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小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小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小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学生插上创造性思维的翅膀。对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形成清晰的印象,思路开阔,有助于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同时,有创造性的产物生成。空间思维能力是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素质,如果,建筑师没有空间思维就不可能设计出漂亮雄伟的楼宇,电器设计者没有空间思维能力,那电路肯定是一团糟。空间思维能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关注。它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幼儿及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空间思维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长期教育教学,我认为以下几种空间思维能力急待培养。

第一、在学生脑海里建立平面及立体图形的空间思维能力。新课标要求:在学习空间与图形时,“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要获取对图形的直观经验。其实,应该从幼儿期就开始进行启蒙,一块块积木,皮球,玩具甚至是汉堡的形状,都可以是培养空间思维能力的道具。让他们去动一动、摸一摸、拆一拆、装一装,甚至是用小牙齿咬一咬。那些角、棱、面逐渐就会走进孩子们的心里。通过抛球,在手中玩玩具,逐渐形成对物体平移、旋转的过程的认识。进入小学低年级,空

间能力的培养是整个教学的重中之重,这个阶段,像数堆砌的小正方体的个数这类题,就可以通过反复的用小正方形搭积木,同桌一人搭,一人猜的游戏方式来进行,在每个学生头脑中形成每一层积木数的空间概念。逐渐可以通过有计划的玩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等,如用线绕一圈等方法来认识周长,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思维能力。比如通过拼拆魔方等游戏就可以轻松解决涂漆面的问题。例题:“把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涂漆,然后分割成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问:一面涂漆的小正方体有几个?两面涂漆的小正方体有几个?三面涂漆的小正方体有几个?”这道题就必须在头脑中有一个,有八个顶点,十二条棱,六个面的一个正方体的影像。包括定点的八个小正方体三面涂漆。包括棱的小正方体两面涂漆,共有12×8=96(个)。在每个面上,外围一圈是三面或两面涂漆的,内圈,每面还剩8×8=64(个)小正方体一面涂漆。共64×6=386(个),如果平时不注重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做这类题无疑是困难重重。就连简单的数堆砌的小正方体的个数这类题,也是经常看表象,不数隐藏在下面的小正方体。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教学中,不注重学生摆一摆,拼一拼的数学游戏。没有形成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做到“成竹在胸”,才能遇到问题迎刃而解。高年级立体图形的空间的思维能力还表现在对体

积和容积的计算方面。在应用题中,对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采用将物体浸没入水中,用上升的水的容积来计算。在教学中,必须通过实验使学生在大脑中有放入物体液面升高,水升高的高度是所增加的新立体图形的高度的空间变化感。

第二、通过反复实验,在学生头脑中构建天平模型。

在小学数学中,天平即等式。天平思想的建立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的范畴中,任何解方程计算的应用题,它都有一个等式存在。找到等式,就存在解方程的问题。天平思想的建立,可以避免大量计算公式的记忆,使数学活起来。在解方程中,旧教材中,必须记忆大量的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式。建立天平思想后,只要两边同时加减或乘除相同的非零数,就可以轻松解方程。并且,当出现3X+3=6X时,在旧教法中,就要重设X或放弃计算。但有了天平思想,交换方程左右两边数据即可计算。同时,建立天平概念对等量代换的教学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例如:三年级奥数题:“一个白球的重量等于三个红球的重量,一个红球的重量等于两个黑球的重量。问一个白球的重量等于几个黑球?”在这类题中,通过学生反复的实际操作,才能形成清晰的天平理念,用于实际的解决问题中。训练方法和速算相同。速算的基础是反复在算盘上进行加减法的计算,使算盘的每一格及计算过程深深地刻印在脑海中,熟能生

巧,久而久之,在听到数字时,在脑海中的算盘就进行计算。同样,天平思维的培养也在于反复练习,经常运用。在实际训练中,学生通过自制简易天平玩买卖东西游戏,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热情。

第三、建立初步的地理空间理念。

由于在数学中,涉及到时差,行程、土地面积等问题。在小学阶段应使学生初步形成地理方面的空间想象能力。建立地理空间能力,看地图是首选方法。通过观察地图,通过比例尺的计算。了解两地之间的距离。认识子午线,经纬度。赤道的长短等。通过坐车的经验来体会火车行车的时长并会推算火车的到达时间。通过参与活动,来设计游览路线,做公交车的费用乘车时间等,来积累地理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形成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同时,地理空间的建立,还可以通过地理拼图,走迷宫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培养。通过动手做一做来认识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如做一厘米、一分米、一米的小棍。通过丈量,划跑道,确定起跑线等实地操作,建立土地面积的空间概念。

