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战争观

合集下载

论先秦儒家正义战争思想

论先秦儒家正义战争思想

论先秦儒家正义战争思想1先秦儒家理论下的正义战争思想先秦时期的儒家理论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经济背景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对合理的正义战争思想的影响。

尽管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战争活动的时代很漫长,但是,比较准确地说,提出正义战争思想的一定是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家。

其实,早在西周朝代,就已经有不少居士、士人提出支持发动战争的正义理由,如疏桐官——孔子认为应该发动战争报复殷应令止战,也曾提出了西周发动战争的理由。

而春秋的战国时期,先秦儒家的正义战争思想更加完善。

在《诗经》中,有提及发动战争的正义理由——“报仇守义,谁得而不报?”。

春秋时期,名臣孟子更加深入地提出了出于正义报仇的思想:“彼之恶我将报之,彼之善我将赠之,彼之勇我将与之”。

孟子也提出了捍卫社会公共安全、发展一个健康社会流程才是发动战争的正义理由。

2孟子的正义战争思想孟子是先秦时代新儒家学派创始人,他也是思考发动正当的战争的重要思想家。

孟子的正义战争思想主要有以下四条:首先,为报复恶行而发动战争是正义的,人们应该以报复某种罪行作为发动战争的正当理由。

例如,发动战争以报复黑衣人的侵略,李春从孙膑的言行中看出咽舌黑衣人的非法行为,因而认为应该发动战争来维护公平正义,因此给西周施压,要求发动报复性战争。

其次,传承和维护社会正义也是发动战争的正当理由之一。

孟子曾经说过,“保社会正义而争,此可谓报仇之义”。

为此,他认为应该采取行动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此发动报仇性战争,以传承社会正义而发动战争,并为维护社会正义而作出行动,这他认为也是正义的。

再次,报仇也是发动战争的正当理由,孟子指出,有时为了报仇,也可以发动战争。

他认为,以谋求报仇而发动战争也是正当的,“有不利而与之争,此可谓报仇之义也”。

在孟子看来,要确保社会正义,有时候也可以以报仇的名义发动战争,捍卫家国爱民的正义。

最后,根据客观体系,以正义之路发动战争是正当的。

孟子曾指出,以正义之路发动战争,有好的政策和合理的规则,以客观实际的体系来评判什么样的发动战争是正当的,他认为,在公正、廉洁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思想运作而发动战争,也是正义的。

先秦儒家的战争观和军事思想

先秦儒家的战争观和军事思想

先秦儒家的战争观和军事思想先秦儒家的兵学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孟子》和《荀子》等儒学著作中。

列为儒家经典之一的《周易》,所反映的时代远在儒家形成之前,其中一些学说对儒家有较深的影响。

《周易》主张国与国之间和平共悦,对外亲善以求无咎,对内紧密团结以求吉利。

《周易》认为,军事行动是不可避免的,但侵略别人是不利的,防御敌寇则是有利的。

为御敌求利,要注重军资的委积.不断改进兵器和防构设施。

早期儒家的战争观,明显继承了《周易》的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读《周易》,韦编三绝,《周易》里的一些军事主张成为他的学说的基础,这些情况在《论语》里有充分的表现。

如孔子论为政,把足食、足兵放在重要地位,这与《周易》的主张一脉相承。

但孔子把取信于民故在第一位,把人心向背视为估量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从而发展了《周易》对内紧密团结以求吉利的思想。

孔子反对用未经教练的人民去从事战争,主张为将临事要有成惧之心,要善于谋划并能够实现谋略,因而丰富了《周易》彻敌求利的思想。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发展了孔子的战争观。

他把早期儒家“取信于民”的基本主张发展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著名论断,主张攻伐战取之事是否可行,关键看是否符合仁义,是否符合民意,民悦则取之.民不悦则不取。

他以此来判断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性质,指出夏维、商封是众叛亲离的独夫,成汤放逐夏柴、周武王讨伐商封是正义的战争。

但孟子在强调“仁者无敌”的同时,有忽视兵器作用的倾向,对武器装备的改进也是彻敌求利的内容之一缺乏认识。

荀子根据战国后期的新形势,发展和改造了儒家的战争观。

他认为以仁诛暴、以义诛不义出师一定奏凯,主张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的以仁义服天下的战争。

