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1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表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农业区位选择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定期组织课堂讨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他们的思考欲望;
5.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促使他们更加投入到地理学习中。
3.案例教学:以实际案例为载体,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二)媒体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
1.地图:展示不同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理知识;
2.图表:用柱状图、折线图等展示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便于学生分析数据;
3.多媒体课件:展示案例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案例教学。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1.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1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这一节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在学习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为今后学习农业地理和区域地理打下基础。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把握学习重点。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
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案 说课稿 教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案例,分析、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活动,阅读相关资料,派代表小结,理解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2、利用案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意识。
2、通过对海南的农业区位的学习,树立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
3、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一、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二、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的资料和图片[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你们都知道“民以食为天”,但你们可知道你们吃的食物主要来自什么产业吗?这些食物是什么地方都可以生产的吗?(从身边的生活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回答]:略[板书]:农业的区位选择[展示]:“南稻北麦”[过渡]:这两种农业景观不同是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各自的自然条件不同,也就是区位不同造成的。
[板书]:一、农业区位的含义;[展示]:图片讲解。
[板书]: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主要的农业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体现新课改理念,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活动安排]:四小组1、气候;(①对海南气候特点的分析?②对海南农业发展的影响?)2、地形、土壤;(①分析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的地形有何不同?②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产不同的作物。
)3、交通、市场、政策;(①海南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②海南冬季瓜菜市场需求量如何?③政策的变化对农业的影响?)4、技术。
(①天然橡胶是热带经济作物,为什么浙江也可以种植?②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需讲解力图片内容“喷灌”、“梯田”。
)(通过团队合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及时点评]:略(引导作用)[过渡]: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是不是一成不变的?[案例探究]:以“海南”为案例。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精选5篇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精选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工作报告、活动总结、实习报告、演讲稿、规章制度、心得体会、自我鉴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activity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self-evaluation,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精选5篇《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篇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高中地理教案《农业的区位选择》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高中地理教案《农业的区位选择》学科领域:高中地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及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
3. 培养学生分析地图和资料的能力,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区位因素的变化教学难点:如何分析具体的农业区位选择问题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差异这么大,引出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定义、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具体地区的农业生产区位选择,如我国南方的水稻种植、北方的小麦种植等。
5.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目中的农业区位选择问题。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参与度。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自己家乡的农业生产区位选择,并在下节课分享。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农业区位选择的知识。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实际分析能力的掌握。
2. 评价方式:课堂问答、练习题、案例分析报告和小组讨论。
3. 评价标准:能准确回答问题,分析问题思路清晰,报告内容完整,小组讨论积极参与。
七、教学资源1. 图片资源: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图片。
农业区位选择,说课稿

农业区位选择,说课稿篇一: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2《影响农业区位为的因素》说课稿2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信息内容是《影响平原地带位的因素》这一课题选自《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三类别第一节当中的一个内容。
本课时主要讲述影响平原地带位的因素。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成功进行说课教材分析教材的优势地位和作用俗话说“无农不稳”。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
因此,农业在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本课题有较强的实际一般而言应用价值。
另外,关于“农业区位”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第二、末段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教学三维目标本课题依据对三维目标的要求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第一、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及其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第二、图表分析法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学习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和农业区位论让学生掌握的综合分析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树立农业生产要统筹规划、因时制宜的思想,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社会制度。
目标确定之后,依据课程标准,学生的情况我将教学研究的重点确定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将教学关键点确定为“火山区社会经济因素对北海岸位的影响”将此确定为难题知识点的原因是这个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部易理解。
教法那么如何突破重难点?下面我将说一下密续。
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将利用活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观的启发学生。
主要包括教法为图导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讨论式教学法、讲授法等多种方法的结合。
力图体现学生的独特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学法在学习方法指导方面:坚持把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读书为首任。
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案例分析、小组探究讨论学习、总结归纳等多种学习方法的建构。
下面我说一下教学整个过程:教学过程利用多媒体导入两幅图,一幅是硕果累累的芭蕉无根,一幅是没结果的松树树,提出问题:为何同是芭蕉树,长在罗平八大河这边的就会结果,长在马街这边的就不结果?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导入课程。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4篇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俗话说“无农不稳”。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
因此,农业在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本课题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另外,关于“农业区位”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第二、第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本观念。
3、重点与难点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二、教学方法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活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
主要采用了图导图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力求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三、学法指导本节课立足于案例分析,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首任。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读图分析法2、案例分析法3、总结归纳法四、设计思想本节课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采用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让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从而使学生学得积极、愉快,主动地参与了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地理素质。
