陵墓常常是规模最大、装饰最为精美的墓葬,体现了帝王的高贵地位。
而一般人的墓葬可能相对简朴,但也会根据身份地位进行区分,以显示社会等级与尊严。
三、墓葬中的信仰与来世观念1. 生死观古代人们对待生死有独特的观念和信仰。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0b6a428b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a3.png)
古代丧葬文化常识
古代丧葬文化是人类在面对生命终结时,对生死、尊卑、信仰等观念的体现。
在我国,丧葬文化源远流长,承载了丰富的民族历史与传统习俗。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古代丧葬文化,以期对这一领域有所了解。
一、古代丧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丧葬文化起源于原始社会,当时的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因此盛行土葬。
随着历史的发展,各个朝代都对丧葬文化有所继承与发展,使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二、古代丧葬仪式的主要环节
古代丧葬仪式主要包括:报丧、更衣、入殓、设灵、吊唁、出殡、下葬等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古人遵循严格的礼仪,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者的安慰。
三、丧葬用品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丧葬用品中,许多物品都具有象征意义。
如丧葬棺木象征着逝者通往另一个世界,墓碑则是生者对逝者的怀念。
此外,丧葬用品中的纸钱、祭品等,也都承载着对逝者的祝福和对生者的安慰。
四、古代丧葬文化与现代丧葬文化的差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丧葬文化与现代丧葬文化有了很大差异。
古代丧葬文化讲究尊卑有序、隆重肃穆,而现代丧葬文化则更注重简约、个性化的表达。
此外,古代丧葬文化中的一些习俗,如烧纸钱、跪拜等,在现代社会已逐渐减少。
五、丧葬文化的地域特色
在我国,不同地域的丧葬文化各具特色。
如南方的丧葬文化讲究风水,墓地选择注重山水环境;北方的丧葬文化则注重丧葬礼仪,仪式过程严谨复杂。
这些地域特色反映出我国丧葬文化的丰富多样。
总之,古代丧葬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古代丧葬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历史,更能让我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形成原因以及丧葬文化的特点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形成原因以及丧葬文化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8aa1820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d2.png)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形成原因以及丧葬文化的特点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人类必须面对的现实,本极为平常但在我国古代社会,却衍生了一套复杂仪式,并形成了独特的“丧葬文化”。
今天带大家了解一下我国古代丧葬文化的形成原因以及丧葬文化的特点。
形成原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经历了朝代更迭,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鬼灵信仰:早期人类认为人死后灵魂只是和肉体分开,并未死去,而且还能干预人事,影响生者。
“灵魂不灭”观使人产生了敬畏恐惧心理,人自然萌生了鬼灵信仰。
在灵魂和灵魂不死观的影响下,人们认为善待死者的肉体便可使死者的灵魂获得慰藉;因而不敢随意遗弃死者尸体,选择妥善处理,并举行相关仪式,期待亡灵安息,进而产生了一整套礼仪。
原始宗教的发展及阶级社会的出现,深刻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
儒家孝道观:在古代中国,占主流的意识形态是儒学,这种价值观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儒家的孝道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在世父母;一是对逝去父母先祖。
父母在世,子女要敬孝,使其得以善终;父母过世,子女要“追孝”,要“永言孝思”。
由于这种孝道观念的影响,儒家主张厚葬死者,施以隆重的祭祀仪式,事死如生。
是否按照丧葬仪礼和禁规安排丧事,成了衡量孝与不孝的标志。
宗法等级制:宗法等级制度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核心社会制度,它关系着社会等级的区分、家族长幼秩序的确立。
它是整个传统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因为它直接影响地位、权力的继承和财产的分配。
传统丧葬仪式的所有禁忌所围绕的核心都是宗法等级制度。
中国死亡文化在丧葬过程中严格的上下、尊卑安排表面对死者的尊重,但实际上,死者既不能看到,也不能体验,因而,其根本的意义只在生者――通过强调阴间的等级关系再次明确人间宗法关系。
丧葬文化的原则生死如一:在我国古代社会,“灵魂不死”观被普遍接受。
死者灵魂并不随肉体的死亡而消散,因而死者需要生前必需的一切。
这就要求生者尽可能要为死者创造和生前一样的环境。
古代中国的治丧文化与丧葬习俗
![古代中国的治丧文化与丧葬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7daa28ff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9e.png)