这一点,基本是继承孔、孟的学说。

同时,他从实际出发,赞赏开辟土地、充实仓原、改进器械、募选材士、推行赏罚的霸者的做法。

这就比孟子通达得多。

由此可见,苟子的战争观兼容了法家等一些不同学派的思想。

先秦时期战争综述

先秦时期战争综述

前2l世纪,最后一个选举产生的联盟领袖禹死后,其子启以武力击灭益及有扈氏等反对势力,确立了夏王朝。由夏经商至西周灭亡的1400年,是中国古代战争缓慢发展的时期。商中期前的战争,主要有羿、寒浞之乱,少康中兴及商灭夏之战等。平时仅有以贵族为主组成的王室亲卫部队,战时依所需兵力召集氏族、方国人员组军出征。军队以使用石兵器之步兵为主,有少量战车。战斗时,贵族指挥官乘战车位于部队中央,亲卫部队列于前后,成员不一之族军列于左右,接近至弓箭有效射程时,一面射箭,一面冲锋。指挥官击鼓督战。商中期后的战争,有武丁攻鬼方、纣攻东夷、周成王东征淮夷、昭王南征荆楚、穆王西征犬戎等。军队已装备青铜兵器,战车增多,发展为车、步两兵种,分别编组,协同作战,并出现了密集方阵战术。“立卒伍,定行制,正纵横”(《司马法·严位》),以发挥整体功能。通常步兵列阵于前,战车列阵于后,组成广正面之大方阵。指挥官以金、鼓、旗帜等听视信号指挥战斗,强调队形严整。每前进一定距离,即停止整顿一次队形,军队只能在平坦开阔地形作缓慢的直线运动,实施正面攻击。周灭商牧野之战,战车机动性、冲击力得到发挥。此后,战车兵成为军中主兵,步兵成为战车属兵。随着战争的增多与发展,人们对战争一般规律有所认识,从而产生了争取胜利的古代战略思想。如鸣条之战,已初步认识到政治与战争的关系,采取争取民心、用间等措施,并注意选择有利的进攻时机;周灭商之战,制造假象,麻痹敌人;周公东征,更能采用先弱后强的战略等。经验积累,使感性认识升华,形成战争理论,有了《令典》、《军志》、《军令》等早期兵书。
中国古代战争发端于传说的“三皇”时代,形成于"五帝”时期。见诸文字最早的战争为神农伐斧燧之战,其后是部落联盟间规模最大的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至颛顼、尧、舜、禹时,战争日多,史不绝书。禹以前部落联盟领袖由部落首领选举产生,联盟有简单的管理机构,领袖、首领有数量不多、已具有军队性质的“营卫”队,战时即为战斗骨干。作战方式极为原始,由首领率领全体或部分志愿人员,使用由生产工具转化来的石、骨、木质兵器,蜂拥而上,进行群体格斗。交战胜负,决定于参战人员的数量、体力状况及勇敢程度。为保卫部落不被侵袭,居地周围筑有壕、墙。禹时,联盟所在地已建有原始城堡,既能起遮蔽、障碍作用,又可在上面观察、指挥和射箭、投石;在作战类型上,除“战”外,开始出现了“攻”与“守”的雏形。

中国古代军事演进战争与策略古代中国的军事思想与战略

中国古代军事演进战争与策略古代中国的军事思想与战略

中国古代军事演进战争与策略古代中国的军事思想与战略中国古代军事演进: 战争与策略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战略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形成了独特的军事文化。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的军事思想和战略的演进角度进行论述。

一、先秦时期的军事思想与战略在先秦时期,军事思想重视实力和策略的结合,以求取战争的胜利。

孙子的《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军事典籍,其中强调了兵法的重要性。

孙子提出了一系列军事原则和策略,如“神速”、“士为知己者死”等,成为后世军事家学习的重要典范。

二、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与战略在战国时期,中国的军事思想和战略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这一时期的军事家主要有孙武、吴起、孟子等,他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军事理论。

其中,孙武的《孙子兵法》被推崇为兵家圣典,对后世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吴起则强调了兵力的重要性,他在实际战争中提出了“攻城先取民心”的策略。

三、秦汉时期的军事思想与战略秦汉时期,中国实现了统一,军事思想和战略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斯、司马迁等。

李斯提出了“奇正相生”的观点,主张采取奇兵、奇计等战略方式。

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载了战争的历史,为后人研究古代战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思想与战略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军事思想和战略逐渐趋向灵活多样化。

诸葛亮是这一时期的杰出军事家,他提出了“伐鼠论”、“随机应变”的重要思想,强调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

五、唐宋时期的军事思想与战略唐宋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军事家,如杜牧、杨广等。

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通过诗意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反思。

杨广则提出了“兵不厌诈”的观点,强调军事计谋的重要性。

六、明清时期的军事思想与战略明清时期,中国的军事思想和战略逐渐趋向理性科学化。

中国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军事家,如郑成功、戚继光等。

郑成功用心理战的方式,成功击败了荷兰殖民者,成为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英雄人物。

而戚继光则以坚守军事要地的方式,抵御了日本倭寇的侵略。

秦朝的战争策略独具匠心的军事思想

秦朝的战争策略独具匠心的军事思想

秦朝的战争策略独具匠心的军事思想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独具匠心的战争策略而闻名于世。

在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秦政采纳了一系列的军事思想和策略,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它的战争策略体系。

这一军事体系凭借其独创性和实用性,使秦朝在战争中屡屡取得胜利。

本文将重点探讨秦朝战争中的独具匠心的军事思想。

一、统一六国的战略思想秦朝统一六国的战争是一个宏伟的壮举,背后蕴含着秦朝独具匠心的军事思想。

秦始皇将兵法中的“攻坚克难”、“战胜敌人”等思想运用到战争中,采取了“以少胜多、以奇胜正”的战略思想。

其战略的核心理念是“速战速决、以速取胜”。

通过迅速攻占敌人的首都和关键地区,以打击敌人的士气,使敌方陷入混乱,从而迅速取得战争的胜利。

这一战略思想在秦朝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也为后世的战争指导思想提供了借鉴。

二、“短兵相接”战略的运用秦朝在战争中常常采取“短兵相接”的战略,即强调近距离肉搏战。

这一战略的核心思想是将士兵训练得足够勇敢和精良,使其能够在敌人面前抵挡住并攻击敌人。

对于敌人而言,秦朝的士兵如同铁壁一般,无法轻易取胜。

同时,秦朝还重视培养士兵的个人作战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以提高整体战斗力。

这一战略可以在大规模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将战争引向自己的有利。

三、运用防线战略秦朝在战争中还善于运用防线战略,以保护和巩固各自的领土。

在秦朝时期,由于敌人的威胁不断,秦朝建立了一系列的边防和防御工事,如著名的长城。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土,以期能够在外搞好内政,集中力量进行军事扩张。

这种防线战略可以有效消耗敌人的战斗力,分散敌人的注意力,为秦朝扩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运用奇袭战术秦朝在战争中还善于运用奇袭战术,以出其不意,迅速攻击敌人的要害部位。

