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主动悬架最优控制整车模型的研究
Jl ie i in Unv m  ̄ i
l s a t An lo i m i p o o e fr e il a tv s s e so c nr l a d sg u ig Ab t cl r ag r h t s r p sd o v hce cie u p n in o t lw ein sn o
的能力 , : 动悬架 主
整车模型
预 瞄控制
最 优 控 制
A udy on O ptm a Cont o f V e c e St i l r l or hi l Ac i e Sus nson tv pe i Syse sng a t m U i W hol hi l M od l e Ve c e e
Op m a o t o i t lc n r l
研 究 目的 采 用 了 各 种 不 同 的 模 型 [ 。 14车 辆 模 型 3 / 1
1 前 言
悬 架 系 统 是 车 辆 的 重 要 部 件 , 于 车 辆 的平 顺 对 性 、 稳 性 和 安 全 性 等 都 有 着 重 要 的 影 响 , 主 动 操 而 悬 架 是 悬 架 发 展 的 必然 方 向 。控 制 律 的设 计 对 于主 动悬 架性 能 的发 挥 起 着 重 要 的 作 用 。 近 年 来 , 瞄 预 控 制 作 为一 个 较 新 的 方 法 在 主 动 悬 架 设 计 中 得 到 了 学 术 界 的广 泛 注 意 和 研 究 【 2 预 瞄 控 制 可 以 有 车 I1 ’。 前 预 瞄和 轴 距 预 瞄 。 和 车 前 预 瞄 相 比 , 距 预 瞄 由 轴 于 不 使 用 路 面 位 移 传 感 器 而 不 需 增 加 额 外 的 系 统成 本 , 而 成 为 更 为 实 际 可 行 的 方 法 , 到 了 学 者 的 因 得 关 注 。轴 距 预 瞄 是 当车 辆 在 硬 路 面作 直 线 行 驶 时 , 其 后 轮 的路 面 位 移 输 入 与前 轮 处 几 乎 相 同 , 只是 后 轮输 入存 在 一个 近 似等 于车 前 轴 和 后 轴 的距 离 / 速 车 的 时 间滞 后 。 因而 前 轮 处 的路 面 输 入 信 息 可 以 用 来
浅析汽车底盘主动悬架控制方法
浅析汽车底盘主动悬架控制方法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底盘主动悬架系统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装备。
这种系统可以根据车辆当前的驾驶状态和路况来主动调节悬架硬度,提升行车舒适性和稳定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汽车底盘主动悬架控制方法进行一个浅析。
一、主动悬架原理主动悬架是指车辆悬挂系统具备主动调节功能,通过传感器感知车身运动状态,再根据实时数据调节悬架系统的工作参数,实现对车身姿态和路面适应性的主动调节。
主动悬架主要包括主动减振和主动悬架控制两部分。
主动减振通过控制减振器的阻尼力来调节车辆的悬挂硬度;主动悬架控制则通过控制空气悬挂元件或电磁阻尼器来实现对车辆悬挂的主动调节。
二、主动悬架控制方法1. 传统悬架控制传统的悬架系统主要通过设置不同的弹簧和减振器来实现对车辆悬挂系统的调节。
这种悬架系统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依靠车辆的行驶速度和路面情况来进行调节,无法实现主动的悬架控制。
因此在高速行驶和复杂路况下,传统悬架系统的性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主动悬架控制方法则是通过悬架系统内置的传感器和控制单元,实时感知车辆的运动状态和路面情况,并根据这些数据来主动调节悬架系统的工作参数。
目前主动悬架系统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控制方法:(1)电子控制电子控制是主动悬架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悬挂系统内置的控制单元收集和处理来自传感器的数据,并根据预设的悬架调节算法来控制悬挂系统的工作状态。
在电子控制技术的支持下,主动悬架系统可以根据车辆当前的行驶状态和路况主动调节悬架硬度,提升行车舒适性和稳定性。
(2)气动控制为了实现对悬架系统的精准控制,主动悬架系统还需要配备一套高效的控制算法。
主动悬架控制算法的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几点:姿态控制是主动悬架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通过感知车辆的侧倾角和纵向加速度来调节悬架系统的工作状态,提升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
(2)路面适应(3)悬挂硬度调节主动悬架系统在汽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已经成为了豪华车和高端车型的标配。
车辆电液主动悬架PID最优控制研究
森
林
工Hale Waihona Puke 程 Vo 1 . 3 0 No .1
F 0RES T ENGI NEERI NG
J a n . ,2 0 1 4
车辆 电液 主 动 悬 架 P I D最 优 控 制 研 究
赵 强 ,范超 雄 ,孙 子 尧 ,陈 杰
( 东北 林 业 大 学 交 通 学 院 ,哈 尔滨 1 5 0 0 4 0 )
p e r f o r ma n c e a n d s t e e r i n g s t a b i l i t y ,t h e o u t e r l o o p a d o p t e d t h e o p t i m a l c o n t r o l( L Q G) i n o r d e r t o a t t e n u a t e t h e s y s t e m v i b r a t i o n s .
