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背景下高校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研究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8.04.13•【文号】教技〔2018〕6号•【施行日期】2018.04.1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信息化正文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教技〔2018〕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办好网络教育,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我部研究制定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2018年4月13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结合国家“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的任务安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文件要求,制定本计划。
一、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发挥全球引领作用,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时代赋予了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也必然带动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
为引领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提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在历史成就基础上实现新跨越的内在需求。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背景下学校智慧班牌建设应用分析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背景下学校智慧班牌建设应用分析作者:杭中士陈彩云来源:《无线互联科技》2019年第18期摘 ; 要: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发布对当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学校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的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
智慧班牌作为一种新兴的多媒体智能交互终端,能给学校的文化建设、教学改革带来新的体验,助推学校智慧校园的发展。
文章对智慧班牌的内涵、建设的必要性、建设原则和应用的场景进行了探析,以为后续的建设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智慧班牌;智慧校园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提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加强宣传动员和实施指导,江苏省教育厅、经信委、财政厅先后联合出台了《江苏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试行)》《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江苏省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试行)》,要求从智慧环境、信息素养、融合创新、特色发展等方面开展智慧校园建设。
智慧班牌作为一种新兴的多媒体平台与终端,能在智慧教学环境下给用户更多的体验视角,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文化建设和教学改革,为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1]。
1 ; ;智慧班牌的内涵智慧班牌是电子班牌的升级和迭代,随着数字显示技术、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智能化交互系统。
该系统不同于传统的信息发布系统,能针对显示终端所布设环境的人群特点,进行特定内容的传播,使受众得到最及时、准确、丰富和有效的信息[2]。
智慧校园环境下,智慧班牌能将教师的学科教学、学校的德育教育以及学校的各种宣传信息和校园一卡通等各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极大地丰富学校整体的信息技术环境和信息传播途径,实现学校日常工作与环境美化的完美融合。
同时,智慧班牌可以解决“走班教学”考勤管理问题,将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和教学管理工作融合,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浅谈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开放教育
浅谈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开放教育作者:辛娜来源:《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2021年第04期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我国教育行业已经步入了信息化2.0时代。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主要分析一下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开放式教育。
2018年,教育部正式颁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这标志着我国的教育行业已经实现了信息化1.0向信息化2.0的转段升级,因此,全面推动现代化教育和开放式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重要趋势。
面对这种趋势,学校和教师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优化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教育信息化2.0的内涵在教育信息化2.0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育行业的联系日渐紧密,并且教育行业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也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
与教育信息化1.0相比,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内涵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教学模式的改变。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课程教学,其教学模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和课堂之上,而是线上教学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学生们的日常学习突破了時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内化。
其二,师生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占据着绝对的主体地位,而大多数学生只是知识的聆听者和接受者。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课堂主导能力,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标准化教学向个性化学习、知识传授向知识获取以及学校学习向终身学习的重大转变。
其三,智能化变革。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课程教学,其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特征,并且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资源整合、教学策略分析以及教学环境组织等各个方面,因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教育发展的内生变量。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背景下学校智慧班牌建设应用分析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背景下学校智慧班牌建设应用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教育信息化已然成为了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提出,更是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在这一背景下,学校智慧班牌建设成为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下的背景和意义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文件,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推动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
在这一行动计划的指导下,教育信息化将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挑战,实现从信息化到智慧化的跨越。
二、学校智慧班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校智慧班牌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的一个全新平台和工具。
其特点主要包括:信息公开、互动交流、智能管理和个性定制。
三、学校智慧班牌的应用分析1. 教学管理方面学校智慧班牌可以通过实现课程表、作业发布、成绩查询等诸多方面的管理,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教师可以通过智慧班牌将课程、作业等信息直观的呈现给学生,提升了教学管理的便捷性和实用性。
2. 课堂教学方面学校智慧班牌还可以通过教学资源的共享、在线互动、实时评价等功能,进一步开拓了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和新形式。
学生可以通过智慧班牌随时随地获取相关学习资源和课程信息,提升了学习的便利性和效果。
3. 学校管理方面学校智慧班牌还可以通过实现校园卡管理、校园服务、综合信息查询等方面的管理,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管理的便捷性和智能化水平。
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智慧班牌方便的了解学校相关的服务和活动信息,提升了学校管理的亲和力和透明度。
4. 与家长沟通方面学校智慧班牌可以通过家长沟通、学生成绩查询、课程安排通知等功能,进一步拓展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渠道。
家长可以通过智慧班牌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校相关信息,提升了家校之间的互动性和及时沟通。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模式变革与思考
[34]Amer A., Al Barwani T., Ibrahim M.Student Teachers爷 Perceived Use of Online Reading Strategi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using ICT,2010,6 (4):102-113.
