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陆地生物群落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
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格局与生态系统
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格局与生态系统动物群落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由各种不同物种组成的生物群体。
它们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格局,这种格局与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格局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格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类型、植被等。
气候是影响动物群落分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条件会导致不同的生态环境,从而影响动物群落的形成。
例如,热带雨林气候下的动物群落种类繁多,而极地气候下的动物群落则相对较少。
地形和土壤类型也对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格局产生影响。
山地地区的动物群落通常较为丰富多样,而沙漠地区的动物群落则相对较少。
土壤类型对植被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而植被又是动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土壤类型也间接影响着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格局。
二、地理分布格局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格局与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
一方面,地理分布格局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不同地理区域的动物群落组成不同,其所承担的生态功能也有所不同。
例如,热带雨林的动物群落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而草原地区的动物群落则对于维持土壤肥力和水循环等生态功能起到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生态系统的特点也会影响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格局。
生态系统中的资源分布、竞争关系、捕食关系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动物群落的分布。
例如,某些动物种类对于特定的食物或栖息地有较高的依赖性,它们往往会在资源丰富的地区聚集形成特定的动物群落。
三、地理分布格局的变化与生态系统的演替地理分布格局并非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与生态系统的演替密切相关。
生态系统的演替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从初始阶段到稳定阶段的过程。
在演替过程中,动物群落的组成和地理分布格局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初级演替阶段的生态系统通常具有较低的物种多样性和较简单的动物群落结构。
第七章 陆地生物群
(二)群落特征
1 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均为热带分布的种类 。(原因: 有利的气候条件,地区的古老性。第三纪以来,环境 稳定,无剧烈的环境变迁)
(1)高等植物45000种以上,且乔木树种十分丰富。 巴西:8km2,400种乔木;
教学要求: 1. 掌握每一个地带性生物群的群落 特征及主要分布区
2. 掌握地带性生物群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
比较法
第一节 热带生物群
• 热带主要生物群落有: 1 热带雨林生物群落 2 热带季雨林生物群落 3 热带稀树草原生物群落 4 热带荒漠 5 红树林生物群落
家鸡野生祖先
懒熊
(三)地理分布:不连续分布在亚洲、非洲和 美洲的热带地区,其中以亚洲东南部最为发 达。
东南亚季雨林:面积最大,类型多,为季雨林 典型分布区。P101页.
天然柚木林仅在世界上的四个国家里生长:印 度、老挝、缅甸和泰国
非洲季雨林:分布在雨林外围区,较分散。 P101页。
美洲季雨林:P101页 中国的季雨林:北回归线附近及其以南的地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 第一节 热带生物群 一、热带雨林生物群 二、热带季雨林生物群 三、热带草原生物群 四、热带荒漠 五、红树林
• 第二节 亚热带生物群 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群 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与灌丛生物群 三、亚热带荒漠
• 第三节 温带生物群 一、温带落叶阔叶林生物群 二、温带草原生物群 三、温带荒漠 四、寒温带(亚寒带)针叶林生物群
(5)板状根、茎花现象、木质大藤、附生植物等均 不及雨林发达。
北师大生态学 2000-2003考研真题
北师大生态学 2000一、填空题1、短日照植物通常是指日照时间——一定数值才——。
短日照动物是指动物总是随着——的到来而进入——期。
2、有利于产生单配偶制的资源是——-——。
3、为了维持恒定的渗透压,————通过鳃摄入盐,通过————排出水,————通过————加强吸收水。
4、土壤中————和————常会导致植物根呼吸抵制。
5、陆地群落的分层与——的利用有关,动物分层与——有关。
6、群落结构主要表现在群落的————————。
————是群落的三维结构。
7、群落镶嵌性是指两层片在————中的不均匀配置,其产生原因是由于环境因子的————。
8、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抗干扰能力————一旦被破坏,其恢复————。
二、判断题1、臭氧空洞是由光化学烟雾造成的。
