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美学史大纲

中国美学史大纲

《中国美学史大纲》是一本极具价值的著作,它不仅揭示了中国美学的独特 性和发展规律,同时也展现了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这本 书不仅对美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研究者们 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阅读感受
当我翻开这本由北京大学教授叶朗先生撰写的《中国美学史大纲》时,我深 感这部作品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启迪。这部1985年成书的作品,尽管有些观点 和表述可能已经过时,但它依然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中国美学历史的清晰画卷。
胡适还强调了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意境”概念。他认为,中国古代的艺术家 们在创作中不仅注重表现形式的美,更注重表现内在的意境和精神。这种意境和 精神往往超越了具体的物象和形象,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
除了对古代美学思想的深入研究,胡适还对中国古代的艺术实践和审美追求 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 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的状况。通过对这些艺术作 品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叶朗先生的语言风格平实端正,论述方式严谨而富有逻辑。然而,尽管这本 书的文风略显枯燥,却能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保持专注,对书中的每个细节都给予 足够的。这种阅读的体验,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洗礼。
在这本书中,叶朗先生对中国美学的发展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脉络清晰。 他不仅列出了各个时代的美学观点和代表人物,还对他们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 析和评价。这种全面的梳理方式,使得我对中国美学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精彩摘录
《中国美学史大纲》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胡适的代表作之一,也是 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重要著作。这本书通过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学、艺术、 哲学等领域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中国美学的独特性和发展规律,同时也展现了胡 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有感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有感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有感近来有幸拜读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叶朗先生的着作《中国美学史大纲》,感受至深。

该书整合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滥觞到近代的发展,脉络清晰,讲解充分,重点突出。

该书主要由绪论和四个篇组成,四篇分别为中国古典美学发端、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和中国近代美学,每一篇中由若干个章,是具体阐述每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的理论和着作。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就阐明了当今我们之所以要研究中国的美学史,原因为它是我们建立美学体系的一种需要。

中国美学史有着它自己独特的范畴和体系,研究的时候讲究系统性和次序性,因此,《中国美学史大纲》的娓娓道来和逐层深入显得尤为可贵。

值得注意的是,美学史是一门理论学科,属于逻辑思维,它是研究每个时代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一部美学史,主要是审美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转化的历史,美学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意识史;而艺术史(文学史)属于形象系列,它有具体的作品作支撑。

而介于二者中间的,既有作品,又有评价结合在一起的,属于艺术批评史,这是把二者明确又简单的做个区分。

下面将依据笔者所对《中国美学史大纲》这本书的理解来浅谈对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的认识。

叶朗先生一改学术界对于美学史是从孔子开始的传统认知,将中国美学史的发端归为从老子开始,这是高见。

为此,深入研读了《老子》和《道德经》,老子的美学理论之中"美";的范畴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关于"道-气-象";这三个相互联结的范畴。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它是真实存在的。

从"道";开始,它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先哲和才子的妙悟,可以说,中国整个灿烂文明的文化历程都离不开这个字,一直延续至今,"道";都在我们的文化血液里流淌。

那么老子是主张如何才能追求"道";呢?可以用六个字概括:致虚极,守静笃。

中国美学史大纲pdf

中国美学史大纲pdf

中国美学史大纲
中国美学史大纲是北京大学教授叶朗先生的名作,出版十多年来受到广泛好评,被许多大学选为教材。

全书分为四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中国近代美学。

论述的时间跨度为先秦至近代,内容涉及哲学、文学理论、诗歌、小说、戏剧、书画、园林等等。

作者采用“略小而存大,举重以明轻”的方法,抓住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和美学著作,注重把握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的演变和发展,因此《中国美学史大纲》又可看作一部中国美学思想史或中国美学范畴史。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阅读理解答案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阅读理解答案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阅读理解答案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阅读理解答案①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

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

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那么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

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效果。

②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符合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

甲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

乙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开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

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

丙③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抒发出来。

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稳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

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表达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④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根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于是六义尽去矣。

”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

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那么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取材于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1.阅读第①段,用原文语句填空。

(3分)白居易评价诗歌的核心思想是。

2.根据第②段内容,“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这句话应插在文中甲、乙、丙哪一处。

(3分)答:应插在处。

(完整word版)中国美学史大纲_叶朗_手打版

(完整word版)中国美学史大纲_叶朗_手打版

绪论一、研究中国美学史的意义:建立现代美学体系1、现代美学体系四原则:(1)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相互贯通 (2)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相互融合(3)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4)基础美学和应用美学相互推进2、总结:如果不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不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美学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学科,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现代美学体系。

二、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学术界看法一:中国美学史主要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 (狭窄)(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包括哲学美学,审美发生学,心理学等。

有些在古代已得到发展,有些仅有萌芽。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已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并不是最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

)看法二: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宽泛)作者:美学史应研究每个时代的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一个时代审美意识的理论结晶。

一部美学史,主要就是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和转化的历史.审美意识史:1、形象的系列:《诗经》《楚辞》(艺术史)2、范畴的系列:“意象”“气韵”“风骨”“气" (美学史)↓美学史+各门艺术史我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各个时期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也就是历史上各个时期出现的美学范畴,美学命题以及由这些范畴,命题构成的美学体系。

三、中国美学史的分期:中国古典美学:发端-—先秦、两汉老子、孔子、庄子、荀子等展开——魏晋南北朝至明代李贽总结--清代前期王夫之、叶燮四、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些流行性考察:(一)西方美学重再现、重模仿,发展了典型的理论;中国美学重表现、重抒情,发展了意境的理论.(二)西方美学偏于哲学认识论,侧重“美”“真”统一;中国美学偏于伦理学,侧重“美”“善"统一。

