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2篇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4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
是一节课前说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特色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首先是第一部分一、教材分析溶液是物质共存的一种状态,是中学化学遇到的一类分散体系。
在下一单元里将要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里进行的,要学好这些内容,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溶液的有关知识,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单元的学习提供知识准备。
本课题是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
第一部分主要是使学生在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辨证关系。
最后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根据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置了三维的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
2.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1.初步了解生活中溶液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通过实验和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合作的科学探究态度。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重点: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二、学情分析思维特征: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观察现象、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心理特征: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引言概述:溶液的形成是化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涉及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理解溶解过程和溶解度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溶液的定义、形成过程、影响因素、浓度计算和溶解度规律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溶液的定义1.1 溶液是指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1.2 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用来溶解溶质的物质。
1.3 溶解是指溶质份子或者离子在溶剂中分散并与溶剂份子或者离子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溶液的形成过程2.1 溶质份子或者离子与溶剂份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
2.2 溶质份子或者离子被溶剂包围,形成溶质溶剂间的溶解层。
2.3 溶质份子或者离子在溶剂中均匀分散,形成溶解态。
三、影响溶液形成的因素3.1 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3.2 溶质的溶解度,即单位溶剂中溶质的最大溶解量。
3.3 温度、压力等外部条件对溶解度的影响。
四、溶液浓度的计算4.1 质量分数:溶质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
4.2 体积分数:溶质体积与溶液总体积之比。
4.3 摩尔浓度:溶质的摩尔数与溶液的体积之比。
五、溶解度规律5.1 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普通情况下,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5.2 饱和溶液的特点: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达到最大值。
5.3 超饱和溶液的形成:在适当条件下,超饱和溶液可形成并具有一定稳定性。
结语:通过对溶液的定义、形成过程、影响因素、浓度计算和溶解度规律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溶解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为我们在化学实验和理论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希翼本文的内容能够对读者有所启示和匡助。
9.1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9.1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一、课程背景和教学目标本课程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的第一篇,名为《溶液的形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溶液的概念、溶解的条件、溶液的饱和度和浓度的概念以及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等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了解溶液的形成原理;•了解溶解的条件;•掌握溶解过程中的饱和度和浓度的概念;•了解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1. 教学重点•溶液的形成原理;•溶解的条件;•溶解过程中的饱和度和浓度的概念。
2. 教学难点•形象生动地解释溶液的形成原理;•深入理解溶解的条件;•掌握溶解过程中的饱和度和浓度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引入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接触过溶液,你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引导学生举出一些溶液的例子。
2. 知识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溶液的基本概念、形成原理以及溶解的条件。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生动的例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1 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溶质通常是固体或气体,溶剂通常是液体。
在溶液中,溶质被溶剂所包围,分子间作用力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溶解态。
2.2 溶解的条件溶解的条件包括溶质颗粒的大小、温度和溶剂的性质等。
溶质颗粒的大小越小,溶解速度越快;温度升高,溶质溶解的速度增加;溶剂的性质也影响溶解速度,例如溶剂的极性和溶质的极性相似,溶解速度将更快。
2.3 饱和度和浓度饱和度是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比。
浓度是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体积之比。
饱和度和浓度都是描述溶液中的溶质含量的重要指标。
3. 案例分析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例如:“小明向200毫升的水中加入食盐,搅拌至食盐完全溶解。
此时的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非饱和溶液?如果在此溶液中继续加入食盐,会发生什么变化?请解释原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9.1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会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自己总结学到了哪些知识点,并分享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其次,我会让学生相互评价,讨论彼此的学习成果,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接着,我会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出他们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我会给出具体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明确下一步的学习方向。
