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条文说明)

合集下载

重冰区超高压输电塔线体系安全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final

重冰区超高压输电塔线体系安全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final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学生可以了解到真实的社会情况,并且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使得问题和解决方法更加准确和科学。

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是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

一、确定调查主题社会调查的主题应该是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相关的,能够体现社会问题和发展趋势的。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和选题活动,引导学生从中选取一个适合的调查主题。

在确定调查主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考虑到自身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既有研究价值又可操作性较强的主题。

二、制定调查方案调查方案是社会调查的基础,是确保调查过程规范和结果有效的关键。

学生在制定调查方案时,需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对象、方法和时间,并制定相应的调查工具和材料。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调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前做好准备和规划。

三、进行社会调查在进行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遵循调查方案,准确收集和记录调查数据。

学生可以选择采访、观察、问卷调查等多种调查方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数据收集。

在进行社会调查的同时,学生还需要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做到客观、准确地记录和反映调查对象的情况。

四、数据分析与处理社会调查的结果是通过一系列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得出的。

学生在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时,需要运用所学的数理统计方法,将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的图表,并进行数据比较和关联性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学生可以对调查主题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并得出有针对性的结论和建议。

五、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对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的总结和归纳。

学生在撰写调查报告时,需要遵循科学论文的格式和结构,并清晰地描述调查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报告中还需要对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中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导则

中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导则

Q / GDW 182 — 2008中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IQ / GDW 182 — 2008目次前言 (Ⅱ)1范围 (1)2引用标准 (1)3总则 (1)4术语和符号 (1)5路径 (3)6覆冰气象条件 (3)7导线、地线 (4)8绝缘子和金具 (4)9绝缘配合和防雷 (5)10导线布置 (5)11杆塔型式 (6)12杆塔荷载 (6)13杆塔定位及交叉跨越 (9)条文说明 (11)IQ / GDW 182 — 2008II前言自2008年1月10日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相继出现了持续的大范围灾害性冰雪天气,此次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危害程度大,给受灾地区的交通、电力、通信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由于覆冰严重,导致多条输电线路铁塔、导线、绝缘子、金具等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随着西电东送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送电距离的不断提高,输电线路电压等级越来越高,中、重冰区线路将越来越多,覆冰厚度越来越大,原《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试行)在内容深度和技术层面上均难以指导中、重冰线路的设计。

为了规范和优化中、重冰区线路设计,提高线路杆塔的抗覆冰过载能力,同时处理好安全与投资的关系,在总结我国重冰区线路设计运行经验及科研成果基础上,特制定“中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

规定针对中、重冰线路特点,突出了线路路径选择、导地线选择和布置、杆塔型式、杆塔荷载及交叉跨越等的技术要求。

中、重冰线路设计,除应执行本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和电力行业标准的规定。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规定主要编制单位: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西南电力设计院。

本规定参加编制单位:中南电力设计院、湖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本规定主要起草人:舒印彪、于刚、刘开俊、郭日彩、梁政平、李喜来、葛旭波、张卫东、王永刚、李勇伟、郭跃明、王强、刘仲全、王劲、李力、肖洪伟、梁明、徐晓东、龚永光、李永双、邓安全、胡红春、段松涛、侯长健、何洪波、王勇、孙波。

DL-T5092-1999-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

DL-T5092-1999-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

基础上拔稳定主要靠基础的重力,且其重力大于上拔力的基础。
4.1.6 钢筋混凝土杆 reinforced concrete pole
钢筋混凝土杆是普通钢筋混凝土杆、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杆及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杆的总称。
4.1.7 居民区 residential area
工业企业地区、港口、码头、火车站、城镇等人口密集区。
3总 则
3.0.1 送电线路的设计必须贯彻国家的基本建设方针和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符合国情。
3.0.2 送电线路设计,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特点,积极慎重地推广采用成熟的新材料、新结构等先进技
术。
3.0.3 在送电线路设计中,除应按本规程规定执行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和电力行业标准有关规定的要求。
如沿线的气象与附录A(标准的附录)典型气象区接近,宜采用典型气象区所列数值。
6.0.2 确定最大设计风速时,应按当地气象台、站10min时距平均的年最大风速作样本,并宜采用极值Ⅰ型分布
作为概率模型。
统计风速的高度如下:
各级电压大跨越
离历年大风季节平均最低水位10m
110~330kV送电线路 离地面15m
W0——基准风压标准值,kN/m2; µ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CG——永久荷载效应系数; GK——永久荷载标准值; ψ——可变荷载组合系数;
CQi——可变荷载效应系数; R——结构构件的抗力设计值;
Qik——第i项可变荷载标准值; fG——钢材的屈服应力,N/mm2; fS——地基承载力设计值,kPa; γrf——地基承载力调整系数。
7.0.2 验算导线允许载流量时,导线的允许温度:钢芯铝绞线和钢芯铝合金绞线可采用+70℃(大跨越可采用
4.1.8 非居民区 nonresidential area