古代中国的治丧文化与丧葬习俗古代中国的治丧文化与丧葬习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探讨,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人对生死的态度,以及他们对家族和社会的尊重和坚守。
1. 家族与丧葬在古代中国,家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单位。
人们相信生与死是永恒的循环,而家族则是代代相传的载体。
因此,对于一个人的丧事,家族成员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
在古代中国,丧葬仪式被视为一个家族对逝者的最后礼仪。
这是一个庄严而庄重的仪式,家族成员会集体参与,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尊重。
丧事从严肃地守望,到追思,再到送葬,每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规定。
2. 孝道与丧葬在古代中国,孝道被视为一种道德准则和社会责任。
孝顺父母被认为是一个人的首要任务,而在丧事中体现出了孝道精神的最高境界。
在古代的丧葬仪式中,孝子孝女必须以最诚挚的心情服侍父母。
他们需要穿着素衣,头戴素巾,表达对亡灵的深沉悼念之情。
同时,他们也要担负起家族治丧的重任,包括安排葬礼细节、处理丧事后事等。
3. 祭祀与丧葬在古代中国,祭祀也被视为治丧文化的一部分。
相信通过祭祀祖先和逝去的亲人,可以维系家族的纽带,也可以保护后代子孙的平安和幸福。
在丧葬仪式中,祭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家族成员会在逝者的坟前祭祀,将食品、酒水等供品放在祠堂或坟墓前,表达对逝者的尊敬和思念之情。
同时,他们也会在特定的日子和场合,组织祭祀活动,感念亡魂,祈求祖先保佑家族的繁荣和安宁。
4. 葬礼与丧葬葬礼是古代中国丧葬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仅是一个死者的告别仪式,更是一种社会仪式,代表着人们对死亡的敬畏和对逝者的怀念。
在古代,葬礼通常包括几个环节。
首先是告哀,家族成员、亲朋好友会在逝者的灵堂前痛哭流涕,表达内心的悲伤和伤痛。
其次是送殡,家族成员会陪同灵柩前行,向亲友们展示逝者的面貌和身份,以便他们追思和告别。
最后是下葬,将逝者安葬于坟墓中,家族成员会同时向逝者告别,祈求他们在来世获得幸福和安宁。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b280d80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25.png)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是一个深厚而复杂的体系,受到儒家、道家、佛家等多元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丰富的仪式、信仰和礼仪。
以下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主要特点:
1.尊重祖先: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对祖先的尊敬和纪念。
丧葬仪
式是表达对逝者尊敬和怀念的方式,认为通过良好的丧葬能够保佑祖先在来世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2.阴阳思想:古代中国人深信生死有命,阴阳轮回。
因此,丧葬
仪式中常包含与阴阳有关的仪式,如祭祀、超度等,以确保逝者在来生得到善终。
3.宗族礼仪:丧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看作是宗族的一项重要礼
仪。
宗族成员通常会共同参与丧葬仪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对家族的凝聚力。
4.居丧礼仪:家庭在丧期内有一定的居丧礼仪,包括停止娱乐活
动、避免结婚嫁娶等。
居丧礼仪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活的敬畏。
5.坟墓建筑:古代中国的坟墓建筑讲究地理风水,选择坟地和坟
形都有一定的讲究。
墓地通常选择在山水宜人的地方,而坟墓的形状也有大小之分,富贵人家的坟墓通常更为宏伟。
6.吊祭仪式:在丧期结束后,家庭会进行吊祭仪式,以表达对逝
者的追思。
这个仪式通常包括祭拜神灵、奠酒、祭拜祖先等环节。
7.丧服制度:家庭成员在丧期内会穿戴特殊的丧服,表示对逝者
的哀悼。
丧服的颜色和款式有严格的规定,也因社会地位和亲缘关系而有所不同。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反映了对生死的认知、家族观念和宗教信仰的深刻理解,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浅谈中国古代丧葬文化
![浅谈中国古代丧葬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0549850afc4ffe473368ab32.png)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浅论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浅论](https://img.taocdn.com/s3/m/90970862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63.png)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浅论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死亡的认识和态度,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丧葬礼仪的起源、演变和特点三个方面浅论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