(3)理解溶解度的概念,能够计算溶液的浓稀程度。
(4)学会观察和描述溶质的溶解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热爱。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中,我将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实验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和归纳总结法。启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探索问题;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溶液的形成过程,增强感性认识;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归纳总结法则有助于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系统的知识体系。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在于它们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同时结合直观的实验现象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注重布局合理、内容精炼、风格清晰。板书布局分为三个部分:标题区、知识点区和总结区。标题区标注课程标题和日期,知识点区以条目式罗列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溶液的定义、特征、溶解度的概念等,每个知识点后附有关键词和重要公式;总结区则用于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板书风格简洁明了,采用图表和流程图辅助展示,以增强信息的直观性。板书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梳理知识结构、突出重点和引导思路的作用。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我会提前规划板书内容,使用规范的化学用语,并在书写时注意速度和字迹的清晰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3.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溶液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溶液的定义:通过讲解溶质、溶剂和溶液的关系,使学生理解溶液的定义。
2.实验探究教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化学现象,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学生自我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总结,给予肯定和鼓励,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3.同伴评价: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学习借鉴他人的优点,发现并改正自己的不足。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点,整理笔记。
2.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溶液的定义、性质、制备方法等知识。
1.板书布局:
-左侧:定义、组成、分类
-中间:性质、制备方法
-右侧:应用实例、注意事项
2.作用: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强化记忆。
-作为视觉辅助工具,提高课堂信息的传递效率。
3.确保清晰简洁:
-使用不同颜色粉笔,区分重点和次重点。
-确保字迹清晰,避免过于密集。
-在关键知识点旁标注简洁的图示,便于理解。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纯净物、混合物等基本概念,以及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但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九年级下册化学人教版9.1溶液的形成2说课稿
3.组织学生进行溶液配制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溶液的形成过程,提高实验技能。
4.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溶液的浓度、质量分数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应用能力。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学生对微观概念的理解困难、实验操作中的安全问题、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等。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在讲解微观概念时,使用生动的比喻和模型辅助教学;在实验操作前,强调安全规则和注意事项;通过设计互动环节和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学方法的接受度;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计划,如加强难点讲解、增加实践环节等;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定期进行教学方法的反思和优化。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了一些前置知识,如对溶液的基本认识、对物质溶解现象的初步了解等。然而,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1.对溶液概念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容易混淆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等;2.对溶液形成过程的微观解释可能难以理解;3.对溶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缺乏直观感受,难以把握其本质;4.缺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1.利用生动的实验演示,如溶液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溶液的特点;2.创设情境,如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溶液的概念,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3.设计探究活动,如让学生自己动手配制溶液,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溶液组成和性质的理解;4.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增强团队协作意识;5.设置问题驱动,通过提问和解答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6.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溶液的形成》 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溶液的形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 1 的内容。
溶液是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混合物,本课题是关于溶液的基础知识,包括溶液的概念、组成、特征,以及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通过对溶液形成的学习,为学生后续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知识奠定基础,同时也对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和物质的分离提纯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不少溶液,比如糖水、盐水等,但对于溶液的本质特征和形成过程缺乏系统的认识。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和生动的讲解来帮助他们理解溶液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
