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件布局基本规则

合集下载

配电柜(箱)电气元器件布局原则

配电柜(箱)电气元器件布局原则

配电柜(箱)电气元器件布局原则工程师在设计完电气原理图后,需要对原理图中的电气元器件列出材料清单,同时需要将电气元器件按设备的布局要求一个一个的安装到设备上去,电气元器件的安装可分为两类:柜内安装和柜外安装。

在柜外安装的元器件常常是感应开关、限位开关、电磁阀、电机等,而柜内安装的元器件则包含PLC、驱动器、断路器、接触器等。

柜内电气元器件如何安装布局才合理规范呢?控制柜是设备的控制中枢,落地的一般叫控制柜,而不落地的、较小的一般叫控制箱或者电控箱。

大多数控制元器件都会在柜内安装。

1.柜内安装的好处有以下几点:1.1对元器件能更好的保护在生产现场,设备的工作环境往往比较恶劣,有颗粒粉尘、导电粉末,也有环境温度高、湿度大等因素影响元器件的正常使用,情况恶劣的甚至损坏元器件、缩短使用寿命。

因而,对元器件进行专门防护是有必要的,许多控制元器件对环境的IP等级都有严格要求。

又如,动物跑进柜内裸露带电元器件上是非常危险的。

1.2柜内统一安装便于布线对于元器件的连接来说,统一在一块地方进行连接有利于减少布线的复杂度,走线简洁。

同时在元器件与元器件之间,连接的导线也会变短。

1.3体现设备的规范化与美观性设备不仅限于实用性,随着工业化不断深入,对设备的外观提出了更高要求。

将元器件合理的在柜内统一布局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柜内布局是一门艺术,是美学与设备功能的集合。

2.做好电气元器件的柜内布局有以下几大要点:2.1元器件的散热问题许多电气元气件往往都是高功率的,发热比较大,因此在封闭的空间内需要做好散热工作。

根据热力学知识,热气是上升而冷气下沉,故在布局电气元器件时需要充分考虑将发热量大的元器件布局在控制柜上方,将发热量小的元器件布局在控制柜下方。

元器件的工作温度等于环境温度加上实际温升,在炎热的夏天有些工厂的室温可能是三十多度、四十多度,再加上元器件本身的发热,如果在密闭空间中发热量无法有效排出将增加设备烧毁的危险,因此在控制柜内增加通风措施是一个好的选择。

元器件布局基本要求

元器件布局基本要求

元器件布局基本要求1.保持信号完整性:在布局时应尽量避免信号线走过敏感电路区域,以减少干扰。

同时,应尽量保持信号线的短和直,避免过长的信号线导致信号的延迟和衰减。

2.分离高频和低频部分:在布局时,应尽量将高频和低频信号线隔离开,以减少互相干扰。

可以通过合适的地线间隔、屏蔽和滤波电路来实现。

3.合理规划电源布局:电子产品中电源供应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在布局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电源和地线应尽量短,且电源线与信号线之间要保持足够的距离,以减少电源噪声的干扰。

4.分离模拟和数字电路:在布局时,应尽量将模拟和数字电路隔离开,以避免互相干扰。

可以通过合适的地线间隔和屏蔽来实现。

5.保持元器件安全距离:在布局时,应根据元器件的特性和要求,保持相应的安全距离。

如高压元器件应与低压元器件隔离,避免电弧和电压击穿引起的故障。

6.合理放置散热元器件:在布局时,应将散热元器件合理放置在通风良好的位置,以保证其能够有效地散热,避免过热引起的故障。

7.考虑易于维修性:在布局时,应考虑到产品的易于维修性。

元器件应有足够的间隔和标识,以方便维修人员进行故障排除和更换。

8.良好的接地布局:在布局时,应注意良好的接地布局。

即应保证地线的连续性和低阻抗,减少接地环路,避免接地回路引起的地漏电流和干扰。

9.引脚布局合理:在布局时,应尽可能使引脚布局紧凑和方便连接,减少长距离引脚和粘引脚的使用,以减少信号损失和故障。

10.图层分离:在多层板的设计中,应尽量将不同电路层隔离开,以避免互相干扰。

可以通过使用电源层、地层和信号层来实现。

总之,元器件布局是电子产品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合理的元器件布局可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并减少故障发生的可能性。

以上是一些元器件布局的基本要求,设计者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需求和要求进行合理的布局。

元器件布局的一般原则

元器件布局的一般原则

元器件布局的一般原则1.信号完整性原则:将电路中的元器件布局在一起,以最小化信号传输路径的长度和阻抗差异。

这有助于减小信号的串扰和传输损耗,提高电路性能。

2.电源与地的布局原则:电源和地的布局对电路的运行稳定性和电磁辐射有很大影响。

在布局时,应尽量减小电源与地之间的阻抗差异,避免共模噪声,并采取相应的滤波措施,以提高电源抗干扰能力。

3.分析电路中的干扰源:在布局过程中,需要分析电路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干扰源,如高频时钟、开关电源、继电器等,并采取相应的屏蔽措施,以减小干扰对电路的影响。

4.高频解耦原则:对于高频电路或噪声敏感的电路,应在其布局中采用合适的电容解耦,以提供稳定的电源和减小噪声。

5.散热原则:对于功率较大的元器件,应尽量靠近散热器,保证元器件的工作温度在安全范围内。

6.避免信号环路:在布局中应避免信号环路的存在,以减少信号回路产生的噪声和干扰。

7.简洁明了原则:布局应简洁明了,便于维修和调试。

元器件的标号、方向应清晰可见,并根据功能进行分组和分类,以提高电路的可读性和维护性。

8.高频元器件布局:对于高频电路,应减小元器件之间的距离并尽量使元器件布局对称,以减少电磁偶合。

9.抑制信号传输噪声:在布线中,应尽量避免信号传输线与干扰源、高压线、高频线等相邻,以减小噪声对信号的干扰。

10.可靠性原则:布局应考虑元器件的可靠性和热稳定性,避免元器件之间的热冲击和热积累。

总之,元器件布局是一个综合考虑电路性能、电磁兼容和可靠性等方面的工作。

根据具体的电路需求,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布局原则和技术手段,以实现电路的优化设计。

柜(箱)内元件整体布局规范

柜(箱)内元件整体布局规范

柜(箱)内元件整体布局规范1:目的规定低压电气控制柜(箱)内元件整体布局规范。

2:适用范围3:参考文件GB 6988.6-1993《控制系统功能表图的绘制》GB 5094-1985《电气技术中的项目代号》GB 4026-1992《电器设备接线端子和特定导线端的识别及应用字母数字系统的通则》GB 4884-1985《绝缘导线标记》4:技术要求4.1电控柜(箱)内电器元件布局的总体设计:电控柜(箱)的总体设计要使整个系统集中、紧凑,同时在空间允许条件下,把发热元件,噪声震动大的电气部件,尽量放在离其它元件较远的地方或隔离起来;对于多工位的大型设备,还应考虑两地操作的方便性;总电源开关、紧急停止控制开关应安放在方便而明显的位置。

