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建交前后贸易分析
中韩贸易逆差分析
![中韩贸易逆差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42ac937524de518974b7dc3.png)
中韩贸易逆差分析中韩自1992年建交以来,至今已有20余年。
在这20年里,双方经贸关系发展迅速。
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和最大的投资对象国,而韩国则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和第四大出口目的国。
但与此同时,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也不断扩大。
如何看待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以及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对中韩双边关系的发展尤为重要,这也成为了研究的主要内容。
标签:中韩;贸易逆差;贸易结构1 中韩贸易发展状况1.1 中韩经贸关系稳定增长中韩两国地理相邻,交通方便,又有着相近的文化背景,这为中韩贸易提供了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
在经济方面,韩国发展水平比中国高,在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有些优势。
而中国市场潜力比较大,而且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这使得两国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这为两国开展贸易往来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中韩贸易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是以间接贸易方式通过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进行的小规模的商品贸易。
在两国正式建交之前的1991年,中韩贸易额已达44亿美元。
1992年8月两国正式建交后,双方经济合作关系经历了快速启动和高速发展两个阶段(见表1)。
据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整理得出。
由表1可以看出,中韩两国自建交以来贸易额由建交之初的50.3亿美元发展为2012年的2151亿美元,年贸易额实现了42倍的增长。
尤其是建交后的第二个十年,两国的经贸发展则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这十年中,除了因金融危机导致的2009年贸易额及因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低迷导致的2012年贸易额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中韩贸易额都处于快速增长时期。
尤其是2003年和2004年中韩进出口总额增长率都超过40%。
自2007年韩国成为中国的第六大贸伙伴国、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四大进口来源地(含欧盟和东盟)。
而截止2011年,中国已连续8年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连续9年成为韩国第一大出口市场,连续5年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进口国。
中韩贸易发展研究
![中韩贸易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59c0f3f998fcc22bdd10d96.png)
中韩贸易发展研究中韩建交20余年来,两国贸易关系发展迅速。
特别是近几年,中国一直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韩国则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因此,中韩贸易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在双方贸易关系不断深化的同时,双边贸易中积累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对中韩贸易关系进行了回顾,分析了中韩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在对中韩贸易关系的特点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重新审视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中韩贸易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标签:中韩贸易;贸易结构;贸易逆差;自由贸易区0引言从1992年8月24日中韩两国签署建交公报至今,中国与韩国从建交初期的“友好合作关系”发展到1998年的“合作伙伴关系”,2003年升级“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08年李明博总统首次访华时将中韩关系确立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韩双边贸易额有望在2015年之前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
中韩贸易关系迅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长期积累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所以,分析中韩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研究新时期中韩贸易的特点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进一步提升中韩贸易关系,促进中韩贸易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中韩贸易发展回顾中韩两国1992年8月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年9月,两国签署《中韩政府贸易协定》,原来通过中国香港的间接贸易大部分转为直接贸易。
1993年中韩进出口总额为82.2亿元,增长率高达62.4%,199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100亿美元。
受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1998年中韩贸易首次出现负增长。
1999年情况有所好转,到2001年中韩贸易额达到359.1亿美元,2000年双边贸易额已超过440亿美元。
中韩贸易发展的第一个10年,虽然受到了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仍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两国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中韩贸易发展的第一个10年,中韩两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从初期的互补型产业间贸易逐步向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转变。
韩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电子、电器、化工、钢铁等工业制成品,其中钢铁和金属制品出口比重从1993年最高时的21.8%下降到2000年的9.4%,电子、电器类商品出口比重则从1993年的9.1%增加到2000年的22.9%,机械和汽车类产品出口比重也有大幅下降。
中韩经贸关系的现状及前景
![中韩经贸关系的现状及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d43ce2baf524ccbff1218444.png)
中韩○潘爱玲 刘娟经贸关系的现状及前景一中韩两国地域相邻,经济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
二战后,双方经贸关系中断30年之久。
