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选修V:第一章 第二节 课时1学案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版数学新设计同步湘教版选修1-1讲义: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3 Word版含答案
1.1.3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学习目标]1.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概念.2.会判断所给条件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还是充要条件.[知识链接]1.判断下列两个命题的真假,并思考命题(1)中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1)若x>a2+b2,则x>2ab;(2)若|x|=1,则x=1.答:(1)为真命题,(2)为假命题.命题(1)中,有x>a2+b2,必有x>2ab,即x>a2+b2⇒x>2ab,但由x>2ab推不出x>a2+b2.命题(2)中,由|x|=1,可得x=1或-1,即由|x|=1推不出x=1;但x=1能推出|x|=1.结论:一般地,“若p则q”为真命题,是指由p通过推理可以得出q.这时,我们就说,由p可推出q,记作p⇒q,并且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2.若p是q的充分条件,p唯一吗?答:不唯一,如x>3是x>0的充分条件,而x>5,x>8,…等都是x>0的充分条件.[预习导引]1.在“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把p称为命题的条件,q称为命题的结论.“若p则q”为真命题,我们就说由p可以推出q,记作p⇒q,读作“p推出q”.2.如果p可推出q,则称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3.如果既有p⇒q,又有q⇒p,就记作p⇔q,此时称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p是q的充要条件,显然,如果p是q的充要条件,那么q也是p的充要条件.要点一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例1指出下列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1)p:x2=2x+1,q:x=2x+1;(2)p:a2+b2=0,q:a+b=0;(3)p:x=1或x=2,q:x-1=x-1;(4)p:sin α>sin β,q:α>β.解(1)∵x2=2x+1⇒x=2x+1,x=2x+1⇒x2=2x+1,∴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a2+b2=0⇒a=b=0⇒a+b=0,a+b=0⇒a2+b2=0,∴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3)∵当x=1或x=2成立时,可得x-1=x-1成立,反过来,当x-1=x-1成立时,可以推出x=1或x=2,∴p既是q的充分条件也是q的必要条件.(4)由sin α>sin β不能推出α>β,反过来由α>β也不能推出sin α>sin β,∴p 既不是q的充分条件,也不是q的必要条件.规律方法要判断p是否是q的充分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要判断p 是否是q的必要条件,就要看q能否推出p.跟踪演练1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是充分条件也是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1)若x=1,则x2-4x+3=0;(2)若f(x)=x,则f(x)为增函数;(3)若x为无理数,则x2为无理数;(4)若x=y,则x2=y2;(5)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6)若a>b,则ac>bc.解(1)因为命题“若x=1,则x2-4x+3 =0”是真命题,而命题“若x2-4x+3 =0,则x=1”是假命题,所以p是q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即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2)∵p⇒q,而q⇒p,∴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3)∵p⇒q,而q⇒p,∴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4)∵p⇒q,而q⇒p,∴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5)∵p⇒q,而q⇒p,∴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6)∵p⇒q,而q⇒p,∴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要点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集合的关系例2是否存在实数p,使4x+p<0是x2-x-2>0的充分条件?如果存在,求出p的取值范围;否则,说明理由.解由x2-x-2>0,解得x>2或x<-1,令A={x|x>2或x<-1},由4x+p<0,得B={x|x<-p 4},当B⊆A时,即-p4≤-1,即p≥4,此时x<-p4≤-1⇒x2-x-2>0,∴当p≥4时,4x+p<0是x2-x-2>0的充分条件.规律方法(1)设集合A={x|x满足p},B={x|x满足q},则p⇒q可得A⊆B;q ⇒p 可得B ⊆A ;p ⇔q 可得A =B ,若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A B .(2)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求参数的取值范围的关键就是找出集合间的包含关系,要注意范围的临界值.跟踪演练2 已知p :x 2-8x -20≤0,q :x 2-2x +1-m 2≤0(m >0).若q 是p 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解 由x 2-8x -20≤0,得-2≤x ≤10,由x 2-2x +1-m 2≤0,得1-m ≤x ≤1+m (m >0),∴p :A ={x |-2≤x ≤10},q :B ={x |1-m ≤x ≤1+m (m >0)}.∵q 是p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B A .∴⎩⎪⎨⎪⎧ m >0,1+m ≤10,解得0<m ≤3.1-m ≥-2,∴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0,3].要点三 充要条件的证明例3 求证:方程x 2+(2k -1)x +k 2=0的两个根均大于1的充要条件是k <-2.证明 必要性:若方程x 2+(2k -1)x +k 2=0有两个大于1的根,不妨设两个根为x 1,x 2,则⎩⎪⎨⎪⎧ Δ=(2k -1)2-4k 2≥0,(x 1-1)+(x 2-1)>0,(x 1-1)(x 2-1)>0,⇒⎩⎪⎨⎪⎧ k ≤14,(x 1+x 2)-2>0,x 1x 2-(x 1+x 2)+1>0.即⎩⎪⎨⎪⎧ k ≤14,-(2k -1)-2>0,k 2+(2k -1)+1>0,解得k <-2.充分性:当k <-2时,Δ=(2k -1)2-4k 2=1-4k >0.设方程x 2+(2k -1)x +k 2=0的两个根为x 1,x 2.则(x 1-1)(x 2-1)=x 1x 2-(x 1+x 2)+1=k 2+2k -1+1=k (k +2)>0. 又(x 1-1)+(x 2-1)=(x 1+x 2)-2=-(2k -1)-2=-2k -1>0, ∴x 1-1>0,x 2-1>0.∴x 1>1,x 2>1.综上可知,方程x 2+(2k -1)x +k 2=0有两个大于1的根的充要条件为k <-2.规律方法 一般地,证明“p 成立的充要条件为q ”时,在证充分性时应以q 为“已知条件”,p 是该步中要证明的“结论”,即q ⇒p ;证明必要性时则是以p 为“已知条件”,q 为该步中要证明的“结论”,即p ⇒q .跟踪演练3 求关于x 的方程ax 2+x +1=0至少有一个负实根的充要条件. 解 (1)当a =0时,解得x =-1,满足条件;(2)当a ≠0时,显然方程没有零根,若方程有两异号实根,则a <0; 若方程有两个负的实根,则必须满足⎩⎪⎨⎪⎧ 1a >0,-1a <0,Δ=1-4a ≥0,⇒0<a ≤14.综上,若方程至少有一个负的实根,则a ≤14.反之,若a≤14,则方程至少有一个负的实根.因此,关于x的方程ax2+x+1=0至少有一个负实根的充要条件是a≤1 4.1.