一、丧葬礼仪的起源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
在古代,人们认为死亡是一种神秘的现象,需要通过祭祀来安抚死者的灵魂,使其得到安息。
因此,古代人们在丧葬礼仪中,不仅要进行祭祀活动,还要进行各种仪式和礼节,以表达对死者的尊敬和哀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丧葬礼仪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仪式。
在古代,丧葬礼仪不仅是对死者的尊重和哀悼,也是对家族和社会地位的体现。
因此,丧葬礼仪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丧葬礼仪的演变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在古代,丧葬礼仪的形式和内容都受到了不同的影响和变化。
在周代,丧葬礼仪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制度和规范。
周代的丧葬礼仪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丧、殡、葬。
在丧期间,家属要穿孝服,进行祭祀活动;在殡期间,要进行送葬仪式;在葬期间,要进行安葬仪式。
这些仪式和礼节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要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丧葬礼仪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更加复杂和繁琐的仪式。
在唐代,丧葬礼仪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隆重和庄重的社会仪式。
唐代的丧葬礼仪包括了丧、殡、葬、祭、祀等多个环节,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祭祀活动。
唐代的祭祀活动非常隆重,要进行多次祭祀,祭祀的规模和仪式都非常庞大。
在明清时期,丧葬礼仪逐渐趋于简化。
明代的丧葬礼仪已经不再像唐代那样隆重和繁琐,而是更加注重实用和简洁。
清代的丧葬礼仪更是进一步简化,许多繁琐的礼节和仪式都被取消或简化。
三、丧葬礼仪的特点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丧葬礼仪是一种非常庄重和隆重的社会仪式。
在古代,丧葬礼仪是对死者的尊重和哀悼,也是对家族和社会地位的体现。
因此,丧葬礼仪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其次,丧葬礼仪是一种非常复杂和繁琐的仪式。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与习俗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与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84e19814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88.png)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与习俗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是一个丰富多样且充满仪式感的传统。
习俗和仪式在古代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它们被视为对逝者的尊重和对死者家族的慰籍。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和习俗,以展示这一传统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
1. 丧葬文化的起源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
古代人们相信死后的生活与生前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他们相信逝者需要在死后继续生活,他们希望逝者能够在来世过上幸福的生活。
为了确保逝者的幸福,古代人们开始实施各种仪式和习俗。
2. 丧葬仪式与居丧礼中国古代的丧葬仪式非常庄重,充满仪式感。
当有人去世时,家庭成员会根据逝者的身份地位举办不同规模的葬礼。
丧礼通常会持续数天,并包括诸如祭祀、告别仪式以及居丧礼等仪式。
而居丧礼是指亲友前来慰问时的礼节。
居丧礼注重细节,包括穿戴、佩戴和行为等方面。
3. 丧葬习俗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逐渐发展和演变。
不同朝代和地域有着各自独特的丧葬习俗。
例如,在宋代,一些重要的官员和贵族会举行盛大的葬礼,并在陵墓中安置金银等财宝,以显示对逝者的尊重。
而到了明清时期,官员的丧葬规模逐渐受到限制,更加注重简朴和尊重的表达方式。
4. 丧葬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仪式和习俗,它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其他方面。
丧葬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和价值观的转变。
丧葬文化也加强了家族的凝聚力,增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
5. 丧葬文化的现代传承尽管现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依然保留着一些传统的习俗和仪式。
在现代社会中,一些中国人仍然坚持遵循古代的丧葬文化,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对传统的尊重。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现代化的因素也逐渐涌入丧葬文化中,使其与时俱进。
总结: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与习俗丰富多样,仪式庄重而充满仪式感。