但近年来,尤其是两国建交后,中韩经贸合作有了很大发展。
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①1979~1984年是中韩经贸关系发展的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相互间贸易依存度很低,到1984年中韩双边贸易额占各自进出口贸易总额之比不到1%。
②1985~1989年是中韩经贸关系初步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直接贸易有了初步发展,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投资也有了一定发展,1989年双方贸易额为30.55亿美元,韩国在中国的投资总额达2536.7万美元。
③1990~1991年是中韩民间经贸往来日益频繁阶段。
这一时期,直接贸易发展迅速,在双方贸易中的比重达60%,1991年,双方贸易额达57.65亿美元。
同时韩国对华投资也有了发展,投资金额增至1.41亿美元。
④1992年至今,中韩经贸关系进入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阶段。
1992年8月24日,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两国政府间还签定了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关于成立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联委会及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等,使双方经贸关系飞速发展。
中国成为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韩国成为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
中韩经贸合作日益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双边贸易发展迅速。
其一是贸易额增长迅速,1979年双边贸易额仅1900万美元,1993年达108亿美元,1996年达190多亿美元,且发展势头有增无减,估计到2000年可达到300亿美元。
其二是贸易方式由间接贸易为主转变为直接贸易为主。
其三是贸易结构互补性强,中国对韩国出口大多是初级产品和技术含量较低的商品,韩国对中国出口主要是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如钢材、汽车、大型电脑及通讯器材等。
2.双向投资方兴未艾。
在双向投资中,中国对韩国的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韩国对中国投资则发展较快。
这里着重谈一下韩国对华投资的特点。
其一,投资额和投资项目增长较快。
中韩经济贸易发展
![中韩经济贸易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95ad960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77.png)
中韩经济贸易合作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为 中国的企业和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提升产业结构
韩国在电子、汽车等制造业领域具有先进技术, 中韩经济贸易合作有助于中国引进先进技术,优 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
扩大市场
韩国是一个拥有庞大市场的国家,中韩经济贸易 合作有助于中国企业扩大市场,提高产品销量。
“一带一路”倡 议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 议为中韩经济贸易发展提供 了新的机遇。韩国积极响应 这一倡议,通过加强与中国 在基础设施、能源、制造业 等领域的合作,促进两国经 济的共同发展。
服务业合作
中韩两国在服务业领域的合 作逐渐加强,包括旅游、教 育、文化娱乐等领域。这将 有助于促进两国间的经济交 流与合作,推动经济贸易的 多元化发展。
中韩经济贸易发展
2023-11-06
目录
• 中韩经济贸易现状 • 中韩经济贸易合作领域 • 中韩经济贸易的未来发展 • 中韩经济贸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中韩经济贸易对双方的影响与贡献 • 中韩经济贸易前景展望
01
中韩经济贸易现状
中韩经济贸易概况
01
02
03
贸易额增长
近年来,中韩两国经济贸 易关系发展迅速,双边贸 易额持续增长。
03
中韩经济贸易的未来发展
进一步深化中韩经济贸易关系
优化贸易结构
加强双边贸易的互补性, 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降 低交易成本,促进货物、 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
加强产业合作
推动中韩两国在制造业、 服务业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加强产业链对接,实现 互利共赢。
拓展投资领域
鼓励企业加强相互投资, 推动在高新技术、新能源 等领域开展合作,共同培 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韩贸易发展历程
![中韩贸易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4272f477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20.png)
中韩贸易发展历程
中韩贸易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改革开放和韩国工业化的背景下开始迅速增长。
以下是中韩贸易发展的关键历程:
1. 1980年代早期:中韩关系正常化和贸易合作开始。
中国经
济改革开放后,韩国企业开始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并开始向中国出口电子产品和轻工业产品。
2. 19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中韩贸易得到进一步推动。
中国成为韩国的重要市场,进口消费品和资源产品需求增加。
3. 2000年代初:中韩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合作机制,旨在减少
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促进双边贸易。
此举进一步推动了中韩贸易的发展。
4. 2008年:中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正式启动。
这是中韩双方
首次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的尝试,旨在进一步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5. 2012年:中韩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签署并生效。
协议降低了
大量商品的关税,扩大了中韩之间的贸易额。
6. 2014年:中韩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两国2000亿美元的大关,达到历史新高。
7. 2020年:中韩贸易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但在疫情控制得
到有效管理后迅速恢复。
中韩之间的数字贸易也有了较大发展。
总的来说,中韩贸易发展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逐步扩大规模的过程。
双方通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等措施,进一步促进了贸易自由化和合作发展。
中韩贸易的发展对于两国经济的增长和互利合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与韩国的关系
![中国与韩国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c2b4ffbaef8941ea76e052a.png)