(三)西方美学偏于理论形态,具有分析性和系统性;中国美学偏于经验形态,带有直观性和经验性.第一编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国美学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Aesthetics课程总学时/学分:48/3 (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适用专业:艺术设计学一、课程简介中国美学史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我们民族的艺术史、审美史、心灵史,包含在其中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对读者心理人格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直接而深刻的作用。

本课程主要从中国文化、哲学切入,研究、揭示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

主要讲授有关中国传统美学的历史与理论知识,以历史上的思想形式为主,注重哲学分析,辅之以基本的学术史和艺术史背景。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中国美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美学史上各个时期的主要学派、思潮及其代表人物的美学思想;把握中国美学演化发展的脉络和原因,把握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更深层次上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对中国人在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特别是艺术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中国美学史的缘起、中国美学史的学科进展、中国美学史的原则与框架。

2.了解并掌握远古美学嬗变中的“礼”、“文”、“中”、“和”、“观”、“乐”。

3.对于儒家、道家与佛家美学(哲学)的争论以及各家美学的基本特点,有基本的掌握;4.掌握先秦时代背景与美学思考的关系,把握先秦美学的基本问题“天人之辨”、“古今之争”、“名实之辨”等;尤其要把握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儒家先驱的基本思想;把握老子、庄子作为道家创始者的基本思想;了解墨家、法家等诸子学的基本理论;5.理解两汉时期的唯物论与神学论的争论、斗争,理解汉朝从崇老到独尊儒学的发展,基本把握董重舒、王充的思想;6.了解、认识隋唐时期佛学的发展以及儒、释、道的进一步融合;7.掌握宋明道学出现的历史与理论根源,把握宋明道学在“理欲道器”问题上的主要思想观点,把握理学与心学的基本特点及二者的不同;掌握朱熹理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夫之对道学的总结;8.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唐代美学、宋元美学以及明清美学中的各种“论争”。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书笔记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

以下就是橙子整理的中国美学史大纲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吧!中国美学史大纲读书笔记1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

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

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

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感。

首先,中国之礼,一开始就与饮食有关。

其次,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样一来,似乎对刚才的论点作了一些解释。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里就不难看出它首先肯定了中国之礼起源于饮食,而饮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类型,如农作物、动物、饮料等,都是需要器皿来盛的。

第三,讲了礼进行中的两大因素:饮食与舞乐。

看来古人的礼,还是丰富多彩的,舞乐与饮食一样,占据了他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位置。

第四,讲了礼的功能:“致其敬于鬼神”。

饮食是礼的起源,把最日常的东西作为神圣的东西,现实了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实用性。

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最重要因素,成了神圣的礼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而从礼的开始上看,中国艺术一开始的辉煌似乎就要与盛饮食的器皿有关,而彩陶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品,同时也是最神圣的礼器而成为远古“礼”的象征。

之所以称彩陶是神圣的,一方面它的图案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本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观念,仅从这两方面,又有谁能与彩陶相提并论呢?从小我们就听过这样一句话:“民以食为天”,人们的生存本性就是与吃有关。

而在《老子》中更是用烹调来比喻治国———“治大国若烹小鲜”,也说明了国家的安定与帝王的饮食有关。

而从饮食与神的关系上我们发现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世界其他人设文化都无法相比的重要地位,而这样的一种力量也不断的向着各个领域扩张着。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绪论一、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是建立现代美学体系的迫切需要(一)现代美学体系的原则1.古典美学和当代美学的相互贯通;2.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相互融合;3.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4.基础美学和应用美学的相互推进。

(二)中西美学的相互融合1.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

它们有共同性,但更重要的,是这两个文化系统各自都有极大的特殊性。

2.中国古典美学有自己的独特的范畴和体系。

(1)西方美学不能包括中国美学,不能把中国美学看作是西方美学的一个分支,或一种点缀,更不能把中国美学看作是西方美学某个流派的一个例证,或一种注释。

(2)西方美学应该尊重中国美学的特殊性,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独立的系统的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美学的积极成果和西方美学的积极成果融合起来,把美学建设成为一门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在人类文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研究中国美学史的缘由重视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不仅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应该使我们的美学理论带有民族特色,而且因为如果不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不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美学成为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现代美学体系。

二、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一)中国美学史对象和范围的看法及分析1.中国美学史主要应该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1)认为中国美学史主要应该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根据这种看法,一些人就把力量集中于到古代思想家著作中寻找那些谈到美的段落:孔子怎么论美,孟子怎么论美,墨子怎么论美,王充怎么论美等。

(2)这种看法过于狭窄①美学不限于研究“美”。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还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

②同时,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以审美意象为中心,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内容。

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笔记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上海人民出版社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

这个命题是和张燥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命题是一脉相承的。

(一)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首先强调画家要对自然山水作直接的审美观照……只有直接的观照,才能发现自然山水的审美形象……“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

所谓“山水之意度”就是山水的审美形象,也就是审美的自然。

(二)强调画家要有一个审美的心胸(林泉之心)……没有审美心胸,就没有不可能实现审美的观照,即便是直接面对自然山水,也仍然不可能发现审美的自然……(三)要求画家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

所谓“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画家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不同,山水所显示的的审美形象也就不同。

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所以画家必须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近看,远看,正面看,侧面看,反面看,朝看,暮看,阴天看,晴天看,春夏看,秋冬看。

