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同课异构课例分析
小学语文“同课异构” 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同课异构” 案例分析作者:周海燕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70期【摘要】驱使儿童发展的是本能的需求,是特性所在。
教育要根据学生特性,“同课异构”是优化课堂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实例出发,谈如何让课堂做到适应学生特性。
【关键词】同课异构;特性;剖析2019年11月,在广州市南沙区教育发展中心语文科组的组织下,沙尾一小学与石排小学开展“同课异构” 教研活动。
我作为学校语文科组长,很荣幸主持此活动的开展。
这次教研活动让我收获颇多。
本次“同课异构”的内容是《爬天都峰》,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沙尾一小学陈老师与石排小学郭老师分别执教了这节课。
两位老师勇挑重担,用童心和慧心带领孩子们徜徉于语文学习“场”中,吸收吐纳,聚焦文体,各有千秋。
通过活动的开展,让我感悟到:驱使儿童发展的是本能的需求,是特性所在。
“同课异构”是优化课堂的重要途径。
只有让课堂做到适应学生特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为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一、案例描述案例一:沙尾一小学陈均容主任在设计17课《爬天都峰》时的教学目标如下: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从而战胜困难的。
2.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弄清课文是如何将“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习作要求是“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
将单元目标定位在“把一件事写清楚”上,着眼的是学生基本习作能力的培养。
案例二:石排小学郭结妹老师在17课《爬天都峰》时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1.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郭老师课上先让学生做好审题,填好要写的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再利用本课文所学的方法,以及习作例文的指导方法练习作文。
最后学生互相交流作文,参考同学的建议修改作文。
着重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与交流技巧,体现学生素养的能力。
二、案例分析与反思驱使儿童发展的是本能的需求,是特性所在。
《秋水》同课异构教案及点评
《秋水》同课异构教案及点评一一、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庄子》及庄子的思想,理解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2.学生养成利用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句的学习习惯。
3.在疏通文字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从古字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等方面归纳课文的知识点。
4.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背诵课文,体会庄子散文的风格。
5.引导学生明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确立正确的自我认识态度。
二、教学设想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教师通过1个课时的教学来完成上述教学目标,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突出朗读和背诵,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过程1.选一个于丹在CCTV10“百家讲台”上讲《庄子》心得的片段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庄子》及庄子思想的兴趣。
附片段: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
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
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
他的所做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
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2.走近庄子和《庄子》。
学生提供资料,教师投影补充说明: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我们知道道家学派还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老子和庄子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
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基础之上,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这就是庄子最基本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他的弟子门人合著的《庄子》一书中,我们知道,先秦时期的一些著作,经常是文、史、哲不分家,因此,《庄子》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互动情况
在活动中,教师们积极发言,分享自 己的教学设计和思路。课堂展示环节 中,教师们相互观摩,互相学习,形 成了良好的互动氛围。
效果评估教学目标达成度源自通过同课异构活动,教师们更加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得到了有效突 破。从课堂表现和学生反馈来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良好。
教学创新性
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们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情境教学、合作 学习等。这些创新性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 性。
反馈与改进
教师反馈
活动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和面对面交流,收集教师们对同课异构活动的反馈意见。大部分教师表示活动组织得 很好,对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有教师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如增加研讨时间、优化活动流 程等。
改进措施
根据教师们的反馈意见,对同课异构活动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例如,增加研讨时间,让教师们有更多时间交 流和分享;优化活动流程,提高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同时,鼓励教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04
活动收获与反思
活动收获与反思
• 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活动已经圆满结束,本次活动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同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 流与合作。通过参与活动,教师们可以观摩不同教师的教学方式,从中汲取有益的教学经验,为自己的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和方法。
教师们在课堂上展示各自的教学方法 和手段,包括课件、教具、互动方式 等。
02
活动实施过程
活动实施过程
• 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活动旨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本次活动实施过程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 段和总结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和重点。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案例(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我校决定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通过选取同一课题,不同教师进行教学展示,以此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难点和困惑,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活动主题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为“小学语文《草原》一课的同课异构”。