一、中韩经贸发展概况中韩两国自1992年8月24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经贸关系飞速发展,双边贸易不断增加,相互投资不断扩大,发展前景良好,已成为彼此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中韩两国贸易的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起步晚,发展快.建交之时,两国双边贸易额仅为50 亿美元,而到了2005年,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提前3年实现两国领导人确定的2008年达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仅用了13年,而中日贸易达到如此规模用了30年.13 年间两国贸易以年均近30%的速度增长,高于中国和韩国同一期间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8.4%,9.9%);同时也高于中国同主要贸易伙伴美国和日本同一期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7%,18.5%).这在世界贸易史上是不多见的,也使韩国一跃成为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二、发展前景中韩两国的贸易规模将继续扩大. 韩国贸易协会北京代表处部长崔容敏用"非常辉煌"4个字来形容当前韩中两国贸易规模的发展趋势.他指出,2005年韩国的整个出口虽然停滞不前,而对华出口却增长了20%多,显示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中韩两国于2005年提前3年实现双边贸易规模达1000亿美元的目标,这一悦人而惊人的成绩鼓舞了两国对于双边经贸发展前景的更大期待与坚定信心. 2007年是中韩建交15周年,也是中韩友好交流年,双方将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经贸领域的主要活动包括举行中韩经贸联委会、中韩投资合作委员会、韩国派采购团来华进行采购洽谈、中国企业参加韩国进口商品展、赴韩举办第五届中韩技术展示及洽谈会等,将进一步促进双边经贸关系的深化发展,预计2007年双边贸易规模有望超过1500亿美元。
在《中韩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联合研究报告》的基础上《中韩联合公报》中提出在2012年两国建交20周年之时两国贸易规模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三、中国的入世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 ,这为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多的商业契机,为深入发展中韩经贸关系奠定了一个非常良好的体制基础.从这一时起,中韩经贸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各种贸易往来趋于规范,两国进入"贸易成熟期".四、韩国对中国市场地位的承认2005年11月16日,韩国宣布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是在与中国年双边贸易额超过1000亿美元的国家中,第一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韩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对中韩两国的经贸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积极的意义:第一,韩国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会更加密切;第二,有利于中国企业对韩国出口,在此之前,虽然中韩贸易量很大,但存在的争端也不少,今后,中韩可以在WTO或地区贸易框架下通过市场机制解决争端,这对中国企业开辟韩国市场有利;第三,能够对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起到一种间接的推动作用.总体看来,韩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后,中韩会有更多领域的合作,两国关系将进一步发展.五、中韩经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虽然自建交以来,中韩两国经贸关系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并有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中韩两国的经贸往来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两国经贸关系中令人不悦的摩擦与争端便随之显现,主要表现在贸易逆差和贸易摩擦上,其恶化趋势严重影响了中韩经贸交往的扩大和健康发展.如何妥善解决这些争端和摩擦,使中韩经贸关系良性发展,已经成为两国政府必须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贸易逆差建交以来,中国对韩贸易持续逆差,且逆差规模连年大幅增长. 由建交时的2.2 亿美元一路攀升,1997 年突破50 亿美元, 2004 年甚至突破了300 亿美元,比上年增加49.5 %.从1992年到2005年9月,累计达1616亿美元.逆差产品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顺差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以2005年为例,中对韩贸易的99类产品中,贸易逆差前几位的商品主要包括:机电产品,光学仪器类产品,有机化工和塑料类产品,车辆及其零部件和钢铁;贸易顺差产品主要是:服装及其衣着附件,谷物,水产品,铁道车辆及其信号装置,矿物原材料和家具制品.中国已经成为韩国最大贸易顺差国,这也表明在中韩双方贸易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分享中,中方的代价比韩方要大得多,因而需要双方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认真对待,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解决.中国海关统计造成贸易逆差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双边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平衡,逆差大部分来自韩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 (2)中韩建交以来,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增长迅速,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直接设厂还可以绕开贸易壁垒的限制,许多韩资企业将生产和加工贸易转移到中国. (3)韩国采取的技术性,非技术性贸易壁垒也严重影响了中国具有相对竞争力的产品的进入,阻碍了两国贸易正常和均衡地发展.(二)、贸易摩擦中韩之间贸易摩擦的具体涵义是指,在双方的贸易关系中,由于韩方贸易顺差的扩大和中方贸易逆差的增加而导致的贸易冲突和争执.双方贸易摩擦问题的出现主要与韩国实行的贸易保护主义做法相关.近年来, 韩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市场, 除了采取关税保护的办法外, 还采取一些非关税壁垒的方式阻碍其他国家的产品大量进入韩国市场, 特别对中国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定某些严格的规定, 这样就增加了中国产品出口到韩国的难度.中国受韩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较大的商品包括: 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食品及食品添加剂,医药及医药原料等,而这些都是中国占有较大优势的产品.六、促进中韩经贸往来良性发展的对策(一)解决贸易逆差的对策(1)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掌握高新技术者便掌握了国际竞争的主动权.