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入门:书法的流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入门:书法的流派
我国文字起源于何时,虽难确定,但根据考古材料的证明,甲骨
文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一种比较成熟的字体。它是古代刻在龟甲兽
骨上的一种文字。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发现在河南安阳城北
五里的小屯村。这个地方曾是殷商时代的故都。最初发现的时候,因
为洹水堤岸坏了,冲出了很多甲骨,抛弃在地面上。又有人在耕地时
也发现了这种东西。不过当时人们不理解它,多不注意。后来有人称
它为龙骨,用为药物。到了光绪二十六年,一个有心人王懿荣捡出了
百多片带到北京,这才引起人们的注意。从此遂为考古家研究的依据,确定它在我国文化的价值。原来这种甲骨文字,多是用来记载卜筮的
辞语的。古代尊尚鬼神,遇事都要占卜,拿龟甲和兽骨的平坦面,刮
去表皮的一些障碍物,就将卜辞刻在上面。因为它都是记载殷商时代
的事迹,所以知道它是殷商时代的遗物,所以也叫殷墟书契。大的字
体有一寸见方,小的像谷粒,可都非常精致。甲骨文字大都有一个先
写后刻的过程。有用墨写或硃写在玉片、骨片、陶片上的,也有刻好
后再填朱方式一直沿用到西周便绝绝大部分甲骨文只刻不填。从书法
上看,钟明善先生在《中国书法简史》中认为:“甲骨文字大体可分
为两大类型:一类是瘦硬挺拔的细笔道的;一类是浑厚雄壮的粉笔道的。甲骨文是刀刻的,刀有钝、锐,骨有细、硬、疏松之别,所成笔
画就有粗有细,有方有圆。由刀刻形成的笔画多方折,笔画交*处剥落
粗重,给后世书法、篆刻留下了很多用笔、用刀的方法。从结体上看,甲骨文错综变化,大小不一,但均衡、对称、稳定之格局已定。从章
法上看,或则错落疏朗,或则严整端庄,且因骨片大小和形状不同而异,都显露出古朴而又烂漫的情趣。给现代书法章法求新上以有益的
启示。罕见的殷人墨迹——玉片、陶片、兽骨上的墨书、朱书,横竖
画起笔笔画粗圆如点漆,自然藏锋,住笔尖细如横针、悬针;转折处
圆润自然,尤其宝贵。当然后期甲骨文字中也有些笔道纤弱无力的作品,不足取法。”很明显钟明善认为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书法。理由是以前的图书符号并不全有用笔、结字、章法的书法三要素。甲
骨文的发现,一方面给书法界开拓了新天地,很多书法家去学习借鉴,另铸新风,书趣古朴,情味别具一格。另一方面很多人认为甲骨文虽
然古雅可爱,但字体不易理解,不适宜临摹,究属少数人的爱好。钟
鼎文指三代钟鼎彝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始于汉代。汉武帝时候,
有人在汾阴得到一个宝鼎,献给皇帝,朝廷还所以改了年号,叫元鼎,这是公元前116年的事。周以前的钟鼎文字,简单质朴,铭文很短,
大都只有两三个字,辞句很深奥,一般的人难以读通。到了周代,器
既日增,铭文也长,三四百字以上的屡见不鲜,文词也很典雅。就字
体来说,周初金文,从笔画到结字都与殷商甲骨文、金文相近。此期
作品,以清道光年间歧山出土的康王时重器《大盂鼎》的铭文为其代表。其它如武王时《利簋》铭文,《大丰簋》铭文;成王时《令簋》、《大鼎》、《令尊》铭文;康王时《麦鼎》铭文等也属于这个类。把
这类铭文与商《骨匕刻辞》、《帝辛四祀卣》和墨书陶片等去对照,
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很多相同之点。笔画大都首尾尖细,中间较粗,“父”、“有”、“民”、“吏”、“十”、“辛”等字收笔一画,
起笔尖细,行笔渐重按成肥笔,落笔又归尖细,形成这时金文特有头尖、腹大、尾尖短的蝌斗尾巴形笔画。“天”、“三”、“四”、“令”等字,往往有起笔圆重,行笔渐细的笔画,犹有蝌斗遗意。同时,铭文中字的体形大小不匀,斜正不一,多具变化。可见金文是由
甲骨文发展起来的。西周自昭王起至宣王、幽王止,金文逐渐进入成
熟阶段。其书法的主要特点是:(一)笔画圆匀。起笔、收笔、转换
大多为圆笔。使后人学习篆书必须用藏锋、裹锋、中锋运笔才能得到
篆书笔意。这种圆转、藏锋的笔画就是后来隶书、楷书中圆笔笔法的
由来。草书的使转也从中得到启示。(二)结体比周初金文更紧密、
平正、稳定、富有规律性。如铭文中有四个“武”字,结构完全一样,重心平稳,上下呼应,有避有就,能够说是结构紧凑的好范例。(三)从章法上看,除最末一行稍显拥挤处,通篇之中纵成行,行距小;横
有列,字距大,为后来汉隶碑版如《曹全碑》一类章法开了先河。其
中有界格的《大克鼎》、《小克鼎》、《宗妇簋》章法尤为严整规范。《虢季干白盘》字距、行距都很大,显得特别疏朗开阔,是西周金文
章法中最有特色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