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明白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2. 掌握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3. 掌握物质的变化规律,了解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反应过程。

二、教学重点:1. 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物质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1.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2. 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

四、教学内容:1. 物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3. 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4. 化学实验中的常见反应过程。

五、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实例分析,激发学生兴趣;2. 实验操作,加深学生理解;3. 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交流。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物质的基本概念;2. 讲解:讲解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3. 实验操作: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反应现象;4. 分组讨论: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变化规律;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记忆。

七、课堂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思考化学实验中的变化现象背后的原理。

八、板书设计:1. 物质的基本概念2.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3. 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4. 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反应过程九、教学评价:1. 巩固性评价:课后作业考核;2.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3. 课堂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以上为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2022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3节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2022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3节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目标: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原子之间的电子转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被氧化、被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等基本概念3、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4、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与研究,感知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对立统一的观点。

重点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教学过程:[思考与交流]1、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请列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讨论并交流这类化学反应的分类标准。

2、氧化和还原反应是分别进行的吗?[归纳与整理]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是还原反应,根据物质得氧和失氧为标准来判断。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发生,相互依存。

像这样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与探究]一瓶盛满氯气的集气瓶,推开玻璃片,在瓶口上方用锯条锯出微小的金属钠,观察现象。

根据讨论进一步激疑,反应中无氧能发生燃烧现象,激烈的氧化反应是否只有得氧、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究竟怎么叫氧化还原反应?[思考与交流]请分析下列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如何变化?Fe + CuSO4 == FeSO4 + CuMg + 2HCl == MgCl2 + H2↑S + O2加热SO2CuO + H2加热Cu + H2O[归纳与整理]一、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关系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思考与交流]氧化还原反应中,粒子间发生重新组合,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必然与原子结构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什么?要深刻地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还需要从微观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电子转移与氧化还原的关系。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教案1.1物质分类 ................................................................................................................... - 1 -1.2物质的转化 ............................................................................................................... - 7 -2离子反应 .................................................................................................................... - 13 -3.1氧化还原反应 ......................................................................................................... - 17 -3.2氧化剂、还原剂...................................................................................................... - 21 -1.1物质分类【教学目标】1.从基本的物质分类出发,认识分类对化学研究的重要性,形成学习化学的分类观。

2.了解胶体及分散系的概念,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胶体。

3.了解胶体和溶液、浊液的区别。

4.认识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

【教学重难点】1.知道分类方法并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比较,胶体性质。

【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师]图书馆中数不胜数的图书要分类陈列以便于人们查找,快递企业对数以万计的物品要分类处理以提高工作效率。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微专题大素养(一)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微专题大素养(一)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物质分类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拓展与延伸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例如,提交一张手绘的物质分类思维导图。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物质的分类知识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句:物理变化是物质形态、位置或状态发生改变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旧键断裂、新键生成,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质变化的本质是旧键断裂和新键生成。
3.实验操作技能
-重点知识点:实验操作的安全性、精确性、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应用
-词:安全性、精确性、实验技能
-句:在进行化学实验时,要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注意实验器材的使用和操作,保持精确的实验结果;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是化学实验成功的关键。
3.在实验操作环节,进行安全教育,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同时提供详细的实验步骤和指导,确保学生的实验安全性和精确性。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研究法和项目导向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讲授法用于向学生传授物质分类和变化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微专题大素养(一)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化学高中物质的变化教案

化学高中物质的变化教案

化学高中物质的变化教案
教学内容:物质的变化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化学试剂、教学课件、学生笔记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展示一组实验现象,引出物质的变化概念,激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

二、理论讲解
1. 介绍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之间的转化过程。

2. 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 介绍化学反应的物质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三、实验探究
进行一次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反应过程,体会物质的变化。

四、知识巩固
通过小组讨论或问答形式,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并运用到其他类似问题中。

五、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练习,深化对化学反应过程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思维。

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设计旨在通过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确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不足之处,以便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1.1.1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1.1.1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1.1.1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1课时物质的分类核心微网络素养新目标1.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其进行分类的方法。

