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与对策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突发事件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了大量用户的讨论和参与,形成了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充满了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影响。
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定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突发的事件在网络上的信息传播及其引起的舆论反应。
突发事件的种类众多,包括自然灾害、事故、恐怖袭击、社会热点等,这些事件迅速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网络舆情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论坛、微博、微信等渠道传播,在不同的传播途径上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
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突发事件的演变过程包括事件发生、信息传播、用户参与和舆情形成四个主要阶段。
(一)事件发生阶段事件发生阶段是指突发事件真正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在这个阶段,一些用户可能通过现场目击或相关人员发布的信息获得第一手资料。
然而,大部分用户还没有意识到事件的重要性,并且信息传播的速度相对较慢。
(二)信息传播阶段信息传播阶段是指突发事件的信息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阶段。
这个阶段是网络舆情形成的基础,信息的传播速度决定了舆情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社交媒体平台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用户通过发布文本、图片、视频等形式扩散事件信息。
同时,传统媒体也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形式传播事件消息。
(三)用户参与阶段用户参与阶段是指大量用户在网络上对突发事件进行讨论和参与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用户可以通过评论、转发、分享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用户的参与将进一步推动舆情的蔓延和扩大,形成社会上的舆论压力。
(四)舆情形成阶段舆情形成阶段是指舆情从信息传播到达到一定程度后,形成明确的舆论倾向和态势。
在这个阶段,大量用户对事件进行了讨论和参与,形成了各种观点和情感。
同时,舆情的形成还受到传统媒体的进一步报道和评论的影响。
舆情的形成对事件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会对相关部门和个人产生压力和影响。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
目录
01 一、突发事件网分析
02
二、当前时期网络舆 情特点分析
04 四、总结与展望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越来 越受到人们的。网络舆情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应对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其进 行深入研究十分必要。本次演示将回顾近年来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进展,分析 当前时期的网络舆情特点,并探讨未来的趋势。
四、总结与展望
本次演示通过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进展和趋势进行分析,提出了建立 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提高政府和媒体的引导能力、加强意见领袖的培 育和管理以及提升公众的信息素养等观点。结合典型案例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深入 探讨。
然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仍存在许多值得进一步的问题。例如,如何精 确地分析和预测网络舆情的演变趋势,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 等。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为构建更为完善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 对策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国外学者则注重从网络舆情对突发事件的影响、评估与预警等方面展开研究。 如Kwak等对Twitter中的突发事件信息进行了挖掘和分析,提出了基于文本挖掘 的突发事件预警模型;Guo等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的 意见领袖进行了识别和应用研究。
二、当前时期网络舆情特点分析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呈现出以下特点:
4、互动性强。网民可以在网络上对突发事件进行讨论和交流,形成强大的 互动效应,从而扩大事件影响力。
5、容易引发群体极化。由于网络匿名性和从众心理的影响,网民容易形成 极端观点,导致网络舆情出现非理性倾向。
三、观点提出及案例分析
针对以上网络舆情特点,本次演示提出以下观点:
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应对研究
堕 一
的信 息 ,才 能使 社会公 众 了解 事实 真 开 展调查 和处 置创 造 良好舆论 氛 围。
. 3 缺乏应 对 网络舆 情 的经 验 ,方法 相 ,遏 制猜 疑 或恐 慌等 心理 ,为政 府 制 约 ,处 理 网络舆 情方 面 还存 在着 明 1 在 出现突发 性公 共 事件 之后 ,面 比如 ,自 2 0 0 8 年 “ 5 . 1 2 ”汶川大地震 ,
网络 舆情加 强 监管 ,为 经济社 会 发展 最 终演 变成 巨大 的社 会事 件 ,激 起更 社 会公 共事 件发 生之后 ,会很 快在 互 创造 良好 的舆论 氛围。
处理存 在的问题 多 的舆论狂潮 , 造成不 良的社会影 响。
联 网上传 播开 来 ,经 过一 些 网 民的转
呈现 出逐 年增 加 的趋 势。在 这些 突发
国内一 些地 方 ,当一些 突发 性公 公 共事 件 ,这 已经 成为 现代 经济社 会 2 . 1 加强 政府信息公 开 ,拓宽信 息发 随着新 媒 体时 代 的到来 ,政府 部
性 公 共事 件 的产生 及发 展 过程 中 ,互 共 事件 经互 联 网传播 之后 ,相关 部 门 发展 的必然要求 。 联 网起 到推波 助澜 的作 用 ,使 突 发性 对其采取 了不恰 当的处置方法 ,比如 , 公 共 事件 更加 具有 激烈 的对 抗 性质 , 采 取删 帖等 粗暴 方式 以及 出现的 “ 神 布渠道
政府及时发布抗震 救灾 信息 , 些事件演变成 网络群体 的关注焦点 ,使 中产 生不 良影 响 。也 有一 些部 门在 处 爆 发后 ,
政府部门面临极 为不利 的局面。有研究 理事 件 的过程 中,没 有充 分认识 到 广 采取 沟通对 话 的方式 而不 是封堵 的控 者指出 ,对于突发 陛公共事件 ,一般在 大 网 民在 网络 传播 中的作用 和地 位 , 时就会取 得越好 的效果 。如果不尽快对 念之 间出现矛盾与冲突。 激的舆 隋成为网络 主流之后 ,由于 “ 沉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管理研究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管理研究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频发,一些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种关注和讨论往往是通过网络媒体进行的。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如何正确引导和管理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成为了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引导管理的有效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1. 信息传播速度快: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一条微博、一篇文章或一张图片,都有可能在瞬间传播到全国甚至全球,因此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也会在短时间内引发热议。
2. 舆论影响巨大:网络舆情的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一旦失控,就很容易引发恶劣后果,甚至波及到高校的声誉与形象。
3. 网络传播无界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已经没有地域限制,只要有网络,就能传播,这也使得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变得更加复杂和敏感。
