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抗旱造林技术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和措施来提高造林地的抗旱能力,使林木能够在干旱条件下生长良好。
下面是关于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的详细介绍。
1. 水源保障:抗旱造林的关键是保证水源供应。
可采取收集和储存雨水、利用河流、湖泊等水源,建设水库、灌溉系统等措施来保障水源供应,确保林木在干旱季节得到充足的水分。
2. 土壤改良:选择适宜的树种和改良土壤,是提高林木抗旱能力的重要措施。
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料、矿质肥料和土壤改良剂等方法,改善土壤的保水性和保肥性,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和保湿能力,提高林木的水分利用效率。
3. 绿洲建设:在干旱地区的造林中,可以利用绿洲建设来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
通过合理策划和设计绿洲的大小、位置和形状,可以形成较高的空气湿度和减少蒸发量,为林木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4. 防风治沙:在干旱地区的造林过程中,要重视防风治沙工作。
可以通过修建风固沙网、植树造林和人工护林等方式,加强对沙漠化地区的治理,减少风沙对林木的侵蚀,提高林木的存活率和抗旱能力。
5. 种植密度调整: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树种的特点,合理调整种植密度,是提高林木抗旱能力的重要手段。
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以增强林木之间的竞争,减少水分的蒸散,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
6. 覆盖保护:在干旱地区的造林中,可以采用覆盖保护的措施来减少水分的蒸散和土壤的蒸发。
可以利用草木覆盖、覆盖薄膜等方式,保护土壤湿度,减少水分的流失,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
7. 合理经营管理:科学的经营管理是保证林木抗旱能力的重要因素。
包括合理的灌溉制度、科学的修枝和疏伐、定期施肥等。
通过合理的经营管理,可以提高林木的养分吸收能力和抗旱能力,保证林木在干旱条件下的正常生长。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涉及到水源保障、土壤改良、绿洲建设、防风治沙、种植密度调整、覆盖保护和合理经营管理等方面。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促进干旱地区的林业发展。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林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
如何在林业工程中采取有效的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成为当前林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进行探讨,旨在为林业生产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培育适应性强的树种和优良品种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和优良品种是抗旱造林的关键步骤。
在干旱地区,需要选择抗旱性强的树种进行造林,如沙柳、沙柳等。
还要选择具有较强耐旱性的优良品种进行育苗和造林,以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和成活率。
二、改良土壤和施肥在林业工程抗旱造林中,改良土壤和施肥是至关重要的措施。
干旱地区的土壤通常含水量较低,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和肥力。
可以采用添加有机质、复合肥、有机肥等方式进行土壤改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为树木生长提供更好的条件。
三、合理设计抗旱造林的林业工程布局在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时,应合理设计林业工程的布局,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水分蒸发和增加土壤保水能力。
可以通过合理布置树木的间距和密度、设置遮荫网、修建水源的方式,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水分散失,提高树木的利用率。
科学管理是抗旱造林的关键。
在林业工程抗旱造林中,需要科学施行管理措施,保证树木的生长和成活。
可以采取适时浇水、除草、修剪等方法,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和成活率。
还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确保树木的健康生长。
五、加强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研究为了提高抗旱造林的效果,还需要加强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
可以通过开展抗旱树种、优良品种的选育、土壤改良材料的研发、水分调控技术的研究等方式,不断提高抗旱造林的技术水平,为林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是林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于解决林业生产中的抗旱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培育适应性强的树种和优良品种、改良土壤和施肥、合理设计抗旱造林的林业工程布局、科学管理抗旱造林林业工程和加强技术研究等措施,可有效提高林业生产的抗旱能力,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是指在干旱地区通过科学合理的工程措施,引导、集约利用降雨水源,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保障苗木成活和树木生长发育的一种造林技术。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1. 水源开发和利用:在干旱地区,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是抗旱造林工程的基础。
可以通过修建水库、塘坝、引水渠等工程,收集和蓄积降雨水源,用于灌溉和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
2. 林间播间水保护措施:通过修建林间小坝、林缘沟、挖掘小型水沟等措施,收集和集约利用沟内和周围的降雨水源,增加土壤水分储备量。
同时可以减缓降雨径流速度,防止水土流失。
3. 土壤水分保持措施:在抗旱造林中,土壤的水分保持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覆盖物、护坡、地被植被等措施,减少水分的蒸发和土壤的水分流失。
看似简单但却非常有效的手段是保持地表的平整,减少地表逸散。
4. 微地形修整措施:通过修整微地形,可以改变坡面的水分储存和流动方式,增加土壤水分的滞留时间。
常用的微地形修整措施包括构筑梯田、修建沟槽、开挖低洼地等。
5. 深根引水:通过选择深根引水作物,例如某些耐旱的树种,能够让植物的根系深入到地下土壤层,获取更深层的水分资源,提高植株的抗旱能力。
6.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利用节水灌溉技术,例如滴灌、喷灌、渗灌等,减少水分的流失和浪费。
对于植物的灌溉时间和量也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避免过量的灌溉。
