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说课稿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说课ppt课件

的正方体、橡皮、注射器、小石块、泡沫塑料块、
回形针、小瓶子。
7
五、教学过程
8
创设情境
瓶子里面的这个小 小的“沉浮子”,它最 听老师的话,我叫它沉 它就沉,叫它浮它就浮。 你们信不信?
引入课题
从上节课得知,相同材料的物体 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重量、体积 大小没有关系。
这节课进一步探究,不同材料构 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 重量、体积大小是否有关?
9
实验探究
按照物体的体积从大到小排列 按照物体重量由重到轻排10列
物体的沉浮与物体体积大小没有关系;与
物体的轻重也没有关系。
11
控制物体的体积进行探究
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沉浮会是怎样的?
体积相同的圆球由重到轻排列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体积相 同,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
12
控制物体的重量进行探究
舱体
金属条
排气口
空气仓
舱体外面有金属条、 进水孔,靠水进入舱内增 加自重而下沉,要用气襄 充入空气才能上浮,潜水 艇内全是人和机器,能进 水吗?
我把金属条改成空气 仓,空气仓装满空气,潜 水艇上浮,排出空气潜水 艇下沉。
19
20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4
三、实验原理
沉浮原理实验器控制自身重量不变, 改变它体积实现沉浮,效果明显:一个物 体重量不变,增大(或缩小)它的体积, 可以改变它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5
四、实验准备
教师演示: 水槽、带盖的空瓶、注射器、自制沉浮子、自制沉浮实验 器、潜水艇模型、课件。
。
6
四、实验准备
分组实验:
水槽、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球、重量相同体积不同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说课稿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课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第五册下第一单元《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2、教学目的:本课延续上一课的研究内容,继续探索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自身的重量和体积,在水中沉浮的情况不变。
但是根据经验和预测,学生们仍然会认为物体的沉浮会与它们的重量和体积有关。
这里面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怎样帮助学生梳理清楚其中的关系?教科书从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入,继续探索影响沉浮的其他原因。
对学生来说,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是最直观、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因此本课的探索就从物体的重量和体积切入。
如果学生能意识到重量和体积正在同时影响着沉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变量控制的实验来探索其中的秘密。
教科书中提供了可控的材料:相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和相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意图通过特定的材料,探究出影响沉浮的因素,得到有关物体沉浮的规律。
同时,教科书还设计了利用小瓶子继续研究相同体积下重量是怎样影响物体沉浮的实验,也为探索潜水艇沉浮的原理作了很好的铺垫。
潜水艇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科学原理和科学技术之间的有机结合。
科学概念●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科学探究●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3.教学重点:1、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2、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4.教学难点;1、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观察法、讲授法为辅。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说课稿

《听话的小瓶——浮沉子》说课稿开始语: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14号选手。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听话的小瓶,所谓听话,就是说它能按照我的要求沉或者浮。
没错,它就是浮沉子!通常我们将既能上浮也能下沉的物体称为浮沉子。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实验说课。
一、实验教材背景本实验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二课。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能得出这样的实验结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用一个小瓶继续实验,不断增减小瓶中的水量,可以控制小瓶在水中的浮沉,进而衍生出制作浮沉子的实验。
二、实验目标分析鉴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教学目标。
浮沉子的制作方法很简单,我把教学重难点放在浮沉子的原理上。
浮沉子为什么能够实现浮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当然是以成功制作出浮沉子为前提的。
三、实验创新设计1.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他们此时还不能确定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的影响,因此在学习《浮力》之后,再来完成这个实验制作,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此调整了实验在教材中的顺序。
2.实验创新的另一个方面表现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浮沉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制作浮沉子的材料,学生会发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材料可以用来制作浮沉子!从而达到废物再利用,节约资源的目的。
四、实验教学过程(实物导入:)用浮沉子实物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原理:)浮沉子为什么能够上浮或下沉呢?引导学生学习分析浮沉子的制作原理,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水中的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浮力,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就上浮;而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就下沉;如果重力等于浮力时,物体就会既不上浮、也不下沉。
因此在制作浮沉子时,一种思路就是保持小瓶的体积不变,也就是浮力不变,增减小瓶的重量,也就是改变小瓶的重力。