第四、建立概率统计方面的空间思维能力。

在新教材中,加入了大量的概率思想,从低年级的摸球游戏问题,到中高年级的打电话、抽屉问题。都必须建立在空间思维的基础上,通过尝试摸球,形成各种颜色的球的个数与摸出来的球的可能性有关的空间概念。通过打电话游

戏,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组合概念。逐渐能分辨排列和组合的区别。在用数字组数中,如果没有清晰的数字空间想象力,只靠罗列,无法完成。比如:用0、2、7、9、3可以组成多少个三位数。(每个三位数中,数字不重复),头脑中,应该有排队的思维意识。三位数就是在这五个数字中,选三个进行排队的问题。百位上从2、、7、9、3中选取,有四种。十位上,剩下四个数中,有四种取法。个位上从剩下的三个数中选有三中,共是4×4×3=48(种)。没有平时,用卡片进行数字排队的练习的经历。就不能构建这种数学模型来指导实践。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各种平面及立体图形的特征它

们之间的关系。如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再现某一类事物的大量外延。比如在建立角的概念时,可以通过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角。运用多媒体可以模拟公式的推导过程,圆柱怎样变成近似长方体的过程。能提高学生空间的想象力,能清楚的演示实验过程,有利于指导学生的正确实验。运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我们可以查阅有关数学知识得到大量需要的相关资源。从而使我们形成的空间图像更完善。

多媒体手段是辅助手段,俗话说:“眼见十遍,不如手过一遍。”在观察的基础上,手、眼、耳多种感官参与的反复

实验,才能尽快培养起准确的空间思维。因此,实验是培养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游戏是小学阶段实验的代名词。我们可以把枯燥的实验,转化成有趣的游戏,学生会乐于动手,在游戏中反复实验,空间思维能力就一定会形成,并逐步提高。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会形成一个个几何图形的表象,建立起数学模型。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善于探索,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动手实验时间和思考问题的机会,认真还原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真正落实“在玩中学,在做中得”的新课程理念。

空间思维能力测试

空间思维能力测试 对空间思维能力是可以测试的。 下面是整理的空间思维能力测试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空间思维能力测试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出过这样一个测验题:在一块土地上种植四棵树,使得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相等。 受试的学生在纸上画了一个又一个的几何图形:正方形、菱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然而,无论什么四边形都不行。 这时,心理学家公布出了答案,其中一棵树可以种在山顶上!这样,只要其余三棵树与之构成正四面体的话,就能符合题意要求了。 这些受试的学生考虑了那样长的时间却找不到答案,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学会使用一种创造性的方法——立体思维。 人们进行思维活动时总会受过去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思维方法的影响。 对于这些受试者来说,平面几何是他们比较熟悉的知识。 于是,当他们碰到几何问题的时候,也往往先从平面几何而不是立体几何的角度来进行思考。 这时,为他们所牢固掌握的平面几何也就成了他们思考问题的框框,于是也就想不出正确的结果来。 从大的来说有立体网箱养鱼技术、大型立交桥等。 杭州市青少年业余发明学校的学生利用立体思维发明了立体文具盒、立体工具箱、立体报刊架等,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科学家在研制飞机、导弹和卫星时需要运用非常复杂的电于设备,装配这些设备往往需要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个晶体管、电阻、电容等电子元件,这样的设备体积十分庞大,携带和使用也不方便。 后来,他们将各种电子元件由平面式的接线方式改为立体式的连接,充分利用真空扩散、表面处理等方法,制成了平面型的晶体管、电阻、电容。 这些很薄很薄的元件通过层层重叠的方式组装起来,就构成了微型组合电路,再在一个单晶硅片上做成集成电路。 这样,一个5平方毫米的硅片上可集成27000个元件。 正是由于有了这种集成电路才有了电子手表、电子计算器等袖珍电子产品。 1、早期人类直观、浑沌的整体性思维早期人类的思维,表现为一种直观的、浑沌性的整体思维,这一时期包括了整个前逻辑思维(亦称“原始思维)和前逻辑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漫长的历史发展。 所谓思维的直观性,是指思维具有的感性具体性,即思维还没有从感性具体中分离出来,一切思想意识的发生,都是由从某种具体的刺激物所引起,一切“思想经验的交流,都要借助某种具体的或形象的实物、坐标、手势等媒介,才可实现。 例如,他们没有抽象的“头的概念。 而只说“你的头,我的头等等,或者运用形象的“会意,表示事物的某些属性,如“硬就说“象石头,“长的就说“象大腿等等。