由此,在中韩经贸往来中,中国应大力发展技术贸易,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及政策,在保持拥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商品基础上,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 (2)对从韩国进口的引起贸易逆差的主要产品应实行可行性研究,以便一方面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减少部分产品过度依赖从韩国进口;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商品是由于我国因缺乏核心技术而必须由韩国进口的情况,有必要加大对相关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我国也需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与韩国进行技术交流,提高我国技术水平.(3)依据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一国产业优势的确立中,政府支持的作用是很突出的.由此,中国还需通过政策性的扶持和倾斜加大开拓韩国市场的力度,并制定合适的政策来引导韩资企业增加在华采购率.(4)通过磋商改善中国出口商品的环境.采取措施遏制韩国舆论对中国产品形象歪曲,贬低的行径,提高中国产品在韩知名度,为中国产品出口创造良好的环境;利用双方的营销网络拓展营销渠道;通过磋商及其它有效方式敦促韩国取消不合理的进口限制措施;在双方有利的前提下进行一些对等贸易.总之,双方应共同努力达到互惠互利.(5)继续深入调研,透彻分析影响中韩贸易的因素,以不断探究出有效可行的相应对策,促进两国贸易健康互利的发展.(二)解决贸易摩擦的途径中韩两国贸易摩擦的解决和缓解可以通过双方贸易政策特别是韩国对华政策的改变来实现.双方在解决摩擦之时应加强政府层面的磋商,本着互利互让的原则处理,双方友好协商,不要动辄采取贸易限制,贸易制裁或贸易战这些带有杀伤力的方式,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七、总结21 世纪是中韩经贸合作的重要时期,今后双方的合作不仅要谋求量的扩大,更应注重质的提高.如果把中国较为先进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巨大的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正在不断提高的产业制造水平与韩国在资金,经营管理,产业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必然会使两国的国际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两国的经贸发展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要两国共同努力积极而妥善地解决双边经贸往来中存在的问题,排除前进中的阻碍;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密切合作,我们有信心相信,中韩两国必将取得更多,更引人注目的巨大成绩.两国的友好与合作有助于谋求周边的安定,保持和发展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不仅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东北亚,亚太地区和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总之,只要中韩两国在经济上互为依托,取长补短,互利互惠,共谋发展,两国经贸合作就一定能够达到"双赢"的目标,中韩两国必将携手共筑更加辉煌的明天.。
韩国经济形势背景下中韩经贸合作现状挑战与前景分析
![韩国经济形势背景下中韩经贸合作现状挑战与前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4d38198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cd.png)
韩国经济形势背景下中韩经贸合作现状挑战与前景分析1. 引言1.1 韩国经济形势概述韩国是世界上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之一,其经济形势一直备受关注。
韩国以出口导向经济为主,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很大比例。
韩国自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经济发展战略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一个高度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
近年来韩国经济面临了一些挑战。
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韩国的出口造成了一定的压力;韩国国内经济结构转型缓慢,依旧过度依赖少数大型企业,这导致了一些经济不均衡的问题。
尽管韩国面临一些挑战,但其经济基本面仍然良好。
韩国政府一直在致力于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创新发展,为经济提供了新的动力。
韩国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为其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韩国经济形势虽然面临挑战,但仍然具有较强的韧性和发展潜力。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和发展,韩国将继续通过改革和创新提升其经济实力,引领亚洲经济的发展。
1.2 中韩经贸合作背景韩国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而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自建交以来,中韩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亚洲地区最重要的贸易关系之一。
中韩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不仅涵盖了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还包括了科技、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
双方签署了《中韩自由贸易协定》,为两国的经贸合作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环境。
两国之间的贸易额持续增长,投资合作也在不断深化。
中韩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也日益密切,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中韩经济合作的背景是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双方互补性的经济结构。
两国均具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市场规模,为经贸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双边合作的不断深化,为中韩两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也为亚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
2. 正文2.1 中韩经贸合作现状分析中韩两国在过去几年中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经贸合作关系,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合作也逐渐增加。
中韩经贸合作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中韩经贸合作的现状和发展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9751253c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58.png)
中韩经贸合作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中韩经贸合作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一、现状1、双方历史性的经贸关系中国与韩国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性的经贸关系,其中中国干预好多韩国企业的经济发展,给予韩国有助于其走出贫困和困境的资金,从而促进了两国风貌不同的经济关系。
