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书法的审美观_杨锁强

合集下载

艺术史论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念

艺术史论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念

艺术史论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念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凭借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本文将探讨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念,包括其起源、发展以及对中国艺术史的重要影响。

一、中国书法审美观念的起源中国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审美观念源自古代先贤们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个人体验。

在古代中国的哲学体系中,儒、道、佛三家思想对书法审美观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儒家注重修身养性,提倡“仁爱”、“礼治”,这种思想借助书法这一艺术形式来传达“仁者爱人”的价值观。

儒家认为,书法是一种融入心性的艺术,通过描绘每一个笔画的变化,以及其在整体结构中的协调与和谐,传达出人与人之间亲近、和睦的情感。

其次,道家强调自然之道,主张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境界。

在书法艺术中,道家注重“气韵生动”的表达方式,追求意境和意象的表现,用笔触传达出自然和人与自然的融合,强调笔画的灵动与神韵,以达到超越物质层次的审美境界。

最后,佛教强调修行和解脱,追求心灵的净化和平静。

佛家的审美观念在书法中体现为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超凡脱俗的境界。

佛家认为,笔画的每一划都蕴含着修行者的心性和智慧,通过书法来实践佛法的观念,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宁。

二、中国书法审美观念的演变与发展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念逐渐发展和演变。

从古代秦汉时期的篆书、隶书,到魏晋南北朝的草书,再到唐代的楷书和宋元明清时期的行书、草书,每个时期都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观念。

在唐代,王羲之的“能画龙却画鳌,能写世上无双艳”使书法审美进入了巅峰时期。

唐代的书法注重笔画的工整和韵律的恢弘,追求着皓皓如玉、矫矫如虹的审美效果。

声势浩大的楷书和行书成为当时社会主流的审美观念。

到了宋代,欧阳询的“颜真卿似写性,不写性,远笑草书辈”引领了新的审美风潮。

宋代的书法注重表达书法家个性化的风格,更加追求书法作品的自然和灵动。

以苏轼和黄庭坚为代表的草书家更加注重笔势的奔放和用笔的自由,打破了原有的结构和规矩。

艺术史论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念与演变

艺术史论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念与演变

艺术史论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念与演变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之一,其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观念使得它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本文将以艺术史的角度,探讨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念与演变。

一、中国书法的起源中国书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这些最早的文字形式是中国书法发展的基石。

古代的中国书法家们以石鼓文和秦汉竹简上的文字为样本,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渐形成了千篇一律的楷书和隶书。

在这个时期,书法的审美观念主要集中在字的形状和结构上,追求字迹的工整和规范。

二、隋唐时期的书法风格隋唐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黄金时期,曾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草书成为主流的书写风格,注重笔画的狂放和个人的创造力。

书法家们开始注重书写的气韵和情感表达,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融入到作品之中。

这种注重个人风格和表达的审美观念,为后来的书法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书法发展宋元明清时期,中国书法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书法家。

宋代的欧阳询、苏轼等人,将楷书与真草合二为一,创造出了新的书法风格。

他们注重字体的美感和艺术性,兼顾书写的规范和个人创造力。

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文徵明等书法家继承了上一时期书法的优秀传统,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

四、当代书法的审美观念与演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中国书法也在不断地与国际艺术接轨,并涌现出一批新锐的书法家。

当代书法家们开始将传统的审美观念与现代的艺术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新的书法风格和形式。

他们注重个人的独特表达和审美情趣,追求书法艺术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总结: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其审美观念与演变也经历了多个时期。

从古代的字形规范到隋唐时期的个人创造力,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的书法风格多样化,以及当代书法的创新和多样性,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念不断传承和创新。

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艺术的变革,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念也将不断更新和演变,继续为世界艺术贡献独特的一笔。

试论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试论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试论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也是世界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

大哲学家黑格尔提出:“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

”林语堂先生认为:“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

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

”①中国汉字书法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是与人们的审美心理以及艺术实践活动分不开的,其数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整个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从一般的审美规范出发,结合历代书论中的有关论述,对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初步研究探询。

(一)书法线条美线条是构成汉字书法的基本元件。

书写时根据需要,书法线条呈现出长短、粗细、方圆、曲直、斜正等各种形状,这些线条,曲直要适宜,纵横要适度,强弱要得当,布白要合理。

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说:“中国书法——线的艺术……运笔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顿挫、节奏韵律……净化了的线条,如同音乐旋律一般,它们竟成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灵魂。

”②线条美的首要特征是力度美。

这种力度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线有“立体感”。

米芾说:“得笔,则虽细为髭发亦圆;不得笔,则虽粗如椽亦扁。

”这里所谓的“圆”即“立体感”,“立体感”线条,即使细如发丝,也有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之妙。

二是“涩感”。

所谓“涩感”,是点画线条似乎克服阻力、挣扎前进的表现,给人心理上的一种力量,重点表现在笔尖的提按动作,或轻或重,或驻或行,提提按按,驻驻行行,从而达到苍茫的效果,古朴而雄浑。

刘熙载《书概》中说:“惟笔方欲行,如有物拒之,竭力与之争,其不期涩而自涩矣。

”③便是对“涩感”这一审美意趣的真实体验。

线条美的第二特征是节奏美。

书法线条用笔强调轻重徐疾,抑扬顿挫,就像音乐的旋律一样能给人以节奏感,因此有人称“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是不无道理的。