()2、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主要通过牧草食食物链。
()1、生物群落是生物种群的集会体,是一些种的任意组合,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群。
()2、种内竞争促使两物种生态位接近,种间竞争使两物种生态位分开。
()3、海洋大陆架沿岸藻类随海水涤度增加,分带次序是绿藻—红藻—褐藻。
()4、生活在温带地区的兽类,至死温度下限冬季低于夏季。
()5、内稳态生物的耐受范围决定于生物体内酶系统发挥作用的范围。
()6、遗传溧变是指种群内荃??因频率随机增减的现象。
()7、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的光补偿点位置高。
植物群体对光能的利用效率比植物个体要高。
()8、生物群落的排序和分类分别反映了群落的连续性和间断性。
()三、名词(或术语) 1.IBP(International Biological Program) 2.Acclimatigation 3. Territory 4. Ecotone 5.Principle of competive exclusion四、简答题 1.ESS对策是指什么?2.举出两种类型的典型食物链。
3.图示次级生产过程。
4.什么是可更新资源?5.什么是景观生态学?6、列出香农一威纳指数公式,说明各参数含义。
生物地理学中的群落格局与分布规律
生物地理学中的群落格局与分布规律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群落空间分布与格局的学科,它涉及到物种的分布范围、物种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重要问题。
群落格局的形成与物种之间相互作用、环境条件和历史因素等息息相关。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生物地理学中的群落格局与分布规律。
一、群落格局的形成机制群落格局的形成离不开以下几个重要因素:生境异质性、相似性和过程。
生境异质性指的是生境中存在的各种差异性,如土壤、水分和光照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造成了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差异,从而导致群落格局的形成。
然而,生境相似性也是塑造群落格局的重要因素,因为物种之间可能会发生竞争、捕食或共生等相互关系。
最后,过程方面的因素,如自然选择、演化和迁移等,也对群落格局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物种多样性和群落格局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地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群落格局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物种多样性反映了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种类,它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物种多样性的格局也与群落格局有密切联系。
例如,物种丰富度与生境面积呈正相关关系,这是由于更大的生境面积可以提供更多的生境类型和资源,从而容纳更多的物种。
此外,物种多样性还影响着种间相互作用的强度和竞争压力,进而对群落结构和格局产生影响。
三、物种区域分布的规律物种的分布范围与环境因素、生境异质性以及历史因素密切相关。
环境因素包括水分、温度、光照等,这些因素对物种的生存与繁殖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某些物种对低温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它们可能在高纬度地区广泛分布,而对于高温环境适应能力较差的物种,则可能主要分布在低纬度地区。
此外,地理距离也是物种分布范围的重要因素。
较近的地理距离可能会促进物种间的迁移和基因流,从而使物种分布范围较大;而较远的地理距离则可能导致物种分化和隔离,从而使物种分布受限。
四、人类活动对群落格局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群落格局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方面,人类活动导致了生境的改变和破坏,破坏了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第三章 第六节 世界陆地生物群分布规律
第六节世界陆地生物群分布规律主要内容一、世界陆地生物群的水平分布规律二、世界陆地生物群的垂直分布规律三、中国陆地生物群分布规律一、世界陆地生物群的水平分布规律(一)全球分布规律1 .世界植被水平带状分布的一般规律2 .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北半部)3 .北美大陆4 .南美5 .澳大利亚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极地苔原经度地带性森林—草原—半荒漠--荒漠1)高纬度区内和低纬度区内植被带较为单一,具有环大陆分布的形式,明显地表现出纬向地带性的特点。
中纬度区的植被带比较复杂,它们在大陆的东西岸之间不相连续,由海岸向大陆干旱中心,在一定热量带的基础上,出现了经向地带性的分布。
2)各大陆沿岸地带和内陆的纬向植被带有很大的差别,同一大陆的东、西两岸也不相同。
3)南、北两半球的植被带不对称,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气候与北半球有较大的差异外,还与两半球的植物区系发展的历史有关。
1).欧亚大陆包括三个系列:大陆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系列;大陆东部的太平洋沿岸系列以及大陆内部的东欧-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 .2).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系列中植被由北至南的更替顺序为: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或雨林。
同时,在陆地同一纬度的不同地点,各地的水分条件,由于与海洋的距离、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性质等差异往往十分明显。