总体配置设计得合理与否关系到电气系统的制造、装配质量,更将影响到电气控制系统性能的实现及其工作的可靠性、操作、调试、维护等工作的方便及质量。

4.1.1电器元件的划分由于各种电器元件安装位置不同,在构成一个完整的自动控制系统时,就必须划分元件,划分元件的原则是:1)把功能类似的元件组合在一起。

2)尽可能减少组件之间的连线数量,同时把接线关系密切的控制电器置于同一元件中。

3)让强弱电控制器分离,以减少干扰。

4)为力求整体美观,可把外形尺寸、重量相近的电器组合在一起。

5)为便于检查与调试,把需经常调节、维护和易损元件组合在一起。

4.1.2在划分元件的同时要解决元件之间、电气箱之间以及电气箱与被控制装置之间的连接方式,电气控制设备各部分及元件之间的接线方式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1)开关电器、控制板的进出线一般采用接线端子或接线鼻子连接,这可按电流大小及进出线数选用不同规格的接线端子或接线鼻子。

2)电气柜(箱)之间以及它们与被控制设备之间,采用接线端子排或工业连接器连接。

3)弱电控制组件、印制电路板组件之间应采用各种类型的标准接插件连接。

4)电气柜(箱)内的元件之间的连接,可以借用元件本身的接线端子直接连接,过渡连接线应采用端子排过渡连接,端子应采用相应规格的接线端子处理。

edp layout规则

edp layout规则

edp layout规则EDP Layout规则EDP Layout是一种常用的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用于布局和设计电路板。

在设计电路板时,按照EDP Layout规则进行布局可以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

本文将介绍EDP Layout规则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引脚布局规则在设计电路板时,引脚布局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EDP Layout规则要求根据电路的功能和信号传输要求,合理布置引脚。

在引脚布局时,应避免不同信号类型之间的干扰,尽量减小信号传输的损耗和延迟。

此外,引脚布局应考虑到电路板的尺寸和封装的限制,以确保整体设计的可行性。

二、元件布局规则元件布局是指将各个器件按照一定的规则放置在电路板上。

EDP Layout规则要求将元件按照功能和电路连接的关系进行布局。

相互关联的元件应尽量靠近,以减小信号传输的路径和损耗。

此外,元件之间应保持合适的间距,以便于焊接和维护。

三、电源与地线布局规则电源和地线是电路板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对整个电路的稳定性和性能起着关键作用。

EDP Layout规则要求将电源和地线线路布局在电路板上的合适位置,以保证电流的稳定供应和地线的良好连接。

电源和地线的布局应避免与其他信号线路的交叉和干扰,以确保电路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

四、信号线路布局规则信号线路的布局是设计电路板中的关键步骤。

EDP Layout规则要求将信号线路布局在电路板上的合适位置,以确保信号的稳定传输和最小的干扰。

在信号线路布局时,应避免信号线之间的交叉和干扰,尽量减小信号传输的延迟和损耗。

此外,信号线路的布局应考虑到电路板的尺寸和封装的限制,以确保整体设计的可行性。

五、层间布局规则层间布局是指将电路板上的不同层之间的信号线路布局合理。

EDP Layout规则要求将不同层间的信号线路进行分层布局,以减小信号线之间的干扰和信号传输的延迟。

层间布局还可以提高电路板的密度和减小尺寸,以满足电路设计的要求。

六、封装布局规则封装布局是指将元件的封装按照一定的规则放置在电路板上。

元件布局基本规则.

元件布局基本规则.

元件布局基本规则1. 按电路模块进行布局,实现同一功能的相关电路称为一个模块,电路模块中的元件应采用就近集中原则,同时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分开2.定位孔、标准孔等非安装孔周围1.27mm 内不得贴装元、器件,螺钉等安装孔周围3.5mm(对于M2.5)、4mm(对于M3)内不得贴装元器件。

3. 卧装电阻、电感(插件)、电解电容等元件的下方避免布过孔,以免波峰焊后过孔与元件壳体短路。

4. 元器件的外侧距板边的距离为5mm。

5. 贴装元件焊盘的外侧与相邻插装元件的外侧距离大于2mm。

6. 金属壳体元器件和金属件(屏蔽盒等)不能与其它元器件相碰,不能紧贴印制线、焊盘,其间距应大于2mm。

定位孔、紧固件安装孔、椭圆孔及板中其它方孔外侧距板边的尺寸大于3mm。

7. 发热元件不能紧邻导线和热敏元件;高热器件要均衡分布8. 电源插座要尽量布置在印制板的四周,电源插座与其相连的汇流条接线端应布置在同侧。

特别应注意不要把电源插座及其它焊接连接器布置在连接器之间,以利于这些插座、连接器的焊接及电源线缆设计和扎线。

电源插座及焊接连接器的布置间距应考虑方便电源插头的插拔。

9. 其它元器件的布置所有IC 元件单边对齐,有极性元件极性标示明确,同一印制板上极性标示不得多于两个方向出现两个方向时,两个方向互相垂直。

10、板面布线应疏密得当,当疏密差别太大时应以网状铜箔填充,网格大于8mil(或0.2mm)。

11、贴片焊盘上不能有通孔,以免焊膏流失造成元件虚焊。

重要信号线不准从插座脚间穿过。

12、贴片单边对齐,字符方向一致,封装方向一致。

13、有极性的器件在以同一板上的极性标示方向尽量保持一致元件布线规则1、画定布线区域距PCB板边≤1mm的区域内,以及安装孔周围1mm内,禁止布线2、电源线尽可能的宽,不应低于18mil;信号线宽不应低于12mil;cpu入出线不应低于10mil(或8mil);线间距不低于10mil3、正常过孔不低于30mil4、双列直插:焊盘60mil,孔径40mil1/4W电阻: 51*55mil(0805表贴);直插时焊盘62mil,孔径42mil无极电容: 51*55mil(0805表贴);直插时焊盘50mil,孔径28mil5、注意电源线与地线应尽可能呈放射状,以及信号线不能出现回环走线。

布局和布线规则

布局和布线规则

首先说这是经验积累的问题,其次就是需要个人电路知识经验了!布局说白了就是在板子上放器件。

这时如果前面讲到的准备工作都做好的话,就可以在原理图上生成网络表(Design-> Create Netlist),之后在PCB图上导入网络表(Design->Load Nets)。