2.学会分散系的分类方法及类型。

3.认识胶体及其性质。

4.学会用实验方法对物质性质进行研究学习。

[预习新知]一、同素异形体1.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2.金刚石、石墨和C60是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氧气和臭氧(O3)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二、物质的分类1.根据物质的组成分类(1)树状分类法举例:(2)交叉分类法举例:2.根据物质的性质分类(1)CO 2、SO 3等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类氧化物称为酸性氧化物。

多数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与水化合生成酸。

(2)CaO 、Fe 2O 3等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类氧化物称为碱性氧化物。

(3)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而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则属于碱性氧化物。

三、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1)分散系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2)组成⎩⎪⎨⎪⎧分散质: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剂:分散系中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

(3)分类⎩⎨⎧按分散质、分散剂状态进行分类,共有9种组合。

按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2.胶体Fe(OH)3胶体的制备试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 3+3H 2O=====△Fe(OH)3(胶体)+3HCl 。

3.胶体的性质[即学即练]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Na 2SO 4、KNO 3都是含氧酸盐。

( )(2)HNO 3既属于一元酸又属于含氧酸,这种分类方法是树状分类法。

( ) (3)Na 2CO 3含有氧元素,属于氧化物。

( )(4)CuSO4·5H2O属于混合物。

( )(5)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粒子称为胶体( )(6)胶体都是均匀透明的液体( )(7)胶体一般比较稳定,不易产生沉淀( )(8)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 )(9)可以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 )答案:(1)√(2)×(3)×(4)×(5)×(6)×(7)√(8)√(9)√2.对下列物质分类全部正确的是( )①纯碱②食盐水③石灰水④NaOH⑤液态氧⑥KClO3A.碱——①④ B.纯净物——③④⑤C.盐——①⑥ D.混合物——②⑤答案:C3.按照物质的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HNO3应属于( )①酸②氢化物③氧化物④含氧酸⑤难挥发性酸⑥强酸⑦一元酸⑧化合物⑨混合物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④⑥⑦⑧C.①⑨D.①④⑤⑥⑦答案:B4.出现大雾天气时,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 D.胶体解析:雾是由微小液滴(直径10-9~10-7 m)分散于空气中形成的气溶胶,属于胶体。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课标要求:(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感受分类方法对化学学科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3)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4)根据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用及其发生的条件;(5)通过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能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6)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目标: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通过查阅资料等手段,浓度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3.感悟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4.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5.认识丁达尔效应6.逐步探究胶体与浊液、溶液的区别7.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2.胶体及其主要性质难点:1.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2.丁达尔效应教学方法与过程: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物质的分类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1)同一种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之间互称为同素异形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化合物,100多种元素可以能成种类繁多的物质。

我们可以采用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来认识和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制备等。

(2)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A.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按某种标准再进行分类的方法叫树状分类法,根据物质的组成可以采用树状分类法对物质进行分类如下:B.交叉分类法对同一种物质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的方法叫交叉分类法,从不同的标准对同一物质进行分类,可以采用交叉分类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3)根据物质的性质也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根据氧化物质的性质可对氧化物进行分类,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碱性氧化物,如CaO;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酸性氧化物,如CO2;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两性氧化物,如Al2O3;既不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不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不成盐氧化物,如NO、CO;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

高中化学集体备课《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苏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集体备课《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苏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集体备课《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苏教版必修高中化学集体备课《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苏教版必修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 )授课班级课时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科学抽象、概括整理、归纳总结,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幻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好学上进的情感。

2、创设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与讨论,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趣,并体验成功喜悦。

重点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难点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1交叉分类法Na2CO3 钠盐Na2SO4 钾盐 K2SO4 硫酸盐 K2CO3 碳酸盐2、树状分类法二、分散系 ( dispersion system)及其分类1、分散系 (1)分散系:将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和分散剂: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3)、分类:常见的分散系有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等。

一般地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离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1nm100nm 的为胶体。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引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物质形态多样而丰富。

如此之多的东西,如果不进行分类,那对于科学研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比如到图书馆借书,如果书目没有进行分类,要找一本书简直是大海捞针。