动 悬 架及 P I D控制主动悬架有明显改善。
关键 词 :主动 悬 架 ;1 / 4车 辆 模 型 ; 内外 环 ;仿 真 中 图 分 类 号 :S 7 7 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1— 0 0 5 X ( 2 0 1 4 )0 1 —0 0 6 8— 0 5
Z h a o Q i a n g ,F a n C h a o x i o n g ,S u n Z i y a o ,C h e n J i e
( T r a f f i c C o l l e g e ,N o r t h e a s t F o r e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y ,H a r b i n 1 5 0 0 4 0 )
奔驰主动悬挂控制ABC
法规与标准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汽车悬挂 系统的法规和标准各不相同, 需要针对不同市场进行适应 性开发和调整。
未来发展方向
智能化与自动化
随着人工智能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主动 悬挂控制系统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能
够更好地适应各种行驶工况。
集成化与模块化
主动悬挂控制系统将与其他车辆系统进行 更紧密的集成和模块化设计,以简化结构
电控稳定杆
主动悬挂控制ABC通过电 控稳定杆来优化车辆的操 控稳定性,提高车辆的行 驶安全性。
传感器与反馈系统
车辆动态传感器
主动悬挂控制ABC通过车辆动态传感器来监测车辆的运动 状态,如车速、横摆角速度、侧向加速度等。
路面状况传感器
主动悬挂控制ABC通过路面状况传感器来监测路面的起伏、 凹凸、坡度等信息,以动悬挂系统概述
主动悬挂系统的定义
主动悬挂系统是一种先进的悬挂系统 ,它能够根据车辆行驶状态和路面状 况实时调整悬挂的刚度和阻尼,以提 供更好的操控性能和乘坐舒适性。
与传统的被动悬挂系统相比,主动悬 挂系统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路况和行 驶条件。
奔驰主动悬挂系统的特点
驾驶员意图传感器
主动悬挂控制ABC通过驾驶员意图传感器来监测驾驶员的 驾驶意图,如油门踏板、制动踏板、转向盘转角等信息, 以实现悬挂系统的智能化调节。
04
奔驰主动悬挂控制ABC的优势与挑战
优势分析
舒适性提升
操控稳定性增强
主动悬挂控制能够实时调整悬挂系统的刚 度和阻尼,有效过滤路面不平带来的振动 ,提高乘坐舒适性。
奔驰主动悬挂控制ABC
• 引言 • 奔驰主动悬挂系统概述 • 奔驰主动悬挂控制ABC的原理 • 奔驰主动悬挂控制ABC的优势与挑战 • 实际应用与案例分析 • 结论
考虑人体坐姿模型的汽车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Opt i ma l Co n t r o l o f Ac t i v e Su s p e ns i o n i n Co ns i de r a t i o n o f Hu ma n Bo dy Si t t i ng Po s t ur e Mo de l
f r e q u e n c y v i b r a t i o n , a n d c o mb i n e d w i t h t h e q u a r t e r a u t o mo t i v e v e r t i c a l v i b r a t i o n mo d e l , t h e me c h a n i c a l a n d ma t h e ma t i c a l
m o d e l s o f v e h i c l e - h u ma n v i b r a t i o n s y s t e m a r e e s t a b l i s h e d . T h e n , a n a c t i v e s u s p e n s i o n w i t h L i n e a r Q u a d r a t i c R e g u l a t o r
动 系统 动 力 学 模 型 能很 好 地 反 映 人 体 振 动 特 性 ,设 计 的 主 动 悬 架线 性二 次 型 渊节 控 制 器使 汽车 平 顺 性 得 到 明 显 改
善。
主题词 : 主动 悬架
人体 模型 车辆 一 人体 振动 系统
最优 控制
中 图分 类 号 : U 4 6 3 . 3 3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0 — 3 7 0 3 ( 2 0 1 3 ) 0 4 — 0 0 0 6 — 0 4
车辆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图 1. q1=3.35E5 ,q2 =40.5E5 的幅频特性图 由图 1 可以看出主动悬架的车身加速度、悬架动扰度、轮胎动载荷幅频特性图同被动悬架相 似,同样具有双峰,不同的是在低频固有频率附近,主动悬架的响应幅值明显减小,且变化 平缓, 主动悬架的减振性能较为突出; 在高频固有频率附近, 主动悬架的响应幅值变化较大 。 可知取该组权系数时,主动悬架的减振性能的改善程度不够理想; 2) 取 q1=3.35E8,q2 =40.5E8 时,由程序得 k1 =63640;k2=4863;k3 =-36146;k4 =-904;及 系统的传递函数和幅频特性,绘制幅频特性图 %主动悬架 q1=3.35e8;q2=40.5e8 时的仿真程序: m1=36;m2=240;kt=160000;q1=3.35e8;q2=40.5e8; A=[0 1 0 -1;0 0 0 0;0 0 0 -1;0 0 kt/m1 0]; B=[0;1/m2;0;-1/m1];D=[0;0;1;0]; C=[0 0 0 0;1 0 0 0;0 0 1 0]; E=[1/m2;0;0];H=[0;0;0]; Q=[q2 0 0 0;0 0 0 0;0 0 q1 0;0 0 0 0];R=[1]; [K,P,F]=lqr(A,B,Q,R) M=A-B*K; N=C-E*K; G=ss(M,D,N,H); G1=tf(G) i=1; for s=0:0.1:80 s=s*2*pi*j; G11=(150.6*s^3 + 1.673e004*s^2 + 1.179e006*s + 1.653e-008)/(s^4 + 45.36*s^3 + 5473*s^2 + 9.005e004*s + 1.179e006);