高校在面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时,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引导管理措施,以确保舆情的正面引导和舆论的平稳稳定。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探讨:1. 及时回应,迅速发布信息在面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时,高校首先要做的是及时回应,迅速发布信息。
高校应该主动选择适当的时机,通过官方渠道发布事件相关信息,公布事件的真相和处理进展,主动发声,积极引导舆论,以减少谣言的传播和错误的解读。
只有保持高度的透明度,公开并及时回应社会疑问,才能有效地降低负面舆情的发酵。
2. 引导正面舆论,平息负面情绪高校在处理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时,应该及时引导正面舆论,平息负面情绪。
高校可以通过发布正面信息、积极回应热点问题、加强宣传教育等方式,引导舆论正面评价,树立高校的良好形象。
高校也应该切实关注社会各界的热点关切,针对社会舆论进行及时引导,调动正能量,平息负面情绪。
3. 加强媒体危机公关,引导网络舆情高校在处理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时,应该加强媒体危机公关,引导网络舆情。
高校可以通过积极主动与媒体合作、组织媒体见面会、发布公开信等方式,引导媒体对事件报道的客观、公正。
重大舆情与突发事件舆论演变与引导机制研究述评
重大舆情与突发事件舆论演变与引导机制研究述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如同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瞬间席卷整个社会。
面对这样的挑战,如何有效地进行舆论演变与引导,成为了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这一主题,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见解。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舆论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众多因素的交织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快速传播、公众情绪的波动以及各种利益集团的博弈等因素共同影响着舆论的走向。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科学的舆论引导机制,以便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其次,我们要善于运用比喻和隐喻来描绘和形容这个复杂的过程。
例如,我们可以将舆论比作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它在不断地流动和变化中塑造着社会的面貌。
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引导这条河流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避免它冲垮堤坝或者引发洪水灾害。
接下来,我们要运用夸张修辞和强调手法来增强语气和表达效果。
比如说,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整个社会的稳定。
”通过这样的夸张表达,我们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当然,我们还要进行观点分析和思考。
我们要深入剖析舆论演变的内在规律和外部影响因素,找出其中的关键节点和薄弱环节。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不同群体的需求和诉求,确保我们的引导策略能够真正符合公众的期望和利益。
最后,我们要使用形容词进行评价。
对于舆论演变与引导机制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我们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
比如,我们可以说:“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它的实施效果是显著的、有力的。
”通过这样的评价,我们可以进一步激发人们的信心和动力。
综上所述,重大舆情与突发事件的舆论演变与引导机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
我们需要建立全面、科学的引导机制,运用生动的语言风格和夸张修辞来增强表达效果,进行深入的观点分析和思考,并给予积极的形容词评价。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引导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研究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突发事件的舆情危机几乎可以瞬间在网络上引发广泛的讨论和影响。
因此,政府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成为当代政府治理中亟待研究和改进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舆情对突发事件的影响1. 舆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舆情的传播速度极快,而且覆盖范围广泛。
一条不实的信息或恶意的评论,很容易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引发舆论的疯狂扩散,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产生重大影响。
2. 舆情的情绪化特点网络舆情往往具有强烈的情绪化特点,尤其是对于引发公众关注的突发事件,舆情往往会充斥着愤怒、恐慌、焦虑等强烈的情绪。
这种情绪化的舆情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敏锐地捕捉民众的情绪,并通过有效的沟通与应对措施来稳定局势。
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挑战1. 信息的真实性网络舆情往往存在许多谣言和不实信息,这为政府治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政府需要迅速辨别信息的真实性与虚假性,并及时提供准确的信息来源和信息核实的渠道,以便有效地引导舆论方向。
2. 民意的分散化互联网的特点是信息交流的去中心化,民众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这使得舆情在网络上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政府很难准确把握和满足广大民众的需求。
因此,政府在治理网络舆情时需要注重多方沟通和倾听,及时调整和改进政策。
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对策1. 加强信息披露与开放度政府应加强信息透明度,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及时向公众传达准确、权威、正面的信息,减少谣言的传播。
同时,政府也应注重开展与公众的互动,主动回应公众的关切和疑虑,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公信力。
2. 建立危机应对机制政府应建立健全的危机应对机制,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和特点,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业团队进行舆情分析和预测,制定应对策略和措施。
同时,政府还需加强舆情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精准把握民意,及时调整政府决策。
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作为第一信源和公众意见喷涌渠道的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现实民意的风向标和参照系。
近年来,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各种社会矛盾频现,人们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外部环境的调整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显著增加,突发公共事件尤其是突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其中很多事件的发生、发展或指向均与政府部门或个人相关。
而一些政府部门或职能机构对此类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不当、处置不力、引导无方,往往导致政府危机,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了负面社会效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特点分析(一)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突出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指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①。
