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论语》预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导读《论语》预习:
1.了解孔子的生平情况: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
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
名叫征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
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
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
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
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
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
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
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
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
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
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
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2.了解《论语》的成书及内容: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在这,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论语》虽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但这本书并不是孔子所著的,它的成书过程,在《汉书·艺文志》上有这么一段界定:“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也就是说,论语是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片片断断,留下来的课堂笔记,在他死后他的学生们把这些笔记给编篡起来,就成了论语。所以,《论语》的编撰不是出自一个人之手,而是集体的结晶。所以今天看到的论语,我们会觉得没有什么太深的逻辑性,在论语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故事、一个严谨的阐述,论语都是很简短很简短的一些言辞。
3.选几则《论语》朗读并背诵,并理解其内涵和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①.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
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
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
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
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
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
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
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
的吧。在这个近7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
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
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
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
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
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
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
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③“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④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评析】
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
聪明的老师在向学生教授新课的时候,往往从提问或做游戏开始,那样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会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又比如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这里的译文和评论分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