这一战术强调战略位置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

秦朝通过合理的战略布局、快速突击和瞬间攻坚等手段,迅速击溃敌人,并迅速夺取敌人的防御要冲。

奇袭战术的灵活运用,使秦朝在战场上取得了很多胜利,也为后来的战争策略指导提供了样本。

先秦诸子战争观念中的“道德”与“功利”选择

先秦诸子战争观念中的“道德”与“功利”选择

先秦诸子战争观念中的“道德”与“功利”选择The Selection of “Morality” and “Utility” in the Concepts of War Proposed by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of the Pre-Qin Period收稿日期:2015-6-17作者简介:姚振文,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姚振文摘要:在深入分析先秦诸子思想理论核心的基础上,比较了兵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在战争观问题上的主要差异,尤其是剖析了各家关于战争中“仁”与“利”的不同定位和选择:兵家战争观的特点是以利为本,以仁为辅;儒家战争观的特点是重视道德,轻视功利;道家战争观的是天道尚慈,反对功利;墨家战争观的特点是“利”“仁”兼顾,寻找平衡;法家战争观的特点是抛弃仁义,功利至上。

Abstract: On the foundation of making a deep analysis of the core of theory of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of the Pre-Qin period,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main differences with respect to the concepts of war proposed by such schools as the Military Strategist School, the Confucian School, the Taoist School, the Mohist School and the Legalist School. The paper especially makes a deep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orientations and selections concerning “virtues” and “utility” in wars. The concept of war of the Military Strategist School places utility at the foremost place and virtues at the second place. The concept of war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morality and despise utility. The concept of war of the Taoist School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way of heaven and benevolence and is against utility. The concept of war of the Mohist School seeks balance between “utility” and “virtues.” The concept of war of the Legalist School discards virtues and benevolence and places utility at the foremost place.关键词:先秦诸子;战争观;道德;功利Key Words: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of the Pre-Qin Period; Concept of War; Morality; Utility中图分类号:E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176(2015)05-0028-07所谓“战争观”,就是人们关于战争问题的根本态度和看法,它包括人们对战争的起源、性质、目的、动因、作用及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的理性认识。

古代中国的战争军事思想和战争制度

古代中国的战争军事思想和战争制度

古代中国的战争军事思想和战争制度在古代中国,战争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战争是必须的,而战争的胜利也是国家命运的决定因素之一。

因此,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战争和军事思想的传统。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的战争军事思想和战争制度。

一、古代中国的战争思想先秦时期,孔子提出了"非以战争止战争"的观点。

这意味着,战争应该是一种最后的手段,而且不应该轻易使用。

为了避免战争,孔子主张通过仁慈、礼仪和教育来影响人们。

但是,孔子的观点与其他思想家的观点并不一致。

老子认为,"兵者,不祥之器",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然而,在若干年后,荀子提出了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而进行战争的观点。

因此,先秦时期的战争思想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在汉朝,战争思想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

班固在他的《汉书》中写道,"千古一帝,不可忘本。

养亲民以待外之日,备无民以防内之患。

"这个观点表明,他相信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要靠战争,也要靠内部的管理和经济发展。

因此,汉朝采取了很多经济和文化政策,以加强国家的实力。

二、古代中国的战争制度早在夏朝,中国就开始了战争。

在夏商周时期,军队组织和战争制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比如,在周朝,军队的组织方式已经较为严谨。

在战争中,军队由将军指挥,战斗用的军器都要事先准备好,然后按照队列的顺序一步步前进。

同时,也有许多战斗技巧和战争策略被创造出来。

到了春秋时期,战争制度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因为春秋时期处于一种诸侯割据的状态,因此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各个国家要维护自己的领土和利益,以保证自身的生存。

为此,各国纷纷进行了改革,整顿军队,增强战斗力。

战争中最重要的就是军队的组织和装备。

战争时军队通常是根据阶级地位分为不同的兵种。

各个兵种都有专属的的装备和任务。

比如,步兵通常是负责贴近敌军,用长矛或战斧攻击敌人。

而骑兵则是用马术优势追击敌人和进行突然攻击。

秦朝的战争策略兵法与战术的创新

秦朝的战争策略兵法与战术的创新

秦朝的战争策略兵法与战术的创新秦朝的战争策略、兵法与战术的创新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统一全国、建立强大国家的过程中运用了许多独特的战争策略、兵法与战术,这些创新有力地推动了秦朝的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秦朝的战争策略、兵法与战术创新。

一、中央集权与统一秦朝追求中央集权,通过统一的政治制度和强大的军队实现全国的统一。

在战争策略方面,秦朝采取了“一统天下”的思想,积极推行割据政策,瓦解其他国家的实力,逐渐消除其他诸侯势力的影响,最终实现了对整个中国的统一。

二、兵法与战术的创新1. 战争思想的革新秦朝推崇实用主义,提倡以实际效果为导向的战争思想。

秦始皇认识到战争中的变化多端,因此注重培养军事专家,充分利用情报搜集及谋略策划,制定了一系列能指导实战的军事理论,如《九域》、《尉缭子》等。

这些兵法的创新,为后来的兵书奠定了基础。

2. 经济与后勤保障的改革秦朝实行军功爵制,充实军队;实行屯田制,解决了军粮问题;发展水利工程,确保军队的补给线顺利运输。

这些经济与后勤保障的措施使得秦朝的军队更加稳定、持久,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3.在战术上的创新秦朝军队在战术上也积极探索创新,充分发挥了铁蹄犉、灵活机动的优势。

例如,在长平之战中,秦军成功运用壁垒战术,以铁蹄犉为核心,将敌军分割围困,逐个击破。

在攻城战中,秦军以工程兵为主力修筑军事工事,采取包围合围、声东击西等战术,有效地攻克了多个城市。

三、军队装备与训练的改良1.装备的改进秦朝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军事技术研发,不断改进军队的装备。

例如,秦朝广泛使用重弩,提高了射击力和射程,使秦军在远程战斗中具备了明显优势。

秦朝还使用战车、战象等进一步提升了军队的火力和机动性。

2.兵员的选拔与训练秦朝采取了严格的选拔标准,注重选拔有战斗力的将领和士兵。

为了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秦朝注重训练士兵的运动能力、战斗技能和纪律观念,培养军队的战斗力。