政府危机突发事件是指事件发生、发展与政府部门或个人有关,并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危害的突发事件。
相比一般事件而言,政府危机突发事件更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破坏性、牵连面广等基本特征。
所谓网络舆情是网民借助于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将对某事物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动倾向反映出来的集合体。
不仅具有自由性、互动性、即时性、多元性、隐匿性、偏差性等特点,而且具有跨界连接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功能,是为一种不得小觑的社会动员力量。
(二)政府突发危机事件的高发范畴分析梳理近年来影响较大的社会舆情事件不难发现,很多事件的发生、发展或指向均与政府部门或个人相关。
以2012年为例,舆情主体所属部门为地方政府的舆情事件占比最高,为28.1%,较2010、2011年的26.2%有所增长,按事件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①社会民生问题引发的政府危机事件,这类事件主要发生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领域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如2014年 4 月兰州自来水苯含量严重超标引发自来水危机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问题及对策叶奕(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5)摘要:与政府部门或个人有关的突发事件极易成为舆论中心,引发喷涌状的网络舆情。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及其应对研究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及其应对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
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网络舆论的作用愈发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及其应对策略,以期为提高应对效率和降低负面影响提供参考。
近年来,网络舆论研究逐渐成为热点话题。
在理论层面,学者们对网络舆论的形成、传播规律和影响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实践层面,各级政府和企业也逐步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测和引导,以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有效应对。
然而,在实践中,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仍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虚假信息的传播导致公众对事件真相的误解;不实评论的泛滥使得舆论环境恶化;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则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挑战。
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寻求有效的应对策略至关重要。
加强监管:政府应加大对网络舆论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严惩传播虚假信息等违法行为。
制定政策法规:政府应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为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使其能够辨别真假信息,理性参与网络舆论。
同时,加强媒体的行业自律,使其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为了验证这些应对措施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近年来几个典型突发公共事件进行案例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应对措施在实际操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某次突发事件中,政府通过加强监管,有效遏制了虚假信息的传播;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明确了各方的责任和义务,避免了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加强教育引导,提高了公众的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使得舆论环境更加理性。
总结本文所述,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及其应对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网络舆论的形成、传播规律和影响机制,我们可以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以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控制局面,降低负面影响,维护社会稳定。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网络舆论的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提高应对效率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
地方政府应对与管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问题研究
区域治理社会治理与服务地方政府应对与管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问题研究李秀丽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 郑州 450046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化,各类矛盾凸显,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导致各种突发事件数量骤增,这无疑对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对互联网时代下领导干部危机处理能力提出了重要考验。
关键词:应对;网络舆情;策略一、地方政府应对与管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着重提到网络舆论工作,足以可见网络舆情工作在当前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运用网络宣传真理、动员群众、传播经验、指导工作,成为了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1]。
1提高政府职能,推动政府制定策略,减少政府危机的发生在当今社会,网民的意愿表达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政治的科学化、民主化,满足了公众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网络媒体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提供了有效载体,扩大了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渠道。
一方面,民众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了解政府的行政行为,可以向政府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了解社情民意,更好的开展调研,本着公平、公正、公开、法制的原则,根据民意诉求对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进行适当修正和调整,以符合实际所需,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通过不断的探索,真正地做到了了解民情,畅通民意,舆情不升级,矛盾不激化,从而减少危机的再次发生。
2有利于政务公开,发挥网民监督政府能力随着社会民主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公众素质的不断提高,大家的参政议政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对涉及自身利益等问题上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
这就加速了政府政务公开和公众参与政府行政行为的进程。