7. 合理选择及培育抗旱树种:在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合理选择和培育抗旱树种非常重要。
选择耐旱性和抗风性较强的树种,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通过育苗技术,培育出对干燥条件适应较强的苗木。
8. 科学管理和养护:进行科学的林木管理和养护,如定期修剪、病虫害防治、施肥等措施,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和生长发育水平。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
林业工程中的抗旱造林技术是指在干旱地区或干旱季节使用合适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以降低树木生长对水分的依赖程度,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实现林木的正常生长和发展。
抗旱造林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种植适应性强的树种:选择抗旱性强的树种进行造林,在干旱条件下能够保持正常的生长状态。
如阔叶树种中的柏木、白蜡等,针叶树种中的松树、云杉等都有较强的抗旱能力。
2. 良好的水土保持措施:采取适当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植被覆盖、地面覆盖物的铺设、建设护坡、修建沟渠等,可以减少水分的流失,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为树木提供足够的水分。
3. 合理施肥:通过合理施肥来改善土壤质地和增加养分含量,提高树木的吸水能力和抗旱能力。
施肥可以选择有机肥和无机肥的混合施用,使土壤保持一定的肥力。
4. 合理的灌溉管理:在干旱季节或干旱地区进行合理的灌溉管理,给予树木适量的水分补充。
可以采用滴灌、淋灌等方式,减少水分的流失和浪费。
5. 合理的间作和间伐:通过合理的间作和间伐来减少树木间的竞争,降低对水分的需求。
控制林木的密度和面积,避免造成林木之间的过度竞争,影响树木的生长和发展。
6. 风沙固定和草地建设:在干旱地区,风沙和草地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
建立风沙固定系统和草地保护项目,可以减轻风沙带来的影响,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技术,需要考虑树种选择、水土保持、施肥、灌溉管理、间作和间伐以及风沙和草地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可以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实现林木的正常生长和发展。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凸显,干旱已经成为全球林业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来抵御干旱对林业造成的影响,成为当下迫切的任务。
本文就林业工程抗旱造林的技术措施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和探讨。
一、土壤改良技术干旱地区的土壤通常不利于植被生长,因此改良土壤是抗旱造林的基础。
常见的土壤改良技术包括有机肥和化肥的施用、土壤保湿剂的使用,以及土地整理和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
1. 有机肥和化肥的施用有机肥和化肥的施用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结构,增加土壤对水分的保持能力,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
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增加土壤对水分的保持能力。
化肥的施用则可以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旱能力。
2. 土壤保湿剂的使用土壤保湿剂是一种能够增加土壤水分保持能力的化学物质,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流失和蒸发,提高土壤的水分利用率,从而增加植物的供水量。
常见的土壤保湿剂有聚丙烯酰胺、凯利特等,可以通过撒播或灌溉的方式施用在土壤中。
3. 土地整理和水土保持工程土地整理和水土保持工程是指通过改变地貌、土地利用方式,保持和改善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保持农田和林地的良好生态环境。
这些工程包括林地平整、坡地改良、排水、加固河岸等措施,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地环境,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从而增强植物的抗旱能力。
二、抗旱树种选择技术选择适应干旱环境的抗旱树种是抗旱造林的关键。
一般来说,抗旱树种应具有耐旱性强、水分利用效率高、树干多汁、根系发达等特点。
目前,常见的抗旱树种有松树、柏树、沙柳、柳树、胡杨等。
1. 松树松树是一种耐旱、耐贫瘠的树种,是干旱地区较为适宜的栽植树种。
松树能够在干旱环境下生长,树干多汁,根系发达,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
2. 沙柳沙柳是一种适应性极强的树种,既能耐干旱、耐盐碱,又能抗洪涝、抗盐渍。
沙柳的生长速度快,枝叶繁茂,根系发达,对土壤环境要求不高,是一种干旱地区较为理想的栽植树种。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干旱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严重问题之一。
干旱对植被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对于林业来说,干旱不仅会造成树木的死亡和生长受阻,还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如何在林业工程中采取相应的抗旱措施,成为了当务之急。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关于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一、选择抗旱树种在林业工程中,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抗旱树种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些抗旱树种在干旱条件下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生长。
种植抗旱树种是抗旱造林的基础。
常见的抗旱树种包括沙榆、柽柳、胡杨等,这些树种能够在干旱地区生长并且保持良好的生态效益。
二、合理设计林分结构合理设计林分结构是抗旱造林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通过合理的林分结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树木的抗旱能力,提高整个林分的抗旱能力。
可以适当调整树种的种植密度和间距,通过增加遮荫效果和降低蒸发量,来减轻土壤水分蒸发和植物水分蒸腾。
三、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是抗旱造林的关键技术之一。
在干旱地区,土壤水分通常是非常紧缺的,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提供水分。
可以通过合理的灌溉措施来补充土壤水分,并使用覆盖物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还可以通过土壤改良和施肥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从而增加树木的生存条件。
四、科学施肥管理科学施肥管理是抗旱造林的另一个重要技术措施。