在这多角度中,郭熙最看重的是远望。

近看可以把握山水的特点,只有远望才可以把握山水的气势,从而创造高远、深远、平远的山水画的意境。

(四)还要求画家对山水的审美观照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郭熙认为,只有“饱游饫看”,审美观照只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夺其造化”,创造出“磊磊落落,杳杳漠漠”的审美意象来。

在郭熙看来,山水画家创造是审美意象应该达到四条要求,而这四条要求每一条要求都不能离开“饱游饫看”:第一,水画的意象应该把自然山水的“奇崛神秀”充分表现出来。

只有“饱游饫看”,审美观照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真正发现和领略山水的“奇崛神秀”,“穷其要妙”,从而使神奇的山水“历历罗列于胸中”。

第二,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是自然山水的提炼和概括。

“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第三,山水画的意象应该具有“浑然相应”、“宛然自足”的整体性。

第四,山水画的意象应该是“意”和“象”的契合,应该包含有“景外意”、“意外妙”,从而引发观画者的无限情思。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中国美学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美学思想发展的学科。

它涵盖了从古代至今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美学理论、美学观念和美学实践。

下面是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大纲,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这个领域:一、古代中国美学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1. 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

儒家美学思想。

道家美学思想。

墨家美学思想。

法家美学思想。

2. 秦汉时期的美学思想。

儒家经典对美的思考。

音乐美学的兴起与发展。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学思想。

文人雅士的审美观念。

佛教对美的影响。

4. 唐宋时期的美学思想。

唐诗宋词与文人墨客的审美追求。

诗词与绘画的关系。

5. 元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

文人画与书法的审美观念。

戏曲与戏剧美学的发展。

二、近现代中国美学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1. 清末民初的美学思潮。

传统与西方美学的碰撞。

新文化运动对美学的影响。

2. 五四时期的美学思潮。

反对传统美学观念的提出。

接纳西方美学理论的倡导。

3. 现代中国美学的建立与发展。

美学研究机构的兴起。

美学理论的多元化发展。

4. 当代中国美学的新动向。

后现代美学的兴起与影响。

文化批评与审美观念的转变。

三、中国美学史的主要学者和重要著作。

1. 古代美学思想的代表性学者和著作。

孔子《论语》。

荀子《劝学篇》。

韩愈《进学解》。

王阳明《传习录》。

2. 近现代美学思想的代表性学者和著作。

胡适《美的哲学》。

梁漱溟《美的哲学》。

钱钟书《中国美学史纲要》。

李泽厚《中国美学史》。

四、中国美学史对当代美学研究的意义和影响。

1. 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2. 中西美学的对话与交流。

3.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与反思。

以上是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大纲,它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时期的美学思想和学者著作,以及对当代美学研究的意义和影响。

希望这个大纲能够为你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中国美学史的框架。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范畴,而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

美学史应该研究每个时代的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而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一个时代审美意识的理论结晶。

审美意识分散于文学艺术作品中,同时又集中于若干美学理论著作中,表现为两个系列:形象的系列和范畴的系列。

审美意识史=美学史+各门艺术史。

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的发端。

“道”中心范畴,最高范畴,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道自己运动,道是无与有的统一。

“气”,万物之本,道包含气、象,万物都包含阴阳对立面,在气中得到了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包含了有和无,天地万物都是有和无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

老子论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界定了美,区别了美和善,对立了美和丑,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对美采取了简单否定的方式。

“味”成为一种美学范畴,提出“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的审美标准,无味也是一种味,而且是最高的味。

“妙”体现的是道的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出于自然归于自然,和徼相对,徼意为边界,体现道的规定性和有界限性。

徼和妙同属于玄。

老子否定美,却并不否定妙。

“妙”对后代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严羽“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涤除玄鉴”涤除指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指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的观照。

涤除玄鉴有两层含义,一是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一是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孔子美学的出发点和中心,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中国美学史大纲主要内容

中国美学史大纲主要内容

中国美学史大纲主要内容
中国美学史大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国古代美学的起源与发展:介绍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古代神话、典籍经典、文人墨客的美学思想。

2. 儒家美学:介绍儒家思想对美学的贡献,包括儒家的“道德美”观念和“君子之风”的审美追求。

3. 道家美学:介绍道家思想对美学的影响,包括追求自然美、超越形式的审美观念。

4. 佛教美学:介绍佛教思想对美学的影响,包括佛教的“空、色、无为、寂静”等美学观念。

5. 唐宋诗词与宋元绘画的美学:介绍唐宋诗词和宋元绘画的美学特点,包括对自然、社会和人性的表达。

6. 元明清戏剧与小说的美学:介绍元明清时期戏剧和小说的美学特点,包括对情感、人性和社会伦理的描写。

7. 传统绘画与书法的美学:介绍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的美学特点,包括笔墨用法、构图和意境的表达。

8. 现代中国美学:介绍现代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与主要思潮,包括对西方美学思想的吸收与创新。

以上是中国美学史大纲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全面了解中国美学的演变过程和主要思想观点。

中国美学史大纲明清小说美学

中国美学史大纲明清小说美学

中国美学史大纲明清小说美学明清小说美学的发展,为中国古典美学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明清小说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宝库。

如果撇开明清小说美学来研究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和特点,就很难获得科学的结论。