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定新闻发言人制度、召开新闻发布会等一系列有效的途径和措施,对突发事件中涉及的相关信息及时、有效、全面地公开,澄清事实真相,正面阻止谣言,促使一系列的政务信息更加透明化;另一方面,网民通过网络这一载体可以迅速、全面的掌握政府采取的有效措施,通过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实现网民对政府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和影响的作用。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管理研究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管理研究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在高校中发生的突发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影响越来越大。
如何有效引导和管理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管理问题。
1. 速度快: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变得更快,舆情发酵也更快。
高校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很快就会扩散开来。
2. 影响面广:网络舆情的传播范围非常广泛,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甚至可以扩散到整个社会。
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对学校的声誉和形象产生较大影响。
3. 组织性强:现在的社交媒体具有很强的组织性,有些事件往往会引发一些网络团体或者组织加入到舆情中来。
这些组织的加入会使得舆情更加复杂,难以控制。
4. 情绪化:网络舆情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如愤怒、悲伤、愤慨等等。
这些情绪所带来的影响很难预估,并且会进一步激发更多的情感。
1. 应对措施落实:高校必须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事态扩大化和负面影响。
学校在制定应对措施时,需要考虑舆情对学校的影响和舆情的扩散,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2. 及时回应和沟通:高校必须及时回应舆情,加强与社会的沟通与交流,传递信息,引导社会理性看待事态。
学校需要建立高效的信息发布渠道,及时发布公告,回应社会关切,营造公正、合理的舆论氛围。
3. 信息监测和预警:高校应该建立信息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掌握网络舆情的动态,了解舆情趋势,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管理。
学校可以采用专业的舆情监测工具,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与预警,及时获取相关信息。
4. 建立危机管理体系: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制定危机事件的应对方案,设立应急领导小组等,做到应对机制和人员配备齐备,并进行多次模拟演练,以提高危机应对的效率和水平。
5. 积极参与舆情引导:高校应积极投入舆情引导,引导社会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真实和全面认识。
可以采用正面引导、以案说法、以情感化解情感等多种方式,传递正确的信息,引导公众对事件进行理性的评价与反应。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研究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研究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研究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突发公共事件的爆发和舆情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本文从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网络舆情的特点、舆情演化的主要阶段、影响舆情演化的因素以及对策措施等方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舆情演化过程中的群体心理、信息扩散和舆情引导等关键节点进行分析,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和社会稳定提供了一定参考意义。
一、引言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且可能对公众生活、财产及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
这类事件由于其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常常会引发公众的强烈关注和情绪波动,形成舆论场。
同时,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各种声音容易被集聚和放大,从而引发网络舆情。
二、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速度快: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增加,舆情的形成和扩散速度也大幅提升。
2.范围广: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能够全球共享,舆情的传播范围从局部扩大到全球,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都显著增加。
3.观点多样:互联网上的信息来源众多,公众的观点也各不相同。
这使得舆情的观点多样化,共识难以形成,更易产生对立和争议。
三、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主要阶段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事件爆发、信息聚集、舆情扩散和情绪消退。
1.事件爆发:突发公共事件初始阶段,信息流量较小,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度有限。
这个阶段,舆情的形成尚未明显。
2.信息聚集:随着事件的发酵,信息在网络上聚集,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提高,舆情开始形成。
3.舆情扩散:舆情逐渐在网络上扩散,各种声音涌现,观点多样。
信息的传播速度快,舆情影响范围逐渐扩大。
4.情绪消退: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的情绪渐渐平复,舆情事件逐渐淡化。
四、影响舆情演化的因素1.信息源的权威性:信息源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是公众选择相信与否的主要因素。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研究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研究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对于公共事件的传播和演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与传统媒体的舆论不同,它具有广泛性、快速性、多样性和交互性的特点。
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和演化往往伴随着网络舆情的迅速兴起,成为了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
因此,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事件发生期、信息扩散期、舆情高潮期和事件影响期。
事件发生期是指突发公共事件刚刚发生,人们对事件的信息了解较少,网络舆情开始萌芽。
信息扩散期是指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和报道,信息开始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网络舆情迅速升温。
舆情高潮期是指网络舆情达到最高峰,大量网民参与讨论和传播,各种声音和观点角逐激烈,舆论压力和矛盾达到顶点。
事件影响期是指事件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网络舆情开始平息,人们对事件的关注度逐渐下降。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研究涉及到多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网络舆情的产生机制研究。
网络舆情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关注和讨论,而通过网络的传播形成的。
研究网络舆情的产生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从而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