[32]Chen C. -M., Chen F. -Y.Enhancing Digital Reading Performance with a Collaborative Reading An鄄
notation System[J].Computers & Education,2014(77): 67-81. [33]Tefera Y.A Survey of Secondary School Stu鄄
前沿论坛
《中国教育信息化》编辑部:mis@
展袁各种后慕课时代在线教育应用新模式不断涌现遥 [1]在 线开放课程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应用领域中不可忽视 的重要力量遥
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始于 2003 年的国 家精品课程袁采取野高校主体尧政府支持尧社会参与冶的建 设方式袁经历了精品课程建设尧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应 用尧在线开放课程全面建设应用与管理三个发展阶段遥 [2] 在实践过程中袁在野大规模冶和野开放性冶理念指引下袁在 线开放课程应用为推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享尧推动终 身学习发挥了重要作用遥 同时袁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本身 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遥 例如袁课程制作与运行 成本较高袁缺乏可持续性的运作模式袁结构化的课程体 系与碎片化尧泛在化的学习需求存在矛盾袁学业成绩高 校和社会认可度不高遥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背景下学校智慧班牌建设应用分析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背景下学校智慧班牌建设应用分析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实施,学校智慧班牌建设应用将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智慧班牌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学校管理和教学方面的应用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对智慧班牌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应用进行分析,为学校的智慧班牌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1.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背景及重要意义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中国教育部于2016年发布的一项重要文化政策。
该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立足教育强国建设,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旨在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现代化和智能化。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实施,将在教育领域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为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
2. 智慧班牌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应用价值智慧班牌是一种集教学、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智能化教育设备,其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智慧班牌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智慧班牌还可以实现学生考勤、课程查询、通知发布等学校管理功能,为学校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智慧班牌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家校联系,加强家长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监督和关爱,促进学校与家庭的有效沟通。
智慧班牌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学校智慧班牌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明确其建设目标。
学校需要通过与教师、学生、家长等相关利益主体的深入沟通,综合分析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确定智慧班牌的建设目标。
建设目标要关注教学和管理两个方面,注重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有效融合,提高学校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也要关注学校管理的便利性和效率性,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学校智慧班牌建设的内容应该包括教学和管理两个方面。
在教学方面,智慧班牌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可以实现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监控和反馈,提高教学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基于教育信息化2.0环境下的智慧课堂应用研究
基于教育信息化2.0环境下的智慧课堂应用研究摘要: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智慧课堂成为各地各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热点话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在学校的教学主阵地课堂教学中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使用,怎样让课堂更高效,怎样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怎样让课堂更智慧等问题是大家在信息化2.0背景下积极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智慧课堂深度融合智慧应用为了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各地各校都兴起了智慧校园、智慧教室的建设高潮,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也逐年提升,怎样把教育信息化应用于教育教学、服务于广大师生,也成为了各地各学校重点思考的问题,各校也在积极探索智慧课堂的建设与应用;怎样把智慧课堂建设好并且能用好,那么教师的智慧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就是解决智慧课堂的关键所在。
一、智慧课堂的概念“智慧课堂”是什么?国内很多学者都从不同视觉对智慧课堂的概念进行过界定与分析。
基于教育教学视角,将“智慧课堂”与传统课堂对立起来,强调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合作探究;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视角,认为智慧课堂是利用智能化技术支持教师的精准化教与学生个性化学的新型空间。
在《智慧课堂的概念诠释与本质属性》一文中,作者对智慧课堂的概念做了系统的阐述:“智慧课堂是通过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智能化运用,将人的智慧与技术智能融合为一体,引导学生充分发展的新型课堂形态。
”二、智慧课堂中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应用在智慧课堂中,要充分挖掘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应用,这些信息技术的智能化运用,教师要提高认识。
第一,信息技术只是作为一种手段、一种工具,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刻意地为了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环节的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改进和优化,作为传统技术手段不能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的另外一种新手段。