双方签订了《中韩合作协定》,于1991年4月7日正式进入实施。
2、经贸往来频繁近10年来,中国与韩国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发现贸易额以每年约30%的速度持续增长。
今年1月至5月,中国的货物出口到韩国的贸易规模达到96.79亿美元,同比增长21.6%,居世界贸易第二,稳居亚洲第一。
从中向韩出口的货物中,电子产品在今年的贸易量与价值比它们的占比仅减少了百分之一点。
3、共建“一带一路”2015年3月15日,中国与韩国正式步入“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全面合作局面。
双方将建立具有政策可行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接受性的合作项目,打造中国与韩国之间的新型伙伴关系。
此举不再局限于双边贸易的思维模式,而是结合中国与韩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促进双边经贸进程与务实合作。
二、发展前景1、解决贸易摩擦目前中韩双边贸易摩擦非常多,对双方经贸双边关系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韩国政府也已派出专门的谈判团跟中国谈判,通过改善貿易環境,消除投資壁垒,减少互投干预,中韩双边贸易摩擦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2、走向更多务实合作双方从“一带一路”的平台上,进行更多的经济互联互通,开展多领域的务实合作,以金融、科技、产业等多方面进行深化经贸交流。
双方可以加强金融、技术和其他领域的务实合作,以推进彼此的发展,促进双方的经济繁荣。
3、市场深入开放中国领土上有着众多韩国企业经营服务项目,如韩国电信营业厅、银行及保险公司等。
中国也已开放市场,让韩国投资者可以在国内建立企业,也欢迎韩国企业开展投资,两国之间的经济投资关系不断拓展,合作空间更加宽广。
总结来说,中韩经贸合作已经取得了实质性成果,今后中韩双方将不断加强经贸合作,真正实现双方的更加紧密的经贸联系与巩固双边关系,发展中韩双边经贸关系。
韩国经济形势背景下中韩经贸合作现状挑战与前景分析
![韩国经济形势背景下中韩经贸合作现状挑战与前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a0f495a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4b.png)
韩国经济形势背景下中韩经贸合作现状挑战与前景分析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经济体。
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方式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中韩作为两个地区重要的经济体,在不断发展的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从韩国经济的整体形势出发,分析中韩经贸合作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韩国经济形势近年来韩国经济面临了一些新的挑战。
首先是人口结构问题。
韩国的人口结构已经进入了老龄化阶段,而年轻人的劳动力比例正在下降。
这对于韩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其次是缺乏原始创新能力。
韩国的经济一直以来都是依靠模仿和跟随他人的创新来实现增长,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再者是贸易战的影响。
韩国高度依赖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业务。
贸易战的发生对韩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二、中韩经贸合作现状中韩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自建交以来,一直处于良好状态。
随着两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双方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
目前,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两国之间的贸易额已经超过了3000亿美元。
除了贸易外,中韩两国在投资、科技合作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中韩经贸合作也面临着不少的挑战。
首先是贸易摩擦。
由于两国之间的竞争关系,贸易摩擦时常出现。
其次是市场准入问题。
虽然中国和韩国在FTA谈判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是在市场准入方面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再者是产业结构不匹配。
中韩两国的产业结构差异较大,互补性不足,这也限制了双方经贸合作的深度发展。
中韩两国在进行经贸合作时,需要面对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随着世界主要经济体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持续升温,中韩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是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
当前,中韩两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十分复杂,这对双方的经贸合作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再者是市场准入的限制。
由于双方的市场准入条件不相同,导致双方在经贸合作中会出现一定的矛盾和摩擦。
中韩两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对于经贸合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韩国
![韩国](https://img.taocdn.com/s3/m/00a244c089eb172ded63b795.png)
• (二)中韩贸易摩擦逐渐增多,影响双边贸易健康发 展。2001年以来,韩国对中国实施反倾销案件出现增 长态势。截止2005年底,韩国对涉及中国产品实施的 反倾销调查和特别保障调查分别达到20起和10起,对 两国的贸易关系构成了实质性威胁。另一方面,中国 也对韩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反倾销措施,1997年,中国 第一例反倾销案件就涉及韩国企业,1999年对来自韩 国等不锈钢冷轧薄板进行反倾销调查,2002年对韩国 冷轧板卷进行反倾销案的调查、韩国铜版纸在中国市 场低价销售等案。目前,韩国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反 倾销申诉国,韩国认为中国此举是为了消除巨额贸易 逆差,因而对中国的反倾销起诉颇为不满,这大大影 响了两国贸易合作的健康发展,使双方的损失都很大。 虽然韩国已经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随着两 国贸易关系的深入发展以及竞争关系的不断增强,出 于保护本国市场、幼稚产业和国内政治的需要,两国 的贸易摩擦还将继续困扰双边贸易关系。
•
二、中韩贸易存在的问题
• (一)中韩贸易失衡现象严重,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 扩大 • 自1992年以来,中国在中韩贸易收支中一直处于逆 差地位,且逆差额不断增加,双方贸易不平衡加剧。如表 -1所示,1992年以来,中韩贸易中中国逆差呈逐步加大态 势,只有2001年有所减少,但减少降幅不大,2002年又 迅速回升至130.7亿美元,2007年贸易逆差达到最大值 476.16亿美元,是1992年的226.7倍,2008年有所回 落降至382.11亿美元。方逆差随双边贸易额的增长呈不 断扩大之势。但是,近期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使我国 贸易竞争力有所增强,尽管双边贸易不平衡仍在扩大,但 逆差增幅有下降趋势。