植被分布地带性现象比较复杂。
在大西洋一侧,从北到南植被依次为苔原—北方针叶林—夏绿阔叶林和亚热带森林,呈一定的纬度分布。
在回归线到北纬60°范围内,主要为湿润性气候,并较欧亚大陆东岸更为湿润一些。
但是,植被的这种纬度地带性,并没有横贯整个北美大陆,特别是在夏绿阔叶林分布的纬度带内,植被向西逐渐过渡为草原和荒漠,在一个很大的区域内,出现了植被从东向西的有规律更替,表现出经度地带性。
这主要是与从大西洋湿润气团带来的水分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密切相关。
动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形成原因
动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形成原因动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是指不同种类的动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地球上的动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地理分布格局。
这些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涉及到多个因素,包括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地质历史等多个方面。
一、大陆漂移与地理分布格局大陆漂移是指地球上的大陆板块在地壳运动中相对移动的现象。
随着大陆板块的移动,原本相邻的地区逐渐分离,形成了现在的大陆分布格局。
大陆漂移对动植物的地理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南美洲和非洲曾经是相邻的大陆,它们的动植物在地质历史上有过交流,因此在现在的南美洲和非洲可以观察到一些相似的物种。
另外,大陆漂移还导致了一些物种的隔离,形成了特有的地理分布格局。
二、气候条件与地理分布格局气候条件是动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不同的动植物有着不同的适应性要求,从而导致它们在地球上的分布格局。
例如,热带雨林气候条件下,植物生长茂盛,动物种类丰富,因此热带雨林成为了世界上物种最多的生态系统之一。
而在寒冷的极地地区,只有少数适应寒冷环境的动植物能够生存下来。
气候条件的变化也会导致动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发生变化,例如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地区的冰川融化,一些南方的动植物开始向北方迁移,形成了新的地理分布格局。
三、地理环境与地理分布格局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土壤、水域等因素,对动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高山地区的气候条件严酷,植被稀疏,只有少数适应高山环境的动植物能够生存下来。
而在河流、湖泊等水域环境中,有一些特定的水生动植物物种繁衍生息。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差异,形成了地理分布格局。
四、地质历史与地理分布格局地质历史是动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球上的地质历史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地质事件,如冰河期、火山喷发等。
这些地质事件对动植物的分布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冰河期导致了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大规模冰川覆盖,许多动植物无法适应寒冷的环境而灭绝,只有少数适应寒冷环境的物种能够幸存下来。
第五节 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二、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 在陆地上,有些生态系统分布在一定气 候带的显域生境,即主要受大气候支配,称 为地带性生态系统。还有些生态系统,他们 不确定分布在哪个地带内,而是分布在所有 地带的适宜条件下,这类生物群称为非地带 性生态系统。
❖ 地带性生态系统的分布模式基本上是由 气候,尤其是水、热组合状况决定的,每种 气候都有它特定的地带性生态系统。
土壤:典型土壤是砖红壤,土层深厚,因含有较高的氧 化铁和氧化铝而呈现砖红色,土壤中营养矿物的效能较 低。
1
3
2
我国的热带雨林
我国的热带雨林主要分布于台湾南部、 海南岛和西双版纳等地。种类组成和结构比 较简单,已属雨林的北部边缘类型。
2)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①植物种类组成极为丰富>>> ②群落外貌无明显的季相变化>>> ③群落结构非常复杂>>> ④乔木具有一些特殊的构造>>> ⑤雨林中动物的一些特征>>>
绞杀植物
附生植物
附生植物
雨林中藤本植物
寄生植物大花草
雨林中的乔木,往往具有以下特殊构造: (1)具有高大而整齐的树干>>> (2)树皮非常薄,光滑>>> (3)茎花现象>>> (4)高大乔木发育着板状根>>>
我国最高的被子植物—望天树
老茎生花
老茎生花
咖啡的老茎生花
老茎生果的菠萝蜜
板状根
热带雨林
雨林动物表现的特征有
1、动物种类繁多,尤以昆虫、爬行类和两栖类的 种类与数量最多; 2、树栖种类居多; 3、多数营独居生活,多采用躲藏方式来逃避袭击, 不善于快跑与长跑,捕食动物多伏击;
生物第四章 生物群落的类型及分布.doc
第四章生物群落的类型及分布第一节陆地生物群在陆地上,有些生物群分布在一定气候带的显域生境,即主要受大气候支配,称为地带性生物群。
还有些生物群,它们不确定分布在那个地带内,而是分布在所有地带的适宜条件下,这类生物群称为非地带性生物群。
例如草甸、沼泽、盐生、水生等生物群。
地带性生物群的分布模式基本上是由气候,尤其是水、热组合状况决定的,每种气候都有它特定的地带性生物群。
第一部分热带生物群热带地区终年高温。
因各地降雨量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着热带雨林生物群。
如果降雨全集中在雨季,干季很少或几乎无降雨,则形成热带稀树草原生物群。
一、热带雨林生物群(一)生境特点热带雨林木见于赤道低海拔区域,主要分布于赤道附近,南北纬5-10度以内的热带气候地区,但在大陆向风边缘地带伸展到15-25度左右。