所以说分类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必备的手段,物质进行分类后,同一类物质由于具有相似的性质,故更方便对比。

投影图书馆中陈列的图书、超市中的商品摆放。

导入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物质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在初中的基础上来进行研究。

高中化学 2.1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 2.1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2.1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教案教学目的1:1. 巩固学习化学实验中知识,强化训练。

2. 重点学习混合物的几种分离和提纯方法及离子的检验方法。

3. 树立安全意识。

教学课时:1.5课时知识体系 11.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A)⑴ 物质分类的方法①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纯净物混合物①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②有一定的熔、沸点③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无固定组成和结构无一定的熔、沸点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化学性质⑵ 化学反应分类的方法①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反应类型举例表示式化合反应 C+O2 CO2A+B==AB分解反应 CaCO3 CaO+CO2↑AB==A+B置换反应 C+CuO Cu+CO↑A+BC==AC+B复分解反应AgNO3+NaCl==AgCl↓+NaNO3A B+CD==AD+CB② 根据化合价是否变化 —— 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③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或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2. ⑴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

⑵ 组成:分散质——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 分散剂——微粒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⑶ 分类:⑷ 胶体① 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在1nm ~ 100nm 之间。

胶体是以分散质粒子大小为特征的,它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如NaCl 溶于水形成溶液,如果分散在酒精中可形成胶体。

可见,同种分散质在不同的分散剂中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散系。

② 胶体的性质现象定义解释应用丁达尔现象光束通过胶体时,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胶体分散质的粒子比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大,使光波发生散射区别溶液和胶体布朗运动在超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胶体粒子在做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叫做布朗运动水分子从各个方向撞击胶体粒子,而每一瞬间胶体粒子在不同方向受的力是不相同的——电泳现象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做定向移动的现象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分离蛋白质、氨基酸;血清电泳用于诊断疾病;电泳电镀聚沉中和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使胶体粒子聚集长大,形成颗粒较大的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的过程胶体粒子带电,加电解质或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中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从而使分散质聚集成较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沉淀析出制豆腐、果冻等③ 胶体的分类类型分散剂状态实例固溶胶固态有色玻璃、烟水晶液溶胶液态淀粉溶液、Fe(OH)3胶体气溶胶气态烟、云、雾④ 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所以胶体粒子带电。

2020高中化学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1.1.2 物质的转化教案 第一册

2020高中化学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1.1.2 物质的转化教案 第一册

第2课时物质的转化核心微网络素养新目标,1.认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2.掌握并应用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3.熟悉常见反应类型的特征与应用.[预习新知]一、酸、碱、盐的性质1.酸的主要化学性质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反应实例(写出化学方程式)酸与活泼金属反应Zn+2HCl===ZnCl2+H2↑酸与碱性氧化物反应CaO+2HCl===CaCl2+H2O酸与碱反应2NaOH+H2SO4===Na2SO4+2H2O酸与某些盐反应Na2CO3+2HCl===2NaCl+CO2↑+H2O2.碱的主要化学性质反应实例(写出化学方程式)3.上述酸、碱、盐的性质,涉及到的反应类型: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二、物质的转化已知: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C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写出有关序号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化学方程式反应类型2Ca+O2===2CaO;化合反应CaO+H2O===Ca(OH)2;化合反应Ca(OH)2+Na2CO3===CaCO3↓+2NaOH;复分解反应C+O2错误!CO2;化合反应CO2+H2O===H2CO3;化合反应H2CO3+Ca(OH)2===CaCO3↓+2H2O;复分解反应[即学即练]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酸、碱、盐都易溶于水,且水溶液为无色溶液.()(2)金属都能与酸反应产生氢气。

( )(3)酸和碱发生反应都有盐和水生成.()(4)有酸味的物质都是酸,有咸味的物质都是盐。

( )(5)金属铁和盐酸反应生成FeCl2和H2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6)2Na2O2+2H2O===4NaOH+O2↑是置换反应。