适当的施肥可以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从而增加树木的生长能力和抗旱能力。
在施肥时,需要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和植被需求,选择合适的施肥剂和施肥量,确保树木能够获得足够的养分。
五、合理管理林分合理管理林分是抗旱造林的关键环节。
通过科学的管理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林分的抗旱能力。
及时修剪树木,清除杂草,促进树木的生长和光照条件,减少因水分竞争而造成的林分失衡;及时对病虫害的防治也是很重要的,以免病虫害对树木造成影响。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是指通过合理的林业工程措施,提高林地的抗旱性能,使其具备良好的水分保持能力和抗旱适应能力,以提高林地抗旱能力和造林效益。
一、选择抗旱树种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和土地条件的抗旱树种是抗旱造林的关键。
抗旱树种应具备耐旱性强、适应性广的特点,能够在干旱条件下良好生长和繁殖。
常见的抗旱树种有沙柳、刺槐、沙槐等。
二、改良土壤改良土壤是提高林地抗旱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采取砂化土壤或者改良土壤质地,提高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性,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和供水能力。
常见的改良措施包括添加有机肥料、施加复合肥料、分解秸秆等。
三、进行地形防治地形防治是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持水源的重要措施。
通过修建梯田、沟渠和坎埝,利用地形起伏差,形成防止水土流失和集水的地势特点。
建设排水系统,排除积水,保证林地排水畅通。
四、合理布局林分合理布局林分是提高林地抗旱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合理规划林分的面积、形状和结构,减少暴风雨等恶劣气候对林分的损害,并通过选择不同树种组别搭配,形成互相保护和提供水源的生态系统。
五、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提高林地抗旱性能的重要手段。
根据不同树种和土壤条件的特点,合理施用肥料,增加土壤的肥力和养分含量,提高树木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能力。
可以采用有机肥料、矿物肥料和微生物肥料的组合施肥方法,提高施肥效果。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是针对干旱地区进行造林的一种综合性技术,通过选择抗旱树种、改良土壤、进行地形防治、合理布局林分和科学施肥等措施,提高林地的抗旱能力和造林效益。
这些措施的采用不仅可以增加林地的蓄水能力和供水能力,还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和保持水源,从而有效提高林地的水分保持能力和抗旱适应能力。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探讨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探讨林业工程是利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来规划、建设和管理林木资源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提高森林资源的产量和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抗旱造林就是在干旱条件下进行林业工程建设的一种特殊技术,其目的是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提高林木对干旱的抵抗能力,保障木材的产量和质量,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本文将就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进行探讨。
一、优选树种抗旱造林的第一步是选择抗旱性强的树种。
干旱地区树种的选择要考虑其耐旱能力、适应性和生长速度。
在内蒙古地区,适宜的树种有沙柳、胡杨、胡桃楸等。
这些树种具有深根系、较强的抗旱能力和较快的生长速度,能够适应干旱环境的生长条件。
二、改良土壤在干旱地区进行造林工程时,土壤的改良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施加有机肥、磷肥、钾肥等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
还可以采取保护地表、植被覆盖等措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
三、合理设计林地布局在抗旱造林工程中,合理的林地布局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降低林木对水资源的需求。
合理的布局可以根据地形地貌、水资源分布等情况,将林地分成不同的区域,从而实现合理的水资源配置。
通过优化林地布局,可以减少水资源的蒸发损失,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四、科学施肥浇水在抗旱造林工程中,科学的施肥浇水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合理的施肥浇水,可以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增加生长速度,提高产量和质量。
在干旱地区可以采取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适时、适量地给林木施肥,以补充营养,增强林木的抗旱能力。
五、合理选择种植时间在干旱地区进行造林工程时,选择合适的种植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在春季或秋季进行种植,此时气候温和,降雨较多,有利于树苗生长。
而在夏季高温干旱时期,不宜进行大面积的树木种植,以免造成大量树苗的枯死。
六、加强管理保护在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工程时,加强对林木的管理和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
定期除草、整枝整理、采取覆盖物等方法,保持地表植被覆盖,保持土壤湿润。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主要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林木对旱灾的抵抗能力,从而在干旱环境中实现良好的造林效果。
以下是关于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的主要内容:1. 土壤改良措施: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措施,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持水能力,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流失。
具体包括添加有机肥料、深翻土壤、大面积铺设防水薄膜等。
2. 植物种植措施:选择耐旱性较强的树种进行造林,如沙柳、柽柳等。
在造林过程中,采用适宜的栽培方法,如间作种植、行列颠倒、适时修剪等,以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
3. 引水灌溉措施:在干旱地区的造林工程中,可以通过引水灌溉来提供树木所需的水分。
使用灌溉设备将水源输送到植物根部,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
灌溉方式可以根据地形地貌和树种的特点选择,如喷灌、滴灌等。
4. 防风护林措施:干旱地区常伴有强风,容易造成林木的蒸腾作用加剧和水分流失加重。
在林业工程抗旱造林中,需要采取措施来减轻风害。
具体措施包括建设风固定林、种植防护林带、选择树种抗风性较强、采用合理的林分密度等。