人对节奏最敏感的器官固然是听觉,但人的视觉也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受能力。

论中国书法艺术哲学中的荒寒美——以元代倪瓒书法为例

论中国书法艺术哲学中的荒寒美——以元代倪瓒书法为例

77生出一种“尘喧之念净尽,如在世外”的萧瑟与冷寂。

倪瓒书法艺术的荒寒美是以道家为表,以释家为里的融合与超越。

由此即可归纳出中国艺术哲学中的荒寒美有以下三个特性:超理性、无功利性、超越性。

荒寒美的超理性即“一触即觉荒寒,不假思量计较”,当身处这片苍茫大地,目之所见这缕寂寞孤烟,由所见所感顿生荒寒之意,这种下意识的感悟却是主体曾获得“枯藤老树昏鸦”之景与断肠人融汇形成的荒寒审美意象所形成的沉淀与储存。

只有这刹那间的“一朝风月”才可会通“万古长空”。

荒寒美的无功利性即在荒寒审美活动过程中,没有出现实用功利的设想与期待,只是单纯地发自内心的感受与体验。

这正是老子所提出的“涤除玄鉴”,是宗炳所说的“澄怀观道”,亦是庄子提出的“心斋”“坐忘”,是“虚空”“无为”,是禅宗四祖道信提到的“直任运”,是对欲念利益的彻底剥离。

荒寒之境是一种“真寂寞”之灵气,是“萧条尘虑净,寥寥天宇宽”的不染世俗功利尘埃的纯净生命境界。

荒寒美的超越性即在荒寒审美活动中超越主客二分的关系,将主体自身投射于自然宇宙之中,追求物我同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从而超越中国古代文人生命存在的有限性与暂时性。

荒寒美感并不是令人窒息的空虚与死寂,而是在清、寒、静的环境中得到人生的体悟、生命的升华,从而实现对荒寒审美主体自我的超越和对环境实体的超越。

术作品作为审美客体不仅实现了创作主体生命精神与审美的对接,而且使得艺术家的精神得以安置。

荒寒美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寂”。

《辞海》对“寂”释为“无声、孤单冷落、心神安静、无杂念”之意①。

荒寒美的“寂”,是“静”到极致的“寂”。

荒寒的自然意象皆是营造着寂寥、空寂之境,一个“岑寂浑无啼鸟,荒寒略有行人”的孤寂世界。

倪瓒的书画艺术也透出一种“愁看寂寂双峰并,细数林林乱石高”②的“寂”境。

2.“空”。

在荒寒境界的自然意象或艺术表现中常留有大量的空白。

“不满”则是荒寒的一大特点。

荒有荒芜、荒凉、荒僻之意③。

论中国书法的审美观

论中国书法的审美观

老 庄为代 表 的道家 , 致力 于天道 , 以孔孟 为代表 的儒 而 家则 致力 于 人 道 ; 汉 代 , 仲舒 提 出 了 “ 在 董 天人 合 一 ”
的“ ” , 出“ 一 ” 道 ” “ ” “ ” “ ” 道 论 提 太 即“ , 道 是 乐 和 美 的最 高本 原 ; 魏晋 时期 , 在 玄学推 崇 “ 自然 之道 ” “ ” ,道 之美就 是 自然 之美 ; 隋唐 , 文 以贯 道 ” “ ” 于 在 “ 给 道 赋 了人 的主 观能 动 性 ; 代 周 敦 颐 “ 以载 道 ” 宋 文 与程 灏 、
要 原 因。历史 上书法 审美 判定 的争议 与混 乱大 多根 源 于此 。而在探讨 中国书 法 美 的根 源 与 实 质 的基 础 上 , 在 不 同文 化关 照下对 其 审 美 观进 行 比较 分析 , 出相 提 对统 一 的书法 审美 观则 成 为书法 审美学 中必 须首 先解
决 的问题 。本文拟 对 中 国 书法 的 审美 实 质 、 审美 意 识 与方 式 、 审美 境界 、 美 言 意进 行 研究 与探 讨 , 示 中 审 揭 国书法 审美 观的 内在 规律 , 而 为 书 法 的审 美 活 动 提 从 供 系统化 、 学化 的理论依 据 , 科 以推 动书法美 学 在审美 层面研 究的深 化与 发展 。

中 国 书法 美 的 根 源 与 实 质
二 、 国书 法 审 美 观 的 文化 关 照 中
中 国书法 的文化根 性使 得书法 的审美 观不 仅打 上
了文化 的烙 印 , 而且 由于不 同文 化对 美 的崇 尚不 同 , 从 而使得中国书法在不 同文化支撑下呈现出了不同的审 美观。这种审美观的差异非但没有削弱中国书法的发 展, 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 中国书法在文化上相互借鉴 和促 进 , 而使 其审美 异彩 纷呈 。值得 注意 的是 , 从 书法 史上 在 书法审美 上 的混乱 往往是 由于鉴赏 者和创 作者

最新试论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模板

最新试论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模板

最新试论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模板书法,是指文字的书写方法,规律和法则。

中国书法其特定含义是指具有美的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

从广义上讲,世界上各民族文字的起源都可追溯到“象形文字”,都有自己的文字和书写技巧,都有自己的“书法”。

但是,各国文字都从象形中断了,从“表意”走向了“表音”,只有中国的汉字从原始象形的“表意”,一直延续了下来。

长期的发展使中国书法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的创立,最初都是为了记录语言。

但是,纵观大千世界,在流传下来的这么多种文字当中惟有汉字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