第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资源,它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个性化地推送资给学生,满足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基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科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要点分析
基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科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要点分析基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科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要点分析近年来,教育信息化成为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为了推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实施,科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成为了一个关键点。
本文通过对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科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要点进行分析,探讨如何促进教育信息化在科学教育中的实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概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指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紧密结合,在教育领域实现深度融合和创新。
通过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可以推动教育的个性化、差异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涵盖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教育资源和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
其中,科学教育是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科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意义科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意义在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为科学教育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通过虚拟实验、数据分析、模拟仿真等方式,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示科学原理和实践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科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网络工具等方式更加直观地呈现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科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关键要点1. 资源共享与整合:将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建立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开放教育资源库,方便学生和教师获取相关教学资源。
2. 虚拟实验与模拟仿真:利用虚拟实验和模拟仿真技术,为学生提供实验环境和操作平台,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的场景中进行实践探究,提高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数据分析与挖掘: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为教师提供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及时反馈,帮助教师更好地制定个性化教学策略。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作者:王沛来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0年第06期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它是对信息化1.0时代的跨越,它传递出“融合”这一核心理念,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得以走向深入,助力学科教学的转型升级,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教育生态。
这就需要各学科教师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融合的设计能力,让信息技术优势能够助力学科教学,构建两者深度融合的方法和路径,让学科教学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新特点教育信息化2.0是对教育信息化1.0的升级,它依托信息技术发展,实现两者融合的新跨越,从浅层次跨向“深度融合”,表现出新的特点。
(1)理念更先进。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信息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变化需要教育理念做出调整,更符合时代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教育思想,用教育技术力量激活学生学科学习的智慧源泉。
(2)目标更明确。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经过一段时期的教育实践,两者融合经验得到较好的积累,技术手段更加先进,因此目标更加明确,即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提高学科教学的服务能力,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3)路径更广泛。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信息技术将被广泛地运用到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得到充分的显现,学生学科学习的路径将更加广泛,学习方式也将随着教学路径的拓展得到最大程度的变革。
(4)评价更全面。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将进入深度应用时代,广泛渗透在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科资源素材得到有效的搜集,通过信息技术获得的教与学过程中的海量数据资源更加丰富,为教学评价提供有力支持,使教学评价更加全面。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1.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让教学生态更完善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一些学科涉及很多抽象的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轻松地将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媒体融为一体,实现动静结合,化抽象为具体,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
网络学习空间作用与意义
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
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
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
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
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
数据挖掘,学习分析,大数据的应用 大数据是相关分析不是因果分析 数据的智慧运用 可视化数据:仪表盘 模型:学习-分析-诊断-反馈-补救 区块链,原创保护;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没有学习空间不可能进入2.0
教师的教学支撑环境
教师的教学支撑环境
教师的教学支撑环境
教师的教学支撑环境
教师的教学支撑环境
教师的教学支撑环境
教师的教学支撑环境
教师的教学支撑环境
教师的教学支撑环境
学生的学习支撑环境
管理与服务的支撑环境
管理与服务的支撑环境
管理与服务的支撑环境