五、教学程序:教学纲要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以朱总理提出的“三农”问题引入。
引导学生关心时事中的地理,并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体现课题的时代性。
二、讲授新课<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区位的含义2、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②社会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3、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的概念2、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两幅地理景观图,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023年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2023年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中学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1在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这些水果都是我们平常耳熟能详的,但是在大家很兴致勃勃的品尝时候,有没有想过,它们为什么会种植在不同的地方?另外,我们也学习过一篇语文课文《晏子使楚》——晏子其中有言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像,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以上所说的种种,都和今日所要学习的内容——农业区位的选择有关。
学习完今日的学问,我们或许就有更深的了解了。
好,在上课前,大家都有读过了课文,那么现在想请位同学告知我一下,什么是农业?好,请坐下,那么,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亲密,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
下面大家请看这两幅图——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从图片上看,两地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之处?——(学生答)泰国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从事水稻种植;而澳大利亚则是一个牧场,从事牧羊业。
那现在我又有疑问了,为什么这两地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是不是和这两个地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关??原委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这两个地方的不同选择?要知道以上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学习农业区位的概念。
下面请同学们找到课本里有关农业区位的两个含义并且一起读出来: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大家看起来是不是很抽象,那下面我们再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来解说一下这两个含义:一是水稻这一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亲密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我们再次以湄南河平原的例子来说,这个是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首先,我们知道泰国是位于中南半岛上,而这个地方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我们看一下这个图片,图片上的红色曲线代表了气温的分布,而绿色的柱形图则代表了降水量。
农业的区位选择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教学内容分析该教学设计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选择。
该节系统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生了解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应地制宜,因时制宜,最终能够指导人类合理的生产活动,与环境和谐发展。
该节课是本章的学习重点,也是后两节学习的基础。
教材无论是阐述理论,还是案例分析,目的是培养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经济发展问题。
本节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
二、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对农业生产活动比较熟悉,学习内容能够提起他们的兴趣。
同时,该地区的农业活动主要以畜牧业和种植业为主,本节内容又具有很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如何联系他们的实际经历来提高学习兴趣和增强他们对农业生产的感性认识很重要。
三、教学目标(1)从农业生产实例出发,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识记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并理解不同的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地域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3)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4)结合农业活动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见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生学会从材料、地图中获取信息和评价地理信息,进而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6)通过讨论活动,培养合作和探究的观念。
(7)通过联系生产实际,增强学生对农业生产的感性认识和乡土情感。
四、教学重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农业区位的选择六、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游戏“脑中构图”教师:现在,同学们在大脑中构思一张中国地图,然后看看与老师边白板展示的地图是否一致。
(学生构思完成后,老师一边展示,一边与学生讨论)(展示过程中,观察学生对“中国吃货地图”的反应)老师:爱吃美食的同学们,你大脑中是否也有这么一张地图呢?我国的美食为什么会这样分布呢? (部分学生回答跟农业生类型有关,老师承接转入新课)农业生产类型影响美食的分布格局,那么,又是什么影响了农业生产格局呢?现在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学习新的知识——3.1农业区位的选择1.农业区位的概念[读图分析]指导学生看图,学会从地图上找出相关的信息。
高中地理教案《农业的区位选择》范文

高中地理教案《农业的区位选择》一、教学目标1. 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及重要性。
2. 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
3. 能够分析不同地区农业区位选择的优势和限制因素。
4.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农业地理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例分析。
2. 教学难点:分析不同地区农业区位选择的优势和限制因素。
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实际案例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问题。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地图、图片和视频,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农业区位选择的实际情况。
3. 分组讨论和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
4. 教师引导和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和计算机。
2. 农业区位选择相关的地图、图片和视频资源。
3. 准备一些实际的农业区位选择案例,以便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一些实际的农业场景,如农田、农舍和农作物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农业为什么会选择在某些地区种植?”让学生思考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因。
2. 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及重要性:解释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即农业在不同地区选择种植的决策过程。
强调农业区位选择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影响。
3.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介绍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和地形等。
讲解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如市场需求、交通和劳动力等。
解释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作用,如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4. 实例分析:展示一些实际的农业区位选择案例,如水稻种植区、畜牧业区和果树种植区等。
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资料分析这些案例,识别和解释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优势和限制因素。
高中地理教案《农业的区位选择》范文

高中地理教案《农业的区位选择》范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兴趣和思考。
2. 引导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引入农业区位选择的定义和背景。
2. 强调农业区位选择对农业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1.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
2. 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农业区位选择的理解和观点。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农业的了解和农业在地理中的作用。
2. 解释农业区位选择的定义:介绍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和意义。
3. 强调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农业区位选择对农业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观点表达。
第二章: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 培养学生分析农业区位选择因素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素。
2. 分析各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各因素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农业区位选择的案例。
教学步骤:1. 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素。
2. 分析各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举例说明各因素在实际农业区位选择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评估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因素的理解程度。
2. 分析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过程。
第三章: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农业区位选择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经验判断法、数量分析法、模型法。
2. 分析各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及其特点。
2.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实际操作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
教学步骤:1. 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经验判断法、数量分析法、模型法。