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书法就是传统文化的缩影。

甲骨文是商代契刻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是中国书法史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构成相当规模的文字体系,并且具备了很强的书法艺术性。

古文字学家董作宾先生曾根据甲骨文的不同风格变化,将其划分为五个时期,其风格表现为“一期书风雄伟、二期书风整饬、三期书风颓靡、四期书风劲峭,五期书风严整”。

使甲骨文呈现出多种艺术风格,有的率真天成,有的严整秀丽,有的奇异险绝,有的雄浑朴茂,有的肆意放纵等。

甲骨文的书法艺术性开启了后世书法风格变化的源头。

金文是指周朝时铸造鼎、壶、盘、簋、盂、钟等青铜器皿上的文字,因为是铸造,所以比较起甲骨文更加庄重、雄强、厚重。

金文总体上体现方正,笔画布置相对匀称,从前期、中期、晚期的风格划分来看,亦是有很大区别。

比如《散氏盘》的苍劲古朴、肆意天成;《墙盘铭》的厚重俊秀;《大盂鼎》刻利奇崛;《毛公鼎》严整规范等,各领风姿。

小篆是大篆简化的字体,是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的具有一定威严的正统文字,其笔画粗细均匀一致、线条圆润、笔画对称、行笔舒缓、结构严谨,极具美观性、装饰性。

后世将小篆发展到了及至,称小篆为“铁线”、“玉柱篆”。

(2)隶书隶书又在篆书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由篆书形体的长方变为扁方,由用笔的圆转变为方折,删繁就简,使隶书成为今文字与古文字的分水岭。

浅析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范畴

浅析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范畴

浅析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范畴【摘要】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本文通过引言部分介绍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定义以及审美在其中的重要性,接着通过正文部分分析了中国书法的历史渊源、审美特点、艺术表现形式、审美标准以及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结论部分总结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展望了未来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趋势,并探讨了中国书法艺术对当代审美观念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范畴,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国书法艺术、审美范畴、定义、历史渊源、审美特点、艺术表现形式、审美标准、审美价值、发展趋势、当代审美观念、变化、启示1. 引言1.1 中国书法艺术的定义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文化传承和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它以汉字为载体,通过笔墨纸砚的组合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效果,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

中国书法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书写形式,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通过对汉字结构、笔画的创意运用和艺术表现,展现出独特的审美魅力。

中国书法艺术既有传统的经典之美,又具有创新的时代之美,是中国文化传统和现代意识的结合体。

在中国书法艺术中,艺术家通过自由挥洒的笔墨、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感悟,创造出富有生命力和艺术感的作品,展现出别样的审美魅力。

中国书法艺术的定义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美学表达,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一种表现。

通过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欣赏,可以更好地领略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到其中蕴含的无限魅力。

1.2 审美在中国书法中的重要性审美在中国书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其审美价值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审美是人们对美的欣赏和感受,是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和赏析,而在中国书法中,审美更是贯穿始终,贯穿于书法的创作、欣赏和传承之中。

审美在中国书法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书法作品的美学价值上。

如何欣赏一件书法作品?

如何欣赏一件书法作品?

如何欣赏一件书法作品?
杨锁强
欣赏一件书法作品,有目观、心悟与神会三个阶段,或称为书法欣赏的三个步骤或三种方法。

目观,是书法欣赏的第一步。

它是一种直观关照,是对书法作品形式美的欣赏,得目之愉悦。

具有感官直接性、情感参与性、感受短暂性的特点。

其主要包括书法的笔法美、结字美、章法美、墨法美、材料美等五大内容的欣赏。

书法形式美虽是形而下的美,但却在内在的哲思上归于形而上的“道”。

故对于书法形式美的欣赏既要形而下,又要形而上,方能理解深刻。

目观获得的是视觉上的快感,是低级层次的欣赏,但却是心悟与神会高级欣赏的基础。

心悟,是在目观的基础上对所观书法作品“象”外的妙悟,得美与心灵之愉悦。

此时的欣赏者如唐代张怀瓘所言“唯见神采,不见字形”。

书法的气韵美、风骨美、神采美等正是通过心悟而获得。

这时的欣赏者超越了书法作品的感性视野,上升到了对书法作品价值的认同,使得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以提升,其与道德境界相对应。

神会,这是书法欣赏的最高阶段。

欣赏者人书合一,直达天地之境界,得道与志和神的愉悦。

这种心灵深层的持久愉悦,把人带入道体境界,精神从而得到解脱而获得逍遥与自由。

千百年来,历代书法经典之所以令欣赏者心仪其中而不可自拔,就是由于其书法欣赏进入了道体境界给人带来无穷的魅力与享受之所在。

书法欣赏从目观到心悟再到神会,往往需要循环往复,反复玩味,方能逐渐深入,进入人书合一的化境。

(杨锁强,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书法系教授,硕士导师。

教育部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学术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论书法艺术的审美与审美立场

论书法艺术的审美与审美立场

论书法艺术的审美与审美立场作者:丁子义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2期摘要:书法艺术的产生,源于对汉字的书写。

随着历史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象征中国文化的艺术门类。

书法艺术的审美应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书写技能的表现,一方面是精神内涵的表现。

书法的技法有四个方面1、汉字基本笔画的造型与线条质量(笔法),2、基本笔画线条的组合变化或对比关系(字法)、3整体布局(章法)、4、以墨色技巧展现层次透视关系(墨法)。