三、活动时间2023年3月15日四、活动地点小学语文教研组活动室五、参与人员小学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六、活动流程1. 课前准备- 教研组提前确定课题《草原》。
- 教师分组,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备课和教学设计。
- 每位教师根据自身教学风格和班级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
2. 教学展示- 每位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展示。
- 教师展示结束后,其他教师进行观摩和记录。
3. 课后研讨- 教师们集中进行研讨,针对每位教师的教学展示,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和交流。
- 分组讨论,针对教学中的难点和困惑进行深入探讨,提出改进措施。
4. 总结反思- 教研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 教师们撰写个人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七、活动内容1. 教学展示教师A的教学设计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B的教学设计则侧重于朗读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帮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景色和作者的情感。
教师C的教学设计则以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直观地展示草原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后研讨在课后研讨环节,教师们针对三位教师的教学展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 教师A的教学设计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认为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 教师B的朗读教学设计也得到了认可,认为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 教师C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也受到了肯定,认为其能够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题异构教研活动点评(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各地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同题异构教研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研究形式,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同题异构,展示教师风采,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二、活动内容本次同题异构教研活动以“小学语文《草船借箭》教学”为主题,共分为三个环节:课例展示、教学反思、专家点评。
1. 课例展示本次活动共邀请了三位教师进行课例展示,他们分别针对《草船借箭》这一课进行了教学设计。
三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各有特色,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
(1)教师A以情境教学为主线,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人物性格,体会文章主旨。
(2)教师B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探究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教师C以朗读教学为核心,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2. 教学反思在课例展示环节结束后,三位教师分别进行了教学反思,分析了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1)教师A认为,情境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情境创设的适度性,避免喧宾夺主。
(2)教师B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但在实施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
(3)教师C认为,朗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3. 专家点评在专家点评环节,教研员对三位教师的课例展示和教学反思进行了点评,肯定了他们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1)教研员认为,三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各有特色,体现了他们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对教学方法的积极探索。
(2)教研员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统编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同课异构及评析
统编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同课异构及评析【教材解读】1.文体视角。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的构段运用了适合一年级学生阅读的反复结构,文中五幅插图与内容对应,有助于学生读懂故事内容。
这则童话启示人们:做事情要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2.语言特色。
课文中运用了“掰、扛、扔、摘、捧、抱”等大量的动词和“又又”形式的叠词,要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学会运用。
3.能力训练。
“根据课文信息做简单的推断”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一年级上册和本册第二单元已经进行过“找出课文中明显信息”的训练,本单元要求在此基础上,继续延续和发展“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并根据课文信息作出简单的推断”的能力。
A 案:借助思维导图读故事【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新词,利用部首归类法集中识记提手旁的“掰、扛、扔、摘、捧、抱”等字,并学会运用。
2.根据课文结构反复的特点,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朗读课文,在读中提取、整理信息,对“小猴子推断,猜读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3.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积累叠词“又又”并学习运用;根据课文内容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流程】一、整体感知,且读且思1.导入课题。
师:今天咱们一起学习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猴”)2.学贵有疑。
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呢?预设:小猴子下山到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3.且读且思。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大致包括这些内容(出示思维导图,如下图)。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想,可以把读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画)【设计意图:表格图是思维导图的类型之一,其优势之一是通过若干个维度来表示事物的属性及特征。
学贵有疑,当学生学有疑问的时候,教师适时出示思维导图,理顺学生的疑问,并引导学生带着“小猴子下山到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的问题初读课文,用圈画的方法寻找文本中较为明显的信息。
名师同课异构教学片段对比赏析——以《螳螂捕蝉》教学为例
【 中图分类号】 G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 】 0 4 5 0 — 9 8 8 9 ( 2 0 1 5 ) 0 5 A 一
0 068 -0 2
为什 么将劝说 的地 点选择在 花 园,而不
是 大庭 广 众 ?
师: 这样一来 , 遭 殃 的会 是 什 么人 ? 生5 : 手 无 缚 鸡之 力 的妇 女 、 儿童。
师: 其实, 理 解这个词语 最重要 的是
解 决“ 堪” 这 个字 。
【 薛法根教学片段 】
师: 读 懂 了少年讲 述的故事 , 你 们有
什 么想 问 的 吗 ?