重力增大,小瓶就下沉;重力减小,小瓶就上浮。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案一. 教材分析《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操作步骤,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发现沉浮规律。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他们对物体沉浮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之前的的学习中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理解,没有深入探究沉浮背后的原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沉浮与物体密度、形状、排开液体体积等因素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发现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沉浮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乐于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发现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沉浮现象。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沉浮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发现沉浮规律。
2.问题驱动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准备不同密度的物体、液体、测量工具等实验材料。
2.教学工具:准备PPT、实验操作步骤图等教学工具。
3.教室环境:布置实验桌,确保实验安全。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沉浮现象,如船只在水中漂浮、石头沉入水底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却会沉入水底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沉浮的定义,并通过PPT展示实验操作步骤图,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第2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二课。
它由四部分组成: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三、用小瓶子研究沉浮;四、潜水艇的原理。
本课教材编在《物体在水中是沉是浮》一课之后,目的在于加深、巩固学生对物体沉浮和物体的轻重、大小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学情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很常见的,也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
本课延续上一课的研究内容,继续探索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自身的重量和体积在水中沉浮的情况不变。
但是根据经验和预测,学生们仍然会认为物体的沉浮会与他们的重量和体积有关。
对学生来说,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是最直观、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因此本课的探索就从物体的重量和体积切入。
如果学生能意识到重量和体积正在同时影响着沉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变量控制的实验来探索其中的秘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3.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案.doc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2)了解到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知道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2.过程与方法(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索。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物体的体积和重量与沉浮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课前准备】胡萝卜、泡沫塑料块、小石块、蜡烛、橡皮、空瓶、回形针、球、正方体物体、小瓶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播放童话故事:《土豆击沉潜艇》。
这个故事非常有意思,讲的是二战期间,一艘德国潜艇经过一昼夜潜航,浮到海面上换气。
没想到,,潜艇正好浮在一艘美国驱逐舰旁边。
事情发生的太突然,双方一时都没有反应过来。
醒过神來, 双方便互相开炮射击。
由于距离太近,彼此都没能命中目标。
这时,徳潜艇己驶到美舰炮的射击死角。
美舰员情急之下,拿起堆放在甲板上的土豆,投向德潜艇。
德潜艇误以为是手榴弹,连忙急速下潜。
结果,操作不当,潜艇一头撞在海底礁石,再也没有浮起来。
就这样,美舰员弄假成真,用土豆击沉了德潜艇。
那么,潜水艇为什么既能够浮到海面上换气乂能急速下潜?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索有关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新课学习(一)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体积?重量?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物体的沉浮。
研究的物体有胡萝卜、泡沫塑料块、带盖的空瓶、小石块、醋烛、橡皮、回形针。
1•把这几种物体按照体积的大小排列,依次是胡萝卜、泡沫塑料块、小石块、蜡烛、橡皮、带盖的空瓶、回形针,把它们放在水里,观察它们的沉浮。
物体的沉浮记录表物体胡萝卜泡沫塑料块小石块蜡烛橡皮带盖的空瓶回形针沉浮状况t t t1t2.把这儿种物体按照重量大小排列,依次是胡萝卜、小石块、蜡烛、橡皮、带盖的空瓶、泡沫塑料块、.回形针,把它们放在水里观察它们的沉浮。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案

活动二: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建议: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
活动一: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活动二: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案
学科
科学
单元
浮与沉说课稿

浮与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浮与沉》。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浮与沉》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属于物质科学领域。
这一课题的学习对于学生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以及探究影响沉浮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活动和观察,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初步探讨物体的体积、重量等因素对沉浮的影响。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____年级的学生。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探索欲望。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浮与沉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其中的科学原理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但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知道上浮和下沉的概念。
(2)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了解物体的体积、重量等因素对沉浮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究物体沉浮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记录与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认识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
(2)探究物体的体积、重量等因素对沉浮的影响。