总结秦朝的战争策略、兵法与战术的创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联合早报》:从先秦诸子的“战争观”解读今日的美阿之战

《联合早报》:从先秦诸子的“战争观”解读今日的美阿之战

《联合早报》:从先秦诸子的“战争观”解读今日的美阿之战酝酿了个把月的美国与阿富汗战争终于爆发了!经过连日的精密策划,挥扬着“替天行道”旗帜的美国军队,在布什总统的一声令下,向民不聊生的阿富汗开展了军事行动,即便是这个贫瘠的国家根本没有任何有价值的据点可给予重创。

争相逃窜的阿富汗人民已无暇顾及什么“亡国恨”,更无从分辨到底是塔利班的“圣战”正义抑或是美国的“征讨”师出有名,只能在漫天战火将燃之际扶老携幼仓皇出走,纷纷涌入边界界邻国巴基斯坦。

先秦军事家吴起将战争分为五种性质:“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怨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

其名又有五: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

禁暴救乱曰义,恃众以伐曰强,因怒兴师曰刚,弃礼贪利曰暴,国乱人疲,举事动众曰逆。

”(《吴子·图国》)美国自认本身是“禁暴救乱”的“义师”,而中东的回教徒却因看到美英等西方诸国联手攻打阿富汗,而讥讽美军的强兵压境是“恃众以伐”,非英雄所为。

而塔利班政权在国乱人疲之际,还默许奥萨马发动恐怖攻击酿致战端,进而鼓动全球回教徒参与“圣战”,则让世人视之为“举事动众”唯恐天下不乱的“贼逆”。

“凡诛,非诛其百姓也,诛其乱百姓者也。

”(《荀子·议兵》)自有人类繁衍的原始社会以降,战争的悲剧就一直在上演,但往往挥师开火的一方最终还是难免令其敌国的百姓生灵涂炭,不论那被征讨的“万恶之首”是否被擒或伏诛。

如果美国在出兵后最终仍逮不到奥萨马,势必难全身而退。

此外,荀子也认为纯粹为私忿而开战,和为夺名利一样都是不义的:“凡攻人者,非以为名,则案以为利也,不然则忿之也。

”(《荀子·富国》);不过,荀子也不否定战争的目的可以是“禁暴除害”,他明确地指出“故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

”(《荀子·议兵》)。

然而,布什为了抚平其他地域的回教徒的情绪,虽将军事行动名为“为天下除害”(他忘了某些恶名昭彰的恐怖分子都是美国中情局“栽培”出来的,奥萨马即为其一),这样的唱高调还是掩饰不了美国报复的基本动机。

先秦赵人战争观探析

先秦赵人战争观探析

先秦赵人战争观探析摘要:战国时期,赵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成为东方强国之一。

本文从战争观的角度出发,从战争实例中探究、归纳先秦赵人的军事思想。

关键词:先秦;赵人;战争观战争观,是指如何认识和对待战争,这是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

赵人的战争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发动和组织战争时以“功利”为主要原则,二是主张对战争要持慎重态度,即“慎战”。

一、功利思想所谓功利思想,即建功立业、记功取利的思想。

“兵以利动”,孙子早就指出了战争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利”。

克劳塞维茨也指出战争的性质是:“战争只是由政府、人民与人民之间的政治外交而引发的,战争只不过是政治交往的一部分,而绝不是什么独立的东西。

”纵观古今中外,没有哪一次战争不是为了追求功利,满足自身利益需求而发生的。

先秦时期,以“功利”主义来决定战争的兴起和结局成为一种趋势。

赵人受其影响,亦以“功利”来决定战争。

以赵魏、赵燕关系为例。

赵、魏、韩三家分晋,各次兼并战争中赵、魏、韩始终站在同一立场,直到赵襄子时期,依旧是三家结盟,打垮了强大的知氏。

然而赵敬侯六年(前381年),强魏与齐、卫联合攻打赵国,赵国内部大乱,这时卫国乘机攻下了刚平,并攻破了中牟的外城城墙。

于是赵国向楚国请求救援。

楚国受邀帮助赵国攻打魏国,双方战于周西,后进逼魏国国都大梁城门,在林中安营扎寨。

此时赵国乘机发起反攻,夺取了黄河以北的地区,攻取并焚毁了魏国棘蒲。

赵国又乘胜攻下并隳,毁了魏国的黄城。

)赵和魏原本是晋的卿族,并一直保持着同盟关系。

两国从晋分出以后,都必须积极向外扩张以维持生存,但赵魏两国接壤,无论哪方向外扩张,必定会影响到对方利益。

这就决定了赵魏之间的战略结盟只能是暂时的,双方的关系必会因利益的变化而重新调整。

这种功利主义原则在赵燕关系上同样适用。

赵惠文王十四年,三晋联合秦、楚、燕三国共同攻打齐国,以乐毅为上将伐齐,攻下了灵丘。

然赵孝成王十五年,正值长平之战后,赵国强壮者皆战死于长平,孤儿尚未长大成人之时。

先秦时期的战争观

先秦时期的战争观

先秦时期的战争观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古代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其中就包括先秦时代光彩夺目的军事文化。

先秦时代留下的多种兵书是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历史时期的兵书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状况。

同时, 字里行间还透露着古代战争观念的变化和演进的信息, 十分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讨。

先秦战争观大约经历了四种形态: 天命战争观、民本战争观、功利战争观和战争观的初步融合。

天命战争观盛行于三代, 衰落于春秋。

民本战争观形成于春秋; 春秋以后, 为一些思想家们所继承和发展, 更多地成为一种现实战争的批判理论。

功利战争观起源很早, 但其取下面罩, 大张旗鼓地登上战争舞台是在春秋后期至战国时期。

战国后期, 出现了战争观初步融合趋势。

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8世纪,即夏、商、西周时期。

中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产生了部落间的战争,人们对军事问题也开始有了一些初步思考。