其次是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研究。
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与传统媒体的舆论传播不同,具有更快速、广泛和多样的特点。
研究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和传播方式,从而更好地引导和管理网络舆情。
再次是网络舆情的演化机制研究。
网络舆情的演化是由于舆情参与者和传播者的互动作用,以及媒体的报道和舆论的引导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研究网络舆情的演化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舆情的演化过程和规律,从而更好地引导和影响网络舆情的发展。
最后是网络舆情的影响研究。
网络舆情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程度和方式各不相同,有时可能对事件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要素及治理策略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要素及治理策略研究唐金金摘要突发事件对于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严重的影响。
尤其是当今网络的普及,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就加大了这种影响力度。
文章主要探讨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政府对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治理对策。
以期能够有效地降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对社会影响,稳定社会秩序。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要素;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 G2 A 1674-6708(2019)232-0111-02在我国提出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建设中,就提到了舆论引导。
舆论引导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要素,要是党和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所谓舆论引导就是一种互动机制,将政府相关部门、社会管理者以及网民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通过疏导网民的情緒,来降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带来的影响。
因此,解决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正确的面对舆情,解决问题,修复形象,并对舆情进行引导是当下社会治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新媒体逐渐成为媒体的主流,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和舆情汇集的主要载体。
网络的发展加速的信息的传播,实现了信息传播与接受的即时化,同时,也为网民观点的表达提供了平台。
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多,言论自由,使得信息的传播的范围更广,一旦形成了舆论,再进行控制是十分困难的。
网络背景下,每个人即是信息的受众,也是信息的传播者。
信息的种类和数量都越来越多,逐渐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网民更加年轻化、情绪化。
在网民中,学生占据了绝大部分,并且相较于其他网民也是比较活跃的。
尤其是高校方面的热点事件所引起的舆论具有典型的年轻化、情绪化。
第二,网络舆情更加碎片化。
由于目前的信息来源渠道广泛,并且大多都不是正规的传播渠道,导致发布的信息可能不全面,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网民接受的信息也是片面化的。
正是由于这种接受信息的不真实全面,导致社会舆论越发严重,破坏力不断增强。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及演变机制研究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及演变机制研究【摘要】本研究探讨了突发公共事件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及其形成与演变机制。
通过分析突发公共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过程,揭示了网络舆情形成和演变的机制。
在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舆情管理策略和对策,为应对类似事件提供了参考。
通过案例分析,结合相关理论探讨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
研究结果总结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机制和演变规律,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网络舆情事件,为社会稳定和舆情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形成机制、演变机制、应对策略、案例分析、研究成果、未来研究方向、对策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及演变机制研究是当今社会舆论议论的热点之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网络舆情往往会起到重要的引导和影响作用,对事件的传播和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及演变机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方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突发公共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和规模大大加快,舆情的爆发和蔓延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点。
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可迅速扩散到全国乃至全球,对事件的发展和处理产生重要影响。
深入了解突发公共事件对网络舆情的影响,探究网络舆情形成和演变的机制,制定相应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的研究,可以为我国在网络舆情管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和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及演变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具有重要影响。
突发公共事件在网络中传播迅速,可以迅速引发舆情的爆发,并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研究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及演变机制,对于及时有效地控制舆情、缓解社会矛盾、保护公共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形成机制、传播过程及引导处置研究
3
事件性质与敏感度
重大突发事件本身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敏感性 ,更容易引发群体极化现象。
04
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 极化引导处置策略研究
引导策略:官方媒体与意见领袖的作用
官方媒体
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官方媒体应迅速、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以消除信息的 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从而有效引导公众舆情。
意见领袖
详细描述
首先,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数据采集,包括新闻报道、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和转发等;然后,通过文 本挖掘和情感分析等方法,对舆情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关键信息和情感倾向;最后,利用可视化技术将 舆情趋势呈现出来,揭示群体极化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案例研究:重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应对
总结词
重大突发事件与群体极 化的关系
1. 激发情绪:重大突发 事件往往能够激发公众 的情绪,使公众更加关 注事件的发展和相关议 题。