主动悬架控制算法总结报告
主动悬架控制算法总结报告主动悬架控制算法总结报告悬架系统的作用就是将轮胎所承受的各种力和力矩传递给车架和车身,并能吸收、缓和路面传来的振动和冲击,减少驾室内的噪声,增加乘客的舒适性以及保持汽车良好的操作性和平稳的行驶性。
汽车悬架性能将影响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平顺性,在悬架设计中不可能同时使上述性能指标均达到最优。
在悬架参数设计中,往往是在保证操纵稳定性的前提下,尽可能改善汽车的行驶平顺性,或者是将悬架设计成主动控制悬架,使其能根据不同的载荷、不同的行驶工况来自动调节悬架参数(刚度、阻尼)。
由于在悬架系统硬件设计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的控制律会导致不同的控制效果;而且半主动悬架与全主动悬架相比仅仅是控制对象能量消耗方式不同,因此半主动悬架的控制律设计完全可以基于主动悬架的控制策略来进行,只需根据消耗能量的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正。
从七八十年代开始,人们不断尝试将各种控制方法和控制概念引入到智能悬架的控制律设计中,在主动悬架及其相关技术方面每年都有大量的文献和成果问世。
有效地改善了悬架系统的性能和控制质量。
国外一些工业发达国家虽然己经在某些车型上应用了主动悬架产品,但在控制算法的改进,系统稳定性的增强,性能价格比的提高等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目前国内的研究尚处于悬架系统控制算法的优化设计、理论分析及计算机仿真研究阶段。
各种现代控制方法在汽车悬架控制中的应用也只是处于初级理论探索和仿真阶段。
主动悬架控制理论实质上是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与汽车动力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内外许多学者在主动悬架控制理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国外有影响的学者有Karnopp[1],Thompson[2],Crolla和Langlois等人。
研究的控制理论内容涉及天棚阻尼控制理论,随机最优控制理论,变结构控制理论,预瞄控制理论等。
随着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与渗透,自适应控制理论,模糊控制,H无穷控制理论,神经网络控制等也日显其优越性。
基于硬件在环的车辆半主动悬架系统粒子群最优控制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硬件在环的车辆半主动悬架系统粒子群最优控制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车辆悬挂系统作为汽车性能和安全的重要系统之一,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在车辆悬挂系统中,半主动悬挂系统因其具有主动式和被动式悬挂系统的优点而备受关注。
半主动悬挂系统利用电子控制技术实现对悬挂系统的控制,不仅可以提高行车安全和舒适性,还可以提高车辆的稳定性。
目前,车辆悬挂系统中采用的控制策略包括基于经验的启发式控制策略和基于优化算法的控制策略。
其中,粒子群优化算法是一种优化算法。
它基于群体智能的理论,可以在多维空间中搜索最优解。
相比于其他优化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具有收敛速度快、鲁棒性强等优点。
因此,将粒子群优化算法应用于车辆悬挂系统的控制策略中,可以实现更加有效的控制。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文旨在研究基于硬件在环的车辆半主动悬挂系统粒子群最优控制策略。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车辆半主动悬挂系统的数学模型,考虑车辆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确定控制变量和性能指标。
2.探究粒子群最优控制策略的理论基础,理解粒子的运动规律和最优解的寻找过程。
3.设计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车辆半主动悬挂系统最优控制策略,包括控制变量和性能指标的设置、求解最优解。
4.基于硬件在环实验平台进行实验验证。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通过设计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车辆半主动悬挂系统最优控制策略,实现车辆悬挂系统的优化控制,提高车辆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行驶舒适性,为车辆行业提供一种高效的控制策略。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文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主要的研究技术路线如下:1.搜集车辆半主动悬挂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文献资料,深入理解车辆悬挂系统的性能指标和控制策略。
2.建立车辆半主动悬挂系统的数学模型,包括车辆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并确定控制变量和性能指标。
3.探究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理论基础,了解粒子的运动规律和最优解的寻找过程。
4.设计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车辆半主动悬挂系统最优控制策略,包括控制变量和性能指标的设置,求解最优解,以及设计控制算法。
汽车主动悬架系统的离散最优控制
近 十几 年来 ,汽 车悬 架 系统 的理 论 和应 用研 究