“-2<x<1”是“x>1或x<-1”的()A.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B.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C.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D.既是充分条件,也是必要条件答案 C解析∵-2<x<1⇒x>1或x<-1,且x>1或x<-1D⇒-2<x<1,∴“-2<x<1”是“x>1或x<-1”的既不充分条件,也不必要条件.2.“θ=0”是“sin θ=0”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 A解析由于“θ=0”时,一定有“sin θ=0”成立,反之不成立,所以“θ=0”是“sin θ=0”的充分不必要条件.3.“x2+(y-2)2=0”是“x(y-2)=0”的()A.必要不充分条件B.充分不必要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答案 B解析x2+(y-2)2=0,即x=0且y=2,∴x(y-2)=0.反之,x(y-2)=0,即x=0或y=2.x2+(y-2)2=0不一定成立.4.已知向量a=(x-1,2),b=(2,1),则a⊥b的充要条件是()A.x=-12B.x=-1C.x=5D.x=0答案 D解析a⊥b⇔a·b=0,a·b=(x-1,2)·(2,1)=2(x-1)+2×1=2x=0,∴x=0,故选D.1.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1)定义法:直接利用定义进行判断.(2)等价法:“p⇔q”表示p等价于q,要证p⇒q,只需证它的逆否命题¬q ⇒¬p即可;同理要证p⇐q,只需证¬q⇐¬p即可.所以p⇔q,只需¬q⇔¬p.(3)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进行判断.2.充要条件的判断有三种方法:定义法、等价命题法、集合法.3.充要条件的证明与探求(1)充要条件的证明分充分性和必要性的证明.在证明时要注意两种叙述方式的区别:①p是q的充要条件,则由p⇒q证的是充分性,由q⇒p证的是必要性;②p的充要条件是q,则p⇒q证的是必要性,由q⇒p证的是充分性.(2)探求充要条件,可先求出必要条件,再证充分性;如果能保证每一步的变形转化过程都可逆,也可以直接求出充要条件.。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课后习题 第一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地球的公转及黄赤交角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二节地球的公转第1课时地球的公转及黄赤交角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下图为某同学演示地球公转的示意图(十字架代表太阳光线)。
据此完成1~2题。
1.该同学在进行地球公转演示的过程中,需要做到( )①使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夹角为23.5°②使“地球”公转和自转方向相反③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④使“太阳光线”与球心在同一平面上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2.若黄赤交角为20°,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数均减小B.天安门广场元旦升旗时间提前C.热带和温带范围减小D.大连气温年较差变大1题,地球公转演示过程中,应使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夹角为66.5°;使“地球”公转和自转方向相同;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使“太阳光线”与球心在同一平面上。
D正确。
第2题,若黄赤交角为20°,回归线纬度为20°,极圈纬度为70°,极圈度数增大;天安门广场元旦时的昼长变长,日出时间提前,所以升旗时间提前,B正确;热带和寒带范围减小,温带范围增大;大连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减小,气温年较差变小。
2.B国庆节期间,全国人民在祝福伟大祖国的同时也在享受国庆假期带来的快乐。
据此完成3~4题。
3.在国庆节期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处于图中的( )A.a→b之间B.c→d之间C.b→c之间D.d→e之间4.太阳直射点从a→b→c→d→e运动的周期是( )A.365日5时48分46秒B.365日6时9分10秒C.23时56分D.29天3题,我国国庆节是10月1日,处在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和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即位于图中c→d之间。
B正确。
第4题,太阳直射点从a→b→c→d→e的运动属于一次完整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其周期称为一个回归年,时间为365日5时48分46秒,A正确;365日6时9分10秒为一个恒星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B错误;23时56分为一个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C错误;29天不属于地球自转或公转的任何周期,D错误。
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选修五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一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气象灾害 Word版含答案
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第1课时 气象灾害1.识记主要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洪涝等)的概念、时空分布规律。
2.理解主要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洪涝等)的成因及危害。
干 旱【自主学习】1.气象灾害:是指因气象异常而导致的灾害。
主要包括干旱、洪涝和热带气旋。
1.除了干旱、洪涝和热带气旋外,你知道的自然灾害中,还有哪些是气象灾害?危害最广泛的气象灾害是哪一种?提示:还有暴雨、寒潮等。
危害最广泛的气象灾害是干旱。
2.干旱(1)概念: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
(2)危害⎩⎪⎨⎪⎧导致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使河流、水塘甚至湖泊干涸造成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的社会动荡(3)分布:干旱气候出现的区域称为干旱气候区或干旱区。
全球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及季风气候区,是干旱频繁发生的地区。
2.旱灾只发生在干旱气候区,湿润地区不可能发生旱灾吗?提示:不是。
气候干旱不等于发生旱灾,气候湿润也不意味着没有旱灾。
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从气候角度来看并不干旱,但是由于降水时间分配不均匀造成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降水不足,也会形成旱灾。
3.为什么西北干旱区降水稀少,但并不是我国旱灾最为严重的地区?提示: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多为荒漠景观,工农业生产活动较少,受灾体少,造成的损失少,干旱并不意味着旱灾严重。
【核心归纳】1.干旱的成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稀少―→干旱―→不能满足生产生活、植物生长需要,阻碍经济发展―→旱灾2.干旱的类型及分布干旱是指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变异而引起。
根据成因,可以将干旱分为副热带型干旱和温带型干旱两种类型。
干旱类型形成原因地区分布气候类型和景观副热带型在广大副热带高压中心有大范围下沉气流,不易成云致雨。