就看见器件哗啦啦的全堆上去了,各管脚之间还有飞线提示连接。

然后就可以对器件布局了。

一般布局按如下原则进行:①.按电气性能合理分区,一般分为:数字电路区(即怕干扰、又产生干扰)、模拟电路区(怕干扰)、功率驱动区(干扰源);②.完成同一功能的电路,应尽量靠近放置,并调整各元器件以保证连线最为简洁;同时,调整各功能块间的相对位置使功能块间的连线最简洁;③.对于质量大的元器件应考虑安装位置和安装强度;发热元件应与温度敏感元件分开放置,必要时还应考虑热对流措施;④.I/O驱动器件尽量靠近印刷板的边、靠近引出接插件;⑤.时钟产生器(如:晶振或钟振)要尽量靠近用到该时钟的器件;⑥.在每个集成电路的电源输入脚和地之间,需加一个去耦电容(一般采用高频性能好的独石电容);电路板空间较密时,也可在几个集成电路周围加一个钽电容。

⑦.继电器线圈处要加放电二极管(1N4148即可);⑧.布局要求要均衡,疏密有序,不能头重脚轻或一头沉——需要特别注意,在放置元器件时,一定要考虑元器件的实际尺寸大小(所占面积和高度)、元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以保证电路板的电气性能和生产安装的可行性和便利性同时,应该在保证上面原则能够体现的前提下,适当修改器件的摆放,使之整齐美观,如同样的器件要摆放整齐、方向一致,不能摆得“错落有致” 。

这个步骤关系到板子整体形象和下一步布线的难易程度,所以一点要花大力气去考虑。

布局时,对不太肯定的地方可以先作初步布线,充分考虑。

第四:布线。

布线是整个PCB设计中最重要的工序。

这将直接影响着PCB板的性能好坏。

在PCB的设计过程中,布线一般有这么三种境界的划分:首先是布通,这时PCB设计时的最基本的要求。

元器件布局的一般原则

元器件布局的一般原则

元器件布局的一般原则:元器件布局要求较多的是从机械结构、散热、电磁干扰、将来布线的方便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元器件布局的一般原则是:先布置与机械尺寸有关的器件并锁定这些器件,然后是大的占位置的器件和电路的核心元器件,再就是外围的元器件了。

下面对元器件布局需要注意的各个方面做一个简要介绍:1.机械结构方面的要求:外部接插件、显示器件等安放位置应整齐,特别是板上各种不同的接插件需从机箱后部直接伸出时,更应从三维角度考虑器件的安放位置。

板内部接插件放置上应考虑总装时机箱内线束的美观。

2.散热方面的要求:板上有发热较多的器件时应考虑加散热器甚至风机,并与周围电解电容、晶振等怕热元器件隔开一定距离,竖放的板子应把发热元器件放置在板的最上面,双面放元器件时底层不得放发热元器件。

3.电磁干扰方面的要求:元器件在电路板上排列的位置要充分考虑抗电磁干扰问题,原则之一是各元器件之间的引线要尽量短。

在布局上,要把模拟信号、高速数字电路、噪声源(如继电器、大电流开关以及时钟电路等)这3部分合理分开,使相互间的信号偶合为最小。

随着电路设计的频率越来越高,EMI对线路板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在画原理图时就可以先加上电源滤波用磁环、旁路电容等ūF的电容,有的关键电路甚至还需要加金属屏蔽罩。

4.布线方面的要求:在元器件布局时,必须全局考虑电路板上元器件的布线,一般的原则是布线最短,应将有连线的元器件尽量放置在一起。

对于单面板,器件一律放顶层;双面板或多层板,器件一般放顶层,只有在电路板的空间有限、器件过密时才把一些高度有限、重量较轻并且发热量少的元器件,如贴片电阻、贴片电容、贴片IC等放在电路板的底层。

具体到元器件的放置方法,应当做到各元器件排列、分布要合理和均匀,力求达到整齐、美观、结构严谨的工艺要求。

电路板布局的步骤:1.首先应当规划电路板。

规划电路板包括选择电路板的类型、定义电路板的外形、确定电路板的物理边界和电气边界以及预放置安装孔等工作。

PCB元件布局基本规则

PCB元件布局基本规则

PCB元件布局基本规则PCB(Printed Circuit Board)是电子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元件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电路的性能和可靠性。

以下是PCB元件布局的基本规则:1.尽量避免串扰:将相互之间的信号线、电源线和地线尽量分开,避免干扰和串扰。

可以采用分层布局,将信号线和电源线、地线分布在不同的层上,通过过孔或者穿孔连接。

2.元件布局尽量紧凑:将相互关联的元件尽可能地布局在较小的区域内,以减小信号线的长度,降低电路的阻抗。

同时,紧凑的布局有助于提高电路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

3.分离高频和低频部分:将高频和低频部分的元件布局在不同的区域。

高频信号的传输对于元件布局的要求更高,需要考虑信号的传输速率、阻抗匹配等问题,尽量减少电路的串扰和回线效应。

4.避免元件间的热交流:一些元件工作时会产生热量,为了保证稳定和可靠的工作,应将这些元件与其他元件或者散热片进行隔离,避免热量的传导和交流。

5.控制元件高度:PCB元件布局时要注意控制元件的高度,尽量使元件的高度保持一致,方便安装和维修操作。

6.考虑元件的散热:对于需要散热的元件,如功率放大器等,应将其布局在散热片附近,通过导热垫、散热塔等方式提高散热效果。

7.元件布局要符合信号流动方向:在电路板上,信号是从输入端到输出端流动的,因此元件布局要符合信号的流动方向。

例如,输入信号的源头元件可以布局在电路板的左侧,输出信号的终点元件可以布局在电路板的右侧。

8.注意元件的引脚排列:PCB上的元件引脚应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例如同一类型的元件的引脚应该按照相同的顺序排列,方便焊接和连接。

9.确保元件的电路连通性:在布局元件时,要确保元件之间的连接是正确的,并且没有断路或短路的情况。

可以通过布线或者使用电路仿真软件进行验证。

10.考虑机械结构:元件布局还需要考虑电路板的机械结构,如电源端子、按键、显示器等元件的位置要与外壳或者机械结构相匹配,以便于安装和使用。

PCB线路板元件布局的原则

PCB线路板元件布局的原则

PCB线路板元件布局的原则1.元件排列规则1).在通常条件下,所有的元件均应布置在印制电路的同一面上,只有在顶层元件过密时,才能将一些高度有限并且发热量小的器件,如贴片电阻、贴片电容、贴IC等放在底层。

2).在保证电气性能的前提下,元件应放置在栅格上且相互平行或垂直排列,以求整齐、美观,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元件重叠;元件排列要紧凑,输入和输出元件尽量远离。