(3)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征。
(2)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教学难点(1)对溶液概念中“均一、稳定”的理解。
(2)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溶液的形成过程和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2.练习题:布置一些与溶液相关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3.研究性作业:鼓励学生调查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撰写研究报告,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4.互动作业:通过在线平台,让学生参与讨论溶液相关的议题,促进生生互动,拓宽知识视野。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为九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在认知水平上,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能够理解物质的宏观性质和微观结构。在学习兴趣上,学生对溶液这一直观的化学现象通常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因为溶液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可能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需要引导他们转向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以提升学习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它是学生从宏观角度认识物质世界的重要篇章,为后续学习溶液的性质、浓度及其应用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溶液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2)溶液的组成、形成过程和浓度表示方法;
(3)溶液的应用。
2.教学难点:
(1)溶液的形成过程,特别是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
(2)溶液浓度的计算和表示方法;
(3)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何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引言概述:溶液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状态,它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液的形成是一个涉及物质溶解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本文将从溶液的定义、形成原因、溶解过程、溶解度以及溶解热等五个大点展开阐述。
正文内容:1. 溶液的定义:1.1 溶液的基本概念: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1.2 溶质和溶剂的区别: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溶解溶质的物质。
2. 溶液的形成原因:2.1 分子间相互作用:溶质和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导致溶质分子离开原有的状态,进入溶剂中形成溶液。
2.2 极性和非极性物质的溶解:极性物质在极性溶剂中容易溶解,而非极性物质在非极性溶剂中容易溶解。
3. 溶解过程:3.1 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通过静电相互作用、氢键、范德华力等相互作用力进行相互吸引。
3.2 溶质分子的离解和溶剂分子的包围:溶质分子在溶剂中发生离解,被溶剂分子包围形成溶解层。
3.3 溶质分子的扩散和溶剂分子的运动:溶质分子在溶剂中扩散,溶剂分子通过扩散运动形成溶液的均匀分布。
4. 溶解度:4.1 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溶质量。
4.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温度、压力、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等因素会影响溶解度的大小。
4.3 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当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达到最大值时,称为饱和溶液;当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超过最大值时,称为过饱和溶液。
5. 溶解热:5.1 溶解热的定义:溶解热是指单位溶质在溶剂中溶解时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5.2 溶解热的影响因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温度等因素会影响溶解热的大小。
5.3 热溶解和冷溶解:当溶解热为正值时,称为热溶解;当溶解热为负值时,称为冷溶解。
总结: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了解到溶液的形成是一个涉及溶质溶解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溶液的形成原因包括分子间相互作用和溶质溶剂的性质等因素。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引言概述:溶液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状态,它是由溶质和溶剂混合而成的一种均匀的混合物。
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对于我们理解化学反应和溶解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溶液的形成过程入手,详细介绍溶液的特点、形成条件以及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一、溶液的形成过程1.1 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用来溶解溶质的物质。
在溶液形成过程中,溶质与溶剂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溶质的份子会与溶剂的份子进行相互吸引,从而形成溶解过程。
1.2 溶质份子的离子化在溶解过程中,一些份子性的溶质会发生离子化反应,将其分解为离子形式。
这些离子在溶液中会与溶剂份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离子溶液。
1.3 溶解过程的热效应溶解过程中会伴有着一定的热效应,有些溶解会吸热,有些则会放热。
这种热效应会影响溶解过程的速度和热力学条件。
二、溶液的特点2.1 均匀性溶液是一种均匀的混合物,其中溶质与溶剂的比例是均匀的,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2 透明性大多数溶液是透明的,因为其中的溶质份子已经被溶剂份子包围,不会散射光线。
2.3 电导性离子溶液具有一定的电导性,因为其中的离子能够在电场作用下挪移。
三、溶液形成的条件3.1 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溶质与溶剂之间需要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力,才干实现溶解过程。
3.2 温度温度的变化会影响溶解过程的速度和平衡条件,通常情况下,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
3.3 压力对于气体溶解于液体中的情况,压力的增大会促进溶解过程,因为溶解度与气体分压成正比。
四、溶解度的影响因素4.1 温度温度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温度升高溶解度会增大。
4.2 压力对于气体溶解于液体中的情况,压力的增大会促进溶解过程,使溶解度增大。
4.3 溶质的性质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受其性质影响,如极性溶质在极性溶剂中溶解度较高。
五、结语通过对溶液的形成过程、特点、形成条件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溶解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引言概述:溶液是化学中常见的一种物质组合形式,它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液的形成是指溶质份子或者离子在溶剂中分散、溶解的过程。