而位于大陆西部的沿岸地区,海洋上有寒流经过,大气稳定,进一步抑制了降水的发生副热带大陆西岸附近,如北非、南非、北美、南美的副热带大陆西岸地区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景观温带型位于温带内陆地区,距海洋遥远或位于湿润水汽的背风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亚洲、美洲的温带内陆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或温带荒漠景观旱灾易发生地区的判断最关键的标准是降水不稳定。
湘教版高中同步学案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1章 数列 1.1 第2课时 数列的递推公式
3 n-1
2
D.an=
2 n-1
3
)
(2)已知数列{an}满足 a1=√2,an=an-1+√ + 1 − √(n∈N+,n≥2),则数列{an}的
通项公式为
.
答案 (1)B (2)an=√ + 1
解析 (1)由 an=2(an+1-an)(n∈N+),知
所以
3
an+1= an,
2
3
3 2
3 n-1
√ + 1(n≥2),又当 n=1 时,a1=√2,符合上式,故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
an=√ + 1.
探究点三 数列的单调性及其应用
角度1数列单调性的判断
【例3】 (2022安徽临泉一中高二期末)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
是
3
an=
4+2
,那么这个数列是(
A.摆动数列
B.递减数列
C.递增数列
-1 -2
2
1
-1
-2
-3
又当 n=1
1
时,a1=1,符合上式,∴an= .
规律方法 由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的常用方法
根据数列的某项和递推公式,求出数列的前几项,归纳出通项公
归纳法
式
当 an=an-1+f(n),n≥2 时,常用 an=(an-an-1)+(an-1-an-2)+…+(a2-a1)+a1 求
7
,故数列{an}从第4项开始递增.
2
(2)an=n(n-8)-20=(n-4)2-36,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知当n=4时,an取得最小值36,即数列中有最小项,最小项为a4=-36.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2节第2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2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通过地理课件的演示,观察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
(地理实践力)2.结合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总结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规律;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综合思维)3.运用资料,了解二十四节气及其意义。
(人地协调观)1.北半球夏半年昼夜长短有何变化规律?2.北半球冬半年昼夜长短有何变化规律?3.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与北半球相比有何关系?4.二分日昼夜长短有何变化规律?5.中纬度地区四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分别有何特点?一、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夜长短的影响因素及特点(1)影响因素: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与它所在纬线昼弧与夜弧的长度有关。
(2)特点: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
赤道与晨昏线(圈)始终相互平分,昼弧的长度等于夜弧,因而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时间图示变化特点极值区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 各纬度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极昼范围也达到最大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 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极夜范围达到最大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时[特别提醒] (1)同纬度昼长相等。
(2)对称纬度上昼长和夜长交叉相等。
(3)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4)在南极和北极地区,大约半年极昼,半年极夜。
[微思考] 太阳直射某地时,该地是否一定昼最长夜最短?提示:太阳直射某地,该地不一定昼最长夜最短。
北半球各地夏至日这一天昼最长,南半球各地冬至日这一天昼最长。
二、四季的更替1.典型地区:中纬度地区出现明显的四季变化。
2.表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2022年新教材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全册分课时教学案(共21课时)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一节地球的自转第1课时地球自转【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素养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
(区域认知)2.结合示意图,正确判读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知识导引一、地球自转概念: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在不停地旋转。
二、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1.方向(1)侧视:________________。
地轴是穿过地心和南北极点的连线,是人们假想的一条轴,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因此在地球上看来,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几乎是不动的,而且北半球各地看北极星的仰角就是该地的地理纬度(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
2.周期特别强调:南北两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或者说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为0。
[思维拓展]航天发射基地为什么多选择在低纬度地区,并且选择海拔较高的地区?提示:(1)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2)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发射时节省燃料。
3.速度(1)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约为________。
(2)线速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赤道上自转线速度最大,为1 670千米/时;南、北纬60°纬线上自转线速度约为赤道的一半。
探究点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核心归纳]1.自转轴(地轴)自转的绕转轴为地轴,是通过地心连接南北两极的假想轴,其北端延长线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地轴的空间位置和指向是始终不变的。
2.自转方向侧视,自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状元随笔地球自转只有一个方向(1)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
这并不意味着南北半球的自转方向不同,地球自转只有一个方向,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描述。
(2)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在画某点的自转方向时,一定要画在该点所在的纬线上,不能偏离该纬线,即该点一定在同一纬线上发生自转。