师: 这真是含 而不露 , 实在是 高! 【 对 比赏析 】
俗话 说 : “ 理不点不 明, 灯不拨不亮 。 ”
在寓意 ,两 位名师都采 用了紧扣文 本关
键 词 语 的方 式 , 引导 学 生 自 主 探 究 , 取 得
、
透过“ 故事” 感悟名师的讲解之道
【 陈建先 教学片段 】
师: 吴 王的 “ 死命令 ” 将 劝 说 之 门彻
【 薛法根教 学片段 】
师: 课 文最后说 昊王“ 恍 然大悟 ” , 他
名 师 同课异构 教 学 片段对 比赏析
以《 螳螂捕蝉》 教 学为例
口贺 州市昭平县五将 中心小学 左 姚
【 关键 词 】 同课 异构 教 学片段
《 螳螂捕蝉》
将 吴 国灭 亡 。
么这 个 少年 就行 呢 ? 师: 我 们 可 以 从 这 个 问题 入 手 : 少年
生4 :吴 国将 会 被 其 他 国 家 包 围 , 就
对 比两个 教学片段不难发现 , 两位名 师都 准确地定位 了课 堂教学 中教师和学 生 的角色与职责 ,即将学生 的 自主体验 、
“同课异构”概念辨析及课例研究
“同课异构”概念辨析及课例研究“同课异构”的说法产生于2000年以后。
如今在电脑上打入“同课异构”,显示出的词条居然有129万条,打进“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显示的词条也达40多万条。
说明“同课异构”已经成为中小学各科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或开展教研活动的常用方法了。
中小学各门学科“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在教学杂志上比比皆是,正式出版的“同课异构”教师备课参考书也屡见不鲜。
其实中小学教师对“同课异构”的研究由来已久,只是以前不叫同课异构,称一篇课文多种教法。
一、什么叫“同课异构”一般而言,“同课异构”是指教师根据自身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设计,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然后对教学效果进行比较研究。
“同课异构”适用于个别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如果以教师团队的方式进行研究,则可以更好地比较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方法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展现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并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成为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分享、交流、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的教研方式,能更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同课异构”的“同课”,一般是指同一教学内容并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
就数学、英语、思品及其他学科而言,“同课”即是相同的“教材内容”和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
但语文学科中,“同课”可以有相同的“课文内容”和相同的“课程内容”两种不同的解读。
因为语文学科的教材(课文)内容和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
“课文内容”与“课程内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课程内容是指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就语文学科而言就是这篇课文要“教什么”;而教材(课文)内容是指为有效地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就语文学科而言就是“用什么来教”,或者说是用哪篇课文来教。
由于语文课本提供的只是教材内容,至于通过课文要向学生传达何种信息以及要让学生获取何种能力(“教什么”),完全是凭执教者的个人经验和认识去判断、选择,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几位教师同教一篇课文,但是确定的课程目标各不相同的现象。
同课异构,存异中求发展——《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剖析
师 : 面就 请 同 学们 自 由读 课 文 , 课 文 读 懂 。注 下 把
意同桌互相认读 生字新词 , 通 句子 , 到不读错字 、 读 做
( 后 C I 次 显 示 出重 点 字 、 、 , 学生 解 答 、 读 A再 词 句 供
口 。( 小 课 题 研 究 的 决 定 。教学 剖 析 生 高 声 朗 读 ) 进 行 明园 的 毁 灭) 学 ( 圆 ) 不漏 字 。 (
的 毁 灭 时 , 达 了 怎 样 的思 想 感 情 ) 引导 , 习 作 者 表 为 学 抓 住景 物 前 后对 比的 方 法 , 会 作 者的 感 情 。 体 第 二 个 以 青 年 教 师 为 代 表 ,认 为 应 从 学 生 的 感 官 人手, 培养 学 生 的情 感 态 度 价值 观 。在 多媒 体 课 件 的 制
师 :课 前 布 置 大 家 查 找 有 关 圆明 园的 资 料 和 它 毁
灭 的 原 因 , 到 了 吗 ?我 们 一起 来 交 流 一 下 。 ( 组 讨 查 小
词语 、 一词 多义 、 旬 突 破 ; 后 再 以 两 个 问题 ( 是 作 难 然 一 者 如伺 采描 写 圆明 园 的 景 观 的 ? 二 是 作 者 在 写 圆 明 园
的问题 , 安排 了五年级《 圆明 园 的 毁 灭》 研 课活 动 。为 了 的
同课异构语文教研总结
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们学校开展了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为例,旨在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二、活动过程1. 同课异构课堂展示在本次教研活动中,共有四位教师进行了同课异构的课堂展示。
他们分别从不同的教学角度,对《大自然的语言》进行了深入剖析,展示了各自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2. 教师点评与交流在课堂展示结束后,其他教师对四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点评,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评价。
同时,教师们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了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教研总结在本次教研活动结束后,我们进行了总结,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四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表达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方面,四位教师都做到了有的放矢。
他们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合理取舍,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方法方面,四位教师都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
