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下册5《孔乙己》导学案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孔乙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品味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4.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学习重点】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学习难点】
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大都知道《孔乙己》;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会对孔乙己这个尝尽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留下深刻印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孔乙己,体味一下孔乙己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听老师范读课文,圈画课文中的生字词。
颓.唐(tuí) 附和.(hè) 分辩.(biàn) 不屑.置辩(xiè) 咸亨.酒店(hēng)
砚.(yàn) 羼.水(chàn) 拭.(shì) 蘸.(zhàn) 阔绰.(chuò)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
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之乎者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固,安守。
间或:偶然,有时候。
3.背景链接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为拯救青年一代,不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
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从而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跳读课文,说说课文叙述了孔乙己哪几个生活片段。
【交流点拨】六个生活片段:①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②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③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④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⑤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⑥孔乙己被打断腿。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内部层次是怎样的?分属怎样的情节结构?简要概括各部分内容。
【交流点拨】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课文前三段):通过叙述者“我”在咸亨酒店里当小伙计的描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为主人公的出场及性格命运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第二部分(从第四段到倒数第二段):这是整篇小说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将叙述者“我”的思绪从二十多年前的过去回到“现在”,以“我”的亲身见证来推测“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在首尾呼应中强化了孔乙己的人生悲剧,含蓄地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抗议与批判,属于情节的尾声。
3.小说是从什么角度来讲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作者以一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让人体会到,连这样一个小孩子都这样冷漠,可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而且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比第三人称显得更为真实亲切。
(二)环境描写
自由朗读课文,合作探究。
1.环境描写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这篇小说哪些语句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这句话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孔乙己被打折腿,用手走路的悲惨遭遇做铺垫。
2.小说哪些地方属于社会环境描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交流点拨】生甲: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四、板书设计
五、分层作业设计
1.必做题:配套练习1、2、3、4
2.选做题: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文章篇幅不到三千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痛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孔乙己这个艺术形象究竟是怎样塑造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品析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二、合作与探究
1.下列语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1)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交流点拨】肖像描写。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是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东西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萎靡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的经济状况和懒得出奇的性格特征。
(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交流点拨】语言、神态描写。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3)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交流点拨】动作描写。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2.孔乙己为什么故意混淆“偷”和“窃”,强词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