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长白上为例阐述植被的垂直地带分布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白山为例阐述植被的垂直地带分布特征

摘要:植被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包括纬向和经向规律,还包括因高度不同而呈现的垂直地带性规律,它是山地植被的显著特征。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气温逐渐下降,而湿度、风力、光照等其它气候因子逐渐增强,土壤条件也发生变化,在这些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导致植被随海拔升高依次成带状分布。本文通过以长白山为例,阐述植被的垂直地带分布特征,并对由此产生的景观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长白山;植物分布;垂直地带;景观特性

长白山是我国东北第一高山,最高峰白云峰为海拔2619m,由于受海洋湿气团的影响,降雨量较丰富,气候湿润,适于植物生长,种类繁多,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植被垂直地带性是欧亚大陆从温带到寒带植被水平地带性的缩影。,植被类型多样性,是目前地球上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自然生态系统之一。

1.植物垂直分布地带性

植被带大致与山体的等高线平行,并有一定的垂直厚度,这种植被分布规律称为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1.1植物垂直地带和水平地带的联系

在一个足够高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更替着的植被带系列,大体类似于该山体所在的水平地带至极地的植被地带系列。例如,在西欧温带的阿尔卑斯山,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和自温带、寒温带到寒带的植被水平带的变化大体相似。我国温带的长白山,从山麓至山顶所看到的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云冷杉暗针叶林、岳桦矮曲林、小灌木苔原的植被垂直带,也是同自我国东北向太平洋沿岸的前苏联远东地区,直到寒带所出现的植被纬度地带性相一致。因此,植被的垂直分布类似水平分布的“缩影”。

而两者间仅是外貌结构上的相似,而绝不是相同。如亚热带山地垂直分布的寒温性针叶林与北方寒温带针叶林,在植物区系性质、区系组成、历史发生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这主要因亚热带山地的历史和现代生态条件与极地极不相同而引起的。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和更替顺序构成该山体植被的垂直带谱。不同山体具有不同的植被带谱,一方面山地垂直带受所在水平带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受山体的高度、山脉走向、坡度、基质、局部气候等因素影响。总之,位于同一水平植被带中的山地,其垂直地带性总是比较近似的。

1.2植物垂直分布的特点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植被垂直带千差万别,但植被的垂直分布可以概括出以下规律:

1. 基带为当地典型的植被带。如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垂直带的基带为落叶阔叶林;

2. 在各森林地带内,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与随着纬度的增加,植被类型的变化大体一致。

3.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地植被,从基带的荒漠过渡到水分条件较好的植被类型,但超过一定的高度以后,低温的限制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如天山中部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

出现荒漠、荒漠化草原、山地针叶林、亚高山草甸、高山草甸、高山垫状植被、亚高山稀疏植被;

4. 水平带和垂直带上同类植被在种类组成和结构特征方面存在差异,如山地寒温性针叶林和寒温带针叶林存在明显的区别;

5.垂直带中每个植被带的下限海拔高度向两极逐渐降低,森林带的上限海拔高度也有类似规律;

6. 垂直带中每个植被带的宽度互不相同,且随气候差异而变化;

7. 山体越高,垂直带谱越完整。此外,山脉的走向也影响垂直带谱。

2.长白山植物垂直分布景观带

长白山历史悠久,地势复杂,地貌、气侯、土壤和植被等综合因素,与平原地区和一般山地显著不同,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影响,制约,从山下到山顶呈现出明显地、有规律地更替和垂直分布的自然景观特征。

长白山是世界植物的宝库,包括了从东北亚到北极的所有植物。更令人惊奇的是,在垂直高度不到二公里的山坡上,大自然鬼斧神功,把各种植物安排得井然有序。

在长白山高程2600米和水平距离几十公里的垂直分布带中,基本上浓缩了从温带到极地几千公里的范围的壮丽景观。随着海拔、气候、土壤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植物的组成和分布与平原或一般山区显著不同,从低海拔的山下到高海拔的山顶呈现出4个明显地、有规律地垂直分布的自然景观带。

2.1针阔混交林景观带

针阔混交林景观带在海拔1000米以下。植被是生长在由玄武岩构成的平缓台地上,为我国山地植物水平分布的代表型。山地棕色森林土是本带的主要土类,在排水不良的谷地和封闭沼泽地上发育着沼泽土。红松针阔混交类型是本带的主要代表类型,在水湿地上生长有成片的黄花落叶松,北侧局部地块生长有长白松片林。长白松树干笔直,树皮赤黄,树冠短小,树姿雄美,又名美人松。

长白山的原始针阔混交林,群落外貌常雄伟壮丽,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结构杂。可分为乔木、灌木、草本三层。针阔混交林的代表植物种,针叶树占势的以红松为代表性植物,树高常达30—40米,位居第一层。红松为半阴性树,幼需要在避光的条件下发育,其树干笔直大,材质优良,用途广泛,是长白山珍树木之一。第一层的针叶树除红松外,有长白落叶松、红皮臭、鱼鳞松、长白,以及为数不多的紫杉等。阔叶树有:春榆、蒙古栎、水曲柳、胡桃楸、山杨、白桦、大青杨等。