随着中韩两国贸易规模迅速增长,双边贸易结构也从过去单一的贸 易结构逐渐向复合型结构发展,商品品种也在不断地扩展之中。多年来, 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其中 尤以原料型商品及其制品为主,如纺织原料及其制品、贱金属及制品、矿 产品和农产品等,韩国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有石化产品、化工原料、电 子产品、皮革、纸张、不锈钢等。相比之下,中国在商品结构方面发展较 快,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大幅增加。随着双方经济发展水平 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各类商品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及增减率会有所 变动。 • 到2008年,机电产品、光学医疗设备和化工产品是韩国对中国出口 的主要产品2008年出口额分别为355.1亿美元、123.6亿美元和112.3 亿美元,增长2.0%、29.0%和4.8%,合计占韩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 64.7%。此外,韩国对中国出口的矿产品增幅居其对华主要出口商品之 首,达到61.7%,出口额为90.2亿美元。中国对韩国出口排名前三位的 商品为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和纺织品及原料,进口额分别为275.9亿 美元、204.9亿美元和51.1亿美元,其中前两类商品增长15.9%和 53.0%,纺织品及原料小幅下滑4.4%,分别占韩国自中国进口总额的 35.9%、26.6%和6.7%。在韩国市场上,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 品及原料、家具玩具等轻工产品继续保持优势,这些产品分别列韩国自中 国进口大类商品(按HS两位码排序)的第三和第七位,占韩国该类产品 进口的58.5%和56.6%,2008年韩国自中国进口的这两类商品均出现 小幅下滑。在这些产品上,中国主要竞争对手是日本、美国、意大利和越 南等国家。2008年韩国自中国进口的植物产品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降幅 为39.1%。
中韩建交前后贸易分析
![中韩建交前后贸易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e66bf575727a5e9856a6197.png)
中韩建交前后贸易分析中韩两国隔海相望,在文化、经济上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具有几千年的睦邻友好的历史。
1992年中韩建交为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政治环境。
贸易规模迅速增加。
今年是中韩两国建交十九周年,近二十年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不断加深,双边友好关系不断发展。
两国贸易也持续稳步上升,经济合作日益扩大,合作领域越来越多。
互利互惠、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已逐步成为两国进一步扩大双边经济贸易关系的方向。
这个方向使两国经济贸易以健康的结构、稳定的速度不断向前发展。
但一些问题也变得突出,如双方贸易不平衡问题,贸易摩擦问题等,这严重影响了中韩经贸合作的健康发展,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两国政府必须认真思考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韩建交前两国贸易情况中韩自上世纪50年代起至80年代初就一直相互敌视,没有任何直接交往,但从1983年北京申办亚运会后,两国民间交往日趋加强。
到了1991年11月,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率团前往汉城(现在的首尔)参加在那里举行的APEC(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受到韩国总统卢泰愚的接见。
1992年4月,亚太经社理事会第四十八届年会在北京举行,韩国外务部长官李相玉获邀出席。
中国方面看准了时机,由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在钓鱼台宾馆会见了李相玉,并与他就改善双边关系进行接触达成协议。
这两次官方交往预示着中韩建交的谈判的到来。
1992年8月24日上午9时,我与韩国外长李相玉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园正式签署了中韩建交公报。
结束了两国长期互不承认和相互隔绝的历史。
但鉴于当时复杂的东亚形势——涉及中国台湾和朝鲜的利益,因此,中韩两国严格保密建交谈判事宜,韩国方面更是做得“滴水不漏”。
中韩建交前, 两国通过香港或第三国进行间接贸易。
1991年中国国际商会和大韩贸易振兴公社分别在首尔和北京互设了民间贸易办事处。
1992年两国建交时两国贸易额仅为50亿。
二.中韩建交后两国贸易现状中韩两国自1992年正式建交以来,两国间经由香港的转口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直接贸易的比重逐渐上升这种贸易方式的转变,总体来说,使得中韩两国间的商品贸易额迅速上升,但受到两国贸易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波动性。
中韩贸易壁垒
![中韩贸易壁垒](https://img.taocdn.com/s3/m/76250de8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5a.png)
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合作发展迅速。
两国贸易额从建交之初的64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405亿美元,15年间增长了20多倍。
截至2007年底,中国已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贸易顺差国;而韩国则是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六大外资来源国。
双方互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
2000年两国之间爆发了第一次以大蒜为主要产品的贸易争端;事隔不久,2005年10月的“泡菜风波”又引起双方新一轮的贸易争端,双方经贸关系受到冲击和影响。
本文通过对两次贸易争端的对比分析,以期对中韩两国之间及对中国与其它贸易伙伴国之间,为防范和解决类似的贸易纠纷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
两次贸易争端概述(一)第一次贸易争端——“大蒜贸易战”中韩正式建交之后双边各类商品的贸易增长迅速。
以对韩大蒜出口的数量变化为例,1996年中国向韩国出口大蒜为9500吨;1997年增至18400吨;1998年达36000吨;1999年达89530吨。
2000年因输往韩国的大蒜数量大幅增加,严重影响到韩国大蒜的市场价格和韩国大蒜种植农民的收入。
在各方压力之下,韩国宣布将对来自中国的进口大蒜关税由30%调高至315%,这次关税的调整涉及中国大蒜的价值约为1500万美元。
在协商没有取得成果的情况下,2000年6月中国宣布禁止由韩国进口移动电话及聚乙烯,这两项产品1999年的进口值估计在5.1亿美元以上。
2000年7月中旬,中韩两国在北京经过为期约两周的谈判后达成初步协议,终止两国间由大蒜贸易挑起的贸易战。
根据2000年8月的正式协议,中国同意撤消禁止进口韩国手机和聚乙烯的措施,以交换中方获得自2000年起三年内,以30%和50%的关税待遇每年向韩国各出口32000吨、33728吨、35448吨大蒜,包括征收30%关税的20000吨新鲜及冷冻大蒜。
中韩经贸现状与趋势展望
![中韩经贸现状与趋势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aa179725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2e.png)
中韩经贸现状与趋势展望概述中韩经贸关系自建交以来迅速发展,两国成为彼此的重要贸易伙伴。
近年来,双边经贸合作不断扩大,但也面临一些潜在的挑战。