()答案:(1)×(2)×(3)√(4)×(5)√(6)×2.下列反应方程式有一个与其他三个在分类上不同,这个反应是()A.S+O2错误!SO2B.Na2CO3+CO2+H2O===2NaHCO3C.NH4HCO3错误!NH3↑+CO2↑+H2OD.CO2+C错误!2CO解析:考查反应类型,明显看出A、B、D三项都属于化合反应,而C项属于分解反应。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课程标准: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省教学要求: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3、认同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复习初中所学基本概念,在了解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的基础上,能够从物质的组成与物质性质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过程与方法1、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并且经过师生间交流与合作,相互取长补短,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通过各小组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其筛选信息,收集、整理知识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成功地选择一种分类方法,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感受到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并能够在后面的学习中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教学难点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教学过程:【引入】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能够很快就找到你所需要的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将许多书放上书架之前可能做了哪些工作?大超市里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为什么人们能迅速挑出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自主学习】学习课本P24第一、二段,阐述上述原因【小结】同学们,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我们感兴趣的事和物,我们不断的研究着,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物质,我们就必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主备人:李凤时间:2009年9月25日课程标准: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省教学要求:1、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2、知道胶体的丁达尔现象,了解胶体的重要作用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溶液、浊液等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分类法了解分散系概念和本质,并了解胶体的有关性质;2、能区分溶液、胶体、浊液,知道其本质区别,知道胶体的丁达尔现象,了解胶体的重要应用,能用胶体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 离子反应教案(1)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 离子反应教案(1)

教案一:离子反应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电离方程式的判断和书写以及离子反应发生条件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离子反应的判断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1.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1)电解质概念引入:我们在初中观察过酸、碱、盐溶液在水溶液中的导电的实验现象。

不仅如此,如果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它们也能导电。

电解质的定义: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拓展: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能够在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

举例说明:将氯化钠加入水中,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脱离NaCl晶体表面,进入水中,形成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如图1),NaCl发生了电离。

这一过程可以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如下:NaCl = Na+ + Cl-图1 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示意图(2)酸的概念引入:HCl、H2SO4和HNO3的电离也可以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如下:HCl = H+ + Cl-H2SO4 = H+ + SO4-HNO3 = H+ + NO3-总结:HCl、H2SO4和HNO3都能电离出H+,因此,我们可以从电离的角度对酸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

酸的概念: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学物叫酸。

(3)碱的概念引入:NaOH和KOH电离也可以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如下:NaOH = Na+ + OH-KOH= K+ + OH-总结:NaOH和KOH都能电离出OH-,因此,我们可以从电离的角度对碱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

碱的概念: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OH-)的化学物叫碱。

2.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1)离子反应的定义: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电离成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称作离子反应。

初中物质的化学变化教案

初中物质的化学变化教案

初中物质的化学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的概念
2. 能够区分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 能够描述几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及其特征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化学变化的定义及特征
2. 化学反应的概念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1. 化学反应的观察能力培养
2.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5分钟)
老师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反应的视频或图片,引入物质的化学变化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化学变化的兴趣。

二、讲解和示范(15分钟)
1. 讲解物质的化学变化的概念和特征,引导学生阐明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结构的改变。

2. 示范几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如铁与硫化氢的反应、氧气和铜的反应等,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如氧化铁粉、氢氧化钠与氯化铜液的反应等。

2.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下反应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中的化学变化。

四、讨论和总结(10分钟)
1.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分析反应产物的形成原因。

2. 总结物质的化学变化的特征和表现形式,让学生能够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以某种常见化学反应为题目的作业,要求学生写出该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并解释反应过程。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物质的化学变化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并掌握了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及其特征。