(1)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科学结论。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五年级下册科学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案 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与浮”第二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设计理念:本课是第一单元的核心课程,在认识物体的沉浮并了解到同一种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重量和体积没有关系的基础上,探究物体的沉浮与与什么因素有关,这里涉及到科学实验一个关键的实验方法即控制变量法,这是本科的重点又是难点。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亲历不同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找到物体沉浮变化的规律性,最后找到“沉浮子”及潜水艇沉浮的奥秘。
在教材处理方面,先通过演示一个瓶子在水里沉或浮的现象,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解释猜测,从而轻松的引入到本课的主题;并以科学探究式教学贯穿整流研讨——得出结论;最后联系实际,交流潜水艇沉浮的奥秘,让孩子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并体验快乐。
三、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物体的沉浮与材料、体积、重量、液体属性等因素有关(2)、不同材料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问题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得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运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2、过程与方法:(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2)、能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实验的重要意义(2)、认识科学、体验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3)、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物体的沉与浮在其生活经验上已经有相当丰富的认识,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在三年级《材料》单元也对物体的沉浮有初步的编排,因此,五年的学生对物体的沉与浮并不陌生,但是对于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其沉浮的变化的规律还没有本质的把握。
怎样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对本课的投入研究热情,我将教材做了轻微处理。
矛盾是激发一切探究活动的动力,课前出示“沉浮子”,并将探究沉浮子的奥秘成为本堂课的主要线索,以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
《沉与浮》说课稿(通用5篇)

《沉与浮》说课稿《沉与浮》说课稿(通用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沉与浮》说课稿(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沉与浮》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应聘幼儿园教师的XX号考生。
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沉与浮》,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幼儿情况、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沉与浮》是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常见的材料,有趣的实验,让幼儿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进行感知,萌发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欲。
符合《纲要》指出:“科学教育是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这一要求。
结合《纲要》要求以及中班幼儿特点,我设置了如下三维目标:认知目标:初步感知各类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
能力目标:可以将物体按沉浮特征进行分类,并可以利用“”和“”来进行记录。
情感目标:乐意参加沉与浮实验,感受实验带来的快乐。
结合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以及以上确定的三维目标,本次活动我设立了如下教学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初步感知各类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并可以将物体按沉浮特征进行分类。
活动难点:可以利用“”和“”进行记录。
二、说幼儿情况在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应该对幼儿进行分析,这样才保证因材施教。
接下来我将对幼儿情况进行简要分析:中班幼儿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活泼好动,好模仿,求知欲强,喜欢与同伴进行交往,而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我设计的《沉与浮》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大量感性材料,可以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如何利用简单常见的材料,进行有趣的科学游戏,并可以对它们的现象进行记录表达。
从而可以丰富幼儿经验与认识,激发幼儿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的方式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作用中得到发展。
小学科学《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说课搞)

小学科学《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说课搞)一、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沉和浮》单元中的第二课。
在前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了解到同种材料的物体的沉浮与其重量、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这是学生经过学习之后自然而然产生的疑问,那么在这节课就要来解决学生的这个疑问。
这节课主要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不同材料的物体的沉浮与其重量及体积关系的规律。
第二个活动,探究如何改变小瓶子的沉浮状态的实验,从而认识到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改变整个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其沉浮状态。
学习完这节课之后,又为后面继续研究物体沉浮规律作铺垫。
对于学生来说,沉和浮的现象并不陌生,他们知道很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但到底物体为什么会有沉有浮呢,究其原因他们并不了解,所以这节课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的沉浮规律。
由于这节课探讨的是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体积和重量有没有关系的问题,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目标有两个:⒈知道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⒉知道改变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技能目标:学会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索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沉浮的规律。
情感目标: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这种科学方法的意义,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究的品质。