这些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4)教学效果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来看,四位教师的教学效果较好。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学习积极性较强,课后作业完成质量较高。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1)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
(2)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
2. 改进措施(1)加强教师对教材的研究,提高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能力。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两位老师“同课异构”《燕子》教学课例剖析
( 生 抓 住 “ 黑 光 亮 ” 俊 俏 轻 学 乌 “
们 一 直 没 有 弄 明 白要 推 广 的 是 怎 样 快 ” 剪 刀 似 的 ” 等 词 语 交 流 燕 子 的 书 : 住 特 点 ) “ 抓 的 经 验 。单 从 教 学 方 法 而 论 教 学 方 活 泼 机 灵 、 丽 可 爱 。 ) 美
法 , 论 教学艺术 , 论 教学风格 , 而 而 很
师: 出示 “ 黑 光 亮 、 俏 轻 快 、 乌 俊
只鸟 , 个人 , 要 抓住 它 的特点 一 都
可 能 我 们 永 远 也 找 不 到 那 些 要 推 广 剪 刀 似 的 ”, 一 读 这 些 词 语 , 者 来 写 。 作 者 就 抓 住 了燕 子 的 特 点 来 读 作 的 、 该 推 广 的 、 以推 广 的经 验 。 应 可 要 的抉 择 : 向 于 “ 么教 ” “ 指 怎 的 教 学 方 法 ”和 指 向 于 “ 什 么 ” “ 教 的 教 看 到 这 样 一 只 小 燕 子 从 南 方 飞 来 , 写 出 它 的美 的 。 抓 住 了 几 个 方 面 的
‘ 学 内 " ‘ 教 容 决定 “ 学方法 " 教
两位老师“ 同课异构 " 燕子》 学课例 剖析 《 教
@唐 光超
我们现 行 的语文 教学 观课 评 教 爱美 丽 的小燕 子 。( 读 ) 生
写 了吗 ? ,
的 角 度 ,基 本 上 是 从 教 学 方 法 出 发
于 教 师 的 教 学 方 法 、 学 艺 术 、 学 教 教 精 彩 。这样 的思想 一 直影 响着 我们 秀教师 的经 验不 能推 广 呢?其 实我
师 : 只燕子还有 头 , 眼睛 , 一 有 有
生 : 是 抓 住 特 点 来 写 的 , 以 他 所 不是 每样 都写 。 师 : 啦 ! 就 是 抓 住 特 点 。板 对 这 ( 师 : 以我们 说 , 一 个 事物 , 所 写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评课
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近期开展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选取了小学语文四年级《小英雄雨来》这一课,由两位教师进行同课异构教学展示,旨在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不同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
二、活动过程1. 课前准备在活动开始前,两位教师分别对《小英雄雨来》这一课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备课。
她们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 课堂教学展示第一位教师以“情境导入,激发兴趣”为切入点,通过播放雨来的故事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背景。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通过朗读、讨论、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课文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第二位教师以“问题引导,深入探究”为主,首先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然后,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对比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探究中提高语文素养。
3. 教学反思两位教师课后进行了教学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中的优点和不足。
她们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以下几点:(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3)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评课环节1. 教学方法评价在教学方法方面,两位教师各有特色。
第一位教师注重情境创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第二位教师则侧重于问题引导,通过提问、讲解、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两位教师的教学方法各有千秋,值得借鉴。
2. 教学效果评价从教学效果来看,两位教师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二年级《黄山奇石》同课异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了解黄山奇石的名称和特点,增长见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2)学会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1. 学会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 描述黄山奇石的特点和形态。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生字词卡片。
2. 黄山奇石的图片、视频资料。
3. 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黄山奇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邀请学生分享对黄山奇石的了解。
(3)简介黄山奇石的名称和特点,引出课文。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课文节奏和语气。
3. 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带领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句。
(2)学生讨论交流,描述黄山奇石的形态和特点。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试着用课文中的句式描述其特点。
3. 收集有关黄山奇石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朗读评价: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阅读理解评价:通过提问,检查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描述黄山奇石的特点和形态。