3).某元器件或导线之间可能存在较高的电位差,应加大它们的距离,以免因放电、击穿而引起意外短路。

4).带高电压的元件应尽量布置在调试时手不易触及的地方。

5).位于板边缘的元件,离板边缘至少有2个板厚的距离6).元件在整个板面上应分布均匀、疏密一致。

2.按照信号走向布局原则1).通常按照信号的流程逐个安排各个功能电路单元的位置,以每个功能电路的核心元件为中心,围绕它进行布局。

2).元件的布局应便于信号流通,使信号尽可能保持一致的方向。

多数情况下,信号的流向安排为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与输入、输出端直接相连的元件应当放在靠近输入、输出接插件或连接器的地方。

3.防止电磁干扰1).对辐射电磁场较强的元件,以及对电磁感应较灵敏的元件,应加大它们相互之间的距离或加以屏蔽,元件放置的方向应与相邻的印制导线交叉。

2).尽量避免高低电压器件相互混杂、强弱信号的器件交错在一起。

3).对于会产生磁场的元件,如变压器、扬声器、电感等,布局时应注意减少磁力线对印制导线的切割,相邻元件磁场方向应相互垂直,减少彼此之间的耦合。

4).对干扰源进行屏蔽,屏蔽罩应有良好的接地。

5).在高频工作的电路,要考虑元件之间的分布参数的影响。

4. 抑制热干扰1).对于发热元件,应优先安排在利于散热的位置,必要时可以单独设置散热器或小风扇,以降低温度,减少对邻近元件的影响。

2).一些功耗大的集成块、大或中功率管、电阻等元件,要布置在容易散热的地方,并与其它元件隔开一定距离。

3).热敏元件应紧贴被测元件并远离高温区域,以免受到其它发热功当量元件影响,引起误动作。

(整理)元件布局基本规则

(整理)元件布局基本规则

元件佈局基本規則1. 按電路模組進行佈局,實現同一功能的相關電路稱為一個模組,電路模組中的元件應採用就近集中原則,同時數位電路和類比電路分開2.定位孔、標準孔等非安裝孔周圍1.27mm 內不得貼裝元、器件,螺釘等安裝孔周圍3.5mm(對於M2.5)、4mm(對於M3)內不得貼裝元器件。

3. 臥裝電阻、電感(插件)、電解電容等元件的下方避免布過孔,以免波峰焊後過孔與元件殼體短路。

4. 元器件的外側距板邊的距離為5mm。

5. 貼裝元件焊盤的外側與相鄰插裝元件的外側距離大於2mm。

6. 金屬殼體元器件和金屬件(遮罩盒等)不能與其他元器件相碰,不能緊貼印製線、焊盤,其間距應大於2mm。

定位孔、緊固件安裝孔、橢圓孔及板中其他方孔外側距板邊的尺寸大於3mm。

7. 發熱元件不能緊鄰導線和熱敏元件;高熱器件要均衡分佈8. 電源插座要儘量佈置在印製板的四周,電源插座與其相連的匯流條接線端應佈置在同側。

特別應注意不要把電源插座及其它焊接連接器佈置在連接器之間,以利於這些插座、連接器的焊接及電源線纜設計和紮線。

電源插座及焊接連接器的佈置間距應考慮方便電源插頭的插拔。

9. 其他元器件的佈置所有IC 元件單邊對齊,有極性元件極性標示明確,同一印製板上極性標示不得多於兩個方向出現兩個方向時,兩個方向互相垂直。

10、板面佈線應疏密得當,當疏密差別太大時應以網狀銅箔填充,網格大於8mil(或0.2mm)。

11、貼片焊盤上不能有通孔,以免焊膏流失造成元件虛焊。

重要信號線不准從插座腳間穿過。

12、貼片單邊對齊,字元方向一致,封裝方向一致。

13、有極性的器件在以同一板上的極性標示方向儘量保持一致元件佈線規則1、畫定佈線區域距PCB板邊≤1mm的區域內,以及安裝孔周圍1mm內,禁止佈線2、電源線盡可能的寬,不應低於18mil;信號線寬不應低於12mil;cpu 入出線不應低於10mil(或8mil);線間距不低於10mil3、正常過孔不低於30mil4、雙列直插:焊盤60mil,孔徑40mil1/4W電阻: 51*55mil(0805表貼);直插時焊盤62mil,孔徑42mil無極電容:51*55mil(0805表貼);直插時焊盤50mil,孔徑28mil5、注意電源線與地線應盡可能呈放射狀,以及信號線不能出現回環走線這是個牽涉面大的問題。

电路板器件排布标准

电路板器件排布标准

电路板器件排布标准
在电路板器件排布标准中,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考虑因素和标准:
1. 元件排列规则:在通常条件下,所有的元件均应布置在印制电路的同一面上,只有在顶层元件过密时,才能将一些高度有限并且发热量小的器件,如贴片电阻、贴片电容、贴IC等放在底层。

在保证电气性能的前提下,元件
应放置在栅格上且相互平行或垂直排列,以求整齐、美观,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元件重叠;元件排列要紧凑,输入和输出元件尽量远离。

2. 安全规则:某元器件或导线之间可能存在较高的电位差,应加大它们的距离,以免因放电、击穿而引起意外短路。

带高电压的元件应尽量布置在调试时手不易触及的地方。

位于板边缘的元件,离板边缘至少有2个板厚的距离。

3. 维护和维修:在设计电路板时,应考虑到将来的维护和维修。

为了方便维修,相关元件的布局应该易于理解,并且易于接近和替换。

4. 布局规则:在设计电路板时,元件在整个板面上应分布均匀、疏密一致。

这有助于提高电路板的机械强度和散热性能。

5. 热设计规则:对于需要散热的元件,应合理布局,使其能够有效地散热。

同时,应注意避免不同热源之间的热耦合,以防止热干扰。

6. 电磁兼容性规则:对于可能产生电磁干扰的元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屏蔽、滤波等,以减小电磁干扰的影响。

7. 可靠性规则:对于关键元件,应采取冗余设计,以提高电路的可靠性。

同时,应尽可能减少元件之间的连接数量,以降低因连接不良导致的故障风险。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电路板器件排布标准,具体标准可能会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而有所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出符合要求的电路板器件排布方案。

元器件布局的10条规则

元器件布局的10条规则

元器件布局的10条规则
一元器件布局的10条规则:
遵照“先大后小,先难后易”的布置原则,即重要的单元电路、核心元器件应当优先布局.布局中应参考原理框图,根据单板的主信号流向规律安排主要元器件.
元器件的排列要便于调试和维修,亦即小元件周围不能放置大元件、需调试的元、器件周围要有足够的空间。