叫做书法艺术的四法。

艺术创作品必须融入一定的感情和思想来构成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叫做艺术作品的思想性,是艺术创作的核心部分。

不同艺术作品的思想性代表不同的审美观和审美立场决定,是与作者的学养、社会地位、人生阅历,处世态度有关。

因此,分为唯美主义思想论与审丑主义思想论。

不同的审美观和省美立场,决定不同的艺术面貌。

这些仅仅以技法上的个性来解释他们的作品特点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当代的书法艺术家应注意调整自己的审美观,把握好作品创作的思想性,以弘扬正面向上的社会主流方向作为自己的创作基点和审美立场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书法艺术创作思想性审美观审美立场书法艺术的产生,源于对汉字的书写。

我们的祖先由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漫长的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在劳动和生活中产生了语言和文字。

自从有了对文字的追求开始,就有了书写和描画行为,(如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陶文及刻画的符号等)。

在以后的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文字和文字的书写技术,都在不断的发展、完善和提高。

他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此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不同时代的载体形式的制约和促进。

由于对文字书写的审美追求而产生了书法艺术。

因此,书法由最初只记录文字符号的实用功能逐渐发展为具有实用与审美双重性质。

随着历史的发展,由于各种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其中包括书写的载体、工具、印刷术、以及当今的电脑打字等),书法作为记录文字符号的实用价值在逐步退缩。

而作为艺术追求却不断加强。

书法墨法意象的鉴赏

书法墨法意象的鉴赏

图1一、书法墨法意象鉴赏的机理对于书法墨法意象的获得与运用,是基于墨法本身而言的。

笔者所要论述的书法墨法意象鉴赏,则是针对既成的书法作品所呈现出的直观、客观的感受,探索鉴赏者如何鉴赏,如何与书者神会的过程。

钟明善在其《书法鉴赏》中提出书法鉴赏的三个前提条件:“一、对基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书法审美理念的研究。

找到被历代中国文化人认同的中国书法美学思想的基本理论框架与内涵。

以之为我们欣赏书法美,分辨美丑的理论依据。

二、对历代文化人有共识的书法艺术经典作品有感性认识。

三、鉴赏者的素质构成中必须要有书法艺术实践。

”①对于书法艺术的一个层面——书法墨法意象的鉴赏亦应以此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首先明确书法墨法意象鉴赏的机理。

根据信息论理论,信息检索与存储过程就是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的信息过程。

信息的存储过程即搜集、筛选、整理、积累现有信息及检索工具,建立信息检索系统;信息检索过程即利用信息检索工具查找所需要的信息。

鉴赏者对于书法墨法意象的鉴赏过程亦是一个信息存储与检索的过程,而在对书法墨法意象的存储与检索过程中难免会有信息的流失或遗漏(图1)。

杨锁强教授在《论书法传统与书法创新的层次与结构》中论及书法传统传承中的信息流失与解读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解读是以接收作品的信息为前提”②,而我们现在接收到的有关古代经典作品的信息,也许已伴随作品本身而有所损失。

如,一些客观因素导致作品发生变化,由于历史久远,书法作品上的墨可能已发生氧化或其他化学变化而非原来的墨色;另外,“解读书法作品取决于解读者的知识结构和预先形成的参照系统,使得对书法作品的解读形成的信息则与该书法作品的创作者具有一定的差异性”③。

所以对于书法墨法意象的鉴赏解读同样需要以下面两点为前提:第一,对墨色的原始形态与鉴赏当下的差异有清晰的认识;第二,对墨法意象的理解与由象生意的历史局限性有充分的认识,尽可能地理解创作者当时的笔墨意书法墨法意象的鉴赏□冯秀廷摘要:该文就书法墨法意象鉴赏的机理、书法墨法意象鉴赏的观象及意的获取、书法墨法意象鉴赏的表达三个方面进行探究,以期拓宽书法墨法意象鉴赏的路径,深化书法墨法意象鉴赏的层次。

论现代书法审美的认识和理解

论现代书法审美的认识和理解

论现代书法审美的认识和理解作者:李宾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6期【摘要】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在古典文化中,书法艺术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对于书法的观赏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应该对其内在的含义进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书写书法的时候,需要做到形神具备。

什么样的书法可以称得上是有神韵呢?仅仅是和谐地组合了这些点、线、面和条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多积累一些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让自己更具有文化底蕴,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书卷气”。

【关键词】书法;艺术形态;认识;理解【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中国古典文化中,书法有着其自身独有的地位,而且是不可撼动的。

第一批的书法艺术作品并不是现在的这些文字,而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图画文字和象形字,陶器上是最早出现刻画的汉字符号的。

在汉族文化中,汉字书法有着自己独有的艺术表现,被书法家誉为“无声的乐、无图的画、无言的诗”。

文字在古代的时候属于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其实用性特别强,在民族的文化之中,文字可以说是有着核心的地位。

书法在文化不断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也慢慢地成为了一种美的寄托,特别是在现在这个科技发达的社会中,书法更不具备什么实用性了,可以将其基本归属于艺术领域之中。

作为一种表达艺术的形式,书法一定有着自己所特有的审美性。

每一种文化之间都存在着特有的联系,书法也不例外,主要包含了审美、教育和认识等功能,而认识和教育功能则需要在审美的基础上才能够得以实现。

书法和美术有着基本相同的美感,人们常说的字画也足以证实了这一点,人们通过对书法的审美会产生一些特有的情感,这就是所谓的美感,书法和美术也有着一些不同的地方,线条美是它的侧重点,而美术更侧重于色彩。