架空高压输电线路设计在重冰区应注意问题分析及采取措施

架空高压输电线路设计在重冰区应注意问题分析及采取措施
2 . 5 金具 由于重 冰 区的导线 负载较大 ,金 具也将承受 较大 的负 载 ,
设施 的运 行经验推 断和计算覆 冰厚 度 。通常 只能对线路覆 冰厚 度进行定 性分析 ,若进 行定量分析会 引起较大 的误差 。同时也 可沿着计 划路 径建立覆 冰观测站 ,以便 观测线路 覆冰情况 ,一 般该 方案投入 成本较大 ,工期较长 。但 是覆冰观 测站得到 的数 据 准确性较 高且可靠 ,进行 线路设计覆 冰利用观测 数据得 到的 结果更加 可靠 、真实 ,在一 定程度上 节约了工 程投 资。 2 . 3 导线 、接地线 铝合 金股线制成 的钢芯铝合 金绞线 能够 完全发挥 钢芯 的作 用 ,绞线受到作用 力之后分 布均匀 ,改善铝 合金股线 表面受力 情况 ,与普通导线 相 比能够极 大增强导线 的抗冰能力 。钢筋铝 合金绞线 硬度较大 ,耐磨性能较 强 ,能够改 变导线表 面的粗糙 系数 ,进 而降低 电晕损 耗量 。使用 钢芯铝合金 绞线后 ,因为其 弧垂性能较 好 ,在特 定的地线支架 高度 内,应该 使用强度较 高 的钢绞线 ,以此来确保导线和接地线之间的距离。
地形 。 2 . 2 覆冰厚度 沿着线路 调查相关 地物和设施 的伏兵情 况 ,依照正 在运行
对 塔 台进行 负 载设 计 时不 但应 该考 虑 常年 负载 的设 计 冰 厚 ,还应 该分析稀 有负载 的验算 冰厚。在设计 冰厚时 ,保证线 路 的安 全水平满足 常规线路 的建设标 准 ;在验算 覆冰时 ,保证 线路各零 部件材料应力 允许满足屈 服应 力或者 弹性 限度 。在铁 塔计算 负载组合上 ,除应该满足基本设 计条件外 ,还 应该增大 不均匀覆 冰 、脱冰 时引起的纵 向弯矩 和扭矩负载 ,以及验算覆 冰超负载 的情况 。
2 . 5 绝 缘

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管理制度(5篇)

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管理制度(5篇)

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管理制度1.目的覆冰是危害线路安全运行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对线路安全运行危害极大。

为保证处于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在覆冰季节能安全、优质运行,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____供电局所属各职能部门、工作站及变电站。

3.术语重冰区:指输电线路覆冰厚度达20cm及以上的输电线路段。

4.相关知识4.1覆冰的成因每年的冬末或初春季节(气温在零下五度左右),或者在降雪或雨雪交加的天气里,在架空线路的导线、避雷线、绝缘子串等处均会有冰、霜和湿雪混合形成的冰层。

形成原因是暖气团爬至冷气团之上,其所含的大量水分在爬升过程中,不断地冷却凝结形成雾和毛毛雨。

随着高度的增加和气温的降低,逐渐形成了冷却水滴、雪花和冰晶,当颗粒过大即开始下降,接近电线、树木或地面形成雾淞、雪淞或冻雨,并且越结越厚形成了覆冰。

4.2覆冰的种类根据线路覆冰时的气温、风速、水滴直径等将其分为四类:雨凇、混合淞、雾凇积雪。

(1)雨凇。

雨凇是一种非结晶状透明的或毛玻璃冰层,由空气中的过冷却水珠或毛毛雨中水滴与导线表面尚未完全冻结时,正当大风,使之又和一个水滴相碰,在这种反复湿润下冻结在导线的表面而形成的冰层。

通常在0~-3℃和较大的风速(2~20m/s)时最易形成。

这类覆冰比重大,在导线上的附着力强,不易脱落。

(2)雾凇。

雾凇是一种白色不透明的,外层呈羽状的覆冰。

通常在大雾天形成,当细小的过冷却水滴、雾粒或毛毛雨与导线相碰时,由于导线表面温度低,毛毛雨中水滴潜热释放快,另外,因为风速小,下一个水滴飞来前,上一个已完全冻结,雨水之中夹有空气,从而呈羽状的覆冰(霜)。

最多出现在风速小(7m/s)和温度低(-3℃~5℃)时,也有在-10℃时形成。

这类覆冰的结构疏松,容易自导线上脱落,且比重小,对导线的危害性相对较小。

(3)混合淞。

混合淞是一种白色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坚硬冰,形成时的温度在-2℃~-8℃之间,风速在2~15m/s内。

《架空输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新旧规范对照

《架空输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新旧规范对照

《架空输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新旧规范对照:现行《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2010《架空输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DL/T5154—2012作废《架空输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DL/T5154—20021 总则1.0.1为了在架空输电线路杆塔结构的设计中贯彻国家的基本建设方针和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可靠、先进适用、经济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制定本标准。

套话,原则性问题。

与GB50545—2010的区别为涉及直流线路问题.适用范围扩大.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的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杆塔结构的设计.对应原DL/T5154—2002条文:1。

0.1 、1。

0.2、1。

0。

3由110kV~500kV调整为110kV~750kV,与GB50545-2010相一致。

与GB50545-2010的区别为涉及直流线路问题及750 kV的双回及多回问题。

适用范围扩大。

去掉了原DL/T5154-2002条文1。

0。

1 “通信杆塔设计可参照采用”;略去了1。

0.2、1.0。

3.DL/T5154-2012条文说明1。

0.2明确了临时线路、通信杆塔结构设计参照执行,原线路的改造和改建参照验算和设计。

基本一致1。

0.3 本标准确定了架空输电线路杆塔结构的设计原则,给出了角钢铁塔和混凝土电杆的设计计算方法。

新增1.0.4 本标准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用可靠度指标度量结构构件的可靠度,在规定的各种荷载组合作用下或各种变形或裂缝的限值条件下,满足线路安全运行的临界状态。

对应原DL/T5154-2002条文:3。

0。

2一致1.0。

5 杆塔结构设计,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特点,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广采用节能、降耗、环保的先进技术和产品。

新增与GB50545-2010条文:1.0.3一致。

1。

0。

6 杆塔结构设计采用新理论、新材料或新结构型式,当缺乏实践经验时,应经过试验验证。

《南方电网公司关于废止33项公司技术标准的通知》-附件

《南方电网公司关于废止33项公司技术标准的通知》-附件
输变电设备缺陷管理标准
2007-12-20
21
Q/CSG113010-2011
三相感应式长寿命电能表技术规范
2011-11-3
22
Q/CSG12102-2008
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规范
2008-10-20
23
Q/CSG12103-2009
营销综合分析系统功能规范
2009-3-31
24
Q/CSG10015-2007
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
2007-5-1
25
Q/CSG10016-2007
负荷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2007-5-1
26
Q/CSG118011-2011
数据中心数据质量管理规范
2011-12-1
27
Q/CSG11810-2009
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标准第2分册基本要求
2010-1-1
28
Q/CSG11811-2009
2012-3-27
32
Q/CSG118004-2012
网络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施规范
2012-3-27
33
Q/CSG11516.5-2010
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充电接口规范
2010-4-19
2009-3-5
11
Q/CSG123001.2-2011
500kV三相自耦现场组装交流电力变压器技术规范
2011-10-14
12
Q/CSG123001.3-2011
220kV三相一体变压器技术规范
2011-10-14
13
Q/CSG123001.4-2011
220KV三相组合变压器技术规范
2011-10-14
17