移 , 主 动悬架 产 生 的控制 力 . 为
都得到了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汽车悬架作为汽车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 该系统 的运动方程为
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可分为被 动悬架f 半 主动悬 1 ] 、 m ()f£= , d。 -()0 t 架 闭 主动 悬 架 .主 动 悬 架 由于 能 持 续 有 效 地 改 和 m () f () () 0. d ) £ t】 = 变路面扰动引起的车身振动能量 ,在改善汽车的乘 其 中, 坐舒适性和操作性能方面具有非常好 的潜力. 作为 ) ()l ]c () () . = £— ) 。 一 ] () z +[ ( + 汽车主动悬架设计 的主要技术之一 , 二次型最优控 汽车受到的路面激励为谐波函数 : 制理论和方法得到了广泛地研究和使用翻 本文主要 . () o( + = es ). 研究 14汽车主动悬架系统 的离散最优控制 问题. 1 首先 , 将系统的汽车主动悬架模型化为离散系统 ; 其 次, 通过引入路 面扰动补偿 向量的方法网 研究 了系 , 统 的前馈反馈最优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该控制器对 路面扰动输入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 ()面f£ , ) ( ) = t+ z ) l£; 0 = 0. (+ ( ; () 6
其 中,
() 7
一 u
爪
L一
为 得 到式 ( ) 的离 散化 系统 ,选择 采样 周期 6
图 1 汽 车主动悬 架模型
Fg qat . rmoe wt natesses n i. ur rc dl i a cv upni 1 e a h i o
第7 第 4 卷 期
20 0 8年 1 月 2
汽车主动悬架与电动助力转向的集成最优控制
线 性 因素 。电动 助力 转 向系统 及整 车转 向分别 图} 1 、2 _ _ 1 如 0 L
所示。
一
~
~
_
_
一
1●● 』
L
,
了大 量 研究 , 旨在 提 高 车行 驶 的平 顺 性 ,文献[ 1 , 2 ] 就 汽 车 主动 悬 架 振 动进 行 控 制 ,同时 考 虑 发 动机 等 的影 响 , 减小 车 身 的振动 。文献[ 3 ~ 5 ] 以助 力转 向 为研 究 对象 , 在 车 辆转 弯过 程 中单 独 对转 向系统 进行 控 制 。汽 车在 转弯 过 程 中悬 架与 电动 助 力转 向之 间 相互 影 响 ,因此 建立 一 个 悬架 与转 向的综 合模 型 十分 必 要 。本 文把 主动 悬架 模 型
Ke y wo r ds :a c t i v e s us p e n s i on; e l e c t r i c a l p owe r s t e e r i n g; i nt e g r a t e d op t i ma l c o n t r o l
0 引言
摘
要 :建 立 整车 悬 架与 电动 助 力转 向 集成 动 力 学模 型 ,并设 计 L QO 最优 控 制 器。通 过在 Ma d a b / S i mu l i n k 环境 下进 行 仿真 运 算 ,其 结果 表 明 ,采 用所 提 出的控 制 策略 ,不仅 使 汽 车的侧 倾 角速 度 、悬 架动 挠 度 和轮 胎动 位移 有 所改善 ,而且使 车辆 的行 驶 平顺 性 、操 纵 稳定 性有 所提 高。
图 1 电 动 助 力 转 问 系
汽车主动悬架最优控制研究
s
m l
越卿曩I 呈 j 辩蛹
图 1两 自由度汽车悬架振动数学模 型
lj f } { 越
∞
1 状态方程 的建立 . 2
今 x x, x x, 状 态矢 量 ; X I一 h2 ix ̄ ]。 2 。i oi 为 一 , 一 即 =x xX ,-o‘ 2 X x
{∞
的车身加速度 , 悬架 的动挠度 X x和 车轮相对 的动载荷有一定 的要 2 。 - 求, 在确定评价函数时 , 除应考虑与控制能量成正 比的控制量平方[(j u1 )
外, 还应考虑X ,2X,1X, 2 X l -o引入控制矢量 : - X
}
0 1 ∞ 瑚 30 a 4口 0 S。 a so o 瑚 鼬
—
控 制 阻尼 力 为 := Kx 15 2x- 1 27 x + 1 5 1x 一 0 x u 一 一 3 0 (zx+ 0 5 2 6 7 (一o 3 8I ) x )
—
汽车车身的速度;。 i—— 汽车车轮的速度 ;
路面输入可 由一单位白噪声通过一积分器产生 。用公式描述为:
, I
』
_ l
26 0 ; 3 . 5 1 r I .x1 q =7 3 x 0 ; = 。 -
m 2 x
.
2 c 一 l F K (一 - o + ∞ 2 i) + s 2 ) + x x=
1
f
.
m1 + {lx一 9x- 1一 — s2X= x K(— 0 C0 2- )F K(一 1 0 1 x ) ( X x ) J 式中:
一
式中: K为反馈矩阵 , L由黎卡提方程 :L + B ~ '_ L Q O解 一 A L R BL AT— = r
汽车主动悬架系统的线性二次最优控制研究
() 4
() 5
取车轮速度克、 。 轮胎动载 J 。 }、 车身速度茏 和悬架动行程 ( 。 ) 为状态变量 , 则系统的状态空间方程为:
f 佃口
L= x Du y C +
( 6
、
广西 工 学 院 学 报
第2 2卷
式() [lj 1 2 6 中:= ,1 , ( 1] . 茏 ) }
( > 或 Q OR O 且为对称矩阵 ) QO = ,> ,
() 8
式( ) 第一项就是要使 系统尽快从非稳定状态转移 到稳定状态. 二项 就是抑制控制过程 中的控 8 中: 第 制量 , 使控制量在允许的范围内. 冠都是加权矩阵 , Q、 可用随机 的方法确定 , 取不同的值就允许对不 同的分 量加不 同的权系数[如认 为某一个分量特别需要约束 , 7 ] . 就加大对它所加 的权系数 ; 如认为某一个分量无关 紧要 , 以不加约束。 可 根据最优控 制极小值原理 , 在时间 0 ∞范 围内, 一 当系统完全能控 时 , 线性 系统在最优控制律作用下 ,
O
3 2 i l k建模及仿真结果 . Smu n i
S u n 环境下建立 的主动悬架 系统仿真模型框 图如图 4 i lk m i 所示 。 被动悬架系统仿真模型如图 5 所示.