在品味和观察书法美感的时候,需要从章法、线条、墨色及作者的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入手。

在对书法作品进行欣赏的时候,对其内在的含义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比如,在《笔意赞》中王僧虔就曾经说过:“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论现代书法的审美本质与审美观念

论现代书法的审美本质与审美观念

论现代书法的审美本质与审美观念作者:吕永生来源:《文艺生活·上旬刊》2021年第01期摘要:现代书法“含辛茹苦”地走过了二十余载,试图以西方视觉艺术的方法来“改良”中国传统书法,其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表现性较强,并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将汉字进行笔画的大胆分解与共组,象形性逐渐减弱,抽象性随之增强,以至于难以赏析与理解。

本文关注的是现代书法的审美本质与审美观念,以强悍的形式为基础,并融入西方的一些藝术理论,借助于这一考察来对现代书法的得与失作出评估。

关键词:现代书法审美本质观念现代书法是中国传统书法的拓展与深化,运用气势磅礴的水墨艺术语言。

与传统性的书法相比,现代书法更具有说不清道不明的艺术特点,而且具有较强的艺术审美本质,意境深邃,令人遐思。

一幅优秀的现代书法作品既可以使欣赏者进一步地认识世界甚至改变世界观,又可以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分别表现在艺术的形象性、真实性、抽象性、典型性等等,都可以对现代书法的审美本质予以专门的考察与详述。

审美的问题不仅贯穿整个艺术门类的方方面面,也可以贯穿现代书法的线条、空间、造型、墨法、题材等。

对现代书法的认识是一种审美的认识,对现代书法的欣赏同样是审美的欣赏。

所以,我们颇有必要对现代书法的审美本质与艺术特征予以认真的剖析。

当然,也难免自圆其说及强词夺理的偏颇论述,必然要涉及到中西美学许许多多的基本问题与形而上的思想。

如现代书法具有现实美、艺术美、创作主体与现代书法的审美关系、现代书法美与美感的本质等等。

因此,不可能完全否定自圆其说,从解释现代书法艺术本质性的角度也难免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一、现代书法具有现实美和艺术美划分现代书法的定义众说纷纭,各有千秋,既富形而上的艺术表现又具形而下的器物直觉。

现当代,即便是具有现代书法创作能力的创作主体及现代书法的理论专家,对现代书法的概念依然无从依定。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命名现代书法,笔者总是认为现代书法必定具有现实美的审美特点。

周原甲骨文的书法艺术

周原甲骨文的书法艺术

The Calligraphic Art of Zhouyuan Oracle 作者: 杨锁强
作者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出版物刊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3-10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周原甲骨文;殷墟甲骨文;甲骨文;书法艺术;书法;艺术
摘要:对周原甲骨文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归结,提出了其爽劲奔放类、严整劲挺类、萧散简远类、烂漫恣肆类、写意流便类的五个艺术分期;认为周原甲骨文应出自于周人之手且横跨了殷商、周两个朝代,而萧散简远类则可能成为殷商甲骨文与西周甲骨文的分水岭;从契刻工具,书、刻的关系与涂朱、涂墨,契刻刀法与契刻笔画次序等方面探讨了周原甲骨文的契刻技法,并对周原甲骨文的用字与结字、章法进行了系统研究。

指出了周原甲骨文在“自然书法观”的确立、“草甲骨文”的创造、萧散简远、烂漫恣肆、写意流便新的审美范式和微雕艺术的开创等方面的历史贡献与其应有的中国书法史地位。

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作者:王娜摘要: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门类。

书法艺术中的“无声之音”,“无形之相”,折射出结构、韵趣和意境等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

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书法无疑是最具民族特色,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的一门艺术。

因此,传统书法艺术关于结构、韵趣、意境等方面的审美观念。

也就成了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的缩影。

关键词:书法;艺术;审美;特征我国文字的产生,基础是“象形”。

最初“写字就是画画”。

人们写字,是为了用文字来记载事情,传达和交流思想,但中国文字的书写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又逐渐地发展为一种艺术。

“中国的笔墨、中国的书法的传统、中国字,是象形的。

有象形的基础,这一点就有艺术性”。

书法艺术同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一样,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

这里所谈的书法艺术的美,“即是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形体和动态的美在书法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在这种反映的同时,书法家又表现出他们一定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当然也是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为其源泉的”。

毛笔在以写为主的文字系统中扮演主角。

而线条的书写和字形的结构是书法艺术造型的两大基本要素。

也是构成书法艺术美的两大基本要素。

一、中国书法艺术的线条美线条是书法的基础、灵魂,是书法赖以延续生命的重要媒介,也是书法家表情达意,精神、气质和学养得以流露的媒介。

汉隶的出现是书法艺术中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没有一种书体的表现力能与它相抗衡。

当然,更为直接的则是在于汉隶的主要贡献——解放线条,它对于我们研究线条美有决定性的影响。

我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首先被欣赏者感觉到的也是线条,所以它也是欣赏者沟通书家的桥梁。

通过线条,欣赏者可以获得精神上美的享受,心灵上的慰藉、净化和震撼。

中国书法的毛笔工具为线条美的高层次塑造提供了极理想的支持。

欣赏者可以把线条作为审美对象,从视觉上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书法家们也把线条看成其作品的一种生命象征。