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培养他们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观察分析能力。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精品教学课件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精品教学课件
[答案] C
对同素异形体概念的理解 (1)组成元素:只含有一种元素。 (2)物质类别:互为同素异形体的只能是单质。 (3)性质关系: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物理性质有差异,但化学性 质相似。 (4)相互转化: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5)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既有单质参加,又有单质生成,但 没有涉及化合价的变化。
[答案] (1)丁达尔效应 胶体 (2)空气中含有的胶体粒子的大小介于 1 nm~100 nm,能使光 产生散射 (3)鉴别胶体和溶液
知识点一 同素异形体 同一种元素可形成不同单质,这些单质互称为这种元素的同 素异形体。 (1)产生同素异形体的原因 ①组成分子的原子数目和成键方式不同,如氧气(O2)和臭氧 (O3)。 ②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3)胶体的性质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的性质完全相同( ) (2)碳酸钾是钾盐,也是碳酸盐( ) (3)根据组成元素的差异,可以把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 (4)CuSO4·5H2O 是混合物( ) (5)蔗糖溶液、淀粉溶液属于溶液,云、雾、烟属于胶体( )
(3)分散系分类
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 _溶_液__、__胶__体__、__浊__液________。其中浊液分为___悬__浊__液__、__乳__浊__液____。
4.胶体的分类、制备和性质 (1)胶体的分类
按照分①分散剂是液体,叫做液溶胶,如FeOH3胶体 散剂的②分散剂是固体,叫做固溶胶,如有色玻璃 不同 ③分散剂是气体,叫做气溶胶,如云、雾
(6)直径介于 1~100 nm 之间的粒子称为胶体( ) (7)氢氧化铁胶体为无色透明的液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 (8)丁达尔效应可用来鉴定溶液与胶体( )

(完整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完整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课时)授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看法及差异,并能运用看法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看法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3)认识平常生活中哪些是化学变化那些是物理变化。

2、过程与方法(1)经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解析,学会概括整理(2)用化学知识讲解平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感神态度价值观(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自己着手做实验的能力和慎重务实的科学作风。

重、难点:(1)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物质的变化。

(2)能正确的区分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物质的化学性质哪些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授课方法:情况设计、比较、谈论、讲解、实验授课用具:小玻璃·细铁丝·纸片·酒精灯·试管·水·研钵·课件等。

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授课妄图【课堂引入】(经验引入法)【聆听和想象变化的前经过化学史的知识引同学们再上课以前老师先问你们几个问题,在后】入新课,这不但激发了我们平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铁制品放置在润湿的环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让境中,过不久后我们就会看到他生锈,纸燃尽后就学生学习了课本以外成了灰,冬天下雪的时候你发现放在外面的水变成的知识。

了冰,铁丝轻轻一折它就形变了,这些东西可否是在前后发生了必然程度的变化?它们个属于什么变化以及它们变化的实质是什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授课妄图【学生实验】指导学生们亲自着手实验,把学生分【做实验】做相关的实验让学生自己着手,亲自八组实验:划燃火柴,燃烧纸片,揉碎纸片,折弯并观察实验现象。

感觉变化过程,印象深细铁丝。

刻。

【学生实验】实验 1-1 水的沸腾【回答】仔细仔细观察实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加热到水沸验后,坐在一起的几位同纳总结实验现象能力,腾。

人教版必修1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教学设计精选全文

人教版必修1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教学设计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教学设计学号:联系方式:人教版必修1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和体系分析 1.位置分析本单元处于高中人教版化学必修1的第二章,是高中化学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起始章。

本单元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开始,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在复习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课程其他章节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结构分析本单元的一条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化学学科的核心思想——分类观始终贯穿于单元始终。

包括物质分类法、胶体、电解质与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基础四部分内容。

单元内容结构如图所示:三、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化学课程目标由国家控制,以化学学科课程标准的形式向社会公布。

是实施该门课程管理、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

化学教学目标由任课教师编制,是教师在调研了化学教学系统各要素之后对教学的预设。

化学课程目标是课时教学目标的基础。

编制化学教学目标时最具挑战性的是化学教师如何选择恰当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该任务的教学强度。

从教育的层级转化来讲,先有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然后才有课程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最后才是课时的教学目标。

按照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的观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化学教学目标是在调研了课程目标、化学教材、学校教学条件和学习者的实际之后,对化学教学所作的一种终极预设。