浅谈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浅谈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它与形象思维能力截然不同,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当人们发现问题时,常常说:“让我想一想。”这里的想一想就是思维。通过想一想,问题就得到了解决,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都依赖思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发现了问题能够及时、恰当的解决,而有的人即使对于极其简单的问题也找不到恰当的解决方法,这主要是由于后者缺乏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对孩子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观察与比较 引导孩子观察事物正确的方法,首先要孩子理解远近、高低、大小、前后、左右、上下、现在、过去、将来等词语的用法,这样的话,孩子的逻辑思维更完整。 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有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从上到下、从明显特征到不明显特征等等,例如,观察,观察一间教室,从外面看屋顶、墙壁、窗户、玻璃,进入教室后,首先看到的是什么,其次看到的是什么等等,比较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事物或现象比较他们不同点和相同点,让幼儿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思考,从而正确细致,完整认识事物,例如:拿过不同的两块橡皮,比较大小、颜色、形状、宽窄、长短等。 二、组合与拆分 可进行实物的组合拆分游戏,也可以进行汉字,图形的组合拆分,这个过程是锻炼逻辑思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七巧板怎样组合成一个正方形?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游戏环节: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利用所有的七巧板摆出一个正方形来,学生利用自己的七巧板也跟着摆出一个正方形来。游戏开始!挪动正方形其中的两块,把它变成一个三角形。第一个成功的孩子用实物投影仪给大家看,大家跟他一起做。再挪动三角形其中的一块,把它变成长方形。第一个成功的孩子用实物投影仪给大家看,大家跟他一起做。再挪动长方形其中的一块,把它变成平行四边形。第一个成功的孩子用实物投影仪给大家看,大家跟他一起做。本环节是我教学设计的重点所在。我精心设计了这个环节,为的是孩子们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体会七巧板的神奇之处,激发学生地七巧板的喜爱程度,从而为以下的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问题延伸 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它能为逻辑思维的飞跃提供强劲的推动力,因此,要对孩子提出各种问题,让孩子通过想象来打开思路,孩子们都爱听故事,当讲完一个故事的时候,可以提出很多问题作为故事的延伸,例如:《乌鸦喝水》的故事,可以问小朋友,如果是你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我认为自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 三是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取举于发言道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引有几基础好同学把课文中散步的男人因为受儿童救鱼的影响也跟着救鱼为内容来读写,这时我又问:“男人可以受到教育,那么别的游人会不会受到他们俩人的影响呢?”这几个学生恍然大悟,进而又读写下去,更多的游人不断参与救鱼的活动,最后所有的鱼都得救了。