中国书法审美

中国书法审美

中国书法审美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7年第11期书法是一个时代美学最集中的表现,不只是技巧,而是一种审美,也是思想领袖们主导的社会主流审美意识的表现;任何一种审美观念都有它产生的社会原因,并且随着社会原因的变化不断修正、充实和发展。

所以书法体现的是时代思想、艺术、审美风尚,背后都有着社会、习俗变化的根源。

在魏晋以前,文字书写讲求实用而不是为审美,是一种自发的习书意识。

“书写之美”的成功,迫使书法史从工匠制作更多地靠近文人士大夫的挥洒,转为明确的艺术自觉意识,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书法,应该是从钟繇开始。

重视主体之“意”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才产生今天书法艺术。

一般来说,中国书法审美意识,大体上是先秦古朴、汉魏刚健、六朝风流、李唐浑穆、两宋纵意、元明巧丽、清代朴拙,这些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审美爱好,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历史赋予书家们的使命。

先秦创造就是美人的审美意识随人类有目的的创造开始就有了。

可想而知,先民们进行有目的创造,用刀具契刻成符号把自己的语言记录下来,那是吓着对生活多么美崇高的赞美。

那时创造就是美,审美追求与审美效应统一,书法的功力技巧只能是在大量的甲骨书契实践中磨炼出来。

《说文解字》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象形表现方式,决定了汉字艺术特性。

当然,人类社会在原始时期与生存息息相关的原始艺术,既有礼神的意味也有自娱的特征。

《易传》中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其实这两句话也概括人创造文字的意识。

文字创造书写之道、之理也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中国汉字是象形文字,但是它不是按照客观物象把它们用线条勾绘出来的,更不是依葫芦画瓢,那是画。

就造型真实的要求来说,文字显然要比画简单多了,但也复杂得多。

画可以对照物象,没有直接描绘的物象,也可以虚构。

而文字却要把表述事物、思想、心意的语言表现出来。

即所谓:“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

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时期,中华文化的“礼乐”形态,在东周这一时期转型。

中国书法意象的智慧

中国书法意象的智慧

104中国书法意象的智慧主讲人:杨锁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时 间:2017年3月地 点: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意象”是中国艺术的基本纲领,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本质。

若按文字记载的《周易》算起,意象的提出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意象”理论经过了形成、发展与完善的历程,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意象”理论与艺术实践体系,产生了以“意象”为特征的中国艺术的历代经典。

中国书法无论是从“意象”的产生、形成与表征上均具有最为直接、最为实用、最为广泛和最为深入的特点,使得书法意象在意象理论的个性化和实践层面具有代表性。

而揭示、探究书法“意象”理论的发源、文化基础、中西意象的异同、书法意象获得、创作与鉴赏的规律,对于继承、发扬与发展中国书法意象的智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中国书法意象的发源与文化拷问“意象”一词发端于《周易》的卦象占卜,立象以尽意。

显然,“象”在《周易》中,乃为卦象,“意”指天意。

若考察《周易》中“意”与“象”的关系,我们不难看到,象的确立是以尽意为旨归的。

在这里,象只不过是用来达意的载体。

其“意象”的本意具有天、地、人互容、互通的含义。

“象”既表达主观的精神与认识,又是源于客观事物。

这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发端。

《易》之“立意为象”与“象不尽意”不仅分别从“意”的表现手段和效果层面指出了“意”与“象”的关系,而且道出了“象”与“意”在信息上的非对称性,这正是中国艺术“意象”的本质,也是安顿中国人灵魂的飞地和中国艺术以有限而寓无限的本根之所在。

那么,这种“意象”的哲学与美学概念是如何提出的呢?我们无妨以西方文化为映照,从中华文化的起源上去考察。

中国大陆的地理布局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小农经济为特点的“农耕文化”,这与西方以古希腊为代表的“大海文化”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农耕文化”赋予了中国人与自然无比的亲和力。

而“大海文化”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不可回避的对立与对抗。

从人类的视觉来看,“农耕文化”是陆地带来的实在感,眼见为实,而西方文化却是在大海上的渺茫感,眼见大多为虚。

出版

出版

出版物刊名: 中国书法
页码: 207-207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2期
主题词: 大学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书法本质;人文社会科学;学位论文;书法美学;书法教育;学术研究
摘要:杨锁强新著《书道发微——杨锁强书学论集》日前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22万字,为近年来杨锁强所刊发重要书学论文的汇集,分为“书法本质与文化论”、“书法美学论”、“书法史论”、“书法教育与书法环境论”、“书道墨悟”五个部分,系关于书法的前沿性学术研究。

该书被列为“西安交通大学书法研究文库”。

杨锁强系西安交通大学书法艺术与信息技术交叉学科研究所所长,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书法系教授,教育部全国艺术类优秀学位论文评审专家,曾获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全国首届篆书作品展等奖项。

论中国书法艺术哲学中的自然意象

论中国书法艺术哲学中的自然意象

论中国书法艺术哲学中的自然意象
杨锁强
【期刊名称】《大学书法》
【年(卷),期】2022()5
【摘要】模仿与意化是人类感悟自然与借鉴自然的两种方式。

在中国艺术哲学中,中国书法对自然的意象最为元初、丰富与深刻,其涵盖了自然的全息意象,从而使得中国书法的自然意象在中国艺术哲学中最具有代表性。

本文对中国书法自然意象的内涵与维度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界定与分析。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书法艺术哲学中自然意象的法门与理论基础,总结了中国书法的自然意象规律。