如
∞
主
m
加
图 4 主 动 悬 架 系 统 仿 真 模 型
图 5 被 动 悬 架 系统 仿 真 模 型
根据系统仿真模 型 , 代入具体参 数 , 得到系统仿真结果 如图 6 图 1 所示. ~ 1
C
m l
m l
一
l . 25
—
00 25 .1 0
车辆主动悬架最优控制的分析
车辆主动悬架最优控制的分析
汽车悬架可认为是一种连续线性的随机最优控制系统, 由最优线性滤波器串接确定性调节器的最优反馈增益系数矩阵组成。
这两部分参数可分别加以确定。
对于控制要求的性能指标是二次函数积分型的调节器间题, 外界干扰是高斯白噪声, 文章通过分析悬架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根据力学理论分析建立了被动悬架系统的状态方程。
又通过MATLAB仿真建立路面的激励模型,利用最优控制理论研究其二次性能指标的加权系数最优化的方法来达到改善系统性能的目的。
对于悬架这一线性系统而言要综合考虑车身加速度、悬架动挠度、轮胎动变形这些彼此冲突的性能。
最优控制理论通过闭环最优反馈控制,实现系统性能之间的最优化。
最优控制二次性能指标为个指标的加权系数,取决于对系统性能的要求,根据车辆主动悬架系统的特点 ,比较研究了 3 种不同的最优控制方法。
常用的是工程近似最优控制方法 ,为进一步消除稳态误差 ,可以引入积分控制。
与上述方法不同 ,对系统进行最优控制时 ,采用积分策略增广系统状态方程 ,并引入期望衰减度定义性能指标构造系统的最优控制。
仿真结果表明 ,在文中所构造的最优控制和前馈控制的复合控制下 ,悬架系统具有相对最佳的性能。
本文研究了主动悬架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针对主动悬架系统的特点,在应用前
馈控制对主动悬架系统扰动进行补偿的基础上,采用积分策略,增广系统状态方程,并引入期望衰减度定义性能指标构造系统的最优控制。
仿真结果表明,在复合控制下 ,主动悬架系统具有较好的缓冲性能。
总体来看本篇论文的创新点是将最优控制应用到了主动悬架系统的控制当中,并对被控对象建立了数学模型,并通过仿真进行了验证。
汽车底盘悬挂系统的主动与半主动控制方法
汽车底盘悬挂系统的主动与半主动控制方法汽车底盘悬挂系统是整个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行车的舒适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底盘悬挂系统的控制方式也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和创新,其中主动与半主动控制方法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汽车底盘悬挂系统的主动与半主动控制方法。
一、主动控制方法主动悬挂系统是指可以主动调节悬挂刚度、高度和阻尼等参数的系统。
主动控制方法通过悬挂系统自身的传感器获取道路情况和车辆状态,再通过电子控制单元(ECU)对悬挂系统进行实时调节,从而保证车辆在不同道路和行驶状态下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主动控制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主动作出调整,保持车辆在最佳状态下行驶。
例如,当车辆行驶在颠簸路面时,主动悬挂系统会加大阻尼力和提高悬挂高度,从而减小车身的颠簸感;当车辆高速行驶时,主动悬挂系统会降低悬挂高度和减小阻尼力,提高车辆的稳定性。
二、半主动控制方法半主动悬挂系统是指在主动悬挂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可以根据预设的控制算法主动调节悬挂参数。
与主动悬挂系统相比,半主动悬挂系统需要更少的电子控制单元和传感器,成本较低,但调节效果也相对有限。
半主动控制方法通过预设的控制算法对悬挂系统进行调节,例如将车辆的行驶状态、车速和转向角度等信息输入到控制算法中,再根据算法输出的结果对悬挂系统进行调节。
虽然半主动控制方法的调节精度不如主动控制方法准确,但在提升车辆性能和舒适性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三、主动与半主动控制方法的比较主动悬挂系统和半主动悬挂系统各有其优缺点。
主动悬挂系统可以实现更精确的调节,适应性更强,但成本相对较高;而半主动悬挂系统成本更低,适用性更广,但调节精度有所不足。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车辆的具体情况和需求选择适合的悬挂控制方法。
综上所述,汽车底盘悬挂系统的主动与半主动控制方法在提升车辆性能和舒适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相信底盘悬挂系统的控制方法会越来越完善,为驾驶员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行车体验。
主动悬架控制方法
主动悬架控制方法悬架系统是汽车底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减震和支撑车身,以提供舒适性和稳定性。
传统的悬架系统通常采用被动控制方式,即减震器根据车身运动来调节阻尼力。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主动悬架控制方法逐渐受到关注和应用。
主动悬架控制方法通过传感器和执行器实时监测和调整悬架系统的工作状态,以提供更好的悬架性能和驾驶体验。
主动悬架控制方法的核心是实时监测车身姿态和路面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调整悬架系统的工作状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悬架系统通常配备多个传感器,如加速度计、倾斜传感器、行程传感器等,用于监测车身的加速度、倾斜角度、行程等参数。
这些传感器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根据预设的控制算法计算出相应的控制信号,并通过执行器来调整减震器的阻尼力或悬架系统的高度。
主动悬架控制方法可以根据车辆的运行状态和路面的不同情况来调整悬架系统的工作状态。