丧葬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它深深根植在中国人的心中,并对中国社会的其他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民族丧葬习俗文化(1)剖析
![中国的民族丧葬习俗文化(1)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388ac1a965ce050877321317.png)
◇入殓师◇
口含玉、胸放钱、手执棍
口含玉
打狗棍
丧葬禁忌
忌双日出殡 灵前忌猫 忌理发 忌泪洒尸身 忌用缎子 忌用皮毛 忌日禁乐 忌正午出殡 忌棺从门出 忌火葬
禁忌
在为死者穿寿衣时,讲究不能哭。认为死 者正在绝气之际,哭迷了路,死者的灵魂 就无所归宿;或者认为泪水落在死者身上 ,会出现走尸、僵尸等不祥事故。在给死 者穿好寿衣,安放停当后,全家男女老少 这才大放悲声,嚎啕痛哭,并烧化纸钱
中国文化元素
——丧葬习俗
中国人的丧葬习俗是很讲究的, 历代君王贵人陵墓之宏大与考 究,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因此中国的文物量同样是匪疑 所思的。话说回来,因为火葬 的普及,八十年代后人的可能 对中国式的丧葬就越来越不熟 悉了。
传统丧葬礼俗
招魂:丧家就在门前树起招魂幡,或者挂上魂帛 ,让死者的灵魂回家
船葬 巴蜀人坚信的灵魂不灭
湘西赶尸 阴阳同路
在湘西民间,自古就有赶尸这一行业,但这一行业又是 在湘 西民间,自古就有赶尸这一行,据说这跟“奇门遁甲”有密切关系。 奇门遁甲是道教中的玄学,分法术和占卜两种,起源于九宫算法。 对赶尸人它有三个条件,第一,这个能够从事赶尸的人,他要 求胆子要特别大,第二个,做赶尸的人身体要好,因为赶尸的人要 求一个晚上。第三个条件就是赶尸人他长的形象,比较丑陋,也就 是说很英俊的人不行。
逢山开山逢水涉水 不走弯路的苗族葬礼
苗族死人实行上葬。成年人死亡,用衫树棺木碱尸,未成年 小孩夭折,用木匣掩埋。正常去世老人,落气时要烧“落气 钱”,同时要放三炮火,俗叫“启程炮”。用桃树叶或水菖 蒲烧水洗澡,穿寿衣上柳床,然度入棺。棺木放在堂屋正中 央,全家举哀,戴孝帕,大门贴上“当大事”字样,晚上请 道士“打绕棺”、念经,停柩三至七日,上山安葬。۩
传统文化中的丧葬习俗与生命观念
![传统文化中的丧葬习俗与生命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7c571375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f7.png)
传统文化中的丧葬习俗与生命观念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形成的习俗、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其中的丧葬习俗与生命观念一直是重要组成部分。
丧葬习俗是指人们在丧亲之后的一系列仪式和尊敬方式,而生命观念则是对于生命的态度、人生意义的看法。
本文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例,探讨其中的丧葬习俗与生命观念,并分析其背后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丧葬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人们对于死亡的看法是相对害怕和敬畏的,认为死亡是离人们最近的神秘世界。
因此,丧葬仪式显得非常庄重和庄严。
首先,家人会进行喪家礼,即举行葬礼。
葬礼一般包括丧事公告、遗体告别仪式和后事安排等环节。
家人会穿上素服,以示对死者的尊敬与怀念。
同时,丧家会请来专业的丧葬人员,进行抚慰灵魂的祭祀仪式,以确保亡者在来世得到平安和安宁。
在此过程中,亲友们可以借此机会互相慰问,并表达在人世间对死者的怀念和思念。
其次,在传统文化中,丧葬习俗还包括了祭祖和祀神的仪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祖一直被看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人们相信祖先的存在与祝福,因此,定期举行祭祖仪式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
祭祖仪式通常包括献上食品和祭品,举行祈福仪式和祭拜祖先牌位等环节。
此外,传统文化中的丧葬习俗还包括小孩出生满月时的庆典仪式和成年男女的成年礼等,用以庆贺生命的降临和成长。
以上所述的丧葬习俗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念。
传统文化看重人的生命,将其视为珍贵而有限的资源。
从丧葬习俗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亡者的尊敬和思念,并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命离去的敬畏之情。
同时,祭祀祖先和祖宗,也表明了对过去生命的回顾和对血脉相传的重视。
通过祭祀祖先,人们将自己的生命与祖先的生命相连接,传承着家族的延续和家族的记忆。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认识到了生命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以及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传统文化中的丧葬习俗与生命观念背后蕴含着许多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丧葬习俗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对亲情的珍视。
南通童子祭祀仪式中的教与学的开题报告
![南通童子祭祀仪式中的教与学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21c4b26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03.png)
南通童子祭祀仪式中的教与学的开题报告