这节课的重点我认为有两个:⒈认识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控制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沉浮与其重量、体积都有关。
⒉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改变整个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其沉浮状态。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科学原理不相符,尤其是对于重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反而容易沉,这一点在学生思维理解上会有错误,以及忽略了实验中小瓶子也是由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那么这节课我们要扭转他们的错误经验。
科学说课稿沉与浮

科学说课稿沉与浮一、说教材本文《沉与浮》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它属于“物体与物质”这一单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探索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观察、思考、实验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
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沉浮现象的观察:通过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表现,引导学生发现并描述沉浮现象。
2. 影响沉浮的因素:探讨物体的大小、重量、形状等因素对沉浮的影响。
3. 浮力原理:介绍浮力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浮力与物体沉浮之间的关系。
4. 应用实例:介绍沉浮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只、救生圈等。
5. 实践活动: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验证沉浮现象,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沉浮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理解浮力原理。
2. 技能目标:能够观察、描述沉浮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沉浮现象。
3. 情感目标:培养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提高探究科学的兴趣。
4. 行为目标:学会与同伴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沉浮现象及其影响因素,浮力原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自主探究沉浮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1. 说教法:采用启发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说学法:分析学生特点,运用阅读法、练习法等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3. 说教学过程:详细说明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授、巩固、拓展等环节。
4. 我为什么要这样设置此课:阐述本课设置的亮点,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实践能力等。
四、说教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沉与浮的科学原理。
1. 启发法:- 我将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沉浮现象背后的原因。
例如,我会问:“为什么有些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却会沉到水底?”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探索。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说课稿

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是应聘科学的****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详细说明。
首先说一下教材。
我将其分为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个方面1.教材分析《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第二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理解沉浮规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本节内容紧承第一课,由上节课的实验结果引出问题造成学生不能用现有知识解决的“矛盾”,进而教师介绍“控制变量法”,学生深刻理解后由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及实验记录单,解决“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然后通过实验验证结论的准确性,最后通过沉浮规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升华主题。
2教学目标依据科学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学生能够表述:沉浮与轻重和体积均有关系,体积相同时,重的易下沉;轻重相同时,体积小的易下沉。
B.能够准确说明潜水艇的原理C.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2)过程与方法A.学会分析造成实验结果的可能原因B.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体沉浮的原因(3)情感态度价值观A.在实验中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巨大意义B.体会科学原理对生活的巨大作用3.重难点目标虽然设计好了,但要想实现目标可谓困难重重,这些困难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重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体沉浮的原因难点: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影响物体沉浮的原因二、学情接下来说一下学情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具有了依靠事实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通过前面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具备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同时本单元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对沉与浮已有了直观的感受,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因此学生完全有能力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三、教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发现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2.实验法:引导学生用实验解决问题四、教法1.小组合作讨论2.自主实验教师准备1.上一节课中的实验材料2.轻重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3.稀释的红墨水学生准备学生不用准备具体物品,课前预习五、教学过程下面说一下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将上节课的实验材料随机呈现于幻灯片上,有学生回忆各物体的沉浮状况,然后提出问题: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况不同?然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汇报,我将答案集中到体积与轻重上面。