5.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干旱地区的造林过程中,还需要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减少水分的流失和土壤侵蚀,保持地表的水分和养分。
修建沟渠、植被覆盖、设置防护林带等。
6. 秸秆还田措施:在干旱地区的造林过程中,可以将秸秆还田,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持水能力。
7. 选邻树来固定沙地:选朴树,这是一种能忍受风沙的植物。
为了减少树木因风而倾斜,树木要选择较粗德树苗进行种植,并在树木旁边深埋稻草垫,让树木在稻草垫上生根,来固定树木。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体系,通过改良土壤、选种抗旱树种、合理灌溉、科学经营等方式来提高林木抗旱能力,进而实现在干旱环境中的良好造林效果。
这些措施需要根据具体地理、气候、土壤条件进行调整和应用,以确保造林工程的可行性和成功性。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分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分析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措施,以提高林木对抗旱的能力,增加林地的抗旱能力。
下面对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进行分析:一、选择适合的树种选择适应干旱环境的树种是抗旱造林的关键。
树种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以及水资源状况来确定,常见的干旱适应性强的树种有柏树、杨树、刺槐等。
还可以通过培育育种适应干旱的新品种,提高树种的抗旱能力。
二、处理土壤干旱地区土壤的水分含量较低,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也相对较少,因此需要对土壤进行处理。
可以通过改进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调整土壤水分状况等方法,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养分供应能力,增加树木的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
三、合理规划造林设计在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时,需要做到合理规划造林设计。
根据土地的坡度、坡向、风向等情况,合理设置防风林带和雨水集水设施,控制水土流失,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
还需要合理控制林分的密度和林龄,以保证树木的充分生长发育。
四、科学管理抗旱造林抗旱造林过程中需要科学管理,包括及时浇水、施肥、修剪等。
及时浇水可以增加土壤湿度,提供充足的水分供应;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树木的养分吸收能力;修剪可以促进树冠生长,提高树木的光合作用效率。
五、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时,需要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可以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微喷灌等,减少水分的浪费;可以利用雨水集水设施,将雨水集中利用,增加树木的水分供应。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是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措施,以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和增加林地的抗旱能力,实现在干旱地区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林业。
通过选择适合的树种、处理土壤、合理规划造林设计、科学管理抗旱造林以及合理利用水资源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抗旱造林的效果。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是一种应对干旱环境的造林技术,旨在提高林木对干旱条件的适应能力,保证林地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
下面就林业工程抗旱造林的技术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1. 种苗选择:对于干旱地区的造林项目,应选择对干旱条件适应性强的树种进行种植。
这些树种一般具有耐旱、耐瘠薄、耐高温等特点,如柏树、槐树、沙柳等。
应避免选择对干旱条件敏感的树种,以减少造林失败的风险。
2. 土壤改良:干旱地区的土壤多为贫瘠,缺乏养分。
为了提高土壤肥力,可以通过施加有机肥料、矿质肥料等来改良土壤。
还可以采取保墒措施,如覆盖坚固的耕作层表面,减缓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水分含量。
3. 灌溉措施:干旱地区的降水量有限,灌溉技术对于抗旱造林至关重要。
可以采取滴灌、喷灌等现代化灌溉方式,通过科学合理的水肥配比,充分利用灌溉水资源,确保林木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4. 防风措施:干旱地区常常伴随着强风,造成土壤水分的迅速蒸发和林木的水分丧失。
为此,可以采取人工建设遮风林带的方式,如在林地的边缘种植防风林,选择高大的树种,形成有效的防风屏障,减少风速,降低蒸发速率。
5. 土壤保墒:保墒措施有助于减少土壤水分的流失,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可采取覆盖物保墒,如铺设稻草、秸秆等覆盖物,遮荫减少田间蒸发。
合理调整栽植密度,减少树冠之间的竞争,降低水分需求。
6. 林地管理:在干旱地区进行林地管理时,需要注意合理的疏伐和修剪。
适当的疏伐可以减轻林木的水分需求,提高水分利用率,促进林木的生长。
及时修剪干枝落叶,减少水分的蒸发损失。
7. 技术引进:应根据干旱地区的具体情况,引进适应性强且抗旱能力良好的林木品种和种植技术,如沙丘固定技术、坡地防护技术等。
可以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提高林业抗旱造林的效果。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的技术措施包括种苗选择、土壤改良、灌溉措施、防风措施、土壤保墒、林地管理以及技术引进等。
通过采取这些技术措施,可以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保证林地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适应干旱环境的要求。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是指在干旱地区采取一系列科学技术措施,以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和生存率,促进林木健康生长和绿化效果的一项工作。
在林业工程抗旱造林中,有多种技术措施可以采取,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1. 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在抗旱造林中,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非常重要。
这些树种在生长和存活条件较差的干旱地区具有较强的耐旱性和抗逆性能。
通常,耐旱性强的树种具有浅根系、长根系、深耕能力强等特点,能够更好地适应干旱环境,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