一、明清小说美学与明清小说评点1、万历年前后,中国古典小说美学真正开始发展的原因:(1)宋以后,中国古典小说有很大的发展;“四大奇书”(2)明中叶以后出现的以李贽为主要代表的思想解放的潮流给人们以新的理论眼界和勇气;(3)明万历年间前后出现的小说评点,为小说美学提供了一种十分灵活的自由的形式2、从内容上看,明清小说美学有两个显著特点:(1)明清小说美学以中国古典小说(宋以后白话小说)为自己的实践基础,反映中华民族文化,具有民族特点(2)明中叶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学没学领域出现现实主义、人文主义思潮,具有时代特点※李贽哲学是明清小说美学真正的灵魂3、明清小说美学主要的三种形式:(I)小说序跋:简略谈到小说的看法、定义、社会作用、真实性,等等(2)笔记:内容庞杂,有见闻、杂感、读书心得、史料考证(3)小说点评:明清小说美学主要形式(特点:比较灵活、比较自由、容量较大)二、几位杰出的小说美学家:叶昼:小说评点的实际开创者之一,开辟新领域,提出新问题,并作了新的理论概括金圣叹:关于塑造典型性格的见解在中国美学史上是空前的——中国美学史上划时代的贡献:中国古典小说美学在金圣叹才算真正建立起来毛宗岗:评《三国演义》,贡献在于把金圣叹关于叙事方法的理论加以发挥张竹坡:点评《金瓶梅》,思想较保守,但《金》更接近现代小说,张的美学也更接近于近代美学的概念脂砚斋:史上第一位红学家,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经验进行理论概括的第一次尝试三、明清小说美学家论小说的真实性(-)小说要不要真实性?回答是肯定的,不仅强调小说必须具有真实性,而且把真实性的要求放在第一位,强调小说的艺术生命力在于真实性1、叶昼:评点《水浒》时,小说的真实性放在小说的传奇性之上,表明他把握到中国古典小说从英雄传奇向人情小说转变的历史趋势2、对小说真实性的讨论:小说真实性与传奇性关系的讨论一一小说的真实性不仅高于小说的传奇性,若无真实性,传奇性本身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3、金圣叹:评点《水浒》时,“极骇人之事”要用“极近人之笔”写出来一一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传奇的情节来并不容易,它要求作家具有高度的创造力(观察力+想象力)4、脂砚斋:《红楼梦》最大的优点是真实,对其中鬼神描写是带有寓言的性质,仍反映了生活中的情理——此主张是中国古典小说从神怪小说、英雄传奇向描绘世俗社会的人情小说转变的反映,是明代中叶以后出现的现实主义、人文主义思潮的反映,带有鲜明的时代的特点(二)小说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真实性?(小说中“虚与实”“有与无”“真与幻”是一种什么关系?)1、叶昼:小说艺术的真实性(小说的生命力所在)在于真实的写出普通的、常见的人情世态、写出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情理,其中也并不排斥艺术虚构,小说只要给读者以审美享受,就不必要求“实有其事,实有其人”2、谢肇湘(zhe):小说和戏剧要着眼于审美意象的完美,而不必真有其事3、李日华:小说不必像历史实录那样一一符合事实,但是它可以写出“物情”,传其“神骏”,同样具有真实性可以激动人的情感——小说创作“虚者实之,实者虚之”(既不要因为脱离现实而变成虚空,又不要为事实材料所束缚)4、冯梦龙:小说中虚构的人和事,同样可以表现真实的“理”(多少指圣贤之“理”)5、袁于令:区分一一历史著作:历史小说用来补充正史小说:任务不在于“传信”,而在于“传奇”6、金圣叹:(1)“以文运事”:历史著作着眼于“事”(历史实事),“文”服务于“记事”“因文生事”:小说着眼于“文”(艺术形象),而“事”(故事情节)则根据整体艺术形象的需要创造出来的(2)小说家虚构和创造艺术形象的素材,从实际生活中来,且要发挥艺术想象,运用艺术技巧,进行加工提炼(3)“未必然之文,又必定然之事未必然之文”一一小说的艺术形象是作家的虚构“必定然之事”一一小说的艺术形象合情合理具有真实7、毛宗岗:历史小说的特点和优点就是“据实指陈,非属臆造”(李渔赞同毛:历史剧不容许虚构)8、黄越:小说创作并非在于使读者知道历史上实际发生过某件事,而是真切的感受到历史运动的脉搏9、金丰:《说岳全传》的序中,提出历史小说应虚实结合:从“考古”和“动听”着眼,主要历史人物的性格要符合历史事实,其余则可以虚构10、脂砚斋:艺术真实性的涵义:合乎生活的情理,写出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真实情状和内在的必然性、规律性,他不排斥艺术的虚构11、二知道人:历史著作和小说都能“传神”都有真实性,不同之处一个是“实事传神”,一个“虚事传神”,而且又“虚中有实”X“合情合理”成了明清小说美学家评价小说的一个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标准12、(赞同李渔)章学诚:主张把虚构和记实截然分开(三)创造性想象在小说创作中的地位1、毛宗岗:历史小说写一定之事,所以比一般小说更难写,更要有作家的匠心(实质上:历史学家的匠心)2、金圣叹:小说是“因文生事”,所以他讲的匠心乃是文学家进行文学创造的匠心(实质上:创造的想象)3、毛宗岗的看法:蔡元放、谢鸿申、纪的是支持的4、现代支持金圣叹的人较多:鲁迅、胡适、郑振铎四、明清小说美学家论塑造典型人物(-)叶昼的理论(《水浒传》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关于塑造典型人物的理论)1、《水浒传》的人物是作家根据社会生活创造出来的,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为明清小说美学塑造人物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基础)2、《水浒传》塑造的人物都有某种典型性、代表性3、《水浒传》塑造的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①“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家教,各有身份”一一中国美学史上对于人物描写个性化最早的形容与概括②只有这种个性化的人物描写,才具有真实性、才符合社会生活的情理(“传神”)4、《水浒传》能够在不同层次上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5、《水浒传》把配角也写活了总结:A、叶昼《水浒传》人物塑造分析中最重要的是他对于人物描写个性化的强调和对配角的重视(人文主义思潮)B、叶昼对《水浒传》人物心理描写的分析也值得注意(二)金圣叹的理论1、金圣叹第一次把塑造典型人物提到了小说艺术的中心地位:小说的美感力量,对人灵魂的净化作用,对人道德的升华作用主要依赖典型人物的塑造2、金圣叹提出“性格”这个范畴,用来概括典型人物的个性特点(已经用美学范畴的形式固定下来)——共性寓于个性,二者统一3、金圣叹特别强调人物肖像、动作和语言的性格化、个性化4、金圣叹强调人物描写必须合情合理,合乎人情,使读者感到亲切、可信(承上叶昼启下张竹坡的作用)5、金圣叹研究了人物描写中正反、顺逆、动静、隐显等辩证关系,提出一套塑造典型性格的方法(反面、对比)6、金圣叹还从认识论的高度对塑造典型人物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创造的人如何个个逼真?答:作家要善于“格物”,善于观察、分析,研究产生各种现象的“因”“缘”,就能把握各种人物的性格。