管理与服务的支撑环境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平台+教育”服务模式 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持系统 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 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融合众筹众创,实现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 据、信息红利的有效共享 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和教育治理水平提升。
网络学习空间在 教育教学改革中 的作用和意义
目录 CONENT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 教师的教学支撑环境 学生学习的支撑环境
管理与服务的支撑环境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三通”提效增质,两平台融合发展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信息化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信息化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作者:李斌来源:《科技风》2020年第35期摘要: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文章分析了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并以转账支票付款业务处理为例,进行了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并针对实践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模式;线上线下;实践研究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发展目标,这意味着,教育信息化2.0要实现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
在此背景下,教育事业面临着巨大变革,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引入信息化技术,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变得尤为重要。
会计课程的实践性很强,但传统的会计课堂重理论,轻实践,且受时间、空间和资源的约束,无法仿真企业的真实环境进行模拟演练,导致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很快上手,不能将专业知识用于实践。
因此,为了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响应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号召,在教学中,教师积极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并运用于实践之中。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一)信息化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院校的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模式认识不够深入,为了应付学校的各项检查,虽然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信息化教学手段,但仅仅流于形式,比如将PPT上传至网络平台,课堂上用网络平台播放PPT等等,没有真正了解到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如今,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终身学习概念潜移默化的出现在我们身边,信息化教学顺应了技术了更新,有助于学习者构建思维模式,保存过程性数据,分析统计结果,反馈学习效果等等,使得学习者从知识、技能、思维、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从而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入知识的模式,而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与发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思维模式。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模式变革与思考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模式变革与思考作者:张臻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9年第01期摘; ;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开启了智能时代教育的新征程。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模式需要有新的变革。
本文在分析了教育信息化2.0的内涵特征及在线开放课程应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后,构建了适应教育信息化2.0要求的在线开放课程应用2.0模式,并从应用目的、参与主体和运行机制三个方面论述了该模式的内涵,提出了升级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建立综合性评价体系和发挥示范效应等实施策略。
最后,对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发展趋势与演进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2.0;在线开放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应用2.0模式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9)01-0017-06一、引言在线教育是通过应用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进行内容传播和快速学习的方法。
20多年来,在线教育的普及,使知识获取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教与学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条件的限制,知识获取的渠道日益灵活与多样化。
这种教与学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实现解耦的教育新样态,为打破工业时代建立起来的现代学校教育体制的痼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间与演进可能。
2012年以来,随着以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为代表的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应用的蓬勃发展,各种后慕课时代在线教育应用新模式不断涌现。
[1]在线开放课程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应用领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始于2003年的国家精品课程,采取“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建设方式,经历了精品课程建设、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在线开放课程全面建设应用与管理三个发展阶段。
[2]在实践过程中,在“大规模”和“开放性”理念指引下,在线开放课程应用为推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享、推动终身学习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教学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
认识高校、认识职业和认识社会,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资讯收集、系统
思考、利弊分析、价值观确立等终身受益的能力。
——霍益萍
课程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全部学业生活,学校的核心“产品”是课程。
走班教学的背后实际上是学校课程的供给侧改革。
写作
陈理萍
清华附中
微积分
许华军
清华附中
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 周兰英
绩 效 工 资 管 理
能根据学校的绩效核算标准管理教师的绩效工资
教学业务管理
教务管理系统 (三)选课走班排课系统
选课走班
经过近一年工作,研发了一个包括行政班排课、语数英分层走班 (支持分两层)、6选3分类走班、体音美等分模块走班的排课系统。
走班考勤方案备选:电子班牌、手环、一卡通、无感知人脸识别等。
教务管理系统 (九)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平台