3.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身边自然景观的描述是否运用了课文中的句式。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在作业布置方面,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小学四年级同课异构分析
小学四年级同课异构分析一.小学四年级同课异构。
分析为了进一步加强语文教师队伍建设,鼓局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们四年级组的语文教师在兰云芹校长的组织下开展了“网课异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力困通过这次活动能为我组教师提供一个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平台。
“同课异构”招同一教学内容,不同教师,不同构想,不同上法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
体现了“教无定法”的教学理念。
10月在“校长组织下。
六位老师利用了三天时间讲了《白鹅》这课。
真叫谓是各民特色。
各有风味。
从课堂效果来看。
都能根据学生实际。
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白身的特点過行不同的教学设计:每节课都做了精心的准备。
对教学日标,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策略等环背的设计都自有充分的把握,相同的救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不同的学习指导方法,尽显教师的独特教学风格。
下面我从以下几点进行总结。
灵点:1.积极参与、认真点评我们年级组六位教师和我们的包年级领导兰校长都积极参入听课评课。
都能做到所课时认真记录,评课时畅所欲言。
帮讲课老师分析,上课的优点和不足。
2.激话了教师的潜能。
探讨分析上课的优点和不足这本身就是进步。
上课教师表现出有较强的教学能力,驾驭教材的能力,个人综合紧质。
积极钻研。
并根据新教材特点进行教学,教学中渗透课标要求和理念。
如xx教师的课过程细致入微、设计科学合理、风格独特见长。
形成了自己的严谨治学的教学特色:xx老师教学思想转变较快,课上能落实语文课程的要求,尽量面向大多数学生。
xx教师板书整齐,注重作文的教学。
xx老师注重了朗读训练的落实。
3.教学思想。
教学理念得到转变。
通过这六节课,可有出教师的课堂角色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从单一的知识传慢齐。
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券,课堂中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平等多的生动局而。
4.努力体现“实"与“话”的结合所谓“实”,表现在教师课堂上.花架子少了,展示了各自朴实的教学风格,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教学目标明确。
小语教学随笔——以《雾凇》为例谈同课异构
小语教学随笔——以《雾凇》为例谈同课异构上星期在灌云实验小学报告厅连续四次欣赏了吉林的雾凇奇观,虽然是同一处风景,但是由不同的“导游”讲解,我们感受到了不尽相同的景观。
这次同课异构的课文是四年级教材中的《雾凇》,同台竞技的是两位外地的特级教师和灌云实小的两位青年教师,上下午还各安排一次专家点评。
一天的学习虽说很辛苦,但因为有了较多的感悟又觉得这趟奔波很值得。
简单整理一下听课记录,便有了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同课异构”,同在教学理念的高度一致性四节课上下来,感觉他们像商量好似的,竟然都突出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文体特征施教”和“严格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这三方面。
在周华东校长的课堂上,我不仅看到了特级教师是如何驾驭课堂的,而且领略到他机智幽默的语言,扎实训练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意识和巧妙整合课文字词的能力。
在滕衍平老师的课堂上,我听出了他以文本为范例,通过指导学生品词析句,追问为什么能写的这样优美,把学生带进模仿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
在沈锡云和侍卫红两位本土青年教师的课堂上,我又收获到她们细腻处理课文中关键词句的能力,那一遍遍指导朗读,一次次背诵那些描写雾凇的优美语句,彰显出理解与积累的强烈意识。
因为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所以四位教师都注意到这种文体,在课堂上无一例外地让学生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的,给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科学性概念后,又回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上来。
杨平老师用“严谨、婉约、灵性与甜美”来概括他们的课堂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二、“同课异构”,异在各有千秋上仔细分析一下四节课,如果从学生收获到什么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在以下几点值得学习和借鉴。
1、遵循课文的文体特征设计教学,因体施教,事半功倍。
《雾凇》属于文艺性说明文,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建立科学性的概念。
我们一起来看滕特级的做法:听写上节课学习的四个词语“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蒸腾的雾气”“晶莹的霜花”,重点检查和评议“蒸”字的写法。
小学语文同课异构课例分析
小学语文同课异构课例分析第一篇:小学语文同课异构课例分析小学语文同课异构课例分析说明:遵师训部领导的安排,我们去陈平营中心校举行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取得良好效果。
本人教学设计如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 1.教材位置《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七篇课文。
本组教材是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以及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领会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2.教材特点从思想内容上看,本文讲述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中,人们靠着手中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盖成房子、造成工具、做成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
但是由于过度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