2. 意见分歧与对立:重 大突发事件可能导致公 众意见的分歧和对立, 从而为群体极化提供土 壤。
3. 社会压力与从众心理 :在重大突发事件中, 公众面临的社会压力和 从众心理可能促使他们 更容易接受和传播极端 化的观点。
06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及贡献
群体极化现象
研究发现了在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 ,存在明显的群体极化现象,即舆论场出现极端 观点和情绪,影响甚至左右事态的发展。
传播过程
对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传播过程进 行了深入探讨,发现其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 、影响大的特点,往往能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
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形 成机制、传播过程及引导处置研究
2023-10-26
目录
• 引言 • 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形成机制 • 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传播过程研究 • 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引导处置策略研
自媒体环境下突发网络舆情及其应对研究
自媒体环境下突发网络舆情及其应对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自媒体兴起以来,网络舆情在社会中的影响日益突显。
自媒体环境下突发网络舆情的研究备受关注。
随着手机普及率的提升,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日益多元化,自媒体平台成为了舆论的重要传播渠道。
突发网络舆情不仅仅具有传统舆情的特点,还蕴含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研究如何有效地应对自媒体环境下突发网络舆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我们不难发现,自媒体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也给突发网络舆情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传统媒体对舆情事件的报道往往经过编辑的加工和筛选,而自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更加迅速直接,舆情事件的影响力更广泛和持久。
如何在自媒体环境下有效地处理突发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各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自媒体环境下突发网络舆情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帮助各种组织和个人更好地应对和管理突发舆情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1.2 研究意义网络舆情在自媒体环境下越发频繁和复杂,给社会稳定和个人生活带来了巨大挑战。
深入研究自媒体环境下突发网络舆情及其应对对策,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还可以提高社会各界对突发网络舆情应对的预警和处理能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信息传播的良性发展。
本研究将对自媒体环境下突发网络舆情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特点、成因、应对策略,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启示,为相关部门和个人在应对突发网络舆情时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所得结论可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为更好地应对未来突发网络舆情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 正文2.1 自媒体环境下突发网络舆情及其特点1.信息传播速度快:在自媒体平台上,信息可以迅速传播,突发事件的消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引发舆论热点。
2.舆情炒作程度高:由于自媒体平台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碎片化,舆情往往会被各方火力炮轰,炒作程度较大。
3.舆情的不确定性:在自媒体环境下,信息来源和真实性难以确认,可能存在虚假信息和谣言,使舆情更加复杂多变。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影响因素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影响因素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突发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使得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对个人、企业、社会甚至国家都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机制和发展规律。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降低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
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提高我国在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在全球范围内,网络舆情危机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面临的共同挑战。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为我国在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方面积累宝贵的经验,提高应对能力。
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推动我国网络舆情监测和管理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网络舆情监测和管理已经从传统的人工方式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为我国相关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研究将从多个角度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在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突发事件对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网络舆情则成为影响公众对事件认知和态度的主要渠道之一突发事件对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网络舆情则成为影响公众对事件认知和态度的主要渠道之一。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舆情往往会迅速传播,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这种舆情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深远,往往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混乱。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社交媒体、新闻网站等渠道传播给广大网民,使得公众能够及时了解到事件的发生和进展情况。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突发事件在当今社会中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各类事件与舆情也得以在网络上快速传播。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研究突发事件在网络上的舆情演变过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以期对提升网络舆情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产生积极的启示。
一、网络舆情的定义与特点网络舆情即指通过网络渠道传播的公众对一个事件或话题的态度和观点集合。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信息的丰富性和更新速度的快、群体性意见的汇聚、广泛参与和传播扩散等方面。
相比传统媒体,网络舆情更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多样性。
舆情通过网络的记录和传播,成为了公众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和形成信息共识的重要渠道。