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学设计 教案 说课稿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使学生能理解分析人类对一些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而发展农业的一些典型事例;2、能理解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三、教学难点: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四、教学方法:比较法、事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五、课时安排:计划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我们经常提到的某地特产,这应属于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
教师归纳:对,那么在一定地域进行生产时,应如何选择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农业的区位选择”问题地广人稀的三江平原的种植业和青藏高原的畜牧业(教材图5.4)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引导学生看书完成这部分内容:然后教师总结归纳。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可分为两大因素:一是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二是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和政策等。
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要素对农业区位影响极大。
2、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耕作不便,且不易于水土保持,但适宜发展畜牧业、林业等;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域分异,农作物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3、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不同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农作物。
如我国东南丘陵为广布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油茶、马尾松)等,粮食低产。
课后思考:红壤酸性强、土质粘重、含有机质少等,请找出有何改良办法?4、市场:市场的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5、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等产品易腐烂变质,要求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6、政策:各国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积极建设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
二、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
农业的区位选择 说课稿 教学设计 教案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农业的区位选择》是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的第一节,内容包括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农业地域的形成两部分。
这一节是本章的学习重点,也是学习后面两节的基础。
本节课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教材以通俗化的语言,丰富的图片信息资源,典型的事实案例和富有探索性的活动设计,来深入浅出地介绍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从而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同时又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的基本理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结合具体的农业生产活动,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2 识记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并理解不同的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3 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地理景观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2 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农业区位差异的对比,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2 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观念,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的分析和应用。
难点: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农业区位。
二教法与学法【教法】根据所教学生的学情,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特点,主要采用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和分组讨论法,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学法】本节课立足于学生活动和案例分析,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首任,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
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趣味引入:利用PPT给学生展示四幅观光农业图片。
引出问题:近几年来,城市郊区观光农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引出本节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并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趣。
【教学环节二:农业区位的含义】教学设计:利用PPT给学生展示教材第42页两幅地理景观图,引导学生总结农业区位的含义。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篇二)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篇二)一、教学目标1. 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2.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3. 了解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原因;4. 运用农业区位选择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学习农业区位选择的基础,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原因,从而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指导。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分析能力,但对于农业区位选择的理论和实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案例分析和探究活动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了解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 教学难点: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运用农业区位选择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黑板:用于展示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2. 投影仪:播放相关视频和图片,展示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原因;3. 教学软件:提供农业区位选择的相关案例和分析工具。
六、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和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和分析能力;2. 教学策略:采用案例分析和探究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了解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原因;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际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农业区位选择,以及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2. 讲授新课:首先介绍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然后分别讲解气候、地形、土壤、水资源、市场、技术等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以及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在讲解过程中,结合案例分析和探究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通用5篇)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通用5篇)《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分析:《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进展》的第一节内容,课时为1课时。
1、教材地位:区位论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其的探究让同学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因此这节不仅阐述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同时也揭示区位理论的学习和讨论方法,对同学以后学习工业、交通等区位理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教材的思路和特点:本节的教材编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同学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猎取相关学问的爱好。
教材以文字的形式叙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同学科学地理解概念。
以图片的形式向同学展现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楚明白。
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育同学学会详细分析某种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学问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同学把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学问点。
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一学问则主要是通过文字叙述让同学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通过案例2,让同学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育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二、同学学习状况分析:我校高一同学经过学校和学校的课改,共性比较突出,他们对感爱好的学问能有较高的热忱和探究的意愿,他们盼望能有个表现自己力量的舞台,他们也具备有肯定的合作力量,但学校地理学问相当薄弱,地理空间分析和思维力量很差。
三、设计思想:以教材为平台,以新理念为指导,依照新课标,活用教材,利用乡土资源,以同学为中心,老师主导,充分利用多媒体帮助工具,运用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启发式讲授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同学学法的指导,以探究为中心,以培育同学的地理思维力量,创新力量和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增加同学学习地理的爱好。
《农业的区位选择》高中地理说课稿