教科版科学五下1.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下1.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案一. 教材分析《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节的内容,主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沉浮的原理。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物体沉浮与物体形状、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等因素的关系,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物质的特性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对于实验操作和观察有一定的掌握。
但学生在解释生活中的沉浮现象时,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体沉浮的原理,掌握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体沉浮与形状、密度、液体密度等因素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体沉浮的原理,掌握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沉浮现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亲自体验物体沉浮的原理。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3.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共同探讨物体沉浮的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塑料球等)、液体(如水、盐水、酒精等)。
2.准备实验场地,确保实验安全。
3.准备实验指导书,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进行实验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如物体的形状、密度等特性。
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体沉浮的原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器材和实验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有的沉入水底,有的浮在水面上?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浮与沉说课稿

浮与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浮与沉》。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浮与沉》是教材版本年级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通过对物体在液体中浮与沉现象的观察和探究,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以及影响物体浮与沉的因素。
教材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后续学习浮力的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在教材编排上,先通过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通过实验探究,逐步引导学生得出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具体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对于抽象的科学概念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浮与沉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但对于其中的科学原理还不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因此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物体的浮沉现象,知道浮力的概念。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实验、分析和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方向和大小。
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2、教学难点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1.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案

萝卜
泡沫块
由重到轻排序
沉浮情况
结论
【提示】
在不考虑体积的情况下,很难看出物体的沉浮与体积大小有关系。
4、讨论
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提示】
可能是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都在同时影响它们的沉浮。
教师小结:
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五、课堂练习:判断题
1、两个50克的木块,体积大的比体积小的更容易下沉。
2、往空瓶子加水越多越容易沉。
3、体积大、重量大的的物体容易浮。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沉浮是有规律的。
5、体积小的容易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
6、用小瓶子做沉浮实验时,小瓶的体积没有变化。
六、拓展提高:潜水艇是怎么工作的
2、实验操作
①带盖空瓶放入水中
②往空瓶子里加红墨水,分别加1/8、1/4、1/2和满瓶,把盖拧紧,分别放入水中
③观察沉浮现象,试图得出结论
3、讨论
为什么要选用红墨水做实验?
【示】
瓶中装上有颜色的水看得更清楚。
4、小瓶子沉浮实验观察记录表
红墨水量
空瓶
1/8瓶
1/4瓶
1/2瓶
满瓶
沉浮
结论
【提示】
小瓶子内的红墨水加得越多,小瓶子在水中越容易下沉。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1.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设计
课题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单元
1
学科
科学
年级
5
学习
目标
科学知识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系
2、不同村料构成的物体,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重量相同,体积小的容易沉。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物体沉浮的原理,并能够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物体沉浮的现象可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可能对沉浮的原理和影响因素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沉浮的原理,并找出影响沉浮的因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物体沉浮的原理,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对科学产生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了解物体沉浮的原理,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找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我将以探究式教学法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主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教学手段: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为什么会沉浮,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沉浮的原理。