本文将从中韩经贸现状和双边贸易的趋势展望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中韩经贸现状贸易规模中韩双边贸易规模逐年攀升,成为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韩贸易总额达到3157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至韩国的商品占比为1895亿美元,韩国出口至中国的商品占比为1262亿美元。
双边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中国对韩国的经济依存度也在增加。
贸易结构双边贸易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等领域。
制造业是中韩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和汽车等产品,在双边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此外,农产品贸易也在增长,韩国对中国的水果、肉类和海产品需求不断增加。
投资合作除了贸易合作,中韩之间的投资合作也在不断加深。
中国企业在韩国投资兴业的案例逐渐增多,如中国企业收购韩国公司、在韩国设立合资企业等。
韩国企业也积极投资中国市场,尤其是在电子、汽车和化工等领域。
中韩经贸趋势展望贸易合作深化中韩贸易合作有望继续深化。
随着中韩自贸协定的签署,双边贸易壁垒不断降低,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
双方可以通过进一步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强贸易合作,拓展贸易额度,并推动双边贸易更加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制造业合作增强中韩制造业合作将进一步加强。
中国制造业和韩国制造业在技术和产能方面具有互补性。
双方可以在研发、生产、营销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开发和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提升双方的竞争力。
服务业合作拓展中韩服务业合作的潜力巨大。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增加。
韩国在旅游、文化、教育、金融等服务业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和优势。
双方可以通过加强合作,推动服务业的互利共赢发展。
投资合作提升中韩之间的投资合作将进一步提升。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投资市场之一,吸引了大量韩国企业的关注。
双方可以通过加强投资合作,促进技术交流与创新,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韩建交前后贸易分析中韩两国隔海相望,在文化、经济上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具有几千年的睦邻友好的历史。
1992年中韩建交为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政治环境。
贸易规模迅速增加。
今年是中韩两国建交十九周年,近二十年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不断加深,双边友好关系不断发展。
两国贸易也持续稳步上升,经济合作日益扩大,合作领域越来越多。
互利互惠、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已逐步成为两国进一步扩大双边经济贸易关系的方向。
这个方向使两国经济贸易以健康的结构、稳定的速度不断向前发展。
但一些问题也变得突出,如双方贸易不平衡问题,贸易摩擦问题等,这严重影响了中韩经贸合作的健康发展,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两国政府必须认真思考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韩建交前两国贸易情况中韩自上世纪50年代起至80年代初就一直相互敌视,没有任何直接交往,但从1983年北京申办亚运会后,两国民间交往日趋加强。
到了1991年11月,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率团前往汉城(现在的首尔)参加在那里举行的APEC(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受到韩国总统卢泰愚的接见。
1992年4月,亚太经社理事会第四十八届年会在北京举行,韩国外务部长官李相玉获邀出席。
中国方面看准了时机,由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在钓鱼台宾馆会见了李相玉,并与他就改善双边关系进行接触达成协议。
这两次官方交往预示着中韩建交的谈判的到来。
1992年8月24日上午9时,我与韩国外长李相玉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园正式签署了中韩建交公报。
结束了两国长期互不承认和相互隔绝的历史。
但鉴于当时复杂的东亚形势——涉及中国台湾和朝鲜的利益,因此,中韩两国严格保密建交谈判事宜,韩国方面更是做得“滴水不漏”。
中韩建交前, 两国通过香港或第三国进行间接贸易。
1991年中国国际商会和大韩贸易振兴公社分别在首尔和北京互设了民间贸易办事处。
1992年两国建交时两国贸易额仅为50亿。
二.中韩建交后两国贸易现状中韩两国自1992年正式建交以来,两国间经由香港的转口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直接贸易的比重逐渐上升这种贸易方式的转变,总体来说,使得中韩两国间的商品贸易额迅速上升,但受到两国贸易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波动性。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中韩贸易总体呈上升趋势发展,贸易依赖关系极为密切2005年我国对韩国的双边贸易额突破千亿美元,是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时贸易额的22.3倍,2008年,中韩两国贸易继续稳步增长,全年贸易额为1861.13亿美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6.2%,继续保持我国第六大贸易伙伴国地位,我国也仍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其中,我国对韩国出口739.5亿美元,增长31.8%,自韩国进口1121.6亿美元,增长8.1%。
分别从双方出口的情况来看,截止到2008年,中国对韩国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4.52%,远远低于韩国对中国出口35.27%的增长速度,但自1999年以来(2003年、2004年除外),中国对韩国出口加快,年增长率高于同期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增长速度。
中韩贸易存在一定的波动性。
1995年上半年中韩双边贸易的快速增长,是由于1994年实行中国人民币汇率并轨和出口退税制度;而后随着中国调低出口退税率和国际市场上的原材料涨价,中韩双边贸易增长率由1995年的44.87%下降到1996年的17.67%;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致使亚洲各国经济受到冲击,韩国经济衰退,进口需求下降,导致双边贸易急剧下降,中韩贸易首次出现了负增长,降幅达到了11.6%。
亚洲金融危机过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双边贸易开始回升,2001年双边贸易总额已经达到358.96亿美元,但是由此增速开始放缓,开始进入稳定增长期;2009年,中韩两国贸易形势不容乐观,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前10个月中国两国贸易总额1246.41亿美元,下降23.2%,其中我国对韩国出口428.56亿美元,下降32.8%,自韩国进口817.85亿美元,下降17.1%。
两国的贸易依赖关系极为密切,特别是韩国对中国的市场依赖程度非常高,对华出口的迅速增长已成为拉动韩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中韩贸易结构由单一的贸易结构逐渐向复合型结构发展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初期,中国出口韩国的主要是农产品和矿物原料,韩国主要向中国出口工业制品。