浅谈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客观物质世界中绝大部分物体的结构和运动都是三维的,我们就是生活在这个三维空间里。但高中物理教学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一般都限制在一维或二维的范围内,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这对于学生步入社会从事实际工作或进一步深造都是不利的。我们认为应重视空间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下面我浅谈几点做法。 1.再现生活经验,在实践操作中培养空间观念。 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主要依赖于观察、实验和必要的动手操作。 如在教学平行线教学时,教师除了举出学生熟悉的事物:如练习本上的横线,马路上的横道线,双杠的两根直杠以外,重点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知识经验,引导他们看一看横线、横道线、两根直杠的位置和方向,组织他们量一量两线之间的距离,再启发他们想一想,如果沿着横线、横道线、直杠的两端延长成直线,这两条直线会不会产生相交的情况。在观察、实践和想象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同一平面”、“不相交”的空间知觉,建立具有这种特点的两条直线的表象,为理解平行线的空间观念打下基础。 2.借助实物模型,在认真的观察中培养空间观念。 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思维性质的学科,观察是进行思维活动的一个窗口,是接触现实世界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最直接的一种方法,也是形成和发现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利用直观图形、实物的观察和实际操作,借助视觉、触觉、听觉等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是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 如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特征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情景:将牙膏盒(长方体),化妆品盒(正方体)、可乐罐(圆柱体)、蛋筒冰淇淋(圆锥体)和乒乓球(球)逐一展示,请学生想象一下,这些形体分别可以与哪些平面图形有关。通过不断感知,积累丰富的表象,这样才能为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奠定基础。 3.以趣激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要概括世界的一切。”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往往和观察、实验、思考等活动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如在学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之后,呈现用这些图形拼成的一幅美丽的图画,让孩子们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所学的图形,在这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让孩子们用学过的图形画物体,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案例分析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教学“圆的面积”时,除了像课本上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用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从而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把圆分成若干等份后还可以拼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这些图形的面积与圆面积有什么关系?利用这些图形能否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学生统一了认识: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后,还可以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根据这些图形与圆的关系,也可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类似活动,使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通过实践去感知知识,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概括归纳能力都得到相应提高。这样的操作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二: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把学生置于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去面临问题,在问题的唤起下,

产生求知情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设计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出“1、10、100、”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接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很新奇,这三个数分别是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怎么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呢?学生陷入沉思,认真思考后,得出了多种答案:1元=10角=100分,1米=10分米=100厘米……,此时教师又提出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学生一听,思维更活跃了,纷纷发表了不同意见:1元=1.0元=1.00元,1米=1.0米=1.00米……,我接着说:像1、1.0、1.00这样的数的大小是否相等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研究这个问题‘小数的性质’。”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能力。 【反思与分析】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是贯穿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也是数学教学的落脚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多鼓励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我们应当注意发现学生的“别出心裁”,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在教学时应尽可能多地采用自由、开放的教学手段。 只要一个个新的教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否则,则会对数

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它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有没有智慧,主要就看他的思维能力强不强。要使自己聪明起来,智慧起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培养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能实际训练中把握住思维品质,进行有的放矢的努力,就能顺利地卓有成效地坚持下去。思维并非神秘之物,尽管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是实实在在,有特点、有品质的普遍心理现象。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们教育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下面就自己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加强学习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好奇心,培养强烈的求知欲。 “好奇是研究之父,成功之母。”好奇是求知的萌芽,创造的起点。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许多问题都想打破沙锅问到底,于是我就常常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故意设下悬念,鼓励他们去探索,而只有在探索过程中,才会不断地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所以学生学习兴致高,乐于思考,培养了思维能力。 二、注重思维的发散,在解题练习中进行多解、多变。

小学生缺乏变通能力,思维较单一,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多花费精力,精选习题,还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在解法上不拘一格。并注意从多种解法中对比分析,尽可能采用灵活的、简单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还可以围绕同一问题,让学生不断变换角度去思维,拓宽思路,并让学生对比分析,选择最优方法,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而且还可以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创设情境,开启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依赖性较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巧妙地抓住时机,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情境中,并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思考、主动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的思维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认识基础,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思维。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启动学生主动思维。 四、及时评价、适时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曾陷入了一个误区,往往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灌输者、课堂管理者的角色,使学生处于被动、被控、单向接受的状态。久而久之,我发现很多学生都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总是习惯等答案、靠答案,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怎么办?如何调动学