输变电工程设计专业调考-线路专业试题(带答案)

输变电工程设计专业调考-线路专业试题(带答案)

2013年度国家电网公司智能输变电工程设计专业调考试题(线路卷)一选择题(单选6题,每题2分;多选6题,每题4分,总计36分)1.(单选)35~66kV导线与树木(考虑自然生长高度)之间最小垂直距离应保持在(C )及以上。

(《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 50061-2010 第12.0.11条P34)A. 3.0mB.3.5mC.4.0mD.4.5m2.(单选)在爆炸性气体环境1区内,电缆线路严禁或不应有(D )接头。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058-1992 第2.5.10条P27)A. 两个以上B.三个以上C.四个以上D.中间3.(单选)35~66kV导线与公园、绿化区或防护林带树木之间最小垂直距离,在计算最大风偏情况下,应保持在(B )及以上。

(《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 50061-2010 第12.0.12条P34)A. 3.0mB.3.5mC.4.0mD.4.5m4.(单选)35~66kV导线与果树、经济作物或城市灌木之间最小垂直距离,在计算最大弧垂情况下,应保持在(B )及以上。

(《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 50061-2010 第12.0.13条P34)A. 3.0mB.3.5mC.4.0mD.4.5m可编辑文档5.(单选)实施阻火分隔的技术特性,除通向主控室、厂区围墙或长距离隧道中按通风区段分隔的阻火墙部位应设置防火门外,其他情况下,有防止窜燃措施时可不设防火门。

防窜燃方式,可在阻火墙紧靠两侧不少于(C )m区段所有电缆上施加防火涂料、包带或设置挡火板等。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2007 第7.0.3条P45)A.2B.1.5C.1D.2.56.(单选)直埋敷设的电缆与铁路、公路或街道交叉时,应穿保护管,保护范围应超出路基、街道路面两边以及排水沟边(A )以上。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2007 第5.3.6条P31)A. 0.5mB.0.8mC.1.0mD.0.6m7.(单选)同一通道的地下电缆数量较多,且位于有腐蚀性液体或经常有地面水溢流的场所,或含有35kV以上高压电缆以及穿越公路、铁道等地段,宜采用( D )敷设方式。

10kv重覆冰架空线路设计的原则与方案

10kv重覆冰架空线路设计的原则与方案

10kv重覆冰架空线路设计的原则与方案
10kV重複冰橋空線路的設計原則
1、安全:對重複冰橋的安裝必須開展安全培訓,並遵守有關安全技術規程,在實施
安裝活動時必須小心謹慎,以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

2、抗風性能:重複冰橋的設計將要求具有較高的抗風性能,確保其不會在大風的侵
襲下脫落或破壞,同時適應各種氣候變化。

3、保護性能:重複冰橋的設計必須考慮到地理條件,如太陽能和微粒懸浮物對其壽
命的影響,同時必須滿足要求的耐酸腐抗性能要求,確保其穩定性和耐用性。

4、對電網性能的影響:由於重複冰橋是一種特殊的空線,它會對電網系統的抗性、
磁路和電力損失等特性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建議選擇适合的絕緣材料及設計元件,來滿足
其要求的性能設計標準。

5、工程性能:重複冰橋設計必須滿足要求的工程性能,如適應性、整體成本控制、
質量控制和維護等,以確保其能夠順利投入使用。

1、結構設計:重複冰橋的主架橋樑應采用複合結構,其結構對風雪荷載有良好的抗
拉強度和抗彎強度,即使在突發大風暴時,其結構亦能保持安全可靠。

2、絕緣設計:重複冰橋的絝緣設計應選擇耐候、耐酸腐性能較高的低熔膠複合物絝
緣材料,並應采用懸掛式裝備絝緣,以確保其穩定性和耐用性。

3、故障排除:重複冰橋的設計必須考慮到大雪或大風暴時當地抗風性能的要求,並
應同時考慮其在極端天氣條件下的正常、故障和查修等維護處理工作。

4、為了確保重複冰橋的安裝質量,應制定詳細的檢查條件,如牢固度檢查,結構件
的固定檢查等,以及對工程進展的定期檢查,以確保工程的安全性和保證一定的質量水平。

中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

中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

中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条文讲明目次1 范畴2 引用标准3 总则4 术语和符号5 路径6 覆冰气象条件7 导线、地线8 绝缘子和金具9 绝缘配合和防雷10 导线布置11 杆塔型式12 杆塔荷载13 杆塔定位及交叉跨过1范畴本规定适用于单回110~750kV架空输电重冰区线路设计和单、双回110~750kV架空输电中冰区线路设计,其它电压等级的高压交直流架空输电线路可参照执行。

本规定是作为《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的补充而编制的。

也是在原“重冰区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以下简称:原重冰规定)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的。

2005年我国华中地区冰害事故以后,一批按提高抗冰能力改造的各级输电线路的运行体会也为中、重冰区线路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体会。

3 总则3.1 原重冰规定第1.1条的修改条文。

中、重冰线路是输电线路的一部份,但具有较多的专门性。

一是冰凌荷载大,成为设计中要紧操纵条件。

在大冰凌年,还存在因过载冰荷重而造成断线、倒塔等庞大威逼;二是具有较明显的静、动态运行特性。

如不平均冰荷载、覆冰绝缘子串闪络、脱冰跳跃等;三是运行爱护专门困难,常常需要在冰天雪地中巡查、抢修,劳动强度大且条件恶劣。

因此,世界各国都慎重对待中、重冰线路的设计和建设。

国际间建立了多个研究、交流的机构。

如:建筑物大气覆冰国际研讨会,即:IW AIS。

为促进各国间对冰雪咨询题的研究、总结与交流,从80年代开始,每2~3年召开一次。

研讨建筑物(包括输电线路、电视塔、飞机等)覆冰机理、参数、荷载特性、检测技术、事故情形和防护措施等。

国际电工委员会第11技术委员会(IEC TC11),从70年代开始对冰凌荷载进行国际间广泛研讨,1991年提出了“架空输电线路荷载与强度”标准供试行,2003年在总结实践体会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提出了“Design criteria of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s”(架空输电线路的设计标准),即IEC 60826,2003-10(以下简称IEC规范),其中的6.3和6.4节专门论述覆冰及冰载取值,供各国参考。