2024-2025学年 湘教版选修VI:第三章 第二节 课时1学案 Word版含答案
其次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课时1森林匮乏、草地退化、水土流失[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缘由。
2.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树立地理环境整体观。
3.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一、生态环境问题1.概念: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峻失调,从而威逼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突出表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削减、生物多样性削减等。
二、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1.我国森林资源现状(1)森林覆盖率低。
(2)人均拥有量少。
(3)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西南、东北、东南多,西北、华北较少。
(4)林产品供需冲突突出。
(5)社会、经济、环境对森林多种效益的需求不断增加。
2.我国草场资源现状(1)草原面积广阔,居世界其次位。
(2)草场退化严峻,生产力不断下降。
三、水土流失1.我国的水土流失(1)主要分布区: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
(2)类型:水蚀、风蚀。
2.形成缘由3.危害(1)干脆后果: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的表土流失,带走大量养分物质,降低土壤肥力,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
(2)长期危害:流域源头和上游的植被破坏造成流域的水土流失,导致下游湖、河、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进而引发洪涝灾难。
探究点一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人地关系角度分析,图中反映的现象产生的缘由是什么?答案人口剧增,所需耕地面积扩大,自然林遭破坏。
2.我国现有的自然林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西南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3.大面积自然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水旱灾难频繁发生等4.图中A处荒漠化与清代的什么政策有关?答案“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移民守边,开放蒙禁”。
2021-2022学年新教材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学案:1
第二节地球的公转第1课时地球公转、黄赤交角及其影响【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素养目标1.结合相关示意图,会判读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2.结合相关示意图,理解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影响。
(综合思维)知识导引一、地球公转1.概念:地球绕________运行叫作公转。
2.公转轨道: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路径称为公转轨道。
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______,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方向:______________。
4.周期:______________(一个恒星年)。
5.速度:平均线速度约为________,平均角速度约为________。
每年1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________;每年________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公历的平年为365日,比回归年短约0.2422日,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于第四年加于2月,使当年的历年长度为366日,这一年就为闰年。
闰年的计算方法:公元纪年的年数可以被4整除,即为闰年;世纪末,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为闰年。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1)概念:地球公转轨道面叫作________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________面。
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叫作黄赤交角。
(2)角度关系:目前的黄赤交角约23.5°,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66.5°。
(3)在下图中填出赤道面、黄道面、黄赤交角度数、地轴与黄道面夹角的度数。
2.黄赤交角的影响(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
周期为__________________(一个回归年)。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特别强调:①黄赤交角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5 °②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 °之间的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其周期是365日5时48分46秒,叫作回归年,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年。
湘教版选修V:第一章 第二节学案 Word版含答案
湘教版选修V:第一章第二节学案Word版含答案[学习目的] 1.能判别自然灾祸的类型。
2.了解各种气候灾祸(热带气旋、干旱、洪涝等)的概念、时空散布、成因、危害。
1.气候灾祸是指因气候异常而招致的灾祸。
主要包括干旱、洪涝和热带气旋。
2.干旱(1)干旱的概念与危害:干旱是指临时降水偏少或无降水。
干旱可招致农作物、林木枯槁死亡,形成人畜用水和工农业消费用水困难。
干旱还能够招致局部地域的社会动乱。
(2)干旱的散布:干旱气候出现的区域称为干旱气候区或干旱区。
全球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域以及季习尚候区,是干旱频繁发作的地域。
3.洪涝(1)洪涝灾祸包括洪水和雨涝两种主要自然灾祸类型。
(2)洪水患祸是指由于暴雨或冰雪消融以及水利工程失事等缘由惹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猛添加,水位急剧下跌,水流冲出自然水道或人工堤坝所形成的灾祸。
(3)雨涝灾祸是指由大雨、暴雨或继续降雨等使低洼地域淹没、渍水的现象。
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形成农作物增产甚至绝收,破坏农业消费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开展。
陆地沿河、沿湖、沿海地域,往往是雨涝灾祸的多发地域。
(4)雨涝灾祸等级划分4.热带气旋(1)概念:热带气旋是指发作在热带陆地上的空气涡旋。
(2)危害:剧烈的热带气旋,不但构成狂风、巨浪,而且往往随同发作暴雨、风暴潮,惹起洪涝,冲毁农田,破坏房屋和其他修树立备,中缀交通、通讯、输电线路,形成海难事故和人员伤亡。
(3)等级划分:热带气旋可以划分为4级,填写下表:散布:世界上受热带气旋要挟最严重的三个地域: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域,我国西北沿海、日本和西北亚国度,加勒比海地域和美国东部海岸。
判别1.在农业消费上,只需满足农作物生长关键期的降水量需求,就算作风调雨顺。
因此,即使全年降水量很多,但在农作物生长关键期没有降水而形成缺水,依然会发作干旱。
相反,全年降水量不多,但在农作物生长关键期有了及时雨,农业消费也不会出现干旱。
(√) 2.干旱区发作的干旱不是干旱,湿润区发作的干旱才是干旱。