二、突发事件舆情演变的一般过程突发事件舆情演变通常经历几个典型的阶段,包括事件爆发阶段、舆情蔓延阶段、信息传递阶段和舆论消退阶段。
1. 事件爆发阶段:突发事件首次曝光后,舆情主要集中在事件的事实真相、影响和相关责任等方面。
这个阶段通常伴随着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高和情绪激动。
2. 舆情蔓延阶段:此阶段中,社交媒体的迅速传播加剧了舆情的扩散速度。
此时,公众开始表达个人情感、看法和疑虑,媒体对事件的报道也得到了大范围的关注。
3. 信息传递阶段:在经历了舆情的高潮后,大量的信息和言论开始释放。
公众通过网络平台获获取专业知识,媒体和权威机构开始对事件作出评估和解读,逐渐出现更为理性的声音。
4. 舆论消退阶段:舆情从高潮状态逐渐平息,公众的关注度和讨论热度逐渐走低。
事件进入到相对稳定的状态,舆情逐渐消散。
三、突发事件舆情演变的影响因素突发事件舆情演变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事件的性质、媒体的报道、个体认知和信息技术等。
1. 事件性质:事件的性质与事件的重要性、可预见性以及受众的个人经验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般来说,发生地震、恐怖袭击、自然灾害等事故会引发更广泛和激烈的舆情讨论。
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特点及引导对策
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特点及引导对策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的逐步爆发,社会弱势群体针对公检法等司法部门的不满情绪日趋强烈。
网络的不断普及使这些情绪在网络中快速传播,引起广泛关注。
相关的部门却缺少必要的、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引导机制。
当面对网络业已爆发的网络舆情时,如果政府部门不能及时有效的掌控并化解舆情,就可能滋生新的突发事件,给经济和社会带来更大破坏。
因此,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层面考虑,提高政府部门的舆情引导能力,对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维护政府的公信力与社会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网路舆情;舆情引导;舆情演化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网络舆情对行政决策的影响研究对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舆情引导有着积极的意义。
探讨网络舆情的内涵、内在动力、传播特征以及引导模式,可以为网络舆情的引导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1 网络舆情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截至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45.8%。
其中以网络论坛和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兴自媒体平台,受到网民的强烈推崇,用户数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以微博为例,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到2012年上半年,微博用户数已达到2.8亿,2013年由于微信等即时通信软件的冲击,微博用户整体人数略有下降,但是从整体来看,网络社交用户的整体数量仍然是高速增长的。
表1所示為2009年-2012年上半年微博用户统计表。
在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调整的指导和影响下,社会正处于的改革的攻坚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使社会矛盾凸显,这决定了未来一段时期都将是我市网络舆情的频发期。
2 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的特点当前涉及司法、民生、民族、宗教等问题的社会敏感度高,引起舆论的聚焦后,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和放大,更容易使问题上升扩大,个人的偏激言论扩展为非理性的社会情绪。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中意见领袖研究以药家鑫事件为例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中意见领袖研究以药家鑫事件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更是由于其突发性和敏感性,对社会舆论产生巨大冲击。
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中,意见领袖的作用不可忽视。
他们通过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观点、引导舆论,对事件的走向和公众的态度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中的意见领袖,对于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引导网络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药家鑫事件为例,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中的意见领袖进行研究。
药家鑫事件是一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刑事案件,其网络舆情演变过程复杂多变,意见领袖的作用尤为突出。
本文通过分析药家鑫事件中意见领袖的类型、特征、影响力等方面,探讨他们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中的作用机制,以期对未来类似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和应对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网络数据挖掘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了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中意见领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对药家鑫事件的深入分析和数据挖掘,揭示意见领袖在该事件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探讨意见领袖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中的作用机制和规律。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中意见领袖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提升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应对能力,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药家鑫事件概述药家鑫事件,发生于2010年10月20日晚,是中国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起刑事案件。
该事件的主角药家鑫,是一名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
当晚,药家鑫驾驶小轿车在西安市阎良区撞倒了骑电动车的张妙,致其重伤。
在随后的过程中,药家鑫不仅没有提供援助,反而持刀将张妙杀害,并驾车逃逸。
这起事件因其极端的暴力行为和犯罪者的身份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事件曝光后,药家鑫的犯罪行为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引发了强烈的公众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与对策研究
作者:徐崴威
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年第16期
[摘要]本文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研究出发,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分为形成期、发展期、高峰期、反复期、衰减期五个阶段,并分析参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的事件要素、网民要素、媒介要素,运用沉默的螺旋理论、群体极化理论、意见领袖理论及蝴蝶效应分析各要素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各个阶段的表现及作用。