2南方电网中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评审修改稿)(0508)

2南方电网中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评审修改稿)(0508)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中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Technical code of design overheadTransmission Line in medium-heavy icing areaQ/CSG X XXXX-2008(送审稿)2008-XX-XX发布2008-XX-XX实施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发布Q/CSG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Q/CSG X XXXX-2008中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Technical code of design overheadTransmission Line in medium-heavy icing area(送审稿)2008-XX-XX发布2008-XX-XX实施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目次前言 (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总则 (1)4 术语和符号 (1)5 路径 (4)6 覆冰气象条件 (4)7 导线、地线 (5)8 绝缘子和金具 (6)9 绝缘配合和防雷 (7)10 导线布置 (7)11 杆塔型式 (8)12 杆塔荷载 (9)13 杆塔定位及交叉跨越 (13)前言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遭遇了极为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重大自然灾害,南方电网区域的贵州大部分地区、广西桂北地区、广东粤北地区、云南滇东北地区的电网设施遭受严重破坏,部分地区供电中断,电网运行、电力供应、西电东送、灾区人民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皆受到严重影响。

严重的冰灾提醒我们,我国电网抵御和防范极端灾害天气的能力有待提高,对现行的电网建设标准以及规程规范有必要进行完善。

为了进一步提高电网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等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好地指导今后的电网规划建设,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南方电网公司组织专家于2008年2月19日至20日在贵阳对《南方电网公司提高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等重大自然灾害能力专题研究报告》进行了评审,并于2008年2月29日以南方电网计[2008]28号文印发了《南方电网公司提高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等重大自然灾害能力专题研究报告专家评审意见》,提出了完善输电线路有关设计标准的指导性意见。

中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

中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

中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条文说明目次1 围2 引用标准3 总则4 术语和符号5 路径6 覆冰气象条件7 导线、地线8 绝缘子和金具9 绝缘配合和防雷10 导线布置11 杆塔型式12 杆塔荷载13 杆塔定位及交叉跨越1 围本规定适用于单回110~750kV架空输电重冰区线路设计和单、双回110~750kV架空输电中冰区线路设计,其它电压等级的高压交直流架空输电线路可参照执行。

本规定是作为《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的补充而编制的。

也是在原“重冰区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以下简称:原重冰规定)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的。

70年代我国设计并建设了第一条关330kV重冰线路。

1992年建成了第一条天贵500kV高海拔重冰线路。

而早在1982年,为了二滩电站的安全送出,西南电力在黄茅埂地区建立了大型覆冰观测塔,并架设一段0.574km具有二、三、四分裂导线的试验性线路进行同步观测,连续观测14年,为500kV高海拔、重冰区的二滩送出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基础资料,随着这些线路的设计和运行,较好地丰富了超高压重冰线路建设的实践经验,也为编制本规定创造了条件。

750kV 线路,在我国因投运时间不长,尚缺乏运行经验。

然而,重冰线路的力学特性具有普遍性和相似性,一些基本规定,对其它电压等级的高压交直流架空输电线路仍可参照执行。

2005年我中地区冰害事故以后,一批按提高抗冰能力改造的各级输电线路的运行经验也为中、重冰区线路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 总则3.1 原重冰规定第1.1条的修改条文。

中、重冰线路是输电线路的一部份,但具有较多的特殊性。

一是冰凌荷载大,成为设计中主要控制条件。

在大冰凌年,还存在因过载冰荷重而造成断线、倒塔等巨大威胁;二是具有较明显的静、动态运行特性。

如不均匀冰荷载、覆冰绝缘子串闪络、脱冰跳跃等;三是运行维护特别困难,常常需要在冰天雪地中巡查、抢修,劳动强度大且条件恶劣。

所以,世界各国都慎重对待中、重冰线路的设计和建设。

DL/T 5130-2001架空送电线路钢管杆设计技术规定

DL/T   5130-2001架空送电线路钢管杆设计技术规定

2211 ICS27.100P62备案号:J132—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PDL/T 5130-2001架空送电线路钢管杆设计技术规定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design of steeltransmission pole主编部门:国家电力公司东北电力设计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批准文号:国经贸电力[2001]997号2001-10-08 发布2002-02-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发布前言根据原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司《关于下达1996年制定、制订电力行业标准计划项目(第一批) 的通知》计综[1996]40号,第61项的安排,特制定《架空送电线路钢管杆设计技术规定》,以保证架空送电线路钢管杆结构在设计中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实用、确保质量。

本规定制定了钢管杆设计的准则,提出了对制造和安装的主要要求。

本规定于1996年开始编制,1997年2月完成大纲审查,1999年12月完成送审稿审查。

在编制过程中,主编单位会同各参编单位,对国内钢管杆的设计、制造及运行部门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并做了必要的试验和实测工作。

本规定的实施将对国内钢管杆的规范化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

本规定由电力行业电力规划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规定主编单位:国家电力公司东北电力设计院。

参编单位:、国家电力公司华东电力设计院、潍坊长安铁塔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华德兴欣钢杆有限公司。

本规定主要起草人:张春奎、侯中伟、高占奎、魏顺炎、唐国安、李喜来、秦益芬、王军、王世华、任吉华。

本标准委托国家电力公司东北电力设计院负责解释。

目次前言1 范围2 引用标准3 总则4 术语和符号5 荷载6 基本规定7 材料8 钢管构件及连接计算9 构造要求10 制造和安装要求11 基础附录A(标准的附录) 本规定用词说明条文说明1 范围本规定规定了钢管杆设计的准则,及提出了制造安装的主要要求。

2024年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管理制度(二篇)

2024年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管理制度(二篇)