在世界上主要分布于刚果盆地,亚马逊流域及马来群岛,并分布到中美洲的东侧。
热带雨林气候的主要特征是:终年高温多雨,无明显的季节变化。
全年雨量分配均匀,常年湿润,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
动物和植物的繁殖及其他活动的季节周期在很大程度上与雨量变化有关。
热带雨林的典型土壤为砖红壤。
二)生物群的基本特征1、种类组成热带雨林生物群是地球上生物种类成分最丰富多样的生物群。
举例:巴西植物巴拿马运河动物由于物种的多样性,热带雨林植物很少由风传播花粉,而主要依靠昆虫、鸟类、蝙蝠等来传播。
在热带雨林中,由于生物种类异常繁多,很难找到优势种,相邻的两种树很难找到同种的。
科的优势现象代替了种的优势现象。
植物种类的复杂性,还在于林内发育着众多的灌木、草本及藤本、腐生、附生和寄生植物。
生境条件的优越和食物的充足,使大多数动物形成食性特化,雨林中的动物以狭食性和单食性为多数。
全球90%的灵长动物生活在热带雨林中。
热带雨林动物群中土壤动物的种类也相当丰富。
2、外貌群落的生活型组成是决定群落外貌的主要因素。
热带雨林的生活型特征,是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
厦门大学普通生态学考研试题
厦门大学2003----2004年普通生态学考研试题一,填空(30分)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以____, _____,____,____甚至生物圈作为研究对象(4分)2,光因子主要从____,_____,____ 方面作用于生物。
(3分)3, ____,____是影响生物在地球表面分布的最重要的生态因子。
(2分)4,昆虫的休眠与滞育具有明显的规律,这主要与____有关。
(2分)5,种群生态学当前研究主要有______两个方面(3分)6,种群的空间分布有_____,_____,_____. (3分)7,在分析种群动态中重视种群年龄结构与性比的原因是_______.(3分)8,从进化论的观点讲,k-对策者把较多能量用于___,r-对策者把较多能量用于__(3分)9,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主要取决于____,_____,和_____三个方面。
(3分)10,全球变化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分)二,判断题(判断对错并简要分析说明)(40分,每小题10分)1,对海洋生物来说,温度,盐度,和光照是最基本的环境要素,根据竞争排斥原理,这三方面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生物不能长期生存。
2,生态调查中动态生命表比静态生命表应用更普遍。
3,人工生态系统(如农田)一般是人为地将生物群落维持在演替的初级阶段。
4,被食者与捕食者之间是截然对立的一对矛盾。
三,简答题(40分,每小题10分):1,什么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对生态学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2,为什么热带地区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高于温带与极地地区?3,为什么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4,简述单元顶极论,多元顶极论和顶极—格局假说的主要内容。
四,论述题(40分,每小题20分)1,什么叫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写出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微分形式。
为什么说逻辑斯谛增长方程能描述种群动态密度制约的负反馈机制。
模型有何缺陷?2,什么叫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般分为哪几个层次?作为地球上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试分析生物多样性所受的威胁以及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第七节 地球上主要群落类型及其分布
第七节地球上主要群落类型及其分布生物群落类型主要有下列几类:森林: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草地:稀树草原草原荒漠苔原一、陆地生物群落的分布格局(1)纬度热量沿纬度变化,出现生态系统类型有规律的更替,如从赤道向北极依次出现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与苔原,即所谓纬向地带性。
(2)经度在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由于海陆分布格局与大气环流特点,水分梯度常沿经向变化,因此导致生态系统的经向分异,即由沿海湿润区的森林,经半干旱的草原到干旱区的荒漠。
称为经度地带性。
(3)海拔海拔升高,气温下降。
降水最初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达一定界线后,降水量又开始降低。
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常引起自然生态系统有规律地更替,此现象为垂直地带性。
我国植被分布规律:我国东南半部由南向北随着热量的递减,植被的带状分布较明显,依次为:热带雨林、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
体现纬向地带性。
大兴安岭西坡南行,向西南经燕山、吕梁山、子午岭、六盘山到青藏高原东缘,400mm等雨量线。
东部为森林区,中部为草原区,西北部为干旱荒漠区。
体现经向地带性。
长白山(北纬42,海拔2744米)垂直分布:300—500米,蒙古栎林和落叶阔叶杂木林带500—1000米,针阔混交林带1000—1600米,山地针叶林(云冷杉林)带1600—1900米,山地矮曲林(岳桦林)带1900—2744米,山地冻原带。
二、森林群落1.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及其两侧的湿润区域,是目前地球上面积最大,对维持人类生存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森林生态系统,约占地球上现存森林面积的一半。
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亚马逊盆地,非洲的刚果盆地,东南亚一些岛屿,往北可伸入我国西双版纳与海南岛南部。