相同结构电路部分,尽可能采用“对称式”标准布局;
按照均匀分布、重心平衡、版面美观的标准优化布局;
同类型插装元器件在X或Y方向上应朝一个方向放置。

同一种类型的有极性分立元件也要力争在X或Y方向上保持一致,便于生产和检验。

发热元件要一般应均匀分布,以利于单板和整机的散热,除温度检测元件以外的温度敏感器件应远离发热量大的元器件。

布局应尽量满足以下要求:总的连线尽可能短,关键信号线最短;高电压、大电流信号与小电流,低电压的弱信号完全分开;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分开;高频信号与低频信号分开;高频元器件的间隔要充分。

去偶电容的布局要尽量靠近IC的电源管脚,并使之与电源和地之间形成的回路最短。

元件布局时,应适当考虑使用同一种电源的器件尽量放在一起, 以便于将来的电源分隔。

二、布线
(1)布线优先次序
键信号线优先:摸拟小信号、高速信号、时钟信号和同步信号等关键信号优先布线密度优先原则:从单板上连接关系最复杂的器件着手布线。

从单板上连线最密集的区域开始布线注意点:
尽量为时钟信号、高频信号、敏感信号等关键信号提供专门的布线层,并保证其最小的回路面积。

必要时应采取手工优先布线、屏蔽和加大安全间距等方法。

保证信号质量。

电源层和地层之间的EMC环境较差,应避免布置对干扰敏感的信号。

元件布局基本规则

元件布局基本规则
元件布局基本规则
1. 按电路模块进行布局,实现同一功能的相关电路称为一个模块,电路模块中的元件应采用就近集中原则,同时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分开。
2.遵照“先大后小,先难后易”等的布置原则,即重要的单元电路、核心元器件应当优先布局。
3.布局中应参考原理框图,根据单板的主信号流向规律安排主要元器件。
3、正常过孔不低于30mil。
4、 注意电源线与地线应尽可能呈放射状,以及信号线不能出现回环走线。
5、地线回路规则:
环路最小规则,即信号线与其回路构成的环面积要尽可能小,环面积越小,对外的辐射越少,接收外界的干扰也越小。实例如下图所示:
6、串扰控制
串扰是指PCB上不同网络之间因较长的平行布线引起的相互干扰,主要是由于平行线间的分布电容和分布电感的作用。克服串扰的主要措施是:
15、器件布局分区/分层规则:
主要是为了防止不同工作频率的模块之间的互相干扰,同时尽量缩短高频部分的布线长度。通常将高频的部分布设在接口部分以减少布线长度。同时还要考虑到高/低频部分地平面的分割问题,通常采用将二者的地分割,再在接口处单点相接。
对混合电路,也有将模拟与数字电路分布布置在印制板的两面,分别使用不同的层布线,中间用地层隔离的方式。
10、走线闭环检查规则:
防止信号线在不同层之间形成自环。在多层板设计中容易发生此类问题,自环将引起辐射干扰。如下图所示:
11、走线的分枝长度控制规则:
尽量控制分枝的长度,一般的要求是Tdelay<=Trise/20。
12、走线的谐振规则:
主要针对高频信号设计而言,即布线长度不得与其波长成整数倍关系,以免产生谐振现象。
16、孤立铜区控制规则:
孤立铜区的出现,将带来一些不可预知的问题,因此将孤立铜区与别的信号相接,有助于改善信号质量,通常是将孤立铜区接地或删除。在实际的制作中,PCB厂家将一些板的空置部分增加了一些铜箔,主要是为了方便印制板加工,同时对防止印制板翘曲也有一定的作用。???

元件布局基本规则

元件布局基本规则

元件布局基本规则元件布局是指在设计一个界面时,如何将各种元件(控件、图标、文本等)有机地排列和组合在一起,使得界面整体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结构清晰、易于使用和易于理解。

元件布局的目的是使得用户能够快速的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并且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操作。

在进行元件布局时,有一些基本的规则可以遵循,以保证布局的效果,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元件布局规则:1.对齐方式:元件的对齐方式可以分为水平对齐和垂直对齐。

水平对齐是指在水平方向上对元件进行排列,可以采用左对齐、居中对齐和右对齐等方式。

垂直对齐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对元件进行排列,可以采用上对齐、居中对齐和下对齐等方式。

对齐方式的选择要根据元件的具体情况和排列的需要进行灵活调整,以保证整体的协调和美观。

2.空白间隔:良好的元件布局应该合理利用空白间隔,使得元件之间形成适当的距离。

空白间隔可以增加元件之间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能够提高界面的整体美感。

在设置空白间隔时,需要考虑元件之间的相关性和功能关系,避免过大或过小的空白间隔,从而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3.分组和分割线:在界面中,可以根据元件的功能和属性进行分组,使得相关的元件能够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分组可以采用不同的背景颜色、边框线、图标等方式进行视觉上的区分,从而帮助用户快速地识别和操作相关的元件。

同时,使用分割线也是一种常见的分隔元件的方式,可以将界面的内容分隔开来,使得整体更加清晰。

4.多列布局和网格布局:多列布局是指将元件按照列的方式进行排列,适用于界面元件较多的情况。

可以根据元件的大小和重要性,采用不同的列数进行布局。

网格布局是指将元件按照网格的方式进行排列,可以使得界面整体结构更加清晰和有序。

多列布局和网格布局可以相互结合使用,以适应不同界面的需求。

5.流式布局和自适应布局:流式布局是指元件根据可用空间的大小自动进行调整和排列,可以保证界面在不同显示设备和窗口大小下的兼容性和适应性。

PCB布局布线原则

PCB布局布线原则
易调节原则 对于电位器、可调电感线圈、可变电容器、微动开关等可调元件的布局应考虑整 机的结构要求,若是机内调节,应放在印制板上方便于调节的地方;若是机外调 节,其位置要与调节旋钮在机箱面板上的位置相适应。。 抵抗受力原则 固定孔一般放在接线端子、插拔器件、长串端子等经常受力作用的器件中央,并 留出相应的空间;重量超过 15g 的元器件、应当用支架加以固定,然后焊接。 易组装原则 按照这个原则,衍生出来的要求就有很多,例如: 1、在大面积 PCB 设计中(大约超过 500cm2 以上),为防止过锡炉时 PCB 板弯曲, 应在 PCB 板中间留一条 5 至 10MM 宽的空隙不放元器件(可走线),以用来在过 锡炉时加上防止 PCB 板弯曲的压条; 2、上锡位不能有丝印油,否则容易造成虚焊或焊不上; 3、布局时,DIP 封装的 IC 摆放的方向必须与过锡炉的方向成垂直,不可平行, 如果布局上有困难,可允许水平放置 IC(SMD 封装的 IC 摆放方向与 DIP 相反);
布局方式分两种,一种是交互式布局,另一种是自动布局,一般是在自动布局 的基础上用交互式布局进行调整,在布局时还可根据走线的情况对门电路进行再 分配,将两个门电路进行交换,使其成为便于布线的最佳布局。在布局完成后, 还可对设计文件及有关信息进行返回标注于原理图,使得 PCB 板中的有关信息与 原理图相一致,以便在今后的建档、更改设计能同步起来, 同时对模拟的有关信 息进行更新,使得能对电路的电气性能及功能进行板级验证。
3.防止电磁干扰 1).对辐射电磁场较强的元件,以及对电磁感应较灵敏的元件,应加大它们相互 之间的距离或加以屏蔽,元件放置的方向应与相邻的印制导线交叉。 2).尽量避免高低电压器件相互混杂、强弱信号的器件交错在一起。 3).对于会产生磁场的元件,如变压器、扬声器、电感等,布局时应注意减少磁 力线对印制导线的切割,相邻元件磁场方向应相互垂直,减少彼此之间的耦合。 4).对干扰源进行屏蔽,屏蔽罩应有良好的接地。 5).在高频工作的电路,要考虑元件之间的分布参数的影响。