2024年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管理制度1.目的覆冰是危害线路安全运行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对线路安全运行危害极大。

为保证处于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在覆冰季节能安全、优质运行,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____供电局所属各职能部门、工作站及变电站。

3.术语重冰区:指输电线路覆冰厚度达20cm及以上的输电线路段。

4.相关知识4.1覆冰的成因每年的冬末或初春季节(气温在零下五度左右),或者在降雪或雨雪交加的天气里,在架空线路的导线、避雷线、绝缘子串等处均会有冰、霜和湿雪混合形成的冰层。

形成原因是暖气团爬至冷气团之上,其所含的大量水分在爬升过程中,不断地冷却凝结形成雾和毛毛雨。

随着高度的增加和气温的降低,逐渐形成了冷却水滴、雪花和冰晶,当颗粒过大即开始下降,接近电线、树木或地面形成雾淞、雪淞或冻雨,并且越结越厚形成了覆冰。

4.2覆冰的种类根据线路覆冰时的气温、风速、水滴直径等将其分为四类:雨凇、混合淞、雾凇积雪。

(1)雨凇。

雨凇是一种非结晶状透明的或毛玻璃冰层,由空气中的过冷却水珠或毛毛雨中水滴与导线表面尚未完全冻结时,正当大风,使之又和一个水滴相碰,在这种反复湿润下冻结在导线的表面而形成的冰层。

通常在0~-3℃和较大的风速(2~20m/s)时最易形成。

这类覆冰比重大,在导线上的附着力强,不易脱落。

(2)雾凇。

雾凇是一种白色不透明的,外层呈羽状的覆冰。

通常在大雾天形成,当细小的过冷却水滴、雾粒或毛毛雨与导线相碰时,由于导线表面温度低,毛毛雨中水滴潜热释放快,另外,因为风速小,下一个水滴飞来前,上一个已完全冻结,雨水之中夹有空气,从而呈羽状的覆冰(霜)。

最多出现在风速小(7m/s)和温度低(-3℃~5℃)时,也有在-10℃时形成。

这类覆冰的结构疏松,容易自导线上脱落,且比重小,对导线的危害性相对较小。

(3)混合淞。

混合淞是一种白色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坚硬冰,形成时的温度在-2℃~-8℃之间,风速在2~15m/s内。

中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条文说明)

中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条文说明)

中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条文说明目次1 范围2引用标准3 总则4 术语和符号5 路径6 覆冰气象条件7 导线、地线8 绝缘子和金具9 绝缘配合和防雷10 导线布置11 杆塔型式12 杆塔荷载13 杆塔定位及交叉跨越1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单回110~750kV架空输电重冰区线路设计和单、双回110~750kV架空输电中冰区线路设计,其它电压等级的高压交直流架空输电线路可参照执行。

本规定是作为《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的补充而编制的。

也是在原“重冰区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以下简称:原重冰规定)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的。

70年代我国设计并建设了第一条刘关330kV重冰线路。

1992年建成了第一条天贵500kV高海拔重冰线路。

而早在1982年,为了二滩电站的安全送出,西南电力设计院在黄茅埂地区建立了大型覆冰观测塔,并架设一段0.574km具有二、三、四分裂导线的试验性线路进行同步观测,连续观测14年,为500kV高海拔、重冰区的二滩送出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基础资料,随着这些线路的设计和运行,较好地丰富了超高压重冰线路建设的实践经验,也为编制本规定创造了条件。

750kV线路,在我国因投运时间不长,尚缺乏运行经验。

然而,重冰线路的力学特性具有普遍性和相似性,一些基本规定,对其它电压等级的高压交直流架空输电线路仍可参照执行。

2005年我国华中地区冰害事故以后,一批按提高抗冰能力改造的各级输电线路的运行经验也为中、重冰区线路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 总则3.1 原重冰规定第1.1条的修改条文。

中、重冰线路是输电线路的一部份,但具有较多的特殊性。

一是冰凌荷载大,成为设计中主要控制条件。

在大冰凌年,还存在因过载冰荷重而造成断线、倒塔等巨大威胁;二是具有较明显的静、动态运行特性。

如不均匀冰荷载、覆冰绝缘子串闪络、脱冰跳跃等;三是运行维护特别困难,常常需要在冰天雪地中巡查、抢修,劳动强度大且条件恶劣。

输变电工程设计专业调考-线路专业试题(带答案)解析

输变电工程设计专业调考-线路专业试题(带答案)解析

2013年度国家电网公司智能输变电工程设计专业调考试题(线路卷)一选择题(单选6题,每题2分;多选6题,每题4分,总计36分)1.(单选)35~66kV导线与树木(考虑自然生长高度)之间最小垂直距离应保持在( C )及以上。

(《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 50061-2010 第12.0.11条 P34)A. 3.0mB.3.5mC.4.0mD.4.5m2.(单选)在爆炸性气体环境1区内,电缆线路严禁或不应有( D )接头。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058-1992 第2.5.10条 P27)A. 两个以上B.三个以上C.四个以上D.中间3.(单选)35~66kV导线与公园、绿化区或防护林带树木之间最小垂直距离,在计算最大风偏情况下,应保持在( B )及以上。

(《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 50061-2010 第12.0.12条 P34)A. 3.0mB.3.5mC.4.0mD.4.5m4.(单选)35~66kV导线与果树、经济作物或城市灌木之间最小垂直距离,在计算最大弧垂情况下,应保持在( B )及以上。

(《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 50061-2010 第12.0.13条 P34)A. 3.0mB.3.5mC.4.0mD.4.5m5.(单选)实施阻火分隔的技术特性,除通向主控室、厂区围墙或长距离隧道中按通风区段分隔的阻火墙部位应设置防火门外,其他情况下,有防止窜燃措施时可不设防火门。