本文将从溶液的定义、形成过程、溶解度、溶解热和溶液浓度等五个大点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1. 溶液的定义1.1 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其中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溶解溶质的物质。
1.2 溶解过程:溶质份子或者离子在溶剂中逐渐分散、与溶剂份子相互作用,形成溶液。
2. 溶液的形成过程2.1 分散:溶质份子或者离子在溶剂中逐渐分散,形成离散的份子或者离子。
2.2 作用:溶质份子与溶剂份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如氢键、离子键等。
2.3 溶解:溶质份子或者离子与溶剂份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于溶质份子或者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溶质份子或者离子被溶剂份子包围,形成溶液。
3. 溶解度3.1 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3.2 影响因素: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溶质份子或者离子的大小、温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溶解度。
3.3 饱和溶液: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达到一定平衡时,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再也不变化,称为饱和溶液。
4. 溶解热4.1 定义:溶解热是指单位物质溶解时释放或者吸收的热量。
4.2 热效应: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变化,从而释放或者吸收热量。
4.3 溶解热的测定:可以通过测量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来计算溶解热。
5. 溶液浓度5.1 定义:溶液浓度是指溶质在溶剂中的相对含量。
5.2 浓度计算方法:常用的浓度计算方法包括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摩尔浓度等。
5.3 浓度的调节:可以通过溶质的加入或者溶剂的蒸发等方式来调节溶液的浓度。
总结: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了解了溶液的定义、形成过程、溶解度、溶解热和溶液浓度等方面的知识。
溶液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解热的释放或者吸收以及溶液浓度的计算与调节等内容。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9.1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实践、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溶液的定义和特征。
(2)溶液的形成过程。
(3)溶液的类型。
2.教学难点: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和多媒体资源来辅助教学:实验器材(如烧杯、量筒、玻璃棒等)、PPT演示、视频资料和互动软件。
实验器材是进行溶液形成实验的基础,它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PPT演示将用于展示溶液的微观结构和形成过程,以及相关的化学原理。视频资料可以提供溶液形成的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互动软件则可以用于课堂问答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1.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同伴评价: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彼此的学习经验和感受。
3.教师评价: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指出他们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指导。
4.反馈讨论:我会组织一个简短的讨论环节,让学生提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中的糖分溶解、海水淡化等,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实际应用意识。
2.设计互动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增强他们的体验感和参与度。
3.利用多媒体工具,如视频、动画等,形象地展示溶液的微观结构,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模型。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将包括以下内容,其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3.创设实际情境,如药物配制、饮料调配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解题策略。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话总结溶液的定义、溶解过程和溶液浓度的计算。
(3)学会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表示溶液的浓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表达的能力。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
1.利用日常生活实例导入,如展示一杯盐水,询问学生这杯水是如何制成的,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概念。
2.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现象导入,如向装有水的容器中加入食盐,观察食盐溶解的过程,引发学生对溶解现象的好奇心。
3.提出一个引发思考的问题,如“为什么海水是咸的?”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进行思考和回答。
(二)新知讲授
1.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计算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安排一篇短文写作,让学生选择一个与溶液相关的主题,如“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化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3.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做好学习准备,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课后自主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合作学习则通过小组讨论和分工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04
难点2
掌握溶液的基本性质,并能够通过实 验进行验证。
06
应对策略
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 力,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验证溶液性质的方法 和技巧。
03 实验教学设计与实施
实验目的和原理介绍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培 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
介绍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 产中的应用实例。
重点知识点梳理
01
02
03
溶液的定义和组成
重点是理解溶液的概念, 掌握溶质、溶剂和溶液的 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溶液的形成过程
重点是理解溶解和扩散等 物理过程对溶液形成的影 响。
溶液的性质
重点是掌握溶液的基本性 质,如均一性、稳定性等, 并能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及溶液的性质。例如,食盐在水中溶解 时,水温会略有升高,溶液呈无色透明状;蔗糖在水中溶解时,水温也会略有升高,溶