3.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找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4.总结:总结实验结果,强调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5.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沉浮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主要包括物体沉浮的原理、影响沉浮的因素等关键信息。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思考问题和课堂参与度来进行。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说课稿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说课稿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说课稿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沉和浮》单元中的第二课。
在前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了解到同种材料的物体的沉浮与其重量、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这是学生经过学习之后自然而然产生的疑问,那么在这节课就要来解决学生的这个疑问。
这节课主要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不同材料的物体的沉浮与其重量及体积关系的规律。
第二个活动,探究如何改变小瓶子的沉浮状态的实验,从而认识到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改变整个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其沉浮状态。
学习完这节课之后,又为后面继续研究物体沉浮规律作铺垫。
对于学生来说,沉和浮的现象并不陌生,他们知道很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但到底物体为什么会有沉有浮呢,究其原因他们并不了解,所以这节课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的沉浮规律。
由于这节课探讨的是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体积和重量有没有关系的问题,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目标有两个:1、知道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2、知道改变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技能目标:学会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索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沉浮的规律。
情感目标: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这种科学方法的意义,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究的品质。
这节课的重点我认为有两个:⒈认识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控制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沉浮与其重量、体积都有关。
⒉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改变整个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其沉浮状态。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科学原理不相符,尤其是对于重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反而容易沉,这一点在学生思维理解上会有错误,以及忽略了实验中小瓶子也是由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那么这节课我们要扭转他们的错误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沉和浮》单元中的第二课。
在前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了解到同种材料的物体的沉浮与其重量、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这是学生经过学习之后自然而然产生的疑问,那么在这节课就要来解决学生的这个疑问。
这节课主要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不同材料的物体的沉浮与其重量及体积关系的规律。
第二个活动,探究如何改变小瓶子的沉浮状态的实验,从而认识到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改变整个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其沉浮状态。
学习完这节课之后,又为后面继续研究物体沉浮规律作铺垫。
对于学生来说,沉和浮的现象并不陌生,他们知道很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但到底物体为什么会有沉有浮呢,究其原因他们并不了解,所以这节课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的沉浮规律。
由于这节课探讨的是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体积和重量有没有关系的问题,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学会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索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沉浮的规律。
知道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2、知道改变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3、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这节课的重点我认为有两个:⒈认识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控制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沉浮与其重量、体积都有关。
⒉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改变整个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其沉浮状态。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科学原理不相符,尤其是对于重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反而容易沉,这一点在学生思维理解上会有错误,以及忽略了实验中小瓶子也是由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那么这节课我们要扭转他们的错误经验。
所以我将难点定为以下三个:⒈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比较物体沉浮规律。
⒉认识重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容易沉这一沉浮规律。
⒊认识到改变小瓶子的重量的实验,实际上也是在改变小瓶子的材料组成结构。
二、教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水槽、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投影仪、课件。
学生准备:水槽、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球、重量相同体积不同的正方体、小瓶子。
三、教学设计我将这节课设计为四个大环节。
第一个环节,演示沉浮实验,提出问题并引出课题。
第二个环节,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不同材料的物体的沉浮与重量及体积关系的规律。
第三个环节,探究体积不变,改变小瓶子的沉浮状态,从而认识到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改变整个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其沉浮状态。
第四个环节,应用拓展环节,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在第一个环节中教师演示并提出物体的沉浮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这个环节是导入环节,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并很好的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第二个环节,主要是设计探究不同材料的物体的沉浮与重量、体积有关的实验。