防窜燃方式,可在阻火墙紧靠两侧不少于( C )m区段所有电缆上施加防火涂料、包带或设置挡火板等。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2007 第7.0.3条 P45)A.2B.1.5C.1D.2.56.(单选)直埋敷设的电缆与铁路、公路或街道交叉时,应穿保护管,保护范围应超出路基、街道路面两边以及排水沟边( A )以上。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2007 第5.3.6条 P31)A. 0.5mB.0.8mC.1.0mD.0.6m7.(单选)同一通道的地下电缆数量较多,且位于有腐蚀性液体或经常有地面水溢流的场所,或含有35kV以上高压电缆以及穿越公路、铁道等地段,宜采用( D )敷设方式。

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管理制度(2篇)

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管理制度(2篇)

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管理制度1.目的覆冰是危害线路安全运行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对线路安全运行危害极大。

为保证处于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在覆冰季节能安全、优质运行,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____供电局所属各职能部门、工作站及变电站。

3.术语重冰区:指输电线路覆冰厚度达20cm及以上的输电线路段。

4.相关知识4.1覆冰的成因每年的冬末或初春季节(气温在零下五度左右),或者在降雪或雨雪交加的天气里,在架空线路的导线、避雷线、绝缘子串等处均会有冰、霜和湿雪混合形成的冰层。

形成原因是暖气团爬至冷气团之上,其所含的大量水分在爬升过程中,不断地冷却凝结形成雾和毛毛雨。

随着高度的增加和气温的降低,逐渐形成了冷却水滴、雪花和冰晶,当颗粒过大即开始下降,接近电线、树木或地面形成雾淞、雪淞或冻雨,并且越结越厚形成了覆冰。

4.2覆冰的种类根据线路覆冰时的气温、风速、水滴直径等将其分为四类:雨凇、混合淞、雾凇积雪。

(1)雨凇。

雨凇是一种非结晶状透明的或毛玻璃冰层,由空气中的过冷却水珠或毛毛雨中水滴与导线表面尚未完全冻结时,正当大风,使之又和一个水滴相碰,在这种反复湿润下冻结在导线的表面而形成的冰层。

通常在0~-3℃和较大的风速(2~20m/s)时最易形成。

这类覆冰比重大,在导线上的附着力强,不易脱落。

(2)雾凇。

雾凇是一种白色不透明的,外层呈羽状的覆冰。

通常在大雾天形成,当细小的过冷却水滴、雾粒或毛毛雨与导线相碰时,由于导线表面温度低,毛毛雨中水滴潜热释放快,另外,因为风速小,下一个水滴飞来前,上一个已完全冻结,雨水之中夹有空气,从而呈羽状的覆冰(霜)。

最多出现在风速小(7m/s)和温度低(-3℃~5℃)时,也有在-10℃时形成。

这类覆冰的结构疏松,容易自导线上脱落,且比重小,对导线的危害性相对较小。

(3)混合淞。

混合淞是一种白色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坚硬冰,形成时的温度在-2℃~-8℃之间,风速在2~15m/s内。