揭示了小村庄人们的错误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大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从语言表达上看,文章短小,语言朴实,然而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本文没有一处谴责人们滥砍乱伐树木的行为,却把抽象的含义化为具体的物象,让我们从这些可视可感的画面中去领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从写作技巧、写作手法上看,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小村庄由美丽到毁灭的过程。
在描述小村庄的环境时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形容小村庄的美丽,如森林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运用排比的句式写出了树木的变化,用标点符号省略号表现小村庄的环境日益恶化,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下得连绵不断等等。
这些写作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读起来更加的形象、生动。
二、学情分析 1.识字方面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多种识字方法,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学生能分析字的结构,能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
三年级是要求用钢笔书写的第一年,学生的执笔方法,写字姿势和规范书写,仍需特别关注。
细节成就精彩──语文同课异构《画杨桃》的几处赏析
细节成就精彩──语文同课异构《画杨桃》的几处赏析细节成就精彩──同课异构《画杨桃》的几处赏析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教研室谭培霞听到两位教师同授三年级下册《画杨桃》的第一课时,感受颇深!同样的教材,不一样的教学,收获的是启示。
细节一:初读检测词语──“严肃”也能轻松一笑!两位教师都出示了如下词语,进行正音:叮嘱半晌教诲严肃审视和颜悦色【案例一】一位教师在学生练习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领读“你认为难读的词语”,学生领读“半晌”(晌不念响)“教诲”(去声不是上声)。
待学生读音过关之后,师继续引导:师:在这些词语中有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但还不能说是反义词,你们能找到吗?生:是“严肃”和“和颜悦色”两个词。
师:知道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吗?生:知道。
生:这两个词都是表示脸色的,与面部的表情有关。
师:你能以这两个词语做提示语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吗?(出示:你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吗?)生1:我爸爸严肃地对我说:“你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吗?”(学生满脸冷峻,语气愤怒。
惹得众笑)生2:老师和颜悦色地对我说:“你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吗?”(学生面带微笑,语气温和。
)师:看来,我们在读文章时一定要关注对话的提示语。
同桌两位同学互相给对方读一读。
【案例二】另一位教师也引导学生发现了这一对意思相反的词语:师:谁能用上这两个词各说一句话?生:(沉默)师:你想一想,什么时候家长、老师很严肃?生:每次当我犯错误的时候,爸爸总是很严肃的神情。
师:那么,“和颜悦色”呢?生:当我考了好成绩回家时,大家总是和颜悦色的。
师:好,再读一读这两个词……【反思】同样的词语检测,同样都意在对词语的积累运用,第二位教师运用惯用的方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造句,虽然也有意引导学生在简单的运用中积累词语,但是功效却是比较单一的。
再则,让学生立刻造个句子,会让孩子产生畏难情绪。
再加之面对学生所造句子,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和跟进,学生的认识不过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徘徊,没有提升。
而第一位教师则通过在语境中朗读很巧妙也很轻松地达成运用,不仅实现了对词语情感色彩的体会,同时也为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奠定了基础。
同课异构,构出精彩课堂---六年级《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课例评析
同课异构,构出精彩课堂---六年级《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课例评析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校际交流开展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授课内容同为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执教二位教师分别是来自不同学校的杨老师和吴老师,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于教学设计的不同,课堂的特色也就各具风格,我聆听到了两位教师的精彩教学,让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
一、课文导入的设计各有特点杨老师,导入设计:课件出示:爱因斯坦曾经这样来赞美一位女性,“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这句话的出示,会让学生思考:玛丽居里是个什么样的人,对这个世界作出什么贡献,伟大的爱因斯坦都对玛丽居里给予这么高的评价。
很想有一种马上想理解课文的冲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再结合学生所想所感,板书课题——跨越百年的美丽。
吴老师设计更有新意:她利用课件出示很多美丽的肥皂泡泡,在阳光下,五彩斑斓,但是,在几秒钟之内就化为乌有;昙花图片,在夜间开放,天明就枯萎了。
利用各种短暂的美丽,来引出课题——跨越百年的美丽,采用对比的方式来感受课题,理解“跨越百年”这个词的久远性。
评析:两种截然不同的开课设计,各具千秋,各有各的精彩。
杨老师的开课,运用著名人物的语言,来引入对课文人物的认识,简洁大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玛丽居里产生疑问,引发求知欲;而吴老师的开课,给予学生无尽的思考,短暂的美丽与永久的美丽在对比之后,知道其意义是有质的区别,外表的美丽只是短暂的,只有内在的美丽,才是永恒不变的主旋律。
二、对教学玛丽居里“内在美”片段,着眼点各不相同杨老师的对感悟玛丽居里“内在美”的教学设计:“同学们,我们了解到玛丽居里是一个外表美丽的女子,那她的工作环境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入她的工作场所。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她工作的环境是怎样的?并将描写工作环境的句子、词语勾画出来。