《农业的区位选择》高中地理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简析: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课标要求: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2、结合所学知识同,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内容地位与作用: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
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科学地理解概念。
进而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一部分,教师应该给学生进一步讲解这些因素分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
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具体某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知识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使学生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
接着通过文字讲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通过案例2让学生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知识与技能:(1)、农业区位的含义;(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3)、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
2.过程与方法:(1)、根据景观图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2)、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难点: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一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二.说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电脑一课时三.说学法1.利用图文信息,提出知识*和能力*强的思考问题(新课导入)。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为了辅助教学,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具和资源。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我更直观、更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地图和图片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具体情况;视频可以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农业区位选择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些资源和工具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会采用自我评价法和教师评价法引导学生自我评价。首先,我会让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然后,我会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有效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发现不足,提高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某一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并撰写一篇短文。作业目的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他们的分析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分类,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则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提高学生对农业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互动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多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例如,在讲解农业区位因素时,我可以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在分析案例时,我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总结知识点时,我可以让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这些互动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今天我的说课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五个部分来加以说明。
(过渡)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它包括教材简析和教学目标。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析第三章讲的是农业: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它和人口、城市、工业等都是《必修2》的重要内容,《农业的区位选择》是本章的第一节,是学习第二第三节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
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教会学生学会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
(二)教学目标经过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我制定以下三维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做到:(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区位的含义、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
(3)学会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做到:(1)根据景观图的比较,分析区域农业的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分析情况,解决问题。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达到:(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发展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学情分析作为教学三要素之一,了解学生是上好一节课必不可少的准备,为全面了解学生,我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技能和学习困难进行了分析。
必修二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有学习动力,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虽然农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但其范围过于宏观,学生了解上有难度,而且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基于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为: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过渡)而要想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得有好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课堂中我将采用的教法有:合作探究法、案例教学法、启发法。
学法有:探究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和自主学习法,通过以上教学方法来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农业的区位选择 说课稿 教案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课程标准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此要求是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主要是从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重在围绕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探讨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和发展。
这一节是本章的学习重点,也是学习后面两节内容的基础,并对第四章工业相关内容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中对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整合要求,参照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农业区位,农业地域的含义;(2)通过对比不同的农业类型,能够分析归纳出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3)领会农业地域的形成;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讨论、归纳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培养学生自主归纳的能力;(2)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幅图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原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树立保护环境、重视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利用的人地和谐观。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2、难点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3、重点、难点确定依据:此内容是本节的中心内容,并且此内容的学习也为后两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而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综合性,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理解这部分内容比较困难,因此我将其确定为难点。
三、教法分析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表明学生具有不同的智能,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
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导学法、讨论法,同时我将借助多媒体、课本插图来辅助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提出疑问、设计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学法指导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因而采用活动讨论法进行学习,同时结合读图法、对比分析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人教版地理必修2《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内容,是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内容包括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农业地域的形成两部分内容。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及其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俗话说“无农不稳”。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农业对国家的稳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
所以,本节课具有较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
另外,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第二、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
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方面的区别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对比。
使学生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在本质上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从而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较容易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了。