中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地线选择的探讨和建议

中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地线选择的探讨和建议

中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地线选择的探讨和建议谭志庆【摘要】介绍了地线选择的原则.通过分析导线、地线不平衡张力杆塔受力情况发现,较短的地线金具应力调节能力差是严重覆冰中架空输电线路地线支架和地线受损的重要原因.通过对不同截面和强度的地线在不同覆冰情况下与导线的配合计算,以及对不同强度但相同截面地线的抗振分析,得出了在导线和塔头不变情况下增加地线截面和增加地线强度的可能性和优劣.最后得出,在中重冰区可以通过增加地线截面、增加设计覆冰、增加不均匀覆冰工况、提高地线钢丝强度等方式选择地线,并对实际输电线路设计中地线的选择提出了建议.【期刊名称】《能源研究与信息》【年(卷),期】2016(032)001【总页数】4页(P56-59)【关键词】地线;不平衡张力;过载能力;覆冰厚度;防振【作者】谭志庆【作者单位】武汉联动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752008年冬季,由于持续的雨雪冰冻天气,我国南方送电线路大面积覆冰,铁塔不堪重负倒塌断线,电力设施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送电线路大范围中断.送电线路受灾现象表现为:地线及复合光缆驰度异常、直线绝缘子金具串线夹滑移、金具串损坏、地线或导线断线、光缆断芯线、塔材扭曲变形、铁塔地线尖子折断、导线横担折断和铁塔倒塌[1].但从送电线路受损的统计情况来看,每次冰灾天气,特别是2005年和2008年大冰冻时,地线支架和塔头损坏较多[2].《110 kV~750 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3]对地线的选择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按导线截面大小选配镀锌钢绞线作为地线.设计中无需进行地线选择,只有悬挂OPGW(通信光缆兼作地线)的工程地线要作分流线时才需进行良导体地线的选择.由于地线金具串的长度很短,一般只有0.2~0.3 m,调节不平衡张力的能力很差,当档距稍大时,与耐张串的调节能力差别不是很大,即杆塔两侧的张力差绝大部分会直接作用于杆塔.不平衡张力绝大多数是出现在覆冰(不均匀覆冰或脱冰),特别是脱冰情况时,因为各个档距按相同的比例同时脱冰几乎是不可能的.换言之,只要有覆冰,必然会产生不平衡张力.这也是每次冰灾天气时地线支架和塔头损坏较多的主要原因. 本节举例说明不均匀脱冰时产生不平衡张力的情况.110 kV线路设计冰厚为20 mm,导线为LGJ-300/50,最大使用应力为112.8 MPa.按照《110 kV~750 kV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3]选择地线为GJ-80,最大使用应力为372 MPa,导线绝缘子串长度为1.7 m,地线金具串长度为0.25 m.耐张段共有7档,档距均为400 m,不考虑高度差,正中间一档脱冰(无风、0 ℃).不同脱冰率时作用于杆塔的张力差如表1所示,括号中的数值为张力差占最大使用张力的百分比.从表1可看出,绝缘子串长度对张力差影响很大.脱冰率为100%时,直线塔导线张力差仅为耐张塔24%,而直线塔地线张力差却为耐张塔的85%.这说明短的地线金具串调节不平衡张力的能力不如较长的导线串,这也是严重覆冰时架空输电线路地线支架和地线受损的重要原因.以220 kV 线路ZBC31塔和110 kV线路ZM2塔为例进行导线、地线的配合计算.塔头尺寸及导线参数如表2所示.按《110 kV~750 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3],LGJ-300/40导线型号最小的为GJ-80,故按GJ-80和GJ-100两种地线进行配合计算.不同设计冰厚时导线、地线的配合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表中注明“*”处表示其钢丝破坏度为1 270 MPa.从表3可看出,如果地线设计冰厚比导线设计冰厚增加10 mm,则GJ-80最大使用应力安全系数小于《110 kV~750 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3]中规定的2.5.因此,两种塔型均不能采用GJ-80,而必须采用GJ-100.在导线和塔头尺寸不变时,提高地线的设计冰厚,地线最大使用应力也随之加大,地线弧垂的变化不是很大.例如:LGJ-300/40导线在正常应力、设计冰厚15 mm、无风、0 ℃、档距为400 m 时弧垂为15.94 m.相同条件下选配的GJ-80地线(ZBC31塔)在设计冰厚为15 mm时弧垂为14.43 m;在设计冰厚为20 mm时弧垂为15.1 m,只增加了0.67 m.在上述条件下,即使导线脱冰率为50%,导线、地线间的垂直距离仍能满足220 kV线路操作过电压的间距要求.提高地线型号会提高地线的安全系数,例如,ZM2塔导线设计冰厚15 mm,地线设计冰厚20 mm,采用GJ-80时地线安全系数为2.79(钢丝抗拉强度为1 207 MPa),采用GJ-100时地线安全系数为3.22,比采用GJ-80时提高了15.8%,作用于杆塔的张力增加了4.36 kN,比采用GJ-80时增加了13.5%.因此,杆塔特别是地线支架的选材强度需加大,但实际荷载也增加了.在钢材强度相同的情况下,杆塔的安全度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较为合理的办法是提高地线的抗拉强度.如果将钢丝抗拉强度由1 270 MPa提高至1 370 MPa或1 470 MPa,则地线安全系数变为3.01或3.23;当钢丝抗拉强度为1 270 MPa时,地线破坏应力为1 143 MPa;当钢丝强抗拉强度为1 370 MPa时,地线破坏应力为1 233 MPa.钢丝抗拉强度提高后作用于杆塔的荷载并没有增加,但钢丝会变得更硬,抗振能力会稍差.表4为不同冰区ZM2塔GJ-80地线在15 ℃时年平均运行应力.从表4可看出,设计冰厚分别为15、20 mm时的年平均运行应力远比设计冰厚为10 mm时小,这对抗振十分有利.经计算设计冰厚为10 mm,地线钢丝强度分别为1 270、1 370 MPa时,所有档距地线平均运行应力占破坏应力的百分比均大于12%;而设计冰厚为20 mm,地线钢丝强度分别为1 270、1 370 MPa时,大部分代表档距下地线年平均运行应力占破坏应力的百分比均小于12%.《110 kV~750 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3]中规定地线是否需要进行防振是根据其年平均运行应力占破坏应力的百分比是否超过上限值(12%),按该规定进行地线的防振设计.因此,设计冰厚10 mm时,地线全部档距均需采取防振措施;设计冰厚15 mm时,地线部分档距需防振,部分档距不需防振;设计冰厚20 mm及以上地区绝大多数不需采取防振措施.高强度的地线需采取防振措施时的年平均运行应力大于强度较低的地线的年平均运行应力,故抗振效果会稍差.但如果按照年平均运行应力的绝对值进行防振设计,那两者抗振效果应相近.因此,采用高强度的钢绞是可行的,也是经济的.提高钢丝强度对提高地线的覆冰过载能力有利.表5为ZM2塔地线设计冰厚为20 mm、档距为500 m,地线应力达到破坏应力的70%[3]时的允许冰厚(若考虑非线性变形的情况,允许冰厚会略有增加).从表5可看出,将GJ-80钢丝强度从1 270 MPa提高到1 470 MPa时,其允许冰厚与GJ-100钢丝强度1 270 MPa时的允许冰厚一致.经分析可得出主要结论为:(1) 加大地线截面可提高地线的安全系数,增加地线的过载能力.由于它作用于杆塔的荷载增加,使杆塔变重,但杆塔的安全度没有提高.(2) 在导线和塔头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加大地线的设计冰厚,地线的实际应力没有改变,故地线的安全系数没有提高.但将原来的超载工况变为正常工况,增加了杆塔地线支架的荷载,致使杆塔需要得到加强.(3) 增加地线不均匀冰的工况,并将该工况下的荷载组合系数提高,这样增加了作用于地线支架上的荷载,致使杆塔需要得到较大的加强.(4) 提高地线的抗拉强度,可以提高地线的安全系数,提高了地线过载能力.综合上述情况提出几点建议:(1) 在设计冰厚为15 mm地区,LGJ-300/40导线可选用GJ-80地线,导线、地线配合也能满足要求.