在混交林内的灌木种类也相当的丰富,具有代表性的灌木有毛榛、五加及刺五加、卫矛、忍冬、接骨木、悬钩子、刺玫、蔷薇等。

在混交林下的草本植物更为繁多,往往形成小片纯群,高者可达一米以上,低者仅在10厘米左右。常见的有山茄子、棉马、木贼、蕨、掌叶铁线蕨、阴地苔等。在混交林中的藤本植物非常发达,主要的有山葡萄、狗枣子、软枣子、木通、五味子等。它们常常紧密的缠绕在乔木和灌木之间,使人们穿越非常困难,颇有亚热带森林的景象。

在本带的兽类有东北虎、黑熊、黄鼬、水獭、梅花鹿、马鹿野猪等,鸟类有鸳鸯、白腹兰翁鸟、大杜鹃、三宝鸟等,爬虫类有腹蛇、松花蛇和草蜥等,两栖类最主要的是哈士蟆(林蛙、田鸡),鱼类主要是细鳞鱼、青鳞子等山区冷水鱼类。

2.2针叶林景观带

本带位于玄武岩台地上的针阔混交林景观带的上部,海拔在1000—1800米之间。地貌主要是由玄武岩所组成的倾斜熔岩高原,土壤为山地棕色针叶林土。气候特点是冬季严寒,夏季凉爽,空气相对湿度大。树木以红松、云杉、冷杉、落叶松为主,树高林密,四季常青。

针叶林带的植物种类较针阔混交林贫乏,针叶树占绝对优势,为数不多的阔叶木仅在林下零星分布。树冠郁闭度很大,林下阴暗潮湿,几乎被藓类独霸,成为“藓的世界”。灌木和草本多为阴性植物,群落结构清晰简单。红松在本带自下而上逐渐减少,在海拔1600米以上几乎绝迹,而鱼鳞松、臭松则由下而上逐渐增加。

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影响到植物各属成份上变化。根据红松分布及林木组成、林木结构等,又可以把本景观分成两个部分:海拔1000-1600米为明针叶林亚带,由1600-1800米为上部暗针叶林亚带。明针叶林亚带,为山地棕色针叶林土,灰化现象不明显,但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灰化现象亦加明显,枯枝落叶层也愈厚。森林植物是以红松、云冷杉为主。此林的植物组成比例随小地形、小气候的变化而不同。岗地上红松较多,在植物组成成分中占优势,斜坡上云杉,冷杉占优势。在北坡常有红松、长白落叶松混交。长白落叶松在群落组成成分中占优势。亚针叶林带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不如针阔混交林带中繁盛,原来是针阔混交林中的小乔木,在本带成为灌木状。其次还有长白瑞香、林奈草等小灌木。草本植物主要是耐阴湿的木贼、尖齿蹄盖蕨、午鹤草和石松等。在冷湿阴暗处还有塔藓等。林下植物也具备了针阔混交林和亚针叶林的过渡性。

暗针叶林亚带,具有弱灰化的山地棕色针叶林土,由于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更加冷湿,经常被云雾所笼罩。红松在本带已告绝迹,植物群落主要由鱼鳞松、臭松、红皮臭所构成的针叶树纯林,只在迎风的石质坡岗地见有稀疏的岳桦分布着。由于本带树木分枝稠密,林冠郁闭度大,林内特别阴暗,故有暗针叶林之称。

本带阔叶树有少数的花楸和岳桦等小乔木分布在林中。灌木发育很差。只有零星分布的茶藜属植物和呈块状分布的高山桧、宽叶杜香等。草本植物除了大鳞毛蕨等大型草本外,其他均为细弱的小型草本,常与苔藓交织在一起。本带苔藓植物特别发达,苔藓厚度可达10厘米以上。世界上少有的加拿大山茱萸在本带内亦有分布。由于林内空气极度潮湿,故在林冠的中、下层树枝上有大量的地衣松萝、披挂其上、随风飘摆。

紫貂、松鼠为这一带兽类动物的代表种。鸟类有三趾啄木鸟、鸲鹅和代菊莺等。

2.3岳桦林景观带

岳桦林景观带在海拔1800—2000米之间,位于长白山火山锥体的下部,地面坡度陡峻,气温低,雨量丰沛,风力强大,蒸发量较小,相对湿度甚大,土层很薄,主要土类为山地生草森林土。

岳桦林带是针叶林和山地苔原之间的过渡带,是山地苔原和森林成分的特殊结合,并有自己的特殊成带的岳桦林景观植被类型,是历史植被产物。在本带中,山地苔原和森林成分彼此互相渗透,形成了复杂的植被镶嵌性,乔木以岳桦为主,还有云杉、冷杉、落叶松、东北赤杨等,灌木主要有牛皮杜鹃、笃斯越桔等,因气候条件较严酷,动物食料贫乏,动物种类比较单纯,数量亦少。

岳桦林木稀疏,矮曲成丛生状态。矮曲和稀疏程度随海拔增高而增大,在上部呈匍匐状生长,根系发达,能适应高山严寒的气候、瘠薄的土壤和强风的吹袭。

由于夏季凉爽,是大型兽避暑的好地方,每年入夏,马鹿、野猪、狍子、熊等,为了避开炎热和蚊、虻,都迁居到这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