教务管理系统 (十)慕课学习平台
慕课——在线个性学习课程
学生登录校园网,进入选课平台
慕课——在线个性学习课程
进入课程平 台,选择“初 高中衔接”分 类,进入各 科衔接课程
慕课——在线个性学习课程
课程 点击一门衔接课,点击“ 报名”按钮,提示报名成功
(三) 教育信息化2.0
教育信息化2.0的长远目标 (1)五化: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 (2)三学: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3)五更:实现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 (4)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5)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
学生发展指导
3.知名高校专家讲学。 4.家长校本课程。
智 慧 校 园 建 设 模 型
基于教育信息化2.0的教师研修计划
问题一:提升自己制作课件的能力。解决办法:线上学习,线下研究。
问题二:有哪些适合教学的多媒体软件。解决办法:认真观看网络课程,做好笔记。
本人准备在2.0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阅读的主要书目(列举书名3-5本即可)
《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用技术解决问题》
2.本人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乐于接受新技术、新理念,有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发展。
劣势:1、本人应用信息技术较好的方面是ppt课件、希沃白板、office文档处理,而视频编辑、微课制作、flash动画等能力不足。
2、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有些比较陈旧,不支持交互式白板课件的运用。
机会;1、学校支持老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教师能力的发展提供学习平台。
总目标
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具体目标
1.完成数学组B1、B7、C1三个能力点的学习。
2.每天登录网络研修平台,认真聆听专家们的视频讲座,做好笔记,认真完成培训期间各项任务及作业。
3.培训期间多与同行研讨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和反思,力争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我们的教学。
基于教育信息化2.0的教师研修计划
市区
学校
学段学科
小学语文
教师姓名
性别
女
政治面貌
群众
职称
一级
任教年限
9年
联系方式
教师个人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对应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根据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四个维度,简析本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状态,可用SWOT分析法)
优势:1.校园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信息化教学环境满足日常教学需要。
教师信息化2.0教研计划(1)
理科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三年教研计划为了深入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保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顺利实施,结合上级有关信息化教学文件要求和我校制定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使我校理科组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上得到提升,我校理科教研组特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按照学校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应用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载体,通过现代化教育理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提升我校理科组全体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为目标,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将优质教育资源经济地、有针对性地投向学习者,同时更好地推进教育信息化2. 0的实施。
二、现状分析我校理科组共9名教师;教师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和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学校具备多媒体教学环境,但教师队伍年龄偏大,应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会有一定的困难。
三、发展目标根据学校信息化环境以及教师队伍情况,确定如下信息化教学发展目标。
(一)三年信息化教学发展总目标1、三年后,理科组教师每人都能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驾驭课堂。
2、每位教师都能熟练使用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授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成能力点。
(二)各年度发展目标1.第一年信息化教学发展目标(1)让组内每位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什么是教育信息化 2.0以及它和教育信息化1.0 的区别。
(2)加强组内教师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修,提高个人信息化素养。
(3)尝试把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当中去,体验到应用信息术教学在教学中的效果。
(4)完成微能力点Al、A5、B2.2.第二年信息化教学发展目标(1)第二年让理科组全体教师在团队的带领下达到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并能合理开发符合自己的学科特点的教学资源。
教师信息化2.0个人研修计划
教师信息化2.0个人研修计划一、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在教师信息化2.0的背景下,我将致力于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
这包括深入学习各类教学软件的使用,如在线教学平台、多媒体制作工具等。
同时,我还会掌握一些新的信息化教学工具,如智能教学助手、虚拟实验室等,以便更好地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求。
二、深化信息化教学理念我将深化对信息化教学理念的理解,探索如何将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以提升教学效果。
具体来说,我会通过参加相关培训、阅读专业书籍和文章、与同行交流等方式,了解信息化教学的最新理念和方法。
同时,我还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总结,将信息化教学理念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三、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名教师,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我将通过在线课程、学术报告、研讨会等方式,持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我还会利用专业网站、论坛等资源,与同行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和最新进展。
通过这种方式,我相信自己能够始终保持敏锐的专业嗅觉,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四、探索学科融合实践为了更好地适应跨学科的教学需求,我将积极探索学科融合实践。
具体来说,我会关注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叉点,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我还会尝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五、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协作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将积极与同事、学生、家长等各方保持密切沟通与合作。