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6℃以上,月平均温度多高于20℃。
年降水2500~4500毫米,全年均匀分布。
土壤养分极为贫瘠,酸性。
雨林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几乎全贮备在植物量中,每年一部分植物体死去,很快矿质化,并直接被根系所吸收,形成一个几乎封闭的循环系统。
陆地生物群
第三节 温带生物群
温带湿润气候——夏绿林生物群
温带亚湿润、亚干旱气候——温带草原生物群
温带干旱气候——温带荒漠生物群
温带北部与寒带交界处——寒温带针叶林生物群
一、 温带落叶阔叶林生物群
(一) 生境特点
位置:北美大西洋沿岸;西欧和中欧海洋性气候的温暖区域;亚洲东部
气候: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湿润,四季变化明显。年均温一般为5—15℃,年降水500—1000mm。
生物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1) 水热条件为主导因素,生物群沿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2) 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生物群沿着经度方向由沿海向内陆呈带状依次更替的现象。
欧亚大陆:
欧亚大陆度地带性——
(1) 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系列
由北向南:苔原——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
土壤:棕壤
(二)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植物:1、优势树种都是冬季落叶的阳性阔叶树种,叶片较宽,较坚韧,质地薄,鲜绿色。
2、中生植物生长茂盛,季相变化明显
3、树干和树皮都有较厚的皮层保护,芽有芽鳞,果实一般为坚果和翅果。
4、垂直结构一般具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地衣层四个明显的层次。层间植物以草质或半木质为主,附生植物基本为苔藓和地衣。
(2) 具有板状跟或支柱跟:
(3) 茎花现象:
(4) 红叶现象:
5.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速度快,生物生产力达。
热带雨林多有植物干有机质量占全球的41%;
净生产量占全球所有植物的1/4,占全部森林的60%。
6. 生态系统稳定性最强。
(三) 地理分布:
第十二章 陆地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
①生产者:地衣、草本、芦苇、矮小木本
植物,特点有:多年生、矮小或匍匐生长, 种类贫乏、结构简单。
②消费者:驯鹿、麝香牛、北极狐、兔,
迁移鸟类、双翅目昆虫。
③生产力:低下
食物链短,任一营养级在数量上改变对其 它营养级位有强烈的影响,温度低,细菌 分解过程弱,土壤中以植物残体的炭化、
(三)海拔
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左右,
或每升高180m,气温下降l℃上下。而降水 最初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一定界线后, 降水量又开始降低。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 常引起自然生态系统有规律地垂直更替,有 人称此现象为垂直地带性。
二、陆地生态系统的水平分布格局: H.Walter的理想大陆图
③西鄂尔多斯、黄土高原西部暖温荒漠草原
生态区。
(三)高寒草原地带 ①那曲一玛多高寒草甸生态区 ②羌塘高原一长江源头高寒草原生态区 ③北羌塘高原、高寒荒漠草原生态区
4、草原生态系统特征:
①初级生产者:以旱生、多年生的禾本科植物 为主。 ②消费者:食草动物、家畜、啮齿类为主。
③生产力水平:初级生产力水平低,有明显的 季节变化,湿热季节可以增加。现存量比森 林少,地下生物量比例高。
6、北方针叶:由松柏类组成—寒温带地带
性植被类型。
《中国植被》二个类型:寒温性落叶针叶林、
寒温性常绿针叶林。
二、草地
1、草地与草原的概念:
草原是内陆干旱到半湿润气候条件的产物, 以旱生多年生禾草占绝对优势。
草地,一般包括草原和草甸两大类。
2、草原的分布与类型: 我国草原区域十分辽阔,南北延伸17个纬度, 东西绵延44个经度,垂直方向从海拔100m到
7 陆地生物群落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ppt课件
27
热带稀树草原
指分布于热带干燥地区,以喜高温、旱生的多 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并稀疏散布有耐旱、矮生乔 木的植物群落。
散生在草原背景中的乔木矮生且多分枝,具大 而扁平的伞形树冠,叶片坚硬,具典型旱生结构。
草本层以高约1米的禾本科植物占优势,亦具典 型旱生结构。藤本植物非常稀少,附生植物不存在。
全年干燥
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 针阔混交林 灌木/草原 荒漠
环北 极带
1-3 个 月 气 温 环北
>10℃
极带
泰加林
极地
全 年 气 温 极地 <10℃
极地冻原
9
10
11
12
北半球自北到南依次出现:寒带苔原→ 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欧亚大陆中部和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 次出现:苔原→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 →荒漠。
35
36
温带落叶阔叶林
分布于温带湿润海洋地区的,由落叶双子叶植物所构成的 落叶森林群落。
特征:①季相更替现象十分明显为其外貌的显著的特征; ②中生性植物特别丰富,乔木层有阔叶叶片、草质、柔软、无 毛,生活型以地面芽和地下芽植物占优势,其次是高位芽植物; ③结构简单,分层清楚,夏季林相郁闭,冬季林内明亮干燥; ④层间植物在群落中作用不明显。
分布:有三个集中分布区 ①西欧和中欧:以山毛榉为主要建群种。 ②北美的五大湖地区和大西洋沿岸:以美洲山毛榉和糖槭为建 群种。 ③东亚:主要分布在我国,以Quercus种群为代表。 ④我国的落叶林分布面积较广,包括东北南部和华北大部,壳 斗科的Quercus、Castanea、Fagus在不同地区分别成为建群种。