例如,在高速行驶时,为了提供更好的稳定性和操控性,控制单元可以增加减震器的阻尼力,降低车身的倾斜角度。
而在通过颠簸路面时,控制单元可以减小减震器的阻尼力,提高悬架系统的行程,以提供更好的舒适性和减震效果。
此外,主动悬架控制方法还可以根据驾驶者的需求进行个性化调节,提供不同的驾驶模式选择,如舒适模式、运动模式等。
主动悬架控制方法的应用可以带来多种好处。
首先,它可以提供更好的悬架性能和驾驶体验。
通过实时调整悬架系统的工作状态,主动悬架控制方法可以使车辆更加稳定、舒适和操控性更好。
其次,它可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通过根据路面情况调整悬架系统的工作状态,主动悬架控制方法可以减少因颠簸路面或急转弯等情况造成的车辆失控风险。
最后,它可以提高燃油经济性。
通过优化悬架系统的工作状态,主动悬架控制方法可以减少车辆的能耗,提高燃油经济性。
虽然主动悬架控制方法在提供悬架性能和驾驶体验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主动悬架控制方法的成本较高。
相比传统的被动悬架系统,主动悬架控制方法需要更多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并且需要复杂的控制算法和计算单元,导致成本上升。
基于MATLAB的主动悬架的最优控制分析
s s nso sb  ̄e h n p si es pe so u pe i n i e rt a a sv us n i n。
K e w o ds o i a o r l 2 D ; a tves p nso y r : ptm lc nto ; - c i us e i n: M ATLAB/ I ULI K SM N
面 的优 越性 。 悬架 系 统 的动力 学模 型 由动力 学理 论可得 到 如下
对 于悬 架系 统 , 最重 要 的评价 指标 是车 身垂 直加速 度 ,悬 架 动挠度 和轮 胎 动载荷 。选取 状态 变量 ,输 出变
量 。则 主动 悬架 的状 态空 间表 达式 为其 中 A =
1 、悬架 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M
引 言
悬 架 系统 是车 辆系 统 的重要 总成 之一 , 它对 行驶 平 顺 性 , 纵稳 定 性有 着重 要 的影 响 。 统 的被 动 悬架 的 操 传
弹 性元 件 刚度和 减 振器 阻尼 是不 可调 节 的 , 只能 保证 在
聿
图 1 全 主 动 悬 架
某 一特 定路 面上 行 驶效 果较 好 , 能适 应不 同载 荷和 行 不 驶 状 况 的 需求 。随着 人 们 对 汽 车舒 适 性 的 要求 越 来 越 高 , 统 的被 动 悬架 已不 能满 足人 们 的要求 , 是适 应 传 于
u i sng N
LAB / I U LI SM NK , t y t m o e a u l a e o i hes se m d l sb i ndus d f rsmult n。 Ther s t ho e h ta t e w t ai o e ul s w d t a c i s v
浅析汽车底盘主动悬架控制方法
浅析汽车底盘主动悬架控制方法1. 引言1.1 概述汽车底盘主动悬架控制方法是一种能够提高车辆悬挂系统性能和舒适性的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人们对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要求的提高,底盘主动悬架控制方法逐渐受到重视。
底盘主动悬架控制方法通过感知路况和车辆运动状态,采取相应的控制策略来调节悬架系统的工作状态,以提高车辆的操控性、稳定性和舒适性。
不同类型的底盘主动悬架控制方法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和控制算法,如电磁悬架、液压悬架、空气悬架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各种主动悬架控制方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领域,以及不同方法之间的优缺点比较。
通过对底盘主动悬架控制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为汽车制造商和研发人员提供参考,促进底盘主动悬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在未来,底盘主动悬架控制方法将在汽车行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驾驶员提供更安全、舒适的驾驶体验。
1.2 研究背景汽车底盘主动悬架控制方法作为汽车底盘控制技术的一种重要手段,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汽车的舒适性、安全性和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被动悬架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研究和开发底盘主动悬架控制方法成为了当前汽车工程领域的热点之一。
底盘主动悬架控制方法的研究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汽车性能的提升,底盘控制技术对于提高汽车的行驶稳定性、通过性和舒适性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底盘主动悬架控制方法可以通过精确控制悬架系统的工作状态,提高汽车的行驶性能和安全性。
底盘主动悬架控制方法可以实现不同路况下的智能调节,提高汽车通过不同路面时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性。