在团队中,我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团队的发展贡献力量。
同时,我还会积极参与团队活动,与团队成员共同成长和提高。
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新时代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
我将通过参加创新实践项目、参与学术研究等方式,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我还会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展示平台。
通过这种方式,我相信自己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七、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学术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背景下高校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研究作者:段伟伟来源:《河南教育·高教》2019年第07期摘要: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有效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面向未来的应用发展方向,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工作的重点。
全国各地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及高校都开展了网络学习空间项目的建设和应用。
本研究立足于高校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现状.分析了目前高校教师在应用网络学习空间时存在的问题,为“教育信息化2.0时代”网络学习空间发展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2.0;网络学习空间;高校教师;应用现状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1.0时代”向“教育信息化2.0时代”转段升级的分界点。
有学者提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一般会经历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四个阶段。
而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经历了“起步”“应用”两个阶段,正处于向“融合”“创新”转段升级的时期。
在“教育信息化1.0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完成了“基础建设+设备配套+应用探索”任务。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主要目标是: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而当下主要的任务是继续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实现三个方面普及应用,即“宽带网络校校通”实现提速增智,“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提质增效。
网络学习空间是“教育信息化1.0時代”向“教育信息化2.0时代”转段升级的重要支撑,被列入行动计划的重要任务之一。
信息技术在“教育信息化1.0时代”,以“外生变量”形式对教育教学产生影响,但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要以“内生变量”的形式与教育教学进行融合与创新。
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祝智庭等人提出,只有当教师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且技术应用技能达到娴熟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乃至技术赋能的教学创新才可能发生。
因此,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教学要实现创新融合,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的娴熟度是基础。
高校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引领者”,其应用网络学习空间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融合与创新。
一、高校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的现状本研究以2018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为依托,在河南省教育信息化专家的指导下开展了问卷调查,涉及28所河南高校,其中本科院校13所、职业类院校15所。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940份,参与调查的教师涵盖高校各部门。
笔者通过对回收问卷内容的分析,同时结合对个别高校教师的电话回访,发现河南省高校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大部分高校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学的行为意愿不够强烈:第二,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基本能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时代需求相对接,但教学方法的转变却相对滞后:第三,大部分高校教师能够掌握网络学习空间的软硬件设备使用技能,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第四,大部分高校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的娴熟度偏低,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与教学进行融合创新的可能性偏低:第五,高校教师在应用网络学习空间过程中,相关部门提供的持续性技术支持比较薄弱,这对高校教师持续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学的积极性产生了不良影响。
基于上述河南省高校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的现状,本研究深度挖掘了调查问卷的结果,结合与部分教师的深度访谈,对形成河南高校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的问题进行了归纳与梳理(如图1所示)。
高校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内生性问题,即由高校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内部动机不足而引发的问题:二是外生性问题,即由高校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外部动机不足而引发的问题。
(一)内生性问题首先,示范引领不足。
不同高校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过程中,会因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水平的参差不齐。
多数高校虽然搭建了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却不能结合平台转变教育教学的模式;虽然应用了网络学习空间进行教学,却不能充分发挥网络学习空间的多种现代化功能。
其次,应用需求不足。
高校教师因专业的差异性.对于网络学习空间功能有不同的需求。
不同的高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方面也是参差不齐,个别高校网络学习空间功能错综复杂,应用难度打击了一些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的信心。
部分高校对教师应用空间的需求没有充分论证分析,导致需求与应用不对接。
再次,空间交互程度低。
网络学习空间中的交互缺乏及时性、趣味性、便捷性、随意性、可视化等,在应用过程中,不像微信、QQ等非正式的网络学习空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不能有效激发师生参与交互的内部动机,从而制约了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层次与效果。
最后,激励表彰机制不够完善。
学校激发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的内部动机对于推进技术与教学的创新与融合至关重要,但多数高校还没有形成本校的激励表彰制度,也没有将绩效考核、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多种因素纳入到学校层面的制度中。
(二)外生性问题首先,师资培训较薄弱。