2.植被特征:①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均为热带分布的种类。② 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而分层不明显,乔木高大挺直,分 枝少,灌木成小树状,群落中附寄生植物发达,有叶面附 生现象,富有粗大的木质藤本和绞杀植物。③乔木树种构 造特殊:多具板状根、气生根、老茎生花等现象;叶子在 大小形状上非常一致,全绿,革质,中等大小;多昆虫传 粉。④林冠高低错落,色彩不一,无明显季相交替,终年 常绿。
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格局
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格局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格局是指不同动物种群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相互作用关系。
这种格局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形、植被、水资源等。
本文将探讨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格局,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意义。
一、气候因素对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格局的影响气候是动物群落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同气候条件下,动物种群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状况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寒冷的极地地区,只有少数适应寒冷环境的动物能够生存下来,形成了独特的极地生态系统。
而在热带雨林地区,由于气候温暖湿润,物种多样性较高,形成了丰富的生物群落。
二、地形对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格局的影响地形是动物群落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地形条件下,动物种群的分布会有所差异。
例如,在山地地区,海拔高度的变化会导致气温、气候和植被的变化,从而影响动物的生存和繁衍。
一些高山动物适应了寒冷的环境,形成了独特的高山动物群落。
三、植被对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格局的影响植被是动物群落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植被类型提供了不同的栖息地和食物资源,从而影响动物种群的分布。
例如,草原地区适合草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而森林地区则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和食物资源,适合各种动物种群的生存。
四、水资源对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格局的影响水资源是动物群落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分布情况会影响动物种群的分布。
例如,在沿海地区,由于水资源的丰富,形成了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
而在干旱地区,水资源的稀缺性会限制动物种群的分布。
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格局不仅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生态系统的运行结果。
不同动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在地理分布格局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成,使得动物种群在地理空间上形成了复杂的交互关系。
这种交互关系不仅影响着动物种群的生存和繁衍,也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产生重要影响。
总结起来,动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格局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0-21版:2.2-2.3 群落的主要类型和演替(步步高)
第2、3节群落的主要类型和演替一、群落的主要类型1.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1)荒漠生物群落①分布:极度干旱区,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
②群落结构:非常简单,物种少。
③生物特性:耐旱。
(2)草原生物群落①分布: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
②群落结构:相对简单,动植物的种类较少。
③生物特性:耐寒、耐旱。
(3)森林生物群落①分布: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
②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
③生物种类繁多,阳生植物多居上层,阴生植物生活在林下;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
2.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1)适应非生物环境:水分、温度等。
(2)适应生物环境: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3)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