设计冰厚为20 mm及以上的地区,导线往往选用较大钢芯的钢芯铝绞线,地线型号也可以加大一级,如果导线钢芯不加大,地线规格也可以不加大. (2) 地线支架设计验算时设计冰厚比导线的增加5 mm为宜.增加太多会使地线截面增大,地线规格加大,加重了杆塔的荷载,使杆塔加重,但杆塔的安全度并没有提高,故增加5 mm已足够.(3) 建议地线的钢丝抗拉强度采用1 470 MPa,以提高地线的安全系数.如在设计冰厚为15 mm的地区,选用强度为1 470 MPa的GJ-80地线安全系数可达4.2.而作用于杆塔上的荷载前者要比后者小.关于提高钢丝的抗拉强度后的防振问题,建议作一次振动疲劳试验,以确定不需防振的应力值.在无试验结果的前提下,建议仍按强度为1 270 MPa的地线年平均运行应力进行防振设计.【相关文献】[1] 陆佳政,将正龙.湖南电网2008年冰灾事故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2(3):29-31.[2] 黄剑波,吴开贤.输电线路雨雪冰冻灾害研究[J].电网与清洁能源,2008,24(3):24-28.[3] GB 50545—2010.110 kV~750 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 国家电力公司东北电力设计院.电力工程高压送电线路设计手册[M].2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5] DL/T 5440—2009.重覆冰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在经历了 1954 年湖南大冰凌年之后,对冰凌的危害性有了 一定的认识。60 年代,随着三线建设的发展,云、贵、川三省建设 了多条重冰线路,在 1968、1971 等大冰凌年,出现不少冰害事故。 1976 年水电部规划设计院组织召开了全国第一次重冰线路设计及运 行经验交流会,提出了“避、抗、融、防、改”五字建设方针,并 着手编制“重冰区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以指导和规范全国 220kV 及以下重冰线路的设计。
《110~750kV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是全国输电线路设 计的指导性文件,对轻、重冰区线路均能适用。但鉴于中、重冰线 路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殊性以及一些设计要求,在该规定中却难以 一一概括,所以,需要专门编制“架空输电线路中、重冰区设计技 术规定”予以补充和完善。
本规定是在总结国内外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的,亦将随着广泛实践、深化认识而不断改进和提高。 3.3 原重冰规定第 1.3 条的保留条文。
根据经验,线路覆冰与所处地形、高程、周围的地形地物、覆 冰时风速风向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可能的情况下,线路应尽量避开 暴露的山顶、横跨垭口、风道等容易形成严重覆冰的微形地段。
二、抗冰:对于无法避开的中、重冰地区,则应根据地区历年 覆冰情况,合理地确定冰区,采用相应的设计条件,增强线路抗冰 能力,减少冰害事故,提高安全运行水平。
2008 年 1~2 月我国南方的冰害事故中,按 10mm 覆冰设计的 线路事故(断线、倒塔)占 90%以上,造成 220~500kV 交、直流 线路大量倒塔和断线引发大面积停电。为提高线路的抗冰能力,减 少此类事故,提高各级输电线路的可靠性,特提出:电线设计冰厚 大于 10mm 小于 20mm 的地区,称为中冰区,位于中冰区的线路即 为中冰线路。对于中、重冰区须制定专门的设计技术规定,以规范 其设计。 3.2 新增条文。
鉴于中、重冰线路运行复杂、事故率高、维护困难,所以通过 中、重冰地区的线路应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避冰、抗 冰、融冰或防冰措施,以保证线路的安全运行。
一、避冰:即是避开严重冰区或者在严重覆冰区内做到“避重 就轻”的目的。这是中、重冰场确定路经走向时认真执行。
本规定是作为《110~750kV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的补 充而编制的。也是在原“重冰区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以下 简称:原重冰规定)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的。
70 年代我国设计并建设了第一条刘关 330kV 重冰线路。1992 年建成了第一条天贵 500kV 高海拔重冰线路。而早在 1982 年,为 了二滩电站的安全送出,西南电力设计院在黄茅埂地区建立了大型 覆冰观测塔,并架设一段 0.574km 具有二、三、四分裂导线的试验 性线路进行同步观测,连续观测 14 年,为 500kV 高海拔、重冰区 的二滩送出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基础资料,随着这些线路的设计和 运行,较好地丰富了超高压重冰线路建设的实践经验,也为编制本 规定创造了条件。750kV 线路,在我国因投运时间不长,尚缺乏运 行经验。然而,重冰线路的力学特性具有普遍性和相似性,一些基 本规定,对其它电压等级的高压交直流架空输电线路仍可参照执 行。
在我国,从东北经中原到西南,线路冰害事故不断,尤以 2005 年 2 月华中地区出现罕见的冰凌,造成 220~500kV 线路大量倒塔
和断线引发大面积停电。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要求在认真总 结事故经验教训的基础,将重冰规定扩展到 500kV 和 750kV 线路, 并提高重冰线路的设计水平。
在 76 年全国重冰会议上,根据重冰线路的特性明确提出:电线 设计冰厚 20mm 及以上的地区,称为重冰区,位于重冰区的线路即 为重冰线路。
2005 年我国华中地区冰害事故以后,一批按提高抗冰能力改造 的各级输电线路的运行经验也为中、重冰区线路的设计提供了宝贵 的经验。 3 总则 3.1 原重冰规定第 1.1 条的修改条文。
中、重冰线路是输电线路的一部份,但具有较多的特殊性。一
是冰凌荷载大,成为设计中主要控制条件。在大冰凌年,还存在因 过载冰荷重而造成断线、倒塔等巨大威胁;二是具有较明显的静、 动态运行特性。如不均匀冰荷载、覆冰绝缘子串闪络、脱冰跳跃 等;三是运行维护特别困难,常常需要在冰天雪地中巡查、抢修, 劳动强度大且条件恶劣。所以,世界各国都慎重对待中、重冰线路 的设计和建设。国际间建立了多个研究、交流的机构。如:
中重冰区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 条文说明
目次
1 范围 2 引用标准 3 总则 4 术语和符号 5 路径 6 覆冰气象条件 7 导线、地线 8 绝缘子和金具 9 绝缘配合和防雷 10 导线布置 11 杆塔型式 12 杆塔荷载 13 杆塔定位及交叉跨越
1 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单回 110~750kV 架空输电重冰区线路设计和 单、双回 110~750kV 架空输电中冰区线路设计,其它电压等级的 高压交直流架空输电线路可参照执行。
建筑物大气覆冰国际研讨会,即:IWAIS。为促进各国间对冰 雪问题的研究、总结与交流,从 80 年代开始,每 2~3 年召开一 次。研讨建筑物(包括输电线路、电视塔、飞机等)覆冰机理、参 数、荷载特性、检测技术、事故情况和防护措施等。
国际电工委员会第 11 技术委员会(IEC TC11),从 70 年代开始 对冰凌荷载进行国际间广泛研讨,1991 年提出了“架空输电线路荷 载与强度”标准供试行,2003 年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 修订,提出了“Design criteria of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s”(架空 输电线路的设计标准),即 IEC 60826,2003-10(以下简称 IEC 规 范),其中的 6.3 和 6.4 节专门论述覆冰及冰载取值,供各国参考。
三、融冰:目前已实施的仅有宝凤Ⅰ、Ⅱ回带自耦变压器不停 电融冰方案和湖南在 220kV 电压及以下实施的停电短路融冰方案两 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