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专家、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南通市中学生代表,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南通童子祭祀仪式中的教与学。
南通童子祭祀仪式是我们南通地区传承千年的传统节日,是一次举行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祭祀活动。
通过对于南通童子祭祀仪式的认真研究和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南通童子祭祀仪式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元素。
首先,南通童子祭祀仪式体现了家国情怀。
祭祀的对象是伟大的爱国英烈——吕蒙正,象征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观看和学习祭祀仪式,
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弘扬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其次,南通童子祭祀仪式弘扬了民俗文化。
在整个仪式过程中,人们穿插着各种民俗活动和节目,以增强节日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了解
南通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内涵,传承民俗文化,从而实现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传承。
最后,南通童子祭祀仪式还鼓励了学生参加社会活动。
这个活动是学校和当地政府共同举办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从而培养出有社会责任感、积
极向上的新时代优秀少年。
总之,南通童子祭祀仪式是南通地区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多元化的教育平台。
通过参与祭祀仪式,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还能够提高个人素质,增强
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未成年人丧葬习俗的文化学分析摘要:中国古代未成年人的丧葬与成人丧葬有很大的不同。
最初受灵魂观念的影响,小孩与成人的埋葬地点不同,这是为了满足灵魂的不同需要。
礼乐制度产生之后,小孩与成人的墓葬又出现了规格上的不同,这是为了维系家庭孝道伦理以及生者与亡者之间的礼节制度与道德规范。
关键词:丧葬;未成年人;灵魂;礼乐
关于我国古代的丧葬问题学术界已经做了非常多的研究,早在上个世纪前半叶就有这方面的著述问世,如张亮采的《中国风俗史》,杨树达的《汉代婚丧礼俗考》,文藻的《中国丧礼沿革》,祝止歧的《中国丧葬制度考略》,继明的《中国丧礼源流考》等,这些著述都对我国古代的丧葬做了开拓性的研究。
80年代以后关于我国丧葬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如罗开玉的《中国丧葬与文化》,周苏平的《中国古代丧葬习俗》,陈华文的《丧葬史》,齐涛主编、石龙弈著的《中国民俗通志·丧葬志》,李如森的《汉代丧葬礼俗》,郑志明的《中国殡葬礼仪学新论》等。
然而,这些研究没有涉及未成年人的丧葬问题。
其实,中国古代未成年人的丧葬与成人的丧葬有很大的不同,而这种不同背后的文化内涵更是值得一探。
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未成年人丧葬形式是瓮棺葬,在大汶口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中均有出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西安半坡遗址了。
西安半坡遗址中的墓葬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可以埋葬成人的墓葬,分饰在居住区的北边和东边;另一部分是埋葬
小孩的瓮棺群,绝大多数成群的聚集在居室的两旁。
”墓葬都非常简单,成人墓葬集中在公共墓地,“通常是在地下挖一长方形土坑,深度都不太深,离现在地面平均不到1米”,仅能容尸,没有葬具,直接将尸体按一定方向放入。
陪葬品主要是日常生活所用的陶器,数量不多,由一个到十数个不等。
埋葬小孩的瓮棺葬“除少数几个外,最大多数是数个或数十个集中在一起的。
葬具也是粗陶瓮上面盖一个细陶缽或细陶盆。
瓮棺的大小不一,视被埋葬的小孩的大小而定。
都没有随葬品。
”从发掘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孩和大人分别都是集中埋葬,且葬法简单。
不同的是大人葬在居住区边缘地带的公共墓地,小孩大多葬在居住区中心地带的居室旁;大人没有葬具,小孩以瓮棺为葬具;大人多有日常生活所用的陶器作为随葬品,小孩大都没有随葬品。
为什么不把小孩也葬在公共墓地,而要区别对待?对此有人曾做出过解释:小孩夭折属于凶死,他们的灵魂可能都是凶的,所以不能葬入氏族墓地。
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年龄禁忌”。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要解开这些疑问,我们首先不得不弄清楚为什么会有丧葬。
《孟子·滕文公》中有云:“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
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蘽梩而掩之。
”由此可知,在远古的时候,人死不葬,直接仍到山沟里,后由于不忍看到尸体的惨状,所以才用土掩埋一下。
这是最早的对尸体的处理方式,仅仅是因为不忍而掩之,没有任何其它意义。
然而,生活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对尸体的处理方式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考古发现,在山顶洞人居住的洞穴下层深处,三具尸骨佩戴着骨质装饰品,身旁放有石制生产工具,骨架周围用红色的赤铁矿粉撒成圆圈。