(1)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不同特点()(2)荒漠群落结构较森林群落结构复杂()(3)不同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具有适应各自生活环境的特征()答案(1)√(2)×(3)√二、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①概念(特征):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③实例: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①概念(特征):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以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
③实例: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3)比较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不同点起始条件不同演替速度慢快趋向形成新群落恢复原群落经历阶段较多较少相同点群落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3.影响演替的因素: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和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带季雨林
分布于热带有周期性干湿交替地区的,由热带种类所组 成的森林群落。 植物群落特征:①旱季乔木树种部分或全部落叶,季相 变化明显。②种类组成、结构、高度等均不及雨林发达。③ 板状根、茎花现象、木质大藤、附生植物等均不及雨林发达。 分布:不连续分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其 中以亚洲东南部最为发达。
热带雨林
1.热带雨林是指分布于赤道附近的南北纬10℃之间的低海拔高 温多湿地区,由热带种类所组成的高大繁茂、终年常绿的 森林群落,为地球表面最为繁茂的植被类型。 2.植被特征:①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均为热带分布的种类。② 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而分层不明显,乔木高大挺直,分 枝少,灌木成小树状,群落中附寄生植物发达,有叶面附 生现象,富有粗大的木质藤本和绞杀植物。③乔木树种构 造特殊:多具板状根、气生根、老茎生花等现象;叶子在 大小形状上非常一致,全绿,革质,中等大小;多昆虫传 粉。④林冠高低错落,色彩不一,无明显季相交替,终年 常绿。
北方针叶林
冬季严寒,夏季温暖湿润,年温差较大。主要代表树 种有云杉、冷杉和松。林冠一般不茂密,林下灌木、苔藓、 地衣较多。代表动物有驼鹿、猞猁、紫貂、雪兔、狼獾、 林莺、松鸡等。大部分有季节迁徙现象。 该类型分布横跨亚、欧和北美温带地区。在我国主要 分布于大兴安岭和阿尔泰山。
冻 原
冻原又称苔原,出现在高纬度和高海拔的寒冷地 区,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饿北美北部沿海地区,也包括 北冰洋中的岛屿。 我国只有高山冻原,分布在长白山和阿尔泰山西 部高山带。冻原的优势植物是多年生灌木、苔草、禾 草、苔藓和地衣,植被的高度一般只有几厘米。冻原 的典型动物有驯鹿、旅鼠、北极狐、北极黄鼠,在美 洲还有麝香牛、雷鸟和雪枭。
纬度地带性
世界植被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北半球自北到南依次出现:寒带苔原→寒温带针叶 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欧亚大陆中部和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 原→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
理 想 大 陆 模 式
均 衡 大 陆 模 式
全球生态区划
联合国粮农组织,1999年,罗马
荒漠和半荒漠
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纬度30~40°之间)的副热 带无风地区。例如,南美西岸的智利和阿根廷,非洲的 西海岸,南非荒漠,澳大利亚荒漠等。最大的是连接亚 洲的大沙漠,包括北非的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中 亚大沙漠和东亚大沙漠,后者包括我国的柴达木、准葛 尔、塔里木、阿拉善等沙漠。荒漠和半荒漠的年平均降 雨量低于250㎜,季节性明显。 在荒漠群落中,植物是一些特别耐旱的超旱生植物, 他们从生理和形态结构上适应旱生环境,叶面缩小或退 化,以小枝和茎代行光合作用,如猪毛菜属(Salsala)、 碱蓬属(Suaecla)等。 荒漠中的动物,多数有冬季和夏季休眠以及贮存大 量食物以备越冬的习性。
(七)陆地生物群落的分布格局 及其影响因素
1 植被三向地带性规律 2 世界植被的分布规律 3 中国植被地带分布规律
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
自然帶:地球上的各個地區由於所處的緯度位臵和海陸位臵 各不相同,分別有不同的具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類型, 佔有一定寬度,有規律地呈長帶狀分佈,叫做自然帶。
1.緯度地帶性:即每個地帶與緯線(即水平方向,亦即東西 走向)大體平行地伸展成條帶狀的特點,叫做緯度地帶性。 2.經度地帶性:大體上與經線(即垂直方向,即南北走向)相 平行伸展成條帶狀,叫做經度地帶性。 3.垂直地帶性:在高山地區,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隨 著高度的增加而變化,而形成的山地垂直氣候帶。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3.分布:主要分布在东亚的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北美 的佛罗里达半岛和加利福尼亚,南美的智利,非洲的那利群 岛,澳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北大西洋的马德拉群岛和 加那利群岛等地。 我国是常绿阔叶林的集中分布区,面积最大,类型最多, 南自南岭,北抵秦岭,西至青藏高原东缘,东到东南沿海岛 屿,可分为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典型 常绿阔叶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3个植被型,若干个 植被亚型。