2019-2020同步湘教版地理选修六新突破讲义:第1章 第2节 环境问题概述 Word版含答案
姓名,年级:时间: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1.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2.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标解读1.结合典型环境事件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搜集最新事实材料,分析说明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危害.3.通过新闻、网络查阅总结出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2013年10月18日,北京多地的空气质量达到重度污染级别,北京日前通过了《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空气重污染分为四个预警响应级别.最高级红色预警时,将实施面向全社会的“停产、停工、停放、停烧、停车、停课和冲洗道路”等“六停一冲"措施,以此导入新课。
●教学流程设计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2.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造成的各种危害。
3.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重点)2。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重难点)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分类环境问题分类的方法很多,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发生机制,一般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种类成因问题举例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力或自然因素火山喷发造成的大气污染,地震破坏引起的水体污染次生环境环境污染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消费活动中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问题能发生变化生态破坏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森林毁灭、荒漠化、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1.下列环境问题哪些属于原生环境问题,哪些属于次生环境问题?并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①火山喷发造成的大气污染②不适当的农业灌溉引起的土地退化③地震破坏引起的水体污染④森林的乱砍滥伐、草原的过度放牧造成的荒漠化⑤捕杀动物造成动物种群减少【提示】①③属于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是由自然力引起的;②④⑤属于次生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高中地理第一章认识区域第二节第1课时区域的发展阶段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达标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1.依据问题搜集资料,说明不同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推测该阶段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性,掌握区域差异比较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结合某一区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设计合理的发展策略,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第1课时区域的发展阶段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区域的发展阶段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核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如下表所示:发展阶段特点人地关系以传统农业为主的① 初级阶段(1)②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2)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以③ 劳动密集型和④ 资源型产业为主体;(3)区域内部发展差异⑤ 不大;(4)区域开放程度较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⑥均衡状态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1)城市和工业区迅速扩展,区域⑦ 产业结构和⑧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趋于集聚;(2)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⑨ 工业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3)第三产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4)区域内部集聚作用大为加强;(5)区域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人地关系发生很大变化,表现为明显的⑩ 不协调以⑪结构优(1)问题: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集聚效应⑬减弱人地关系紧张程化和⑫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经济整体呈现⑭萎缩、衰败状态→带来严重社会问题;(2)方向:新型工业化,其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度有所缓解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1)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表现为⑮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⑯增长动力的转换;(2)强调以⑰创新为引领,以信息化、生态化、智能化、循环化为路径;(3)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发展◆方法技巧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
湘教版选修V:第二章第二节课时1学案Word版含答案
第二节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课时 1干旱与洪涝[ 学习目标 ] 1.认识我国干旱灾祸种类的主要特色及其成因。
2.认识我国洪涝灾祸的时空散布及主要影响要素。
一、我国的干旱灾祸1.主要特色:一是出现次数多。
二是连续时间长,常常出现季节连旱,时间长达数月,很少量旱灾甚至长达几年。
三是影响的范围广。
一般来说,我国北方地域均匀受旱率、成灾率高于南方地域。
2.成因(1)降水方面的要素。
我国季民风候区内,不一样地域的降水季节变化是形成全国季节性易旱地域散布的基础。
长江以南地域在7、8 月份降水较少,易形成伏旱;华北和东北地域,易形成春旱和春夏连旱;西南地域冬春连旱比较严重。
(2)水资源方面的要素。
我国南方水多、耕地少,北方水少、耕地多。
这类地域之间水土资源的不均衡状况,是造成我国干旱灾祸的重要因素。
(3)社会经济方面的要素。
一是我国耕地复种指数的增添,浇灌面积的扩大,造成农田需水量的增添;二是我国北方地域冬小麦播种面积的增添,北方受春旱威迫的农田面积进一步扩大;三是我国人口增添,致使生活用水量连续增大,工业的发展,又造成工业用水量、需水量不停增加。
二、我国的洪涝灾祸1.成因(1)自然原由:由降雨特别是暴雨所形成的。
夏天的锋面雨带和热带气旋是直接引起暴雨的重要天气要素;天气异常所致使的长时间连续暴雨是我国洪涝灾祸多发的直接原由。
(2)人为原由植被损坏:水土流失加重,造成河流中下游地域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河流排水不畅。