从饰品、工具,特别是赤铁矿粉可以看出这时对尸体的处理已经有了特别的意义,那就是灵魂观念。
弗雷泽也在《金枝》中引用了大量有关灵魂信仰和习俗的事例证明了在许多生产力低
下的民族之中,有灵魂独自存在的现实。
这种灵魂观念使我国古代丧葬发生了第一次质的变化。
知道了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半坡遗址中大人和小孩的墓葬是区别对待的。
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死后灵魂不死,并且灵魂的生活方式及需要也与生前相同。
氏族成员生前聚族而居,过着集体生活,死后其灵魂也需要聚集在一起,继续过着集体生活,所以大都集中埋葬。
成人的生活劳作需要一些工具,死后生活方式相同的灵魂也就需要这些工具,所以陪葬品多是日常生活所用的器具。
而小孩还没有劳作能力,用不上这些器具,所以死后也就没有这些随葬品。
小孩生前需要父母的照顾,那么死后灵魂也是需要照顾的,所以小孩大都葬在居室旁,而不是远离父母的公共墓地。
灵魂观念出现之后,丧葬不再是因为不忍而单纯的掩埋,还要考虑灵魂需要问题,这是使小孩与成人的丧葬出现了不同。
然而此时的不同更多的是埋葬地点的不同,而不是丧葬规格的不同,成人墓葬与小孩墓葬都是一样的简单。
这种情况在礼乐制度出现后发生了变化。
礼乐制度出现之后,丧葬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灵魂的需要,
它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伦理规范乃至政治秩序,小孩丧葬与成人丧葬出现了更大的不同。
《礼记》里面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延陵季子适齐,于其反也,其长子死,葬于赢、博之间。
孔子曰:‘延陵季子,吴之习于礼者也。
’往而观其葬焉。
其坎深不至于泉,其殓以时服,既葬而封,广轮揜坎,其高可隐也。
既封,左袒,右还其封,且号者三,曰:‘骨肉归复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无不之也。
’而遂行。
孔子曰:“延陵季子之于礼也,其合矣乎!”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小孩的丧葬是非常简陋的,墓坑的深度不到地下的泉水处,入殓时用的是当时穿的衣服,下葬后封土起坟,坟的宽度和长度正好够掩住墓坑,高度当人蹲下时可用手按住坟。
坟垒好后,袒露左臂,向右绕坟,边绕边哭喊三遍“骨肉回归到土中,这是命啊!至于灵魂精气就无所不往了。
”这样就结束离开了。
这与成人繁杂严格的丧礼有着很大的不同,没有告丧、吊唁,没有小殓、大殓,没有殡葬的种种仪式,没有服丧、守丧,坟墓也很小。
这还是长子的葬礼,如是庶子则更加简陋。
《仪礼》中也明确说:“丧成人者其问缛,丧未成人者其文不缛。
”这是小孩与成人丧葬的不同,另外不同年龄的小孩,其丧葬也不相同。
《仪礼》有云:“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一下,皆为无服之殇。
无服之殇以日易月。
以日易月之殇,殇而无服。
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死则苦之,未名则不哭也”殇即未成年而死。
“周人以殷人之棺椁葬长殇,以夏后氏之堲周葬中殇、下殇,以有虞氏之
瓦棺葬无服之殇。
”十九至十六岁夭折的用棺椁葬;十五至八岁夭折的以砖围棺之法葬;不满八岁夭折的用瓦棺葬,而且不服丧,生一个月就为他哭一天,尚未取名即死就不为他哭了。
嫡子与庶子的丧葬也不同,“庶子不为长子斩,不继祖与祢故也。
庶子不祭殇与无后者。
”如果自己是庶子,就不祭自己未成年而死的儿子。
总之,礼乐制度出现之后,未成年人的丧葬制度也非常复杂,但与成年人相比还是简单很多。
正如马凌诺夫斯基的“文化需要说”所认为的那样,文化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
这种复杂的丧葬制度是为了满足人们维系家庭孝道伦理以及生者与亡者之间的礼节制度
与道德规范的需要。
既然如此,那就决定了未成年人的丧葬必须简于成年人,这样才符合孝道;年龄较小夭折小的孩的丧葬必须简于年龄较大夭折的小孩,这样才符合长幼;庶子的丧葬必须简于嫡子的丧葬,这样才符合尊卑。
正所谓“服术有六: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长幼,六曰从服。
”《晋书·琅琊悼王焕传》中记载到:“琅邪悼王焕,字耀祖。
母有宠,元帝特所钟爱。
……俄而薨,年二岁。
帝悼念无已,将葬,以焕既封列国,加以成人之礼,诏立凶门柏历,备吉凶仪服,营起陵园,功役甚众。
”由此可见,未成年人要想厚葬,则必须加以成人之礼,否则就有违纲常伦理。
中古古代未成年人的丧葬与成年人的丧葬有着很大的不同,比如埋葬地点的不同,埋葬方式的不同,埋葬规格的不同等。
这些不同是随着灵魂观念、礼乐制度的产生而产生、变化而变化。
其实,
任何文化现象的背后都有着文化观念的存在,我们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不能只注意其外表,还要深入到其表象的深处去探索人类创造文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周苏平.中国古代丧葬习俗[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2]陈华文.丧葬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3]郑志明.中国殡葬礼仪学新论[m].东方出版社,2010.
[4]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杨天宇.仪礼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王冉(1988.8-),女,湖北丹江口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1级,专门史,硕士研究生,中国文化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