底盘主动悬架控制方法的研究还可以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汽车制造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深入研究和开发底盘主动悬架控制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汽车底盘主动悬架控制方法的原理和应用,探讨不同类型的悬架控制方法的优缺点,为汽车制造商和工程师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车辆主动悬架的控制研究悬架就是汽车的重要装置之一,它对汽车的平顺性、操纵稳定性、通过性等多种使用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
设计优良的悬架系统,对提高汽车产品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目前,汽车上普遍采用的就是弹性元件与减震器组成的常规悬架,从控制力学的角度,将这种悬架称为被动悬架。
实践与研究结果都表明,常规悬架受到许多限制,即使采用优化方法来设计也只就是将其性能改善到一定程度。
为了克服常规悬架对其性能改善的限制,在汽车中采用与发展了新型的主动悬架。
主动悬架能够根据路面情况及汽车运行的实际状态进行最优反馈控制,使汽车整体行驶性能达到最佳。
主动悬架的主要特点就是能够主动提供能量,与传统被动悬架相比,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具有高度的自适应性。
一、 车辆主动悬架系统建模主动悬架的分析模型如图3、3所示,图中u 为主动悬架执行机构的作用力。
主动悬架的运动微分方程为:⎪⎩⎪⎨⎧---==)(01..11..22x x k u x m u x m t (1)状态变量、输出向量的选取同被动悬架,且为了便于与被动悬架的比较分析,选取与被动悬架模型相同的输入信号,路面激励仍为选白噪声)(t ω,根据微分方程组(1),建立如下所示的状态方程与输出方程⎪⎩⎪⎨⎧+=++=Eu Cx y t D Bu Ax x )(ω。
(2)式中:⎥⎥⎥⎥⎥⎦⎤⎢⎢⎢⎢⎢⎣⎡--=0001000000010101m k A t ;⎥⎥⎥⎥⎥⎥⎦⎤⎢⎢⎢⎢⎢⎢⎣⎡-=121010m m B ;⎥⎥⎥⎥⎦⎤⎢⎢⎢⎢⎣⎡=0100D ;⎥⎥⎥⎦⎤⎢⎢⎢⎣⎡=010*********C ;⎥⎥⎥⎥⎥⎦⎤⎢⎢⎢⎢⎢⎣⎡=0012m E 汽车悬架可认为就是一种连续线性的随机最优控制系统,由最优线性滤波器串接确定性调节器的最优反馈增益系数矩阵组成。
这两部分参数可分别加以确定。
对于控制要求的性能指标就是二次函数积分型的调节器问题,外界干扰就是高斯白噪声,综合性能指标为:dt t u t R t u t X t Q t X u J T T ⎰∞+=0)]()()()()()([)( (3)此处认为汽车主动悬架的最优控制器为一个终端时间无限的线性调节器,问题仍就是寻找最优控制)(t u ,使目标函数J 取极小。
线性调节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选择Q 、R 阵以获得比较满意的控制过程动态响应,计算机仿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在悬架设计中,为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与行驶平顺性,应使簧载质量垂直加速度、悬架动扰度及轮胎动变形较小。
此外,从实现控制的角度来瞧,应使所需的控制能量较小。
因此式(3)可写为⎰∞+-+-=022*******])()([dt Ru x x q x x q J (4) 或写为 ⎰∞+=02][dt Ru QX X J T (5)其中 ⎥⎥⎥⎥⎦⎤⎢⎢⎢⎢⎣⎡=0000000000000012q q Q这里,q 1——轮胎动变形加权系数q 2——悬架动扰度加权系数式(3、9)中第一、二项为误差指标,表示在0~∞整个时间内系统实际状态与平衡之间的误差总与。
这一积分越小,说明控制误差越小,性能越好。
积分式中第三项为能量指标,表示在0~∞整个时间内支付能量的总与。
系统状态转移就是考控制u(t)来进行的,为要使系统误差很小,则需要支付很大的能量代价。
最优反馈增益系数矩阵式可写成])()([)(1401322121。
+x k x x k x k x x k kX t u +-+--=-= (6) 式中,增益值k 1~k 4有明确的物理意义。
k 1可等效于一放置于簧载与非簧载质量间的弹簧,改变k 1则影响簧载质量的固有频率;k 2作用于簧载质量的绝对速度上,影响其悬挂阻尼;k 3大小涉及轮胎变形,对车轮的垂直弹跳频率产生影响;k 4作用于非簧载质量的速度上,影响其非悬挂阻尼。
二、 主动悬架系统的能控性,能观测性能控性与能观测性就是系统的一种特性,就是现代控制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概念。
状态完全能控的充分必要条件就是能控矩阵[]B A AB A C n o 1-=M ΛM M 满秩;状态完全能观测的充分必要条件就是能观测矩阵[]T n T T T T b C A C A C O 1)(-=M ΛM M 满秩。
主动悬架系统参数的选取如下,即m 1=36kg;m 2=240kg;k t =160000N/m;将参数值带入矩阵,利用Matlab 中的函数C o =ctrb(A,B)求悬架系统的能控矩阵C o ,利用函数r A =rank(C o )得矩阵的秩为r A =4,满秩,故系统就是能控的。
利用Matlab 中的函数O b =obsv(A,C)求悬架系统的能观测矩阵O b ,利用函数r B =rank(O b )得矩阵的秩为r B =4,满秩,故系统就是能观测的。
三、 主动悬架的频域仿真为了求得主动悬架系统的最优控制u(t),必须先求得反馈增益矩阵K,而K 矩阵的求解决定于黎卡提代数方程的解—P 矩阵,这可以用计算机来实现求解。
程序用Matlab 语言编写,给定一组矩阵A 、B 、Q 、R 的有关数据,经过计算,便可以最终得到相应的矩阵P、K的数值。