谈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计算机绘制生动、形象的立体图形,使学生通过对直观图形透彻的观察,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 在"多面体与旋转体的体积"这一章中,主要内容是柱、锥、台、球四种体积公式的推导,关键是对立体图形分析与理解。为了帮助学生在观察图形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我们运用我校的计算机设备,与专职电脑编程人员密切合作,设计编制了图形软件来辅助教学。我们先根据讲解的需要设计出基本图形,再配合编程人员利用计算机先进的绘图系统进行绘制。在绘制过程中,我们利用画面的连续移动构成动画来体现切割、旋转、移动等动态动作。在讲解祖原理时,其主要内容为:两个等高的几何体,若被平行于底的平面截得的两个截面面积相等,则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相等。为了体现其中的关键点:两个几何体任意位置的平行截面相等,我们绘制了多幅不同位置截面的图形,并将截面涂上鲜明的色彩,按顺序编排好,连续播放时即形成了截面上下移动的动画效果,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不同位置的平行截面处处相等。又如在讲解锥体的体积公式推导时,由于要将三棱柱分割成三个三棱锥,图形变化较大,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我们将切割过程从头至尾展现给学生,在讲解时又将所要比较的两个三棱锥逐步恢复到切割前的状态,再分开。随着分开一复原一再分开的移动过程,学生们清楚自然地得出了所要推证的结论,同时也使得教师的讲解轻松而且顺理成章。有了锥的体积公式,我们又进一步依据大锥被平行于底的平面截去一小锥得到台体的思路,利用已推导出的锥体体积公式去推导台体的体积公式。我们利用动画效果使一平面进行移动呈现出动割大锥的过程,即让平面从大锥锥体某处以平行于底的方式插入,从另一侧抽出,留下切割的痕迹,进而将截得的小锥移到其它位置,将剩下的台体展现给学生。这一过程的加入,在学生的头脑中非常深刻地留下了台体与锥体的联系,可以说是过目不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计算机绘图多功能的优越性,从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描绘立体图形,解决平面立体图形与真实立体图形在视觉上的差异。 我们在平面上绘制立体图形就要考虑到视觉差异的问题。比如,在纸上画一个立方体,它的某些面就必须呈平行四边形,才给人一种"体"的感觉,而实际上立方体的各个面均为正方形。为了不使学生把直观感觉当作概念,我们设计了一些旋转变形动作。在讲球的体积公式时,应用祖原理,找到了一个与半球体积相等的几何体,即与半球等高的圆柱中间挖去一个圆锥,证明的关键是推导出二者在等高处的平行截面面积相等。从图上看,这两个截面分别为椭圆和椭圆环,而实际形状应为圆和圆环。为了更形象地说明问题,我们将这两个截面设计为从原位置水平移动出来,再水平旋转90度使其成为竖直放置,这样两个截面就恢复了实际形状。同时我们又让环形截面中的小圆逐渐缩小至一点,使圆环变成与另一截面大小一样的圆,通过二者色彩的互换闪烁,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感觉到是两个面积相等的截面,然后通过理论证明它们的面积相等。这样,从直观到理论两方面的配合,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使得这个难点顺利解决。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形主动积极地去寻找解题思路。 现代教学论的思想核心是确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认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启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会学"。在多媒体教学的尝试中,为了打破传统教学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习惯,我们将课上的习题"从一个正方体中,如图那样截去四个三棱锥后,得到一个正三棱锥,求它的体积是正方体体积的几分之几?"根据题意设计成动画情景。一个正方体依次被切去了四个角,把切去的部分放到屏幕的四角,中间剩下一个三棱锥,求三棱锥的体积。学生根据画面的演示,立即想到剩余部分是由整体减去切掉的。有了思路后,再从画面中清晰地推导出每个角的体积是

浅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浅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教师,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综合体现。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探索 在?笛Э蔚慕萄е校? 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合作者。在教学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活动活动空间,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动提出不同的见解。并且允许学生想错、说错,教师要适时点拨,要学生敢说、敢想,形成一种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会激起学生创新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二、夯实学生“双基”,提供创新思维源泉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认知结构,小学熄灭的创新

意识是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思维如同“海市蜃楼”,创新也只是“空中楼阁”,所以在组织教学时,让学生获得有关数学、数量关系,几何图形一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通过有的放矢地训练,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达到“应用自如”的境界,为培养思维能力奠定基础。基础知识是培养基本技能的基础,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每种能力都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培养出来的,只有牢固地掌握它,思维才能活跃,创新的灵感才能得以激发,解决问题才能得心应应手。为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时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对课标、教材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要彻底弄懂,做到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三、培养学习兴趣,点燃创新思维火花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动力,同时也能使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捷而丰富,而没有兴趣的强迫学习只能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扑灭创新思维的火花。可见兴趣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首先,导课新颖,引发兴趣。常言道:“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的导入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兴趣,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比如:讲一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提出问题:“方程