液呈无色透明状;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时,水温会略有降低,溶液呈紫红色透明状。
数据记录、结果分析及讨论
讨论: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和溶液性质不同。
利用溶液和过滤的原理,设计一 个简易的净水器,以去除水中的 杂质和有害物质。通过这个实验, 可以让学生了解溶液在实际应用 中的价值,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 力和创新精神。
06 课程总结与反思
关键知识点回顾总结
溶液的定义和组成
学生应掌握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的,了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及其相互 关系。
溶解度和浓度
实验原理
《溶液 形成认识》 说课稿
《溶液形成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溶液形成认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溶液形成认识》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对物质溶解现象的初步认识,也为后续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知识奠定基础。
在教材编排上,通过实验探究、生活实例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溶液的概念、组成、特征以及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等知识点。
教材内容注重联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很多溶液,如糖水、盐水等,但对于溶液的本质和形成过程缺乏系统的认识。
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和物质的性质,但对于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理解还不够深入。
基于以上情况,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实验和多媒体等手段,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构建起溶液的相关知识体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能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2)认识溶液的组成,知道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3)了解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征。
(2)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教学难点(1)对溶液概念的理解。
(2)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溶液的形成过程,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
(2)讲授法: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的微观解释等,采用讲授法进行讲解。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引言概述:溶液的形成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溶解过程中的一系列变化。
本文将以《溶液的形成》为主题,通过引言概述和正文内容的方式,详细阐述溶液的形成过程及其相关知识点。
一、溶液的概念及特点1.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指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其中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溶解溶质的物质。
1.2 溶液的特点溶液具有以下特点:- 均匀性:溶质和溶剂充分混合,形成一个均匀的混合物。
- 透明度:溶液通常是透明的,能够通过它看到暗地里的物体。
- 可溶性:溶质在溶剂中能够溶解,形成溶液。
- 可变性:溶液的浓度可以通过改变溶质或者溶剂的量来调节。
二、溶解过程2.1 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溶解过程中的关键。
常见的相互作用方式包括:- 极性相互作用:极性溶质和极性溶剂之间通过氢键或者静电相互作用来实现溶解。
- 非极性相互作用:非极性溶质和非极性溶剂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相互作用来实现溶解。
2.2 溶解过程的热效应溶解过程中会伴有着热效应的发生,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吸热过程:当溶解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时,称为吸热过程。
例如,氯化铵溶解时会吸收热量。
- 放热过程:当溶解过程释放热量时,称为放热过程。
例如,氯化钠溶解时会释放热量。
- 温度不变过程:当溶解过程中温度不发生变化时,称为温度不变过程。
例如,无水硫酸铜溶解时温度不变。
2.3 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主要包括:- 温度:温度升高会增加溶质和溶剂的动力学能量,促进溶解速率的增加。
- 溶质粒子的大小:溶质粒子越小,表面积越大,溶解速率越快。
- 溶液的搅拌程度:搅拌可以增加溶质和溶剂之间的接触面积,促进溶解速率的增加。
三、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3.1 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的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量。
3.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主要包括:- 温度: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或者减小,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不同。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溶液的形成》说课稿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溶液的形成》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1第二届“一师一优课”的主题是课型赛讲、有效整合、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全员“优课”展示阶段(20xx年10月26日—20xx年元月22日),昨天举行了镇内赛讲,下面是我的说课稿:一、认真研读,分析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课题是《化学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里“身边的化学物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起到重要作用!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溶液的形成,乳化现象,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等。
溶液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多数学生知道海水的滋味,都喝过糖水,打过点滴,品尝过汗水的味道,用洗洁精等洗涤剂来清洗餐具等。
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等,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和乳化作用,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
所以,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2、立足课标,确定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② 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使学生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③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体会辩证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一、课程概述与目标本课时主要围绕“溶液的形成”这一主题展开,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的概念、特点以及溶解过程。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溶液的基本性质,了解溶液的组成,认识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溶液配制实验。