通过案例分析和文献研究的方法,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客机失联事件为例,探究事件从突然发生至最后衰减的过程,结果显示,事件主体、网络媒体及网民对舆情的产生、发展、高涨和衰亡扮演着重要角色。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马航客机失联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6.128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6-0-02
1 研究背景
2014年初,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其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在网民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人都是媒体、个个都有话筒”的时代到来。
我国网民数量持续增加,网络使用的普及率逐年上升和网络媒体日益变革,这些客观因素都对网络舆情产生了更加深刻复杂,变幻莫测的影响。
微博、论坛、网络评论等网络新媒体迅速兴起,网络舆情信息随时随地互动传播,庞大数量的中国网民已经不再满足于从网上获取信息,他们已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深度介入各种社会现象、问题和事件的孕育、发展、高涨和衰减过程中。
在互联网时代,即使一件微小的热点事件,通过网络系统的放大,也能引起“蝴蝶效应”。
2014年3月8日凌晨0时41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客机(以下简称“马航客机”)MH370由吉隆坡起飞,预计当天6时30分抵达北京,客机载239名乘客,包括227名乘客(2名婴儿)、12名机组人员,其中包括中国乘客154名。
3月8日凌晨1时20分,失联于马六甲海峡,随后在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该事件被称为“马航客机失联”事件,截至目前,马航客机MH370仍未找到。
事件发生后,马航公司、媒体及网民在一定程度上对事故的反应影响着事件的发展进程和处理过程,因此对网络信息的迅速收集和即时处理分析,不仅有助于相关应急管理部门及时制止谣言的扩散,还有助于应急管理部门掌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发展、态势进展和民众心理的状况,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理效果。
2 理论基础
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也可以称为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于互联网空间中,网民对自己关心或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依靠网络为传播渠道,使意见达成一致。
网络舆情不仅有社会舆情的一般特征,比如传播性、公开性、广泛性和评价性等,也有借助网络这种工具的新特点,比如交流的平等性和情绪性、过程的速成性和难控性、内容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主体的虚拟性和匿名性。
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中,群体容易产生沉没螺旋和群体极化的现象,同时意见领袖在舆情传播过程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而通过网络系统,放大事件本身的影响,引发事件的蝴蝶效应。
其中,沉默螺旋是指言论在群体传播的过程中,人们由于心理压力而产生的屈从心理,导致群体的偏向性言论出现压倒性趋势;群体极化就是团体成员一开始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意见领袖是指与各种媒介接触较为频繁,对事件有深刻和长远的看法,并且在大范围内影响别人行为的人。
意见领袖对一般受众和大众传播起桥梁作用,被称为两极传播理论。
因此,意见领袖对网络舆情的高涨和消退都具有重要作用。
混沌学理论中的“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的巨大连锁反应,属于一种混沌现象。
全面了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形成机制,利于人们掌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机制,抓住重要的影响因素,有效控制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3 网络舆情演化路径
一个话题的产生到演化为网络舆情,其路径为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高潮、反复和衰亡,每个阶段都对舆情的最终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话题产生,在小范围内掀起讨论,会有新闻跟帖,但不会进一步深化,网民的思想难以大范围的交互作用,不会形成网络舆情。
有于公众利益或兴趣相关的热点,则会引起大范围的网民关注,网媒体、传统媒体会接踵而至,扩大关注度,引发专家讨论,此时若事件主体及时公布真实信息,网民和媒体对该事件有了客观、理性的了解,就会转移注意力;如若事件主体采取“挤牙膏”式公开信息,公众不安的情绪将演化成不满情绪,进而用人肉搜索等方式获取信息,并公布在网络上,受意见领袖的影响,会导致网民出现沉默螺旋的现象。
网民通过微博、论坛等交流方式的意见交互,会形成群体极化现象;加之网络媒体、传统媒体的关注报道,网络舆情与现实舆情相互促进不断增长,进而会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4 网络舆情演化分析
本文对马航客机失联事件的网络舆情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其传播路径如下:马航公司宣布客机失联→外媒体报道事件→电视媒体介入→微博、论坛、博客发表初步观点→网友关注并转发微博→马航公司发布信息迟缓,并以“挤牙膏”的方式公布信息→网民不满,形成各种猜测,并要求公布真相→纸媒体、网民及事件主体进行信息互动,舆情进入高潮阶段→相关部门公布最新调查结果,出现舆情反复→被其他热点替代,网络舆情消亡。
在马航客机失联演变成网络舆情危机的过程中,事件主体、网媒体及网民都为舆情的高涨和消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事件主体的处理时机滞后,信息掩盖、沟通不畅,缺乏主动性。
国内媒体缺乏专家型记者培养制度,媒体过分依赖传统的采访路径,软实力不足,同时媒体长期受管控制约,媒体记者失去了追踪新闻的“指南针”。
舆情信息复杂多变,真假难辨,客观上增加人们了解真相的难度,事态本来面目被遮蔽,网民搜索真实信息的成本较大,存在偏信偏听的现象,增强蝴蝶效应的作用,间接成为谣言的散播者。
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一部分,而且影响越来越大。
积极向上的网络舆情能够引导民众,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反之则会破坏社会秩序,迷乱人心,使社会处于慌乱无序的状态。
政府掌握信息量大,最具话语权,因此应快速回应,增强主动性,培养意见领袖;媒体应加强情报搜索能力,提高专业素养,完善媒体管控制度;网民要多听信官方网站及主流媒体的信息,作为意见领袖的个人,要理性发声,避免造成群体极化的偏向性,威胁社会正常秩序。
事件主体要在危机处理黄金24小时,坚持快速反应,确保信息源清晰合理,沟通无阻,减少网民臆断,减少谣言传播、降低负面影响,以利于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在事件处理中争取到众人的理解与支持。
5 结语
本文运用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分析事件、网民及媒介要素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各个阶段的表现及作用。
研究表明,政府、事件主体、媒体和网民都有自身的特点,政府的信息最多,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有意隐藏信息,致使负面舆情主题蔓延,进而演化为其他主题;事件主体考虑到自身利益问题,有意隐瞒事故信息,导致谣言四起,反而带来舆情压力;媒体有较强的分析信息能力,但长时期受政府限制,欠缺先天优势;网民有强烈的知情权,受到信息搜索成本费用的限制,偏信一方,成为谣言的助推者。
因此,只有重视舆情,引导舆情,信息及时公开,快速回应,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网络舆情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
只有做到政府曝光真实情况,事件主体及时主动,媒体对事件真查实究,网民谨言慎行,才能降低网络舆情危机的负面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3.
[2]王来华.论网络舆情与舆论的转换及其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2008(4).
[3][美]梅尔文·L·德弗勒.大众传播学诸论[M].杜力,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4]原源.变幻的螺旋:社会舆论形成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面临的挑战[J].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2011(2).
[5]姜胜洪.网络舆情形成与发展规律研究[J].兰州学刊,2010(5).
[6][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