2. 调整植树的时期:在抗旱造林中,调整植树的时期也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
通常,在旱季之前或雨季之后进行植树,可以有效减少树木遭受缺水的风险,提高树木的存活率。
还可以选择早春或秋季进行植树,这些时期有利于树木生长和根系发育。
3. 预处理土壤:对土壤进行预处理是抗旱造林的一项重要措施。
预处理土壤可以改变土壤的结构与物理性质,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保肥能力,为树木的生存和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条件。
常见的预处理土壤的方式包括改善土壤质地、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通气性等。
4. 制定合理的灌溉措施:灌溉是抗旱造林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措施。
合理的灌溉措施能够补充树木所需的水分,维持土壤水分含量在适宜的范围内,改善树木的生活环境。
在抗旱造林中,常见的灌溉方式包括滴灌、喷灌、微喷灌等,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和树种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
5. 接种适应性强的菌根:菌根是一种共生关系的真菌和植物的根系。
在抗旱造林中,接种适应性强的菌根可以促进植物对旱情的适应和抵抗能力的增强。
菌根可以增强树木的抗旱性和养分吸收能力,提高树木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通过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调整植树的时期、预处理土壤、灌溉和接种菌根等技术措施,可以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和生存率,实现良好的绿化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和树种的情况各异,选择合适的技术措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和调整。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一、引言林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部门之一,对于维护生态平衡、防治水土流失等具有重要作用。
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下,林业面临着严峻的抗旱挑战。
研究和应用抗旱造林技术成为当前林业工程中的重要课题。
二、抗旱造林技术概述抗旱造林技术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人工干预手段,建立具有较强抗旱能力的林木群落,提高林木的幸存率和抵抗逆境能力。
抗旱造林技术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如选择适合抗旱的树种、合理配置和优化林分结构、改良土壤、合理管理森林等。
三、选择适合抗旱的树种抗旱造林的首要问题是选择适合干旱环境的树种。
通常情况下,抗旱树种具有较强的抗旱适应性、耐贫瘠土壤能力以及强大的生长力。
在选择树种时,应考虑其耐旱性、耐寒性、生长速度等因素,并结合地理环境、土壤条件等综合考虑。
常见的抗旱树种有刺槐、沙柳、胡桃等。
四、合理配置和优化林分结构抗旱造林中,合理配置和优化林分结构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选择不同生命习性和生态功能的树种进行混交,可以减轻单一树种抗旱能力不足的问题,增加林分的适应能力。
构建丰富的林下植被也有助于调节水分和气候,提高林分的抗旱能力。
五、改良土壤改良土壤是提高林木抗旱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改良土壤方法有:增施有机肥料、调节土壤pH值、加深犁层、改善土壤结构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提高土壤保水和保肥能力,减少土壤蒸发和水分流失,为林木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六、合理管理森林合理管理森林对于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至关重要。
合理管理包括合理选择砍伐时间、保持适度的森林覆盖度、加强抚育管理、防治病虫害等。
通过合理管理,可以降低森林的消耗水分,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适应能力。
七、结论抗旱造林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有效手段,对于维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林业需求,选择合适的抗旱树种、优化林分结构、改良土壤、合理管理森林等手段来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指的是在林业工程项目中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林木对旱灾的抵抗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减少旱灾对造林工程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旱造林技术措施:1.土壤改良:通过土壤改良措施改善水分保持能力,提高土壤的贮水量和保水能力。
常见的土壤改良方法包括添加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保持或改善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等。
2.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选用适应性强、耐旱性好的树种进行造林。
对于干旱地区,可以选择适应性较强的耐旱乔木、灌木或草本植物,如柽柳、沙枣、沙棘等。
3.科学调配水源:合理利用和调配水源,确保水源供应。
可采取灌溉、蓄水、建设水库和人工水源等措施,提供充足的水源供给。
4.合理布局林木种植密度:根据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树种特性,合理布局林木的种植密度。
适当减少林木的种植密度,可以减少林木的相互竞争,提高每株林木的生长空间和水分利用效率。
5.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可以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减少旱灾对造林工程的影响。
可采取植被恢复、水土保持、修复退化生态系统等措施,增强生态系统对水分的保持能力。
6.合理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合理施肥。
适量施用有机肥料和矿物质肥料,提供树木所需的养分,增强其抵抗旱灾的能力。
7.合理选择造林时机:根据气象条件和土壤状况,选择合适的造林时机。
在旱季到来之前或秋季雨水充足时进行造林,有利于树木生根、生长和适应旱季。
8.合理管理林木:通过合理管理林木,提高其抗旱能力。
包括进行修剪、疏枝、适时浇水、及时除草等管理措施,保持良好的林地生态环境,提高林木的生长质量。
9.加强监测和预警:建立完善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监测林地水分状况和旱灾情况,对可能受到旱灾影响的地区进行预警,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减少损失。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是在林业工程项目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旨在提高林木对旱灾的抵抗能力和适应能力。