夏王朝正式建立奴隶制国家,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军队成为国家机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西周时已有师、旅、卒、两、伍等编制,青铜兵器广泛应用于军事。

著名的战争有甘之战、鸣条之战、牧野之战、周公东征等,作战样式有步战、车战,多为"堂堂之阵"的正面交锋。

作为观念形态的军事思想也开始萌生,在甲骨文、金文和《尚书》等古代史料及大约在西周时期出现的《军志》、《军政》等兵书中都有反映。

这一时期, 天命观盛行, 延伸到战争领域, 即为天命战争观。

人们认为: “天”是发动战争的依据, 制导着战争的进程, 安排着战争的结局。

甚至连战役的部署、将帅的选择、进攻还是防御、前进还是后撤、是否驰援救守等等战争进程中的诸多重大问题, 都要通过祭祀和占卜的方式向天帝请示, 求得指引和帮助。

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中。

争霸、兼并、统一战争激烈,用兵数量增多;铁兵器应用日益广泛,军事技术和筑城等均有进步;军制上,步兵、骑兵、水师逐渐分离为独立兵种,步、骑、车配合作战,形式多样;打破了"兵民合一"兵制,出现了募兵制和郡县征兵制;战争指挥复杂,要求高,将帅专职化;学术上百家争鸣等,促进了中国古代兵学的发展。

秦朝的战争与军事思想

秦朝的战争与军事思想

秦朝的战争与军事思想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中统一的封建帝国,而秦朝的建立与其卓越的战争能力和军事思想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秦朝的战争与军事思想,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兵法与战争思想秦朝在战争中采用了独特而先进的军事思想,这种思想体现在出色的战略规划和高效的战争组织上。

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因其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出色的统一指挥而获得成功。

同时,秦朝的军事思想也体现在其创造性的兵法上,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以其深刻的战争理论和精确的战略方针,成为了后来军事学的重要基石,并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历史上的战争。

二、兵器与战争技术秦朝在军事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与发展。

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通过标准化和统一制造兵器,大大提高了武器的质量和数量。

秦军广泛使用的兵器包括长矛、戟、弓箭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霸王枪。

霸王枪是秦军精良的步兵装备,有效地提升了秦军的战斗力。

除了兵器,秦朝还在战争技术方面进行了创新。

例如,秦军首次采用了类似于现代的“骑兵冲击”战术,将骑兵作为重要的打击手段。

这种战术的运用,不仅改变了以往战争的格局,也为秦军取得了重大战略优势。

三、军队组织与管理秦朝建立了高效的军队组织与管理系统,这也是其战争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秦始皇采取了严格的兵役制度,将军队纳入中央控制,统一了军队的编制与训练,确保了军队实力和战斗力的稳定提升。

此外,秦朝还实行了军官制度,并创立了严密的军事科学研究机构,为战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军事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加强边防防御和战争准备,秦朝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基础设施建设。

例如,修筑了世界上最伟大的防御工程之一——万里长城,有效地保障了北方边境的安全。

在交通建设方面,秦朝开辟并修建了一系列道路,使军队和物资的调动更加迅速和方便。

五、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秦朝的战争与军事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秦朝的统一战争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封建王朝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经验。

先秦赵人战争观探略

先秦赵人战争观探略
公元前 3 6 年 ,赵 武灵王不 顾朝 臣反对 ,大胆地 0
灭亡 , 2 2 0余年 问,赵 国发动和 参与 的大小战争共 约一 百次 。平均 每两三年 便爆发 一次战 争 ,战事如 此频繁 , 以至 “ 民习兵 ” 其 。到战 国中后期 ,赵 国还先后 涌现 出
推 行胡服骑射 的军事 改革 。第二 年 ,武灵王攻破 原 阳 ,
“ 非不 说将 军之 兵法 也 ,所 以不服 者 ,独将 军之用 吾 众 。 4 《 ”L2 史记 ・ J 廉颇蔺 相如列传 》亦 载 :“ 赵 )括 (
徒 能读 其父 书传 ,不 知合 变也 。 ”又 云 :“ 赵括 自少 时
( 3 5年 )起至 赵惠文 王 3年 ( 2 6年 ) 前 0 前 9 ,先 后 5

要 :从史料记载的战争实践来看 ,先秦赵 国人的战争观大致可 以归纳为 四点:功利 战争观 、民本 战争观 、以权 谋
胜 敌的思想、军权与将权相对分 离的原则。其中 民本战争观是典型 的儒家军事 思想 ,这是从长远着 眼的战略思想,其
余三 者则是在 实际作战过程 中形 成的战术 问题 ,具有鲜 明的兵家军事思想 的特色 。
为核心 的军 事活动的各个方面 ”[ ,值得我们去 总结。 2 1 先秦赵 国乃 “ 四战之 国”【l 。《 3 J 史记》记载 了赵 国历 次 战争 的概 况 ,并详 细记述 了阏与之 战 、长平 之 战 等重 大军 事 战争 的过程 。笔 者根 据 《 史记 》 战 国 、《 策 》等现 存 史料 进行 初步 统计 , 自赵襄 子建 国至赵 国
提炼先秦 赵 国人 的战争观 。


功利战争观
所谓 功利 战争 观 ,是指 战争 的 目的在 于追 求 一定 的政 治利 益或经济利益 ,若无 “ ”可 图,战争也就毫 利

先秦军事思想

先秦军事思想

先秦军事思想中国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期(秦统一中国前)各阶级、民族、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兵学家关于战争和军队等问题的理性认识。

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体上以春秋时代为界分为前后两大阶段。

春秋以前的军事思想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的氏族部落先后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氏族内部产生了财产的差别和阶级的分化,于是近亲部落结成联盟,对外争夺利益。

出现了以华夏集团、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为代表的若干部族集团,他们之间发生过多次战争。