(完整word版)中国美学史大纲

(完整word版)中国美学史大纲

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道是真实的存在。

精,就是气。

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含义:天地万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

对美和艺术采取简单的否定。

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淡乎其无味”。

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妙,体现道德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老子否定美。

但不否定妙。

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德观照。

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是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

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界。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

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

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

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的情感。

审美标准就是“和”。

“礼之用,和为贵”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

第三节孔子论“兴观群怨”内容:兴,是个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观,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情况。

读中国美学史大纲

读中国美学史大纲

读中国美学史大纲
中国美学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美学思想和美学活动的学术领域。

下面是一份关于中国美学史大纲的简要介绍: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美学思想
1. 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包括孔子、荀子、老子等的对美的观念和审美理论
2. 儒家美学:重视道德和伦理,强调美的实践和修养,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
3. 道家美学:强调自然和自由,追求无为而治的审美观念
4. 墨家美学:强调公平和利益最大化的审美观念
5. 士人文化中的美学:包括诗、书、礼乐等艺术形式的美学思想
第二部分:中世纪中国美学思想
1. 隋唐宋元时期的诗词美学:包括豪放派、婉约派、河洛派等不同的诗风和审美观念
2. 唐宋时期的绘画美学:探讨中国古代绘画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手法
3. 元明时期的杂剧美学:关注戏剧、舞蹈和音乐艺术的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
4. 中国佛教美学:研究佛教对艺术和美的理解和应用
第三部分:现代中国美学思想
1. 清代以后的文人美学:探讨清代以后文人对美的理解和创作实践
2. 中国现代美学:研究近代以来中国美学的新思潮和美学理论体系
3. 中国当代美学:关注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和变革,包括对西方美学理论的吸收和融合
第四部分:中国美学活动与实践
1. 中国艺术现象: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各类艺术形式的美学特点和艺术观念
2. 中国建筑美学:探讨中国古代和现代建筑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
3. 中国园林美学:研究中国园林的美学原则和设计理念
4. 中国电影美学:关注中国电影的美学发展和特点
以上是一份关于中国美学史大纲的简要介绍,该大纲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和研究重点进行进一步细化和扩展。

中国美学史大纲 《管子》四篇与中国美学

中国美学史大纲 《管子》四篇与中国美学

中国美学史大纲《管子》四篇与中国美学《管子》四篇(《心术》上下、《白心》、《内业》)提出的精气说,是美学史发展的重要环节。

抽掉《管子》四篇,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气”这个重要的范畴,以及和这个范畴相关联的一系列重要命题,就不可能得到历史的说明。

《管子》四篇提出的“虚一而静”的命题,发展了老子“涤除玄鉴”的思想,在美学史上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管子》四篇及其在美学史上的重要性1、《管子》一书是西汉刘向编定的,今存七十六篇,考论为齐国管仲学派的著作(稷下的唯物派)四篇分别是:《心术》上下、《白心》《内业》2、《管子》一书思想比较庞杂,但他的主导思想是法家思想《管子》法的思想VS商鞅、韩非法的思想:齐国法的特点:一方面强调法制,另一方面又肯定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兼重礼与法商、韩法的特点:排斥道德文化,不认识文化的重要性,片面强调法制3、《管子》四篇和美学史的联系在于这四篇著作提出的“精气说”“气”最早由老子提出一《管子》四篇“精气说”一荀子一汉代王充“元气自然论”一魏晋南北朝“气”的美学二、《管子》四篇论“气”1、《管子》四篇明确肯定“道”和“气”都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体,“道”就是“气”,老子说的“道”是一个“不定的自然”,而《管子》四篇说的“气”是一个“有定的自然”2、“道”“气”“精”是一个概念,这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它没有固定的形式,到处可以存在,并且流动变化而产生出各种具体的东西一一说明宇宙的统一性乃在于物质性3、《管子》四篇认为,人是由“气”产生的,人的精神也是由“气”产生的,人是禀精气而生的,一个人所有的精气愈充沛,他就越聪明,愈有智慧,但如何争取吸收更多的精气?一一保持虚静总结:《管子》四篇从它的“精气说”,引出了“虚一而静”的认识论命题,《管子》四篇将万物统一于“气”及人的精神和意识是由“气”产生的,“气”是第一性的,这些都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把精神现象也归于“气”则是错误的。