通过土壤改良、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科学调配水源、合理布局种植密度、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合理施肥、合理选择造林时机、合理管理林木、加强监测和预警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旱灾对造林工程的影响,提高造林项目的成功率。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干旱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面临的最大环境挑战之一。
干旱对于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开展抗旱造林技术研究和实践,对于提高森林资源的抗旱能力,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抗旱造林技术的原理,适用范围,关键技术和前景展望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抗旱造林技术的原理抗旱造林技术是利用各种措施,提高造林地区植被的适应干旱的能力,有效缓解水分不足对于树木生长的影响。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选择抗旱树种。
合理选择抗旱树种是抗旱造林技术的基础。
抗旱树种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和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在较少水分的条件下生存和生长。
2. 采取适当的栽培方式。
在造林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栽培方式,如合理施肥、保水保墒、合理密植等,可以提高植物对干旱的抵抗能力,从而增加树木的存活率和保证造林成活率。
3. 优化林分结构。
通过林分结构的优化,可以使林木间的竞争和协作关系更加协调,减少植被间的水分竞争,提高整个林分对水分的利用效率。
4. 合理配置水源。
在干旱地区进行造林时,必须合理配置水源,建立高效的水源管理系统,通过节水灌溉和水土保持等措施,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
抗旱造林技术适用于干旱地区的森林恢复、生态修复、四旧森林整治等项目。
尤其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如西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等,在进行森林资源的恢复和修复时,抗旱造林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抗旱造林技术还适用于沙漠化地区、山地裸露地、矿区生态修复等领域。
这些地区由于水分和土壤条件的限制,对于植被的恢复和生长存在很大的挑战,而抗旱造林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植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 抗旱树种的选育和繁殖技术。
通过选育和繁殖适应干旱的树种,提高植物的适应能力和抗旱性。
2. 植被覆盖技术。
通过种植草本植物或灌木等,形成覆盖层,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
3. 水源配置与灌溉技术。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主要包括选择适宜的树种、合理的造林密度、适时的灌溉
管理、优化土壤改良措施等。
下面是具体措施的详细介绍:
1. 选择适宜的树种:根据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抗旱性强的树种
进行造林。
如杨树、沙柳、刺槐等。
2. 合理的造林密度:根据土壤质地、水源供应等条件,合理确定造林密度。
密度过
大会导致林木间竞争激烈,增加林木死亡率;密度过小则会造成土壤水分利用率低,造成
水分浪费。
3. 适时的灌溉管理:在干旱季节和造林初期,对林地进行适时的灌溉。
可以采取滴灌、雨量模拟灌溉等方式,保持土壤湿润,提供足够的水分供应。
4. 优化土壤改良措施:在造林前进行合理的土壤改良,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保肥
能力。
可以通过添加有机肥料、改良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等方式改善土壤质地,减
少水分流失。
5. 建立灌溉系统:对于大面积的林地,可以建立灌溉系统,保证长期稳定的水源供应。
灌溉系统可以包括引水渠、水坝、水塔等设施,提供持续的水分补给。
6. 种植适应性强的幼苗:选择具有良好适应性和抗旱性的幼苗进行种植。
对于缺水
地区,可以选择耐旱品种或采用水分胁迫营养液处理,提高幼苗的耐旱能力。
7. 防止水分蒸发:采取覆盖物措施,避免土壤水分因蒸发而流失。
可以使用覆盖膜、秸秆覆盖、草袋等方式,减少水分蒸发损失。
8. 合理的间伐和修剪:在林地生长期间,进行合理的间伐和修剪,减少林木间的竞争,增加水分利用率。
适时对生长缓慢或病虫害严重的林木进行修剪和疏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土壤改良、水源保持、选用耐旱树种和合理施肥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措施。
一、土壤改良:1.施肥:通过施用合适的肥料,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水分保持能力。
在旱地林区,可以使用有机肥料,如农家肥或生物菌肥,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2.覆盖保墒:在种植前,可以采用覆盖保墒的方法,将土壤覆盖一层保湿材料,如稻草、塑料薄膜等,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
3.改良土壤结构:可以采取翻耕、掺入适量有机物质等措施,改善土壤通透性和保水能力,增加土壤蓄水量。
二、水源保持:1.建设水库:在旱地林区可以修建水库或蓄水池,储备水源,供给树木生长用水。
2.建设灌溉系统:可以针对不同的林地情况,建设灌溉系统,如喷灌、滴灌等,提供合适的灌溉方式,减少水分浪费。
3.采取保护措施:对于土地水源,要采取控制措施,如修建保护林带、植被覆盖等,减少水源的流失和蒸发,保持水源的稳定。
三、选用耐旱树种:在林业工程抗旱造林中,选择适应干旱环境的树种非常重要。
具体措施包括:1.选择耐旱树种:选择具有较强耐旱能力的树种,如沙柳、柽柳等。
2.树种组合:合理组合树种,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相互协调,减少竞争,提高抗旱能力。
3.优化株型:通过合理修剪和摘叶等措施,改变树冠形状,减少光照强度,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树木的耐旱能力。
四、合理施肥:通过合理施肥,提供充足的养分供树木吸收,增加树木的抗旱能力。
具体措施包括:1.施氮肥:适量施用氮肥,促进植物生长,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2.施磷肥:适量施用磷肥,促进根系发育,增加树木吸收水分的能力。
3.施有机肥:可以使用农家肥或生物菌肥等,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
探究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
探究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是指在干旱条件下,为了促进树木生长和提高造林的成活率而采用的一系列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