父系氏族社会末期,尧、舜、禹同三苗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战争。

史载,阪泉之战中“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史记·五帝本纪》),在战争指导上表现出最初的战略思考力。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商朝和西周是中国奴隶制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军队的建设和战争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夏代的主要兵种是步兵,商周时车兵占据重要地位。

奴隶制的军制已逐步法规化,更突出地反映奴隶主的阶级意志。

周天子对诸侯拥有极大的权力,“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并产生了包括“礼”、“刑”等内容的军制。

《尚书》等史籍所记载的夏启讨伐有扈氏的甘之战、商汤灭夏的鸣条之战、武王灭商的牧野之战,都不同程度地注意到增强实力、强调刑赏、重视纪律、外结诸侯、使用间谍以及采取先剪羽翼、后捣腹心等战略策略。

商代卜辞中反映出重视兵员征集,区分攻击、迎击以及伏击的思想。

西周时期的卜筮之书《易》,对战争性质有朴素的区分,“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易·谦》);重视军纪,“师出以律,否臧,凶”(《易·师》)。

现已失传的《军志》、《军政》等官方军事典籍的佚文,看到政治因素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认为“有德不可敌”;指出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的不同功效,“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强调作战行动要慎重,“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要避敌锐气,“强而避之”,要利用地形,“地利为宝”等。

先秦战争的原则

先秦战争的原则

先秦战争的原则简介:本文以“服则舍之”这一先秦时代的战争原则作为思考的出发点,围绕这一问题做出了许多思考。

分析了“服则舍之”这一原则的兴起及渐渐被兼并原则取代的原因。

得出了先秦战争观的发展图像。

关键词:先秦、战争、原则众所周知现近代的战争基本上是以侵略侵占为目的的。

比如说二战,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是要抢夺中国的土地及资源。

然而在三代及春秋早期,战争似乎不是以侵占土地为目的的。

“服则舍之”却被广为推崇成为时代的准则。

那什么促使先秦时期产生这种“服则舍之”的共识呢?第一,先秦的战争被认为是天命战争。

一切都是老天的旨意,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天子为上天料理天下。

故孔子曰:”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所以按照周礼诸侯擅自出兵打仗是不符合礼义的,更别说去吞并其他国家了。

当然天子有出兵打仗的权力,但也不能恣意妄为,毕竟他要顺应上天的旨意,每场战争都应有自己出兵的理由。

但是天下同归上天所有,那么每个国家也应同属于上天,既然天子为上天料理天下,那么天下也相当于也是天子的。

对于他来说也就没有吞并这一说了,只要顺服了他归属了他,这个国家的国君就是天子的臣子,这就够了。

其次,先秦时期崇尚礼制,以德服天下,战争只是不得已的暴力手段。

再加上那时国家众多,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监督的作用,一个国家的不德行为会很快地传播到天下各地。

以西周为例,诸侯分公、侯、伯、子、男。

地位最高的公,领土也不过一百里,所以一个诸侯不可能与天下为敌。

而侵略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违背礼义的行为。

违背礼义也就是违背上天的道德,那就是与天下为敌,天子和其他诸侯当然不会放过他。

所以各诸侯也不敢。

第三,先秦时代交通极不方便,打一次仗往往要大费周章。

并且那时的战争通常是以车战为主,对于作战的环境要求比较苛刻(必须是平坦坚实的平原)。

假如要侵占一个国家,那么战争势必会波及到对方国内,对于环境陌生的敌国战车怎么能发挥出自己的实力呢?另外攻打一个国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来。

先秦时期的外交和战争

先秦时期的外交和战争

先秦时期的外交和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事件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着许多的战争和冲突,但是同时外交也成为了一个国家间建立友谊和维护和平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本文将从战争和外交两个角度来探讨这个时期的历史。

先秦时期的战争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烽烟四起的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数不胜数。

在战争中,一般采用的是步兵和骑兵,而且也存在着攻城略地的战争。

由于当时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先进的武器技术,因此军队的装备十分简陋,主要以刀剑和盾牌为主,战斗方式以近战为主。

在这个时期,武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普及,各个国家都在竞争他们的军队的武术技巧和战斗力。

在先秦时期,战争是非常频繁的,各个国家都想要扩张领土,统一天下。

然而,由于当时的国家实力不均衡,尤其是没有能够实现跨国统一的强大的国家,因此战争之间往往没有明显的胜负,也难以实现真正的统一。

这个时期著名的战役包括韩婴之战、巨鹿之战、陈胜吴广起义、秦灭六国等。

其中,秦灭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事件,也标志着先秦时期结束和中国历史的重新开始。

在这场战争中,秦国先后征服了六个国家,建立了封建统一的大一统国家。

先秦时期的外交通过了解先秦时期的外交,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中国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

先秦时期,外交成为了国家间和解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外交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成熟。

在外交上,各个国家的使者通常采用的是同宗同族的方式,比如许多南方小国家都会派遣君主子嗣或是贵族前去北方与当时的大国多方联合,或是表示自己愿意向他们交纳一定的费用和商品以示从属关系。

与此同时,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也存在着婚姻同盟的方式,以此来加强彼此之间的关系。

对于外交,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政策和战略,比如魏国的外交政策就以“远交近攻”为主,他们会去与周边诸侯国交好,以便若有难以对付的强敌,可以凝聚其他国家的力量来应对。

同时,各个国家也会积极地进行合作和交往,通过合作可以取得双赢的结果。

秦朝的战争策略与军事思想

秦朝的战争策略与军事思想

秦朝的战争策略与军事思想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以其出色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而闻名于世。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秦国是一个相对边缘的小国家,但通过不断完善和改进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秦朝最终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中国。

本文将探讨秦朝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以揭示其背后的原理和影响。

一、集中优势兵力秦朝的战争策略的核心是集中优势兵力。

秦始皇认识到一个重要的原则:战争中的兵力是决定性因素。

为了保持优势,秦朝采取了多种手段。

首先,他们实行服兵役制,确保了兵力的充足。

其次,秦朝在军事组织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建立了严密的层级制度,使军队的指挥和协调更加高效。