浅谈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感知、表象进行分析、概括、归纳而获得事物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现代数学教学,愈来愈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拥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小学学生正是智力开发的高峰期。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我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收到了较好成效。下面根据我的实践经验,谈一下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1 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有趣的教学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思维提供漫游的空间,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进而产生创造的欲望,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由于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的水平还比较低,所以在小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首先课堂的引入尽量创设情境激趣,发展形象思维。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数学学科第二册《统计》这一内容时,一上课我就放生日快乐的歌,让学生跟着唱,然后问学生记得自己的生日吗说说自己的生日是怎么过的,有哪些人为你

庆贺生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利用多媒体演示放出大象过生日的场景,告诉学生:“大象伯伯今天也要过生日了,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他家来了多少客人呢”这时学生的兴趣很高,争着说自己的发现。这时,我抓住时机又问:“看了这么有趣的画面,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又提出了许多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又如我在教学一年级数学学科第一册《认钟表》一课时,一上课,我就问:“小朋友,你们喜欢逛商店吗(生:喜欢)那我们就去逛逛。(演示钟表店录像)问:刚才我们去了哪里在店里,你们看到了什么看到这么多漂亮的钟,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师:“看来,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学会认钟表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很明显,这样的导入马上就把学生的心给“抓住了”。由此证明有趣的教学情境,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够使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2 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从以具体想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 逻辑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更易于对知识的创新。因此在教学时应着重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可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机会。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

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让学生感到数学难学、难懂,不想学,这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实际上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而不是教材的堆砌、现象的罗列。 2在讲题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六种品质 数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是其它学科不能代替的,利用数学与思维的特殊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课堂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2.1全面考虑问题,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不再是把人看作劳动力来看待,而是把人作为知识创造的主体。那么就需要新一代的接班人有广阔的思路真正成为创造的主体。?所以教师可以在练习中,有计划地设计习题,使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教师可以列出不同的算法,并让学生自主观察:“以上几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最简便?” 这样让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题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经历的形成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算法多样化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又注意了算法的优化,使学生从比较中选择更简便的方法。即:加减法中可以将两个相加减得到整十,整百的数结合,再运算得结果。 俗话说:温故知新。新知识中都蕴涵这旧的知识,旧的知识通过推导可以获得新的知识。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旧的知识去探究新的知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同时让学生自主选择,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再一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 2.2让学生参与对错误解法的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而现实教学中,学生总认为教师出的题目都是可以做的,教师总是对的,书上总是对的,盲目崇拜教师、课本。所以,学生的思维不仅受定势的影响,而且