4、《管子》四篇的精气说产生了很大影响:屈原、荀子、《吕氏春秋》、王充、孟子、庄子等三、《管子》四篇论“虚一而静”1、《管子》四篇把认识的主客体区分开来,并认为为了达到认识客体的目的,首先要注意认识主体本身的修养如何修养?洁其宫(去掉心中主观成见和欲念)开其门(打开耳目等认识的门户)2、“虚一而静”(对“洁其宫”进一步的说明)“虚”:排除主观的成见和欲念,也就是“无己”“静”:保持心的安静、平静“一”:一意专心3、《管子》四篇关于“神”的论述(和《易传》很接近)“神Q指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一物能化为之神”一一从“精气说”的角度来谈的注意:《管子》强调“虚静”(1)并不说他们主张与外地隔绝一主张:感外物而后应,缘物理而后动(2)并不是说他们主张不懂脑筋一要达到把握事物变化规律的神化的境界,不是靠鬼神,而是靠精气的聚集,若要此又须依靠“思之思之,又重思之”的艰苦思维过程4、《管子》“虚一而静”的影响:(1)继承老子“涤除玄鉴”“致虚极,守静笃”的思想,他强调了理性、思维的作用,是对老子学说的一个发展;(2)《管子》四篇“虚一而静”是同他的“精气说”联系在一起的,往往被后人作为解释艺术创作中灵感现象的理论依据;四、孟子的“养气说”1、孟子的“养气说”是在《管子》四篇精气说的影响下提出来的,是对于《管子》四篇精气说的唯心主义改造2、“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主观的精神力量(例如:《曹刿论战》)3、孟子用一种意义上的“气”的概念取代了《管子》物质性的“气”的概念4、“浩然之气”靠“养”才能获得,“养气”的方法是:配义与道(道:符合仁义之道的行为,与老子不同)“配义与道”:一方面明白仁义之道,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另一方面又要不断的去做人应该做的事1、孟子说“浩然之气”可“塞于天地之气”一一夸大主观能动性和唯心主义理论。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感

中国美学史大纲读后感《读〈中国美学史大纲〉有感》哇塞,最近我读了一本超厉害的书,叫《中国美学史大纲》。

读完之后呀,我感觉自己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神奇世界的大门,里面的东西真是太有趣啦!在没读这本书之前呢,我都不知道咱们中国的美学有着这么悠久的历史和这么丰富的内涵。

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以前我都没发现。

我一开始看的时候,心里还直犯嘀咕呢,美学史,这得多枯燥啊。

可谁知道,越看越入迷。

书里讲了好多古代的大思想家、大艺术家的美学观点。

像孔子,我对他可熟悉啦,只知道他是个大教育家,没想到他在美学上也有那么多的想法。

他说的“尽善尽美”,我就在想啊,这就好比我们做一件事情,不仅要把这件事情做好,还要让它看起来美美的。

就像我们画画一样,你要是只画对了形状,但是颜色涂得乱七八糟,那肯定不行呀。

这就不是“尽善尽美”啦。

我就和我的小伙伴们讨论这个事儿呢。

我的小伙伴小明说:“哎呀,我觉得就像我们打扫教室,把地扫干净了是善,但是如果能把扫帚摆放得整整齐齐,教室看起来就更美了,这就是尽善尽美啦。

”我听了直点头,觉得他说得好有道理呀。

还有庄子呢,他的想法可就更奇特了。

他好像生活在一个很自由的世界里,他的美学思想就像一阵自由自在的风。

他觉得美是一种自然的东西,不需要刻意去追求。

这就好比野外的花,它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盛开的时候是那么美,可它们并没有想过要怎么打扮自己呀。

我就跟妈妈讲庄子的这个想法,妈妈笑着说:“宝贝,你看咱们家养的花,虽然我们会修剪它,但是它最美的时候还是那种自然生长的状态。

”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生活里就有这么多美学的道理呢。

再说到那些古代的艺术作品,哎呀,书里讲了好多关于绘画、书法、音乐之类的东西。

我特别喜欢书法,看到书里讲书法里的美学,我感觉就像找到了知音一样。

那些书法家写出来的字,每一笔每一划都像是有生命似的。

就像王羲之的字,那线条就像舞动的精灵。

我就在想,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是天天练习吗?还是他们心中就有一个美的标准呢?我和爸爸讨论这个,爸爸说:“儿子(女儿)啊,这就像你做数学题一样,一开始要不断练习,慢慢地你心里就有了思路,书法家也是,练习多了,心里就有了对美的把握。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国美学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Aesthetics课程总学时/学分:48/3 (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适用专业:艺术设计学一、课程简介中国美学史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我们民族的艺术史、审美史、心灵史,包含在其中的哲学意识、道德观念和艺术见解,对读者心理人格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直接而深刻的作用。

本课程主要从中国文化、哲学切入,研究、揭示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

主要讲授有关中国传统美学的历史与理论知识,以历史上的思想形式为主,注重哲学分析,辅之以基本的学术史和艺术史背景。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中国美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美学史上各个时期的主要学派、思潮及其代表人物的美学思想;把握中国美学演化发展的脉络和原因,把握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更深层次上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对中国人在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特别是艺术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中国美学史的缘起、中国美学史的学科进展、中国美学史的原则与框架。