师问:同学们,你们从上面句子中的“支起”、“破棚子”,体会到什么?生答:体会到玛丽居里工作的环境艰苦、简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同课异构课例分析说明:遵师训部领导的安排,我们去陈平营中心校举行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取得良好效果。
本人教学设计如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1.教材位置《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七篇课文。
本组教材是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以及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领会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2.教材特点从思想内容上看,本文讲述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中,人们靠着手中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盖成房子、造成工具、做成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
但是由于过度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
揭示了小村庄人们的错误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大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从语言表达上看,文章短小,语言朴实,然而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本文没有一处谴责人们滥砍乱伐树木的行为,却把抽象的含义化为具体的物象,让我们从这些可视可感的画面中去领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从写作技巧、写作手法上看,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小村庄由美丽到毁灭的过程。
在描述小村庄的环境时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形容小村庄的美丽,如森林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运用排比的句式写出了树木的变化,用标点符号省略号表现小村庄的环境日益恶化,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下得连绵不断等等。
这些写作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读起来更加的形象、生动。
二、学情分析1.识字方面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多种识字方法,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学生能分析字的结构,能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
三年级是要求用钢笔书写的第一年,学生的执笔方法,写字姿势和规范书写,仍需特别关注。
2.课文方面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大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不易理解的可能有以下几处:1.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城市孩子对山区环境、森林情况了解大多,对农村的农具、家具了解不够,需要做适当地补充。
例如,文中出现了“犁”这一农具,老师需要展示两张图片,一张是木制的犁,另一张是牛套犁耕地的情景,学生们可以直观地认识犁、了解犁的作用。
2.学生对文字背后的含义难以理解到位,如“锋利的斧头”代表什么,需要教师点拨。
3.朗读方面学生已有了初步的朗读能力。
通过理解课文,学生可以正确流利地读文,并能读出一定的语气,但在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读本课14个生词:锋利、盖房、扩大、工具、咆哮、造犁、裸露、黎明、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各式各样、应有尽有。
会写“裸”字。
能力目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练习默读。
3.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4.体会反映深刻主题的写作方法。
模仿写作。
情感目标:5.领会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多元阅读、感悟课文,学生通过交流小村庄的变化,明白小村庄由美丽到毁灭的原因,通过体会反映深刻主题的句子,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能模仿写作。
五、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是教学难点。
六、设计理念近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故事教育”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
学生通过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写故事、画故事、塑故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故事中受到教育,在故事中得到启发,在故事中不断成长。
我将故事教育研究成果与本节课进行整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以故事教育为主线,用故事演绎故事,设计了走进情境听故事、认认真真读故事、有滋有味品故事、深化主题续故事、宣传环保讲故事五个环节。
其中,作业设计“宣传环保讲故事”,要求学生把小村庄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亲朋好友听,让故事教育与日常生活相融。
从整体设计上能够使学生在生动的故事情节中,巩固新知,增长智慧。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按体裁分类可以归为记叙文的叙事类,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小村庄由美丽到毁灭的过程,故事在强烈的对比中揭示了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的深刻道理。
根据这一教材体裁的特点,我采用“抓对比,展想象,悟真情”的教学策略,运用五次对比阅读,层层深入地开展教学。
七、教学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五个板块进行教学。
(一)走进情境听故事1.师:老师知道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就让我们走进情境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
一年年,一代代,小村庄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最终,在一场大雨过后,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2. 同学们,老师有一个观点:读书贵在有疑。