围湖造田: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蓄能力减弱。
2.时空散布(1)空间散布:我国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地递减。
南方地域降水量大,雨季长,暴雨多,是洪涝灾祸的多发地域。
(2)时间散布:我国洪涝灾祸多发生于春、夏、秋天,以夏天最为集中。
研究点一我国的干旱灾祸读“我国干旱灾祸频率散布图”,回答以下问题。
1.我国干旱频率大于30 的地域是 ________平原、_____________平原及___________。
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选修五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一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地质灾害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时地质灾害1.了解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
2.掌握各种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成因、危害。
地震【自主学习】1.地质灾害(1)概念:由地质动力作用所导致的岩体或土体位移、地面变形以及地质环境恶化,并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或过程。
(2)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2.地震(1)概念:是指大地突然发生的震动。
(2)量度指标:震级。
与地震释放出的能量多少相关。
(3)危害①直接危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破坏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
②次生灾害:引起水灾、火灾、煤气和有毒气体泄露、细菌和放射性物质扩散、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
(4)烈度①概念: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的指标。
②确定依据:人对地震的感觉和地面及地面上的房屋、工程建筑、器具等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③影响因素:震级越高,震源越浅,烈度越大;距离震中越远,烈度总的趋势越低;地质条件越稳定,烈度越小;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越强,烈度越小。
(5)分布地区:相当不均匀,就大陆地震而言,主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1.一次地震有几个震级?有几个烈度?提示: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有多个烈度。
2.为什么环太平洋地区多火山、地震?提示:环太平洋地区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会处,这些地区地壳运动活跃,所以多火山、地震。
【核心归纳】1.地震的相关要素(1)震源是岩石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
(2)震中是指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
(3)震源和震中之间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震源越浅,破坏程度越大。
(4)地面某个地点距离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在同一次地震中,一般离震中越近,破坏程度越大。
(5)等震线是指地面破坏程度相等的点连接而成的线,它并不是一个同心圆。
(6)震级与烈度的区别和联系区别联系概念计量和单位影响因素震级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尺子”是通过地震仪器记录推算出来的,它的单位是“级”,同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一般情况下,震级越高,烈度越大烈度烈度是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破坏程度的指标是根据人的感觉、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及地面破坏现象等综合评定出来的,同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震级、震中距、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湘教版选修V:第一章第二节学案Word版含答案
第二节自然灾祸的种类与散布[学习目标 ] 1.能判断自然灾祸的种类。
2.认识各样气象灾祸 (热带气旋、干旱、洪涝等 )的观点、时空散布、成因、危害。
1.气象灾祸是指因气象异样而致使的灾祸。
主要包含干旱、洪涝和热带气旋。
2.干旱(1)干旱的观点与危害:干旱是指长久降水偏少或无降水。
干旱可致使农作物、林木枯竭死亡,造成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
干旱还可能致使局部地域的社会动乱。
(2)干旱的散布:干旱天气出现的地区称为干旱天气区或干旱区。
全世界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域以及季民风候区,是干旱屡次发生的地域。
3.洪涝(1)洪涝灾祸包含洪水和雨涝两种主要自然灾祸种类。
(2)洪水灾祸是指因为暴雨或冰雪消融以及水利工程出事等原由惹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添,水位急剧上升,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所造成的灾祸。
(3)雨涝灾祸是指由大雨、暴雨或连续降雨等使低凹地域吞没、渍水的现象。
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损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余家产的正常发展。
陆地沿河、沿湖、沿海地域,常常是雨涝灾祸的多发地域。
(4)雨涝灾祸等级区分雨涝等级轻涝中涝重涝积水深度 (厘<3 3~5 >5米)积水时间 (天)<1 1~2 >24.热带气旋(1)观点:热带气旋是指发生在热带大海上的空气涡旋。
(2)危害:激烈的热带气旋,不只形成暴风、巨浪,并且常常陪伴发生暴雨、风暴潮,惹起洪涝,冲垮农田,破坏房子和其余建筑设备,中绝交通、通讯、输电线路,造成海难事故和人员伤亡。
(3)等级区分:热带气旋能够区分为 4 级,填写下表:热带低热带风强热带风名称台风压暴暴气旋中心邻近最大12 级或以6~7 级 8~9 级 10~11 级风力上(4)散布:世界上受热带气旋威迫最严重的三个地域: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域,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域和美国东部海岸。
判断1.在农业生产上,只需知足农作物生长要点期的降水量需要,就算作风调雨顺。
2024年南方新课堂金牌学案地理选择性必修1湘教版课后习题:第一章第2节 地球的公转
第2节地球的公转课后·训练提升基础巩固读五带分布图,回答1~2题。
1.下列地区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A.热带B.北温带C.北寒带D.低纬度地区2.若黄赤交角变为30°,地球上()A.寒带的范围变大B.温带的范围变大C.热带的范围变小答案1.B 2.A解析第1题,热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全年都较大,地面获得的光热多,终年炎热,四季变化不明显;寒带地区无太阳直射现象,正午太阳高度小,气温低,终年寒冷,四季变化不明显;只有位于中纬度地区的南、北温带,一年中冬、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大,气温变化大,因而季节变化最明显。
B项正确。
第2题,黄赤交角的大小对五带划分影响很大。
黄赤交角变为30°,热带的纬度范围变为赤道到南北纬30°,那么北极圈的纬度就为90°-30°=60°,即从南北纬60°到南北纬90°为寒带。
由此可知,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
A项正确。
读上海某日天气预报的截图,回答3~4题。