2.了解并掌握远古美学嬗变中的“礼”、“文”、“中”、“和”、“观”、“乐”。

3.对于儒家、道家与佛家美学(哲学)的争论以及各家美学的基本特点,有基本的掌握;4.掌握先秦时代背景与美学思考的关系,把握先秦美学的基本问题“天人之辨”、“古今之争”、“名实之辨”等;尤其要把握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儒家先驱的基本思想;把握老子、庄子作为道家创始者的基本思想;了解墨家、法家等诸子学的基本理论;5.理解两汉时期的唯物论与神学论的争论、斗争,理解汉朝从崇老到独尊儒学的发展,基本把握董重舒、王充的思想;6.了解、认识隋唐时期佛学的发展以及儒、释、道的进一步融合;7.掌握宋明道学出现的历史与理论根源,把握宋明道学在“理欲道器”问题上的主要思想观点,把握理学与心学的基本特点及二者的不同;掌握朱熹理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基本主张、王夫之对道学的总结;8.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唐代美学、宋元美学以及明清美学中的各种“论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第二节老子论道、气、象含义: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

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没有意志和目的,自己运动,是无和有的统一。

道不是绝对的虚无,包含有象、物、精。

道是真实的存在。

精,就是气。

象(物的形象),不能脱离道和气,否则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毫无意义。

第三节老子论有、无、虚、实含义:天地万物是有无、虚实的统一。

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

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第四节老子论美、妙、味含义:美,与善区别开,相对于恶(丑)而存在。

对美和艺术采取简单的否定。

味,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淡乎其无味”。

提倡一种平淡的趣味。

妙,体现道德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老子否定美。

但不否定妙。

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第五节老子论“涤除玄鉴”含义:涤除,洗除垢尘,洗去人们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德观照。

1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2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是审美心胸的最早源头。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第一节孔子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内容: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就能起一种特殊的作用。

在主观意识的修养中,在为了达到仁而进行的努力中,审美的境界高于知识的境界。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第二节孔子论美与善、文与质内容: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

美与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审美标准。

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的、有限度的情感。

这样的情感符合礼的规范,是审美的情感。

审美标准就是“和”。

“礼之用,和为贵”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

第三节孔子论“兴观群怨”内容:兴,是个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

观,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情况。

也可看出诗人及诵诗人之志。

群,在社会人群中交流思想情感,从而使社会保持和谐。

怨,对现实的社会生活表示一种否定性的情感,意义:1 看到了艺术欣赏活动的多种因素、多种内容,并且统一起来。

2 强调诗人对人的精神的感发作用,从而把握住了艺术欣赏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四节孔子论“大”内容:首先是一个道德范畴。

大所指对象不能引起主体对于自身力量的崇高感,只有一种敬畏之情,而且伴随一种神秘感。

第五节孔子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内容:审美主体在欣赏自然美时带有选择性,自然美能否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取决于它是否符合审美主体的道德观念。

后代由此形成“比德”理论。

自然美不是纯客观的东西,它包含有审美主体的思想、联想、想象的成分,也就是包含有意识形态的成分。

第六节墨子的“非乐”内容:统治者喜好音乐,会妨碍社会生产,浪费社会财富,加重人民负担,衣食不足,造成社会混乱和国家的灭亡。

也否定文采美饰。

意义:维护劳动人民意义,值得肯定。

但是把审美和艺术活动看作是一种单纯的娱乐,加以否定式错误的。

也包含有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要以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的思想。

第七节孟子论人格美和共同美感内容: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了圣人这个等级,他的人格美就能对社会风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人有共同的感觉器官,所以有共同的美感;人的心也是相同的,人对理义必定有相同的爱好。

乐的本质是对仁义等道德的爱好,乐就是从对仁义的爱好中产生的。

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艺术起源论。

第三章《易传》的美学第一节《易传》和《易》象内容:《系辞传》认为,整个《易经》都是象,都是以形象来表明义理。

《系辞传》所说的象,当然不等于是审美形象。

但是,可以通向审美形象。

三点根据:1 《系辞传》说:“象也者像也。

”《易》象是天地万物形象的模拟、写照、反映。

艺术形象也是。

不同在于前者的反映不一定是审美的,而艺术形象必须是审美的反映。

2 《易》象是以形象来说明义理,艺术形象则是以形象来表达情意。

形象变了,情意也变了。

3 《易经》有一些爻辞,本身就是诗歌,赋比兴三体都有。

第二节立象以尽意内容:和观物取象一样是象的重要规定。

言不尽意和立象以尽意这两个命题连在一起,包含了这样一个思想:概念不能表现或表现不清楚、不充分的,形象可以表现得清楚充分。

特点:以小喻大,以少总多,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特点。

象是具体的,切近的,显露的,变化多端的,而意识深远的,幽隐的。

第三节观物取象内容:1 说明了《易》象的来源。

是圣人根据他对于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观察,创造出来的。

是对于宇宙万物的再现,着重于表现万物的内在的特性,表现宇宙的深奥微妙的道理2 说明《易》象的产生,是一个认识,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3 观物的方式。

不能固定一个角度,不能局限于某个孤立的对象,而应该仰观,俯察,才能把握天地之道,万物之情。

第四节《易传》辩证法对美学思想发展的影响内容:1 阴阳刚柔的思想确立了中国古典美学关于美的两大类型的统一观。

壮美和优美。

或者叫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可以偏盛,但不可偏废。

2 易传“通变成文”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艺术发展观。

3 “知几其神”的思想引发了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

神是宇宙万物的微妙变化的规律。

4 修辞立诚的思想引发了关于诗品和人品的统一观。

第五节赋比兴的美学本义内容:是对“立象以尽意”的展开。

涉及审美意象又以何种方式感发读者。

涉及审美意象产生的方式与结构特点。

这种审美特点,在于重视内心的感发。

第四章《管子》四篇与中国美学第一节《管子》四篇及其在美学史上的重要性第二节《管子》四篇论“气”内容:精气说:道就是气,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体。