故事讲完了,你有什么疑问吗?(小村庄为什么被洪水卷走?怎样被洪水卷走的?)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第七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出示图片呈现给学生直观画面,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村庄的美。
然后画面急剧变化,突如其来的洪水毁掉了这个美丽的村庄,从声音、画面方面激活学生潜在的情感,强烈的画面对比给他们带来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的同时也引发了学生思考——为什么小村庄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这是我第一次运用图片对比的教学策略所要达到的效果。
(二)认认真真读故事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找同桌帮助。
2.随文识字接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A.小村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丽)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B.出示: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
山上的森林( ),村前河水( ),天空( ),空气( )。
巩固四字词,一生读括号外部分,其他生读填词部分。
第二自然段:A.犁:这段中提到了一种工具,知道是什么吗?见过吗?图片出示用木头做的犁和套在牛身上耕地的犁。
指出犁是形声字,上声下形。
B.裸露:露是多音字,用两个音分别组词,口语中多读lòu,书面语中多读lù。
裸:怎么记住它?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强调笔顺;师范写,生书空;学生练写,写时注意写字姿势,书写要饱满。
第四自然段:没喘气儿:找出这段中与没喘气儿一样意思的句子。
(大雨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大雨会喘气吗?用的什么修辞手法?拟人,用拟人的手法说明雨很大时间很长。
第五自然段:齐读3.整体呈现14个生词:锋利、盖房、扩大、工具、咆哮、造犁、裸露、黎明、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各式各样、应有尽有。
齐读。
设计意图:读书贵在有疑,在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故事,培养学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读书习惯。
然后指名接读课文,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及生字词认读情况。
教师出示这课中较难理解的词语(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犁、裸露、没喘气儿),通过填空练习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法,直观图片法进行随文识字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扎扎实实、轻轻松松地认读本课生字词的同时初步了解了故事内容。
(三)有滋有味品故事1. 一个小村庄,从美丽到消失(板书美丽——消失两个问号),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让我们来有滋有味品故事。
课件出示要求(1)默读(不出声、不指读)课文第2、3自然段,画出有关小村庄变化的句子。
2)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小村庄的变化的。
2.汇报交流(15′)预设一: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A. 孩子们,当一棵一棵大树倒在村民们锋利的斧头之下时,你的心情怎样?读出你的心情。
(指名读)B.假如我们也是这个小村庄的村民,我家想盖房,我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你家想造犁,你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你家还想……(生可能回答铁锹、小推车、桌子、椅子……)(出示课件)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
(三个变成了用红色字)实在没得做了,村民们就把树木砍下来当柴火烧,(课件出示)还有大量的树木变成了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文章连用了三个“变成了”这种排比句式,写出了树木在大量消失。
当一棵棵大树变成了房子工具家具还有柴烟时,你的心情怎样,读出你的心情。
(评价、范读、指名读)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C.看,老师把刚才咱们说的内容变成了一首小诗,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带着你沉痛的心情读一读。
男女生合作读。
预设二: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A. 什么在变化?(板书:树木减少,土地裸露)你的心情怎样?读出感受。
B. 这一句中有个特殊的标点符号(生:省略号),它省略了什么?(小村庄环境的恶化)发挥想象,原来那个美丽的小村庄还有什么在不断变化?C.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郁郁葱葱的森林____________,清澈见底的河水____________,湛蓝深远的天空___________,清新甜润的空气____________。
(师相机选择最佳答案写在黑板上)D. 这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时,你一定有新的感受。
找四名学生读填空部分,配乐全班合作读。
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然而,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可怕的一幕发生了(放洪水冲毁房屋的录像)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一景象的句子。
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A. 你能找出描写洪水的词语(咆哮、卷)从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把洪水的凶猛气势读出来。
B. 是什么原因使小村庄被洪水卷走了?村民们对树木任意的砍伐,过度的砍伐,最终使小村庄失去了树林的保护,被洪水卷走了。
读到这儿,我们上课之初的问题都解决了。
C. 一栋栋房子——没有了,各式各样的工具——没有了,应有尽有的家具——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都没有了,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锋利的斧头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你认为这还是一把什么样的斧头?这把锋利的残忍的斧头砍走了——美丽,砍走了小村庄的一切。
是斧头残忍吗?是啊,锋利的斧头还代表着人们对树木无情的、残酷的破坏啊!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在学习课文二三自然段的时候,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