此后,随着中韩两国贸易的不断发展,工业制品在中国对韩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90年代末,韩国对中国出口中工业制品的比重约为85%左右,中国对韩国出口中工业制品的比重上升到了75%左右。
表-1 1992年——2008年中国对韩国贸易统计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对亚洲国家(地区)贸易统计》整理所得,(注:2009年为1—10月统计数据)随着中韩两国贸易规模迅速增长,双边贸易结构也从过去单一的贸易结构逐渐向复合型结构发展,商品品种也在不断地扩展之中。
多年来,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其中尤以原料型商品及其制品为主,如纺织原料及其制品、贱金属及制品、矿产品和农产品等,韩国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有石化产品、化工原料、电子产品、皮革、纸张、不锈钢等。
相比之下,中国在商品结构方面发展较快,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大幅增加。
随着双方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各类商品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及增减率会有所变动。
到2008年,机电产品、光学医疗设备和化工产品是韩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2008年出口额分别为355.1亿美元、123.6亿美元和112.3亿美元,增长2.0%、29.0%和4.8%,合计占韩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64.7%。
此外,韩国对中国出口的矿产品增幅居其对华主要出口商品之首,达到61.7%,出口额为90.2亿美元。
中国对韩国出口排名前三位的商品为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和纺织品及原料,进口额分别为275.9亿美元、204.9亿美元和51.1亿美元,其中前两类商品增长15.9%和53.0%,纺织品及原料小幅下滑4.4%,分别占韩国自中国进口总额的35.9%、26.6%和6.7%。
在韩国市场上,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等轻工产品继续保持优势,这些产品分别列韩国自中国进口大类商品(按HS两位码排序)的第三和第七位,占韩国该类产品进口的58.5%和56.6%,2008年韩国自中国进口的这两类商品均出现小幅下滑。
在这些产品上,中国主要竞争对手是日本、美国、意大利和越南等国家。
2008年韩国自中国进口的植物产品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降幅为39.1%。
表-2 2008年中国对韩国进出口主要商品构成(类)金额单位:百万美元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别数据三、中韩贸易现今存在的问题目前,中韩贸易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良性发展阶段,两国贸易关系是的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中韩贸易失衡现象严重,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扩大自1992年以来,中国在中韩贸易收支中一直处于逆差地位,且逆差额不断增加,双方贸易不平衡加剧。
如表-1所示,1992年以来,中韩贸易中中国逆差呈逐步加大态势,只有2001年有所减少,但减少降幅不大,2002年又迅速回升至130.7亿美元,2007年贸易逆差达到最大值476.16亿美元,是1992年的226.7倍,2008年有所回落降至382.11亿美元。
方逆差随双边贸易额的增长呈不断扩大之势。
但是,近期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使我国贸易竞争力有所增强,尽管双边贸易不平衡仍在扩大,但逆差增幅有下降趋势。
(二)中韩贸易摩擦逐渐增多,影响双边贸易健康发展目前,韩国已成为我国第六大贸易伙伴国,我国也仍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
虽然两国贸易往来不断发展扩大,但贸易摩擦和争端也日益增多,尤其是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影响了双边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
1999年左右,韩国对中国商品采取的歧视性进口限制政策,是引发中韩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
90年代末期,韩国从中国进口农产品数量迅速增加,使韩国农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韩国政府曾于1999年对来自中国的大蒜采取了临时保护措施,提高冷冻大蒜、腌制大蒜和去皮蒜茎的关税水平,在基准税率基础上加征紧急关税,经过中韩双方的谈判,韩国对中国冷冻蒜和腌制蒜实行3年的进口限额,并对这些进口量实行30%的特别关税,另外,对超过限额量的部分实行高关税;而中国政府也采取了暂时禁止韩国产聚乙烯和手机进口的报复性措施。
2005年9月26日,韩国各大媒体报道中国泡菜含铅量严重超标,催后韩国食品暨医药品安全厅在中国生产泡菜中检验出三种寄生虫卵,并不顾中国合理要求在自行调查结束前向韩国媒体公布一系列食品安全检验报告,导致大量中国生产的泡菜被韩国商检和海关部门以某些物质超标扣留在韩国口岸,引发了不断升级的泡菜案件。
2001年以来,韩国对中国实施反倾销案件出现增长态势。
截止2005年底,韩国对涉及中国产品实施的反倾销调查和特别保障调查分别达到20起和10起,对两国的贸易关系构成了实质性威胁。
另一方面,中国也对韩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反倾销措施,1997年,中国第一例反倾销案件就涉及韩国企业,1999年对来自韩国等不锈钢冷轧薄板进行反倾销调查,2002年对韩国冷轧板卷进行反倾销案的调查、韩国铜版纸在中国市场低价销售等案。
目前,韩国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反倾销申诉国,韩国认为中国此举是为了消除巨额贸易逆差,因而对中国的反倾销起诉颇为不满,这大大影响了两国贸易合作的健康发展,使双方的损失都很大。
虽然韩国已经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随着两国贸易关系的深入发展以及竞争关系的不断增强,出于保护本国市场、幼稚产业和国内政治的需要,两国的贸易摩擦还将继续困扰双边贸易关系。
(三)中韩贸易竞争日趋激烈随着中韩贸易结构由单一的贸易结构逐渐向复合型结构逐步发展,两国商品贸易的互补性越来越弱,竞争性逐渐增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企业与商品在世界市场竞争力逐渐增强。
中国商品以低廉的劳动力为基础在与韩国商品形成有利的价格竞争优势,逐步抢占韩国市场,韩国的传统产业已被中国计算机等产业部门以飞快的发展速度赶超;另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吸收外资的能力日益增强,跨国企业的进入使中国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韩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也将面对来自中国产品的竞争压力。
2.中韩贸易出口结构日趋相似和出口市场高度重叠。
2004年两国出口产品相似度超过50%。
电子产品均为双方第一大出口产品,在两国排在前5位的出口产品中,均包括电子产品、机械类产品、化工产品,所以两国同一产业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这是因为过去两国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而现在则转变为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而且,现在电力、钢铁、机械设备、汽车、造船、化工、电子、建材等工业是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这些产业部门也是韩国目前的主导产业,由此出现产业结构趋同、生产能力过剩和相互竞争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