最重要的是,秦朝通过将分散的六国军队统一起来,集中优势兵力,在战场上始终保持一定的数量优势。

二、强调物质条件秦朝在战争中强调物质条件的重要性。

他们致力于建立强大的军事基础设施,包括修建城墙、修筑战争道路、建造军备工厂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巩固国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另外,秦朝还非常注重军队的装备水平,积极引进先进的武器和防护装备,使士兵们在战场上具备更大的优势。

三、火烧赤壁的教训火烧赤壁战役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给秦朝留下了有关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的宝贵教训。

这场战役中,曹操率领的大军在被刘备和孙权联手击败后,承受了巨大的伤亡。

这场战役揭示了一个重要原则:战争不仅仅是人力的较量,还包括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

火烧赤壁的教训使秦朝更加注重综合实力的提升,而不只是兵力的堆积。

四、注重骑兵的运用秦朝非常注重骑兵的运用,将其视为战场上的制胜利器。

骑兵相比步兵具有更高的机动灵活性和打击能力。

秦朝积极培养骑兵,并在战争中充分发挥其优势。

他们能够迅速穿越战场,进行突袭和追击,有效地瓦解敌人的防线。

通过骑兵的精准打击,秦朝取得了多次重大胜利。

五、战争思想的传承与影响秦朝的战争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后来的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正是从火烧赤壁的教训中汲取经验,并采取了类似的战略来对抗曹魏和刘备。

秦朝的战争与征战史

秦朝的战争与征战史

秦朝的战争与征战史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朝代,其中的战争与征战史更是值得深入探讨。

在秦王嬴政的统治下,秦国不断扩张领土,最终统一了中国大陆,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

本文将从秦朝的战争策略、军事组织和对外征战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战争策略秦朝的战争策略以“攻心为上”为主要原则。

秦国实施了严格的军事统治和军事力量集中的政策,以确保战争的胜利。

在内政方面,秦朝采取了严厉的法律制度,以维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在外交方面,秦国实行了连横策略,与各个敌对国家保持关系,以令其相互之间内乱,稳固自身的势力。

二、军事组织秦朝建立了强大的中央军事组织,确保了军队的统一和效能。

秦国将军事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设立了御史台来监察将领和军队的行为。

秦朝实行兵役制度,将士兵编入军籍,保证了军队的数量和质量。

此外,秦军实行严格的纪律,对士兵进行严格的训练,培养出战无不胜的强大军队。

三、对外征战秦朝在对外征战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实力。

1. 征服六国秦国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战乱状态,战争经验丰富。

在秦王嬴政登基后,秦国力图统一六国,消灭其他竞争对手。

秦国先后征服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和齐国,打下了统一天下的基础。

秦国通过巧妙地利用外交手段和军事行动,迅速吞并六国。

2. 灭亡匈奴秦朝对外征战的另一个重要事件是与匈奴的战争。

匈奴是边境上的游牧民族,常常侵扰秦国北方的边境地区。

秦国派遣将领白起率领军队与匈奴作战,最终击败匈奴,稳定了北方边境,确保了秦国的安全。

3. 筑长城为了保卫边疆,秦朝兴修了著名的长城,以抵御外族的入侵。

长城的修建不仅可以防止敌人的入侵,也可以控制边境贸易,加强对边地的控制和统治。

结语秦朝的战争与征战史揭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军事思想与实践的特点。

秦国通过严格的军事组织和创新的战争策略,在征战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无论是实施攻心战略,建立强大的中央军事组织,还是征服六国、灭亡匈奴,以及修筑长城,都展示了秦朝在战争与征战方面的卓越能力。

秦朝的战争策略古代军事思想的集大成者

秦朝的战争策略古代军事思想的集大成者

秦朝的战争策略古代军事思想的集大成者秦朝的战争策略——古代军事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中国历史上,秦朝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出色的战争策略而闻名于世。

作为古代军事思想的集大成者,秦朝的战争策略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秦朝战争策略的特点和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整合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战国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状态,七雄争霸,兵戈频仍。

而秦国作为其中的一支势力,通过吸纳和整合各国的军事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战争策略体系。

秦军在吸收赵国的阵法、燕国的奇谋、魏国的精锐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秦军整合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通过吸收借鉴不同国家的战术技巧和作战经验,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战争策略。

二、严格的军事组织和纪律秦朝在战争中注重军事组织和纪律,这对于实施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秦军强调统一指挥,明确分工,严格要求士兵服从命令。

军人接受严格的训练,磨砺出超强的战斗力和忍耐力,使得秦军在战场上具备了强大的战斗力和备战能力。

同时,秦朝通过推行“郡县制”和“兵籍制”,使军事组织更加严密和高效,为实施战略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攻坚战略和工程建设秦朝在战争中非常重视攻坚战略和工程建设。

秦始皇曾说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秦军在攻城拔寨方面具有独到的战略思维和工程能力。

秦朝修筑了著名的“长城”和“千里河山图”,以确保边疆的安全。

同时,秦军对于攻城战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利用云梯、攻城车等攻坚器械,成功攻下了许多强敌的城池,从而确保了秦朝统一天下的基础。

四、注重政治手段和外交策略秦朝在战争中也善于利用政治手段和外交策略,以求得在战争中的最大利益。

秦始皇在征服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统一,例如推行赋税制度、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等。

此外,秦朝还用联姻和联合其他势力,巩固自己的地位。

通过多种手段和策略的运用,秦朝成功地实现了统一天下的目标。

在中国历史上,秦朝的战争策略被视为古代军事思想的集大成者。

秦朝整合了战国时期各国的军事思想,强调军事组织和纪律,注重攻坚战略和工程建设,同时灵活运用政治手段和外交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时期的战争观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古代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其中就包括先秦时代光彩夺目的军事文化。

先秦时代留下的多种兵书是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历史时期的兵书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状况。