热带稀树草原
指分布于热带干燥地区,以喜高温、旱生的多 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并稀疏散布有耐旱、矮生乔 木的植物群落。 散生在草原背景中的乔木矮生且多分枝,具大 而扁平的伞形树冠,叶片坚硬,具典型旱生结构。 草本层以高约1米的禾本科植物占优势,亦具典 型旱生结构。藤本植物非常稀少,附生植物不存在。 该群落类型主要分布在非洲、南北美洲、澳洲 和亚洲。我国在云南干热河谷,海南岛北部,雷州 半岛和台湾的西南部均有分布。
温带落叶阔叶林
分布于温带湿润海洋地区的,由落叶双子叶植物所构成的 落叶森林群落。 特征:①季相更替现象十分明显为其外貌的显著的特征; ②中生性植物特别丰富,乔木层有阔叶叶片、草质、柔软、无 毛,生活型以地面芽和地下芽植物占优势,其次是高位芽植物; ③结构简单,分层清楚,夏季林相郁闭,冬季林内明亮干燥; ④层间植物在群落中作用不明显。 分布:有三个集中分布区 ①西欧和中欧:以山毛榉为主要建群种。 ②北美的五大湖地区和大西洋沿岸:以美洲山毛榉和糖槭为建 群种。 ③东亚:主要分布在我国,以Quercus种群为代表。 ④我国的落叶林分布面积较广,包括东北南部和华北大部,壳 斗科的Quercus、Castanea、Fagus在不同地区分别成为建群种。
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群落交错区(ecotone)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 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如 森林和草原之间的森林草原过渡带,水生群落和陆地群落之 间的湿地过渡带。 群落交错区是一个交叉地带或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发育 完好的群落交错区,可包含相邻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以及群 落交错区特有的物种,在这里,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种 群的密度往往比相邻的群落大。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 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但值得注 意的是,群落交错区物种的密度的增加并非是个普遍的规律, 事实上,许多物种的出现恰恰相反,例如在森林边缘交错区, 树木的密度明显地比群落里要小。
植被类型
热带雨林、季雨林 落叶林、稀树草原 灌木/草原 荒漠 常绿阔(针)叶林 硬叶阔叶林 灌木/草原 荒漠 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 针阔混交林 灌木/草原 荒漠 泰加林
亚热带
8个月气温 >10℃
温带
4-8 个 月 气 温 >10℃
环北 极带 极地
1-3 个 月 气 温 >10℃ 全 年 气 温 <10℃
热带雨林
3.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度10℃之间的区域,全球可 分为三大群系。①美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亚马逊河流 域,面积最大。②非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刚果盆地一 带。③亚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 附近岛屿、婆罗洲、伊里安及菲律宾群岛。向西可达缅 甸和印度的阿萨姆,向北经中南半岛可达中国的台湾、 广东及云南南部,向东南可一直延伸到澳大利亚大陆的 东部。以龙脑香科植物为标志。④我国的热带雨林为北 方边缘,不很典型,分布于台湾、两广、藏、滇的南部。 群落中绞杀植物较多,但龙脑香科的种类不多。可分为 湿润雨林、季雨林、山地雨林三个植被亚型。
极地冻原
北半球自北到南依次出现:寒带苔原→ 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欧亚大陆中部和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 次出现:苔原→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 →荒漠。
垂直地带性
山体的植被垂直带,是反映山体所处 的一定纬度和一定经度的水平地带性的 特征,植被垂直地带性是从属于水平地 带性的特征,在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 性的相互关系中,水平地带性是基础, 它决定着山地垂直地带的系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1.常绿阔叶林是指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湿润地区的,由 常绿的双子叶植物所构成的森林群落。又称照叶林、月桂树 林、樟栲林等。 2.植被特征:①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和 金缕梅科等的常绿树种组成,区系成分极其丰富,地理成分 复杂,富有起源古老的孑遗植物,或系统进化上原始或孤立 的科属及特有植物;乔木层树种具有樟科月桂树叶子的特征: 小型叶、渐尖、革质、光亮、无茸毛、排列方向与光线垂直 等。②外貌终年常绿,林相整齐,季相变化不明显。③群落 结构较为复杂,林木层、下木层均有亚层次的分化,草本层 以蕨类植物为主。④藤本植物较为丰富,但多为革质或木质 小藤,板根、茎花、叶面附生现象大大减少,附生植物中很 少有被子植物。
温带草原
温带草原出现于中等程度干燥、较冷的大陆性气候地 区。这种草原在北美、南美和欧洲都有分布。 我国主要以内蒙古和大兴安岭以西的广大地区,向西 逐渐过渡成荒漠。植被分层简单,以多年生的禾本科草类 占优势,其中以针茅属植物最为丰富,还有沙草科、豆科 等植物。有明显的季相变化。代表动物有高鼻羚羊、野驴、 骆驼以及小型的黄鼠、跳鼠、仓鼠等,北美草原上有草原 犬鼠、长耳兔、草原松鸡等。
全球生态区划
联合国粮农组织,1999年,罗马 热量带
热带 全年日均气 温>18℃
湿度分区
潮湿 冬季干燥 半干旱 干旱 湿润 夏季干燥 半干旱 干旱 海洋性 大陆性 半干旱 干旱 环北 极带 极地 干燥期0-2个月 超过2个月(冬天) 蒸发大于降水 全年干燥 无干燥期 夏季干燥 蒸发大于降水 全年干燥 最冷月在0℃以上 最冷月在0℃以下 蒸发大于降水 全年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