【总页数】8页(P40-47)
【作者】杨锁强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书法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
【相关文献】
1.从古典诗词中“花”意象旷观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人与自然
2.从古典诗词中“花”意象旷观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人与自然
3.浅析自然意象在雪莱《爱的哲学》诗歌中的表达
4.浅析自然意象在雪莱《爱的哲学》诗歌中的表达
5.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有关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的部分外文藏书目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然, 儒释道在审美的最高准则、审美理想、审美 方式、审美心态和审美特征的不同势必注定了站在不 同的文化立场去关照书法, 这样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 取向和审美结果。因此, 中国书法作品的审美阐释应 以其书法作品的文化皈依作为参照方可客观。
三、中国书法的 审美观
(一 )相对统一中国书法审美观的提出 中国书法作为传统文化思 想最为凝练的 物化形 态 [ 2] , 其审美观必须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审美基础上的 同化观。虽然儒释道三大传统文化在审美上的追求与 表现具有其各自的特点, 但是如果对三大传统文化的 审美观进行共性交集, 结合中国书法的具体特点我们 可以得出: 自然与和谐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 也 是中国书法的审美观, 又是中国书法的审美标准。而 这种自然与和谐的书法审美观的提出, 既恰当地解决 了三大传统文化在审美上的分歧, 又为书法鉴赏提供 了一个凝聚传统文化精神的普遍通用的审美标准。也 就解决了书法史上对书法作品因持不同文化立场的鉴 赏与评品的混乱。从而使得书法鉴赏成为一种既客观 又科学的艺术活动。 1. 自然。自然为 美, 既是审 美品格, 也是审 美标 准。 道家美学从万 物的文化流行 中理解自然, 认为 一切存在者都无为而造, 各顺其性方能长生久视; 儒家 美学从人生的道德使命中理解自然, 认为仁义理智之 心生来便有, 人必须据此而行才能不失真诚; 佛家美学 从心境的空明无妄中理解自然, 认为大千世界的事物 缘起性空, 万般法相背后是深邃的永恒。 [ 3] 显然, 道 家崇尚无为的自然, 儒家崇尚天命的自然, 释家崇尚本 心的自然。虽然儒释道从不同侧面理解 自然 , 但是 自然 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审美观。蔡邕在 九势 中有 夫书肇于自然, 自然既立, 阴阳生焉; 阴 阳既生, 形势出矣。 道出了书法的 自然 本根。 自 然 也就成为中国书法审美的一个共同的重要标准。 2. 和谐。道家讲 齐一 , 这是 道 本身所固有的 特性。在这里, 人与自然处在绝对无差别状态的和谐, 也是美的最高境界。故老子在 道德经 中有 万物负 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大音 希声 , 大象无形 , 都是对和谐美的最高礼赞; 而儒
李世民在 指意 中有 所资心副相参用, 神气冲 和为妙, 今比重明轻, 用指腕不如锋鋩, 用锋鋩不如冲 和之气, 自然手腕轻虚, 则锋含沈静。夫心合于气, 气 合于心; 神, 心之用也, 心必静而已矣。 道出了神气的 和谐, 心、气、神的和谐; 王羲之 用笔赋 中有 养德俨 如, 威而不猛。游 丝断而还续, 龙鸾群而不 争 , 周星 莲 临池管见 有 用笔之法, 太轻则浮, 太重则踬。到 恰好处, 直当得意。唐人妙处, 正在不轻不重之间, 最 规叠矩, 而仍以风神之笔出之。则道出了用笔的和 谐; 而关于书 法的结字与章法, 古人 就有 密处 不犯, 疏处不离 , 阴阳调和 , 虚实相生 等精辟的描述。 皆道出了书法 和谐 美的规律。
释家 心灵和谐 空灵为美 顿悟 虚无
中和、至诚、 崇高、充实 清、孤、淡远、 虚灵、荒寒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准则就是和谐, 这是儒、释、 道文化的共同追求, 但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道家的和谐观把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 主要解决了人 与自然的和谐问题; 而儒家则从 仁 、 义 、 道德 出发, 主要解决了人与人, 人与社会的和谐问题; 释家 从人心灵入手, 探求和谐的本根。在心灵的自由中寻 求和谐的大自在。显然, 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分别 从不同侧面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及心灵和谐的问
心 道 无二, 艺 道 不二, 人道也即天道 [ 1] 。显 然中国的 道 经历了 天道 与 人道 的分野与合一 的发展过程。在这里, 人由被动遵循到主动为之直至 人道不二, 使得 道 的概念丰沛而悠远。其在中国书 法艺术 的发 展长河 中散发 着迷 人的 光华。在这 里,
道 的境界其实就是 天 的境界, 也是 人 的境界。 因此, 中国书法美的根源与实质在于 天 , 在于 人 , 在于 天人合一 , 实现着中国书法的理想。
2010年 月 第 30卷第 5期 (总 103期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X i an Jiaotong University( Soc ial Sciences)
Sep. 2010 Vo .l 30( Sum No. 103)
论中国书法的审美观
杨锁强
(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49)