试论高中地理教学中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尚利丹

试论高中地理教学中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尚利丹 发表时间:2014-03-28T13:50:55.653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12月总第139期供稿作者:尚利丹[导读] 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是有规律的,各类地理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尚利丹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鑫飞中学033300 在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中,一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欠缺。因此,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是一个重点,也是困扰许多地理教师的一个难点。毫不夸张地说,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的成败,关系到高中地理教学的成败。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呢? 一、牢固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为形成空间思维能力打好知识基础 任何能力的形成都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因此,准确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形成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基础。 二、构建基本的地理空间概念,促进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 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主要包括空间定位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主要涉及到各类地图的判读,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大气的运动和变化,海水的运动及影响,世界和中国区域(大洲、大洋、地区、国家)中重要的经线、纬线,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自然地理界线、人文地理界线)等。由于许多地理事物本身大大超出了人们的视觉感知范围而具有抽象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把地理事物“化大为小”和“化抽象为直观”,以便在头脑中构建基本的空间地理概念。 1.充分利用直观教具。 地理直观教具与现实地理事物相比较小,能把地理事物或现象置于学生的视觉感知范围内形成表象,容易建立基本的地理空间概念,促进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教具主要包括教学挂图、示意图、图片资料、地理模型、模具等。其中,教学挂图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能自己把握的虚拟空间,为想象提供场地;示意图主要有利于理解某些具有动态发展的地理现象;图片资料、模型、模具主要有利于学生形成表象,为想象提供“素材”。 2.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其独有的表达和表现能力,能把自然界许多抽象的事物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人们的视野极大地拓宽。巨大无比的事物也同样能以其真实而又玲珑的面目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3.引导学生读图、绘图。 中学地理的图像系统包括各类地图、示意图、模式图、景观图、统计图表等。地理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地理图像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地理图像表示的信息比用文字更直观、更丰富,更有利于形成表象、建立空间概念。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不可重文轻图,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图,从读图中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 4.教师画地理板图、简图。 教师可利用边讲边画的示意性草图,把地理事物与虚拟的空间结合起来。三、把握地理事物之间时空的联系,促进空间联系能力的形成 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是有规律的,各类地理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形成了降水稀少、温差较大的大陆性气候,在这种气候下又形成了相应的土壤和植被。这种自然环境影响着当地的人口分布和经济结构,影响毒害城市的发育,影响着建筑物的形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地域联系等时空联系,有利于学生空间联系能力的形成。 四、提出假设,促使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 空间思维能力是想象能力的一种形式,因此,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培养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就是提升空间思维能力。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挖掘的地方。 五、运用各种变式和综合能力题提升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形成之初还不太稳定,就需要教师多提供变式进行训练和提升。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下列两幅图(略)进行分析,这是北半球冬至日照图的两个变式,不同之处是:图一是极视图,图二是侧视图。在这两幅图中,图一中的B点对应的是图二中的A点,图一中的D点对应的是图二中的C点,图一中的BD段晨线相当于图二中的AC段晨线。通过对不同变式的详细分析,能丰富学生头脑中同一地理事物的表象,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同时,用综合性较强的试题训练和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也是非常有效的。例如试题:“当地球公转速度达到最快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罗马温和多雨;B.尼罗河进入汛期;C.北印度洋洋流成顺时针;D.华北平原正在播种小麦。”要解决这一类问题,需要学生动用空间定位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对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是非常有作用的。综上所述,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其空间思维能力,这对以后的学习过程会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读图、绘图,教师画地理板图、简图,把握地理事物之间时空的联系,促进空间联系能力的形成,提出假设,促使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运用各种变式和综合能力题提升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教学目的。参考文献 [1]王成渝浅谈高中地理教学.陕师大教参,陕师大教育出版社,2012,5。 [2]冀东宇浅谈高中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教与学,湖南出版集团,2013,2。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研究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研究 创新能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寻求生存的重要条件,我们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不可缺少这种创新能力,都不可缺少这种应变素质。它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重要基础和保障,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希望之所在。 怎样认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呢? 创新思维即创造型思维,就是有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表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灵活、独特、新颖”,而且人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对于中学生而言,创新思维包涵有:积极动脑、思维多向、求异;想象大胆、丰富、新颖;口语和书面表面流畅、灵活、生动;接受事物主动、敏锐;与人交往主动、热情、大方;办事有条理、有影响力,就是敢于对书本上的知识产生质疑,在深入理解、领会前人智慧精髓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对于学生来言创新能力不仅表现在对知识学习的选择、处理和运用上,也不仅反映在对新思想、新事物、新技术的发现发明上,而且表现在有没有怀疑的精神、求变的态度和综合选择的能力,有没有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中小学时代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期,他们往往凭关敏锐观察、直接理解、整体判断、迸出灵感、豁然顿悟、多元求异、创造想象等来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 实践能力的含义很广,泛指人们在从事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有意识的活动中具备的能力。对学生而言,我认为实践能力不光是指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还包涵以下内容,如: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积累语言文字的能力、处理资料的能力、生活自理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 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中学语文,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培养民族素质这项伟大工程中的一项奠基工程,它肩负着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任。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应成为自己教育活动的一项基本指向,自己应尽的一项神圣职责,并把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作为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中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并努力提高创新素质。 一位著名教育心理家认为:“许多学生之所以未能取得优异的成绩,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于他们各自特点所需要的教学帮助和时间。 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要真正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认真学习和吸取现代的科学教育理论,继承和发扬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教育经验和传统,