3.据图中所示信息,与当日最接近的节气是()A.秋分(9月23日前后)B.春分(3月21日前后)C.寒露(10月8日)D.清明(4月5日)4.当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A.南半球,向北移B.北半球,向北移C.北半球,向南移,向南移答案3.B 4.A解析由图可知,今日日出时间为6:10,日落时间为17:58,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1小时48分;明日日出时间为6:09,日落时间为17:59,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1小时50分。
这两天昼长小于12小时,但昼长不断增加,且越来越接近12小时,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且接近赤道,与当日最接近的节气是春分。
下图中直线表示北半球某日M地太阳高度的日变化。
读图,回答第5题。
5.此日浙江省金华市(约29°N)的正午太阳高度约为()A.27°B.80°D.66°34'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此日北半球M地一天之中太阳高度没有变化,由此推断,M地为北极点,北极点的太阳高度与直射点的纬度相同,因此此日太阳直射19°N。
湘教版选修V:第一章 第二节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学习目标] 1.能判断自然灾害的类型。
2.了解各种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洪涝等)的概念、时空分布、成因、危害。
1.气象灾害是指因气象异常而导致的灾害。
主要包括干旱、洪涝和热带气旋。
2.干旱(1)干旱的概念与危害:干旱是指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
干旱可导致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造成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
干旱还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的社会动荡。
(2)干旱的分布:干旱气候出现的区域称为干旱气候区或干旱区。
全球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及季风气候区,是干旱频繁发生的地区。
3.洪涝(1)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种主要自然灾害类型。
(2)洪水灾害是指由于暴雨或冰雪融化以及水利工程失事等原因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所造成的灾害。
(3)雨涝灾害是指由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等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
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
陆地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往往是雨涝灾害的多发地区。
(4)雨涝灾害等级划分4.热带气旋(1)概念:热带气旋是指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空气涡旋。
(2)危害:强烈的热带气旋,不但形成狂风、巨浪,而且往往伴随发生暴雨、风暴潮,引起洪涝,冲毁农田,毁坏房屋和其他建筑设施,中断交通、通信、输电线路,造成海难事故和人员伤亡。
(3)等级划分:热带气旋可以划分为4级,填写下表:分布:世界上受热带气旋威胁最严重的三个地区: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
判断1.在农业生产上,只要满足农作物生长关键期的降水量需要,就算作风调雨顺。
因此,即使全年降水量很多,但在农作物生长关键期没有降水而造成缺水,仍然会发生干旱。
相反,全年降水量不多,但在农作物生长关键期有了及时雨,农业生产也不会出现干旱。
(√) 2.干旱区发生的干旱不是干旱,湿润区发生的干旱才是干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学习目标] 1.了解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
2.掌握各种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一、地质灾害1.概念:由地质动力作用所导致的岩体或土体位移、地面变形以及地质环境恶化,并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或过程。
2.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二、地震1.概念:指大地突然发生的震动。
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量度指标是震级。
可以根据地震仪器的记录推算得出。
2.烈度:地震烈度是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破坏程度的指标,地震烈度共12度。
一般情况下,震级越高,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距离震中越远,烈度总的趋势越低。
3.分布:世界地震分布不均匀,就大陆而言,主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三、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发生整体顺坡下滑的现象。
中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瑞士、奥地利、印度等国是受滑坡危害比较严重的国家。
2.泥石流是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全球除南极洲外,其余各洲都有泥石流发生。
3.危害:滑坡的主要危害常常表现在对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耕地、农作物所造成的破坏和河道阻塞;泥石流除这些危害外,更严重的是对城镇、矿山、乡村的毁灭性冲淤。
探究点一地震灾害阅读教材P17页活动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神户地震的震中位于哪两大板块的交界地带?答案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2.日本的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中,受神户地震影响较小的是哪两个岛?答案九州岛和北海道岛。
3.如果其他条件相同,A、B两地测得的震级和烈度哪里大,哪里小?答案A、B两地震级相同,A由于离震中近,所以烈度大。
地震灾害[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烈度是某一地区的地面受地震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多个,包括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
它们的关系如下:下图是“沿某段纬线地下震源深度及频度分布示意图”。
图中P点以西为大陆,PQ为海洋,QR为岛屿,R点以东为海洋。
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位于哪两个板块交界处()A.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C.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D.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2.下列关于图中岛屿受地震影响产生的破坏程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岛屿东侧大于西侧B.同样震级,震源a造成的破坏程度小于bC.同样震级,震源a造成的破坏程度大于dD.同样震级,震源d造成的破坏程度大于c答案 1.A 2.D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提供的经纬度分析,该图所在地区位于太平洋西岸,从“P点以西为大陆,PQ为海洋,QR为岛屿,R点以东为海洋”分析可知该地区,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第2题,根据影响地震震级的有关知识分析判断可知。
探究点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读教材P19“世界泥石流多发地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据图回答各大洲泥石流灾害的分布特点。