故本单元课程目标转化为三维教学目标过程如下:(一)先研读课程标准,其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之“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这个知识点的要求为: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
一、课程标准(复制本学科本课课程标准要求):
1.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 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 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二、目标分解
1. 根据本学期学时长和化学必修内容特点,我们对教学内容分做调整:本学期完成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最后一章(正好是必修一三四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内容,基本学期完成必修阶段的主体部分。

2. 根据学生目前认知特点和学习基础,为初高中衔接顺利过渡,将教材教学顺序作适当调整:先学第二章,然后学第一章的物质的量,而第一章实验内容分散到第三和第四章学习,这样既很好地进行初高中衔接过渡,又能温故知新,开启新内容的学习,降低了初高中转换的台阶,让学生迅速适应高中化学学习。

3. 用两节课完成初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及反应的归纳梳理,并进一步从分类角度深入认识物质类别与性质关系,从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体系,温故的同时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学习特点和方法,然后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三、问题设计
1. 列举初中所学化学物质,并对其进行分类,从分类角度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反应,构建初中化学知识体系,再应用于解决新问题。

2. 对混合物进行再分类的方法是什么,胶体的特征有哪些?
3.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书写电离方程式?
4. 离子反应的条件是什么?如何书写离子方程式?
四、评估方式(主要呈现课堂例题和课后精选习题、以及其他)
第一和二课时
【例题1】用线将物质与其所属类别连起来。

NaNO3钠盐
Na2SO4钾盐
K2SO4硫酸盐
KNO3硝酸盐
【例题2】观察下列反应方程式,分析氧化物还可以按照什么标准分类
(1)CO2 +2NaOH = Na2CO3 + H2O (2)SiO2 +2NaOH = Na2SiO3 + H2O
(3)Fe2O3 + 6HCl =2FeCl3 + 3H2O (4)CuO + H2SO4 = CuSO4 + H2O
(5)Al2O3+3H2SO4 = Al2(SO4)3+3H2O (6)Al2O3+2NaOH = 2NaAlO2+H2O
【例题3】试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下列几组物质进行分类。

(1)H2SO4、HNO3、HCl、H2CO3 (2)Fe2O3、CO2、CO、CuO
(3)Cu(OH)2、Ba(OH)2、NaOH (4)Na2CO3、BaCO3、NaHSO4、NaHCO3
【课堂练习】:
1.实验室用NaOH溶液可以除去CO2气体,SO2与CO2一样都是酸性氧化物,推测SO2与哪些物质能发生反应,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请分别以钙和碳为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转化关系。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图来表示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吗?
Ca→CaO→Ca(OH)2→CaCO3 C→CO2→H2CO3→CaCO3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
()1.近年来一些城市逐步采取了分类生活垃圾的方式,以使垃圾得以合理的利用。

在生活中,塑料袋、废纸、旧橡胶制品等属于
A.无机物B.有机物C.盐类D.非金属单质
()2.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可能是以下物质中的
A.混合物B.化合物C.纯净物D.单质
()3.下列各组中的物质,按酸、碱、盐、氧化物分类,属于同一类的是A.NaCl、K2O、HNO3B.CO2、CaCO3、NaOH
C.SO2、SO3、H2SO4D.NaOH、Mg(OH)2、Cu(OH)2
()4.体操运动员比赛时为了防滑。

常在手掌上涂抹碳酸镁粉末。

碳酸镁属于A.酸B.碱C.盐D.氧化物
()5.小王在奥运五连环中填入了5种物质(如图所示),相连环的物质间所发生的反
应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A.分解反应B.复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D.置换反应
()6.下列属于同一类别的物质是
①NaCl②(NH4)2SO4③NH3·H2O ④KOH ⑤Fe(OH)3⑥HNO3
A.③④⑤B.①③⑥C.②③⑤D.②④⑥
()7.下列属于混合物的是
A.氨水B.H2SO4C.液氨D.氯化钠
()8.下列各组物质中,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A.稀有气体、酒精、冰水混合物B.乙醇、盐酸、胆矾(CuSO4∙5H2O)
C.金刚石、铁矿石、大理石D.水银、水蒸气、水煤气
二、填空题
9.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活泼金属与酸反应(举一例) 。