同时, 字里行间还透露着古代战争观念的变化和演进的信息, 十分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讨。

先秦战争观大约经历了四种形态: 天命战争观、民本战争观、功利战争观和战争观的初步融合。

天命战争观盛行于三代, 衰落于春秋。

民本战争观形成于春秋; 春秋以后, 为一些思想家们所继承和发展, 更多地成为一种现实战争的批判理论。

功利战争观起源很早, 但其取下面罩, 大张旗鼓地登上战争舞台是在春秋后期至战国时期。

战国后期, 出现了战争观初步融合趋势。

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8世纪,即夏、商、西周时期。

中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产生了部落间的战争,人们对军事问题也开始有了一些初步思考。

夏王朝正式建立奴隶制国家,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军队成为国家机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西周时已有师、旅、卒、两、伍等编制,青铜兵器广泛应用于军事。

著名的战争有甘之战、鸣条之战、牧野之战、周公东征等,作战样式有步战、车战,多为"堂堂之阵"的正面交锋。

作为观念形态的军事思想也开始萌生,在甲骨文、金文和《尚书》等古代史料及大约在西周时期出现的《军志》、《军政》等兵书中都有反映。

这一时期, 天命观盛行, 延伸到战争领
域, 即为天命战争观。

人们认为: “天”是发动战争的依据, 制导着战争的进程, 安排着战争的结局。

甚至连战役的部署、将帅的选择、进攻还是防御、前进还是后撤、是否驰援救守等等战争进程中的诸多重大问题, 都要通过祭祀和占卜的方式向天帝请示, 求得指引和帮助。

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中。

争霸、兼并、统一战争激烈,用兵数量增多;铁兵器应用日益广泛,军事技术和筑城等均有进步;军制上,步兵、骑兵、水师逐渐分离为独立兵种,步、骑、车配合作战,形式多样;打破了"兵民合一"兵制,出现了募兵制和郡县征兵制;战争指挥复杂,要求高,将帅专职化;学术上百家争鸣等,促进了中国古代兵学的发展。

春秋以后, 社会立体动荡: 政治上, 王权解纽; 文化上, 礼崩乐坏; 经济上, 私有土地出现。

在政治思想领域里, 天命观念衰微, 现实理性萌芽; 神本思想隐退, 民本思想勃兴。

旧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动摇, 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精神枷锁被冲破。

战争观念由天命神鬼为主导向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民本战争观兴起;二是功利理性觉醒导致功利战争观勃兴。

民本战争观渐成潮流, 对战争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是, 春秋时期, 流行于战争活动中的民本战争观, 其立足点是要在战争中取胜, “抚民”只是手段, 为己所用才是目的。

民是因为在战争中有使用价值而被重视、被“抚”的。

春秋末期以后, 道、儒、墨家的诸子们继
续在民本战争观的道路上开拓前进, 他们继承西周以来的民本思想又有发展, 不再仅仅把民作为工具, 而是看到了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价值, 提倡关怀人, 尊重人, 以人的生存、安康为基准确定对待战争的态度。

在先秦战争观中, 有三对矛盾相互角力, 推动了先秦战争观的发展。

第一, 战争目的上的服人与兼并。

先秦战争目的发展大约可分三个时期: 一是以争夺生存空间、掠夺财富为目的的原始部落战争; 二是以“服人”为目的的三代战争; 三是以“兼并”为目的的战国时期的战争。

三代战争目的从掠夺、灭绝敌方的部落战争到以使对方服从为目的, 因为三代王朝地域范围扩大, 建立自己的共主地位成为政治目的, 不再如以前部落战争是为了争夺生存空间, 不必将对方赶尽杀绝。

这种“服人”论一直影响到春秋。

春秋时期, 与“以德服人”对立并存的是“以力服人”, 与“服而舍之”对立并存的是“兼并”。

第二, 战争手段上的重人道与重实力。

所谓重人道, 有两个层面的内容: 黜暴力而重仁义。

坚信“仁义”等道德手段有比战争暴力更有效、更深刻的征服力, 因而否定战争。

总起来看, 先秦战争手段的人道化伦理建构, 大约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是西周立国以后, 在强大的“敬德”、“明德”政治思潮中形成的“以德服人”的战争观念。

二是春秋后期以后, 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诸子们所倡导的尚柔、禁贪; 教战、戒杀等思想。

三是战国中期以后, 以荀子为代表所努力创建的“礼战”观念。

第三, 王权与军权。

政治的核心是政权, 在先秦就是王权。

王权与军权是政治与军事关系的集中反映。

由于各个利益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非常激烈, 关系错综复杂,所以, 王权与军权的关系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与政治斗争相伴随, 不断发展演变的。

粗略概括起来, 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王权直接统驭军事,即所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表现在军事指挥体系上就是君将一体,君王亲自担任军事统帅, 领兵打仗。

接下来出现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对周天子而言, 是王权与军权的分离, 或者说是王权丧失了军权; 但对各国诸侯来说, 又是一种新层次上的君权与军权的统一。

王权与军权分离。

表现在军事指挥体系上就是君将分离, 将相一体。

这一时期, 旧的王权体系瓦解, 新的君权体制还在建立之中, 君权与军权的关系非常复杂, 政治与军事的关系也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君将分离, 将相一体在有的诸侯国是国君被架空的表现, 如晋国、齐国; 在有的诸侯国则是君权强化的反映, 如秦国。

»文武分职, 专职将帅出现。

王权以新的方式加强对军权的控制。

专职将帅出现后, “相”并没有专司政务, 军事事务乃至战场指挥仍然是其职责之一。

专司政务的“相”还未出现, 但是, 文武分职的倾向已经十分明显。

总起来看, 先秦战争观主要在两个不同的层面发展: 一是作为思想家们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为论证他们的学说服务; 一是军事家、政治家们对自己从事的军事、政治斗争的理论总结, 为现实军事、政治斗争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