教师培训是快速提升高校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水平的有效方式,从调查结果来看,个别高校教师对网络学习空间在理论层面上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不够清晰,部分高校教师因网络学习空间可能产生额外工作量,而对应用网络学习空间持观望态度,还有部分学校尚未成立教师发展中心。
其次,多元化空间资源整合度差。
高校若要实现网络学习空间深层次、多方位的应用,需整合多元化的空间资源。
高校各部门相互配合才能使得高校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单独部门牵头建设网络学习空间容易造成顶层设计缺乏统一的规划部署。
再次,互联互通程度低。
各高校之间网络学习空间知识共享程度比较低。
目前河南高校应用的网络学习空间平台主要有Blackboard、清华教育在线、Sakai、天空教室、超星平台、Moodle平台等,由于各平台数据代码不全具有开源性,因此不同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就存在多重问题,多数高校尚未有效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最后,评价反馈机制不健全。
评价与反馈是在教学过程中查漏补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据调查,河南省多数高校尚未制定本校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的评价反馈机制,这造成了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增加,影响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的积极性。
二、高校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引发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应用主体,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第二,应用平台,主要包括网络学习空间各种应用平台,如Sakai、Blackboard、清华教育在線等平台;第三,应用环境,主要包括学校层面以及区域层面。
经过分析与凝练,本研究形成了问题原因层级图(如图2所示)。
(一)内生性原因分析应用主体引发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来源于教师与学生。
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已经适应了“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的教学方式。
虽然网络学习空间将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的出现对传统教学模式有极大的冲击,但是部分教师因自身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有限,获取相关持续性的技术支持及相关培训的资源较少,而导致了内生动力缺失。
此外,大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学习的主动性较差,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信息检索的能力不足,通过网络学习空间进行学习的目标缺失,这些都会影响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教学的效果。
(二)外生性原因分析应用平台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
应用平台的功能完善性、应用的复杂度、布局的合理性、应用的智能性等作为外生原因,间接影响了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的黏性。
调查发现,不同高校搭建的网络学习空间平台不尽相同,功能的完善性上会有所差异,部分教师在应用过程中受限于平台功能的缺失,不能充分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创新教学。
由于部分空间操作界面布局混乱,不具有学科条理性,对教师使用网络学习空间的使用意愿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多数的网络学习空间还不具备基本的数据分析能力,造成了教师不能有效地分析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而引发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
(三)外源性原因分析在学校层面,部分高校对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发展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诉求进行有效的对接,学校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师资培训策略及激励保障机制。
在区域层面,应用网络学习空间重要的目的是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网络学习空间便是学习者获取优质资源的重要渠道,然而,河南省尚未出台相应的空间建设与对接标准,空间的规范化管理与评价的缺失等众多原因,造成了区域间优质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三、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提升策略(一)完善平台应用功能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平台为教师开展线上教学活动提供了支撑与保障,依据用户应用网络空间的需求开发应用功能,有助于提升高校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的积极性。
就河南省高校来说,首先要完善学校网络硬件设施,实现无线网络覆盖全学校,网络带宽要不断拓展,为网络学习空间互通互联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是软件功能开发。
软件是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核心,网络学习空间开发商更应结合用户多方面的应用需求,研发适用于教学特征与学习者特征的多元化功能模块。
最后,软件应用的便捷性、用户界面的友好性、功能模块的多元性、空间应用的交互性、资源推送的智能性、数据分析的可视化等因素,都是在网络学习空间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加强师资培训力度关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相关培训,教育部门及学校不能只停留于建设与应用方面的培训,应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
在培训形式上,学校应以线下集中培训为主,线上培训交流为辅,通过多形式培训,提高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的积极性与自信心。
在培训的内容上,学校不仅要培训应用技能,同时要培训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理念,促进教师应用信息化空间平台创新教学模式。
(三)整合多元化资源高校网络学习空间能够高效地运行,与资金的投入以及校内多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密不可分。
高校通过整合多元化的资源,才能促成网络学习空间的有效运行。
高校网络学习空间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投入,探索共享经济环境下学校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投融资建设模式,逐步从政府财政出资向市场化运行过渡转变,才能更好地激发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内在活力。
此外,学校还应加强校内网络中心、信息化中心、教务管理部门、人事管理部门的协作,为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的稳定性提供可靠的保障。
因此,只有整合多元化的人力、财力资源,网络学习空间才能在高效运行中稳步发展。
(四)完善激励评价机制激励评价机制是促进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的内部动力。
首先,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为各个高校制定学校层面的政策措施提供借鉴依据。
其次,学校应将教师的绩效、职称等与教师密切相关的因素纳入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激励评价中,激发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的内部动力。
最后,学校应建立教师学生网络学习空间互评的机制,通过师生互评的形式,促进师生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达到提高应用网络学习空间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