下面取三组不同权系数q1,q2进行计算分析;1)取q1=3、35E5,q2=40、5E5时,由程序得k1=2012、5,k2=977、1,k3=-1874、8,k4=-31、3,并求得系统的传递函数及幅频特性,绘制系统的幅频特性图%主动悬架q1=3、35e5;q2=40、5e5时的仿真程序:m1=36;m2=240;kt=160000;q1=3、35e5;q2=40、5e5;A=[0 1 0 -1;0 0 0 0;0 0 0 -1;0 0 kt/m1 0];B=[0;1/m2;0;-1/m1];D=[0;0;1;0];C=[0 0 0 0;1 0 0 0;0 0 1 0];E=[1/m2;0;0];H=[0;0;0];Q=[q2 0 0 0;0 0 0 0;0 0 q1 0;0 0 0 0];R=[1];[K,P,F]=lqr(A,B,Q,R)M=A-B*K;N=C-E*K;G=ss(M,D,N,H);G1=tf(G)i=1;for s=0:0、1:80s=s*2*pi*j;G11=(7、811 *s^3 + 580、4 *s^2 + 3、727e004 *s + 1、422e-010)/(s^4 + 4、942 *s^3 + 4457 *s^2 + 1、809e004 *s + 3、727e004);G12=(-4385 *s - 1、751e004)/(s^4 + 4、942 *s^3 + 4457 *s^2 + 1、809e004 *s + 3、727e004); G13=(s^3 + 4、942 *s^2 + 64、29 *s - 2、145e-013)/(s^4 + 4、942 *s^3 + 4457 *s^2 + 1、809e004 *s + 3、727e004);f(i)=abs(G11);h(i)=abs(G12);g(i)=abs(G13);i=i+1;ends=0:0、1:80;figureloglog(s,f,'-',s,h,'-、',s,g,':')legend('加速度','动扰度','动载荷')图1、q1=3、35E5,q2=40、5E5的幅频特性图由图1可以瞧出主动悬架的车身加速度、悬架动扰度、轮胎动载荷幅频特性图同被动悬架相似,同样具有双峰,不同的就是在低频固有频率附近,主动悬架的响应幅值明显减小,且变化平缓,主动悬架的减振性能较为突出;在高频固有频率附近,主动悬架的响应幅值变化较大。
可知取该组权系数时,主动悬架的减振性能的改善程度不够理想;2)取q1=3、35E8,q2=40、5E8时,由程序得k1=63640;k2=4863;k3=-36146;k4=-904;及系统的传递函数与幅频特性,绘制幅频特性图%主动悬架q1=3、35e8;q2=40、5e8时的仿真程序:m1=36;m2=240;kt=160000;q1=3、35e8;q2=40、5e8;A=[0 1 0 -1;0 0 0 0;0 0 0 -1;0 0 kt/m1 0];B=[0;1/m2;0;-1/m1];D=[0;0;1;0];C=[0 0 0 0;1 0 0 0;0 0 1 0];E=[1/m2;0;0];H=[0;0;0];Q=[q2 0 0 0;0 0 0 0;0 0 q1 0;0 0 0 0];R=[1];[K,P,F]=lqr(A,B,Q,R)M=A-B*K;N=C-E*K;G=ss(M,D,N,H);G1=tf(G)i=1;for s=0:0、1:80s=s*2*pi*j;G11=(150、6*s^3 + 1、673e004*s^2 + 1、179e006*s + 1、653e-008)/(s^4 + 45、36*s^3 + 5473*s^2 + 9、005e004*s + 1、179e006);G12=(-3290*s - 7、332e004)/(s^4 + 45、36*s^3 + 5473*s^2 + 9、005e004*s + 1、179e006);G13=(s^3 + 45、36*s^2 + 2033*s + 5、386e-012)/(s^4 + 45、36*s^3 + 5473*s^2 + 9、005e004*s + 1、179e006);f(i)=abs(G11);h(i)=abs(G12);g(i)=abs(G13);i=i+1;ends=0:0、1:80;figureloglog(s,f,'-',s,h,'-、',s,g,':')legend('加速度','动扰度','动载荷')图2、q1=3、35E8,q2=40、5E8的幅频特性图由图2瞧出,主动悬架的低频共振频率明显地偏离了低频固有频率,与取前一组加权系数的主动悬架相比,悬架在高频附近幅值变化较大的现象得到很大改善,由于q1,q2主要为轮胎动变形与悬架动扰度的加权系数,可以瞧出相对于上一组加权系数,轮胎动变形与悬架动扰度的幅频特性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即车辆的平顺性与操纵稳定性得到显著提高。
3) 取q1=3、35E9,q2=40、5E9时,由程序得k1=201250,k2=7710,k3=-61600,k4=-2340,及系统的传递函数与幅频特性,绘制幅频特性图%主动悬架q1=3、35e9;q2=40、5e9时的仿真程序:m1=36;m2=240;kt=160000;q1=3、35e9;q2=40、5e9;A=[0 1 0 -1;0 0 0 0;0 0 0 -1;0 0 kt/m1 0];B=[0;1/m2;0;-1/m1];D=[0;0;1;0];C=[0 0 0 0;1 0 0 0;0 0 1 0];E=[1/m2;0;0];H=[0;0;0];Q=[q2 0 0 0;0 0 0 0;0 0 q1 0;0 0 0 0];R=[1];[K,P,F]=lqr(A,B,Q,R)Co=ctrb(A,B); rA=rank(Co);Ob=obsv(A,C) rB=rank(Ob);M=A-B*K;N=C-E*K;G=ss(M,D,N,H);G1=tf(G) i=1;for s=0:0、1:80s=s*2*pi*j;G11=(256、7*s^3 + 4、335e004*s^2 + 3、727e006*s - 2、178e-008)/(s^4 + 97、13*s^3 + 9162*s^2 + 1、427e005*s + 3、727e006);G12=(-2477*s - 9、938e004)/(s^4 + 97、13*s^3 + 9162*s^2 + 1、427e005*s + 3、727e006);G13= (s^3 + 97、13*s^2 + 6429*s + 1、635e-010)/(s^4 + 97、13*s^3 + 9162*s^2 + 1、427e005*s + 3、727e006);f(i)=abs(G11);h(i)=abs(G12);g(i)=abs(G13);i=i+1;ends=0:0、1:80;figureloglog(s,f,'-',s,h,'-、',s,g,':')legend('加速度','动扰度','动载荷')图3、q1=3、35E9,q2=40、5E9的幅频特性图由图3可知主动悬架的低频共振频率同样明显地偏离了低频固有频率,在高频处,主动悬架的共振峰“几乎”已消失,知悬架在高频处对振动的抑制较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