PCB布板布线规则

PCB布板布线规则

细述PCB板布局布线基本规则的线路连接和功能实现,也是电源电路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就将以本文来介绍PCB 板布局布线的基本规则。

一、元件布局基本规则1. 按电路模块进行布局,实现同一功能的相关电路称为一个模块,电路模块中的元件应采用就近集中原则,同时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分开;2.定位孔、标准孔等非安装孔周围1.27mm内不得贴装元、器件,螺钉等安装孔周围3.5mm(对于M2.5)、4mm(对于M3)内不得贴装元器件;3. 卧装电阻、电感(插件)、电解电容等元件的下方避免布过孔,以免波峰焊后过孔与元件壳体短路;4. 元器件的外侧距板边的距离为5mm;5. 贴装元件焊盘的外侧与相邻插装元件的外侧距离大于2mm;6. 金属壳体元器件和金属件(屏蔽盒等)不能与其它元器件相碰,不能紧贴印制线、焊盘,其间距应大于2mm。

定位孔、紧固件安装孔、椭圆孔及板中其它方孔外侧距板边的尺寸大于3mm;7. 发热元件不能紧邻导线和热敏元件;高热器件要均衡分布;8. 电源插座要尽量布置在印制板的四周,电源插座与其相连的汇流条接线端应布置在同侧。

特别应注意不要把电源插座及其它焊接连接器布置在连接器之间,以利于这些插座、连接器的焊接及电源线缆设计和扎线。

电源插座及焊接连接器的布置间距应考虑方便电源插头的插拔;9. 其它元器件的布置:所有IC元件单边对齐,有极性元件极性标示明确,同一印制板上极性标示不得多于两个方向,出现两个方向时,两个方向互相垂直;10、板面布线应疏密得当,当疏密差别太大时应以网状铜箔填充,网格大于8mil(或0.2mm);11、贴片焊盘上不能有通孔,以免焊膏流失造成元件虚焊。

重要信号线不准从插座脚间穿过;12、贴片单边对齐,字符方向一致,封装方向一致;13、有极性的器件在以同一板上的极性标示方向尽量保持一致。

二、元件布线规则1、画定布线区域距PCB板边≤1mm的区域内,以及安装孔周围1mm内,禁止布线;2、电源线尽可能的宽,不应低于18mil;信号线宽不应低于12mil;cpu入出线不应低于10mil (或8mil);线间距不低于10mil;3、正常过孔不低于30mil;4、双列直插:焊盘60mil,孔径40mil;1/4W电阻:51*55mil(0805表贴);直插时焊盘62mil,孔径42mil;无极电容:51*55mil(0805表贴);直插时焊盘50mil,孔径28mil;5、注意电源线与地线应尽可能呈放射状,以及信号线不能出现回环走线。

Pcb布局规则和技巧

Pcb布局规则和技巧

Pcb布局规则和技巧Pcb布局规章1、在通常状况下,全部的元件均应布置在电路板的同一面上,只有顶层元件过密时,才能将一些高度有限并且发热量小的器件,如贴片电阻、贴片电容、贴片IC等放在低层。

2、在保证电气性能的前提下,元件应放置在栅格上且相互平行或垂直排列,以求整齐、美观,在一般状况下不允许元件重叠;元件排列要紧凑,元件在整个版面上应分布匀称、疏密全都。

3、电路板上不同组件相临焊盘图形之间的最小间距应在1MM 以上。

4、离电路板边缘一般不小于2MM.电路板的最佳外形为矩形,长宽比为3:2或4:3.电路板面尺大于200MM乘150MM时,应考虑电路板所能承受的机械强度。

Pcb布局技巧在PCB的布局设计中要分析电路板的单元,依据其功能进行布局设计,对电路的全部元器件进行布局时,要符合以下原则:1、根据电路的流程支配各个功能电路单元的位置,使布局便于信号流通,并使信号尽可能保持全都的方向。

2、以每个功能单元的核心元器件为中心,围绕他来进行布局。

元器件应匀称、整体、紧凑的排列在PCB上,尽量削减和缩短各元器件之间的引线和连接。

3、在高频下工作的电路,要考虑元器件之间的分布参数。

一般电路应尽可能使元器件并行排列,这样不但美观,而且装旱简单,易于批量生产。

特别元器件的位置在布局时一般要遵守以下原则:1、尽可能缩短高频元器件之间的连接,设法削减他们的分布参数及和相互间的电磁干扰。

易受干扰的元器件不能相互离的太近,输入和输出应尽量远离。

2一些元器件或导线有可能有较高的电位差,应加大他们的距离,以免放电引起意外短路。

高电压的元器件应尽量放在手触及不到的地方。

3、重量超过15G的元器件,可用支架加以固定,然后焊接。

那些又重又热的元器件,不应放到电路板上,应放到主机箱的底版上,且考虑散热问题。

热敏元器件应远离发热元器件。

4、对与电位器、可调电感线圈、可变电容器、微动开关等可调元器件的布局应考虑整块扳子的结构要求,一些常常用到的开关,在结构允许的状况下,应放置到手简单接触到的地方。

ad原件布局布线基本规则

ad原件布局布线基本规则

ad原件布局布线基本规则⼀、原件布局基本规则 1、按照电路模块进⾏布局,电路中的元件应该采⽤集中就近原则,同时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分开; 2、定位孔、标准孔等周围1.27mm内不得贴元器件,安装孔周围3.5mm不得特装元件 3、卧装电阻、电感、点解电容等元件的下⽅避免有过孔,⼀⾯波峰焊后过孔与元件壳体短路 4、元器件的外侧相距电路板边的距离最好为5mm 5、贴装元件焊盘的外侧与相邻插装元件的外侧距离⼤于2mm 6、⾦属壳和其它元器件间距应该⼤于2mm 7、发热元件不能邻近导线和热敏元件,⾼热器件要均衡分布 8、电源插座要尽量布置在pcb板⼦的四周,电源插座与其相连的汇流条接线端应该布置在同侧。