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凸显,干旱对林业生产的影响也日益严重,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抗旱造林成为了当前林业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围绕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展开探究,探讨其技术原理、应用效果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技术原理1.1 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抗旱造林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干旱地区,通常土壤的贫瘠和干燥是导致造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采取有效的土壤改良措施对于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增加土壤透水性和保水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常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石膏、腐植酸等物质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的保水和肥力,为树木的生长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
1.2 种植树种选择在进行抗旱造林时,选择适应干旱环境生长的树种是至关重要的。
通常在进行抗旱造林时,选择树种的抗旱能力、耐旱性、生长速度等因素都需要考虑在内。
在黄土高原等干旱地区,适宜选择柏树、松树等抗旱树种进行造林,以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1.3 护林措施在抗旱造林过程中,加强护林措施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加强护林措施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水源,减少水分的蒸发等,为树木的生长提供更好的环境条件。
加强护林措施也可以减少外界干扰,提高树木的成活率。
二、应用效果2.1 提高了林木的成活率采用了抗旱造林技术后,林木的成活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通过土壤改良、树种选择和加强护林措施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选择适应干旱条件的树种,加强护林措施等,有效地提高了林木的成活率,保障了造林工程的顺利进行。
采用了抗旱造林技术后,对于提高造林的效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提高林木的成活率,缩短了造林的周期,减少了重新造林的次数,降低了造林的成本,提高了造林的经济效益。
2.3 保护了生态环境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也对保护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加强土壤改良、选择抗旱树种等措施,提高了土壤和树木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护了水源,改善了生态环境。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浅析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是指通过采用一系列技术手段,提高造林植物的抗旱能力,从而适应干旱环境并实现林业生产的技术方法。
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土壤水分管理、选择抗旱物种、调节林分结构和适当施肥等方面对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进行浅析。
土壤水分管理是抗旱造林技术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壤水分管理,可以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在造林前,可以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如修建沟渠、防止水土流失等,避免水分流失。
在造林过程中,可以采用灌溉措施,如点灌、线灌、面灌等,合理利用水资源,补充植物所需水分。
还可以通过覆盖物材料、调整灌溉频率等方式来减少水分蒸发。
选择抗旱物种是抗旱造林技术的关键。
抗旱物种是指可以在干旱环境下生长良好、抵御干旱胁迫的植物。
在选择抗旱物种时,需要考虑物种的适应性、耐旱性、忍耐性等因素。
一般来说,草本植物抗旱能力较强,可以选择一些矮小的灌木、乔木作为抗旱物种。
还可以通过良种选育和采集岛屿、荒漠或沙漠地区的特殊植物资源,培育出更具抗旱性的物种。
调节林分结构也是抗旱造林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
林分结构的调节可以通过优化树种的密度、间距和排列方式来实现。
在干旱地区,密度适中、间距适宜的林分结构可以提高林分叶面积指数,增加光能的利用效率,促进植物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
适当的林分结构还可以减少风速和蒸发量,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减轻植物的干旱胁迫。
适当施肥是抗旱造林技术的重要环节之一。
施肥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环境,增强植物的抗旱能力。
在施肥过程中,应根据土壤类型和植物需求,合理配置有机肥、无机肥、微量元素等养分,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供给。
还可以通过施用保水剂、调节土壤pH值等方式来增加土壤保水能力和改良土壤质地。
探究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
探究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是指在林木生长环境受到干旱影响时,采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通过改善土壤水分状况、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合理布局和管理林地等措施,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促进造林和林木生长。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降水不稳定性的加剧,干旱对林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如何有效应对干旱成为了林业工程的紧迫问题。
探究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土壤水分管理、树种选择、林地布局和管理等方面,对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进行深入探讨。
一、土壤水分管理1. 合理施肥:施肥是改善土壤水分状况的重要手段。
通过施用有机肥、磷、钾等肥料,可以增加土壤保水性和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率,有利于林木的生长和抗旱能力的提高。
2. 种植地被植物:在林木种植地上种植地被植物,如草、苜蓿等。
地被植物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水分的蒸发量,抑制土壤水分的流失,提高土壤的水分含量,对保持土壤水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 覆盖地膜:在林地种植前,可以铺设地膜进行覆盖。
地膜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增加土壤的保水性,提高土壤的渗透性和减少土壤的流失,有利于减少干旱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二、树种选择1. 抗旱树种:在干旱地区进行造林时,应选择抗旱性强的树种。
如松树、柏树、杉树等。