物之精“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

”精气客观存在,人们不能阻止它的运动,也不能消灭它。

人是由气产生的,人的精神也是由气产生的。

一个人所有的精气越多,它的生命力也就越高。

人心保持虚静,外界的灵气就能进入体内,并且在体内安定下来,不会散失。

第三节《管子》四篇论“虚一而静”含义:虚,就是排除主观的成见和欲念,也就是无己。

静,就是保持心的安静、平静。

一就是一意专心。

只有做到“虚一而静”,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才能在你面前呈现出来。

意义:更好地认识外部世界。

“洁其宫”是为了“开其门”。

“非所设”,就是不受主观成见支配。

“非所取”,就是不受主观欲念支配。

主张感外物而后应,缘物理而后动。

“舍己而以物为法”。

同精气说联系在一起。

作为后人解释艺术创作中灵感现象的一种理论依据。

第四节孟子的养气说内容:在《管子》影响下提出来的。

是一种修养方法。

不是管子中的物质性的精气,而是一种主观精神力量,是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主观心理状态。

养气的方法是配义与道。

道是仁义之道。

第五章庄子的美学第一节庄子的人性格、情趣和著作第二节庄子论自由和美(一)内容: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美。

对于道的观照,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修养过程:外天下,排除掉对世事的思虑;外物,抛弃贫富的是等各种计较;外生,把生死置之度外。

然后就能朝彻,使自己的心境如初生的太阳那样清明洞彻。

然后就能见独,能实现对道的观照。

这就是无己无功无名的精神状态,称之为心斋或者坐忘。

心斋就是空虚的心境。

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要人们从自己的内心彻底排除厉害观念。

评价:走向宿命论。

人在自己意识中取消一切差别,人就解脱了,也就自由了。

在精神生活中,借助心斋坐忘,获得一种虚假的自由。

合理性:突出强调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的主体必须超脱利害观念,则可看作是审美心胸的真正的发现(某种意义上的审美主体的发现)。

第三节庄子论自由和美(二)内容:庄子的寓言故事,特别是庖丁解牛,表明人们在劳动创造的实践中所达到的自由境界也就是审美的境界。

使用了“神”的概念。

指记忆上所达到的一种神化的境界,就是对于寓言故事所描绘的创造的自由的一种概括。

(庄子本人对此并无美学的规定,但是应用广泛)第四节庄子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内容: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是最高的、绝对的美,而现象界的美和丑则不仅是相对的,而且在本质上没有差别。

庄子把他的相对主义美丑观和“气化”理论联系。

美丑的本质都是气。

美丑所以能互相转化,不仅在于人们的好恶不同,更根本的是在于美丑本质上是相同的,本质是气。

评价: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与丑并不是最高的范畴,而是属于较低层次的范畴。

一个自然物,一件艺术作品,只要有生意只要他能充分表现了宇宙一体运化的生命力,那么臭也可被人喜爱,成为美,甚至越丑越美。

第五节庄子论兀者、支离者、瓮盎(ang)大瘿(ying)含义:人的外形整齐、匀称、美观并不是重要的。

重要的是人的内在的德,内在的精神面貌。

人的外貌的奇丑,反而可以更有力地表现人的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

意义:在美学史上形成了一种和孔子文质彬彬的主张很不相同的审美观。

第六节庄子论“象罔”含义:1 就表现道来说,形象比较言辨(概念、逻辑)更为优越。

2 但是这个形象,并不单是有形的形象,而是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象罔)。

意义:老庄的这个丝线,是意境说的最早源头。

第六章荀子的美学第一节荀子的哲学和美学第二节荀子论化性起伪而成美含义:人的美,不在外表容貌,而在于内涵的品德学问。

伪,指人为,是与自然相对待而言的。

要把性与伪分开。

性是自然产生,而道德学问等等则是人为的。

“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所以荀子十分强调“师法之化,礼义之道”,也就是强调后天的道德学问的修养。

这就是所谓化性而起伪。

人的美起于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改造,因而人的美具有社会性,是社会的产物。

他要求人的形相容貌、举止表情等都要符合礼的规范。

意义:荀子关于人的审美的理论,从善出发。

审美严格从属于政治的,继承了孔子的传统。

第三节荀子对墨子“非乐”的批判含义:墨子认为,王公大人喜好音乐,会造成国乱财穷。

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

礼乐文章并不是为了好听好看,而是为了给人的欲求以一个度量分界,这样就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和谐的社会组织。

乐合同。

乐对于人的紧身影响,就是对于人的血气的影响。

这表明他要为音乐对人的精神影响寻找一个生理基础。

乐可以使人血气和平,可以“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第七章《乐记》的美学第一节《乐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汉代人编著,是孔子以来的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的系统化。

主要发挥的是孔子、荀子(也许还是公孙尼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特点是比较有系统性。

第二节《乐记》论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内容:“礼辨异,乐和同”。

礼者为异,就是把贵贱的等级严格地加以区分,防止相互争夺。

乐者为同,不同的等级之间,要维持一定的联系,要保持一种和谐的秩序,防止相互怨恨。

乐胜或者礼胜,都不利于封建等级制度的维持,只有礼乐相济才是理想的统治。

礼乐刑政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