这是本课的第一个难点,我采用引导谈话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来突破难点。
首先利用上节课用过的小石块、泡沫塑料块等7种材料来提出问题:你知道他们在水中谁会沉谁会浮?因为这是上节课已经探究过的问题,所以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来。
然后再问一问学生,它们的沉浮有没有规律,是大的重的就沉、小得轻的就浮吗?从实验的结果来看是没有这样的规律的。
这时我就会问:你觉得这些物体的沉浮究竟会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在这里学生会说出很多因素:如重量、体积、大小、液体等等。
这时可以引导学生一个一个的来研究!但是还要明确一下,因为这节课的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都研究了,所以先选择重量和体积这两个因素来探究一下。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预设过程,让学生说说对这个实验的一些想法,如重量一样的情况下,体积大小会对沉浮有什么影响;体积一样的情况下,重量大小会对沉浮有什么影响。
当学生说出之后,我就可以了解学生对这个实验的理解程度,好为后面的实验设计做准备。
接下来是设计实验的小环节。
先提出问题:你打算怎么去研究呢?在这里,我会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讨论、思考,然后会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一个学生说完,再找几个同学评价一下,然后再说一说,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又训练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在这里,学生能想到的方法会很多,如把体积固定,比较重量的实验。
用一个统一的容器,将以上7种材料放入容器中,再按重量大小排列,放入水中,观察他们的沉浮情况。
但这个方法并不科学,因为容器本身的材质也会影响到沉浮状态。
这时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为什么不科学,再来探究更好的实验方法。
如果学生想不出更好的方法,我就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两种方法,将实验材料展示给学生。
关于实验过程,可以问一问:你打算如何比较同体积的球和同重量的正方体呢?然后学生讨论汇报。
那么师生在讨论中要明确:实验时将球按重量大小排序,正方体按体积大小排序,为了区分可以标上数字,然后放入水中,看它们的沉浮情况,并作好记录。
在这个设计实验的环节中,无论学生选择怎样的实验方法,都要明确整个实验要如何来操作。
实际上这节课的实验设计及操作并不是很难,关键在于让学生通过探讨认识对比实验并学会对比实验的实验方法。
实验设计完成之后,还要明确一下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如操作中的安全问题;实验表格的填写、注意环境卫生等,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做铺垫。
一切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学生就可以开始做实验了。
由于这节课的实验比较简单,那么比较重量和体积的实验都做一做。
在实验中,学生分组、分工合作,每个人都参与到实验中去,教师巡视指导,察看学生操作是否规范,解决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个别问题。
在这里实际上培养的是学生善于合作、乐于助人、不怕困难、勇于探究的品质。
实验结束之后,学生到投影仪下展示自己的结论,并解释自己看到的现象。
基本上从实验表格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体积相同的小球,沉浮很有规律,重的沉入水中,轻得浮在水上。
重量相同的正方体,沉浮也很有规律,体积大的浮在水上,体积小的沉入水中。
关于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问题,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有些困难,因为在他们的已有经验中,大的物体应该沉,小的物体应该浮。
在这里可以问一问学生,你们有谁知道原因吗?看看学生的反映,有可能的话举一个简单的木头和石头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已有经验并不一定是正确的,然后明确关于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还会继续探究。
最后在总结时,问一问:你怎么解释物体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目的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对于不同的材料,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越重越容易沉,越轻越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条件下,体积越大越容易浮,体积越小越容易沉。
这一结论就是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一定要让学生掌握。
第三个环节是对刚刚得到的结论进行验证。
我先拿出一个空的玻璃瓶,这是什么?学生会说当然是一个空瓶子。
这个瓶子是空的吗?这时学生会马上瞪大眼睛仔细看,可看来看去还是空的啊,有的学生会恍然大悟,噢,里面有空气!小瓶子是由玻璃和空气组成的。
那为什么瓶子里有了空气它还能浮在水面上呢?学生应该不难想到空气比较轻。
那么接下来我会提出实验要求:你能不能使这个小瓶子沉下去?根据刚刚学到的知识,学生会想到增加瓶子的重量。
那么在哪里加呢?这一问题就是要明确不能改变瓶子的体积,只能在瓶子里面增加一些比空气重的物质:比如水。
在这里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往瓶子里加入了水,那么就会挤走瓶子中的空气,也就是说你在增加瓶子重量的同时,也改变了瓶子的材料组成结构,原来的瓶子是玻璃和空气的混合体,现在的瓶子是玻璃、空气和水的混合体,或者是玻璃和水的混合体,这实际上正验证了本节课所研究的不同材料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越重越容易沉这一知识目标。
在这里为了突破学生难以理解的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课件,用来演示改变瓶子沉浮的过程。
重点是让学生看到在改变瓶子重量时,空气小人飞出去了,水小人游进来了的空间变化过程。
学生理解了这一点,同时还为后面探究橡皮泥的沉浮实验作思维铺垫。
在接下来的实验设计中,我还会提示学生:你要如何增加水量使瓶子沉下去?因为实验时如果一次性加满水,瓶子会直接沉下去的,学生会看不到更多的沉浮现象,所以引导学生采用一点一点加水的方法,那么就可以使他们得到更多的知识积淀。
这样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使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认真完成实验。
在操作中,他们会发现瓶子在水中的很多种状态,根据水放的多少,瓶子可以一少部分进入水中;一半进入水中;大部分都进入水中;悬浮在水中和沉入了水底。
那么当瓶子完全沉入水底之后,你再加入水看到的现象也还是一样的。
这时在总结的时候多找几个学生说一说,听一听他们对自己看到的沉浮现象的解释,并在探讨的过程中得到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改变整个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其沉浮状态。
第四个环节,是对本课的应用拓展。
首先通过刚刚做过的改变小瓶子沉浮的实验来问一问学生:你觉得控制小瓶子的沉浮的实验,能在生活中怎么应用?学生会一下子想到我演示的潜水艇。
那么你现在知道潜水艇的工作原理了吗?由学生来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介绍一下。
也许学生说不清它具体的操作名称,但基本上都能清楚潜水艇也是靠增加或减少重量来控制沉浮的。
最后可以再问一问学生,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吗?这是用来检验一下学生对这一课的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多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这样可以让他们将这一知识记得更牢固。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评委老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