[ 摘 要 ] 在分析书法审美的根源 与实质 的基础 上对 中国 书法的 文化 支撑儒 释道 的审 美进行 了阐 释与比 较, 提出了书法相对统一的审美观为自然与和谐。并对书 法的审美实 质、审 美意识与方 式、审 美境界、审美言 意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指出书法的审 美实质是 精神关 照 、审美意识 是 澄怀 观道 和 澄怀味象 , 审美方 式为 直观感悟 和 味无味 。中国书法的审美境界可分为感境界、知境 界、识境界、智境界和慧境界; 书法的 审美言意是 得意忘言 。汲取古人的智慧采用赋、比、兴 的诗性语 言来对 书法的 审美进 行阐释, 则是 书法审 美观在书法意象审美中的必 然选择。 [ 关键词 ] 书法审美; 审美境界; 中国书法; 审美观 [ 中图分类号 ] J292.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245X ( 2010) 05-0079-05
创造出异彩纷呈、具有不同审美特征的历代经典。承 载并散发着文化的感人力量, 使人类的灵魂得到安顿 与提升。
就审美理想而言,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主张自然 无为, 追求自然之美;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主张 内圣 外王 , 追求中和为美; 而禅宗则主张 非有非无, 非亦 有亦无, 非非有非无 的 涅槃 境界, 把空灵作为最高 的审美准则。
[ 收稿日期 ] [ 基金项目 ] [ 作者简介 ]
2010- 03- 25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201040) 杨锁强 ( 1964- ), 男, 陕西扶风人,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79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http: / /www. xbskb. cn
在文化上的不对称所引起的。这种文化上的错位使得
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在审美理 想、审美方式、审美心态和审美特征上则表现出不同的
特点 (见表 1)。
表 1 儒释道审美比较
审美 审美 文化 最高准则 审美理想 方式 心态 主要审 美特征
人与自 道家 然和谐
自然 为美
素朴、变易、 神遇 虚静 博大、玄妙
人与人及 儒家
社会和谐
中和 为美
理性 比德
审美观是从事审美活动时有意识或无意识必须持 有的观念。以不同的审美观来关照书法, 对其品鉴的 结果则可能相异。审美观是建立在文化背景之上对美 的认识和崇尚, 文化的差异也势必导致审美观的差异。 以不同文化为立场对历代书法经典进行解读则会产生 不同的审美评判。这是导致书法鉴赏结果多样性的重 要原因。历史上书法审美判定的争议与混乱大多根源 于此。而在探讨中国书法美的根源与实质的基础上, 在不同文化关照下对其审美观进行比较分析, 提出相 对统一的书法审美观则成为书法审美学中必须首先解 决的问题。本文拟对中国书法的审美实质、审美意识 与方式、审美境界、审美言意进行研究与探讨, 揭示中 国书法审美观的内在规律, 从而为书法的审美活动提 供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依据, 以推动书法美学在审美 层面研究的深化与发展。
一、中国书法美 的根源与实质
中国书法美的根源在于 道 , 道 的境界即书法 的最高境界。 道 原意是指道路, 并非一个抽象的哲 学或美学概念。 道 的概念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而 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逐渐上升为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 哲学与美学概念。在殷周时期, 用 道 来概括天道与 人道的运动变 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而在先秦, 关于
二、中国书法审 美观的文化关照
中国书法的文化根性使得书法的审美观不仅打上 了文化的烙印, 而且由于不同文化对美的崇尚不同, 从 而使得中国书法在不同文化支撑下呈现出了不同的审 美观。这种审美观的差异非但没有削弱中国书法的发 展, 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书法在文化上相互借鉴 和促进, 从而使其审美异彩纷呈。值得注意的是, 书法 史上在书法审美上的混乱往往是由于鉴赏者和创作者
杨锁强: 论中国书法的审美观
家讲 中和 , 就自然而言, 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 焉 , 本身 就处于中 和之状 态, 而 在社会中, 崇尚 礼、 乐, 也是为了人与社会达到象自然一样的和谐。其儒 家五大经典的 尚书 舜典 云: 诗言志, 歌咏言, 声 依永, 律和声。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 , 就意 识到了通过艺术达到人与其主宰 ( 神、天 ) 的和谐。释 家讲 无碍 , 无碍 是 涅槃 境界的固有特性, 即达 到我与佛、尘世与天国浑融一体的宇宙终极, 这是一种 宁静的和谐。如果说道家注重的是自然之和谐, 那么 儒家则关注人、社会的和谐, 而释家直指人的心性, 强 调心灵之和谐。显然儒释道从不同层面构筑了中国文 化的和谐观, 使得 和谐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共 同的文化特征,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书法的最高审美 境界。
各自站在其所在的立场, 对书法作品做出不同甚至相 反的评判。如书圣王羲之, 梁武帝萧衍有 羲之书字 势雄逸, 如龙跳天门, 虎卧凤阁 的赞誉, 而唐代韩愈 却以 羲之俗书呈姿媚 加以贬低。显然他们分别是
以道、儒不同文化立场来评判, 把王书以个人的好恶来 取舍, 并局部无限放大而做出的强烈主观的评价。而 通过对儒、释、道在中国书法审美观上的梳理与分析, 我们可以探求中国书法相对统一的审美观, 为客观地 鉴赏书法提供科学的依据。
题。而人生存在世上, 既是自然的人, 也是社会的人, 更是有心灵的人。中国文化也正是解决了人与自然、
人与人、人自身的种种困惑。 若从文化的功用来考察, 儒释道三者之间具有明
显的互补性。我们不能简单地对任何一种传统文化进
行武断式的优劣判定。这三种文化都闪烁着智慧的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