教材中,图 3.3 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单元的其他内容的基础,教学中应在分析各个案例和“活动”的过程中反复运用,从而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
教材中,P43 的三个活动的设计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内容,以提高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材中,活动l 和活动2 在教学时应出示地图,让学生找到孟买、罗马、江西泰和县的地理位置。
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进而帮助他们分析这三个地区的地理区位条件。
教材中,活动3 是“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迁”,教学中需要出示一些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资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种作物的市场价格,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教材中,P44 案例 1 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地中海农产品种类及消费地的变化,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进行地理区域比较的方法和思想。
3、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理解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利用图表分析法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
(3)、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上就是要农民综合考虑每种区位因素,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
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通过学生扮演农场主角色选择农场位置,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学会通过活动和案例,运用课本基础知识,对不同地区、不同农业部门的主导因素、区位选择进行分析和评价,让学生掌握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3)、结合实际生活,学会寻找和运用资料,对家乡农业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巩固基本理论,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树立农业区位选择应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协调人地关系,注意保护环境、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学会以典型案例论证基本原理。
4、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难点: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区位二、说教学方法:1、实例导思:利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的启发;2、引议释疑:教师引导学生对所思考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3、点拨提高: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教师及时指导,使学生思路开通,学习顺利进行;4、综合运用:学生扮演农场主角色,通过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5、指导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充分利用图文、活动、案例资源,采用案例教学法,辅以比较法和图表分析法,力求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三、说学习方法:案例探究式学法:通过活动和案例,运用课本基础知识,对不同地区、不同农业部门的主导因素、区位选择进行分析和评价。
本课的特点就在于运用实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主要采用活动讨论法,辅以对比法。
四、课时安排: 1 课时五、教学准备:农业生产相关图片、多媒体设备、中国、世界教学挂图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每当谈及中国的西部,外人总是喜欢用“大漠孤烟”、“戈壁千里”等语句形容当地干旱、荒凉的地理环境。
但身处其中的我们却并不一定完全认同,因为我们脚下的银川平原自古就有“鱼米瓜果之乡”的称谓。
到底有哪些得天独厚的条件造就了“塞上江南”美誉的银川平原,使其成为西北地区著名的传统农业区,你能说一些吗?(学生回答)教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是我们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
今天我们就一起从农业区位入手来了解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
【讲授新课】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的含义: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
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就是农业。
师引导学生从农业的含义里分析出:农业的基本类型、影响土地的自然生产力高低的因素。
进而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有哪些?设计活动:1、现在提供给你足够大的一块土地,你是农场主,你希望这块土地具备什么条件?前提是这块土地只能用于发展农业。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农业区位因素)2、这块土地,你希望在哪里?(查阅中国地形图)全国任你选。
并说明你准备怎么发展及其理由。
(为什么)(先小组内交流,再小组派代表汇报)通过此活动预期效果:同学们能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通过查阅地图册,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和析图的能力。
二、阅读教材,归纳总结区位的含义和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农业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
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最密切,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大,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因此,农业的区位选择,其实质是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归纳: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在哪里)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
(为什么在那里)过度: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 (学生读P42 图3.3)【活动与探究】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P43。
“活动题”。
将学生分成三组,每一小组讨论分析一个问题,然后让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代表发言。
要求充分利用地图分析。
小结:以上我们分析了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这些条件是一成不变的吗?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学生活动:阅读讨论,并完成相应的活动题教师提示:案例l 的第一自然段,按两个线索展开:一是地中海气候区农业产品种类以及消费地的变化;二是农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其中包含人对自然条件改造的因素。
第二自然段体现了区域比较的思想方法,给出了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主要的农业区位差异,提出了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活动探究:1、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历史中,分析如下问题。
(1) 、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2) 、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2、以你的家乡为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
(让学生根据自己家乡的具体情况进行讨论)3、总结: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知道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影响农业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导致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
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越来越大。
教师讲解:用讲述法讲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农业对自然环境依赖性很强,不同区域水热、光照以及土壤条件不同对农业类型及发展方向影响很大,在自然、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综合作用下,逐步具有一定特色的农业生产区域,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
农业地域的实质就是因地制宜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往往在某一农业地域内表现出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的趋同性特点。
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区位的基本知识以及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随堂练习:1、下列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中,全部是社会经济条件的是( B )A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B、市场、交通、政策、劳力C、气候、市场、机械、水源 D 、地形、土壤、交通、城市2、下列关于农业区位条件的评价,不科学的是( D )A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B、山地耕作不便,且不易水土保持,但适宜发展林业C、我国东南丘陵广泛分布着酸性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等D、由于农产品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园艺业和乳畜业的区位将不受交通条件的制约3、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是因为:①修筑工程量大;②梯田面积小;③耕作难度大;④技术要求高以上选项正确的有( A )A 、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下列农业生产成果是通过对自然因素的改造而取得的是( C )A 、城市农业的重点转向以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为主B、通过改造地形,我国将小麦的种植高限发展到海拔4000 米的高度C、通过大棚、玻璃温室,生产反季节蔬菜D、农业在大范围内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板书设计】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合理的利用农业土地一、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
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就是农业。
1、自然生产力高的土地特点:气候:光热充足,降水适度(结合气候类型分析)地形:平坦(等高线图)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离水源地近(河湖的分布情况)2、影响农业收入的高低的因素:土地的生产力、劳动力、交通、市场、政策、科技3、农业的类型: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渔业等二、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在哪里)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
三、合理的农业的区位选择: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