这些树种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能够在干旱环境下良好的生长。
2. 适地适树:在选择树种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
如在干旱地区,应选择较耐旱的树种进行造林,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
三、林地布局和管理1. 合理布局:在进行林木造林时,要合理布局林地,控制造林密度,避免过密造林导致水分竞争激烈,影响林木的生长。
2. 加强管理:做好林地的管理工作,及时清除枯枝败叶,保持林地的清洁整洁,有利于减少水分的蒸发和土壤水分的保持,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涉及到多个方面,需要采取综合措施,针对不同的地区和环境特点,制定相应的技术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抗旱造林技术
摘要:抗旱造林技术是综合性的系列技术,包括树种和苗木的选择、整地蓄水、集流造林、覆盖造林等一整套技术的适时合理使用,这套技术的关键就是在常规技术实施得当的情况下,设法进一步提高土壤含水量,减少水分消耗量,使耐旱的树木得到正常生长必需的水量。
关键词:树木;抗旱性;抗旱造林;技术
抗旱造林技术是综合性的系列技术,包括树种和苗木的选择、整地蓄水、集流造林、覆盖造林等一整套技术的适时合理使用,这套技术的关键就是在常规技术实施得当的情况下,设法进一步提高土壤含水量,减少水分消耗量,使耐旱的树木得到正常生长必需的水量。
1.树木的抗旱性
水分是树木赖以生存的必要因子之一,树木在水分缺乏的干旱胁迫条件下,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从而影响树木正常的生命活动。
树木的抗旱性就是指树木在干旱环境条件中生长、繁殖或生存的能力,以及在干旱解除后迅速恢复的能力。
在干旱条件下,树木会在生长、形态结构以及生理生化特性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特点和规律性,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测定树木的这些指标来研究树木的抗旱性。
1.1生长
生长是树木代谢过程在形态上的综合表现。
水分胁迫条件下,树木的高、茎、叶以及根系生长等均会受到不同程度地抑制。
1988年,Myers对2种桉树苗木进行了不同的水分胁迫处理,发现,限制水分供应会导致苗木总叶面积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叶片数减少了4/5,单叶面积下降了20%。
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桉树的高生长也受到一定的抑制,但受抑制程度低于叶片。
Mahoney在1992年报道,杂种杨树苗高、叶片数、叶面积等的增长随着水分胁迫增加而迅速下降。
在中度和严重水分胁迫下,杨树叶面积扩展下降,叶片脱落数增加。
由于干旱对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的影响是不同的,水分亏缺时根系仍能生长,而茎部几乎不生长,因此根茎比增加是干旱条件下植物生长的又一特点。
许多研究者发现,水分胁迫对根系生长的影响相对较小,从而使根茎比提高,但不同树种提高幅度不同。
1.2形态结构
形态结构与机能的统一是树木适应干旱环境的生物学基础。
长期生活在干旱环境的植物,在形态结构上都表现出一定的特征。
有的植物表面浓密的细毛和棘刺可增加散热面积,防止植物表面受到阳光的直射;有的植物体表生有一层厚厚的蜡质表皮可减少水分的蒸发;也有些植物的气孔深陷
在植物叶内,有助于减少失水。
在干旱瘠薄地区,具有发达根系的树种有明显的生存优势,根系越深,吸收薄层土壤中的水分能力越强,在干旱造成表层土壤缺水时,树木受影响就越小。
叶片的解剖结构与机能的统一是树木适应干旱环境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叶片的旱生结构特征,基本能反映抗旱性的大小。
研究表明:叶片厚度大、栅栏组织发达、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比值高、角质层及上皮层厚、气孔下陷、表皮毛发达等都是抗旱性强的标志。
栅栏组织厚度与叶片总厚度之比以及细胞密集度2项指标越大,植物利用光能的效率越高,其生长的速度和产量就越大,而光能效率的提高可能也是一种抵抗干旱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2.树木抗旱性机理
树木的抗旱机理大致可分为避旱性、高水势下的耐旱性以及低水势下的耐旱性3类。
第1类是通过在干旱胁迫到来之前完成其生命过程,来躲避干旱的危害,为避旱型;第2类则是通过限制水分的损失或保持水分吸收来延迟脱水的发生。
这类植物通过深广而密布的根系来保持水分的吸收,同时通过增加气孔阻力与角质层阻力,减少蒸腾面积来达到减少水分损失的目的,为抗旱型;第3类则是在持续干旱的条件下忍耐组织一定程度的脱水,即在低水势下保持一定的膨压和代谢以及脱水情况下细胞原生质基本无伤害,为耐旱型。
为探索树木的抗旱机理,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来研究植物
各种生理生化特性与抗旱性的关系。
2.1叶片水分生理
水势是植物最基本的水分生理指标之一。
根水势则反映根系的吸收功能,一般认为抗旱性强的树种根水势低,利于吸收水分。
当植物失水大于吸水时,细胞和组织紧张度下降,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干扰,这种状态称为水分胁迫。
干旱是引起水分胁迫的主要原因之一。
2.2光合特性及呼吸作用
在水分逆境的研究中,净光合作用速率的降低已成为显著的特征。
一般来说,轻度缺水并不直接影响树木光合作用,当叶水势下降到一定数值后,光合作用才稍有下降,然后迅速下降。
光合速率开始下降时的叶水势值因树种和试验条件而异,变幅大约在-0.5~-2.5 MPa之间。
而且水分胁迫时光合作用的抑制有严重的后效应,植物受短期轻度和中度胁迫以后,恢复供水,光合作用可以完全恢复,但严重胁迫后虽然恢复供水,仍表现出干旱的后效应,这种后效应与干旱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3.抗旱造林技术研究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除了常规的节水抗旱措施外,还出现了多种提高树木抗旱性和成活率的措施,如施用生长调节剂、保水剂以及接种菌根等高新技术,通过改善树木的抗旱性或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来达到抗旱的目的。
3.1节水抗旱措施
常规的节水抗旱措施是干旱地区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不
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整地、地膜覆盖、容器造林等。
3.2生长调节剂(激素)
激素与植物的抗旱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干旱使植物体内激素的含量和活性发生变化,并通过这些变化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另一方面,激素又可调节植物对干旱的适应性。
生产中常用的激素有ABA(脱落酸)、CCC(矮壮素),另外,乙烯、细胞分裂素、多胺等也可提高植物的耐旱性。
植物生长调节剂之所以能提高植物抗旱性,其原因在于其能保护细胞膜结构及功能,提高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合理利用水分,达到抗旱的目的。
3.3保水剂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产品也加入了抗旱造林的行列,如“干水”、吸水剂等的应用可大大提高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
参考文献:
[1] 李昌龙,刘世增,安富博. 干水在沙旱生灌木造林中的应用[J]. 干旱区研究. 2001(02)
[2] 刘慧英,田希文,李金夫,王北,南炳辉,白永强,王力,蒋齐. “天然3号促丰灵”在抗旱造林中的应用试验
[J]. 宁夏农林科技. 2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