电源插座以及连接器的布置应该优先考虑⽅便插拔。

9、所有的ic元件单边对齐。

同⼀个pcb板⼦上标志不得多于两个⽅向,出现两个⽅向时,两个⽅向互相垂直 10、pcb板⼦布线应该疏密得当,当疏密差别很⼤时应该⽤⽹状铜箔填充,⽹格⼤于0.2mm 11、贴⽚的焊盘上不能有通孔,重要信号不准从插座脚间穿过 12、贴⽚单边对齐,字符⽅向⼀直,封装⽅向⼀致 13、有有正负之分的器件在同⼀个pcb板⼦上⾯的极性尽量保持⼀致。

⼆、元件布线规则 1、画定布线区域据板⼦边沿⼩于1mm的距离,以及安装孔周围1mm内部不允许布线 2、电源线尽可能的宽,不能低于18mil;信号线宽度不低于12mil,cpu出⼊线不低于10mil或者8mil,间距不低于10mil。

(这个位置我觉得不然) 3、正常过孔外径不低于30mil(我是⽤的是15mil内径30mil外径) 4、双列直插:焊盘60mil孔径40mil,1/4w电阻 51*55mil 0805表贴,直插62mil孔径42mil,⽆极性电容0805(常⽤的) 5、注意电源线与地线尽可能呈放射状,以及信号线不能出现回环⾛线。

三、杂乱的知识 pcb电路板上,电源线和地线最重要,克服电磁⼲扰的之主要的⼿段就是接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件布局基本规则1. 按电路模块进行布局,实现同一功能的相关电路称为一个模块,电路模块中的组件应采用就近集中原则,同时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分开2.定位孔、标准孔等非安装孔周围1.27mm 内不得贴装元、器件,螺钉等安装孔周围3.5mm(对于M2.5)、4mm(对于M3)内不得贴装元器件。

3. 卧装电阻、电感(插件)、电解电容等组件的下方避免布过孔,以免波峰焊后过孔与组件壳体短路。

4. 元器件的外侧距板边的距离为5mm。

5. 贴装组件焊盘的外侧与相邻插装组件的外侧距离大于2mm。

6. 金属壳体元器件和金属件(屏蔽盒等)不能与其它元器件相碰,不能紧贴印制线、焊盘,其间距应大于2mm。

定位孔、紧固件安装孔、椭圆孔及板中其他方孔外侧距板边的尺寸大于3mm。

7. 发热组件不能紧邻导线和热敏组件;高热器件要均衡分布8. 电源插座要尽量布置在印制板的四周,电源插座与其相连的汇流条接线端应布置在同侧。

特别应注意不要把电源插座及其它焊接连接器布置在连接器之间,以利于这些插座、连接器的焊接及电源线缆设计和扎线。

电源插座及焊接连接器的布置间距应考虑方便电源插头的插拔。

9. 其它元器件的布置所有IC 组件单边对齐,有极性组件极性标示明确,同一印制板上极性标示不得多于两个方向出现两个方向时,两个方向互相垂直。

10、板面布线应疏密得当,当疏密差别太大时应以网状铜箔填充,网格大于8mil(或0.2mm)。

11、贴片焊盘上不能有通孔,以免焊膏流失造成组件虚焊。

重要信号线不准从插座脚间穿过。

12、贴片单边对齐,字符方向一致,封装方向一致。

13、有极性的器件在以同一板上的极性标示方向尽量保持一致组件布线规则1、画定布线区域距PCB板边≤1mm的区域内,以及安装孔周围1mm内,禁止布线2、电源线尽可能的宽,不应低于18mil;信号线宽不应低于12mil;cpu 入出线不应低于10mil(或8mil);线间距不低于10mil3、正常过孔不低于30mil4、双列直插:焊盘60mil,孔径40mil1/4W电阻: 51*55mil(0805表贴);直插时焊盘62mil,孔径42mil无极电容:51*55mil(0805表贴);直插时焊盘50mil,孔径28mil5、注意电源线与地线应尽可能呈放射状,以及信号线不能出现回环走线这是个牵涉面大的问题。

拋开其它因素,仅就PCB设计环节来说,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供参考:1.要有合理的走向:如输入/输出,交流/直流,强/弱信号,高频/低频,高压/低压等...,它们的走向应该是呈线形的(或分离),不得相互交融。

其目的是防止相互干扰。

最好的走向是按直线,但一般不易实现,最不利的走向是环形,所幸的是可以设隔离带来改善。

对于是直流,小信号,低电压PCB设计的要求可以低些。

所以"合理"是相对的。

2.选择好接地点:小小的接地点不知有多少工程技术人员对它做过多少论述,足见其重要性。

一般情况下要求共点地,如:前向放大器的多条地线应汇合后再与干线地相连等...。

现实中,因受各种限制很难完全办到,但应尽力遵循。

在电子设备的PCB板电路中会大量使用感性组件和EMI滤波器组件。

这些组件包括片式电感和片式磁珠,以下就这两种器件的特点进行描述并分析他们的普通应用场合以及特殊应用场合。

表面贴装组件的好处在于小的封装尺寸和能够满足实际空间的要求。

除了阻抗值,载流能力以及其它类似物理特性不同外,通孔接插件和表面贴装器件的其它性能特点基本相同。

片式电感在需要使用片式电感的场合,要求电感实现以下两个基本功能:电路谐振和扼流电抗。

谐振电路包括谐振发生电路,振荡电路,时钟电路,脉冲电路,波形发生电路等等。

谐振电路还包括高Q带通滤波器电路。

要使电路产生谐振,必须有电容和电感同时存在于电路中。

在电感的两端存在寄生电容,这是由于器件两个电极之间的铁氧体本体相当于电容介质而产生的。

在谐振电路中,电感必须具有高Q,窄的电感偏差,稳定的温度系数,才能达到谐振电路窄带,低的频率温度漂移的要求。

高Q电路具有尖锐的谐振峰值。

窄的电感偏置保证谐振频率偏差尽量小。

稳定的温度系数保证谐振频率具有稳定的温度变化特性。

标准的径向引出电感和轴向引出电感以及片式电感的差异仅仅在于封装不一样。

电感结构包括介质材料(通常为氧化铝陶瓷材料)上绕制线圈,或者空心线圈以及铁磁性材料上绕制线圈。

在功率应用场合,作为扼流圈使用时,电感的主要参数是直流电阻(DCR),额定电流,和低Q值。

当作为滤波器使用时,希望宽频宽特性,因此,并不需要电感的高Q特性。

低的DCR可以保证最小的电压降,DCR定义为组件在没有交流信号下的直流电阻。

片式磁珠片式磁珠的功能主要是消除存在于传输线结构(PCB电路)中的RF噪声,RF能量是叠加在直流传输电平上的交流正弦波成分,直流成分是需要的有用信号,而射频RF能量却是无用的电磁干扰沿着线路传输和辐射(EMI)。