答案南极洲无泥石流发生,大洋洲和非洲分布较少,最多的是亚洲和欧洲。
2.分析说明从地形上看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答案从地形看,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山地集中、坡度陡峻的地区,如安第斯山区、横断山区、阿尔卑斯山区等。
3.探讨说明泥石流发生的条件。
答案从图中探讨泥石流发生的条件:①坡度陡峻的山地;①大量冰雪融水或暴雨;①丰富的碎屑物质。
1.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机制(1)滑坡的形成机制(2)泥石流的形成机制2.滑坡与泥石流的比较3.图中所示的地质灾害是()A.地震B.山崩C.滑坡D.泥石流4.影响该灾害强度的因素是()A.①处的物质组成B.①处的光滑程度C.①处的体积和质量D.①处水流的大小答案 3.C 4.C解析第3题,图中有明显的滑坡体和滑坡阶梯地形,由此可判断图示地质灾害为滑坡。
第4题,促使岩体滑动的力量主要是重力,因此滑坡体的位置越高,体积越大,移动速度越快,活动强度就越高。
地震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70千米)、中源地震(70~300千米)和深源地震(>300千米)。
下图示意38°N附近两大板块交界地带地震震源深度垂直分布,其中乙板块向甲板块俯冲。
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带发生的地震()A.以中源地震为主B.多分布在海洋板块一侧C.多分布在陆地板块一侧D.震源越深的地震,离边界越近2.图中所示的甲、乙板块分别是()A.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D.美洲板块、欧亚板块答案 1.C 2.A解析第1题,乙板块向甲板块俯冲,说明乙板块位置低,为大洋板块,甲板块位置高,为大陆板块。
图中震源多集中分布在甲板块。
第2题,(38°N,142°E)大致位于日本东部沿海地区,为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下图为“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两种地质灾害的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震多发生在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B.滑坡是山区沟谷中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C.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D.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4.关于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B.滑坡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警来避免灾害的发生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减少滑坡的发生频率答案 3.C 4.D解析第3题,滑坡多发生在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区沟谷中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是泥石流;地震导致山体中断裂发育,为滑坡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与气象灾害无关,滑坡的发生与气象灾害(暴雨)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
第4题,地震的分布与板块活动有关,与地形无关,而滑坡的分布受地形因素影响大;地震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目前地震灾害还无法准确预报发生的时间,也不能避免灾害的发生。
5.读“世界泥石流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地区并不是世界著名的多暴雨区,却是泥石流多发地,试分析其原因。
(2)描述欧洲泥石流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A地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气候寒冷,冻融风化作用强,易产生较多的松散物质;冬季多冰雪,夏季冰雪融化易产生较大的水流。
(2)主要分布在南欧地区(或阿尔卑斯山区)及乌拉尔山区。
原因:山地坡度陡;山区风化作用强,产生的碎屑物质多。
解析(1)A地位于纬度位置较高的东西伯利亚地区,地势起伏较大,且夏季气温高时易有大量冰雪融水汇集。
(2)由图可知,欧洲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南部的山区,原因要从其形成条件来分析。
1.地震震级大小取决于()A.震源深浅B.释放能量多少C.破坏程度大小D.震中距远近答案B解析地震震级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2.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震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B.板块内部地壳活跃,多地震C.破坏性地震是指≥5级的地震D.一次地震可有多个震级答案C解析地震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地震;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破坏性地震是指≥5级的地震。
3.容易发生泥石流的地区是()A.陡峻的沟谷山坡B.平原地区C.我国西北干旱地区D.地表植被覆盖好的地区答案A解析泥石流的形成有三个条件:①陡峻的沟谷;①大量松散物;①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我国西南山区面积大,地表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山地断裂发育,造成岩石破碎,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一旦有暴雨因素诱发,就容易形成泥石流。
4.泥石流和滑坡发生的不同条件是()A.地势起伏大B.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C.植被覆盖较差D.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答案D解析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而滑坡不需要。
中新网2019年4月25日电近日,日本九州南部宫崎县和鹿儿岛县交界处的雾岛连山硫磺山发生火山喷发,浓烟升腾至山口上空300米的高空。
据此回答5~6题。
5.关于火山的叙述,正确的是()A.火山的喷发具有周期性B.火山的分布具有规律性C.火山喷发属渐变性的自然灾害D.火山喷发常形成洼地地形6.火山喷发可能诱发的自然灾害是()A.地震和台风B.风暴潮和泥石流C.泥石流和地震D.滑坡和寒潮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答案 5.B 6.C解析第5题,火山根据活动特征可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只有活火山喷发具有周期性。
火山是地球内能的释放形式,其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分布在板块交界处,火山喷发物在火山口常形成火山锥。
第6题,火山喷发是一种地质现象,常常诱发地震和滑坡,同时火山喷发使山顶积雪融化,也能产生泥石流。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7.与地震有密切关联性的地质灾害是()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A.洪涝、海啸B.滑坡、泥石流C.台风、火灾D.泥石流、寒潮答案B解析和地震具有关联性的地质灾害是滑坡和泥石流。
8.某日n地发生里氏8.0级地震,如果其他条件相同,m地烈度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距离震中较远B.震级较小C.震源较深D.位于板块内部答案A解析若n地发生地震,从图中看,m地距离震中较远,故烈度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