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书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郑具茨(始祖)山国家级森林公园
造林绿化工程
规划设计说明书
具茨山森林公园管理处
二〇一一年元月
新郑市隶属省会郑州。作为郑州卫星城的新郑,与郑州、许昌、开封三大都市比邻,公路、铁路、航空四通八达,对外交通十分便利。距新郑市区仅15公里的具茨山,不但拥有西山森林,白龙潭峡谷,白龙湾(青岗庙水库),老山坪芦荻群落、老山坪云海日落、月牙沟、桃花谷、兰花坡等众多自然景观,还保留着诸多黄帝时代的地点、地物和地名,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2005年新郑市具茨山4667公顷的山体范围被划为“国家级森林公园”;随着举世罕见的岩刻岩画和巨石文化遗存的发现,具茨山在新郑市乃至河南省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为提高具茨山森林覆盖率,2000年以来,新郑市对具茨山进行了封山育林和造林,同时实施生态移民和退耕还林。从2005年—2008年的遥感定量反演结果可知,具茨山国家森林公园近几年的造林恢复工作已初见成效,植被整体水平正稳步上升。然而,目前具茨山在造林方面仍存在着“林相结构不合理,树种配臵不适当,造林方式欠科学,森林功能欠完善,投入产出成反比”等矛盾。为了进一步提高造林质量,新郑市委托北京大学及协作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对具茨山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该规划于2009年12月29日获得专家组评审通过。
1具茨山概况
1.1地理位置与行政规划
具茨山属于嵩山东支,自西向东横贯登封、新密、禹州、新郑四地,东西绵延约40公里。山体自登封和禹州交界处的荟萃山蜿蜒东
南,于大鸿寨山分为两支,一支经禹州无梁镇延至新郑、长葛两县交界处;一支经无梁镇经朱阁乡、郭连乡延至许昌。本规划所指具茨山国家森林公园指新郑辖区内。
新郑具茨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所辖新郑市的之西南部,地处34°18' 22" N~34°22' 22" N,113°30' 13" E~113°37' 5" E。其山北邻新密,南连禹州,东临黄淮平原,为具茨山脉东段,呈西北东南走向,东西长约14公里,南北宽约3.5公里,总面积约4667公顷。公园四至为:西至尖山、卧燕滩、七谷堆一线;南至雷家岭山脊、老山坪山脊、陉山山脊一线;东至酸枣林、黄岗、柿树行北崖东口乡界;北至柿树行、北崖东口乡和西口乡界。主峰风后岭海拔769米,一般海拔多约400~600米。
图1 新郑市具茨山地理位置与行政规划
1.2自然地理概况
1.2.1地形地貌
具茨山位于秦岭纬向构造的东端,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公园内多沟谷,且多呈近南北向。山体由下元古界的千枚岩、片岩、石英岩构成,局部地层为寒武系、奥陶系灰岩。典型地层包括太古界五台群的
前震旦纪花岗片麻岩,嵩山古石英岩,五指岭片岩,呼沱群的花岗岩、云母片麻岩等,元古界震旦系的石英岩等。
山地呈L状绵延在公园的西部和南部。最高峰风后岭海拔793米,相对高度540米,处于公园西部正中。风后岭以东为连接黄淮海平原的山前台地。公园南部为绵延的低山丘陵,由西向东,双咀(海拔523米)、岳家门(海拔744米)、高家门(海拔765.1米)、金子石窝(海拔559米)、张庙沟头(海拔460米)至张家门岭头(海拔372米)。自风后岭(海拔793米)至张家门岭头(海拔372米),山脊宛若一条绵延20余华里的巨龙,昂首东北,气势壮观。
公园因处于具茨山北坡,故而积淀了巨量来自西北方向的沙尘和粉尘,使得山坡和沟谷两侧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和黄土覆被面积甚广,且多厚达几米至几十米,为植被生长奠定提供了优越的立地条件。因而前寒武系岩体和第四系沉积物和黄土共同构成了规划区的原始景观基模。具茨山属伏牛山脉侵蚀低山区,在构造上升的基础上,受外营力和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诸多峡谷,其与山峰的相对高差多约300——600米之间,峡谷幽深,悬崖陡峭。
1.2.2气候
具茨山地处我国自然地理格局的二级阶梯与三级阶梯的过渡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带,中纬度和高纬度的过渡带,属大陆性暖温带季风气候,冷暖气团交替频繁,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冷暖无常,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怡人。年平均温度14.2℃,年平均日照2368.4小时,年平均时日照率53%,无霜期206天,年平均降雨量699.8mm,
6—8月降雨占全年降雨量的56%,全年≥10℃活动积温5252.1℃,历时307天。夏季多南风,冬季北风强劲,适宜北方落叶阔叶树种和多种动物的栖息繁殖。
具茨山气候温和,降雨充沛,景观异质性强,生物多样性丰富,罕见毁灭性的自然灾害,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甚强的自调节和自恢复能力,是豫中平原的一片生态高地,具有固碳释氧、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阻拦风沙、美化景观、增加生物多样性等多重生态服务功能。1.2.3植被
具茨山国家森林公园主要的高等植物(苔藓植物除外)有81科、225属、301种,其中栽培植物56种,天然植物183属、245种。属于蕨类植物的有5科、6属、6种;裸子植物有3科、4属、5种;被子植物有73科、218属、290种。种类最多的科有蔷薇科(Ros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ae)、豆科(Leguminosae)、唇形科(Labiatae)、百合科(Liliaceae)等。蔷薇科植物较多的原因是因为栽培植物较多。种类最多的属有蓼属(Polygonum)、胡枝子属(Lespedeza)、蒿属(Artemisia)、栎属(Quercus)、李属(Prunus)、韭属(Allium)等。具茨山由于地处中原腹地,人类活动历史悠久且剧烈,栽培植物种类繁多,杂草和伴人植物占有一定的优势。
2 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2.1 指导思想
以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改善具茨山生态环境、增强景观效果为主要目的,实行多林种科学布
局,多树种合理配臵,带、网、片、点结合,建成适合具茨山的森林生态系统。
2.2 原则
2.2.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根据生态系统健康理论,要注重当地乡土树种资源的选择和优化,同时加强树种的引进和驯化,使森林生态系统获得最大的稳定性和效益,营造出既满足生态功能要求,又具地方特色,富有节律变化的近自然森林景观。
2.2.2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依据不同的立地类型,明确各树种的生态特性和生态幅,选择主要造林树种,确保“成活、成林、成景观”。
2.2.3生态优先,兼顾其它
生态效益的发挥是造林规划设计优先考虑的原则。通过突出林相、季相、林层、林冠轮廓和森林整体结构,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多功能、高效益的综合生态林体系,提高森林景观质量。在满足主体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有特色的景观树种,提高绿化档次、景观功能,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以适当考虑经济和社会效益。
2.2.4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
造林规划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就必须坚持生物多样性,采取乔灌草相结合,建立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以抵御自然灾害的危害和地力的逐步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