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1.牢固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为形成空间思维能力打好知识基础 任何能力的形成都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因此,准确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形成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基础。 2.构建基本的地理空间概念,促进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 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主要包括空间定位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主要涉及到各类地图的判读,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大气的运动和变化,海水的运动及影响,世界和中国区域(大洲、大洋、地区、国家)中的重要经线、纬线,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自然地理界线、人文地理界线)等。由于许多地理事物本身大大超出了人们的视觉感知范围而具有抽象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把地理事物“化大为小”和“化抽象为直观”,以便在头脑中构建基本的空间地理概念。 (1)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地理直观教具与现实地理事物相比较小,能把地理事物或现象置于学生的视觉感知范围内,形成表象,容易建立基本的地理空间概念,促进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教具主要包括教学挂图、示意图、图片资料、地理模型、模具等。其中,教学挂图可以利于学生形成一个能自己把握的虚拟空间,为想象提供场地;示意图主要利于理解某些具有动态发展的地理现象;图片资料、模型、模具主要利于学生形成表象,为想象提供“素材”。 (2)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其独有的表达和表现能力,把自然界许多抽象的事物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人们的视野极大地拓宽。巨大无比的事物也同样能以其真实而又玲珑的面目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比如地球、台风、喜马拉雅山和南极冰盖这些庞然大物,借助卫星的“眼睛”,人们已能真实地感知其形体。现代教学手段的这些“化大为小”和“化抽象为直观”的神奇功能,对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形成空间思维能力非常有效。 (3)引导学生读图、绘图。中学地理的图像系统包括各类地图、示意图、模式图、景观图、统计图表等。地理学科的特性决定,地理图像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地理图像表示的信息比用文字更直观、更丰富,更有利于形成表象、建立空间概念。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不可重文轻图,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图,从读图中培养学生空间定位能力。 (4)教师画地理板图、简图。教师利用边讲边画的示意性草图,把地理事物与虚拟的空间结合起来。比如讲世界洋流的分布,就可以利用这一方法,把抽象的洋流化为直观的“彩色粉笔线”,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供想象的直观素材。从某个角度讲,这种草图比挂图效果更为有用,因为它的信息量要少得多,不易产生干扰,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空间思维能力,因此,教师画地理板图、简图不但可以突破难点,而且是学生形成空间思维能力的桥梁。

最新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湖林中心小学陈阳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不是唯一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必须综合运各种手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持之以恒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而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很强的社会有用的人才。 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引导操作,探索新知,启迪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是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正因为手和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是具体形象逐步向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借助操作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感生材料的观察、比较、分析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的操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通过积极思维来获得新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操作的程序和方法。操作适时、程序合理才能收到好处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重点。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采取激疑的方法:让学生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并分别量出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把度数写在相应的角上,请学生任意报出三角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便很快说出第三角的度数。这样激疑,使学生对探索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愿望。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等操作过程,使学生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为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深入理解,让学生把一个大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问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又如:教学分数初步认识“几分之一”时教师在讲之后,让学生用纸折出,并用阴影表示,学生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折出了很多不同形状的,并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完成了认识上的飞跃。 二、指导操作,化新为旧,学会思维

小学生数学几何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数学几何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日期:

浅谈小学生数学几何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几何初步知识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对小学数学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如何在教学 过程中,采用丰富的感知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几何形体的表象;运用 运动变化的观点和几何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积累水平;并 展开发散思维训练,不断丰富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关键字】几何初步,表象,空间观念,空间思维 引言 数学通常概括来说可以分成数和形,小学数学的内容同样也包括数和形两个部分,其中形就是指几何初步知识。几何初步知识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小学阶段,学生们主要学习简单的几何基础知识,认识一些常见的图形,了解它们的特征,并学会计算他们的周长、面积、体积等。 由于受传统观念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教学中往往只重视求积的计算教学,重视概念教学或者过分强调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直观和表象的作用,以至于造成学生对形成几何图形的表象不深刻,空间观念淡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注意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 一、通过丰富的感知活动,让学生形成几何形体的表象 小学生对几何形体特征的理解,对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往往是离开了这些几何实体,而依赖于头脑中对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形象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等感知活动,通过丰富的感知活动,使学生形成几何形体的表象,得到正确清晰的几何概念,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 对于简单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的介绍并不容易让学生对此形成直观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素质,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明确的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引奇激趣——迎接创新的使者 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在教学中,兴趣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发明创造。教师应该加倍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迎来创新的使者,拉开求知的序曲。 1.巧设悬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创新因素,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80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3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一巧妙的提问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学习的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2.创设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晰;有的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富有幻想。在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雾凇》这篇课文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雾凇图,教学的开始,教师播放录像(雾凇景象),向学生展示雾凇的奇特和壮观,使学生在欣赏雾凇景色美丽的同时,激起求知的欲望。 3.联系实际 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教师可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激趣、导语激趣、活动激趣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诱导质疑——催生创新的萌芽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