二、教学内容与重难点1. 教学内容:(1)溶液的概念及特点;(2)溶液的组成;(3)溶解过程;(4)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
2. 重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浓度的表示方法。
3. 难点:溶液浓度的计算及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三、教法与学法1. 教法:本课时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溶液的相关知识;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学法:学生在本课时中通过听讲、阅读、讨论和实验等方式进行学习。
四、教学资源与准备1.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溶液配制的实验器材、实验演示仪器等。
2. 教学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实验演示器材和溶液配制的实验材料,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5人,以便于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实例(如食盐水、糖水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质是如何混合在一起的,从而引出溶液的概念。
(2)提问学生:“什么是溶液?”“溶液有哪些基本性质?”2. 知识讲授(15分钟)(1)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溶液的概念、特点以及组成。
包括溶液的定义、分类、组成成分等。
(2)介绍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及其在溶液中的作用。
强调溶质是溶液中的一种物质,而溶剂则是可以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3)讲解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包括质量分数和摩尔分数等。
展示一些溶液浓度的计算示例,帮助学生理解浓度的计算方法。
3. 讨论与交流(1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配制的步骤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兴隆二中付艳荣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
是一节课前说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溶液是物质共存的一种状态,是中学化学遇到的一类分散体系。
在下一单元里将要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里进行的,要学好这些内容,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溶液的有关知识,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单元的学习提供知识准备。
本课题是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
第一部分主要是使学生在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辨证关系。
最后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根据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置了三维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
2、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初步了解生活中溶液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
2.通过实验和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合作的科学探究态度。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重点: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二、学情分析思维特征: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观察现象、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心理特征: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法与学法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要求,为了凸显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情景教学、实验探究教学、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减少板书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说学法:直观生动实验是学生最喜欢、效果最好的学习方法。
所以本节课学生以分组实验和探究式学习为主要方法。
四、教学设计本节课力图以问题为导向,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方法,以多媒体辅助,不断创设情景,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会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实验能力、学习能力,从而真正改变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分为体验溶液和认识溶液两大部分环节一:情境创设用投影展示几种溶液,分别是:红色的眼药水,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淡黄色的橙汁,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无色的氯化钠溶液,看到这五种液体,你有什么想法?学生有趣的观察并回答。
(它什么是液体?它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用途...)紧接着投影展示大海的图片,提问:海水是纯净物海水混合物?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海水和这五种液体都是溶液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投影的放大作用使全体学生均能看清展示的液体,同时用美丽的液体颜色吸引学生的注意,开拓学生思维。
环节二:自主探究(一)探究溶液的定义和特征【学生实验】将蔗糖和食盐分别加入到盛水的小烧杯中,搅拌,观察溶解这一过程。
然后让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阅读教材26页至30页内容,结合下列问题自学溶液的概念。
1、糖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烧杯里都有什么物质?各自起到了什么作用?糖水的每一部分的甜度一样吗?配置好的糖水,在没有外界条件的干扰下,蔗糖和水能分开吗?2、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3、你能说出刚才展示的五种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吗?【教师精讲】均一性:指溶液形成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如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密度、颜色等完全一致。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
【能力提高】投影展示四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溶液的概念。
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结合事例及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的概念。