要消除这些不需要的信号能量,使用片式磁珠扮演高频电阻的角色(衰减器),该器件允许直流信号通过,而滤除交流信号。

通常高频信号为30MHz 以上,然而,低频信号也会受到片式磁珠的影响。

片式磁珠由软磁铁氧体材料组成,构成高体积电阻率的独石结构。

涡流损耗同铁氧体材料的电阻率成反比。

涡流损耗随信号频率的平方成正比。

使用片式磁珠的好处:小型化和轻量化在射频噪声频率范围内具有高阻抗,消除传输线中的电磁干扰。

闭合磁路结构,更好地消除信号的串绕。

极好的磁屏蔽结构。

降低直流电阻,以免对有用信号产生过大的衰减。

显著的高频特性和阻抗特性(更好的消除RF能量)。

在高频放大电路中消除寄生振荡。

有效的工作在几个MHz 到几百MHz的频率范围内。

要正确的选择磁珠,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不需要的信号的频率范围为多少。

噪声源是谁。

需要多大的噪声衰减。

环境条件是什么(温度,直流电压,结构强度)。

电路和负载阻抗是多少。

是否有空间在PCB板上放置磁珠。

前三条通过观察厂家提供的阻抗频率曲线就可以判断。

在阻抗曲线中三条曲线都非常重要,即电阻,感抗和总阻抗。

总阻抗通过ZR22πfL()2+:=fL来描述。

典型的阻抗曲线如下图所示:通过这一曲线,选择在希望衰减噪声的频率范围内具有最大阻抗而在低频和直流下信号衰减尽量小的磁珠型号。

片式磁珠在过大的直流电压下,阻抗特性会受到影响,另外,如果工作温升过高,或者外部磁场过大,磁珠的阻抗都会受到不利的影响。

使用片式磁珠和片式电感的原因:是使用片式磁珠还是片式电感主要还在于应用。

在谐振电路中需要使用片式电感。

而需要消除不需要的EMI噪声时,使用片式磁珠是最佳的选择。

片式磁珠和片式电感的应用场合:片式电感:射频(RF)和无线通讯,信息技术设备,雷达检波器,汽车电子,蜂窝电话,寻呼机,音频设备,PDAs(个人数字助理),无线遥控系统以及低压供电模块等。

片式磁珠:时钟发生电路,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之间的滤波,I/O输入/输出内部连接器(比如串口,并口,键盘,鼠标,长途电信,本地局域网),射频(RF)电路和易受干扰的逻辑设备之间,供电电路中滤除高频传导干扰,计算机,打印机,录像机(VCRS),电视系统和手提电话中的EMI噪声抑止。

Q1:为什么要接地?Answer:接地技术的引入最初是为了防止电力或电子等设备遭雷击而采取的保护性措施,目的是把雷电产生的雷击电流通过避雷针引入到大地,从而起到保护建筑物的作用。

同时,接地也是保护人身安全的一种有效手段,当某种原因引起的相线(如电线绝缘不良,线路老化等)和设备外壳碰触时,设备的外壳就会有危险电压产生,由此生成的故障电流就会流经PE线到大地,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随着电子通信和其它数字领域的发展,在接地系统中只考虑防雷和安全已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了。

比如在通信系统中,大量设备之间信号的互连要求各设备都要有一个基准‘地'作为信号的参考地。

而且随着电子设备的复杂化,信号频率越来越高,因此,在接地设计中,信号之间的互扰等电磁兼容问题必须给予特别关注,否则,接地不当就会严重影响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最近,高速信号的信号回流技术中也引入了"地"的概念。

Q2:接地的定义Answer: 在现代接地概念中、对于线路工程师来说,该术语的含义通常是‘线路电压的参考点';对于系统设计师来说,它常常是机柜或机架;对电气工程师来说,它是绿色安全地线或接到大地的意思。

一个比较通用的定义是"接地是电流返回其源的低阻抗信道"。

注意要求是"低阻抗"和"通路"。

Q3:常见的接地符号Answer: PE,PGND,FG-保护地或机壳;BGND或DC-RETURN-直流-48V(+24V)电源(电池)回流;GND-工作地;DGND-数字地;AGND-仿真地;LGND-防雷保护地Q4:合适的接地方式Answer: 接地有多种方式,有单点接地,多点接地以及混合类型的接地。

而单点接地又分为串联单点接地和并联单点接地。

一般来说,单点接地用于简单电路,不同功能模块之间接地区分,以及低频(f<1MHz)电子线路。

当设计高频(f>10MHz)电路时就要采用多点接地了或者多层板(完整的地平面层)。

Q5:信号回流和跨分割的介绍Answer:对于一个电子信号来说,它需要寻找一条最低阻抗的电流回流到地的途径,所以如何处理这个信号回流就变得非常的关键。

第一,根据公式可以知道,辐射强度是和回路面积成正比的,就是说回流需要走的路径越长,形成的环越大,它对外辐射的干扰也越大,所以,PCB布板的时候要尽可能减小电源回路和信号回路面积。

第二,对于一个高速信号来说,提供有好的信号回流可以保证它的信号品质,这是因为PCB上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一般是以地层(或电源层)为参考来计算的,如果高速线附近有连续的地平面,这样这条线的阻抗就能保持连续,如果有段线附近没有了地参考,这样阻抗就会发生变化,不连续的阻抗从而会影响到信号的完整性。

所以,布线的时候要把高速线分配到靠近地平面的层,或者高速线旁边并行走一两条地线,起到屏蔽和就近提供回流的功能。

第三,为什么说布线的时候尽量不要跨电源分割,这也是因为信号跨越了不同电源层后,它的回流途径就会很长了,容易受到干扰。

当然,不是严格要求不能跨越电源分割,对于低速的信号是可以的,因为产生的干扰相比信号可以不予关心。

对于高速信号就要认真检查,尽量不要跨越,可以通过调整电源部分的走线。

(这是针对多层板多个电源供应情况说的)Q6:为什么要将模拟地和数字地分开,如何分开?Answer: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都要回流到地,因为数字信号变化速度快,从而在数字地上引起的噪声就会很大,而模拟信号是需要一个干净的地参考工作的。

如果模拟地和数字地混在一起,噪声就会影响到模拟信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