(2)酸与碱反应(举一例) 。

(3)强酸制弱酸的反应(举一例) 。

(4)稀硫酸分别与CuO、Fe2O3的反应:,。

(5)Cu与AgNO3溶液反应:。

10.某化学试剂厂A、B、C、D四个车间
排放的废水中,分别含有氢氧化钠、氯化铁、
碳酸钠、盐酸中的一种.在不加试剂的情况
下,若控制流量,将它们排放到反应池中,
使其恰好完全反应,最后可形成不污染环境
的废液排入河流.已知B车间排放的污水
显碱性,C车间排放的污水有颜色,反应池
1中有气泡产生,则A车间排放的废水中含有,D车间排放的废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1.右图中每条连线表示两端的物质可以发
生化学反应,甲、乙、丙、丁分别为Mg、BaCl2、
Na2CO3、HCl中的一种。

第三课时
【实验探究】如何区别胶体和溶液?完成下列实验,并对胶体的性质进行归纳总结。

1、向煮沸的蒸馏水中滴加5-6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2、观察Fe(OH)3胶体,并与CuSO4溶液以及泥水进行比较;
3、用激光笔分别照射以上三种液体,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将以上三种液体分别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及结论:
【思考】制备Fe(OH)3胶体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制备胶体?
【课后作业】:
()1.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沿江或沿海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溶液B.悬浊液C.乳浊液D.胶体
()2.不能发生丁达尔现象的分散系是
A.碘酒B.乙醇C.淀粉溶液D.钴玻璃
()3.用饱和的FeCl3溶液制取Fe(OH)3胶体,正确的操作是
A.将FeCl3溶液滴入蒸馏水中
B.将FeCl3溶液滴入热水中,生成棕黄色液体
C.将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继续煮沸至生成红褐色液体
D.将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继续煮沸至生成红褐色沉淀
()4.胶体区别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A.丁达尔效应B.可以通过滤纸
C.有颜色、介稳性D.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5.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都能透过滤纸B.都呈红褐色
C.分散质粒子具有相同的直径D.都具有丁达尔效应
()6.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 nm的材料,其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医学、化工、军事等领域。

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下列
有关形成的物质的判断正确的是①是溶液②是胶体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④能透过滤纸⑤不能透过滤纸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②③④B.②③⑤⑥C.②③④D.②③④⑥
()7.物质分类中,前者包括后者的是:
A.氧化物、化合物B.化合物、盐C.溶液、胶体D.溶液、分散系()8.对原子、分子进行操纵的纳米超分子技术往往能实现意想不到的变化。

如纳米铜颗粒一遇到空气就会剧烈燃烧,甚至发生爆炸。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纳米铜是一种新型化合物B.纳米铜颗粒比普通铜更易与氧气发生反应
C.纳米铜无需密封保存 D.纳米铜与普通铜所含铜原子的种类不同9.铁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有极其重要的用途,请回答下列问题:
FeCl3溶液呈色,分散质是,分散剂是。

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1)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可以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此反应属于反应。

(2)Fe(OH)3胶体呈红褐色,具有良好的净水效果。

以饱和FeCl3溶液为原料制备Fe(OH)3 胶体的方法是。

(3)在FeCl3溶液、Fe(OH)3胶体、Fe(OH)3悬浊液三种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最的是,最小的是。

(4)另取一小烧杯也加入25mL蒸馏水后,向烧杯中也加入2mL 饱和FeCl3溶液,振荡均匀后,将此烧杯(编号甲)与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置暗处:分别用红色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与光线垂直的角度,可以看到烧杯中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用这个实验可以区别。

(5)取少量Fe(OH)3胶体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边滴边振荡,可以看到溶液红褐色逐渐变浅,最终又得到了黄色的FeCl3溶液,发生此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此反应基本类型属于。

10.框图中的物质为初中化学所学的物质,其叫属于盐的是H、
C、M、N,属于氧化物的是F、G;胃液中含有适量的A,可
帮助消化;C是家庭中重要的调味品之—;D常用于改良酸性
土壤。

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问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
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已略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