1、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2、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吗?3、40毫升酒精与60毫升水混合一定能得到100毫升溶液吗?4、盐水和糖水混合还是溶液吗?【设计意图】蔗糖、食盐是学生熟悉的两种物质,设置学生自己动手配制蔗糖、食盐溶液,学生自主学习分析溶液形成过程,分析溶液特征,目的是为溶液概念的建立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分析、观察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由点到面,由一般到特殊,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新知。
【问题创设】食盐“消失”了,为什么?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该现象?(二)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小组讨论】先让学生阅读教材26页内容,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假设,最后教师通过微观动画模拟食盐溶解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提问,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的好习惯;最后通过微观粒子的运动模拟动画帮助同学理解溶解的过程,从而突破了难点。
【问题创设:】物质的溶解性跟那些物质有关系呢?(三)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演示实验】演示高锰酸钾和碘在水和汽油中溶解的对比实验。
【学生总结】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演示实验】向高锰酸钾水溶液中缓慢加入酒精,观察是否分层?震荡后有什么现象发生?【教师精讲】①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②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景创设情景,通过演示实验进行对比,学会运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并能得出结论,提高归纳总结能力,将知识进行归纳,并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设疑】(1)家中餐具上的油污是如何清洗的?(2)洗涤剂为什么能除油污?(四)探究乳浊液与乳化现象【设计意图】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的意识。
通过学生自己列举生活实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定义,同时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乳化这一概念,并共同讨论,再结合教师的精讲,从而突破了难点。
【问题创设】: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形式有几种?(五)探究溶液的分散形式【自主学习】阅读教材31页资料卡片,思考:你会判断悬浊液、乳浊液、溶液吗?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讲解,同时跟进习题巩固。
【跟踪练习】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A 植物油B 泥土C 食盐D 面粉【设计意图】:自主学习,学会通过阅读教材归纳得出判断方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六)溶液的作用【情境创设】近段时间,由于天气寒冷,不少同学患了感冒,为了不耽误学习,他们到医院及时就诊。
假设你是医生,请你为他们开出治疗方案。
医生为他们开出的治疗方案是吃药或输液,以上治疗方案最及时的是哪一项?为什么?然后让学生回答,引出溶液的用途。
紧接着教师展示生活中、工业、农业、医药等溶液的图片让学生认识溶液的用途。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活中的一个常见事例及展示一些溶液图片,让学生们感觉到化学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从而了解了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环节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环节四:达标测评达标测评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混合物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C.溶液是均一、稳定、透明的化合物 D.溶液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2、以下所列家庭常用的调味品中,与水充分混合后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 香油 B食盐 C白糖 D 食醋3、动物摄取食物养料必须经过消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食物充分发生化学反应B.食物被消化后变成溶液才便于充分吸收C.食物分解后,便于吸收D.食物搅拌均匀后,便于吸收4、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中所用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的是()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B、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C、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D、用醋洗去水壶的水垢5、下列常见的医用溶液中,溶剂不是水的是()A、葡萄糖注射液B、生理盐水C、消毒酒精D、碘酒6、关于一瓶蔗糖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下部的溶液比上部的甜B、条件不变时,久置会有蔗糖析出来C、每一部分中蔗糖与水的质量比不同D、蔗糖分子均匀的分散在水分子中间题组训练: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一定呈现液态B、当水分不蒸发时,溶液不管放置多久,溶质也不会分离出来C、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D、溶液中的溶剂都是水【学生实验】在2支中分别加入2~3ml的水和植物油,观察是否分层。
向其中一支试管滴加几滴洗涤剂,振荡观察现象。
静置,再观察。
各小组完成实验后总结实验现象。
【教师精讲】教师举例讲解什么是乳浊液和乳化现象以及乳化与溶解的不同点。
【集思广益】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乳化现象。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A、汽水B、澄清石灰水C、泥水D、稀盐酸3、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作用的是()A、用自来水洗手B、用洗发液洗头发C、用稀硫酸除铁锈D、用盐酸除水垢4、下列物质在水中能形成乳浊液的是()A、植物油B、酒精C、食盐D、面粉5、、下列液体属于纯净物的是()A、汽水B、蒸馏水C、矿泉水D、石灰水6、如果把家庭中的①食盐②纯碱③面粉④芝麻油⑤蔗糖⑥白酒,分别加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能够得到溶液的是()A、①④⑥B、①②⑤⑥C、②③⑥ D、①②③⑤7、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溶液溶质溶剂生理盐水碘酒澄清石灰水稀盐酸8、某学生在做探究“水和植物油能否互溶”的实验,其主要步骤为:A、取一支试管,倒入一部分水;B、再用胶头滴管滴几滴植物油;C、振荡,观察现象;D、然后向C中加几滴洗洁精,然后振荡,再观察现象。
回答下列问题:(1)植物油滴入水中,如果不振荡,液体是否分层?(2)C中振荡后发生的现象是;如果静置一段时间后,现象是。
(3)向C中滴入几滴洗洁精,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4)洗洁精所起的作用是【拓展延伸】家庭小实验:根据生活经验,你有哪些办法可以提高物质的溶解速度?用食盐做溶质,水做溶剂,玻璃杯做容器,设计家庭实验,说明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
并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
板书设计:课题1 溶液的形成1、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2、乳浊液──洗涤剂、乳化功能──清洗油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